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經典動畫電影賞析

經典動畫電影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2 15:17:42

⑴ 有經典動畫電影的賞析

呵呵如果你要是想應付一下 這並不難,,我可以告訴你方法

1.把電影從頭到尾的用你內自己的語容言敘述一遍,
2.然後,逐個分析主要演員特徵(故事特徵,不是模樣呵呵)
3.在說說電影表面上交代了什麼。比如(職員殺 了老闆)
4.內在又表達了什麼比如(在暗示現實生活中上班組的壓力)(就像是蒲松齡的聊齋,表面是鬼神,內在是。。。)
5.最後站在自己的角度,討論一下,,,

1500字 基本OK

以後就在也不用在網上找人幫忙了,,基本無敵了。 當然 這只是應付。

⑵ 迪斯尼公司代表作品賞析(淺談迪斯尼動畫影片中的「幽默」)這是一個題目吧能說說,應該從哪些方面分析

淺談迪斯尼動畫影片中的「幽默」

幽默可以說是動畫影片不可缺少的要素,尤其對於迪斯尼動畫影片而言,幽默感更是與生俱來的。聶欣如教授在《動畫概論》一書中把迪斯尼動畫定義為「主流動畫片」,並指出這一類動畫影片具有相對固定的模式[1]。這里,想要進行討論的是關於動畫片中「幽默」的形成模式。具體來說,可以從聲畫兩個方面分析迪斯尼動畫影片幽默的形成。

畫——形象的誇張
在默片時代,電影主要依靠人物的形象、誇張的表情、肢體動作等來製造笑料,動畫片也是如此,動畫片因其特殊性——動畫電影與真人電影的差別就在於其拍攝對象本身不是生命體,而是用造型藝術手段製作的假定性形象,即「以畫在平面上的圖畫或者立體的『偶』以及物品作為拍攝對象的電影」[2],因此,在形象、動作、表情等誇張變形上,動畫片更具變化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在聲音出現後,表演上的誇張仍然是動畫片製造笑料的首選的原因。
比如說迪斯尼經典動畫中那個頭戴海軍帽,身著藍色水手裝、系著紅色領結,不穿褲子唐老鴨,它總在搗蛋、愛發脾氣,扭動著有些肥胖的翹翹的屁股,樂此不疲地張著大大扁扁的嘴巴,用它的大嗓門嘎嘎地叫不停,這樣的角色形象本身就是極具幽默感的。
從外在形象設計入手,製造具有幽默感的動畫角色,應該是在《白雪公主》誕生之前更為普遍,因為,那個時候的動畫短片是以搞笑作為目的的,而「當第一部長片《白雪公主》問世時,整個電影的結構起了變化,不再將搞笑作為主要的目的,因此,搞笑人物在影片中退居次要地位」[3],雖然迪斯尼動畫的主要角色的形象開始向真人靠攏,但是,影片的配角中仍然不缺少幽默的形象,而這些形象成為影片中幽默的爆發因子。
在中國的傳統戲劇中有專門的丑角,進行插科打諢,而存在於迪斯尼的動畫片中的配角也同樣,起著調節氣氛,營造輕松氛圍的作用。比如像《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花木蘭》中的木須、《小美人魚》中的寄居蟹、《獅子王》中的蓬蓬、《星銀島》中的墨里、《海底總動員》中的健忘魚等等,他們偶爾裝個傻,耍個小聰明、扮個滑稽樣,出個小洋相,以次博得笑聲。
與唐老鴨這類的早期動畫形象相比,《白雪公主》之後的迪斯尼動畫已不再在形象上凸現滑稽,而是更加凸現動作行為的滑稽性,通過對一些日常行為的誇張變形來營造氣氛,比如《唐老鴨當兵》中,套在唐老鴨身上的大軍裝被水一澆,瞬間縮小,有些衣服會縮水,這是生活中的常識,而在這里,對它的誇張就成為了營造幽默的噱頭。這種行為上的誇張在迪斯尼的動畫影片中屢見不鮮,比如表現奔跑迅速時,腿會變成滾動的輪胎;被壓扁的人會變成一張紙在空中飄盪……等等。利用畫面營造幽默很有效果,因此它不僅是迪斯尼動畫的慣用方式,也是世界各國動畫影片的主要手法。

聲——音樂的烘托
前面我們談到,在聲音進入動畫影片之前,動畫片的幽默感主要是依靠人物誇張的表演營造,而當聲音進入電影的時候,他也更多的被用來烘托氣氛,配合動作營造幽默感。
1928年11月,米老鼠系列動畫短片之一《蒸汽船威利號》(Steamboat Willie)在紐約城的殖民(Colony)大戲院播映,它首次採用同步發聲技術,加入了與動作同步的音樂,讓這個被稱為米老鼠的角色「聲」動的躍然屏幕之上。這個短篇動畫來源於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獨立製作的一部無聲電影《蒸汽船小比爾號》(Steamboat Bill, Jr.)。基頓是無聲電影時期的喜劇天才,他最大的特點是表演動作誇張而滑稽。而這種特點突出的反映在《蒸汽船小比爾號》這部影片當中。而迪斯尼以米老鼠為主人公的動畫影片《蒸汽船威利號》是真人影片《蒸汽船小比爾號》的嘲諷版,它很好的利用音樂來支持了角色動作的誇張性和滑稽性。比如說:在影片中,蒸汽船上的一頭牛把掉在地上的樂譜《稻草堆里的火雞》(Turkey in the Straw)吃進了肚子里,米老鼠發現後沒有辦法取出,想出了另一個辦法:他用雙手把牛嘴打開,明妮(Minnie)(米老鼠的女朋友)將牛尾巴折成搖把兒的形狀,搖動起來,把牛當成了留聲機。同時,配合這個畫面,牛嘴裡發出了民歌《稻草堆里的火雞》的曲調。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音樂,這樣的幽默效果將完全無法表現。雖然現在看來這個作品有些可笑粗燥,但是在當時來講確實是一個轟動性的舉動。在《蒸汽船威利號》(Steamboat Willie)中,僅有極少的幾句對白,絕大多數聲音都是來自音樂,這些音樂所帶來的誇張和幽默的效果,足以使剛剛接觸到有聲動畫片的觀眾們感到驚訝和興奮。由於影響力頗大,這部動畫影片成為了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動畫影片。
「早期『米老鼠』的笑劇時常建立在一些音樂噱頭上,如配合動物動作的鋼琴聲,發出叮當鍾聲的鍋,由眾多人物演出的芭蕾舞,以及當作木琴來敲打的牛的顎骨等等。」[4]這時候的動畫音樂就是作為一種產生滑稽效果的手段。那麼,迪斯尼如何利用音樂的呢?聶欣如教授指出利用音樂到達戲謔的效果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利用音色和音程排列的非常規化創造一種奇怪的音樂效果,從而達到戲謔的目的。」如影片《淘氣小兵兵——反轉巴黎》中,當主人公發誓要阻止凶惡的游樂場女經理同自己的父親結婚時,背景音樂表現了一種氣勢如虹的豪氣,但當被問及如何來做到這一點時,他立刻泄了氣,這是的音樂使用了一連串的下行音階來表現泄氣。「另一種做法是將本來有著固定情緒或者氣氛的音樂加以改變(或者完全不加改變),使之用於不相乾的或乾脆相反的場合之中,從而產生喜劇性效果。」比較常見的方式是將舞曲大量用作背景音樂,而前景中的人物跟隨音樂將動作舞蹈化,如《小美人魚》中寄居蟹與宮廷廚師之間的一場戰爭就是配合著耳熟能詳的音樂進行的,這使得畫面產生了十分滑稽可笑的效果。當然,在迪斯尼的動畫中,這些利用音樂製造幽默的方式通常是綜合運用的。
聲音進入電影很多年之後,逐漸在電影中發揮自己的獨特的作用,可以進行獨立的敘事,然而,在動畫片中,尤其是在迪斯尼動畫中營造幽默,還主要是依靠聲音與畫面之間的配合。這種方式很有效的,因此聲畫之間遵循著單一的同步關系,在迪斯尼動畫影片中還會繼續發揮作用。

[1] 《動畫概論》:聶欣如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第97-98頁
[2] 《世界電影史》〔法〕喬治·薩杜爾著 徐昭 胡承偉譯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年9月,第二十二章 動畫片
[3] 《動畫概論》:聶欣如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第106頁
[4] [法]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徐昭 胡承偉譯 第二十二章 動畫片,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年9月,第501頁

⑶ 推薦一些經典的美國動畫電影看

1.《獅子王》:

該片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朋友的陪伴下,經歷了生命中回最光榮的時刻,也遭遇了最艱難答的挑戰,最後終於成為了森林之王的故事。

2.《小美人魚》:

該片講述了一個美人魚愛上了王子,為了能加入人類的行列,她用自己的聲音換取了一雙腿。該片於1989年11月17日在美國上映。

3.《玩具總動員》:

《玩具總動員》是皮克斯的動畫系列電影,由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合作推出。講述了主角兩個玩具牛仔警長胡迪和太空騎警巴斯光年的故事。

4.《冰川時代》:

該片描述在冰河紀這個充滿驚喜與危險的蠻荒時代,因為一名突如其來的人類棄嬰,讓三隻性格迥異的動物不得不湊在一起,尖酸刻薄的長毛象,粗野無禮的巨型樹獺,以及詭計多端的劍齒虎,這三隻史前動物不但要充當小寶寶的保姆,還要歷經冰河與冰山各種千驚萬險護送他回家。

5.《功夫熊貓》:

《功夫熊貓》是一部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影片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食物均充滿中國元素。故事講述了一隻笨拙的熊貓立志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

⑷ 動畫電影賞析角度

2002年,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這兩個耀眼的獎項全部頒給了一部動畫長片,出自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之手的《千與千尋》,2005年,宮崎駿本人也被授予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動畫片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伴隨著其低齡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於電影學術視角之外。10年前,宮崎駿以其作品動畫長片《幽靈公主》打破動畫界為兒童觀眾製作電視動畫短片的時代,紅遍亞洲電影院線;10年後,《千與千尋》以動畫這一類型片形式史無前例地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項;這足以留給我們許多思考:顯然動畫片作為電影的特殊類型之一,看似單薄的畫面、出自畫筆或電腦軟體的人物也能超出我們想像地成功承載導演試圖傳達的思想、成功傳遞人類特有的感情,動畫電影在票房與藝術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並逐漸走出淺薄單純的刻板印象,在審美與藝術價值上得到了承認。

一、具有分析意義的動畫電影及其美日兩大風格

根據動畫電影的表現風格與文化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全球動畫電影中執牛耳的美國與日本動畫電影是兩種具有明顯不同風格的流派。動畫電影的生成機制依賴於人在腦海中的想像與筆在白紙上的描繪,由於背離了傳統電影的真實本性,歷來以幼稚、簡單等刻板印象在各種電影學術視角的邊緣徘徊,這種印象的形成與沃爾特·迪斯尼及他的迪斯尼王國通過系列改編自世界童話的動畫電影在全球大眾通俗文化中產生的重要影響緊密相關。從1923年迪斯尼的第一部有真人參與的動畫電影《愛麗絲在卡通王國》開始,諸如《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等經典動畫影片屢屢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就,在皮克斯、夢工廠等動畫工作室出現之前,奧斯卡最佳卡通片獎項長期為迪斯尼所獨占。以迪斯尼為代表的美國好萊塢動畫生產線歷來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群,考慮到美國復雜的電影分級制度,動畫影片往往迴避時事主題與性主題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內容,以改編、創編經典童話故事為主,並且始終貫穿著好萊塢對電影技術的崇拜。如最新賣座電影《功夫熊貓》中,其導演與敘事力量已經完全為CG動畫造型所帶來的震撼所取代,製作商也坦言其生產路線就是製造「針對兒童的夢幻」,其終極目的是讓家長掏錢購票,領著孩子走入電影院享受一次娛樂。

與美國動畫電影具有的「兒童化」、「超級英雄」、「3D」等風格關鍵詞相比,日本動畫電影就有著更寬泛的路線。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在日本社會普及的動畫產業如今擁有非常廣泛的觀眾覆蓋面,如2007年日本本土電影票房排行中動畫電影就占據半壁江山,這些票房冠楚大多是具有各種不同目標觀眾與風格的本土動畫電影,特別是知名連載電視動畫的劇場版:如以兒童為觀看對象的《寵物小精靈》、《哆啦A夢》;還有講述清純戀愛內容的《秒速5厘米》等以少女為觀看對象;以及熱血格鬥主題的《海賊王》、偵探類《名偵探柯南》等以青少年為觀看對象;其次才是《美食總動員》這部皮克斯作品[1]。日本作為全球動漫大國,其總人口中視閱動漫的比率高達87%,居全球之冠,動漫產業成為其第三大產業[1];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動畫電影就開始了「輸出」之旅,而日本動畫電影在全球范圍內贏得廣泛關注與贊譽多要歸功於目前日本國內公認的動畫界三大權威:宮崎駿、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這「三大權威」所製作的動畫電影以構思復雜、思想深邃、主題哲意為共同特徵,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大批擁躉,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宮崎駿自《風之谷》後便在亞洲享有盛譽,2002年更是憑借《千與千尋》一舉贏得全世界矚目,其作品就此邁入全球關注的時代。押井守則是以根據日本科幻漫畫教父士郎正宗的漫畫原著改編製作的《攻殼機動隊》電視動畫片與動畫電影成名,在全球范圍尤其是美國產生了強烈反響,2004年製作的《攻殼機動隊》第二部劇場版《Innocent》在戛納電影節上展播,2008年以《空中殺手》與宮崎駿一齊角逐威尼斯電影節。而大友克洋早在1988年就以由自身創作的連載漫畫《阿基拉》改編的同名動畫電影驚艷於西方世界,這部承前啟後的作品甚至深刻影響了整個西方的科幻電影思想[2],2004年他製作的《蒸汽男孩》也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展映,並成功在國際市場發行。雖然三人的作品風格各異,但目前從影片國際發行數量、所獲國際獎項這些標准來看公認宮崎駿是最有影響力與代表性的。

從電影分析的角度來說,電影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藝術作品,它可以衍生一個在敘事結構上以及視覺、音響上建立意義,並對觀眾產生特殊效應的文本[3]。雖然傳統電影分析的視角並未將動畫電影置於其中,電影藝術的論述著作中也常常僅將動畫作為一種影片類型寥寥簡介,但是以宮崎駿及其系列作品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具有顯著的美學特徵與導演風格痕跡,具有與商業電影對應的票房成果;在影片主題構思、創作水準、藝術效果、視聽音像、目標人群上都具有了超越迪斯尼經典改編童話動畫電影的高度;其進入國際市場的高品質作品以深沉的內容哲思與獨特的畫面風格獲得了觀眾與影評人的認可。如此2002年《千與千尋》才獲得了除柏林電影節大獎與香港金像獎以外,當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電影獎、紐約電影批評家協會最佳動畫片獎、波士頓電影批評家協會特別獎、第30屆Annie Awards長篇動畫片電影獎、導演獎、腳本獎、音樂獎、第9屆好萊塢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紐約電影批評家協會最佳動畫片獎、日本電影大獎導演獎動畫片電影獎等幾乎所有動畫電影評選的獎項[4]。這樣一部動畫電影能超越國界得到藝術與市場同時好評,為動畫電影這一常常被電影學術界忽略的類型具有放入電影思想與文化視域進行解析的價值做出了旁證。

二、日本動漫產業語境下的宮崎駿電影賞析

日本動漫產業市場除了數量繁雜眾多的印刷出版物,還包括動畫電影、動畫電視片和動畫音像(錄像帶、DVD)與周邊產品。在這個巨大的市場內產品內容無所不包,目前全日本有400多家動漫製作公司,科幻、靈異、偵探、戀愛、格鬥、人際關系、倫理批判、個人奮斗等各種題材與內容的動畫產品每天在這些公司中生產出來,其中也不乏暴力、血腥、尚武、頹廢、色情、肉體刺激等充滿負面內容的動畫作品。在這樣一個龐大蕪雜的環境內,靠觀眾以自身脆弱的感知與判斷在消費中來辨別動畫產品的良莠實在過於勉強,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宮崎駿、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這「三大權威」所代表的這部分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並激勵感悟的動畫電影作品才得以以標桿的位置豎起日本動畫電影的發展旗幟。「動畫電影作品」與立足於短期收益的「動畫電影商品」是不同的,並不是說提倡只觀看欣賞權威導演的作品,但是對於日本動畫電影的消費與賞析,必須首先選擇在內容與思想上有品質與品位,其次是能傳遞出一定的導演通過世界觀、價值觀設定所欲表達的創作與人生理念的電影。

對於本文欲討論的日本動畫電影主要代表人物宮崎駿,其作品無論是美學視域還是導演的作者角色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尤其是成立個人主創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後,其個人風格在所有作品中一貫延續,並且在這背後還能看到日本民族文化性格的輪廓。

1、「吉卜力」的作者印章

「電影作者論」的命名者、倡導者、實踐者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將「三劍客」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呂弗;電影作者角色的倡導與實踐意義始終限定在三個層面之上:通過編導合一賦予導演在影片視聽構成與總體風格的掌控權利;將文學研究中的作家作品論研究方式實踐進入電影評價,以導演作品的視角考察其電影;以導演作為劃分並指稱電影作品的方式,取代此前的主演明星或大製片廠的標示來勾勒電影現象與電影作品[5]。「電影作者論」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導演在堅持藝術理想與平衡大眾口味之間取捨,持續培育自身的風格。

原作與編劇、編劇與導演在電影作品內容的理解上產生矛盾與沖突是十分常見的,製作人與投資方提出修改意見也常有發生,編導的沖突與磨合在動畫領域中主要表現在原作與腳本間、製片人與導演間。宮崎駿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創立之初推出的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就是根據小說家角野榮子的原作改編,因為影片加入魔女奇奇失去魔力的情節,曾被原作者認為有違展現魔女奇妙生活的作品精神而遭到強烈反對[2],雖然最後雙方做出了改編的妥協,但無疑原作者的意圖是導演意圖的干擾因素之一。或許是出於這一原因,宮崎駿創辦的吉卜力工作室至今只製作了《魔女宅急便》與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兩部由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其餘作品的原作、腳本、導演、人物設定、分鏡全由宮崎駿一人完成,配樂設計也是由合作數十年的老搭檔久石讓完成。吉卜力工作室的合作製片人德間康快、高田熏等人則是以有名的從不幹預導演的任何製作工作而與宮崎駿保持了長時間的合作關系。可以說在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真正實踐了「導演作者」的自覺意識。宮崎駿作品的主要題材與重復主題也是十分明顯的,以《風之谷》聞名於世的關注自然,批判戰爭與破壞的「環保教父」頭銜在其後的《幽靈公主》、《天空之城》中得到反復印證;每部影片中必然出現的「飛行」場景;每部影片必然出現風格細膩的水彩寫實風格自然景觀;絕大多數影片主角都是特定年齡段的青少年;絕大部分鏡頭由細致的手繪畫面製作…這些主題與表現上的特點已經形成導演本人的獨特烙印,成為宮崎駿的個人風格標志。

可以說,即使沒有任何真人明星演員,宮崎駿及其吉卜力動畫工作室通過系列動畫影片已經建構了一個完整的「宮崎駿世界」,打上了本人鮮明的藝術烙印,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吉卜力出品」甚至成為票房的保證,每部影片都是當年日本國內票房冠楚。即便是常被人忽視的動畫形態,只要打破「給兒童看」這個藩籬,導演也能實踐自己的藝術意圖,甚至由於人物、背景、色彩等畫面設定上的自由性還能更方便的以一以貫之的方式實踐導演個人的主題與風格追求。

2、寫意的美學追求

寫意本是與「工筆」相對的中國畫技法,強調以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從而表達作者的意境。簡言之,寫意是以看似簡單的筆觸體現出描繪對象的精髓。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畫面線條都十分簡單,無論是人物還是背景近景等,都是以手繪原圖為基礎製作出來的2D畫面,畫面立體感全部依賴色彩表現,主色調突出,色彩柔和豐富。但所有的宮崎駿電影都以流暢的視覺觀感與明亮的色彩成功傳達出影片的情緒,令觀看者腦海中久久留下那簡單卻純凈的意境。以任何美術研習者都能具備的技巧繪畫製作的電影如何給人們產生觀看的愉悅?這就是寫意的境界。

動畫藝術本身是綜合性的,它包括造型、動作、語言、繪畫和聲音等表現手段。這些手段又以不同的方式在動畫形象上集中表現,構成了獨特的審美價值[6]。宮崎駿的寫意手法就在於動畫形象的整體意境描繪上。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提出,一部繪畫作品打動觀眾的方式在於以畫布、色彩等物質事物達到一種平衡的形狀,從而組成一個蘊含著畫面要素的能動關系、充滿著張力與馳力的空間,即所謂的藝術作品的「幻象」[7]。借鑒這種分析畫作的觀點來分析宮崎駿電影中的畫面,即是以色調、角色造型、表情細節、背景設計等合力營造出整體的獨特「畫風」空間。比如《龍貓》中的大龍貓,以簡單的灰色調與毛邊橢圓造型,配上尖耳朵大嘴巴與富有變化的眼睛和鬍子,並添上與巨大身材不相稱的小爪子與尾巴這些細節,寥寥幾筆背後是深厚的畫風積累,成功塑造出具有毛茸茸質感又富有童趣的造型;龍貓出現的場景設計在臨近森林的農田中或者是樹上,以淺綠這種生動活潑的色調為主要背景,既有細膩得連經絡都畫出來的樹葉,又有以簡單化高光與明亮色彩背景化交代的農田,再加入幾束陽光投射的光線細節描繪,便將畫面襯托的生機勃勃。宮崎駿式「幻象」的營造在於對畫面傾注的充沛情感,以寫意的手法描繪角色,但是又利用畫面的每個細節同時向觀眾傳遞關於角色的情緒,因而成功營造出獨特的浪漫主義意境。

宮崎駿本人比較排斥電腦技術,他堅持在其製作的動畫電影中不使用任何電腦技術,看似簡單實則深厚的寫意意蘊才是他真正打動觀眾的美學理念。

3、民族文化的輪廓

同樣是「毛茸茸的巨大生物」,可以將龍貓這一角色與迪斯尼2001年製作的影片《怪獸公司》中的主角毛怪做個對比;皮克斯在設計表現「毛怪」這一主角時所採取的是全球最先進的3D技術,毛怪身上的絨毛多達300萬根以上,為了詳細表現出每根絨毛,並且在動作上同時表現出重力感與靈巧度,皮克斯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專門開發了一種用於建模設計的電腦軟體[8]。製作方花了巨大的代價試圖表現一隻「可以亂真」的怪獸,影片中以毛怪的動作為表現重點,解救小女孩阿布的情節安排緊湊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角色性格與心理的刻畫反而略顯牽強。而輪廓化二維化的龍貓雖然沒有一句台詞,卻以鄉間森林中憨胖可愛的精靈形象留在了每個孩子的心中,「龍貓」一詞與「巨大柔軟憨胖精靈」建立起了意指鏈,影片播出後龍貓形象的毛絨玩具在整個亞洲大受歡迎,至今仍在生產。也許這兩位主角甚至這兩部動畫電影的審美差異折射出的也是東西方之間的審美差異,以漢文化圈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中歷來貫穿「天人合一」的理念,從觀看畫面時的視覺習慣到把握概念時的認知習慣,東方文化都傾向於從「整體」上著手,具有追求整體和諧的習慣;尤其是宮崎駿的美學理念向來在於以柔美舒緩的筆觸營造整體意境,以欲言又止的含蓄與意境美觸摸觀眾的心靈。而發軔自歐洲的西方文化則以「人物對立」的理念來統攝其世界觀,視覺習慣上關注主要部分,概念把握上關心結論,西方觀眾尤其是美國觀眾也更習慣接受主角在畫面中心不斷地行動、打鬥。

藝術無時無處不與主體、社會及其文化等深刻地聯系在一起,它總是某種社會文化類型的模型。文化在賦予一個民族以表達方式時,也賦予了該民族觀察這些藝術的眼光。在宮崎駿的所有作品中都深深浸潤著日本社會文化的審美特性與個性輪廓。

(1)日本社會與平民主角

在《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中,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是一個強調團體與一致,以「恥感」為道德標準的社會,各自擁有固定的角色與責任、傾向合群低調的人群就像同質的汪洋。低調與寡言的日本人面臨著職業與家庭的角色責任,背負著社會既定的壓力。「中庸」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被完整移植到了日本社會,並在此之上置入「國家神道」的信仰核心,個人主義在這個社會是不被提倡的。在這種提倡團隊精神與社會規則的社會精神下,我們在以宮崎駿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中看不到天賦異稟的美國式超級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學生少女少年,連魔女都是穿著灰袍自食其力(《魔女宅急便》),即便有位見義勇為的飛行員也是一頭豬(《紅豬》);嚴格來說他們根本不算英雄,他們只是通過戰勝生活與心靈的挫折重新找到自信,幫助了身邊的人也幫助了自己。

也正是因為如此導演在每部影片中並不僅是講一個故事,而是將故事中每個角色的性格、心理細細鋪陳開來,讓觀眾目睹著身邊的平凡人與普通孩子如何在成長的荊棘路中發生變化,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民主角」源於社會文化性格對個人英雄的摒棄,給觀眾帶來的是心靈的貼近與更多的自我感觸。毫無疑問在觀感撼動性沖擊與心理撫慰式感觸間,宮崎駿所選擇的是後者。

(2)自然神靈與和而不同

日本社會的主要特點是多種宗教並存[9],與此對應的便是多神的觀念。多神觀念的源頭是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神道教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界諸神,日本各地可見的神道神社就多出於山嶽信仰而修建。敬畏山嶽、河流、森林等自然神靈雖然看起來與現代社會的開發背道而馳,但多神與自然神靈的觀念伴隨著人類學傳承而滲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龍貓》的創作就直接源於宮崎駿本人幼年聽過的傳說;而《千與千尋》的原片名為《千與千尋的神隱》,「神隱」就是日本文化中用來表示孩子突然不見或失蹤的說法,意為被神靈藏起來了;在宮崎駿的作品中,自然神靈的存在理所當然。

在對自然神靈的崇拜中目睹的是摧殘自然的現狀,被稱為「環保教父」的宮崎駿常常在影片中展現人類對信仰的漠視與大自然沉默的報復,也許不只是對於環境惡化現狀的危機感使然,導演更想從自然神靈與現代社會和諧存在的理想圖景中召喚那逝去的尊敬自然的崇敬之心。不論是《幽靈公主》中人類與森林生靈血淋淋的戰爭,還是《千與千尋》中各路神靈悠然自得的異世界,「和而不同」是導演在其所有作品中設定的一以貫之的世界觀,在這種世界中徜徉的觀眾也能回味起日本民族敬畏自然的時代。

(3)含蓄深遠的淡雅之美

「含蓄」可以說是概括以儒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美術、文學理念的關鍵詞之一。表現在影片的審美領域,即是「其中深意,欲說又止」的敘事方式,以及傳承自「物哀」情結的婉轉淡雅氣氛的營造。

宮崎駿動畫電影常常在120分鍾以上的時間里陳述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架構,並安排一段極其復雜的劇情,在人物關系與背景架構交代清楚後,影片便圍繞一個核心情節展開,但高潮的鋪陳舒緩,主題立意深遠,導演有意無意不交代徹底的一些細節為觀眾留下了無盡的回味與想像空間。如《幽靈公主》中著名的結尾台詞「一起,活下去」,又如《千與千尋》中帶著些許悵然的千尋離開異世界的腳步,再如《天空之城》中載著生機緩緩升空的大樹之城等等,沒有「從此幸福快樂」的結論讓人安下心來,這種欲說還休的敘事方式以及一些刻意的細節懸念交代,類似於繪畫中的「留白」技法,於空白處留出想像的空間,邁入這處空白的觀眾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導演的世界,這與好萊塢動畫電影的直白單調相比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物哀」則是由《源氏物語》在日本社會所開啟的一種審美意識,淡淡的哀傷,婉轉的情意自公元1世紀以來就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散文家、物語作者流傳了下來[3],就連日本的國花櫻花也是充滿著繁茂枝頭轉瞬即逝的哀婉與悲傷,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是以小說《古都》、《雪國》中物哀、風雅、幽玄這一獨特美感與日本文化的內在精神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浸潤在日本文化中的藝術家無不受到「物哀」情結的影響,宮崎駿的作品當然也不例外,即便具有充滿異域文化的場景設計,影片的情節內容等仍是十足的東方味。如《天空之城》中孤獨的機器人伴隨著大樹上的都市飛向太空,《幽靈公主》中為了各自生存註定要斗爭下去的雙方,《紅豬》中寧願變豬、常常留給吉娜期望與等待的波魯克等等情節的安排,充滿著無奈與感傷。而體現在人物關繫上,導演則常常描繪一種少年少女間的朦朧傾慕或嚮往之情,人物細膩的表情、目光移動與面紅向觀眾訴說著心中情愫,婉轉淡雅,甚至根本不曾言說過的情感以無聲勝有聲的方式有力感染觀眾,以意蘊取勝。

三、結語

作為人類想像的產生物,動畫電影這一類型與傳統電影源起同步,目前不少優秀動畫電影都能以深刻的思想與意蘊在藝術與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同時不少動畫電影導演還能以獨特的作者意識使動畫這一形式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客觀的立場與審美角度出發,在與傳統電影平等的視角下對動畫電影給予應有的關注與解析。有趣的是,隨著全球電影廣泛使用進而依賴CG技術,流行商業電影的畫面開始有了追求「以假亂真」境界的傾向,也許押井守曾預言過的「所有電影都將成為動畫」的時代真的並不遙遠

⑸ 中外動畫經典動作賞析三千字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⑹ 動畫影視賞析

如何確立藝術短片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藝術短片的形式多種多樣,劉佳專有本名叫《動屬畫藝術短片創作》的書講的挺詳細的,對與很多藝術類短片都有所介紹,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我所知道的一本名叫《動畫藝術概論》的書對於藝術短片也有所介紹。

看了你就會知道動漫藝術短片的藝術形式真的是千奇百怪呢。什麼玻璃動畫、木偶動畫、沙動畫等,都是很有特點的動畫形式。不過最近出現的相當少了。

如何形成動畫影片獨特的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可能除了形式以外,故事創意、人物設計創意如果能突出的話,我想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了。

如何最大限度的挖掘動畫藝術的表現力

視覺效果!除了以上說的形式、故事、人物的創意以外,追求視覺上的效果對於動畫的表現力來說相當重要。這點上可能要在分鏡上下功夫了。

聽覺效果!配合視覺如果能搭配上適合的音效的話,那麼動畫藝術的表現力便能完全發揮出來了。

個人體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⑺ 動漫影視作品賞析,關於日本經典動漫的,請高手速度來解答,2000字左右

以下是本人收集的,希望樓主喜歡。 《海賊王》講的不是簡單的冒險故事,就像《堂吉訶德》講的不是簡單的冒險故事。它們都屬於很容易被誤解的作品,《海賊王》尤其如此。因為它是「日本畫給小孩子或者不良少年看的漫畫」。對此除了苦笑還能怎樣?3、好的東西就是中國的,不好的東西就是「資本主義的腐朽因素」,這就是中國人,包括中國學人沾沾自喜的源泉之一。孔子和蘇格拉底同樣述而不作,但是*****和宗教裁判所卻「舍我其誰」。因此實際情況剛好相反:優秀是東西屬於全人類 全世界,只有腐敗的東西才屬於本己!用基督教的話說就是人的罪只屬於人自身而不屬於神。《海賊王》是那麼的動人心魄,因此它屬於全人類!這和「媚日」或者「抗日」毫無關系。我們要首先解除自己對它的誤解,摔開對它的有色眼鏡。羅素在解釋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時,認為首先要理解什麼不是哲學。4、對《海賊王》的解釋也應該是這樣:《海賊王》首先不屬於什 么范疇。的確,它是漫畫。而漫畫一般來說是通俗的、速食的文化產物。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海賊王》是不是僅僅就是這樣 的產物。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海賊王》和時下在中國最有市場的日本少年漫畫《火影忍者》做一個比較,因為《火影忍者》正是這種通俗和速食的代表。如果兩者間從內容到精神實質都相契合,那《海賊王》的確就僅僅是俗文化大軍中的一員。但是如果其中存在 不可等同、相差萬里的因素,那就必須把《海賊王》單獨作為一個需要解釋的對象,不能用對一般漫畫的態度等閑視之。要作比較,就要有比較的標准。通常人們喜歡直接把兩部作品的人物、情節和精神作對比,這其實根本無法比較出什麼東西。其實這樣除了例子的堆積,根本毫無意義,莊子學說中的相對主義早把這類比較的意義消解了。所以必須確立一個外在於比較雙方的標准,然後讓要比較的事物與其比較,彰顯各自的意義。那麼,什麼才得以成為比較標准呢?通常人們又喜歡找一個無所不包的尺度作為這個標准,比如 基督教會找來上帝,近代啟蒙運動找來理性,但是後現代的種種又將之宣判為無效——外在於人個體生存的東西終將被生存拒斥。所以確立的標准必須外在於比較雙方而又內在於人格個性。事實上,尼採的《悲劇的誕生》就為我們提供了這種標準的「潛型」。通常人們再次認為他所說的日神和酒神代表的是理性和情感。這是 一種何等淺薄的誤會!他自己就明確地說:日神和酒神同樣屬於非理性的范疇。日神是直觀的造型,酒神是魔幻的音樂。5、兩者構築 的不是在者世界而是存在世界!這實質上已為我們指明了道路:我們的標准不是一個外在於我們自己的東西,而恰恰只是我們用以判斷的視角。漫畫迷為漫畫設定的二元視角為激情和論理。就是說,一部漫畫要同時給人以情感的沸騰和思想的啟示。願意理解漫畫的學人也會持這種 觀點,在漫畫的分析中就會以此作為依歸。這里就是關鍵了:激情和論理不能作為我們比較《海賊王》和《火影忍者》的標准。或者說在 這種視角下,兩者的意義根本不會有什麼不同:只是不同形式的激情和道理罷了。鳴人要成為火影的誓言與路飛要成為海賊王的夢想是本 質相通、海賊間的友誼和忍者間的情義是相通的。能在一種視角下被比較,被比較的雙方就只有量的區別而沒有質的區別。我們要換一種 視角:如果在這種視角下兩者會同時出現,那雙方就是屬於同樣范疇的,直言之,《海賊王》就沒有特殊的寓意。如果在這種視角下只有 其中一者出現,那兩者就是有質的差別。所謂比較在這個意義上就是要比到不能比。這個視角就是此世與超世。所謂此世,就是在此岸世界的一切在者,上面說的激情和論理都屬於這個范疇;所謂超世,就是彼岸世界的存 在,形式上類似於新約聖經的神和海德格爾此在中的存在。具有神秘主義的因素。此世當然是所有人和所有作品都具有的,所以關鍵問題 就是《海賊王》和《火影忍者》有沒有超世的關懷。在《火影忍者》中,核心是忍道。「我從來說到做到,這就是我的忍道。」主角鳴人就是以這句話作為精神支撐。他說到的是「成為火影」,做到的是在成為火影的路上的不懈努力。由於火影的形象早在漫畫中出場,鳴人的目標只是從場上的這里攀登到場上的那裡。因此忍 道中的兩個因素「說和做」都是屬於此世的。而在《海賊王》中,其中一根支柱是夢想。「我是將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這是主角路飛的口頭禪。前海賊王羅渣在漫畫開始時間的22年前就被海軍處死,留下的是言語!這就正如上帝在聖經中的在場也僅僅是言語。於是路飛的夢想是不在場的。因而具備超世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海賊王的夢想並不是一個要揭開的謎,而是一個要內在於自身的目標,於是它的超在是內在的超在。用這個標准衡量《海賊王》和日本的其他漫畫,都會發現超在的因素幾乎是海賊王的專利:《鋼煉》的主題是找回過去、《死神》和《犬夜叉》之類更是典型的通俗加速食、即使是最近風雲一時的《怪物》,重點也僅僅在此世的天馬而非超世的怪物般的約翰。當然,多年前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可以作為超在的前驅,但是和《海賊王》相比,它的此世顯得那麼蒼白和可憐。真正形成意義的不是超世的存在, 而是超世和此世的絲絲入扣的關系。

⑻ 誰選修是經典影視動畫賞析

周五的英語課老師給我們放了美國迪斯尼的動畫電影《花木蘭》,這是我一直想看但還沒來得及看的電影。 這是一個中國古代家喻戶曉的故事,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演繹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這部影片中的花木蘭機智、勇敢而有自我想法。為了為家族爭光,嫁個有錢勢的人,她竭力剋制自己的個性,最終還是沒有成功。她痛苦,她傷心。從木蘭的這種個性的表現,可以看出在她的身上集聚著中西方的性格。東方的孝順,西方的自我個性。 在場景上,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如:龍、長城、建築、劍、國外熱衷的中國功夫、家族制等的運用,處處都體現著中國文化。雖然背景,場景有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國為藍圖,但在人物的刻畫中,我們更多地看到的還是西方的張揚、幽默、民主,極好的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點。 這部影片還有著極好的教育意義。我們看到了木蘭代父從軍的孝順,不甘落後勤奮而努力地向著目標的性格,與匈奴勇敢、機智地斗爭。在她的身上集聚著美的品德,讓人很佩服、很受感動。 影片中有一角色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充滿幽默感的龍——木須。龍是中國的象徵,木須的安排是合乎中國文化特點的。木須的出現給整部影片加上了調味料,增添了不少的歡樂。他有著誇張的性格,沖破中國傳統嚴肅、正經的局面。 我在想,為什麼咱們中國的傳統故事自己拍不出好的動畫片,人家美國人卻能拍得這么好呢?看來是中國動畫製作人才缺乏想像力,沒有創意啊! 看了一遍英文字幕英文原音後有點在想看一遍中文配音的,因為還有些地方沒看明白,而且中國的配音還是很不錯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