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刈麥中的名句
⑴ 觀刈麥的名句是什麼
如果一句的話就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我覺得名句更應該是「今我回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答,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在詩中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⑵ 《觀刈麥》的名句是哪句
如果一句的話就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我覺得名句更應該是「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容。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在詩中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⑶ 《觀刈麥》的重點句子是什麼
中心思想:詩歌描抄寫了一家農襲民辛苦勞碌的場景和一位貧婦人的悲慘遭遇,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和賦稅的繁重,也表現出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名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⑷ 《觀刈麥》中的四句千古名句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⑸ 請問白居易的<觀刈麥>中,哪句是名句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⑹ 請問白居易的<觀刈麥>中,哪句是名句謝謝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⑺ 《觀刈麥》名句賞析
賞析: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沒有人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起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幹下去的.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之語,「願」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到無法生存,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全家忙於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她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裡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樣做十分累,收獲卻很少.但她沒有辦法,當時正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作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只是後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致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讀者可以想像:現在忙於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這段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詩的最後發表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作者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只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其實更應該感到自疚自愧.賦稅是皇帝管的,作者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而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又有可能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詩人自己擺進去,覺得他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問心有愧.白居易的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喊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全詩在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作者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揭露了當時統治者的殘酷行為,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翻譯:
農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夜裡颳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酒漿,相互跟隨給在田裡勞動的人送去,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樑受炎熱的陽光烘烤.精疲力竭彷彿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在割麥者旁邊,右手拾著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因為繳租納稅,家裡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飢腸.現在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想到這些內心感到慚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⑻ 觀刈麥中的名句百度提問
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回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答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⑼ 白居易的詩《觀刈麥》中有哪些名句
名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原文:觀刈麥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裡吹來暖暖南風,地里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著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裡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熏蒸,背烤著火辣的陽光。
精疲力竭不覺酷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農婦,抱著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的人都為她悲傷。
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飢腸。
如今我有什麼功德,從來沒有種田採桑。
一年俸祿有三百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賞析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⑽ 觀刈麥的中心思想和名句
中心思想:詩歌描寫了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場景和一位貧婦人的悲慘遭遇,揭示了農回民的辛苦答和賦稅的繁重,也表現出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名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