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情懷賞析

情懷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2 08:13:42

Ⅰ 優美散文賞析

《匆匆》喚起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反思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被選入人民出版社『人教版』六年級教科書)
朱自清的《春》
《春》朱自清 (被選入語文版七年級語文教科書。人教版初一上語文教科書、浙教版六年級下語文教科書、上海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下語文教科書)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背影》賞析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賞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朱自清作,寫於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後一段):
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耳熟能詳的佳作,對此,近有吉林師范大學楊朴先生的一種最新的闡釋。這即載於《文學評論》上的《<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認為人們過去對它的解讀是「牽強附會」。文章認為「此文是作者把潛意識的美人原形和愛欲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並說「這就是使此文章成為朱自清潛意識願望的象徵」。文章由此提出了自己新的文學闡釋:美人幻夢的置換變形。
作者認為《荷塘月色》表現的純粹是個人的情感,並鋪排而列:「這種個人的情感與那個時代的政治背景根本無關;與另外文學作品的表現的革命主體根本無關;與以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表現堅貞的情操根本無關。」並強調:「這種個人情感完全是屬於朱自清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內心體驗。」且概括而言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種潛意識的願望表現。」是幻夢的描述與闡釋中,作者把幻夢與現實作了如此的統一。
一、通過月色與人的溝通而淡化了夢境與現實的距離。作者把「妻」與「兒」的的睡熟的幻夢與「我」通過對暗夜裡月色的氛圍營造而形成夢境與現實的整一。
二、通過對曲徑小道的描述而達到夢境與現實的整合,實現他們之間的情感性聯系。作者以小徑作為了融合現實與夢境的象徵性通道。並言「是夢境通往現實的必由之路。」
三、這種夢境與現實的錯位式描寫,實質是為了宣洩一種被壓抑了的願望,是一種潛在的意識。作者把這種潛在的意識願望脫離了政治性因素的包圍。用以弗洛伊德的夢論分析為「深處感情」的因素。
其二,作者把這種恬淡月色中夢境的游離作為一種現實壓抑中的突暴式願望。並認為「夜遊荷塘」只是一種情感心緒的抒情化表達。從而由這種內心的隱意識引延出「美人象徵」這一說法。作者這樣列舉:寫荷葉,「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
荷花是,「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些白花。有裊娜開著的,有羞澀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猶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的清香是,「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花的顫動是,葉子與花被微風吹過,「象閃電般,霎時穿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荷葉的風致是,「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但流水的流動卻使葉子「更見風致」了。
作者把這種形式的表現認定是情感的形式化表現,並以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中的「(藝術形式)是由情感轉化成的可聽的形式」來作據。並因此推定荷葉象徵著美人的新鮮論斷。認為朱自清是以一種朦朧的象徵來宣洩對美的獨善情懷。解釋為,夢的意識是顯示壓抑後的「愛欲」的迸發。「荷花是朱自清的潛意識的偽裝」。
以「愛欲」替代了「政治性的壓抑」是楊朴先生在《荷塘月色》流傳近八十年來的對其思想解釋的一大突破。政治性的退化,情感性的濃飾,使這種對《荷塘月色》的闡釋賦予新的內涵。從而把夢者的「月下情懷」演繹為一種潛意識的象徵,以滿足情感的欠缺。
這種「愛欲」的象徵性原因,關鍵在於「愛欲」的內存性原因。關於這個,作者解釋為「愛欲」的移置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作者先是把荷葉的意象置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作結。即以傳統的荷葉形象來闡釋朱自清外露的原形意義。「采蓮實質是一種文化儀式,一種野合風俗,一種浪漫遊戲。」它是從生殖儀式發展而來。並強調,「說到底,采蓮是為了愛情,為了性愛」。對此,作者搬了南朝民歌《西洲曲》,漢樂府民歌《江南》,以及《采蓮賦》中的意蘊來作底論。從而把一種近乎原始的性與愛欲與夢境實現了完美的整合。在愛欲的移置問題上,楊朴先生著力闡釋了《荷塘月色》對這種古代文化的延留。「以性換情,從而使性掩藏到象徵的背後」,這是一種對美人意象的幻夢位移。
作者從朱自清的一系列散文作品中歸結其中所孕籍的美人,愛欲與幻夢的延留問題。情感解釋對《荷塘月色》的闡釋不啻為一個全新的突破,尤其其中以弗洛伊德的夢境與性心理來分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寫作心跡。這與當時社會的壓抑性氣氛是相通相適的一種心境寫照。但朱自清作為一個革命作家,把《荷塘月色》的寫作動因全部歸結為一個情感與愛欲下的沉悶呻吟,是有失偏頗的。
我以為,假如說這是一種由政治性的意識到情感性壓抑的潛意識移置,或許本文會有更大的包容量,想當時的政治性苦悶與情感性的即時苦悶,形成他寫《荷塘月色》這一藝術與思想的動因。假若說是單純的情感萌飾,於情可釋,於理卻不暢達。
另外,作者認為朱自清的性與愛欲的壓抑是受著〃道德律〃的約束,並把遊河(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看作他的一次不成功的情感釋放過程。
最後,作者總結「我們所感受到的主題思想,仍是願望沒能滿足的深深遺憾,」這既是對《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一個總結,也是對《荷塘月色》思想的一個概述。
這種以情感來定位的方法是必要的,但全部性的愛欲肯定與現實性的政治氛圍的影響否決,是欠妥的。正如楊朴先生在文中所言,「對一代代中學生」「形成了一種嚴重的錯誤誘導」,這也不能不說是此文中的一個矛盾。

多了,你刪除一部分吧。

古詩文鑒賞 1,詞的下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請簡要分析2,從情和景的角度賞析詞的前五句

古人雲: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能夠保持如此鎮定的人必懷有一顆平常之心。
「寵辱不內驚,閑看容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而保持著一顆無價的平常之心。「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陶淵明在罷官之後,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瀟灑飄逸的李太白,一生漂泊,卻能夠做到心靜如水,物我兩忘,「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高唱「大江東去」的蘇東坡,面對人生和自然的風風雨雨,只輕輕一揮手,便「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些風流人物不單憑借他們驕人的才華引人矚目,而他們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遇的心態更令世人佩服。
紅顏遠,相思苦,幾番意,難相付。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何必多情,何必痴情。花若多情,早已凋零。情意濃,愛意濃,怎知紅絲錯千重,路同歸不同。歡亦憂,樂亦憂,踏雪尋梅方始休,回首天盡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Ⅲ 傳統詩書中的家國情懷的賞析

在中國,綿長久遠的家國情懷欲說不盡、欲寫難休,汗牛充棟的史書專典籍,浸潤在篇章結屬構中的是「家國」情結;卷帙浩繁的詩詞歌賦,氤氳在字里行間里的是「家國」心緒。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

Ⅳ 水調歌頭的賞析表達的情懷

你說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嗎?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倍受後人的贊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七零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郁,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里,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像,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的。「舉著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裡的凄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這里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來住在月宮里只是暫住人間罷了。一「欲」一「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這里由脫塵入聖一下子轉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詞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宮里去,脫離曾讓他無限煩惱的人間,但是詞人終究是現實的,對人生是熱愛的,因此,親手抹去了這種虛無的畫景。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裡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於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脫,所以他一質問的語氣發泄佳節思親的情感。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這里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結束句「但願人長九,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里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
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受到人們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這是寫中秋最好的一首詞,此說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好的享受。

Ⅳ 葛溪驛 王安石 怎樣的情懷賞析

葛溪驛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專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屬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注釋】葛溪:地名,在今江西弋陽縣。驛:驛站,客舍。
缺月:不圓的月亮。漏:漏壺,古代的計時器。未央:未盡。
明滅:忽亮忽暗。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這兩句是說,有病之身對夜間的冷風寒露最敏感,而夢中回家,不覺得路途實際有多長。
歲時:時光。慷慨:激昂。
起:起來。
行人:詩人自指。
【賞析】皇佑二年(1050)秋天,詩人從故鄉江西臨川赴杭州,途經弋陽,寫下這首詩。這時的詩人正患著病,身體十分虛弱,詩中提到了這一點,所謂「病中最覺風露早」,寫出了病中行役又值晚秋夜寒切膚透骨的感覺。全詩以客行為線索,從鄉思到憂時,既貫穿一氣,又推轉變化。前半寫景,感覺真切,後半抒情,筆力充沛,是王安石七律中的上乘之作。

Ⅵ 汪國真的默默的情懷解析……急用!!!謝謝!!!

默默的情懷

詩歌/汪國真

總有些這樣的時候
正是為了愛
才悄悄躲開
躲開的是身影
躲不開的 卻是那內份容
默默的情懷
月光下躑躅
睡夢里徘徊
感情上的事情
常常 說不明白

不是不想愛
不是不去愛
怕只怕
愛也是一種傷害
給我一個微笑就夠了

不要給我太多情意
讓我拿什麼還你
感情的債是最重的呵
我無法報答 又怎能忘記

給我一個微笑就夠了
如薄酒一杯,像柔風一縷
這就是一篇最動人的宣言呵
彷彿春天 溫馨又飄逸

星月賞析:感情不在乎付出和擁有。付出了自然要回報,擁有了自然有義務。

如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篇《偶然》,看似薄情,卻蘊含深情。

又如也因林徽因才做出的佳作《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

不帶走一片雲彩。沒有要求,有的僅僅是愛戀。帶著一顆心兒

走,就已足夠。

或許這就是古人說的:「情到濃時情轉薄」的真正意境吧……

Ⅶ 古今中外千古名詩,情懷高點的,帶鑒賞

《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
宋代 葉夢得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欹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盪,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作品鑒賞
【注釋】:
靖康之難前,葉夢得幾次因獲罪於宦官而落職閑居。在其晚年,他退居於風景如畫的寫程卞山。該地北臨太湖,奇石封列,又有數萬藏書。他終日讀書賞景,嘯詠自娛,生活極為悠閑。可是,面對著日益嚴重的邊患和腐敗的朝政,他於心難平,不能忘卻抗金戰事 ,始終牽掛著國家安危 ,此詞即為葉氏自敘平生、抒寫懷抱工作。詞的上片寫詞人的閑居生活,下片寫作者雖在家閑居,卻對國事憂心忡忡。
上片起首兩句點明時令。黃花盛開報來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寫秋景,一般多寫得蕭瑟,衰颯,這里卻把秋景寫得很美,反映出詞人的開朗胸懷,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是怎麼平靜的,它是在為下邊的抒發感慨作勢。三、四兩句,點明住地:簡朴的房子 ,掩映在黃花叢中 ,外邊環繞著蜿蜒的小道。這是個幽靜偏僻的所在 ,很適合於過隱居生活。
「為問」三句,為詞人的內心獨自;意謂自己乃隱居山林的老翁,不甘心閑居而又只能空耗流光,徒增白發。此三句委婉曲折地表達出詞人對朝政的不滿,抒寫出自己壯志難酬、英雄空老的沉重感喟。歇拍兩句寫詞人走出了「小窗低戶 」,沿著崎嶇的小路來到了太湖邊上,凝視著浩茫無際的滄海一般的湖波,天宇澄凈,綺麗的彩霞在波光里閃動 。此二句看似閑適、沖淡,卻孕育著詞人心中更為動盪的情感波瀾。
過片二句從空間上再一次感嘆自己的一事無成。「歸來 」兩句化用陶淵明《 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 」。「本 」字表現自己歸隱的決心。下邊陡轉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他郁結於心的就是這個「恨」——恨的是在蕭蕭的寒風里 ,從北向南的新雁帶來了邊疆的訊息 :強敵壓境 ,邊馬哀怨 。這里化用蔡琰《 悲憤詩》「胡笳動兮邊馬鳴 ,孤雁歸兮聲嚶嚶!」但換用「恨」、「悲」、「怨」幾個字,就顯得比原詩更加蒼涼激楚,構成了這幾句詞語的基調,唱出了自己的心聲,流露出對於當朝割讓大片土地換取偏安局面的不滿情緒。就是這個大恨梗塞於胸 ,使得他「 小窗低戶」,不能安居;黃花、松竹無心觀賞;萬頃碧波也無意領略。結拍兩句隱然以從隱居的東山進入仕途並取得淝水之戰勝利的東晉名相謝安自況,抒寫了自己雖退隱而心懷天下的情懷。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永王東巡歌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化來,表現了作者念念不忘收復失地的抗金意志。但著以「誰似」二字,又透露出自己願為謝安而不可得的感慨。
在詞人的晚年,退隱與國事是矛盾的:他想在卞山以山水自娛,但又無法忘懷國家的安危,時刻惦念著抗金戰事。這種矛盾而又痛苦的心態,在此詞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在詞人矛盾復雜的感情中,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是主要的,所以詞的末句才顯得激越凄楚而慷慨悲涼。

Ⅷ 名家散文賞析

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賞析

原文

我所知道的康橋

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的線索。不論別的,單說求學。我到英國是為要從盧梭②。盧梭來中國時,我已經在美國。他那不確的死耗傳到的時候,我真的出眼淚不夠,還做悼詩來了。他沒有死,我自然高興。我擺脫了哥倫比亞③大博士銜的引誘,買船漂過大西洋,想跟這位二十世紀的福祿泰爾④認真念一點書去。誰知一到英國才知道事情變樣了:一為他在戰時主張和平,二為他離婚,盧梭收康橋給除名了,他原來是Trinity Col-lege的fellow⑤,這一來他的fellowCship⑥也給取消了。他回英國後就在倫敦住下,夫妻兩人賣文章過日子。因此我也不曾遂我從學的始願。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里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我認識了狄更生⑦先生。狄更生——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是一個有名的作者,他的《一個中國人通信》(Letters form John chinaman)與《一個現代聚餐談話》(A ModernSymposium)兩本小冊子早得了我的景仰。我第一次會著他是在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席上,那天林宗孟⑧先生演說,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
以後我常到他家裡去。他看出我的煩悶,勸我到康橋去,他自己是王家學院(King』s Col-lege)的fellow。我就寫信去問兩個學院,回信都說學額早滿了,隨後還是狄更生先生替我去在他的學院里說好了,給我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講。從此黑方巾、黑披袍的風光也被我占著了。
初起我在離康橋六英里的鄉下叫沙士頓地方租了幾間小屋住下,同居的有我從前的夫人張幼儀女士與郭虞裳⑨君。每天一早我坐街車(有時自行車)上學到晚回家。這樣的生活過了一個春,但我在康橋還只是個陌生人誰都不認識,康橋的生活,可以說完全不曾嘗著,我知道的只是一個圖書館,幾個課室,和三兩個吃便宜飯的茶食鋪子。狄更生常在倫敦或是大陸上,所以也不常見他。那年的秋季我一個人回到康橋,整整有一學年,那時我才有機會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同時,我也慢慢的「發見」了康橋。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

①哥倫比亞,這里指哥倫比亞大學,在美國紐約。
②盧梭,通譯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1921年曾來中國講學。
③康橋,通譯劍橋,在英國東南部,這里指劍橋大學。
④福祿泰爾,通譯伏爾泰(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作家。
⑤林宗孟,即林長民,晚清立憲派人士,辛亥革命後曾任司法總長。
⑥狄更生,英國作家、學者。徐志摩在英國期間曾得到他的幫助。
⑦fellowship即評議員資格。
⑧Trinity College的fellow,即三一學院(屬劍橋大學)的評議員。
⑨郭虞裳,未詳。

知道志摩,就不能不知道志摩的康橋。

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橋》在案前,今夜,我就只有康橋了。此刻的我便是康橋唯一的遊客。

版 畫

上前一步,即抵達你營造的「單獨」境界,這正是你智慧的靈光一閃,也需得以犀利的心靈去撫觸。僅以平靜客觀的態度和三個「你要發現」的排比句,就完成了一個人生的大穎悟,這出自性靈的會心之見,悟透的人自有心領神會的一笑。再如後文中「不滿意的生活大都是自取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扶養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這種從眼前景物盪開去,通過冥想的途徑,反映個人情思的格言警句式的哲理短句,文中俯拾皆是,可圈可點。恰如散置在夜空里的星星,讓人眼前一亮又一亮。
從中可窺志摩煉字煉句,想像比喻的功夫,已達圓熟境界。
若以版畫技法相擬,一刀一刀是刻在畫版上的,無法隨意塗改,沒有相當把握,怎敢輕易下刀?也是最見畫家功力所在。

勿容置疑,志摩是屬於才華橫溢的那一路作家。但臨到面對至愛的康橋,我們一向自信的詩人憂心忡忡。你說:「一個人要寫他最心愛的對象,不論是人是地,是多麼使他為難的一個工作?你怕,你怕描壞了它,你怕說過分惱了它,你怕說太謹慎辜負了它。」
這是多麼動人的憂慮,又何嘗不是我們常人的經驗?最神聖鍾愛的事物,總是最不敢輕易提及,唯恐褻瀆了它。
康橋,那是志摩心中千遍萬遍唱不盡的愛寵,是斷斷不肯對它做騷人墨客式的清論高談、評頭論足。你甚至已經斷言:「這回是寫不好的。」你的擔憂至少讓我明白了兩層意思:愛是用血寫的詩;其次是,我相信,志摩將要盡全部心力、筆力之所能,畫一個心中的康橋給我們的。

國 畫

隨志摩踏時光而行,步步有聲。
康河近了。我聽到你的心跳。我望著你的背影正一步一履朝自己心跳過的地方走去,朝自己曾經的鞋聲走去,朝自己哭過的哭和笑過的笑走去了。
你輕輕嘆一口氣,自言自語:「這么快就離開那個春天這么遠了?」可不是嗎,那一個特定的春天,成了你和康橋永恆的季節。那些個不能釋懷的日子,成了你一生的感動。
你也算是見過真山遠水的人,但你竟毫不遲疑地斷言:「我敢說,康河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我縱有一百個質疑的理由,我不忍心給自己一個質疑的自由。你此刻的心情我想我知道。
此時的康河,已被偷換概念成你心中理想的象徵。你不是地理學家,你無需科學的精密與嚴謹。況且,誰又能不容許「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偏頗?你的執著,令每一個讀到這的人不能不深深動容。不是為康河之美,而是你炙人的痴情。我能感覺得到你的血在燒,在字里行間竄流。志摩是實實在在愛瘋了康橋的。
隨即,你以中國畫常用的散點透視法,引導我從不同角度瀏覽康橋,交給我三幅傳神寫意的中國水墨:

淡泊悠遠、田園情調的康河壩築圖
堂皇典麗、氣象高華的學院建築群
超凡脫俗,維妙維肖的克萊亞三環洞橋

第一幅:拜倫潭——果子園——星光下的水聲——近村晚鍾聲——河畔倦牛芻草聲。
神秘的層境尤需次第疊出,疊而不重。星光、波光,鍾聲、水聲,人煙氣、生靈氣,筆性和墨氣渾然天成。不僅想像瑰麗,色彩繽紛,而且感覺奇特,極富視聽之美。沒有玄奇的意象,卻似有玄機伏筆,讓人產生無邊玄想。不知不覺中已被志摩所釀制的神秘悠遠的氣氛所覆蓋。而志摩本身則完全進入物我合一,無人交感的渾然之境。
第二幅:志摩並不著意描繪學院建築群,而以具有暗示性的墨意留白,提供給人想像的空間和回味不盡的「意趣」。以柯羅的田野畫和肖邦的小夜曲這些具有暗示意味的形象與意境引起讀者聯想與共鳴。遙想志摩當年置身其間,方帽黑袍,一卷在手,何等愜意瀟灑,最是神采飛揚了。景、人、情交融,才成最美的畫境。
第三幅:克萊亞三環洞橋,在志摩筆下,美得不誇張也不尖銳。但志摩最是善用隱詞的高手,一個「怯憐憐」,有聲有色有味,立時給一個平平凡凡的小橋注入了血脈與精氣神兒。文字的高度妙用,被志摩童話般的魔手耍活了。小橋自有了她玲玲瓏瓏的風韻,正是那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家碧玉式的純凈與溫潤。初初入眼並不奪人,需
得「凝神地看著,更凝神地看著」,這才品出她的脫俗之美。如古人所說:「花好在顏色,顏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在莫造。」這份「精神」是要人穿過眼簾,用心去感受的。志摩在問:「看還有一絲屑的俗念沾滯不?」當然沒有了,也許真的沒有了,也許單是沖著你那痴情,不容許自己再有了。
正如蓬頭垢面的清晨不宜欣賞女人一般,志摩是不樂意我在不適當的天時與氣候,去賞壞了他的康橋的。
志摩的天性是唯美的,唯美的志摩正是叔本華所說「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晚仍要在園中遍植玫瑰」的那種人。志摩受不了康橋不夠完美。
在我有限的地理知識里,英國的冬天總是霧著一張臉,而志摩則說是「走極端」「荒謬的壞」。你用了一個歐化長句「逢著連綿的霧盲天你一定不遲疑地甘願進地獄本身去試試」把消化這句子的節奏放慢、時間拉長,感受力也加強了。沒有人會再懷疑冬遊康橋將是怎樣愚蠢的選擇。一個「盲」字用神了,語言在一瞬間活了過來,並擴大到無限,具有一種超現實的情趣。
總還是那個詩人的志摩。三幅畫畢,方興未艾,又信手拈來兩節小詩。再次以樂器的層次滋潤著我們的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的通感,就象在人心胸鋪展開兩方好平的陽光,令人浸潤其間,享受一種不可言詮的溫柔的感動。
如果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
那麼,康河的靈性則全在它脫俗的神性之美。康橋也因此而有了它最動人的質地。

油 畫

只是浮光掠影的寫意水墨畫,對於至愛康橋的志摩來說,是不盡興的。如果說第三段是以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畫了康橋的「線」,那麼志摩在第四段則以西洋油畫的焦點透視法,濃墨重彩地畫了康橋的「點」。這巨幅油畫我叫它——康橋之春。
布局嗎?當然也還是依你:
把「恣蔓」的草叢給牛馬的「脛蹄;」把「新來的潮潤」給「寂寞的柳條」;把「飲煙」給「佳蔭里的村舍」;把仙姿給素裙紗帽、長篙輕點的女郎;把春的長袍披給康橋,把康橋——還給志摩。
康河水波依舊,你說,去租船吧,就那種別處不常有的長形撐篙船。——在水一方,你手持長篙,盈盈而笑,輕吟一句:「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彷彿從來就不曾離去。誰能知曉你這尾深水魚的快樂?莊子負手不答,但——我想,我知道。
河身多曲折,時隱時現你單衫微寒的身影。我以為:一條河的走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百轉柔腸;船撐得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葉扁舟,去留由己的小情小趣;住慣都市不解季節變遷,還是遠離塵囂不食人間煙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還保有一顆對自然的敏感之心。
志摩說得對,人類是「病」了,病在「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就遠似一天」。這不禁使我想起清朝畫家盛大士的一句話:「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一分高雅。」我們離蘇東坡「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境界是越來越遙遠了,追求清歡的心念也越來越淡薄了。五官要清歡,總遭遇油膩、噪音、污染;心情要清歡,找不到可供散步的綠野田園。有時想找三五知己去啜一盅熱茶,可惜心情也有了,朋友也
有了,只是有茶的地方總在都市中心人聲最嘈雜的所在。清歡已被擁擠出塵世,人間也越來越逼人以濁為歡,以清為苦,而忘失生命清明的滋味。
志摩給我們開了一帖葯方——不完全遺忘自然。
豈止是不遺忘,你是完完全全把自己融入自然,也終於完成自己於無邊的自然之中。
你看:志摩在「天然織錦」般的草坪上讀書、看雲、擁抱大地。你把這里描繪成草的天堂。人給自然一個天堂,自然也還給人一個天堂。
志摩在「薄霜鋪地」的林子里散步,聽鳥語、盼朝陽、尋泥里蘇醒的花香、體會最微細神妙的春信。寫景在字面上也還是歷代詩詞中常見的那種春之美。但以前只知道春天有多美,這會兒才感到春天有多騷,象足了一個嬌俏的、愛嗔鬧著小姐脾氣的小女人。
她的呼吸、她的體溫,近在咫尺,伸手可觸。那是逼著人忍不住要去相親的生命。
志摩正順著「水溶溶的大道」登上土埠,與康橋拉開些距離,再賞康橋。這是全文中最能體現志摩藝術風格的一段。溶擬人、排比、比喻、反復、歐化長句於一體。無論是語言的創新、意象的融鑄、節奏的掌握,以及某些難以宣說的高度氣氛之營造,都不是一般的游記散文所堪比擬的。硬是一步步使讀者從內心深處逼出一個鮮活水靈的春之康橋。
志摩又順著草味和風,騎車「迎著天邊扁大的日頭」放輪遠去了,去愛花、去愛鳥、去愛人情、去偷嘗晚景的溫存、去綠草綿綿處尋夢。
盡管,我無法道出「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凈地,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這樣的消遣是怎樣的沉味,但怎能叫人立刻停止那玄幽的迷思?只是你這一「尋夢」,怎麼就不醒了?春已經走得很遠了,秋露已重,你可有一件禦寒的夾袍?可有一隻唐詩中焚著一把雪的紅泥小火爐?
只是你這一「尋夢」,怎麼就不歸了?被風翻到三十六頁便停住了,成為文學史上的孤本,而康橋在你筆下也便成了千古絕唱。你明明允諾我們「今夜只能極簡的寫些,等以後有興會時再補。」卻羽化登仙般地翩翩如鶴歸去,讓我們空懸著一顆再讀康橋的心,苦等至今。假如你能象火鳥,自焚之後又在灰燼中復活,自無涯返回有涯來看看你久別的康橋,而康橋前傾到的已是他人。志摩會怎樣?
你果然是個真性情的人,竟毫不掩飾地對我說:「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
情必近於痴而始真。未料見過世界的志摩,你的歡愉竟是這樣窄窄的、小小的,僅僅容納得下一個康橋。我為你的執著感動得直想哭……
我在想,我一直在想,若能給志摩多一年的康橋春天該有多好。再轉念,其實在時間的流里,原沒有什麼絕對的長與短,只要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豐盈,瞬間即在永恆。
篇末那兩幅夕照圖是無論如何,也無法一筆帶過的。它不是描在紙上,也不是刻有畫版上,是一刀一刀鐫刻在志摩血肉心壁上的。
也試著讓自己隔著籬笆,看天風迎面趕一群羊過來,夕陽從它們的後背照過來,把它們照成金色的透明體,誰能懷疑它們不是一群仙界的靈物?誰又能不感到那種「神異性的壓迫直逼過來」。大自然的美有時是會逼人落淚的。而我們跪伏在大自然面前的詩人,正是這畫幅中最傳神惹眼的點睛之筆。只輕輕一點,就把自然景觀提升到人文景觀
的層境。
斜陽下草原上的罌粟花,再次迷眩了我的視覺。究竟象什麼?最善比喻的志摩竟「吝嗇」地用省略號一點了之,成了畫境中的留白。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種想像,想像的空間與深度頓時無限遼闊。
志摩在收筆了。一定還有一些什麼,你是不肯說的;還有多少藏在口袋裡的情懷,你也不再輕易向人說道。也許四月的黃昏知道,四月黃昏的康橋知道。
但志摩卻給我們一個突兀的結尾:「誰知我這思鄉的隱憂」。你怎能把鄉愁說得如此輕易?康橋,它也許是別人的故鄉,但必定是你的異鄉。一讀再讀,才得頓悟的剎那。
於軀殼,你是過客,但於靈魂,康橋正是你的歸宿,它是志摩心靈的故鄉啊!
胡適在《追悼志摩》一文里曾經對志摩的理想作過這樣的概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能夠會合於一個人生里。」而愛、自由、美正是康橋所有。
因此,康橋在志摩心中已不再是一群學院的代名詞,而是:一個美學觀點、一個博愛的載體、一個自由的象徵,是一種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完全是形而上感覺的升華。

有人用畫筆呈情,有人用眼眸承情,有人用文字陳情,志摩你是以對康橋第三度山水般的心契與領會,與讀到它的人以心換心的。正如你自己的話:「你要打開人家的心,先得打開你自己心。」
我以為:一篇好文章全靠「文氣充沛」。「文氣」是文章的靈魂,也最見作品的盡境。這篇散文之所以成為我國現代早期游記散文的代表作,徐志摩散文的巔峰之作而膾炙人口,首先在於它的感人,其次是它完美的藝術形式。而感人的是志摩的真情投入。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必然是直指本心,寫出人性的共相,觸及人性的本然,使讀者會其心而同其心」,這篇散文便是了。
志摩描繪的是康橋的皮肉骨,我們得到的卻是它的神;勾勒出的是康橋的點線面,我們進入的卻是整個畫廊。在有意無意之間,已不得不思志摩所思、感志摩所感、悟志摩所悟,只有答應了自己隨了志摩的思路行去,並以心靈的顫動、呼應那無法抗拒的接引。康橋固然遙不可及,但我們的夢想與神往,借志摩的一支筆替我們都實現了;康橋固然本來就美,也是志摩實在寫得好,硬是把這一個康橋給寫足了。
文氣也在回盪中飽滿高漲,充沛於字里行間,讓我們一次又一次震懾於志摩不凡的才情。而在此文完美的藝術形式中最為亮麗襲人的,是志摩的語言藝術,頗值一提。
寫景時慣常使用歐化長句,把讀者「消化」一個句子的時間拉長、節奏放慢,恰似一種從容漫步山水的心情;而寫感悟,則多用短句,以適合表達感情的急促與熱烈。或用長句把一串短句輕輕托住,或長短句錯綜出現,使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快慢相節,形成一種起伏的韻律美。
反復、排比手法恰到好處的運用,使語言有了強烈的節奏感和音樂感,洋溢著靈動的樂譜情調,甚至寫出了滿紙的迴音與樂聲。
志摩是這樣自如地操作著語言,不僅使它精確,而且賦予它「活」的生命,尋求語言新關聯的能力,選用機能性強的語字,使語言的內在世界豐盈而飽滿,多姿多彩而富於表情。曲折而非直線、起伏而非平坦。時而開門見山,時而迴廊九曲,時而騰達、時而沉落,既一針見血、又十面埋伏。相當耐讀,差堪玩味。功力之深,已達心手兩忘的境界。
這使我賞讀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錯覺:讀到的明明是一篇散文,實際上得到的卻是一首好詩。即使不分行也讀得出是詩,是詩化了的意境,是詩歌語言的魅力。
每讀一遍都有新鮮的感動。《我所知道的康橋》是一遍就可以讀懂的,因為它——語近;但也許是好多遍也讀不懂的,因為它——情遙。把清代詩評家沈德潛的「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移來此處,是否最為貼切?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志摩的確是悄悄地走遠了,但揮不去帶不走的是他的康橋。它做為學院建築留在英國,它做為一篇具有生命質感的美文,留在中國文學史中。自然中的康橋會老,但文字中的康橋,將在所有愛志摩的讀者心中永遠年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