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思玄賦名句

思玄賦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2-28 18:59:09

① 關於科學家的故事名言、生平、相片等

衡(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2,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3,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
4,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後世稱張衡為「科聖」。
5,張衡曾被唐代人看作是東漢時代的大畫家,他當過太史令,因而對史學也有許多研究。他還研究文字訓詁的學問,著有《周官訓詁》一書。他又是個大文學家,他的《二京賦》文辭優美,膾炙人口,其中諷刺批評了當時統治集團的奢侈生活。他創作的《四愁詩》受到文學史家鄭振鐸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之為「不易得見的傑作」。他的《思玄賦》中有大段文字描述自己升上了天空,遨遊於眾星之間,可說是一篇優雅的科學幻想詩。遺留至今的還有《溫泉賦》、《歸田賦》等20多篇,都是辭、義俱佳的力作。
6名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知之不博。」這二句擲地有聲的話,表明了他不慕勢利而追求德智的高尚情操
7精神:張衡作為一個科學家渴求知識、敢於和鄙棄知識的社會愚昧思想作斗爭的精神。 他有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他更堅持作為一個科學家的鮮明品格的實事求是原則。
8故事;張衡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裡,後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麼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於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他越發覺得浩渺的夜空里會有無數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無數的好奇的問號。從奶奶那裡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里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誇獎呢。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現北斗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轉,一年轉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於明白'北斗星移',是怎麼一回事啦!」

② 試簡要論述唐詩對前代詩歌的繼承與發展

在中華文化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歷程中,詩歌無疑是備具華彩的一章,尤其是唐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完備形式,甚至成為整個詩歌史乃至中華文化的代表。這一文明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先秦詩歌的初步發展,到唐代詩歌的繁盛,期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的發展。那麼,自有詩以來至唐詩之前,詩歌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是怎樣的變化使詩歌逐漸展現出唐時的風貌?

一、詩歌形式的演變

(一)五言詩的出現與定型

作為先秦時期出現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代表了當時詩歌的藝術成就。從形式來看,《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這是當時詩歌的主要形式,與唐詩的五言、七言句式截然不同。

五言詩產生於漢代,兩漢樂府詩對中國古代詩歌樣式的嬗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現了由四言詩向雜言詩和五言詩的過渡。五言詩最早為當時民間流行的五言歌謠,如李延年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六句歌詩,有五句為五言,成帝時長安流傳的歌謠《尹賞歌》《邪經敗良田》都已經是標準的五言詩。西漢樂府廣泛搜集各地歌謠,其中肯定會有相當比例的五言詩,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雖為長篇,但全篇採用五言句式,可見在民歌中五言句的應用已趨成熟。這種五言歌謠雖已引起文人的注意,但當時文人創作的並不多,樂府詩歌中更多的是三言、五言、七言不等的雜言詩。直到東漢,才開始有較多的文人創作五言詩,如班固、張衡、秦嘉等。現存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秦嘉的《贈婦詩》三首,則是東漢文人五言抒情詩成熟的標志。而文人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1),對後世文人如曹植、陸機、鮑照等的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從西漢五言歌謠到樂府五言詩,再到文人五言詩,這是早期五言詩發展的基本軌跡。

五言詩的大量創作並最終取代四言詩而基本定型則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期,這種自覺表現在:一、作家主體自身的自覺;二、對五言、七言詩規律的把握。(2)這一時期,一方面文人主體意識覺醒,個人意識開始介入文學創作,另一方面,對五言詩、七言詩進行了大量自覺創作。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他現存詩歌九十餘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詩(3).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鍾嶸《詩品》),他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成功地完成了由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其時的建安七子對五言詩的創作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對詩歌題材的開拓,這在後面將會講到。作為文人創作,鄴下詩歌使五言詩第一次獲得了強烈的個性特徵,形成了鮮明的個性風格。「新聲起於鄴中」(唐·盧照鄰《樂府雜詩序》),鄴下文人的五言詩創作,正在進行著漢詩走向近體詩的歷史大轉變。在這之後,五言詩的創作明顯增多而漸趨成熟,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全為五言;陸機的《擬古詩》、左思的《詠史》、劉琨的《扶風歌》、郭璞的《遊仙詩》等,「皆五言之警策者也」(鍾嶸《詩品序》)。陶淵明的田園詩,則自成風格,表現出極高的藝術成就。到南朝,五言詩則真正取代四言詩,成為其後長達兩千年的獨立文學樣式。經過南朝詩人的努力,特別是齊梁時期「永明體」的興起與發展,講究聲律與對偶,符合近體格律的律、絕形式,已經產生並被普遍運用,出現了不少基本符合近體格律的作品,如謝朓的《離夜》「玉繩隱高樹,斜漢耿層台。離堂華竹盡,別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難裁。山川不可盡,況乃故人懷」。這首詩除個別地方不合格律,基本上已是律詩。而這時的絕句,不僅已經成熟,並且也已定名。徐陵編《玉台新詠》,卷十基本選錄絕句,明確稱呼的就有《古絕句》四首,所選詩皆五言四句,其風格、意味已與近體絕句無大差異,如陶弘景《詔問山中向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詩歌發展到這時,雖然聲律方面還不夠成熟,但已可窺見唐詩風貌。

五言詩之所以取代四言詩並長期發展而興盛不衰的原因,鍾嶸《詩品序》說:「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雲會於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4)即是說四言形制短促,容量有限,不能充分表情達意。而隨著時代發展,「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詩不適合時代需求,而「居文詞之要」的五言詩則能夠滿足「指事造形,窮情寫物」的需要,故最終取而代之。對於這一問題,傅剛先生在其《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的緒論中曾有明確闡釋,他根據台灣學者鄭靖時的「詩歌句型節奏說」及楊國樞先生的《中國舊詩每句字數及其快感價值之關系》一文,認為《詩經》時代由於去古未遠,還因襲著原始勞動詩歌一反一復的兩拍子節奏,故詩的形式以四言為主,而漢魏及整個封建社會,五言詩、七言詩則因其體制最符合當時士庶人民傳情達意的需要被最終選擇。(5)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藝術源於生活,正是由於生活中的語言結構與節奏的變化,詩歌才表現出四言與五言的不同,才表現出由四言到無言的發展趨勢。

(二)七言詩的發展

同五言的發展一樣,七言詩也經歷了大致相同的發展過程。七言詩的發展也是從漢代開始的。西漢時七言詩句已開始大量出現,只不過當時多是在雜言中出現七言。東漢時不僅五言開始發展,完整的七言詩也開始出現,班固的《竹扇賦》今存殘篇,就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詩。當時的七言詩或系於賦尾,如《竹扇賦》、張衡《思玄賦》的結尾;或帶有「兮」字結構,如張衡《四愁詩》即是一首騷體七言詩,全詩皆為七言句,每章首句中間帶有「兮」字。雖然這時的七言詩並不完善,但已開始獨立成篇。

魏曹丕的七言詩《燕歌行》是公認的中國第一手完整的七言作品。《燕歌行》有二,最著名的是其一:「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這首詩句句押韻,一韻到底,已是比較成熟的七言詩,且這種句句押韻的七言詩體一直影響到南朝才略有變化,對後代歌行體詩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被認為是唐人歌行之祖。

七言詩自曹丕之後並沒有得到多大發展,直到南朝詩人鮑照出現。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創作了大量七言詩歌,特別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俊逸豪放奇矯凌厲,不僅充實了七言詩體的形式,而且變句句押韻為隔句押韻,同時還可以自由換韻,創造了以七言為主的歌行體。七言詩在鮑照手裡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同樣與五言詩的發展相適應,七言詩在經歷了「永明體」的新變後,南朝也開始走向格律化,如庚信有一首詩《烏夜啼》:「促柱繁弦非子夜,歌聲舞態異前溪。御史府前何處宿,洛陽城頭那得棲。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詎不自驚長淚落,到頭哦啼烏恆夜啼。」在這首詩中已可初見七言律詩的雛形。而蕭綱的《夜望單飛雁》,則是七言絕句的雛形。(6)

其實詩歌的七言句式遠可以上溯至先秦時期。與《詩經》同為中國詩歌源頭的楚辭,即包含大量的六言和七言句,如《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屈原《離騷》中也有大量七言句式。當然,這些句式中含有大量語氣詞,並不是真正的七言詩句。直到漢代受先秦楚聲的影響,七言詩句才真正出現。但七言詩的語言節奏卻是在先秦就已奠定的。七言詩雖不如五言詩那樣文約質美,但其抑揚頓挫的語調卻更符合詩歌的音樂美,因而成為唐詩中與五言相當的另一詩歌樣式。

二、聲律與對偶

(一)詩的律化

聲律與對偶的出現其實也是詩歌形式變化的一種。詩歌最初是用來祭祀禱祝的,因此,中國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也就使詩歌的音樂美成為必然。從古至今,文人對詩歌聲律的追求從未斷絕。如果說秦漢時期這種追求還是不自覺的,那麼魏晉則是文人自覺追求詩歌聲律的開始。據《隋書·經籍志》載,「李登《聲類》、呂靜《韻集》,始判清濁,才分宮羽。」李登、呂靜分別為魏、晉之人,可見當時對聲韻的研究已經頗見成績(7)。據說曹植也深愛聲律,曹植的《情詩》,就被認為是「暗合聲律」的佳作。至太康時期,音律的要求已成文文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詩歌出現駢儷化的趨勢,近體詩進入歷史行程。此外,魏晉詩人的清淡之風,對詩歌的聲律化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南朝詩人的作品裡,詩歌表現出的聲律特徵則更為明顯,如使事用典、巧用文字、對仗工整等符合聲律要求的寫作技法,俯拾即見,如謝靈運「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蓮」,「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對仗工整,語言精練。再如鮑照「流連入京引,躑躅望鄉歌」,「岫遠雲煙綿,谷屈泉靡迤」,前者雙聲,後者疊韻。這一時期此類詩歌非常多見。

中國古詩真正走上格律化的道路是在永明年間。《梁書·庾肩吾傳》說:「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南齊書·陸厥傳》記載:「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永明體以四聲八病為特徵,形成一套嚴格的聲律標准,標志著詩歌格律化的正式形式。從此以後,近體詩走出帷幕,開始了由「新變體」向近體格律詩發展的新歷程。(8)到唐代,詩人們在此基礎上拋棄了「八病」,完成了句子間「粘」「對」關系的確定,符合起、承、轉、合精巧韻制的律詩正式形成了。

(二)對偶

對偶是詩歌聲律的一個重要特徵,律詩就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偶。詩歌之前,對偶在文、賦中就已出現,而詩的聲律必然也會受到文、賦的影響。到魏晉,詩人已開始有意追求對偶,如曹植《情詩》中「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平仄諧調,儼然律句。但這時對仗對在詩中所佔比重並不大。到太康時期,隨著音律思想的提高,對對偶的重視漸成風氣。時人陸機、潘岳等人繼承漢魏詩人的軌轍,詩中出現了更多對偶句。陸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他的詩中已出現了比較合律的對偶,如《輓歌詩》:「含言言哽咽,揮涕涕流離。」《園葵詩》:「豐條並春盛,落葉後秋衰。」《長歌行》:「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這些都是比較嚴格的用律對偶,雖已出現但仍很少。魏晉詩歌中對偶句的位置也並不固定,非常自由,句首、句尾、句中都可使用,且更多的是一首詩歌中既有句首對偶,又有句尾對偶,同時還有句中對偶。陸機有一首詩《從軍行》,即全篇為對:「隆暑固已慘,涼風嚴且苛,夏條焦鮮藻,寒冰結沖波。胡馬如雲屯,越旗亦星羅。飛鋒無絕影,鳴鏑自相和。」

魏晉之後,劉宋詩人對對偶的熱忱更為高漲,其運用也蔚為大觀,其中尤以謝靈運為甚。據統計,在謝靈運的八十九首五言詩中,除了《苦寒行》、《豫章行》、《東陽溪中贈答二首》、《山家詩》、《歲暮詩》、《作離合詩》等七首外,其餘八十二首都用了對偶句,且他的對偶絕大多數密集地分布在詩歌當中,首聯和尾聯對偶的非常少見。謝詩還將對偶與聲律結合起來,不僅對偶工整,而且音律和諧,如「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此外,謝靈運非常注重名句的錘煉,詩中頗多名言佳句,像「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等,不勝枚舉。雕琢名句,在唐詩中也很多見,而有意識地大量錘煉字句,乃自謝靈運始。

永明新詩體的主要特徵即講究聲律和對偶,因此在「四聲八病」用於實踐、詩體不斷律化的基礎上,對偶更為精工,也更合聲律。這一時期的詩人筆下多警句,且對仗工整,和諧流暢,如沈約的「長枝萌紫葉,清源泛綠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來」(《泛水康江》);謝朓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王融的「井蓮當夏吐,窗桂逐秋開」(《臨高台》)等。而何遜的五言八句詩《與胡興安夜別》,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直逼唐詩氣象,儼然已是唐律了。

三、詩歌意境與題材的拓展

(一)從「詩言志」到「緣情以綺靡」

中國古代詩歌自先秦以來就建立了完整的言志傳統。(9)自《尚書·堯典》提出「詩言志」到《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闡發,都將言志作為詩歌的唯一功能。《毛詩序》盡管也提出「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但這個情又必須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因此,自先秦起,詩一直是用來言志而非暢情的,「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歌作為道德教化的工具,顯然是與「情」沖突的。再加上漢代儒學的引申,詩歌的政治功能更為明顯,個人性情受到束縛。到魏晉南北朝,由於時代的變革,文學觀念也發生了極大變化,文學主題由政治教化美刺諷諫變為關注個人的悲歡遭際,開始考察獨立的人的意義,主體意識開始介入文學創作。這時,陸機提出了「詩緣情以綺靡」的口號。「緣情」,即詩歌是用來表現個人感情的;「綺靡」,即詩的文辭要華麗,而且文辭美要建立在情意的基礎上。「詩緣情以綺靡」的提出,突破了「詩言志」對個人性情的束縛,使詩歌進入了正確的發展軌道。

「詩緣情以綺靡」,個人感情成為詩歌創作的依據,詩歌成為抒發情志的重要體裁。到南朝,隨著山水詩的出現,詩歌又表現出「體物」的功用,這是從抒發情志到吟詠情性的自然轉變。在這一基礎上,後世詩歌發展出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獨特風貌。

(二)古詩題材的拓展

詩歌發展到唐代,題材已非常豐富。蘭翠先生在其《唐詩題材與文化》一書中將唐詩分為田園、山水、征戍、愛情、詠史懷古、詠物、寄贈酬答、政事八類(10),幾乎囊括了唐詩的全部題材。詩歌的這些題材,正是經由魏晉南北朝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詩歌最初是用來祭祀禱祝的。先秦詩歌經歷了一個明顯的發展過程,由宗教頌贊禱祝詩演進到政治敘事詩,再演進到言志抒情詩。(11)《詩經》中已有反映戰爭徭役和婚姻愛情的詩。五言詩出現之後,在漢代比較成熟的代表作是《古詩十九首》,主要為遊子思婦詩。鄴下時期,五言詩題材出現了較大拓展,包括贈別、公宴、從軍、詠懷、詠史等多個方面,擴大了詩歌的表現范圍。這時的詩與唐詩相比,很多題材都已相類似。兩晉詩壇又有遊仙詩、玄言詩,並出現了一種新的題材,即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南北朝時期,南朝詩人又開辟了不同於魏晉詩人的寫作領域,主要是山水、詠物以及艷情題材的宮體詩,此外還有梁代詩人吳均以游俠、戍邊等為題材的邊塞詩。至此,唐詩中的題材已基本完備。

詩歌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發展,五、七言詩基本定型,詩歌格律化道路開始,內容也得到豐富,最終在唐代大放異彩。

③ 哪一句名句中包含了"岑"字

岑,山小而高也。――《說文》
可使高於岑樓。――《孟子》。注:「岑樓,山之銳嶺內者。」按容,謂山之層疊似樓也。」
未始離於岑。――《莊子·徐無鬼》。注:「岸也。」
飲青岑之王醴兮。――張衡《思玄賦》
托九成之孤岑兮。――馬融《長笛賦》
古觀岑且寂,幽人情自怡。――皮日休《三宿神景宮》

④ 歸田賦大學會考哪幾句

《歸田賦》是漢代辭賦家張衡從仕途轉向退隱時所作的一篇小賦。全文分為四層:第一層寫自己功業難就,決心抽身退隱;第二層寫自己歸田後的欣喜心情;第三層又頓作轉折,反映了作者一生宦海浮沉的悲憤與心酸之情;最後一段寫出真正的曠達語。這是一篇短小明暢的抒情小賦,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一洗漢大賦鋪采縟文、繁重凝滯、虛誇堆砌的規矩,轉為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的風格,語言自然清新,洗練優美,感情真摯,情景交融,是難得的賦作佳篇。
基本信息
中文名:歸田賦
作者:張衡
朝代:東漢
文學體裁:賦
原文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
《歸田賦》
《歸田賦》
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王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
超埃塵以遐逝,舉世事乎長辭。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
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
觸矢而斃,食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鯋鰡。
於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 。
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
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譯文
在京都作官時間已長久,沒有高明的謀略去輔佐君王。只在河旁稱贊魚肥味美,要等到黃河水清還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澤的壯志不能如願,要找唐舉去相面來解決疑題。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隨漁夫去同樂於山川。丟開那污濁的社會遠遠離去,與世間的雜務長期分離。
《歸田賦》
《歸田賦》
正是仲春二月,氣候溫和,天氣晴朗。高原與低地,樹木枝葉茂密,雜草滋長。魚鷹在水面張翼低飛,黃鶯在枝頭婉轉歌唱。河面鴛鴦交頸,空中群鳥飛翔。鳴聲吱喳,美妙動聽。逍遙在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歡暢。
於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詩。向雲間射上箭矢,往河裡撒下釣絲;飛鳥被射中斃命,魚兒因貪吃上鉤,天空落下了鴻雁,水中釣起了魚兒。
不多時夕陽西下,皓月升空。嬉遊已經極樂,夜來還不知疲勞。想到老子的告誡,就該駕車回草廬。彈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讀聖賢書滋味無窮。提筆作文,發揮文采,述說那古代聖王的教範。只要我置身於世人之外,哪管它榮耀與恥辱的所在。
創作背景
東漢文壇同西漢相比,變化很大。東漢士人失去了作為文學侍從參與上層統治集團重大活動的條件,環境和地位的變化給予他們廣泛接觸社會的機會,現實生活的動盪不定也給他們以極大的震撼。他們所關注的熱點已經跨出宮廷苑囿,從更廣闊的范圍尋找有價值的題材。於是,各個時期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往往成為他們創作的直接、間接誘因。與題材方面的變化相適應的,還有創作宗旨的變化。在司馬相如時代,賦的諷喻效果同賦家的主觀願望之間就存在著差距,以至於後來引起揚雄的批評。到了東漢,諷喻不僅不起作用,甚至還可能招來災難,這就迫使辭賦家們考慮如何看待和處理賦的社會作用問題。
《歸田賦》
張衡
另一方面,社會現實的黑暗以及統治集團所採取的「黨錮」等高壓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壓抑。物不得其平則鳴,他們越來越多地運用賦這種文學樣式抒發自己的不平。於是,東漢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賦。世風的變化不僅導致賦的創作在題材選擇和宗旨的設定方面出現新的取向,在賦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方面也與以前有了較大的差異。昔日以鋪張揚厲、汪洋恣肆為主調的風格和豪放昂揚的氣勢,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風格所揚棄;散句單行的語言,演變為駢儷對偶的句式。賦的風貌經歷了較大的變化。
張衡是東漢中期著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他見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擬班固《兩都賦》,創作了《二京賦》,張衡不僅創作了《二京賦》那樣表現出傳統特色的京都大賦,同時,他還寫作了《思玄賦》、《歸田賦》等抒情之作。和帝、順帝時,衡以特殊才能受到親幸,宦官共進讒言誣蔑之。他每為自己的處境苦惱,經常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以為吉凶倚伏、幽微難明,遂將自己的感受寫成《思玄賦》。此賦篇幅較長,採用騷體句式,表現手法也較多地學習《離騷》。陳述自己遭詆毀卻不肯屈從俗輩,遂馳騁想像,遍訪古聖先賢,以探求人生玄妙之理,此賦帶有較明顯的摹擬成分。
張衡的《歸田賦》則表現出更多的創造性和藝術才能,使其成為文壇上獨領風騷的作家。仕途的污濁使張衡鬱郁不快,想游於紛亂的塵世以外又作不到,於是他憧憬那與官場形成鮮明對比的田園。他構想出一個充滿自然情趣的田園景象:「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鶬鶊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這百草和禽鳥都能任情舒展的田園,這充滿勃勃生機的境界,怎能不令他心馳神往!在這里可以獲得賞覽自然景物的歡樂,還可以輕松自由地射釣。他的蓬廬遠離塵囂之外,在這里彈奏前代名曲,讀聖賢之書,揮毫奮藻,盡情地陳述其對人生、社會的感受。他筆下的田園充溢著濃厚的生活興趣,體現出身心同

⑤ 張衡的生平、作品、名言、成就(影響、地位)、故事、圖片、精神,告訴我,急呀!明天要啊!急急急。

1,張衡(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2,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3,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
4,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後世稱張衡為「科聖」。
5,張衡曾被唐代人看作是東漢時代的大畫家,他當過太史令,因而對史學也有許多研究。他還研究文字訓詁的學問,著有《周官訓詁》一書。他又是個大文學家,他的《二京賦》文辭優美,膾炙人口,其中諷刺批評了當時統治集團的奢侈生活。他創作的《四愁詩》受到文學史家鄭振鐸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之為「不易得見的傑作」。他的《思玄賦》中有大段文字描述自己升上了天空,遨遊於眾星之間,可說是一篇優雅的科學幻想詩。遺留至今的還有《溫泉賦》、《歸田賦》等20多篇,都是辭、義俱佳的力作。
6名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知之不博。」這二句擲地有聲的話,表明了他不慕勢利而追求德智的高尚情操
7精神:張衡作為一個科學家渴求知識、敢於和鄙棄知識的社會愚昧思想作斗爭的精神。 他有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他更堅持作為一個科學家的鮮明品格的實事求是原則。
8故事;張衡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裡,後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麼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於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他越發覺得浩渺的夜空里會有無數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無數的好奇的問號。從奶奶那裡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里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誇獎呢。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現北斗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轉,一年轉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於明白'北斗星移',是怎麼一回事啦!」

⑥ 姓徐,女孩子,出生2008.4.9中午12點,從古詩詞或古文名句中取意,中間帶「子」字。謝謝!

美玉:子瑜 子瑗來 子瑤 子瑄 子珞自 子珩 子璇
聰明:子敏 子穎 子嘉
快樂:子怡 子悅 子欣 子馨 子嫣 子奕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子倩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子娉
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子傾(清卿)
子紓 子默 子墨 子錚 子若 子寧 子頤 子熙 子曦
子沁 子凌 子清 子然 子桑 子伊

徐語婧——笑語嫣然;婧,妍婧也。女子有才能 ——《思玄賦》
徐婧琪——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徐彥穎:彥,指有才學有德行的人
徐梓熙
徐彥妮 彥:古時候指有才學有德行的人 妮:指女孩子

⑦ 《滕王閣序》中流傳千年的送別名句是

滕王閣序
(唐)王勃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

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

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

龍光射牛斗之墟;

人傑地靈,

徐孺下陳蕃之榻。

雄州霧列,

俊采星馳,

台隍枕夷夏之交,

賓主盡東南之美。

都督閻公之雅望,

棨戟遙臨;

宇文新州之懿範,

襜帷暫駐。

十旬休假,

勝友如雲;

千里逢迎,

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

孟學士之詞宗;

紫電青霜,

王將軍之武庫。

家君作宰,

路出名區;

童子何知,

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

序屬三秋。

潦水盡而寒潭清,

煙光凝而暮山紫。

儼驂騑於上路,

訪風景於崇阿。

臨帝子之長洲,

得仙人之舊館。

層台聳翠,

上出重霄;

飛閣流丹,

下臨無地。

鶴汀鳧渚,

窮島嶼之縈回;

桂殿蘭宮,

列岡巒之體勢。

披綉闥,

俯雕甍,

山原曠其盈視,

川澤盱其駭矚。

閭閻撲地,

鍾鳴鼎食之家;

舸艦迷津,

青雀黃龍之軸。

虹銷雨霽,

彩徹區明。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

響窮彭蠡之濱;

雁陣驚寒,

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俯暢,

逸興遄飛。

爽籟發而清風生,

纖歌凝而白雲遏。

睢園綠竹,

氣凌彭澤之樽;

鄴水朱華,

光照臨川之筆。

四美具,

二難並。

窮睇眄於中天,

極娛游於暇日。

天高地迥,

覺宇宙之無窮;

興盡悲來,

識盈虛之有數。

望長安於日下,

指吳會於雲間。

地勢極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遠。

關山難越,

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

盡是他鄉之客。
懷帝閽而不見,

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

時運不濟,

命運多舛。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

屈賈誼於長沙,

非無聖主;

竄梁鴻於海曲,

豈乏明時。

所賴君子安貧,

達人知命。

老當益壯,

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

不墜青雲之志。

酌貪泉而覺爽,

處涸轍以猶歡。

北海雖賒,

扶搖可接;

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

孟嘗高潔,

空懷報國之心;

阮藉猖狂,

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

一介書生。

無路請纓,

等終軍之弱冠;

有懷投筆,

慕宗愨之長風。

舍簪笏於百齡,

奉晨昏於萬里。

非謝家之寶樹,

接孟氏之芳鄰。

他日趨庭,

叨陪鯉對;

今晨捧袂,

喜托龍門。

楊意不逢,

撫凌雲而自惜;

鍾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慚?

鳴呼!

勝地不常,

盛筵難再。

蘭亭已矣,

梓澤丘墟。

臨別贈言,

幸承恩於偉餞;

登高作賦,

是所望於群公。

敢竭鄙誠,

恭疏短引。

一言均賦,

四韻俱成。

請灑潘江,

各傾陸海雲爾。

⑧ 有哪些關於舍與得的古詩

1、《建溪精捨得本字》

年代: 宋 作者: 戴錶元

四山翛翛風日暖,白發看花惜春晚。

當時衰草牧羊坡,今日池台紅霧滿。

最鄰幽篁手所植,兒戲成業亦千本。

舊游聚散萬事拙,客夢悲歡百年短。

荒涼處處經戰馬,寒食家家澆祭碗。

隃知地下不識醉,祗合生前尋酒伴。

蒼苔白石堪枕籍,野鳥清溪自弦管。

同游飄揚正捷步,老我摧頹甘負眼。

風床溽暑新候濁,江樹飛雲故人遠。

出城少事幸縱恣,賭令爭歡君莫懶。

2、

《讀皇甫湜公安園池詩書其後二首》

年代:唐作者:韓愈

晉人目二子,其猶吹一吷。區區自其下,顧肯掛牙舌。
春秋書王法,不誅其人身。爾雅注蟲魚,定非磊落人。
湜也困公安,不自閑窮年。枉智思掎撫,
糞壤污穢豈有臧。誠不如兩忘,但以一概量。
我有一池水,蒲葦生其間。蟲魚沸相嚼,日夜不得閑。
我初往觀之,其後益不觀。觀之亂我意,不如不觀完。
用將濟諸人,捨得業孔顏。百年詎幾時,君子不可閑。

3、

《題李上謨壁》

年代:唐作者:李商隱

舊著思玄賦,新編雜擬詩。江庭猶近別,山捨得幽期。
嫩割周顒韭,肥烹鮑照葵。飽聞南燭酒,仍及撥醅時。

4、

《提刑察院王丈輓詞》

年代:宋作者:范成大

諭蜀三年戍,還吳萬里船。
雲歸雙節後,雪白短檠前。
百世春秋傳,一丘陽羨田。
浮生如此了,何必更凌煙!
日者悲離索,公今又眇冥。
門人辦韓集,子捨得韋經。
此去念築室,空來聞過庭。
平生無路見,終古泣松銘。

5、

《三椽休斧陳開祖有詩次韻》

年代:宋作者:林季仲

經營草捨得能難,甫及斜川八九間。
傍砌更移牆後竹,鉤簾獨盼雨余山。
月投窗隙如相覓,雲過檐端卻復還。
長憶少陵規畫遠,要令寒士總歡顏。

6、

《山齋疏陋每焚香旁舍聞之而齋中不甚覺蓋香隨》

年代:宋作者:鄭剛中

聞時清透骨,聚處細成緺。
灰厚火得所,山深風奈何。
四窗都紙破,比捨得香多。
利彼與自利,吾心寧有他。

⑨ 遵規守紀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先秦管子《管子版法》

譯文:國家專有要求的屬一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實行。

2、固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錯。——西漢東方朔《七諫》

譯文:拋棄彭咸以伏節死直為樂的高貴品德,廢除了巧倕用以規矩曲直的繩墨。

3、俗遷渝而事化兮,泯規矩之圜方。——東漢張衡《思玄賦》

譯文:恭敬謹慎順應禮法啊,遵循法度規矩而不失誤。

4、懸衡而知平,沒規而知圓。——先秦韓非子《韓非子》

譯文:如果有個天平,就能准確的衡量兩個物體的重量是否持平;如果用圓規來畫畫,那畫出的圓形一定是固定的。

5、欲知平直,則必准繩;欲知方則圓,則必規矩。——呂不韋 《呂氏春秋》

譯文:想要知道一個物體是否平直,那麼一定要用准繩量一量;想要知道一個物體是方還是圓,那就要用規矩來測一測。

⑩ <騰王閣序>詞中的成語典故!急!謝謝!

成語

俊采星馳抄、鍾鳴鼎食、物華天襲寶、人傑地靈、老當益壯、窮且益堅、青雲之志、秋水長天、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桑榆晚景、萍水相逢、白首之心。

典故

http://..com/question/5928850.html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