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詩詞賞析例子

詩詞賞析例子

發布時間: 2021-02-28 18:45:23

古詩詞的鑒賞應從什麼方面入手最好舉個例子。

讀詩,如同在傾聽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這一顆顆情感的種子,詩人的筆下才會盛開出一朵朵絢麗的詩詞之花。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只有把握住了這首詩的情感坐標,才算真正貼近了詩的靈魂,才能走入這首詩所構築的美學殿堂。

二.教學流程:

1. 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說,「詩言志」、「詩言情」。在我們初中階段所接觸過的古典詩詞中,哪些情感主題是詩歌中最為常見的呢?)

①思鄉懷人:「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②長亭送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情深意長的勉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不捨的留戀)

③建功立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⑤憂國傷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些也正是古往今來人類所共有的情感體驗,它們曾孕育出無數燴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詩歌中的情感

(詩人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化為一個個凝練的詞句,那麼我們面對一首詩的時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過這些語句去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情感脈絡呢?)

①知作者,明主題

(每個詩人由於人生經歷與情感體驗的不同,他們的詩歌往往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詩作,因此如果能了解這些詩人寫作的主要風格,那麼在賞析時就能居高臨下地分析了。)

辛棄疾:愛國詞人,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報國無門的悲憤(「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陶淵明:嚮往田園歸隱之樂

(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這里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並非沒有例外,比如婉約詞人李清照同樣也寫出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壯詩篇。因此,在詩歌賞析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②看提示,定基調

(提示從何而來?就是詩中的標題、背景提示、注釋等,這常常會給我們理解詩詞情感以重要提示。)

練習:

《春夜喜雨》(能從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嗎?)——「喜」字,已暗示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欣喜、贊嘆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長江南岸,屬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④鍾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的家園所在地。

詩歌第二句「鍾山只隔數重山」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內心感受?(故園雖近卻難以歸鄉的無奈、惆悵之情)

③品語句,悟感情

(前面兩點還只是把握情感的輔助手段,體會詩中情感更重要的還是應從詩句本身出發,細加品味。)

練習: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最後兩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一個「豈」字一個「奈」字就表達了作者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與無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關鍵詞句來把握詩歌的情感主題。

(古人作詩往往又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含蓄美,詩人之情常常是「藏於山,隱於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詩人通常還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化景物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們做題時就要仔細去品味詩中之景所包含著的情感。)

練習: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詩中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中可見?

(愁:對美好春光消逝的感傷。「雨疏風驟」「綠肥紅瘦」——細雨、落花都是古典詩語中傳達傷春之情的兩個常用意象。)

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內涵。比如說送別詩中,就常出現哪種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別之情)大家還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這樣的特點?(月、雁、梅……)

——把握詩歌中常見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內涵,有利於解題。

4.入情以會意

(把握住了詩歌的情感坐標,也有助於我們賞析詩歌的用詞之妙、意境之遠。)

(1)字詞賞析

練習: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字用得非常精妙,換成「望」字就沒有這種效果。請你說說為什麼。

答案示例:因為 「見」字生動地描繪出了作者在東籬下採菊時的悠閑。山景自然地展現在詩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無意所「見」。更好地傳達出詩人超然於塵雜之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恬適之情。

(答題要點:既要通過聯想展示詩中場景,從字義、修辭等角度去分析字詞的表達效果;還應聯系詩中的情感意蘊去品味。)

(2)體會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詩文的意境,改寫詩文是一種有效的訓練與檢查手段。意境的營造必定是以某種情感為基調為底色,方顯靈動之美。所以我們在改寫時,不能簡單地翻譯,而應在不偏離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應滲透進詩中的情感。)

練習: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

答案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而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的滿頭青絲如今已紛紛斷落,已短得無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結語:

㈡ 唐詩宋詞如何人賞析,最好找首詩舉個例子

閱讀唐詩,不僅僅是了解、熟記,還要學會賞析。一般來說,對詩歌的賞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⑴從詩的意象上去理解、把握。
讀詩,首先要讀懂詩所表達的內容,即詩句所敘寫的意思。我們可以從許多評論詩歌的文章看到,作者在評價一首詩的時候,往往從詮釋詩的句子開始。因為只有準確地理解了詩的內容後,才能談得上准確地評價一首詩。
⑵從詩的表現手法上去把握。
唐代的詩歌,繼承了自《詩經》開始的賦、比、興手法,並以眾多流派和名家的創作實踐極大的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法。在賞析時,我們可以抓住詩所用的手法,結合詩的內容、語言、意境等進行分析,以揭示詩歌的特點。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有以下一些:以少總多法、以小見大法、超越時空法、誇不失真法、化虛為實法、正反對比法、眾賓拱主法、婉轉曲達法、巧比妙喻法、視聽通感法、化靜為動法、以動寫靜法、樂景寫哀法、用興起結法。
⑶從詩的立意或表達的情感上去把握。
中國古代是非常看重詩的教化作用的,同時也很注重詩所蘊含的情感。因此,詩歌的立意情感的品位高下,常常就成為評判一首詩優劣的重要標志。這一標准,今天依然適用。
⑷從詩歌語言的表現力上去把握。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由於字句的嚴格限制,對語言的要求是極高的。中國歷代詩人也大都非常重視煉詞煉句,留下了許多這方面的佳話。讀詩時,可注意從字句的形象性,字詞的表現力或諧音雙關等角度去分析、把握。
⑸從同一題材的不同的詩或不同作家的同類詩的比較中去理解把握。
2 怎樣寫詩歌賞析文章
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⑴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
B.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C.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D.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則可不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兩部分。
⑵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採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一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一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對於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採用那一種寫法,都應該有欣賞者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雲亦雲、甚或抄襲。

唐詩鑒賞范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賞析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 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賞析)暮春三月,東風澹盪,柳花飛舞,滿店飄香,加之殷勤喚客的吳姬,這金陵酒店實在太誘人了,何況是「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呢?然而,李白卻要離開此地了,他能不感到悵惘嗎?景愈美,酒愈香,吳姬愈殷勤,那盡在言外的愁緒就愈顯得濃烈。這便是所謂以樂景寫哀而倍增其哀的手法。這里,「香」字用得及佳;店外飄來的花香(當然不只是柳花),店內橫溢的酒香,吳姬身上的幽香,融匯成一陣陣醉人的醇香,這怎能不使李白留戀呢!但更讓人難以割捨的是朋友,金陵少年在酒店為詩人餞行,「欲行不行各盡觴」,詩人慾行,又不願行,但不得不行,無可奈何,姑且借酒澆愁,亦借花獻佛,用朋友的酒,答謝朋友的深情厚意,於是大家都來乾杯。李白天生傲骨,專喜犯上,但對朋友——特別是年輕的朋友卻古道熱腸,坦誠相待,這班金陵少年怎麼捨得放他走呢?苦苦挽留,終於無效,只好「勸君再盡一杯」。彼此勸酒,頻頻乾杯,這場面,確是十分感人的。面對滿店的醇香,面對金陵少年的濃濃深情,離愁別緒一下子湧上了李白的心頭,「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滾滾東流的長江水,與李白的離愁別緒比起來,也是望塵莫及,可見李白愁之深,愁之長。詩人以流水喻愁思,並以反詰句形式出現,使人覺得新鮮,而且神情畢肖,實在妙極了。 (語文報2002年12月10日 作者 田永華)
[評述]這篇賞析,抓住李白詩歌所表達的意境,藉助想像,逐句將李白詩中的景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使人彷彿身臨其境,與作者一起感受到李白的情韻;同時,作者還就詩人所用的手法、效果,作簡短的分析、評價,揭示了詩歌的藝術特點和思想價值。這種將對原作的詮釋與點評相結合的寫法,是古詩詞賞析文章常用的形式,作為初學者的我們,可以模仿。

㈢ 詩歌賞析的例子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
笛中問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

1、「折柳」一詞怎麼理解?
2、這首詩反映的什麼主題,體現了作者怎麼的思想感情?

㈣ 人性美的古典詩詞鑒賞例子

《鄘風·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專。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泛屬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詩中,女子為追求美好的愛情竟然與母親發生沖突,這對當時的女性來說是需要勇氣的。這讓我們看到女性對愛情的執著:她們為了愛情敢於沖破重重阻力,賦予生命以人性的光輝。

㈤ 在詩歌鑒賞中,舉一例運用象徵的實例,並作賞析

象徵。

西方人說,沒有象徵就沒有詩歌。我們理解的「象徵」大體說來應該對應於中國古代詩歌鑒賞理論的「托物言志」。象徵這一手法,關涉的是詩中形象的明暗兩個涵義:實者而言就是指詩人所道眼前之景物,虛者而言指眼前景物之外蘊涵的與景物有本質相似點的某種品格。鑒賞就是要往形象深處挖掘,指出這種形象暗含的品格。例如,看見「鷹」,僅僅理解為鷹是不夠的,還要看到蘊涵在鷹這種動物形象之內的剛健精神;同樣,馬也不一定僅僅是一種馱載動物,也不僅僅是一種帶有賓士、速度、健美等精神涵義的載體,在不同的詩人筆下也會有不同的意義。

下面同一位詩人寫的兩首詩中的「馬」的象徵意義,兩首詩中的馬是否具有相同的品格。

馬 詩 (李 賀)

其四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其五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路清秋。

很明顯,這里的「馬」已經不僅僅是一匹現實生活中的客觀的馱載動物,而是有了人格化的東西寓於其中。其四中以馬喻己,自命才性非凡堪負重任;其五則表達了壯士在邊關未靖奇才未伸的躍躍欲試的情懷。李賀有23首《馬詩》,全部借馬喻志各有寓意。與臧克家筆下的勤懇務實、忍辱負重的「馬」也有明顯的不同。這是詩人對同一種外物賦予了不同的象徵意義的結果。

㈥ 幫忙提供一些經典詩詞賞析

五、對下面這首外國十四行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老橡樹
喬爾丹諾•布魯諾
老橡樹啊,你把樹枝伸向
天際,而且在土地里紮根,
不論土地如何震顫,嚴酷的風神從天上
發出的力量多大多沉,
也不論冬天是多麼猖狂,
你仍然巍峨屹立,昂首挺身;
任何意外打擊,你都無動於衷,
你是我的榜樣,為我所信奉。
你永遠環抱同一塊土地,
使它豐腴而有靈性,
通過土地的臟腑,你把根兒
歡欣地往寬宏的胸脯延伸,
我有豐富的智慧和深邃的靈性,
永遠向一個固定的目標邁進。
【注】喬爾丹諾•布魯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他為維護和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為堅持自己的哲學觀點,於1600年2月被宗教裁判處以火刑,在羅馬鮮花廣場殉難。
A.開頭兩句,詩人懷著崇仰的感情為「老橡樹」寫意,它高大參天又腳踏實地。「老橡樹」是為真理而戰的思想家、科學家的化身。
B.詩中所寫的「風神」「冬天」都有象徵性,讓人想到扼殺科學和真理的邪惡勢力嚴酷而猖狂,但布魯諾沒有因此而退縮和屈服。
C.詩的最後六句深化了主題,布魯諾從老橡樹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他深信自己的事業紮根在科學和真理的沃土中,定會結出碩果。
D.全詩以老橡樹豪邁的自白結尾:「我有豐富的智慧和深邃的靈性,/永遠向一個固定的目標邁進。」這也是布魯諾殞身不恤的誓言。
【解析】D項說:「我有豐富的智慧和深邃的靈性,永遠向一個固定的目標邁進」是老橡樹的自白,不正確。詩中的「我」字是詩人自稱,這兩句詩是布魯諾在「老橡樹」精神與品格的感召下明志奮進的宣言。
【答案】D

㈦ 詩句賞析.示例:…表現了……的…

古詩中常用表達技巧賞析舉例

一、修辭手法

1.比喻

把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詞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生白發,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4.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5.比擬

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銷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6.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純用名片語合,構成典型環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氣氛,烘托遊子的哀愁。

7.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蟾宮曲》)。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8.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9.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0.點化

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是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句子。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點化了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內容。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點化了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人安所妍」詩句的意境。

11.雙關

某一字、詞,憑借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如韋庄的《憶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中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12.互文

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如「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再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辭》)「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對舉互文,可理解為「(到)東西南北的集市上購買駿馬、鞍韉、嚼子、韁繩和長鞭」,表現出木蘭征戰前的緊張忙碌。

㈧ 古詩詞鑒賞的例子

《春曉》是唐代抄詩人孟襲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㈨ 10首古詩賞析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譯文;自被流放到五嶺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斷,已度過了一個冬天如今,又經歷了一春。呵,越是走近家鄉,是感到心虛膽怯,就是碰上一個從故鄉出來的人,我也不敢向他們打聽家裡的情況!

賞析:第一句的「斷」又做「絕」。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問的家鄉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所謂「近鄉」,只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一樣(宋之問這次也並未逃歸家鄉,而是匿居洛陽)。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於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思念和擔心也越向兩極發展,形成既切盼音書,又怕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於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後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捨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份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於思維的現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結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人們愛拿杜甫《述懷》中的詩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和這首詩作類比,這正說明性質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時可以用類似方式來表現,而它們所概括的客觀生活內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編輯本段]題解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環的消息,而傷了好的願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我離開了家鄉到了(嶺南),經過了(漢江),又到了(瀧州).因為交通不方便,我和家人(失散),已經有很長時間了.現在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急迫).以為怕(家人已經遭受自己牽連而發生不幸的事情),以致遇到(認識的人),也不敢(問家裡人的情況).
2.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回鄉)途中復雜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關心和思念).
又傳此詩是 李頻 所著,但是依據詩詞意境等,更像宋之問的。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體裁】:七言絕句
【格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注釋】:
1. 閨: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妝:盛妝。
4. 陌頭:意謂大路上。
5. 覓封侯:指從軍遠征,謀求建功立業,封官受爵。
【韻譯】: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裡難受;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簡析】: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凝妝」登樓遠眺的情景。於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後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簡評】:
這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余。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說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麼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余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說它有來歷。主要是指「閨怨」是一種傳統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後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雲:「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恆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很明顯,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化用了謝詩的某些語句。武則天的《蘇氏織錦迴文記》曰:「錦字網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咸龜鏡焉。」(《全唐文》九七)所謂「織錦迴文」和「錦字迴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晉書·竇滔妻蘇氏傳》,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蕙(字若蘭)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滔,可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惋。「龜鏡」就是借鑒,王昌齡的《閨怨》詩雖然不是直接「傳寫」竇滔妻之事,但它表現了「少婦」的空閨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不知愁」與第三句的「忽見」相照應,為下文的突兀轉折作鋪墊,構思新巧,對比強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審美內容上的出新。在《詩經》中,每每以昆蟲和植物來觸發離人的悲心,但一般沒有更深的含義,而這里的少婦看到陌頭楊柳返青,不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更後悔不該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這個少婦看來,「楊柳色」比「覓封侯」更值得留戀,更有追求的價值。這里不僅包含著作者對功名富貴的輕視以及對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珍惜,其審美內容也是新穎的,甚至可以說是進步的。
從思想意義上說,這首詩的價值主要是由第四句體現的,而此句的重點是「覓封侯」三字,這與初唐「屬文之士」所「龜鏡」的「閨怨之宗旨」,則是相通的。
在王昌齡現存的一百八十餘首詩中,絕句約佔一半,人稱可與李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王世貞《藝苑卮言》)如果說這一首堪稱「神品」的話,那麼其「神」主要表現在一個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獨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詩》作「不曾愁」),《唐詩三百首》編者於此三字旁註作:「偏先著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實不僅是這三個字,詩的前二句與「閨怨」的題意相反,著重寫少婦的真稚心態和愛美字。許多選本把這三個字釋作「從軍」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詩品匯》卷四七)等。這樣解釋雖然不能說錯,但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從軍、征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徑又並非僅此一端。所以我認為「覓封侯」當與「覓舉」的意思大致相同。《新唐書·薛登傳》上疏雲:「方今舉公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在此詩中,「覓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從軍,也可以指尋求其他功名。
【話外音】:
唐代前期,民族戰爭和對外戰爭頻繁,大丈夫從軍戍邊,保家衛國成為一種風尚。因此,從軍就成為人們當時「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我們可以想像到,當時這位閨中少婦,一定對夫君遠行求取功名起過積極的促進作用呢!否則不會有詩中的「悔教」一語。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參軍,故她的思念和愁緒或許還夾雜著幾分希冀,平日這種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幾朵浮雲,不易察覺,故曰「不知愁」,這是第二層含義。

夏意 【原文】
別院深深夏簟清, 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 夢覺流鶯時一聲。
【賞析】
蘇舜欽這首《夏意》詩,能於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別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令,而「別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成清幽的氣氛。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境中有小軒一座,竹席一領。韓愈《鄭群贈簟》詩曾以「卷送八尺含風漪」、「肅肅疑有清飈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謂雖當盛夏,而小院深處,竹席清涼。深深是疊詞,深深與清,韻母又相近,音質均清亮平遠。這樣不僅從文字形象上,更從音樂形象上給人以涼爽幽深之感。
「石榴開遍透簾明」:「簾」字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欹卧於席上,閑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著明艷的風姿。韓愈曾有句雲「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卻又加上了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
陶淵明有句雲:「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和郭主簿》)。此詩第三句正由陶詩化出,謂雖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此句與上句設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寧謐。
在這清幽的環境中詩人又在干什麼呢?「夢覺流鶯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寫鶯聲而不寫黃鶯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闃靜之中時歇時現的嚦嚦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南朝王籍詩雲:「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維《辛夷塢》:「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末句意境正與二詩相類。
詩歌用了反襯的手法,創造了優美的意境.
【作者介紹】
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當過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據說因接近主張改革的政治家,被人借故誣陷,罷職閑居蘇州。後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
在對詩歌的政治作用的認識上,蘇舜欽與梅堯臣是一致的。他在《石曼卿詩集序》中說:「詩之於時,蓋亦大物。」所謂「大物」,即是指詩可以反映「風教之感,氣俗之變」,若統治者有「采詩」制度,就可以據以「弛張其務」,達到「長治久安」。因此,他批評「以藻麗為勝」的文學風氣,而大力贊揚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詩能「警時鼓眾」。而且如前所言,他還提出過「文之生也害道德」的頗為極端的意見。其實蘇氏為人性格偏於豪放開張,並無道學家的氣息,他的這些主張與他在仕途上積極進取的慾望有重要的關系。
作為一個關切時政、渴望有所作為的詩人,蘇舜欽的詩常常觸及一些嚴峻的現實問題。他的《慶州敗》記敘了宋王朝與西夏戰爭的失敗,痛心疾首地批評了朝廷在邊防措施上的鬆懈和將領的無能;《吳越大旱》寫到一方面飢荒病癘使「死者道路積」,另一方面官府為了應付與西夏的戰爭,仍無情搜括糧食,驅使丁壯勞力上戰場,致使「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最後並以「胡為泥滓中,視此久戚戚。長風卷雲陰,倚柂淚橫臆」之句,表述了自己內心的痛苦;《城南感懷呈永叔》同樣寫出民間由於飢荒而出現的慘狀:「十有七八死,當路橫其屍。犬彘咋其骨,烏鳶啄其皮。」並以「高位厭粱肉,坐論攙雲霓」與之相對照,直斥權勢者的無能與無恥。
在反映時弊、揭露社會矛盾方面,蘇舜欽往往比梅堯臣來得尖銳直截。這一方面是由於個性的關系,另一方面也同蘇舜欽鬱郁不得志的遭遇有關。他本是自視很高的人,卻總是受排擠乃至遭誣陷,所以既感到自己無法為社會盡到應有的責任,又感到個人失意的苦悶。這兩種情緒糾合在一起,使彼此都強化了。《城南感懷呈永叔》的末一節說:「我今飢伶俜,憫此復自思:自濟既不暇,將復奈爾為?愁憤徒滿胸,嶸峵不能齊。」言外之意是:倘若自己能掌握權位,便能夠拯救百姓;無奈自顧不暇,所以格外憤懣。而在有些詩中,他更把個人的不滿直接宣洩出來,如《對酒》:
丈夫少也不富貴,胡顏奔走乎塵世!予年已壯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有時愁思不可掇,崢嶸腹中失和氣。侍官得來太行顛,太行美酒清如天,長歌忽發淚迸落,一飲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樂如摧朽。讀書百車人不知,地下劉伶吾與歸!
這種詩情緒坦露激昂,略近於李白的風格,雖然畢竟還不如李白的意氣高揚,不可一世。《宋史》本傳說蘇舜欽「時發憤懣於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在北宋詩人中,他確是有些唐人的氣味。所以他的理論表述雖然迂腐,詩歌卻因情感袒露而顯得頗有生氣,不是一副道學面孔。
在詩歌的語言藝術方面,蘇舜欽也同梅堯臣一樣,力圖用新意象、新句法來打破圓熟陳舊的詩歌格局。他的詩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艱澀的語匯,怪異奇麗的意象。
不過,由於兩人的所長不同,詩風還是有很明顯的區別,這正如歐陽修《六一詩話》所評:「聖俞、子美齊名於一時,而二家詩體特異。子美力豪雋,以超邁橫絕為奇;聖俞思精微,以深遠閑淡為意。各極其長,雖善論者不能優劣也。」前面的《對酒》就是一個例子,下面再以《松江長橋未明觀漁》為例:
曙光東向欲朧明,漁艇縱橫映遠汀。濤面白煙昏落月,嶺頭殘燒混疏星。鳴根莫觸蛟龍睡,舉網時聞魚鱉腥。我實宦遊無況者,擬來隨爾帶笭箵。
這詩中某些特異的語匯、意象,在梅堯臣詩中也可找到類似的用法,全篇的奔放豪健,氣象開闊,則是梅詩中難以找見的;反過來說,梅堯臣詩的精微、深沉、含蓄、細膩等特點,蘇舜欽也比較缺乏。他的詩最明顯的弱點,就在於有時只顧感情的宣洩,而忽略了感情表達方式與語言內在張力的推敲,以致顯得粗糙乃至氣格不完。
但也有些小詩,蘇舜欽寫得相當精緻,如《淮中晚泊犢頭》: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第二句有些散文化,但用了一個「時」字,使視境動了起來,彷彿花樹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時跳入眼簾。「幽」和「明」都是形容花,一重心理感受,一重視覺,配合得很別致。全詩的情韻近於唐詩,但更顯得清幽細巧些,意脈也較為流動曲折。又如《夏意》: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蔭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也寫得小巧別致,情趣盎然。它也不是以平行的意象呈現的,詩中的視線是在不斷的流動轉換中:先是幽深的小院,然後透過竹簾望見一樹明艷的石榴,再是日在中天、樹蔭垂地的一片夏日景色,最後以一聲流鶯驚破主人的夢和午睡時的靜寂。通過詩人內在體驗的流程來構成詩的節奏,脈絡肌理十分細密,這正是宋詩的一種特色
【點評】
此詩無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著清爽之意,讀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詩的表現手法尚有三點可注意:
筆致輕巧空靈: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陰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遂構成與晝寢相應的明麗而縹緲的意境。
結構自然工巧:詩寫晝寢,前三句實際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夢覺」字挑明,並續寫覺後之情景。看似不續,其實前三句清幽朦朧的氣氛句句都是鋪墊,而「日當午」一語更先埋下晝寢的伏線,待末句挑明,便覺悄然入夢,驟然而醒,風調活潑可喜,避免了質直之病。
風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後院》雲:「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形象與此詩一二句相似,但常詩寫出世之想,寂滅之感,而此詩給人的印象是灑脫不羈。歐陽修稱舜欽「雄豪放肆」(《祭蘇子美文》),故雖同寫清景,卻能寓流麗俊爽於清邃幽遠之中,清而不弱,逸氣流轉,於王、孟家數外別樹一格。

【早梅 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
解釋
1、迥:遠。
2、傍:靠近。
3、銷:融化。
鑒賞
自古詩人以梅花入詩者不乏佳篇,有人詠梅的風姿,有人頌梅的神韻;這首詠梅詩,則側重寫一個「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潔白如玉,又照應了「寒」字。寫出了早梅凌寒獨開的豐姿。第二句寫這一樹梅花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一個「迥」字,一個「傍」字,寫出了「一樹寒梅」獨開的環境。這一句承上啟下,是全詩發展必要的過渡,「溪橋」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說一樹寒梅早發的原因是由於「近水」;第四句回應首句,是詩人把寒梅疑做是經冬而未消的白雪。一個「不知」加上一個「疑是」,寫出詩人遠望似雪非雪的迷離恍惚之境。最後定睛望去,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樹近水先發的寒梅,詩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點出了。
梅與雪常常在詩人筆下結成不解之緣,如許渾《早梅》詩雲:「素艷雪凝樹」,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張謂的詩句則是疑梅為雪,著意點是不同的。對寒梅花發,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詩人也都產生過類似的疑真的錯覺。宋代王安石有詩雲:「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是先疑為雪,只因暗香襲來,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謂異曲同工。而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錄覓的認識過程。並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讀者透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自可領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不盡的意蘊。
【早梅 唐·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獨暖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色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
鑒賞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語言,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艷的風韻,堅強地盛開,並以此寄託自己的意志。其狀物清潤素雅,抒情含蓄雋永。
這首詩,語言清潤平淡,毫無穠艷之氣,雕琢之痕。詩人突出了早梅不畏嚴寒、傲然獨立的個性,創造了一種高遠的境界,隱匿著自己的影子,含蘊十分豐富。通觀全篇,首聯「孤根獨暖」是「早」;頷聯「一枝獨開」是「早」;頸聯禽鳥驚奇窺視,亦是因為梅開之「早」;末聯禱祝明春先發,仍然是「早」。首尾一貫,處處扣題,很有特色。
【詩文解釋】
有一樹梅花凌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人們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發,以為那是經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詩文賞析】
全詩即在於寫一個「早」字。寒冬剛過,百花未開,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際,為世界帶來生機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無數文人墨客踏雪尋訪,尋覓這凌寒獨放的早梅。在遠離道路的溪水橋邊,詩人終於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韻味十足,與詩人的精神心有靈犀。

從軍行 其一
從軍行
【唐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
這首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境,採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遊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