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名句
中庸名句經典語錄及譯文
1、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專也,君子而時中,屬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2、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3、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4、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5、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6、 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7、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8、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9、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10、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11、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12、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3、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1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5、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16、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7、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❷ 中庸中的名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不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曰:「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短。」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被迷惑;五十歲時知道了什麼是自然規律;六十歲時能夠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無論做什麼都不會違背規矩了。」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心地平坦寬廣,沒有德行的人卻是終日煩惱憂愁。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了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似的牆壁不能粉刷。宰予這種人也不值得責備。」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君子會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促成別人的壞事。沒有德行的人恰恰與之相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不擔憂別人不了解我,只擔憂自己沒有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有錯誤而不去改正,那麼這個錯誤就是真正的錯誤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志向,主張不相同的人,不必在一塊商量事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後天的學習使人與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遠。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譯文:時光匆匆溜走,歲月是不會等待人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一個人不得志的時候應當堅守自己的品德,得志的時候便可以用這種好的品德去影響他人。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譯文:人們的通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人有不為者,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一個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譯文: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躲逃;自己作下的罪孽,卻難以逃脫。
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譯文:聰明的人喜歡山,仁愛的人喜歡水。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譯文:父子這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的分別,老少之間有長幼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譯文:不願意別人施加給自己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人莫知其子之惡。
譯文:沒有人能夠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做學問好像追逐什麼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生怕丟掉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紀(做兒女的)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裡:一方面因為他們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年紀大了而有所憂慮。
❸ 中庸經典名言
1.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出自《禮記·中庸》。要廣泛地多方面地學習;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追問;再仔細地思考、分析;對不同意見要分辨清楚、討論明白;明白了、懂得了,就要堅定、踏實、不懈地去實行。這些話講的是求學治學、步步遞進、不斷進步、知行統一的道理。
2.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出自《中庸·正心》。《詩經》中說道「穿著華美的錦衣,外面罩著一層套衫」,這是為了避免華美的衣服太過於顯露。因此,君子的處世之道,在於外表安然,但內在的美德日益彰明;小人的處世態度在於,外表華美,但隨著時間便會日益暗淡。
3.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出自《禮記·中庸》。豫:同「預」,事先。廢:敗壞。跲:絆倒;不通暢。做任何事情,有準備就容易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之前考慮好,就不會打結中斷;辦事之前准備好,就不會遭遇困境;行動之前有準備,就不會懊悔;道路預先選好,就不會走投無路。
4. 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於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
出自《中庸·正心》。【譯文】君子在內心省察自己,就不會有過失和愧疚,沒有惡念頭存於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概就是因為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嚴格要求自己。
5.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出自《禮記·中庸》。君子在不被人所看到的地方也應當謹慎敬戒,在不被人所聽聞的時刻也應懷有警醒慎懼之心;世上沒有什麼暗中和細微的事情不會顯露,所以君子即使在無人監督、單獨行事的時候,行為也會謹慎莊重的。這些話指出有修養的君子不僅在公開場合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在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和謹慎。
6.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出自《禮記·中庸》。中庸,是天下人共同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共同遵循的准則;達到中和的狀態,天地便會各在其位,萬物別刻意生長發育。
❹ 中庸名句
1、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____《中庸·第三十三章》
2、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____《中庸·第三十二章》
3、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____《中庸·第二十八章》
4、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____《中庸·第十章》
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____《中庸·第二十章》
6、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____《中庸·第一章》
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____《中庸·第二十章》
8、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____《中庸·第三十章》
9、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____《中庸·第二十四章》
10、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____《中庸·第二十一章》
11、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____《中庸·第二十八章》
12、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____《中庸·第二十七章》
13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____《中庸·第十四章》
1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____《中庸·第十四章》
1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____《中庸·第一章》
16、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____《中庸·第二十章》
17、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____《中庸·第一章》
18、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____《中庸·第十四章》
19、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____《中庸·第十四章》
20、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____《中庸·第二十六章》
21、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____《中庸·第二十八章》
22、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____《中庸·第二十二章》
23、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____《中庸·第二十章》
2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____《中庸·第二十章》
25、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____《中庸·第二十章》
26、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____《中庸·第十一章》
27、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____《中庸·第二十章》
28、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____《中庸·第九章》
❺ 《大學》《中庸》各十個名句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❻ 關於中庸的名言名句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至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正式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中庸》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是「創造性心靈的靈感源泉」(杜維明《(中庸)洞見·英文版第一版序》),它也是《四書》中最能淋漓盡致地展現中國人人生智慧和哲學洞見的著作。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待人、交友、為政、處事,要得心應手,恰到好處,都需要為人處世的智慧,在競爭激烈,人際關系復雜的今日,研讀和借鑒《中庸》中的智慧,顯得彌足珍貴。
1.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釋義】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隱蔽的地方就越容易顯露,越細微的事情就越容易彰顯。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獨知之時,更要謹慎。
2.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釋義】喜怒哀樂些感情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露出來能夠做到適度而不過分,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天下要普遍遵循的原則,極盡「中和」之道,天地便各在其位,萬物便生長繁育。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釋義】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違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為君子能在變動不居中做得適度;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4.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釋義】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困窘時的操守,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5.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釋義】一個人做到忠恕,那就離中庸之道不遠了,如果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6.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釋義】端正自身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有抱怨了。對上不怨恨蒼天,對下不責怪他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命運的安排,而小人 卻專做冒險的事情,想僥幸獲得非分的好處。
7.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釋義】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箭沒有射中靶心,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用心不正。
8.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釋義】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然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然從低處起步。
9.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釋義】天下人應共同遵循的倫理常道有五條,用來實行這道理的德行有三種。就是說,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和朋友間的交往之道,這五條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智、仁、勇這三者是古今天下通行的美德,實施起來都靠一個「誠」字。
10.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釋義】 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慧,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愛,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敢。
11.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釋義】真實無妄是天生萬物的道理,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符合於中,不用思慮就有所得,從從容容就會符合中庸之道,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是聖人,努力求得真誠的人,就是選擇善道而執著堅守的人。
12.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釋義】博學,學習要廣泛涉獵;審問,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慎思,學會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斷力;篤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
13.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釋義】只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天賦本性;能充分發揮其天賦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化育生命;能幫助天地化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14.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釋義】誠,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發端和歸宿;如果沒有誠,就沒有了萬事萬物,因此君子把真誠奉為最寶貴的東西。
15.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釋義】愚蠢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活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恢復古代的制度,這樣做的人,災禍一定會降臨到他身上。
16.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釋義】言論要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要符合自己的言論,這樣的君子怎麼會不忠厚誠實呢。
17.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釋義】任就是愛人,親愛親人就是最大的仁;義就是做事適宜,尊重賢人就是最大的義舉。
1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釋義】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自己就用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自己就用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變得聰明起來,即使是柔弱的人也能變得剛強起來。
19.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釋義】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先計劃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20. 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釋義】君子經常自我反省,就沒有內疚,也就無愧於心。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概就是在不被人看見的時候也能嚴格要求自己吧。
圖文均來自網路 涉及版權 聯系刪除
❼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中道德篇名句有哪些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譯文:《大學》版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權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譯文:懂得停下來然後才穩定,穩定然後才能冷靜,冷靜然後才能平心靜氣,平心靜氣然後才能仔細考慮,仔細考慮然後才能有所收獲。
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
譯文: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文:學習並且時常地復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譯文: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❽ 中庸的名句
中庸的名句
1.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出自《禮記·中庸》。要廣泛地多方面地學習;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追問;再仔細地思考、分析;對不同意見要分辨清楚、討論明白;明白了、懂得了,就要堅定、踏實、不懈地去實行。這些話講的是求學治學、步步遞進、不斷進步、知行統一的道理。
2.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出自《中庸·正心》。《詩經》中說道「穿著華美的錦衣,外面罩著一層套衫」,這是為了避免華美的衣服太過於顯露。因此,君子的處世之道,在於外表安然,但內在的美德日益彰明;小人的處世態度在於,外表華美,但隨著時間便會日益暗淡。
3.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出自《禮記·中庸》。豫:同「預」,事先。廢:敗壞。跲:絆倒;不通暢。做任何事情,有準備就容易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之前考慮好,就不會打結中斷;辦事之前准備好,就不會遭遇困境;行動之前有準備,就不會懊悔;道路預先選好,就不會走投無路。
4. 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於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
出自《中庸·正心》。【譯文】君子在內心省察自己,就不會有過失和愧疚,沒有惡念頭存於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概就是因為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嚴格要求自己。
5.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出自《禮記·中庸》。君子在不被人所看到的地方也應當謹慎敬戒,在不被人所聽聞的時刻也應懷有警醒慎懼之心;世上沒有什麼暗中和細微的事情不會顯露,所以君子即使在無人監督、單獨行事的時候,行為也會謹慎莊重的。這些話指出有修養的君子不僅在公開場合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在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和謹慎。
6.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出自《禮記·中庸》。中庸,是天下人共同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共同遵循的准則;達到中和的狀態,天地便會各在其位,萬物別刻意生長發育。
7.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出自《禮記·中庸》。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就學它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就學它一千次。這句話是說為了掌握某種本領或學識而寧願付出百倍的努力;鼓勵人們頑強進取。如果真能這樣去做,笨的也會聰明起來,柔弱的也會變得堅強。
8. 惟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出自《中庸·修身》。只有天底下最高明的聖人,才能如此聰明睿智,君臨天下;足夠寬厚溫和,包容天下人與事;足夠奮發堅毅,操持掌管天下的大事情;莊重中正,足以得到人們的尊重;清晰明察足以能夠分辨是非。
9.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出自《禮記·中庸》。身處高位,但不欺凌低位的人;身處低位也不攀附高位的人。這句話常用來比喻領導應端正自持,潔身自好。
10.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出自《中庸》。位:地位。有高尚道德的人,一定會處在相應的位置,一定會得到相應的財富,一定會得到與之相應的名望,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壽命。
❾ 《中庸》經典名句
1、義者,宜也。
【釋義】義,就是去做應該做得事。
2、君子素其位而行版。
【釋義】權君子按照自己當時所處的地位行事。
3、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釋義】凡事預先有準備,計劃周密就能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4、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釋義】上天所賦予人的氣質,就叫做人的本性;人能依照這本性去做事,就叫做天地間的正道;(在位的人)能修養好這天地間的正道,(推而廣之,讓別人仿效學習)就叫做教化。
5、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釋義】人在沒有產生喜怒哀樂這些情感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如果感情的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釋義】別人只用一分力氣做到的,我就用百分力氣去做;別人用十分力氣做到的,我就用千分力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