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架名言
『壹』 關於奧運的知識
你可以寫下近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 顧拜旦
顧拜旦,法國著名教育家,近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1863年1月1日生。他的傑出成就主要在學生教育方面和社會競技運動方面。
1888年5月,顧拜旦針對學生「學業過勞」,提出「唯一解決的辦法是叫孩子們游戲」。1889年5月,他利用萬國博覽會召開體育會議和學生運動會。1892年,他呼籲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之後於1894年6月成立了奧林匹克委員會,並於1896年在雅典召開了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奧林匹克已成為世界規模的體育盛會,他倡導的奧林匹克精神傳遍了全球。由於他對奧林匹克不朽的功績,被譽為「奧林匹克之父」。
皮埃爾·德·顧拜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起人,被譽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終生倡導奧林匹克精神。1863年1月1日出生於法國巴黎,1896年至1925年任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也是奧林匹克會徽、奧林匹克會旗的設計者。顧拜旦不僅是世界著名的國際體育活動家,同時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學家和歷史學家。第二屆國際奧委會主席勒巴龍·皮埃爾·顧拜旦的故居在法國的諾曼底省的米爾維勒城堡,古堡的門口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現代奧運之父、教育家、歷史學家皮埃爾·顧拜旦:1863—1937。
顧拜旦出身於法國貴族家庭,擁有男爵稱號。他從小喜歡貴族運動,如擊劍、賽艇、騎馬,也喜歡拳擊。他父親夏爾·德·顧拜旦(Charles de Coubertin)是出名的畫家。
顧拜旦在社會競技運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1892年他呼籲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之後,於1894年6月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於1896年在雅典召開了第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了體育活動家的生活。現在奧林匹克已成為世界規模的體育盛會,他所倡導的奧林匹克精神傳遍了全球。由於他對奧林匹克不朽的功績,被譽為「奧林匹克之父」。1924年顧拜旦辭去了擔任28年之久的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1937年9月2日,當這顆偉大的心臟永遠地停止了跳動,全世界都為之動容。
【生平】
顧拜旦1863年誕生於法國巴黎一個信仰天主教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一個保皇派官僚,母親從事慈善事業,是一位虔誠的教徒。顧拜旦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從少年時代,他就對體育有了廣泛的興趣,喜愛拳擊、劃船、擊劍和騎馬等項運動。他從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人學後,他很敬佩博學多才的修辭學老師卡龍神甫,因此緣故,對文史課程有濃厚的興趣,並饒有興味地涉獵了古希臘的燦爛文化。中學畢業後,他先人軍事學院就讀,繼而攻讀教育。為求深造,他又前往英國留學。在那裡,他潛心研究了英國教育史,撰寫過有關18世紀英國兒童教育家湯姆士·阿諾特之教育思想的學術論文。阿諾特曾經說過:運動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種活動。這句名言在顧拜旦的心靈中,誘發起致力於體育教育的火花。當時,他還考查了英國教育和體育的現狀,對那裡學校的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和經常性的郊遊十分贊賞,希望在法國各學校中也能設置體育課,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思想和刻苦鍛煉、強健體魄的精神。那時,他對法國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失利深感痛心,希望通過改革教育,增強民眾體質,來振興法國。
在古希臘文化的熏陶和當時英國資產階級教育的影響下,他逐漸萌發了改革法國教育制度和倡導體育運動的思想。大學畢業後,顧拜旦沒有聽從其父母的規勸,涉足軍界、法律界,毅然選擇了從事教育和體育的道路。
回國後,他陸續發表了《1870年後的法國史》、《教育制度的改革》、《運動的指導原理》、《運動心理之理想》、《英國與希臘回憶記》、《英國教育學》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不少改革教育和發展體育的建議,引起法國人民的注意,並產生了一定的國際影響。
1875年至1881年間,在歐洲考古工作者們的努力下,處於毀壞之中的、不朽的古代奧運會的遺址不斷被挖掘出來了,而且每年都迅速地公布挖掘的結果。因此,顧拜旦同其他一些對奧林匹亞感興趣的人士一樣,都能及時、詳細地傾聽到公布的情況。對此,他提出了一個十分有價值的挖掘計劃。當時他曾寫道:「德國人發掘了奧林匹亞的遺址,可是法蘭西為什麼不能著手恢復她古代光榮的歷史呢?」
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顧拜旦西渡英吉利海峽,對英國體育運動開展的情況進行了考察。1887年,他作了《法國和英國中等教育制度對比》的報告,對英國將戶外競技游戲納人教育內容給予很高評價,主張在法國學生中也開展競技游戲,並以體育為重點來改革教育。1888年5月,顧拜旦針對學生因學業過重而過分勞累的問題提出:「惟一解決的辦法是讓孩子們游戲。」當年,顧拜旦就任法國學校體育訓練籌備委員會秘書長。翌年,在聖克萊的推動下,成立了「法國體育運動聯合會」。同年,顧拜旦代表法國參加了在美國波士頓召開的體育訓練大會。與會期間,他進一步了解了世界體育發展的動態,敏銳地感到近代體育的發展正在走向國際化,一批國際性的單項體育聯合會組織相繼成立。例如,1881年建立了「國際體操聯合會」,1892年建立了「國際賽艇聯合會」和「國際滑冰聯合會」等。這些組織都為現代奧運會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為了進一步考察各國開展體育運動的情況,顧拜旦不辭辛勞地訪問了歐洲一些國家。1890年,他生平第一次訪問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源地——希臘的奧林匹亞。當他看到古奧運會的遺址時,十分感慨,並產生了舉辦由各國參加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想法,想以此增進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
這一年,顧拜旦受法國政府委託,負責調查、研究大學的體育工作,於是,他藉此機會向世界上許多國家發出了體育狀況調查表。通過調查,他發現國際上各個體育組織之間充滿了矛盾和混亂,對立情緒十分嚴重,體育運動日趨商業化。因而使他意識到,可以憑借古希臘體育的歷史經驗和傳統影響,來推進國際體育運動,同時深切地感到,應該盡快地以古代奧林匹克精神,把現代奧運會創辦起來,用「團結、友好、和平」的精神來指導比賽,以消除體育領域內存在著的種種混亂的不良傾向。於是,他便積極著手進行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工作。
1891年,顧拜旦改組了「尤利西蒙委員會」為「體育高級理事會」。同年他還創辦了《體育評論》雜志,井以此為陣地,熱情宣傳他的體育主張。當時,顧拜旦的崇拜者狄東神甫創辦了一個學術性的俱樂部,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顧拜旦非常欣賞和贊同這個口號,以後便把它作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口號。因為它體現了人類永遠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
1892年11月25日,顧拜旦在「法國體育聯合會」成立3周年的紀念大會上,發表了題為《復興奧林匹克》的演說,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倡議。
為使這一倡議迅速得以實現,顧拜旦提議「法國體育聯合會」發起和召集一次由世界各國重要「體育聯合會」代表參加的「國際性體育會議」,具體磋商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事宜。為此,成立了一個以顧拜旦為首,由英國、美國和法國社會知名人士組成的「籌委會」,嗣後,他又遠涉重洋,奔赴英、美等國,進一步宣傳復興奧運會的主張。在他的推動下,1893年在巴黎召開了國際性的體育協商會議,討論創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問題。
經過顧拜旦及其同事們的多年努力和精心籌備,「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大會」於1894年6月18日至24日在巴黎勝利召開。來自12個歐美國家的79名正式代表參加了會議。在這次歷史性的會議上,一致通過恢復奧林匹克運動的憲章,確定了現代奧運會的宗旨,並規定只允許業余運動員參加。為了籌辦現代奧運會,還正式成立了奧運會的永久性的領導機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希臘著名詩人澤·維凱拉斯被選為第一任主席,顧拜旦當選為秘書長。會議還決定,第一屆現代奧運會於1896年4月在希臘舉行。以後按古奧運會的傳統,每4年舉行一次。
1894年10月,顧拜旦再次對奧林匹亞地區進行實地考察。為了節約資金和交通便利,他取消了在奧林匹亞舉辦運動會的打算,決定按古希臘風格,在雅典新造一個可容納5000名觀眾的體育場舉辦現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經顧拜旦的多方奔走、積極努力,在希臘富商喬治·阿維羅夫資助下,首屆奧運會於1896年4月5日在雅典勝利召開。
顧拜旦要求運動會能在世界各地舉行,反對把希臘作為運動會的永久會址。他認為古代奧運會的光輝歷史是希臘民族的,也是全人類的,只有使它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廣泛傳播,成為國際性活動,才能使奧林匹克精神發揚光大,更具生命力。
為捍衛奧林匹克精神的純潔性,1912年,顧拜旦在斯德哥爾摩奧運會期間,發表了他的名作《體育頌》。熱情地漚歌了體育,抒發了他的奧林匹克理想。為此,他榮獲了該屆奧運會文學藝術比賽的金質獎章。體育頌全文:
啊,體育,
天神的歡娛,生命的動力。
你猝然降臨在灰濛蒙的林間空地,
受難者激動不已。
你像是容光煥發的使者,
向暮年人微笑致意。
你像高山之巔出現的晨曦,
照亮了昏暗的大地。
啊,體育,你就是美麗!
你塑造的人體變得高尚還是卑鄙,
要看它是被可恥的慾望引向墮落;
還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
沒有勻稱協調,便談不上什麼美麗。
你的作用無與倫比,
可使三者和諧統一;
可使人體運動富有節律;
使動作變得優美,
柔中會有剛毅。
啊,體育,你就是正義!
你體現了社會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
任何人不可超過速度一分一秒,
逾越高度一分一厘。
取得成功的關鍵,
只能是體力與精神融為一體。
啊,體育,你就是勇氣!
肌肉用力的全部含義是敢於搏擊。
若不為此,敏捷、強健有何用?
肌肉發達有何益?
我們所說的勇氣,
不是冒險家押上全部賭注似的蠻干,
而是經過慎重的深思熟慮。
啊,體青,你就是榮譽!
榮譽的贏得要公正無私,
反之便毫無意義。
有人耍弄見不得人的詭計,
以此達到欺騙同伴的目的,.
他內心深處卻受著恥辱的絞縊。
有朝一日被人識破,就會落得名聲掃地。
啊,體育,你就是樂趣!
想起你,內心充滿歡喜,
血液循環加劇,思路更加開闊,
條理愈加清晰。
你可使憂傷的人散心解悶,
你可使歡樂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啊,體育,你就是培育人類的沃地。
你通過最直接的途徑,
增強民族體質矯正畸形軀體,
防病患於未然
使運動員得到啟迪:
希望後代長得茁壯有力,
繼往開來,奪取桂冠的勝利。
啊,體育,你就是進步!
為人類的日新月異,
身體和精神的改變要同時抓起,
你規定良好的生活習慣,
要求人們對過度行為引起警惕。
你告誡人們遵守規則,
發揮人類最大能力,
而又無損健康的肌體。
啊,體育,你就是和平,
你在各民族間建立愉快的聯系。
你在有節制、有組織、有技藝的體力較量中產生,
放全世界的青年學會相互尊重和學習,
使不同民族特質成為高尚而和平競賽的動力。
1913年,顧拜旦精心地為國際奧委會設計了會旗,即一面中間由藍、黑、紅、黃、綠五隻彩色圓環相套接成白色無邊旗。它象徵著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見。
此外,顧拜旦還在體育方面開拓了運動心理學的領域。他先後發表了《運動心理學試論》(1913年)和《競技運動教育學》(1919年)等名作;還發表了有關運動分類的見解,為體育學術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從1896年至1925年,顧拜旦男爵一直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負責該組織的領導工作。在他任職期間,國際奧委會成員由14個發展到40個。同時,在他的支持下,先後成立了20多個國際專項運動聯合會。1924年,他因年事已高,主動辭去擔任28年之久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職務,但他被聘為終生名譽主席。
13年後(即1937年9月2日),顧拜旦男爵因心臟病在洛桑與世長辭,終年74歲。遵照他生前的遺願,顧拜旦的遺體安葬在瑞士洛桑,而其心臟則安葬在古希臘奧林匹克的發源地——奧林匹亞。他希望即使自己已長眠於地下,但其心臟仍能與奧林匹克運動的脈搏一起跳動。
【大事記】
1863-1937 出生於法國,於日內瓦過世
1894-1925 任國際奧委會委員
1894-1896 擔任國際奧委會秘書長
1896-1925 出任國際奧委會第二任主席
1925 以國際奧委會榮譽主席身份退休
【後人評價】
嚴格來說,皮埃爾·德·顧拜旦的專業不是體育,由於他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認識到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他立下了教育救國,體育救國的志向,並決心為復興奧林匹克運動做出不懈的努力,為其發展奮斗終身。
顧拜旦在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中遇到了重重困難,可他執著地發展體育事業的意志從不動搖。他堅忍不拔,頑強苦奮。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因經費困難幾乎流產,他親赴雅典,拜會首相和王儲,日夜奔波想盡辦法,終於順利舉行。第二屆巴黎奧運會,又遇世博會同時舉辦,兩者產生矛盾。顧拜旦被迫辭職,還不時遭到譏笑和唾罵,但他忍辱負重,從不氣餒。他從1883年20歲時就開始了復興奧運會的工作,直到他1937年9月2日逝世,整整為奧林匹克運動奮鬥了54年。他不顧家庭的不快和困難,對工作不分巨細都親自操辦:文件,宣傳,設計圖案……,他四處奔走聯絡各方,廣交朋友爭取支持,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他的功績是不朽的。
顧拜旦原則性強,他堅持奧運會是屬於世界的,應該在全世界各不同城市舉辦,而希臘人認為奧運會是希臘的,雅典應是奧運會的永久舉辦地。由於顧拜旦的堅持原則才使奧運會有今天的輝煌。顧拜旦對和平,友誼,進步宗旨的原則,對反對歧視,堅持平等的原則,對奧運與文化的教育的結合,對人的和諧發展,對逆向代表制等原則的堅持不渝,如今已成效顯著的寫入奧林匹克憲章中
『貳』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四大名樓、四大名亭、四大名塔,分別是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1、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2、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叫做「萬安橋」。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
3、廣濟橋
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廣濟橋也與河北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福建的洛陽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是我國古橋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4、盧溝橋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後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
1、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2、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越王樓
越王樓是天下詩文收錄最豐富的名樓,共收錄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陸游等歷代大詩人題詠越王樓詩篇多達154篇,可謂「一座越王樓,半部中國文學史」;詩文作者檔次最高,除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外,幾乎涵蓋唐代以後的著名詩壇泰斗,算得上「天下詩文第一樓」。
4、鸛雀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富盛名。
中國古代四大名亭:
1、醉翁亭
醉翁亭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
2、陶然亭
北京陶然亭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建於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築和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的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名園,是AAAA景區(點),北京市精品公園。全園佔地面積56.56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為16.15公頃。
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現為中國四大歷史名亭之一。陶然亭公園以及陶然亭地區名稱就是以此亭而得名的。陶然亭公園是建國後,北京市政府最早興建的一座現代園林,名聞遐邇的陶然亭、慈悲庵等建築就坐落在這里。
3、愛晚亭
愛晚亭,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下清風峽中,始建於1792年,名字來源於杜牧的七言絕句《山行》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
愛晚亭與陶然亭、湖心亭、醉翁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也是革命活動勝地,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亭形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飛翹,自遠處觀之似凌空欲飛狀。內為丹漆園柱,外檐四石柱為花崗岩,是由當時的湖南大學校長李達專函請毛澤東所書手跡而制。
4、湖心亭
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在西湖中央,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小於三潭印月。大於阮公墩,合稱「湖中三島」——湖心亭為「蓬萊」,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
但是歷史非常悠久,是西湖三島中最早營建的島,「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時候被列為「錢塘十八景」之一。在宋、元時曾有湖心寺,後傾圮。明代有知府孫孟建振鷺亭,後改清喜閣,是湖心亭的前身。
中國古代四大名塔:
1、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中國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是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組成部分,國務院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千尋塔
千尋塔位於雲南大理縣城西北崇聖寺內,是崇聖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位於南北兩座小塔前方中間,所以又稱中塔。塔的全名為「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建於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公元824—859年)。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樓梯可以供人攀登。通體自上而下有兩重塔基和塔身。
3、釋迦塔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國家AAAA級景區。
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釋迦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
4、飛虹塔
飛虹塔位於山西洪洞縣東北部霍山的廣勝寺,始建於漢代,前身是阿育王塔。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現塔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
塔平面八邊形,是有十三檐的樓閣式佛塔,高47.6米。除底層為木迴廊外,其他均用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由於其塔身五彩斑斕如雨後彩虹,故名「飛虹塔」。
(2)桁架名言擴展閱讀
中國四大古城:安徽徽州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
這四個古城都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燦爛的漢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分別代表了地域的特色和一定歷史時期的風貌,具有鮮明的特色。對研究漢族建築,歷史,人口,風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古城充分體現了漢族傳統建築風格和規劃思想。是顯示漢族歷史文化特色的標志性古城。
中國四大名園:江蘇省蘇州市拙政園、 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江蘇省蘇州市留園。
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僅有的四座中國古典園林,它們被公認為中國最優秀的園林建築。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叄』 世界著名建築師
W.格羅皮烏斯,
密斯凡德羅,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
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
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
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
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
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後只
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優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製作精確、
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
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於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F.L.賴特將別墅建在
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於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
新。建築動勢的性質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
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築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在切斷
北岩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築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
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
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築師:w.K.哈里森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築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
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
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
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
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
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
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
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
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築,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
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
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 *** 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
現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
「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的內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築就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並於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
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
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
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於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采
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造新形式的「現代建築」,並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
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位於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築
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
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
正是這種傾向的典範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牆牆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
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製成,牆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牆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築的細部處理都經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和工
藝的審美品質。西格拉姆大廈實現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代
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日本東京(1964年)
建築師:丹下健三
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是60年代的技術進步的象徵,它脫離了
傳統的結構和造型,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的整體構成、內
部空間以及結構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傑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對日本文化的獨到理解,
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館、室內球技館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採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的懸索屋頂結構,創造出帶有緊張感、力動感的大型內部空間。
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似乎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發揮出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傑出才能。該建築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現代建築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
為之前與之後兩個歷史時期。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建築師:J.伍重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
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造型奇特,
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著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
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
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規模龐大,佔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確良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
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
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同
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
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美國(1973年)
建築師:山琦實
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築物之一。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佔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築組成的建築
群,包括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的政府貿易機構使用以及國際商品展
覽用的九層大樓和兩座主要建築——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兩座大樓都是方柱形體,
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面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面積合計有93
萬多平方米。大樓的外牆是排列很密的鋼柱,外表包以銀色鋁板。大樓受到很大的風壓
力,在普通風力下,樓頂擺幅為2.5厘米,實測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個世界貿易
中心有5萬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達8萬人次。兩座大樓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
間電梯,8部貨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載55人。電梯可直達能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
並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於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
建築師:R.羅傑斯和R.皮亞諾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總造價約4.8億法郎,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
下四層。該建築內設有工業設計中心、音樂與聲學研究所、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情報
知識圖書館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整個建築被縱橫交錯的管道和鋼架所包圍,根本不像
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廠。這座藝術文化中心是義大利建築師R.
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共同設計的。他們認為現代建築常常忽視起決定性作用的
結構和設計。為了改變這一陳舊的觀念,特意把結構和設備加以突出和頌揚,6層樓的
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都懸掛在立面上,並塗上大紅大綠的色彩。
建築師有意將這座建築設計成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將內部做成寬敞的無阻攔的大空間,
允許內部布置靈活變動。這座中心是本世紀高技派建築的代表作。
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年)
建築師:貝聿銘
對貝聿銘而言,國家美術館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造一幢單純的建築物,基地受
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盛頓的地位、建築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
挑戰。
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包括陳列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兩部分。它在議
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是白宮前最後一塊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狀不完整,是
個斜角的楔(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面向1941年
建的舊館(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築)。同時,陳列館和研究中心兩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一些麻煩:在一個面上設兩個門,處理得不好,會使人感
到一個是大門,一個是「狗洞」。設計者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陳列館;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進陳列館的大門設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邊,研究中心的小門設在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縫里。這座建築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
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閑簡潔而又莊重典雅。陳列館的中心是個
多層空間,有縱橫天橋聯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縱橫跨過的棧橋或挑出
及四進的廊子。參觀者在其中走動時,步移景隨,空間景象變化萬端。東館與古典主義
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開幕時由卡特總統親自剪綵,
他稱贊這座建築是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
海伊美術館,美國亞特蘭大(1983年)
建築師:R.邁耶
美國建築師R.邁耶以擅長設計美術館而聞名,海伊美術館外部造型復雜多變,輪廓
生動。R.邁耶的建築作品用白色,在陽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層次十分豐富。內部有一扇
形中庭,內部空間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綿延流動,景象萬千。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國(1985年)
建築師:N.福斯特
這是英國建築師N.福斯特的作品。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
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
內空間也盡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高技派」建築風格,這
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
倫敦勞埃德大廈,英國(1979~1986年)
建築師:R.羅傑斯事務所
擅長以外露結構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風格的理查德·羅傑斯是當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這座位於倫敦的勞埃德總部大廈包括一個12層、
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建築師考慮
到公司的持續擴展和建築的分期擴建的可能,在設計中有意將用鋼板包裹的樓梯塔和主
要管線,以及結構部分均暴露在建築 *** 。這一具有創新精神的做法曾令眾多的建築師
感到驚訝。它體現了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水平所賦予建築的新形象,並使建築物具有持續
「生長」的可能。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1988年)
建築師:貝聿銘
1988年建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貝氏將擴建
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場地狹窄的困難和新舊建築矛盾的沖突。
擴建部分的入口放在盧浮宮的主要庭院的中央,這個入口設計成一個邊長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這是貝聿銘研究周圍建築物的心得,也再度證實了貝聿銘設計與
環境的緊密關系。金字塔的底邊長35.4米,底邊與建築物平行,亦即與方位平行,與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強化了與環境的關系。金字塔的體形簡單突出,而全玻璃的牆體
清明透亮,沒有沉重擁塞之感。起初許多人反對這項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後獲得廣泛
的贊許。玻璃金字塔周圍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轉了45度,在西側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為入口廣場,以三個角對向建築物,構成三個三角形的小水池,這三個緊鄰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鏡般,在雲淡天晴的時節,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與環境相
結合,又增加了建築的另一向度而豐富了景觀。在轉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緊鄰著另外
四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構成另一個正方形,與金字塔建築物平行,每個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噴泉,像是碩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崙廣場,貝聿銘將
建築與景觀完整地合成為一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1989年)
建築師:貝聿銘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
時6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
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心區,樓高70層,總高度達315米(連同頂部的天線),總建
築面積為128.60平方米。建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大廈底層鋪砌深淺不一
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大廈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鋼焊斜撐,這不僅給大廈外觀帶來獨特的面貌,而且比傳統方法節省鋼材4成,且室內
無柱,空間開闊。大廈底層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兩條對角線分為4個三角形。
貝聿銘在此又一次發揮出他的設計天才,他著力刻畫建築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
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
高點。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築師:安藤忠雄
教堂建築的設計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獨特的,因為這類建築首先要能喚起
人精神上的共鳴,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
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憩棲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僅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於大阪閑靜住宅街的一角。建築只是簡潔的混凝土箱型,沒
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
與日本枯山水石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建築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師館
的位置以及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牆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築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主體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
這是安藤忠雄所謂的對自然進行抽象化作業。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築師:F.蓋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由地方投資興建,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經營並提供展品,
被認為是面向21世紀的博物館。這是建於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術館。
該館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位於勒維翁河濱。主要部分的體形彎扭復雜,難以名狀。
博物館造型由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內部採用鋼結構,外表用閃閃發光的鈦金屬飾面,鈦
板總面積2.787萬平方米。造型的獨特是建築師F.蓋里近幾年個人風格的繼續;也是古
根海姆負責人的願望,他們希望這幢建築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成為城市的標致。
F.蓋里在設計過程中得助於航空設計使用的計算機軟體,它使F.蓋里的構思如虎添
翼。在總體布局中也進一步發揮了他的藝術包裝思想,但這次的「包裝」范圍遠遠大於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館仍然是規整的。為利於布置展品,首層基座部分也是相對比
較規整的。動態徒勞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廳和四周的輔助用房,變化的形態向上逐漸收縮。
博物館建在水邊,與城市立交橋形成有機的組合,這種嵌人城市肌里的構思也為造型獨
特的博物館增添了一些理論依據。
香港新國際機場,中國(1998年
『肆』 太空工人——空間機器人是怎樣的
新世紀太空科技工業發展迅速,與此同時,也帶動了空間機器人事業的飛速發展。研究表明,空間機器人將逐步擔任主角,而人將退居二線。據科學家估計,建造一個500萬千瓦的空間太陽能電站,需要600多人在空間工作半年時間,其中100多人在低軌道空間基地工作,而其餘的則到地球同步軌道空間基地上去工作。並且還需要建立一支空間基地及發電系統的維修保養隊伍。由此可以想像,未來的太空開發活動,將需要大量的人去完成。
我們知道,在以往的太空開發中,航天員已經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奇跡,如登陸月球、艙外捕獲失靈的衛星、太空修理「哈勃」望遠鏡等。但是這些活動究竟花了多少代價卻不為人所知。未來開發和利用空間的前景雖十分美好,但要使人類能在太空中停留,就必須有龐大而復雜的生命保障系統、環境控制系統、物資補給系統、救生系統等,而這些系統耗資驚人。據科學家預估得出,永久性載人空間站,其中生命保障系統、居住系統和航天員艙外活動系統3部分的體積約占核心艙總容積的16%,功耗占空間站總功耗的25%~38%,研製費占總經費的20%。而另據估計,為了保證航天員在太空中活動,每個航天員每天花費50萬~100萬美元。
由此看來,開發太空決不能像在地面工廠那樣,將成千上萬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送往太空,去從事各種空間材料加工、空間生產、空間裝配、空間修理等作業。而唯一的解決辦法,便是研製大量的機器人,把他們送上太空取代人類,使之成為勞動的主力軍,成為航天員的得力助手。我們可用人體來形象地對空間機器人加以比喻,機器人好比人的四肢和軀體,由他們完成各種各樣的繁重工作,而人的作用則相當於大腦,指揮和監控著所有的機械活動。而倘若要使太空科技工業具有最高的生產率,最低的運行費用,一種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在人的監控下,將機器人和高度自動化系統結合起來,組成高可靠、高效益的人機混合系統。
我們知道,機器人是一種通用機械繫統,它也像人一樣,可以在事先未知的環境條件下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具有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推理、判斷和決策的功能。但必須指出的一點是,人們也早已意識到並非所有的機器人都能到太空中去工作,因為空間環境與地面環境有著天壤之別。空間機器人工作在微重力、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照明差的環境里,因此與地面機器人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失重狀態下,只要加速度不太大,纖纖細手也可挪動龐然大物。譬如說,太空梭上的遙控機械手,是用復合材料製成的6自由度的機械臂,長達15米,自重400千克,在地面上雖然軟弱無力,連自身重量的物體都抬不起來,然而,一到太空卻能舉起幾十噸重的載荷。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失重狀態下,只要對物體稍加推動,它就立即飛走,這給操作帶來諸多不便,特別是給視覺識別帶來麻煩。比如說,在地面上,放在工作台上的物體總是以固定面朝向視覺鏡頭,而在太空,漂浮的工件可以任何方位朝向鏡頭。這樣空間機器人就必須具備三維視覺系統,還需配以特殊的標志碼來識別物體及其方位。並且要求手指能靈活地選擇所要抓取的方位上的物體,並帶有接近覺、觸覺、滑動覺、力覺等智能感測器,以便配合視覺系統來完成操作任務。在失重狀態下,任何物體包括機器人本身都是處在漂浮狀態,這樣空間機器人必須是多臂型。一隻固定用手臂抓牢某個結構件而穩住自身,一隻操作手臂穩住工件,另一隻操作手臂用來完成操作任務。而在高真空條件下,空間機器人的活動關節,與地面上的機器人活動關節也有本質上的差別,它需要採用固體潤滑,並且要解決高真空條件下的金屬冷焊問題。由於空間的微重力環境,操作手的動力方程與地面有較大差異,因此說空間機器人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機器人。
值得一提的是,被選聘到太空工作的空間機器人,除了要能適應空間環境,還必須具備體積小、重量輕、撓性大;智能高、功能全、多臂型;微功耗、長壽命、高可靠等特性。而空間機器人在太空主要從事的工作則是:空間建築與裝配;衛星和其他航天器的維護和修理;空間生產和科學實驗。
空間建築與裝配是空間機器人的一大任務,尤其是在空間建設的初期階段。一些大型結構件,如無線電天線和太陽能電池帆板的安裝,大型桁架及各艙段的組裝等艙外活動,這些都離不開空間機器人。空間機器人去艙外將承擔大型構件的搬運、構件與構件之間的聯結緊固、有毒或危險品的處理等一系列任務。據估計,空間建築一半以上的任務,將落在能進行艙外活動的機器人身上。艙外活動機器人的特點是,在其末端操作器上帶有高級遙控裝置,可多臂協同工作,並配有工具夾和供貨盤,由現場的計算機和專家系統給出工作指令,完成各種建造任務。
隨著空間活動的不斷深入,人類在太空中的財產將會越來越多,世界各國已向太空發射了很多航天器,其中人造地球衛星約佔90%。而這些衛星一旦發生故障,丟棄它們再發射新的衛星,一是很不經濟,二是增加了空間垃圾,因此必須設法加以修理。而空間機器人將會把出現故障的衛星從軌道上抓回來,帶到空間站上去修理,然後再用輔助火箭或軌道機動飛行器,將修復的衛星放回太空軌道上。倘若有的航天器不能帶回空間站修理,大多利用智能機器人乘坐自由飛行器去執行任務,對某些部件進行拆卸和再組裝,或者對構件進行切割和焊接。事實上,有很多航天器,為了延長它的工作壽命,需要不斷補給被消耗的物資,如照相膠片、氮氣、燃料、冷卻劑等。在這些物資中,有的是有毒物質,有的則具有強腐蝕性,有的低溫冷凍,在失重狀態下很難處理。而派艙外服務機器人去執行這些任務,既經濟,又安全,可謂是兩全其美。艙外服務機器人攜帶全向天線,以便與空間站保持通信。除此之外,還帶有激光雷達和彩色立體視覺系統,用以導航和識別目標。並且,機器人手指上裝有觸覺感測器、滑覺感測器、接近覺感測器,腕臂上裝有力覺感測器,用以增加操作的靈活性和精確程度。體內可攜帶工作所需的工具、元器件。需要時可乘坐噴氣背包飛離空間站去執行各項任務。
而艙內機器人則主要為科學有效載荷服務,因此,應按照實驗的要求來選擇機器人,可供選擇的品種是很多的。他們不僅要執行應急和修理任務,而且要執行像添加反應物、產品收獲、中間采樣分析、搜集各種樣品等一系列任務。艙內機器人的存在大大減輕了航天員的勞動強度和緊張情緒,並可在航天員離開現場時作為替補參與工作。有一種被科學家命名為「蜘蛛王」的小型艙內機器人,通過8根凱夫拉繩與機器人的工作環境相連接。這些凱夫拉繩從「蜘蛛王」身軀的邊角延伸到工作空間各個觸點上。通過增大或減小特定繩的拉力,機器人便可在整個工作間內移動,其位置精確度和重復率高得令人吃驚。
所以說,空間機器人在太空科技工業生產活動中,無論是在提高安全性方面,還是在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方面,都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隨著航天活動的不斷深入,空間機器人必將得到新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當人類重返月球,飛向火星,飛出太陽系之際,空間機器人將以嶄新的面貌大顯神威!
知識點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
齊奧爾科夫斯基是現代宇宙航行學的奠基人。他最先論證了利用火箭進行星際交通、製造人造地球衛星和近地軌道站的可能性,指出發展宇航和製造火箭的合理途徑,找到了火箭和液體發動機結構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術解決方案,他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里。」
『伍』 形容武漢長江大橋的語句有哪些
毛澤東主席贊美武漢長江大橋的詩句:「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1956年6月毛澤東題寫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歷經風雨滄桑的武漢長江大橋,巍然挺立大江之上,
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是一座多麼奇妙的大橋啊。北汊通航引橋是主跨500米的pc斜拉橋,在亞洲堪稱老大,全世界也是第二;三八洲連續梁橋,主跨150米,連續長度1100米,創國內之最。大橋結構包攬了國際國內大跨度橋梁多種形式,簡直就是 中國橋梁建設博物館。
一座大橋,橫跨瀟水,與永明大道的南北兩段相連,坦坦盪盪。大道兩側,高樓林立,茶樓酒吧,熱鬧非凡。大橋位處城區中心,橋南橋北,正是繁華地段。橋上,車輛行人,來往穿梭,盡管行色匆匆,卻在極力編織自己美麗的夢。
是天降的彩虹,是飛舞的巨龍,是崛起的豐碑,是久盼的圖騰!一橋飛架,溝通了千年阻隔,連接了兩岸繁榮,實現了多少代人的夢想。多麼雄偉壯麗的吉安大橋!真想到橋上去走一走。
五一大橋,雖然並不古樸典雅,卻印滿了江永人前進的步伐。五一大橋,雖然並不雍容華貴,卻見證了一座山城從蕭條走向昌盛的變遷。登上大橋,憑欄遠眺,你可以看東方日出,可以觀三峰雪景,可以賞山城夜色,可以聽小橋流水。可以感受喧囂鬧市的繁榮,可以領略春花秋月的韻味。
在跨海大橋,你不是你,你一個人不是一個人,你是泉州灣完美開放的一朵浪花,你是我筆下足夠幸福的一個感嘆號。如果奔跑在跨海大橋,你就是一個省略號。如果一場茫茫的出征從這里開始,跨海大橋就是你的一個破折號。愛彼岸不如愛上跨海大橋──它在大地盡頭,盛開波浪的地方。
煙光山色淡演錢,千尺浮圖兀倚空.
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一[元] 尹廷高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空通,浮天渤解黨.
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一[唐] 孟浩然夜,如此美好。有點讓人陶醉,有點讓人迷離。我一步步走上了江陰長江大橋。 山環芙蓉城,私怪鵝鼻狀 。白天坐在車上已經遠遠看到了這座大橋如同鵝鼻伸入水中,曲線柔美,蜿蜒多姿。在夜的庇護襯托下,江陰長江大橋愈發顯得高大雄偉,兩座 天梯 直插天宇,傲然挺立,無數鋼索在燈光下熠熠放光,宛如嫦娥出月,灑下人間萬丈蠶絲;或如同大戲開始前的帷幕,讓我們期待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還有水面上的遊船,燈火點點,慢游江中,徐徐而來。
武漢長江大橋凝聚著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機智和建設者們精湛的技藝。八個巨型橋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與菱格帶副豎桿使巨大的鋼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氣象;35米高的橋台聳立在兩岸,給大橋增添了雄偉氣勢。大橋從晴川閣、龜山、蓮花湖、龜山電視塔、古琴台到蛇山、黃鶴樓、首義園、彭劉楊路,綿亘連接,相得益彰,組成一片宏大連綿、美麗動人的景點群。它不僅是長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也是一座歷史豐碑,在江城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千古沉沙無窮盡,萬里長江入海流。滄海橫流漸桑田,西江飛來三角洲。長三角,勝金甌。地質最年幼,繁榮冠神州。江之尾,海之首,煙波浩淼巨瀾陡。路止休,逾鴻溝,往來渡扁舟。而今一橋穿南北,物流車潮競自由。橋貫長虹,江籠鄉愁,雲水一色天際悠。兩座雄塔江心矗,百對拉索人字勾。似豎琴,如箜篌,風撥弦鳴漫天謳。交響詩,進行曲,華彩樂章多重奏。
橋下,小船竹筏,自在飄游,雖然塵世紛擾,卻依然努力尋找鬧市中的寧靜。一到晚上,街燈、橋燈、車燈、霓虹燈,繽紛五彩,華麗斑斕。這時明月失去了光澤,星燈分不清你我,有如燦爛春花,有如國慶焰火。一座大橋,一條大道,相依相並,交相輝映,構成了江永縣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每到清晨,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將第一縷陽光微瀉橋面時,那柔若凝脂的人行道,正在含情脈脈地迎候著你,你說你怎忍心輕易下得去腳踩踏啊。入夜,憑欄遠眺,八荒朦朧;古道西風,猶傳駝鈴;故地玉樓,時現時隱;一河碎月,兩岸遺風。遙想當年,那些塞種、月氏、烏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柔然、悅般族人,於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歲月里,是怎樣在那落寞荒蕪的土地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生存啊。
『陸』 2008北京奧運會的知識.奧林匹克運動的格言是什麼
「更快、更高、更強。」
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Faster,Higher,Stronger,是鼓勵運動員要繼續不斷的參加運動、努力求進步與追求自我的突破。原文為古拉丁語 Citius,Altius,Fortius,由一位古柏坦的好友,巴黎阿爾克依學院Arcueil College老師迪登 Henri Didon (多米尼加神父)於1890年左右首先使用,他為了使全班學生第一次到室外運動場上去參加運動,當時他以這種口與來鼓勵學生。這三個字給了古柏坦極深的印象及體會,決定為國際奧會所採用,遂於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在安特衛普舉行時興五環旗同時正式出現奧運會中。
奧林匹克運動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強」。這句格言是顧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爾修道院院長亨利·迪東在其學生舉行的一次戶外運動會上,鼓勵學生們時說的:「在這里,你們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顧拜旦借用過來,成為奧林匹克格言。這句話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斗精神。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個字,而其中的含義卻非常豐富。它既是指在競技場上,面對強手時,發揚大無畏的精神,敢於斗爭,敢於勝利。也是指對自己永不滿足,不斷地戰勝自己,向新的極限沖擊。不僅如此,這句格言還鼓勵人們應該在自己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更新,永遠保持勃勃的朝氣。 奧林匹克運動是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 以體育運動和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慶典——奧運會為主要活動內容, 促進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全面發展, 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 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 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社會運動。奧林匹克運動包括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以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各國奧委會為骨乾的組織體系和以奧運會為周期的活動體系。
「更快、更高、更強」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斗精神和不畏艱險、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在比賽場上,面對強手,發揚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敢於斗爭,敢於勝利。對自己則是永不滿足,不斷戰勝自己,超越自己,實現新的目標,達到新的境界。對自然要敢於征服,克服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各樣的限制,掙脫自然對我們的束縛而取得更大的自由。
顧拜旦本人在推崇「更快、更高、更強」的同時,又大力主張把「團結、和平、進步」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所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標。「團結、友誼、和平、進步」現今已不僅是奧林匹克運動以及世界體壇的宗旨,而_日還成了全人類所需要、嚮往和追求的共同目標。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是奧林匹克運動廣為流傳的名言,是奧林匹克的信念。這是顧拜旦於1908年7月24日,在倫敦舉行第4屆奧運會期間英國政府所舉行的招待宴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所引用在聖保羅組織的運動員頒發儀式上賓夕法尼亞主教的一段話:「對奧林匹克運動會來說,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顧拜旦引用了這句話後還作了精闢的解釋:「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奮牛,其精髓不是為了獲勝而是使人類變得更勇敢、更健壯、更謹慎和更落落大方。這是我們國際奧委會的指導思想。
「參與」的可貴之處在於「參與者」有著高尚的品質、真誠的態度、奉獻的精神和理想的追求,其意義遠遠超過了名次和獎牌。在參與中,運動員們才能不斷地超越自己和超越他人,才能在更快、更高、更強之中尋找自我,實現自我。所以「參與」意識正是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絕大多數運動員參加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支柱。
正是由於「參與」意識和「參與」精神所起的作用,奧林匹克運動才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其意義才能大大超出競技體育的范圍。奧運會正是因為有眾多得不到獎牌或名次的國家、地區的許多運動員的參加,才推動了奧林匹克自身的成長和壯大,而且通過各國運動員的友誼和交往,對全世界的和平以及全人類的進步事業作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
【奧林匹克運動的格言和信條】
THE OLYMPIC MOTTO
奧林匹克格言,亦稱奧林匹克座右銘或口號,系奧林匹克運動宗旨之一。奧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它是國際奧委會對所有參與奧林匹克運動的人們的號召,號召他們本著奧林匹克的精神奮力向上。這句格言是顧拜旦的一位密友迪東於1895年在其學生舉行的一次戶外活動上提出的,顧拜旦對此頗為贊賞,經他提議,1913年獲國際奧委會正式批准,將其定為奧林匹克格言。1920年它又成為奧林匹克標志的一部分。
A friend of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 Father Henri Martin Didon, of the Dominican order, was principal of the Arcueil College, near Paris. An energetic teacher, he used the discipline of sport as a powerful ecational tool.
One day, following an inter-schools athletics meeting, he ended his speech with fine oratorical vigour, quoting the three words "Citius, Altius, Fortius" (faster, higher, stronger).來源:考試大
Struck by the succinctness of this phras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 made it the Olympic motto, pointing out that "Athletes need 'freedom of excess'. That is why we gave them this motto ?a motto for people who dare to try to break records."
This phrase, "Citius, Altius, Fortius" is the Olympic Motto.
The Olympic Game is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viewed by millions where the athlete's spirit, mind and body endeavour to excel and achieve the higher standard than the presently existing ones; thus fulfilling the Olympic Motto.
THE OLYMPIC CREED
奧林匹克運動還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信條:"重要的是參與,而不是取勝"。這句名言來源於1908年在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一次宗教儀式上賓夕法尼亞主教的一段講話。顧拜旦解釋說:"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勝利,而是斗爭,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拚搏"。
Pierre de Coubertin got the idea for this phrase from a speech given by Bishop Ethelbert Talbot at a service for Olympic champions ring the 1908 Olympic Games. The Olympic Creed read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jus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The creed and motto are meant to spur the athletes to embrace the Olympic spirit and perform to the best of their abilities.
『柒』 我國有哪些在國外留學後回國做出貢獻的人
詹天佑(1861年4月日至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現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生於浙江湖州,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
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1年,榮膺感動中國人物。1997年後擔任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名譽董事長。吉林大學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2002年5月, 獲南京大學「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
『捌』 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名言名句
1、人類的希望像是一顆永恆的星,烏雲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別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個理想,一個夢,它是萬人的願望。——巴金《寒夜》
勞動創造一切,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天道酬勤,人世間的一切美好生活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
2、科學屬於全人類。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只有共同掌握了科學知識,才能凝成一股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推動社會前進。——茅以升《橋梁桁架的次應力》
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3、人們都追求幸福。和平,只有她是這個地球上最接近幸福的捷徑,並且是誰都能得到手。——希爾泰《幸福記》
只有強的國,才有千萬家,和平能使百姓安居樂業。
4、上天賦予的生命,就是要為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而奉獻。——松下幸之助《我的夢,日本的夢,21世紀的日本》
發展必須是全面的。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5、沒有和平的家庭,就沒有和平的社會。——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
國家之間的權力分配未必要像過去那樣通過戰爭等極端手段來實現,國家之間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有助於國際形勢的緩和,各國可以通過國際體系和機制來維持、規范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維護共同利益。
6、不為戰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海塞《東方之旅》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玖』 汽油證明
開介紹信,找當地的石化或石油,你們是否有定點的加油站加油?可以考慮和站長聯系讓他想辦法,或者辦理加油IC卡
『拾』 在杭州值得一去的地方都是哪裡呢
1、杭州西湖
說起杭州很多人就會想起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有山塘,杭州有西湖”,由此來表達人們對西湖的喜愛,西湖是中國的十大風景名勝景區之一。它最具有代表性的景點主要有10個,稱為“西湖十景”,如今西湖又新增了西湖十景,稱為“新西湖十景”。游西湖遊客們必去的景點有蘇提春曉、斷橋殘雪、雷鋒夕照、三潭映月、雙峰插雲。
8、孤山
孤山是杭州西湖最大的一個島嶼,佔地面積有20公頃,山高38米,這里匯集了大量的文物,是杭州名勝古跡眾多的一個景區。早在唐宋時期這里就已經很有名了,是文人墨客匯集的場所,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說的就是這里的孤山。孤山主要景點有:六一泉、放鶴亭、中山公園、半壁亭、敬一書院等知名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