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7 00:08:02

Ⅰ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賞析700

【作品介紹】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作者是蘇軾,被選入《全宋詞》。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夢」,抑鬱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限感慨。「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鬱,是全詞餘音裊裊的尾聲。

【翻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傑,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捲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手裡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神遊於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創作背景】
這首《念奴嬌》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時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風景優美,是文人清賞之地。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八載東坡語:
黃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傳雲曹公敗處,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敗歸,由華容路,路多泥濘,使老弱先行踐之而過,曰:'劉備智過人而見事遲,華容夾道皆葭葦,若使縱火,吾無遺類矣。今赤壁少西對岸即華容鎮,庶幾是也。然岳州復有華容縣,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來,因以小舟載酒,飲於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數弄。風起水涌,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蘇軾這里所描述的風起水涌景象和對曹操、周瑜赤壁之戰的聯想,在這首《念奴嬌》詞和《赤壁賦》中都有鮮明生動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對於黃州之赤壁是否三國時赤壁之戰的故地是頗存疑慮的。

【賞析】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將浩盪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
千古風流人物既被大浪淘盡,則一己之微豈不可悲?然而蘇軾卻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麼一己之榮辱窮達復何足悲嘆!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則汲汲於一時功名,不免過於迂腐了。接下兩句切入懷古主題,專說三國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極有分寸。赤壁之戰的故地,爭議很大。一說在今湖北蒲圻縣境內,已改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內有四處地名同稱赤壁者,另三處在黃岡、武昌、漢陽附近。蘇軾所游是黃岡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議論。
"亂石"以下五句是寫江水騰涌的壯觀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動詞用得形象生動。"江山如畫"是寫景的總括之句。"一時多少豪傑"則又由景物過渡到人事。
蘇軾重點要寫的是"三國周郎",故下闋便全從周郎引發。換頭五句寫赤壁戰爭。與周瑜的談笑論戰相似,作者描寫這么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也是舉重若輕,閑筆紛出。從起句的"千古風流人物"到"一時多少豪傑"再到"遙想公瑾當年",視線不斷收束,最後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寫周瑜卻不寫其大智大勇,只寫其儒雅風流的氣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綸巾"看作是諸葛亮的代稱,因為諸葛亮的裝束素以羽扇綸巾著名。但在三國之時,這是儒將通常的裝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復古《赤壁》詩雲:"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Ⅱ 怎麼賞析蘇軾的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上闋復著重
懷古
寫景,下制闋主要
抒情。
作者也想像周瑜一樣建功立業但卻屢歷坎坷,如今更是被貶,壯志何時能夠實現?懷古傷今
這首詞把寫景、懷古、抒情,融為一體,聯想豐富,語言剛健清新奔放流暢,是我國詞史上的名著。

Ⅲ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賞析

千古風流人物既被大浪淘盡,則一己之微豈不可悲?然而蘇軾卻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麼一己之榮辱窮達復何足悲嘆!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則汲汲於一時功名,不免過於迂腐了。接下兩句切入懷古主題,專說三國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極有分寸。赤壁之戰的故地,爭議很大。一說在今湖北蒲圻縣境內,已改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內有四處地名同稱赤壁者,另三處在黃岡、武昌、漢陽附近。蘇軾所游是黃岡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議論。
"亂石"以下五句是寫江水騰涌的壯觀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動詞用得形象生動。"江山如畫"是寫景的總括之句。"一時多少豪傑"則又由景物過渡到人事。
蘇軾重點要寫的是"三國周郎",故下闋便全從周郎引發。換頭五句寫赤壁戰爭。與周瑜的談笑論戰相似,作者描寫這么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也是舉重若輕,閑筆紛出。從起句的"千古風流人物"到"一時多少豪傑"再到"遙想公瑾當年",視線不斷收束,最後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寫周瑜卻不寫其大智大勇,只寫其儒雅風流的氣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綸巾"看作是諸葛亮的代稱,因為諸葛亮的裝束素以羽扇綸巾著名。但在三國之時,這是儒將通常的裝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復古《赤壁》詩雲:"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蘇軾在這里極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復雜的。"故國"兩句便由周郎轉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時年方三十四歲,而蘇軾寫作此詞時年已四十七歲。孔子曾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蘇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應笑我"之句,語似輕淡,意卻沉鬱。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參破世間寵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悲哀後,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樣的沉溺苦海,自傷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個江山歷史之中進行觀照。在蘇軾看來,當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所以蘇軾在與周瑜作了一番比較後,雖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業無法與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展規律和普遍命運,雙方其實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結句"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詞中所說的那樣:"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消極悲觀不是人生的真諦,超脫飛揚才是生命的壯歌。既然人間世事恍如一夢,何妨將樽酒灑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脫卻苦悶,從有限中玩味無限,讓精神獲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賦》於此說得更為清晰明斷:"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這種超然遠想的文字,宛然是《莊子•齊物論》思想的翻版。但莊子以此迴避現實,蘇軾則以此超越現實。
黃州數年是蘇軾思想發生轉折的時期,也是他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養護自己淳至的精神。這首《念奴嬌》詞及其作於同一時期的數篇詩文,都為我們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詞自問世後,經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譽之者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其"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貶之者如俞文豹《吹劍續錄》所雲:"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七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幕士的言論表面上是從演唱風格上區分了柳、蘇二家詞風的不同,但暗含有對蘇詞悖離傳統詞風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認為此詞"平仄句調都不合格"(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朱彝尊《詞綜》並詳加辯證,亦可謂吹毛求疵者。
《念奴嬌》是蘇軾貶官黃州後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幾上幾下。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於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雲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

Ⅳ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和念奴嬌的詞牌格式

詞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
一樽還酹江月。

賞析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後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雲,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湧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亂石崩雲」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於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並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於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對於原破。
蘇軾的詞,不論內容和形式,都不那麼拘於一格。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中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詩";有些從內容看也頗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顯出江河的宏大氣勢。人們可以如此這般地挑剔它,卻總是無法否定它。
蘇軾這首《念奴嬌》,無疑是宋詞中有數之作。立足點如此之高,寫歷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詞壇罕見,在詩國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筆就高視闊步,氣勢沈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細想萬千年來,歷史上出現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何嘗不煌赫一時,儼然是時代的驕子。誰不贊嘆他們的豪傑風流,誰不仰望他們的姿容風采!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隨著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如今回頭一看,那些"風流人物"當年的業績,好像給長江浪花不斷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終於,變成歷史的陳跡了。
"浪淘盡"──真是既有形象,更能傳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開頭就抓住歷史發展的規律,高度凝煉地寫出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聲奪人。令人不能不驚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風流人物",這里就進一步提出"三國周郎"作為一篇的主腦,文章就由此生發開去。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這是現場寫景,必不可少。一句說,亂石象崩墜的雲;一句說,驚濤象要把堤岸撕裂;由於亂石和驚濤搏鬥,無數浪花捲成了無數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隱彼現,蔚為壯觀。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傑之士。這長江,這赤壁,豈能不引起人們懷古的幽情?於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發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作者在這里單獨提出周瑜來,作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僅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是關鍵性人物,更含有藝術剪裁的需要在內。
請看,在"公瑾當年"後面忽然接上"小喬初嫁了",然後再補上"雄姿英發",真象在兩座懸崖之間,橫架一道獨木小橋,是險絕的事,又是使人嘆絕的事。說它險絕,因為這里原插不上小喬這個人物,如今硬插進去,似乎不大相稱。所以確是十分冒險的一筆。說它又使人嘆絕,因為插上了這個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風流俊雅極有精神地描畫出來。從藝術角度來說,真乃傳神之筆。那風神搖之處,決不是用別的句子能夠飽滿地表現的。
"羽扇綸巾"──這四個字,充分顯示周瑜的風度閑雅,是"小喬初嫁了"的進一步勾勒和補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從這里就轉入對個人身世的感慨。"故國神遊",是說三國赤壁之戰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許多感想──好象自己的靈魂向遠古游歷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於自作多情,難免要早生華發(花白的頭發),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這里,作者對自己無從建立功業,年紀又大了──對比起周瑜破曹時只有三十四歲,仍然只在赤壁磯頭懷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於是只好曠達一番。反正,過去"如夢",現在也是"如夢",還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澆奠,表示對它的敬意,也就算了。這里用"如夢",正好回應開頭的"浪淘盡"。因為風流人物不過是"浪淘盡",人間也不過"如夢"。又何必不曠達,又何必過分執著呢!這是蘇軾思想上長期潛伏著的、同現實世界表現離心傾向的一道暗流。階級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無法避免而不時搏動著。
綜觀整首詞,說它很是昂揚積極,並不見得;可是它卻告訴我們,詞這個東西,絕不是只能在酒邊花間做一名奴隸的。這就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也是劃時代的進展。
詞壇的新天地就是通過這些創作實踐,逐步發展並且擴大其領域的。蘇軾這首《念奴嬌》,正是一個卓越的開頭。至今為止,仍然象豐碑似地屹立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大道上。

Ⅳ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賞析

賞析如下:

《念奴嬌》詞分上下兩闕。上闕詠赤壁,下闕懷周瑜,並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 作者弔古傷懷,想古代豪傑,借古傳頌之英雄業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業,壯志難酬,詞作抒發了他內心憂憤的情懷。

上闕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嚮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詠的人物。「亂」「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形勢,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

下闕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寫「小喬」在於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突出人物的風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功意在反襯自己的年老無為。「多情」後幾句雖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感情其實正是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表現,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該詞抒發了詩人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詞人對自身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夢」,抑鬱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限感慨。「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鬱,是全詞餘音裊裊的尾聲。全詩主旋律感情激盪,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古詞的代表作之一。上闋寫景,描繪了萬里長江及其壯美的景象。下闋懷古,追憶了功業非凡的英俊豪傑,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羨慕古代英傑、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業的思想感情。

拓展資料:

全文: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代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譯文:

大江浩浩盪盪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

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七歲,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Ⅵ 求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比較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蘇軾的代表作,均入選中學或中師課本,也是學習中文的學生所要掌握的篇目。這兩篇(首)作品,同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同是以赤壁為題,都寫赤壁景色,都緬懷和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然而細細品味這兩篇(首)作品,會發現它們同中存異。

1 都寫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集中寫景。開頭一句「大江東去」寫出了長江水浩浩盪盪,滔滔不絕,東奔大海。場面宏大,氣勢奔放。接著集中寫赤壁古戰場之景。先寫亂石,突兀參差,陡峭奇拔,氣勢飛動,高聳入雲——仰視所見;次寫驚濤,水勢激盪,撞擊江岸,聲若驚雷,勢若奔馬——俯視所睹;再寫浪花,由遠而近,層層疊疊,如玉似雪,奔涌而來——極目遠眺。作者大筆似椽,濃墨似潑,關景摹物,氣勢宏大,境界壯闊,飛動豪邁,雄奇壯麗,盡顯豪放派的風格。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場作了鋪墊,起了極好的渲染襯托作用。

《赤壁賦》寫景則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遊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後即寫景。詩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時節,柔柔的秋風徐徐吹來,擺弄著詩人的衣角頭發,吹走惱人的暑熱,大江江面,水波不興,風平浪靜。詩人信筆寫來,心情閑適瀟灑。在寫了詩人和客人飲酒詠詩之後,詩人再寫日出後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霧浮起在寬闊的江面上,在皎潔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瑩透明。詩人所寫秋夜月下江景,反襯其澄澈無滓、灑脫無求的內心世界,《赤壁賦》所寫的赤壁景寫得空明柔美,反襯出了詩人怡情山水,閑適灑脫的心境。

2 都寫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但人物成敗不同。

這詞和賦,不但寫了赤壁景,並且寫了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我們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戰而聞名,赤壁之戰戰場上敵對雙方的主帥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國鼎立之勢。赤壁之戰,周瑜功成名就,英名遠播;蓋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敗。

詞所緬懷的古人,是赤壁之戰中取得巨大勝利的周瑜。詩人寫周瑜,可謂是極盡贊美之能事。先從側面描寫,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襯英雄,英雄美人,風韻無限;次寫肖像,姿態威武,英俊奮發,風采動人;最後寫風度,面對強敵,談笑自若,胸有雄兵,穩操勝券。詩人通過從不角度的描寫,寫出了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儒將風范和過人的膽識和才智。詩人以濃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戰中勝利的英雄周瑜,實是以古人的年輕得志建功立業襯托自己身處逆境有志難伸功業無成的失意,為下文抒情蓄勢。正如古人雲「詞是赤壁,心實為已發。周瑜是賓,自己是主,寓主於賓」。

賦緬懷的是被周瑜打敗的曹操。詩人先寫其勢如破竹的攻勢,「破荊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勢不可擋;次寫軍隊之多,氣勢之大,水軍船隊首尾相接千里,軍旗遮蔽了天空;再寫曹操不可一世的驕態,面對長江喝酒,橫執長矛吟詩,這實在是一個蓋世的英雄,詩人在極力渲染曹操不可戰勝的赫赫聲勢後,最後卻來一句「而今安在哉?」來否定虛化。是啊!擁有百萬雄兵,視天下為無物的曹操,一樣「困於周郎」,一樣被「浪淘盡」,何況是被貶謫放逐的詩人呢?故詩人生發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哀嘆。詩人寫失敗英雄曹操,是為了抒發其「宇宙無窮,人生短暫」感慨,由敗者引發已悲,用得恰到好處。

詩人同懷赤壁的歷史人物,卻勝負不同,成敗各異但又各得其所,各盡其妙。

3 都抒懷,感情基調又各不相同。

詞中,詩人傾筆於周瑜,以濃墨重彩寫出了他風流儒雅從容破敵的颯爽英姿,盛贊了他所立的赫赫戰功和輝煌業績。詩人自比古代英雄,從而引發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感喟和悵惋。詩人半生顛簸,命運坎坷;先是不支持變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後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旋即又遭貶謫。誠及「報國欲死無戰場」。故詩人「早生華發」,而「人生如夢」,一聲長長的喟嘆,即可見其深深的痛惋和頹唐。但是,詩人畢竟性格曠達樂觀,「奮歷有當世志」,盡管身處逆境,歲月蹉跎,有志難伸,「人生如夢」這種虛無的佛老思想僅僅是一閃念,「一尊還酹江月」。詩人以酒祭月,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現了自己壯心未泯,夙志猶存,詩人內心雖有苦悶傍徨,但是思想還是樂觀曠達、昂揚向上的,所以該詞詞風氣勢磅礴,雄壯豪放。清代文人評蘇軾詞曰:「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該詞可算代表作。

賦中,蘇軾充分利用賦重鋪排的特點,思想感情發展過程一波三折。詩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賞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閑適,怡然自得;但因聽蕭聲,懷古人,羨水月而悲;最後詩人通過一番哲學思辯,擺脫「哀吾生之須臾」的煩惱。思想得到升華,由悲而喜,開懷暢飲。賦亦寫作者被貶謫放逐,壯志難酬的苦悶及曠達樂觀的思想,但和詞相比,它沒有詞的雄壯豪放,而是顯得深沉蘊藉。

不管是詞和賦,詩人都寫了他被貶後有志難伸的苦悶,但最終都得以解脫,這也充分體現了蘇軾「外儒內道」的思想。

對於兩篇(首)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寫的作品,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合起來學,注意比較其異同,我們將學得更深更透,對我們的學習將大有裨益。

重讀蘇軾的前後《赤壁賦》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因為堅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他的思想境界亦隨境遇之變、閱歷之廣而不斷深化。他在元豐五年那個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寫下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不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轉化,也反映了他創作風格的新變,成為代表中國古代散文創作的新境界和文賦一體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一、變化的結構和不同的創作心態

文賦作為宋朝出現的一種新文體,事實上是多種文體的「嫁接物」。它大體以散文語言為主,在體式上部分借鑒漢大賦的主客問答的結構和押韻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賦的駢偶句式。與賦體相比,它更為散化;與散文相比,它又改變了慣常以議論、說理、敘事為體式的特點,而借用了詩歌的「意境」來傳情達意。在其中,整散結合的語言,設為主客的結構,情感濃摯的意境,是文賦三種最主要的文體特點。這三大文體特點由前輩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定型,蘇軾的《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追隨其後又出以變化,使「從心所欲」與「不逾矩」完美結合。這在前賦中表現尤為明顯。因此,向來談論蘇軾文賦者多重視前賦而忽略後賦,或以前賦涵蓋後賦,從未把它們當作在思想上相呼應、在境界上相對照、在結構上有區別的「連體雙嬰」,因而難以識別二賦結構的同中之異對了解蘇軾的創作心態有何妙用。事實上,前賦起伏有致的情意變化與主客之間暢恣的問答,後賦情意的隱曲性與主客之間問答的淺表性,已經暗示了作者寫作兩賦時不同的思想狀況和創作心態。在解說這一點之前,具體比較一下兩賦的主客關系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是他們的關系產生兩賦有差別的結構,而松緊異趣的創作心態就因結構的差別而顯示。

兩賦的主客關系如下:

第一,前賦的主客之間,感情的旨趣更和諧。此賦首言「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主客同船共游、同飲共樂、同調歌吹,極朋友相和相知之情。末有「客喜而笑,洗盞更酌……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描寫,這里更是渲染出經過一番思想交流之後,朋友之間更深一層的情意和諧。而後賦雖也設為主客,主客之間也以宴飲游樂始:「二客從余過黃泥之坂……行歌相答……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但二客卻不能像前客一樣與蘇子始終同趣,當蘇子游赤壁斷岸時,「二客不能從」,顯示了主客之間情致之異,和作者的孤寒之情。至於末尾部分的「須臾客去,余亦就睡」的意興蕭索正和前賦末尾形成鮮明對照。

第二,前賦的主客之間,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諧並未成為思想交流的障礙,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礎。主客先後坦言對個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了解溝通之後主人才翻進一層,以帶有禪意的哲思開導客人思想的淤塞。當然,如果我們還記得蘇軾作於同一時期的《念奴嬌》(大江東去)一詞,就會明白,客方的人生如夢、個人渺小思想其實也是蘇子心中盤桓不去的陰影。所以,主客問答的內容又分別代表了蘇軾思想中對立互抑的兩個側面。主之答客,不僅替客破悶,而且自通關節。而在後賦中,主客的感情交流既停止在一個淺表的層次,思想之間更形不成碰撞或互慰。一個明顯的跡象是主客除了在開頭尋找酒菜以消良夜時興趣相近略有問答外,在文章的其它部分特別是在蘇子借景抒情的重要段落,主客之間並沒有形成問答交流,以至於作者不得不借一隻突兀的孤鶴意象來寄其情懷。文章的末尾部分雖採用主客問答體,然此客非彼客,他是與「二客」風馬牛不相及的夢中道士,也就是曾在前賦中與蘇子甚相得的道士之魂。而且他與主人之間的問答也是引而不發,他只以一句「赤壁之游樂乎」挑動蘇子的心弦,使之發出裊裊的餘音。這不僅在文賦的結構上實屬變體,即使僅從形象而言,也已不純,它反映了後賦主客關系的鬆散性。這是兩賦主客關系的主要區別。

這種主客關系的緊密與鬆散之別,與情思起伏幅度的大小共同決定了兩賦或以動盪見奇、或以平進示幽的不同結構。而結構的差異則表明了作者在寫作兩賦時,鬆弛與緊張兩種不同的創作心態。前賦結構在張弛有度、首尾圓合中表現出的完美性,是蘇軾才情沒有受到精神壓抑的自由鬆弛心態的體現。惟有在這樣的心態中,創作才會出現不可重復的高潮,技巧才會融化到不見痕跡的境界,使思想與感情表達如那隻滑翔在不辨水天、無盡空明之境的小舟,全然感覺不到局限羈絆,全然不見安排與勉強。前賦的感情與思想表達之所以令人感受到行雲流水般的舒暢自然,從而被視為文賦一體不可再現的傑作,關鍵就在於它是善思的蘇軾在鬆弛自由的創作心態中完成的精神遨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是自由飛動的境象,客之悲哀、主之寬解是自由宣發的內情,或歌或憂、或悲或笑,是自由無忌的生活態度。它們都是從鬆弛的蘇軾心中自由奔赴到他的筆下的。

然而自由的心態不易獲得,它受到外境內情的各種制約。缺乏境界相同而相得的朋友,缺乏令感覺滋潤的美景,缺乏內在情懷的暢通無阻——或者說因為前緣、因為思考所必經,內在的情緒節奏剛好處在一個低點,都不能使創作完成於鬆弛自由的心態之中。與自由鬆弛相對應的是緊張,全然的緊張根本不能使人創作出完整的作品,而部分的緊張則無礙。後賦就完成在部分的緊張這一創作心態之下。所以它的整體情思是含蓄的、內傾的,在結局處也沒有打開,沒有表現出前賦那樣如波濤般起伏的情思節奏。對文賦這種文體來說它不免屬於異數。這種緊張的心態不僅在內情上顯現,也在它的外境上顯現。「斷岸千尺」所喻示的自然的擠壓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形成的瘦硬與緊張感,孤鶴橫江、掠舟而過形成的意象突兀感,別借一道士以完成主客問答所造成的斷裂感,將道士夢影與孤鶴對接所造成的著意感,以及明知是與道士夢中問答、醒後卻要「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的勉強感,都說明了作者作此賦時心態不夠自然而處於某種緊張狀態。當然,比較緊張的心態雖造成了其情思表達的不夠跌宕自如,且露出著意安排的痕跡,但它在審美經驗上卻別造一境,使散文具有了抒情詩意味深長的效果。

二、水與月——鬆弛自由的精神象喻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面對赤壁的山水風月、主客的扁舟漁唱等可入詩境的各種物象,著重描寫了水、月兩種優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長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時之水「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其時之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水狀茫茫無際而雍容舒展,月色濃華可人而與水相照。水若無際,月若無際。不辨何處是水,何處是月,只覺得置身於一片無掛無礙的「空明」之中。萬千毛孔,俱為舒展;百端俗慮,一齊拋撇。於是才引發了「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這是散文自《莊子》以後久違了的精神逍遙游的再現。馮「虛」即游於「空明」也,它將水月的色性融為一體,比謝庄的《月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能得水月相交之神髓。因為謝庄借月寫相思之情,月在天外;張若虛見水月興人生之感,月在心外。而蘇軾則將水月之美用心去感覺去揉合了——這才能找到「空明」一詞來形容水月相融之境,和它給予人心的無比熨貼和自由感。而「浩浩乎」、「飄飄乎」直陳襟懷恣暢之感,已是順乎水月之美的導引,自然產生的了。「馮虛御風」、「羽化而登仙」皆是借用道家典籍所記真人、成仙之事表明內心極度自由、不慮世情之境。它們意味著,如此不見水月、只覺空明之境不僅是作者擺脫俗情的誘因,也是其精神臻於空明後外在的象喻。由此空明見彼空明。空明的境界是一種萬慮都歇的無欲無機之境,而水月則是一種能濾洗人的煩憂、使人進入自由思考的有意味的物象。平日興趣落於人倫的孔子之見流水而感慨時間與存在,性格瀟灑無羈的李白之因明月而人靜起鄉情,最能表明水月的這種精神導向性。佛教禪宗認為它是一種思想的象喻。「一月能映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攝。」釋子借一月與千江之月的關系喻言自性(佛性)與他性(一切性)、有和無、變和常的辨證關系,在世界的差別之中更注重無差別的覺悟。因此,水月之象也是佛徒參禪證道的入門處。宋代禪思想深入人心,理學濟以禪思,詩學濟以禪喻,士大夫們大都將禪思作為思想的增容劑,蘇軾也不例外。在此空明靜觀之夜,蘇子見水月而起幽情,在靜觀中超越得失人我的思想局限,由道入禪,合道與禪,仰觀宇宙、俯察自身,反思自身與宇宙的本性,進入哲學本體思考之境。他和釋子一樣,也借水月為喻,在彷彿永不消逝——「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水月中,感覺到永恆同樣潛伏在自己的體內:「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樣,即使明知一切都在微小的時段中發生變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也因為自己具有與天地宇宙一致的「變中寓有不變」的本性而欣喜,為自身融入自然、獲得自然性而滿足。思想在自由之境穿行而獲得的這種禪思如佛光自照,令他在一瞬間釋濾了長期以來囤積的壓抑和苦悶,精神與肉體一起放鬆在這空明的禪境中。沐浴著無盡的清風明月,主與客一起擺脫了,自由了,安然酣眠在水月奇境之中,彷彿連夢也不來騷擾一下。

三、山與鶴——孤懷苦悶的情感對應

在《後赤壁賦》中,水依然在,月依然在。月色十分清朗,正可謂「月白風清」,因為這冬夜的月輪竟可照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令人在「顧而樂之,行歌相答」之後,仍覺得不能暢意,而發出「如此良夜何」的嘆息;水勢猶可放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然而此際月色已在作者心外——「山高月小」。那「斷岸千尺」的險峻之山聳立在蘇子面前,成為他感覺的中心,而月亮則高高地孤懸在空中,成了疏離的自然物。水呢?水也失去了七月江水豐滿無涯的風采,在「江流有聲」中改變了前賦「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的境界。它的的確確是「往」了,以至都露出了水下的巨石來——「水落石出」。如此之水再也不能引發作者的禪思妙想了。而石頭,那堅硬、峭立、永遠也不能與人相融的石頭瘦稜稜地突現在江邊、岸上,與高聳的山體一起壓迫著作者的視覺,它們的包圍引發了他精神上的緊張。難怪蘇軾當此荒寒之境,要發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感慨,意識到了他所曾忽略的變化的偉力。

水月誘發了蘇軾的情緒,使他先因月色清美而生再游赤壁的興致,又因逝水無情而對自然的變化不居產生惆悵之情。但若是人情和諧,惆悵應可以淡化,情緒將再臻高潮。無奈其時的客人已非前時,他們雖在消此良夜的興趣上與蘇子淺合,但對自然的情味卻不如蘇子濃厚。他們與他之間,既沒有同登山崖的興致,又無思想的真正碰撞。這樣,由自然之變所興的愁情就愈積愈重了,釀成了無可傾發的孤獨苦悶。而消退之水高遠之月,也就不再是對應他當下情懷的中心意象。壁立萬仞的高山(與岸邊累累的巨石)和突兀飛來的孤鶴,就成了新情懷的對應之象。他那「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即登山而上直至「攀棲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駐頂回望的動作,既反映了其暫離人間的潛意識,又表明了他躍出苦悶包圍的心態。而他那種令「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雲涌」的恣情長嘯,更是以我御物即召喚主體能量以化解苦悶的象徵。然而高岸氣寒,無伴寂寞,嘯聲也不足以舒解心中物不相融、人不相知的憂恐與悲哀。當其下山之時,已是游興都消,苦悶未解,處於跟前番游赤壁相對照的心情當中。

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徵了他積郁難消的苦悶之情。杜甫就曾以終南山象徵其憂愁之重——「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蘇子的赤壁高岸也有相似的比喻效果。鶴呢?鶴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化育出的意象。歇於松柏、不作稻糧謀的鶴在蘇軾的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於世外者的象徵。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宣發內心棄世的幽情,鶴的意象尤其為他所鍾愛。此際在蘇子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只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棄世而自舉的,它可以慰藉同樣感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的象徵,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所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問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的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鍵面,蘇子一孤鶴一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踏於世外的逸士隱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後開門尋找,夜色茫茫,不見孤鶴,也並無道士。一筆雙綰,餘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揉合在詩化境界中。山(石)形與鶴象,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諧所生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嚮往自由的念頭找到對應了。

《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創作時間相隔不過三個月,寫作時的語氣還連接著,但作者創造的境界卻處於對照中,思想情感也處於兩般境地或者不如說處於矛盾之中。何以會如此呢?關鍵在於「佛性」不敵「一切性」,前賦中永恆不變的「道」不足以回答現實中時時變化、處處差別的存在所包含的復雜「問題」。蘇軾在觀念上的「打通」是抽象的,並不能使他面對千變萬化的現象漠然無情。觀念永不能代替實感,抽象總是遺漏豐富的細節,而細節往往與情感相連。這是每一個富有生活經驗的偉大作家都不能迴避的矛盾。蘇軾之觀水逝而惆悵,知道永恆為虛言;對俗客而生悲,懷想世外之高人。其理之通塞,其情之悲喜,其境之或明或暗,或空明或幽峭,正表明了其思想中那神秘的感情誘發者,也觀坐在哲思與人生的裂縫中。

Ⅶ 《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懷古」,是古人寫詩詞常常採用的一個題目。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往往藉助歌詠歷史事跡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這首詞就是蘇軾游覽黃州赤壁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有所感觸而寫。

其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吳三國爭雄,吳國名將周瑜聯合劉備,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軍的地方是另一個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南的赤磯山。這里詞人借懷古以抒懷抱,不一定拘泥於地點的確鑿。

懷古的重要一環,是怎樣把今和古聯系起來。蘇軾望著波濤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古以來那些才華出眾的人物都已隨同時間流逝而消失,猶如被源源而來的浪濤從歷史上沖洗掉了一樣。

於是,他用「浪淘盡」三個字,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聯系起來,在這種自然而又形象的聯想中,表現他對歷史人物的懷念。大江即長江。這里用「大江」,除去由於聲韻的要求外,也顯得更有氣魄。「千古」,指久遠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從江濤轉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來的戰爭遺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舊的。

「壘[lěi]」,指營盤。「人道是」,據說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歲就當了將軍,當時吳國人稱他為周郎。這三句詞說,在那古代營盤西邊,據說,就是三國時代周瑜打勝仗的赤壁。點出了赤壁的歷史意義,也為下片歌頌周瑜埋下了伏筆。

那麼,作者當時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嚇人的大浪頭,拍打著江岸,激起的浪花象無數堆耀眼的白雪。面對著這雄偉的景象,難怪作者要贊嘆不已:既贊美這雄偉的大好河山,更贊美歷史上曾經在這里叱吒風雲的無數英雄豪傑。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片,就轉入對赤壁之戰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蘇軾寫這首詞時,距離發生於公元二零八年的赤壁之戰,已有八百多年。他想像著幾百年前的往事,用「遙想」兩個字把我們引向了遙遠的過去。

「公瑾」,周瑜的字。「小喬」,周瑜的妻,是當時著名的喬氏姊妹中的妹妹。詞中提到他們的婚事是為了突出周瑜年輕得意的神態。作者用「雄姿英發」來形容周瑜氣度雄偉、人才出眾。在作者的想像中,周瑜身著戎裝,手搖羽毛扇,頭戴著配有黑絲帶子的頭巾(綸巾),風度瀟灑,從容指揮,在說笑之間,輕而易舉地就把曹操水軍戰船燒成灰燼。

「檣」,帆船上的桅桿。這里用「檣櫓」代表曹軍的戰船。「羽扇綸巾」,寫出了周瑜的神態。「談笑間」,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檣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再現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戰。寥寥幾筆,顯示了作者藝術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對周瑜的由衷贊賞。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象他這樣,通過想像去經歷(神遊)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於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發(華發)吧!自嘲之餘,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樽」,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

「酹[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代: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

譯文

大江浩浩盪盪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

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7)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七歲,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

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Ⅷ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全文及解釋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譯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傑,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捲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手裡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神遊於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