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登建康賞心亭

賞析登建康賞心亭

發布時間: 2021-02-26 21:53:02

① 求,賞析《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三個典故的主要內容(賞析),謝謝

該詞大約作於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年),此時稼軒南歸已有十二年.
個人覺得你可以讀讀某篇鑒賞之後自己去嘗試概括主要內容,一下是一篇摘錄的鑒賞,以供參考:
「這首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溶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盪盪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
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於.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後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於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
其實,稼軒此詞中集中使用的典故何止三個(你所指的應該是下闋的那三個,前面的引用已解釋的很清楚)?一腔壯志熱忱所遭的卻是長期的冷遇和閑置,向上和向下兩股力量在心中激盪,不能排解,化而為詞,故成「裂竹之聲」!

② 從化用典故的角度賞析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這種東西網路一般都有,下面是復制的

譯文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凄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還有那群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陽斜照著這樓頭,在長空遠飛離群孤雁的悲鳴聲里,還有我這流落江南的思鄉遊子。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餚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怕慚愧去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著風雨飄盪中的國家,真像桓溫所說樹也已經長得這么大了!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編輯本段評價
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郁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於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後流下英雄熱淚。 這是稼軒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也漸趨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鬱頓挫。上片以山水起勢,雄渾而不失清麗。「獻愁供恨」用倒卷之筆,迫近題旨。以下七個短句,一氣呵成。落日斷鴻,把看吳鉤,拍遍欄桿,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凸現出一個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下片抒懷,寫其壯志難酬之悲。不用直筆,連用三個故實,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縮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嘆手腕出之。結處嘆無人喚取紅巾「搵英雄淚」,遙應上片「無人會,登臨意」,抒慷慨嗚咽之情,也別具深婉之致。 ——朱德才《辛棄疾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
編輯本段賞析
該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盪盪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 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於。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後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於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該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2]

③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作品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郁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於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後流下英雄熱淚。
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盪盪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桿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桿。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欄桿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出來。另外,「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後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這種感情的感染力極強。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關於晉朝張翰典故,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不必說他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了。然而他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他想回到故鄉,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也是用了一個典故。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都有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和他一樣的又何止一人。作者於此是說: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表明了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全詞通過寫景和聯想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一祖國的抱負和願望無法實現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鬱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 黃梨庄:「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觀其與陳同父抵掌談論,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鬱無聊之氣,一寄之於其詞。」
譚獻《譚評詞辯》:「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
《辛棄疾詞選》:「這是稼軒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也漸趨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鬱頓挫。上片以山水起勢,雄渾而不失清麗。『獻愁供恨』用倒卷之筆,迫近題旨。以下七個短句,一氣呵成。落日斷鴻,把看吳鉤,拍遍欄桿,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凸現出一個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下片抒懷,寫其壯志難酬之悲。不用直筆,連用三個故實,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縮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嘆手腕出之。結尾處嘆無人喚取紅巾『搵英雄淚』,遙應上片『無人會,登臨意』,抒慷慨嗚咽之情,也別具深婉之致。」

④ 登建康賞心亭賞析是否算懷古詩

是的。詠來史詩屬於懷古源詩。

懷古(含詠史)詩詞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於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諷今之作。

哪個專家說的?
磚家吧!
其實可以叫做「詠懷詩」。非要這么較真,那就是懷古詩。
辛棄疾的'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以張翰、劉備兩個典故表達自己不想追求閑適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溫的話抒發了英雄失意,年華虛擲的的痛苦。

那專家純屬放狗屁!!!!!!!!!!!!!!!!!!

⑤ 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文學鑒賞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這首詞作於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願。偶有登臨周覽之際,一抒郁結心頭的悲憤之情。
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據《景定建康志》記載:「賞心亭在(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這首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溶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盪盪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於。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後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於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⑥ 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 「獻愁供恨」。愁恨為何? 「落日樓頭------登臨意。」破空而來,從中經體會作者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南歸,原是以南宋為自己的故國,滿懷報國恢復的熱情。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最後直抒胸臆,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悲憤之情。
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休說」兩句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我這個漂泊扛南的遊子卻不能像張翰那樣飄然歸去。! 「求田」三句,也用了一個典故。這幾句是對南宋朝廷那些貪圖祿位、求田問舍的庸碌之輩的諷刺。「可惜」,三句沉痛之極。自己正當年青有為之時,卻空有安邦定國之計,經天緯地之才,無處施展。這三句,是全詞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點。最後三句寫作者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
其境界闊大,氣魄雄渾,寄意遙遠,感慨深沉。通過所見所聞所感,層層展開主題。結構曲折而嚴謹。而且典故使用貼切精妙,天然渾成。不愧為傳世之作。

⑦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1

作者: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2。落日樓頭,斷鴻聲里3,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4,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5?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6。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7。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1、 建康:六朝時期的京城,今江蘇南京市。賞心亭:《景定建康志》: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盛。
2、 遙岑遠目三句意指遠山看起來像是美人插戴的玉簪和螺旋形的發髻,卻處處觸發自己的愁恨。
3、 斷鴻:失了群的孤雁。
4、 吳鉤:寶刀名。看吳鉤,是希望有機會用它立功。
5、 休說三句:《晉書·張翰傳》雲:"(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季鷹:張翰字。盡:盡管。
6、 求田三句:《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許汜與劉備並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卧百尺樓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7、 樹猶如此:《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前為琅琊王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此詞是稼軒借登臨之際,抒發自己英雄失意、功業難成的抑鬱之情。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起句破空而來,寫出了天高水長、浩淼寥廓的無邊秋色。 接著用移情之法,明寫山勢連綿、山形各異,實寫詞人對中原淪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復的"愁"與"恨"。"落日樓頭"以靜態的景物寫出了詞人的悲涼和"愁","把吳鉤看了"等句則是以動態的人物寫出了詞人的激憤和"恨"。落日殘照是危機重重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詞人自身的寫照。下片連續運用三個典故,通過古人古事抒寫詞人的雄心壯志和堅持用世的決心,表現了他懷才不遇、年光虛度的憤慨和苦痛。三個典故,一用反問句,一用推測句,一用感嘆句,極富錯綜變化之妙。
這首詞沉雄豪壯,是稼軒詞風的典型代表。黃梨庄雲:"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觀其與陳同父抵掌談論,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鬱無聊之氣,一寄之於其詞。"此詞就是豪放中有沉鬱之情和蘊蓄之法。其豪壯沉痛之情並不直接說出,而是通過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動作寫情、用典故達意,曲折委婉地道出。上片用倒卷之筆,多整齊的對句;下片用轉折之法,句式多變,故文筆也不平直呆板。故譚獻說此詞"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譚評詞辯》)

⑧ 賞析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中遊子這一意象的內涵

首先我們一覽全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此詞是辛稼軒率眾起義抗金之後渡江南來,被解除武裝,當地方簽判時創作的。時以宋高宗為首的南宋政府偏安江南遊宴玩樂,置國家危亡於不顧。而辛棄疾多次上書進諫終不得重用,悲憤無奈,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積怨積累在胸中,更何況年事漸高,恐無為而終的心情促使他登高以抒悲憤之詞。「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賞心亭里,舉目遠望,江南一帶,千里清秋,蒼茫凄涼。江水暗隨天際流,無止無盡,這多像我的愁憤心情啊。放眼望去,遠山也與我共獻憤懣,共抒愁苦,縱然如玉簪如螺髻又怎樣呢?我,一個遠在異鄉的遊子,在這夕陽西下的賞心亭里,聽著離群鴻雁聲聲悲鳴,一時千愁百恨湧上心頭。我低下頭,看著手裡這把佩劍,我除了含淚不住地拍欄桿還能怎樣呢?有人知道我嗎?有人知道我登上樓亭,望著這一片危在旦夕的江山心裡在想些什麼呢?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作者激憤拍打欄桿的動作和內心激越情感表現出來的神情。一個「遍」字形象傳神地描寫了這個場景。所以,1,借景抒情。2-3,描寫了秋天,水天和遠山一色、一望不際(恰似作者無邊的愁緒),夕陽,離群鴻雁,一個失意(不得志)的人(作者)。用一個滿目凄涼的景色來襯托作者憂國憂民卻得不到重用,內心無限失落的心境。「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下片第一句用典。西晉張季鷹在洛陽做官,秋風吹來,想起家鄉的菰菜羹,鱸魚膾便辭官歸鄉。而作者卻說,別說鱸魚是不是正好精細肉肥味鮮,盡管西風又起,季鷹是否應該回來了呢?天下大亂,你許汜卻求田問舍,置國家生死於不顧,你有臉去見劉備嗎?作者用「休說」二字打頭,表明我是不會去學他們的,雖然我居江湖之遠,還是憂國憂民盤有朝一日被起用報國的。以此表達作者堅決之心。但接著一句,「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唉,只可惜時光匆匆流逝,我終年憂愁國民,樹木都會變老,更何況血肉之軀的我呢?4,西晉張季鷹,劉備,桓公。此典故本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稼軒取之精妙,先是無奈時光匆匆,接著筆鋒一轉,取桓公典故也是點到為止,讓讀者讀來即聯想到他心中所要表達的情感,立見作者泫然淚流的情景。詞人的心思通過這一句與讀者達成了共鳴,也稱共通感,形成了交流。最後一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與上片「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既是一種照應,也是一種反復,目的是再一次抒發詞人心中無人知曉,紅顏難覓,知己難求的悲痛心情。自稱英雄,確實壯志難酬,而用法也非常巧妙,嘴上說讓人給我取來紅巾翠袖拭淚,實則表達無人理解胸中之痛也!

⑨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英雄淚為何流 結合具體詩句賞析

這首詞寫於辛棄疾三十歲於建康任通判之時。詞中舒發了他抗金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懷。同時,作者表示,既不作只為口腹而回鄉的張季鷹,又不作只會「求田問舍」的許汜,而要作如劉備那樣的英雄。其詞縱橫豪邁,為辛詞風格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詞作於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願。偶有登臨周覽之際,一抒郁結心頭的悲憤之情。
這首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溶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 」,指浩浩盪盪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 」,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 ,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 。「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詩 :「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 ),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 」。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 ,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 ,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 。「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 」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 ,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
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後出塞 》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 。第二個動作「 欄干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記載 ,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於。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 」。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後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於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 ,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 》)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 !「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 。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 。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 ,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 ?(見《三國志·陳登傳 》)「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 ,「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 ,「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 》,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 ,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 ,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 ,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⑩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的賞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名稱: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版,號稼軒,歷城權(今山東濟南)人。一生以恢復為志。工於詞,為豪放派詞人代表,風格沉鬱頓挫,悲壯激烈,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並稱「蘇辛」。著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抄存》。《全宋詞》存詞六百二十餘首。

主題詞或關鍵詞: 宋詞
欄目關鍵詞: 宋詞三百首
體裁: 詞
年代: 南宋 內容介紹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②,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③,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④,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⑤,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⑥。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⑦。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⑧?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