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段落賞析
A. 復活精彩片段
這次晨禱,在涅赫柳多夫此後的全部生活當中,成為一次最鮮明、最強烈的回憶。
他騎著馬,蹚著水,走完漆黑的、零星點綴著幾堆白雪的道路,進了教堂的院子。他那匹馬一看見教堂周圍的點點燈火,就豎起了耳朵。這時候,禮拜已經開始了。
有些農民認得他是瑪麗亞·伊萬諾夫娜的侄子,就把他領到一塊乾燥的地方下馬,給他把馬拴好,帶他走進教堂里去。教堂里已經滿是過節的人了。
右邊都是農民:老年人穿著土布長衫和樹皮鞋,腳上裹著干凈的白色包腳布;青年人穿著粗呢的新長衫,腰上系著顏色鮮艷的寬腰帶,腳上穿著高腰皮靴。左邊都是農婦,頭上扎著紅綢巾,上身穿著棉絨的坎肩,配著大紅的衣袖,下身穿著藍色的、綠魚的、紅色的或者雜色的裙子,腳上穿著打了鐵掌的半高腰靴子。站在她們後邊的,是衣服樸素的老太婆,扎著白頭巾,身穿灰色長外衣和舊式的毛織裙子,腳上穿著普通鞋或者新樹皮鞋。這兩群人中間夾雜著一些衣服考究、頭發上抹了油的孩子。農民們在胸前畫十字,鞠躬,把頭發甩到後面去。女人們,特別是那些老太婆,都用黯淡無光的眼睛盯住一個有許多蠟燭照著的聖像,捏緊她們並攏的手指頭,有力地點一下額頭上的頭巾,再點兩個肩膀和肚子;她們嘴裡不出聲地念叨,彎腰站著,或者跪下。孩子們學大人的樣子,一見有人在瞧他們,就起勁地做禱告。那些纏著金色螺旋紋的大蠟燭,以及從四面八方把它們圍住的許多小蠟燭,照得金黃的聖像壁像是起了火。枝形大燭架上插滿了蠟燭。從唱詩班那邊傳來業余歌手的歡暢的歌聲,其中夾雜著粗重的男低音和尖細的童高音。
涅赫柳多夫走到前邊去。上等人站在教堂的正中,其中有一個地主帶著他的妻子和穿著水兵制服的兒子,有警察分局局長,有電報員,有一個穿著高腰皮靴的商人,有一個佩戴著徽章的村長。讀經台右邊,在地主太太身後,站著馬特廖娜·帕夫洛夫娜,穿著亮閃閃的淡紫色連衣裙,戴著墜流蘇的白色披巾。卡秋莎跟她站在一起,穿一件白色連衣裙,胸前縫著皺褶,系一根淺藍色腰帶,黑頭發上扎著一個紅花結。
一切都歡樂,庄嚴,暢快,美麗。司祭們穿著發亮的銀絲線法衣,掛著金十字架。另外還有一個助祭,還有些誦經士,穿著節日的銀絲線和金絲線祭服。業余歌手穿著節日的盛裝,頭發上擦了油。節日贊美歌的歡樂的音調,聽起來像是舞曲。司祭們舉著插了三支蠟燭、裝飾著花朵的燭架,不停地為人們祝福,不住反復叫道:「基督復活了!基督復活了!」一切都美麗,然而最美麗的卻是穿著白色連衣裙、系著淺藍色腰帶、黑頭發上扎著紅花結、眼睛快活得發亮的卡秋莎。
馬斯洛娃一直到傍晚六點鍾才回到她的牢房裡。她已經走不慣路,如今卻在石頭路上步行了十五俄里,筋疲力盡,腳都走痛了;而且那個嚴厲得出入意外的判決弄得她垂頭喪氣,此外她的肚子也餓了。
先前,有一回審訊暫停,大家休息的時候,她旁邊的那些法警吃起麵包和煮硬的雞蛋來,她嘴裡就滿是唾沫,覺得餓了,可是向他們討一點吃,她認為在她是有失體面的。後來又過了三久鍾頭,她倒不再想吃東西,只覺得渾身沒有力氣了。在這樣的狀態下她聽到了她沒意料到的判決。起初她以為聽錯了,不能一下子相信她聽到的話,不能把她自己同苦役犯的概念聯系起來。然而她看見法官和陪審員的臉色平靜而認真,他們把這個消息看做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她就憤慨起來,向整個法庭嚷著說她沒有罪。可是她看到就連她的嚷叫也被他們看做是一件自然的、意料中的事,不能改變局勢,她就哭起來,感到不得不順從這種硬加在她頭上的、殘忍的、使她吃驚的不公正。尤其使她吃驚的是,那麼殘忍地定了她的罪的,都是些年輕的而不是年老的男人,他們總是用那麼親切的眼光瞧著她。只有一個人,也就是副檢察官,她看出來,心境完全不同。先前她在犯人室里坐著,等候開審的時候,後來在審訊暫停的時候,她看見那些男人怎樣裝做為了辦別的事而在她的門口走來走去,或者索性走進她的房間里來,只為仔細看一看她。不料忽然間,盡管她沒有犯她被控訴的那些罪,那些男人不知因為什麼緣故竟然判了她苦役刑。起初她哭了,不過後來她止住哭,精神完全麻木,坐在犯人室里,等著押回監獄里去。這時候她只巴望著一件事:吸一支煙。博奇科娃和卡爾京金在宣布判決以後押到這個房間里來的時候,正碰上她處在這種狀態。博奇科娃頓時開口辱罵馬斯洛娃,把她叫做苦役犯。
B. 《復活》中哪個段落比較精彩請寫出並完成相近字數的賞析。
片段:現抄在他領悟了,相信了……從這天晚上起,聶赫留朵夫開始了一種嶄新的生活,不僅因為他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還因為從這時起他所遭遇的一切,對他來說都具有一種跟以前截然不同的意義。至於他生活中的這個新階段將怎樣結束,將來自會明白。
賞析:聶赫留朵夫努力從「動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轉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審視他周圍的一切事物,他逐步成為本階級的審判者。主人公周旋於統治階級的最上層,奔走在貧苦人民的最低層,使他經歷了多個心靈的轉變:由惡到善,由無情到同情,由憎惡到愛,這些都是他覺醒的鋪墊。,他從聖經中找到了瑪絲落瓦拒絕他的原因,表明他已經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從墮落的貴族青年轉變到善良的人,一個人性復活的人。這是多麼令人震撼啊!
C. 復活的摘抄加賞析
復活的摘抄加賞析:
摘抄:現在他領悟了,相信了……從這天晚上起,聶赫專留朵夫開始了一種嶄新屬的生活,不僅因為他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還因為從這時起他所遭遇的一切,對他來說都具有一種跟以前截然不同的意義。至於他生活中的這個新階段將怎樣結束,將來自會明白。
賞析:聶赫留朵夫努力從「動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轉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審視他周圍的一切事物,他逐步成為本階級的審判者。主人公周旋於統治階級的最上層,奔走在貧苦人民的最低層,使他經歷了多個心靈的轉變:由惡到善,由無情到同情,由憎惡到愛,這些都是他覺醒的鋪墊。,他從聖經中找到了瑪絲落瓦拒絕他的原因,表明他已經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從墮落的貴族青年轉變到善良的人,一個人性復活的人。這是多麼令人震撼啊!
D. 《復活》中的好句+賞析
1.他覺得自己沒有辦法解決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罪惡,後來,他在《聖經》中找到了專答案:人不屬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 。
2.只有肚子餓的時候,吃東西才有益無害,同樣,只有當你有愛心的時候,去同人打交道才會有益無害。
3.人過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順從別人的想法,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重大區別之一。
4.如果愛一個人,那就愛整個的他,實事求是地照他本來的面目去愛他,而不是脫離實際希望他這樣那樣的??
E. 迫切需要《復活》的精彩賞析!謝謝大家
《復活》賞析
【作者介紹】
托爾斯泰(1828——1910) 俄國作家。1328年9月出生在圖拉省一個有名望的貴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後去世。童年和少年時代受過嚴格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進入喀山大學學習,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1847年因不滿學校教育,輟學回到家鄉雅斯納亞·波里亞納。他在自己的庄園里試圖改善農民處境,未獲成功。1851年隨長兄赴高加索,當了一名志願兵,後又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托爾斯泰從50年代開始創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軍事小說集《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856)、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以及赴西歐旅行時寫下的小說《琉森》(又譯《盧塞恩》)(1857)等。60年代初,他的創作進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說《哥薩克》(1853—1863)等作品外,還創作了史詩性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1866—1869)。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長期精神探索的基礎上,完成了世界觀的激變,與本階級決裂,轉向宗法農民一邊。這時他加強了對專制制度的批判,但又進行「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說教。80年代以後,托爾斯泰仍不斷有傑作問世。1899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復活》,可以說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此外發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哈澤·穆拉特》(1904)、《舞會之後》(1911)、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活屍》(1911)等。晚年的托爾斯泰始終為自己的思想情緒與農民有距離而深感痛苦,為自己的家庭生活與農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離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於阿斯塔波沃車站。終年82歲。
【內容提要】
聶赫留道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審員。一次他參加審理兩個旅店侍役假手一個妓女謀財害命的案件。不料,從妓女瑪絲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認出原來她是他青年時代熱戀過的卡秋莎。於是十年前的往事一幕幕展現在聶赫留道夫眼前:當時他還是一個大學生,暑期住在姑媽的庄園里寫論文。他善良,熱情,充滿理想,熱衷於西方進步思想,並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卡秋莎。他們一起玩耍談天,感情純潔無暇。三年後,聶赫留道夫大學畢業,進了近衛軍團,路過姑媽庄園,再次見到了卡秋莎。在復活節的庄嚴氣氛中,他看著身穿雪白連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條身材,她那泛起紅暈的臉蛋和那雙略帶斜睨的烏黑發亮的眼睛,再次體驗了純潔的愛情之樂。但是,這以後,世俗觀念和情慾佔了上風,在臨行前他佔有了卡秋莎,並拋棄了她。後來聽說她墮落了,也就徹底把她忘卻。現在,他意識到自已的罪過,良心受到譴責,但又怕被瑪絲洛娃認出當場出醜,內心非常緊張,思緒紛亂。其他法官、陪審員也都心不在焉,空發議論,結果錯判瑪絲洛娃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等聶赫留道夫搞清楚他們失職造成的後果,看到瑪絲洛掛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籲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名律師告訴他應該上訴。聶赫留道夫懷著復雜激動的心情按約去米西(被認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來這里的豪華氣派和高雅氛圍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適。但今天他彷彿看透了每個人的本質,覺得樣樣可厭:柯爾查庚將軍粗魯得意;米西急於嫁人;公爵夫人裝腔作勢。他借故提前辭別。 回到家中他開始反省,進行「靈魂凈化」,發現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母親生前的行為;他和貴族長妻子的曖昧關系;他反對土地私有,卻又繼承母親的田莊以供揮霍;這一切都是在對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後發生的。他決定改變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東西,辭退僕役,搬出這座大房子。
聶赫留道夫到監獄探望瑪絲洛娃,向她問起他們的孩子,她開始很驚奇,但又不願觸動創傷,只簡單對答幾句,把他當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盧布煙酒錢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聶赫留道夫又去探監並表示要贖罪,甚至要和她結婚。這時卡秋莎發出了悲憤的指責:「你今世利用我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你自己!」後來聶赫留道夫幫助她的難友,改善她的處境,她也戒煙戒酒,努力學好。聶赫留道夫分散土地,奔走於彼得堡上層,結果上訴仍被駁回,只好向皇帶請願,立即回莫斯科准備隨卡秋莎去西伯利亞。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諒了聶赫留道夫,為了他的幸福,同意與尊重她體貼她的西蒙松結合。聶赫留道夫也從《聖經》中得到「人類應該相親相愛,不可仇視」的啟示。
【作品賞析】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觀象,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蕪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他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義審判了「審判者」,撕下了那些高坐在審判席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貴族代表們的假面具,剖析他們的骯臟靈魂。而更為深刻的審判則在聶赫留道夫的心靈中進行。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個罪人。在法庭上認出卡秋莎後,「他靈魂的深處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為的殘酷、懦怯、卑鄙,還感到他那閑散的、墮落的、殘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樣。」從此開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轉折,他努力從「動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轉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審視他周圍的一切事物。他逐步成為本階級的審判者。作者通過他的主人公周旋於統治階級的最上層,發現原來掌握生殺大權、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才醒悟到「人吃人並不是從森林開始的,而是從各部、各委員會、各政府衙門里開始的。」聶赫留道夫奔走在貧苦人民最低層,看到農民掙扎在飢餓線上,他認識到「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和白晝一樣的明顯。也就是唯一能夠養活他們的土地,都被地主從他們手裡奪去了。」
聶赫留道夫是托爾斯泰式的主人公,他表達了作品的主要思想。然而,如果沒有卡秋莎這個形象,人民的生活就不能充分展示,《復活》也就不會有如此深沉的感人力量。作者寫到卡秋莎時,流露出那麼真摯的同情和愛。少女時代,她身為地主家的養女兼使女,但卻沒有絲毫奴顏卑膝。她天真無邪,但幼稚無知,憑著一顆單純的心靈,設想著美麗的世界,沉浸在歡樂的生活中。被姦汙後的卡秋莎還曾有過幻想,直到風雨交加的秋夜,聶赫留道夫坐在舒適明亮的頭等車廂里玩牌、談笑,而卡秋莎在火車旁奔跑、呼喊,卻得不到迴音。這時,她才開始意識到他們之間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是屬於兩個世界的人。她真想縱身跳到車輪下,了此一生。胎兒的蠕動,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但從此,她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摸索、掙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認識到「所有關於上帝和關於善的那些話,全是欺人之談」。卡秋莎·瑪絲洛娃形象豐滿、真實,在俄國文學史上的女性畫廊中獨具一格。其典型意義也是深刻的。作品正是通過卡秋莎和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層都在洶涌激盪的偉大的人民的海洋」(列寧語)。在形象體系中她與聶赫留道夫相輔相成,體現了作品的主題。如果說,在托爾斯泰的構思中,復活節之夜聶赫留道夫的情慾是他墮落的開端,那麼,凄風苦雨的車站一幕卡秋莎對善和上帝的懷疑與否定就是她淪落的內因。他們生活的轉折都取決於對待永恆法則———上帝的真理的態度。因此,他們後來的精神復活,首光是皈依上帝,恢復對善和愛的信念。聶赫留道夫通過懺悔和貶職,卡秋莎通過寬恕對方,恢復愛的途徑。同時,現實主義大師托爾斯泰也寫出了男女主人公關系中的社會因素、階級對立,使社會的主題與倫理道德的主題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作為貴族,托爾斯泰在資本主義勢力的沖擊下,看到的只是國家機器——暴力的加強、社會道德的淪落和農村的破產。為了和資本主義世界抗衡,他自然求助於農民。盧那察爾斯基指出,這個僅是托爾斯泰個人探索的結果,也是從赫爾岑到民粹派走過的道路,而「托爾斯泰在這方面更是特別富於典型性」,因為他客觀上反映了俄國農場資產階級革命的特性。這也決定了聶赫留道夫形象的典型意義。
《復活》在我國自本世紀初至今已出版六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後又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夫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
F. 《復活》作品賞析
彼得·保羅·魯抄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佛蘭德斯畫家,他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話為題材的油畫《復活》、《愛之園》、《末日審判》等,筆法灑脫自如,整體感強。特點是將文藝復興美術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義思想和佛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熱情洋溢地贊美人生歡樂的氣勢宏偉、色彩豐富,並具有強烈運動感的獨特風格,成為巴洛克美術的代表人物。
G. 《復活》的精彩片段
我真的很喜歡「安娜·卡列尼娜」,我記得電影是如此寫道:「我一直夢想著,慢慢地等待亡的來臨,安娜·卡列尼娜有同樣的恐懼。在這本書中,作者描繪了我們誠實,善良,溫柔,真誠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只有兩個願望:成為一個好母親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但命運給了她一個天大的笑話,她喜歡的人誰也不是孩子的父親。在他的愛情和親情,她不斷掙扎,但她放棄了家庭,愛情是離她而去。兒子因為缺乏伴侶,安娜感到空虛不安,所以她希望更多的愛。但該男子並不僅僅在乎愛情,有職業前景的聲譽。我只能說,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愛情註定不能被接受。在面對愛情,我們也謹慎。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有五個孩子,一個法國家庭女教師仍然相愛,因此鬧翻,他的妻子多莉安娜前往聖彼得堡到莫斯科,在莫斯科哥嫂調解,年輕軍官在車站遇到弗龍斯基。
弗龍斯基是一個身體強壯,黑暗中的人,以一種美麗,非常安靜,剛毅的面孔,年輕,英俊倜儻。他的整體外觀和風格,所以很多貴族小姐傾心。的那一刻,他看到了安娜,安娜,誰雪姐巴斯大林基公爵家庭聚會被抓獲的那一刻,安娜獻殷勤。弗龍斯基,安娜·卡列尼娜的眼神是如此的優越:「她穿著一件簡單的黑色禮服,態度是迷人的,與她的手臂一輪手鐲是迷人的,她生氣旺盛,是迷人的美麗的臉,在黨.... ..「
舞會後,安娜決定返回到聖彼得堡。弗龍斯基也來到聖彼得堡,安娜開始了熱烈的追求,他參加了所有看到安娜舞蹈和宴會,造成上流社會的八卦。最初,安娜也被抑制自己的感情,不久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愛安娜。
一天,安娜和她的丈夫卡列寧去看了盛大的賽馬會,游戲弗龍斯基掉了下來,他的馬,安娜不能不禁大聲尖叫,安娜卡列寧有失輕率,迫使她提前退場。安娜無法忍受丈夫的虛偽和自私,「我愛他......我恨你......」卡列寧認為決斗,但對亡的恐懼;離婚和名譽損失,再考慮最後的決定,「不是因為卑鄙的女人犯了罪,使自己的不幸,」所以他想維持表面的婚姻關系安娜。
安娜懷孕弗龍斯基的孩子,她的出生,因產褥熱和感染疾病,發了一份電報到邊遠省份調查的卡列寧,卡列寧匆匆趕回,但我的心希望妻子得早,在安娜·卡列尼娜昏迷對罵,問他弗龍斯基和好,卡列寧深受感動,弗龍斯基原諒她的背叛。
這是安娜和弗龍斯基初戀的,它們相互追求真愛。
復活書評,當我們中國的文學教育願景定義的小說「復活」只是一個模板。當有人問,「什麼是虛構的嗎?」或者更確切地說「什麼是真正的小說嗎?」我們可以說:「讀」復活「的權利。」當然,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部小說在文學史上的經典地位,但更主要的是,我們已經嚴重影響蘇聯文學理論的影響,而從俄羅斯自然推廣主要文學經典的蘇聯文學理論。因此,作為一個重要的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復活」作為作家的「定義」的性質,需要無數代跟隨對象。
但是,當我們接觸到了西方20世紀的小說(主要是一些現代派作品),不能不禁驚呼:「小說也可以寫!」因為,按照「復活」(有更加雄心勃勃。「戰爭與和平」)所劃定的新的模式,這些西方小說中根本就沒有小說。如果廣泛閱讀這些小說,然後回來重新閱讀「復活」,它的節奏,甚至引起我們的不快。對於節奏的現代社會,小說已經幾乎冗長跟蹤事無巨細。一個例子是:小說罵佩特洛娃審判法庭開始時,有兩個哥薩克後衛。那這些守衛不僅寫的神態,動作,為什麼酒精,甚至是寫名字。據現代小說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個創造性的失敗,不僅與題材,但也放慢步伐的小說。但根據托爾斯泰的小說時代的美學,這種視覺描繪確實是盡可能詳細,為了喚醒讀者的幻影世界的真實鏡像。小說是用來形容現實生活中,是用來顯示的典型性格。新奇的創意服務的形式,新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世界,彷彿大聲喊道:「你看,這是你的俄羅斯!」
但是,現代技術革命性的小說,這是一個講究「輕,快,可見,准確的和復雜的」新藝術。這種變化可能來自現代通信的發展。當現代作家看電影的影像錄制模式,他不能不禁問:「戰爭與和平」兩個小時的視頻顯示,是否仍有需要,旨在喚起俄羅斯形象描述。這樣的問題,足以引發一場革命小說美學。這種變化不僅是「形式之外的內容」或「為藝術而藝術」的精神,但更主要的是,形式,注意,為了解決「為了顯示顯示唯一的科幻小說「。
三百年的審美的變化,足以讓許多當時認為在後世只存在於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今天我們不會找到一個「項狄傳」。讀者的口味有時比成立一個經典的文學評論家。當我們快節奏的生活,我們沒有要注意什麼哥薩克人,當我們能靜下心來讀「復活」做?當電影用鏡頭講述了一個故事,相同或更令人興奮的是,我們終於得救了,當托爾斯泰,托爾斯泰作為一種新型填料的大腦做?
經典小說的立場並不總是相同,而「復活」的意義不僅在於在面向一個基督徒的寓言故事,但也是一個變化的歷史作品,究竟會是什麼命運呢?
H. 《復活》的精彩美文摘抄
摘抄1:
我們活在世界上抱著一種荒謬的信念,以為我們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這顯然是荒謬的。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界上來,那是出於某人的意志,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可是我們斷定我們活著只是為了自己的快樂。顯然,我們不會有好下場,就像那不執行園主意志的園戶那樣。主人的意志就表現在那些戒律里。只要人們執行那些戒律,人間就會建立起天堂,人們就能獲得至高無上的幸福。
-----------------------------------
註解:這是聶赫留朵夫走到新生活的門檻時的覺悟。文中「園主」的故事引自《聖經》。我的建議:慢慢地讀《復活》,慢慢地品位人生的智慧,讀完之後會有脫胎換骨的感覺。
摘抄2:
那時他是一個誠實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青年,隨時准備為一切美好的事業獻身,如今成了一個荒淫放盪、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喜愛的只是自己的享受,那時侯他覺得世界是一個秘密,他懷著喜悅和激情千方百計要解開這個秘密,現在他覺得現實中的一切既簡單有明了,一切都是由他所處的現實環境所決定,那時候他認為必需和重要的是接觸大自然,接觸曾經生活過、思想過、接觸過的前人(如接觸哲學、詩歌),現在認為必需、和重要的是人為的規章制度,和跟同事們交往。那時候女人是神秘的,迷人的,正因為神秘才是迷人的創造物;現在,除了家裡的女人和朋友的妻子,一切女人的功用都是十分明確:女人是他已經嘗試過的最好的享受工具。那時候他不要錢,母親給他的錢,連三分之一都用不了,他可以放棄父親名下的田產分給他的佃戶;現在母親每月給他一千五百盧布,他還不夠用,為了錢他已經跟母親有過幾次不愉快的交談。那時候他認為精神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我;現在則認為強壯而精力充沛、獸性的我才是他自己。
-----------------------------------
註解:很欣賞第二段的語句,覺得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善、惡的掙扎與對抗中度過的!~~!
摘抄3:
他這才明白過來,原來他在最近這段時期對人們所發生的憎惡,特別是今天對公爵,對索菲雅,對米西,對柯爾涅依所發生的憎惡,其實就是對他自己的憎惡。說來奇怪,這種承認自己卑鄙的心情,固然不免使人痛苦,同時卻又使人快樂而心安。
聶赫留朵夫生平已經不止一次地發生過他稱之為「靈魂的掃除」這類的事情。他所謂的靈魂的掃除,指的是這樣一種精神狀態:往往經過很長一段時期的間隔以後,忽然,他感到他的內心生活疲沓了,有時甚至停頓了,就著手把堆積在他靈魂里而成為這種停頓的原因的垃圾統統清除出去。
……
從那時候起到今天,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期沒有打掃過他的靈魂,所以他從來也沒有象這樣骯臟過,他的良心所要求的東西和他所過的生活之間也從來沒有象這樣不協調過。他看到這個差距,不由得心驚肉跳。
-----------------------------------
註解:我覺得,每隔一段時期做一下「靈魂的掃除」是很有益的事情,它能讓你自醒自重,同時使你的生活目標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
摘抄4:
他身上發生的這一系列可怕的變化,原因僅僅是他不再相信自己,轉而去相信別人。至於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去相信別人的原因,那是因為如果相信自己,生活就會變得過於困難:相信自己,意味著處理各種問題都不能考慮追求輕鬆快樂的肉體的自我,而且幾乎總是同他作對;相信別人,意味著無需處理任何問題,所有的問題都已經得到解決,解決問題的原則總是不考慮精神的自我,而只考慮肉體的自我。此外,相信自己,他往往總會遭到人們的指責,——相信別人,他卻博得周圍人們的贊揚。
摘抄5:
聶赫留朵夫雖然有些失望,但也為瑪絲洛娃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高興。然而,聶赫留朵夫對這幾個月來的耳聞目睹感到苦惱,他覺得自己沒有辦法解決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罪惡,後來,他在《聖經》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 。
I. 名著 復活 賞析
《復活》賞析
【作者介紹】
托爾斯泰(1828——1910) 俄國作家。1328年9月出生在圖拉省一個有名望的貴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後去世。童年和少年時代受過嚴格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進入喀山大學學習,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1847年因不滿學校教育,輟學回到家鄉雅斯納亞·波里亞納。他在自己的庄園里試圖改善農民處境,未獲成功。1851年隨長兄赴高加索,當了一名志願兵,後又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托爾斯泰從50年代開始創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軍事小說集《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856)、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以及赴西歐旅行時寫下的小說《琉森》(又譯《盧塞恩》)(1857)等。60年代初,他的創作進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說《哥薩克》(1853—1863)等作品外,還創作了史詩性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1866—1869)。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長期精神探索的基礎上,完成了世界觀的激變,與本階級決裂,轉向宗法農民一邊。這時他加強了對專制制度的批判,但又進行「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說教。80年代以後,托爾斯泰仍不斷有傑作問世。1899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復活》,可以說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此外發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哈澤·穆拉特》(1904)、《舞會之後》(1911)、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活屍》(1911)等。晚年的托爾斯泰始終為自己的思想情緒與農民有距離而深感痛苦,為自己的家庭生活與農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離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於阿斯塔波沃車站。終年82歲。
【內容提要】
聶赫留道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審員。一次他參加審理兩個旅店侍役假手一個妓女謀財害命的案件。不料,從妓女瑪絲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認出原來她是他青年時代熱戀過的卡秋莎。於是十年前的往事一幕幕展現在聶赫留道夫眼前:當時他還是一個大學生,暑期住在姑媽的庄園里寫論文。他善良,熱情,充滿理想,熱衷於西方進步思想,並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卡秋莎。他們一起玩耍談天,感情純潔無暇。三年後,聶赫留道夫大學畢業,進了近衛軍團,路過姑媽庄園,再次見到了卡秋莎。在復活節的庄嚴氣氛中,他看著身穿雪白連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條身材,她那泛起紅暈的臉蛋和那雙略帶斜睨的烏黑發亮的眼睛,再次體驗了純潔的愛情之樂。但是,這以後,世俗觀念和情慾佔了上風,在臨行前他佔有了卡秋莎,並拋棄了她。後來聽說她墮落了,也就徹底把她忘卻。現在,他意識到自已的罪過,良心受到譴責,但又怕被瑪絲洛娃認出當場出醜,內心非常緊張,思緒紛亂。其他法官、陪審員也都心不在焉,空發議論,結果錯判瑪絲洛娃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等聶赫留道夫搞清楚他們失職造成的後果,看到瑪絲洛掛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籲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名律師告訴他應該上訴。聶赫留道夫懷著復雜激動的心情按約去米西(被認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來這里的豪華氣派和高雅氛圍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適。但今天他彷彿看透了每個人的本質,覺得樣樣可厭:柯爾查庚將軍粗魯得意;米西急於嫁人;公爵夫人裝腔作勢。他借故提前辭別。 回到家中他開始反省,進行「靈魂凈化」,發現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母親生前的行為;他和貴族長妻子的曖昧關系;他反對土地私有,卻又繼承母親的田莊以供揮霍;這一切都是在對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後發生的。他決定改變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東西,辭退僕役,搬出這座大房子。
聶赫留道夫到監獄探望瑪絲洛娃,向她問起他們的孩子,她開始很驚奇,但又不願觸動創傷,只簡單對答幾句,把他當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盧布煙酒錢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聶赫留道夫又去探監並表示要贖罪,甚至要和她結婚。這時卡秋莎發出了悲憤的指責:「你今世利用我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你自己!」後來聶赫留道夫幫助她的難友,改善她的處境,她也戒煙戒酒,努力學好。聶赫留道夫分散土地,奔走於彼得堡上層,結果上訴仍被駁回,只好向皇帶請願,立即回莫斯科准備隨卡秋莎去西伯利亞。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諒了聶赫留道夫,為了他的幸福,同意與尊重她體貼她的西蒙松結合。聶赫留道夫也從《聖經》中得到「人類應該相親相愛,不可仇視」的啟示。
【作品賞析】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觀象,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蕪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他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義審判了「審判者」,撕下了那些高坐在審判席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貴族代表們的假面具,剖析他們的骯臟靈魂。而更為深刻的審判則在聶赫留道夫的心靈中進行。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個罪人。在法庭上認出卡秋莎後,「他靈魂的深處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為的殘酷、懦怯、卑鄙,還感到他那閑散的、墮落的、殘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樣。」從此開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轉折,他努力從「動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轉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審視他周圍的一切事物。他逐步成為本階級的審判者。作者通過他的主人公周旋於統治階級的最上層,發現原來掌握生殺大權、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才醒悟到「人吃人並不是從森林開始的,而是從各部、各委員會、各政府衙門里開始的。」聶赫留道夫奔走在貧苦人民最低層,看到農民掙扎在飢餓線上,他認識到「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和白晝一樣的明顯。也就是唯一能夠養活他們的土地,都被地主從他們手裡奪去了。」
聶赫留道夫是托爾斯泰式的主人公,他表達了作品的主要思想。然而,如果沒有卡秋莎這個形象,人民的生活就不能充分展示,《復活》也就不會有如此深沉的感人力量。作者寫到卡秋莎時,流露出那麼真摯的同情和愛。少女時代,她身為地主家的養女兼使女,但卻沒有絲毫奴顏卑膝。她天真無邪,但幼稚無知,憑著一顆單純的心靈,設想著美麗的世界,沉浸在歡樂的生活中。被姦汙後的卡秋莎還曾有過幻想,直到風雨交加的秋夜,聶赫留道夫坐在舒適明亮的頭等車廂里玩牌、談笑,而卡秋莎在火車旁奔跑、呼喊,卻得不到迴音。這時,她才開始意識到他們之間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是屬於兩個世界的人。她真想縱身跳到車輪下,了此一生。胎兒的蠕動,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但從此,她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摸索、掙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認識到「所有關於上帝和關於善的那些話,全是欺人之談」。卡秋莎·瑪絲洛娃形象豐滿、真實,在俄國文學史上的女性畫廊中獨具一格。其典型意義也是深刻的。作品正是通過卡秋莎和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層都在洶涌激盪的偉大的人民的海洋」(列寧語)。在形象體系中她與聶赫留道夫相輔相成,體現了作品的主題。如果說,在托爾斯泰的構思中,復活節之夜聶赫留道夫的情慾是他墮落的開端,那麼,凄風苦雨的車站一幕卡秋莎對善和上帝的懷疑與否定就是她淪落的內因。他們生活的轉折都取決於對待永恆法則———上帝的真理的態度。因此,他們後來的精神復活,首光是皈依上帝,恢復對善和愛的信念。聶赫留道夫通過懺悔和貶職,卡秋莎通過寬恕對方,恢復愛的途徑。同時,現實主義大師托爾斯泰也寫出了男女主人公關系中的社會因素、階級對立,使社會的主題與倫理道德的主題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作為貴族,托爾斯泰在資本主義勢力的沖擊下,看到的只是國家機器——暴力的加強、社會道德的淪落和農村的破產。為了和資本主義世界抗衡,他自然求助於農民。盧那察爾斯基指出,這個僅是托爾斯泰個人探索的結果,也是從赫爾岑到民粹派走過的道路,而「托爾斯泰在這方面更是特別富於典型性」,因為他客觀上反映了俄國農場資產階級革命的特性。這也決定了聶赫留道夫形象的典型意義。
《復活》在我國自本世紀初至今已出版六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後又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夫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