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詩經采蘩賞析

詩經采蘩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6 13:38:43

⑴ 采蘩《詩經》詩歌後四句使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詩經》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優秀傳統。 《詩經》是我國最回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答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於寫實精神。「國風」中的詩歌,許多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詩經》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道路。
2.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詩經》普遍使用了賦、比、興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是以「他物」置於「所詠之辭」(詩的主題及內容)的前面,則此物必與主題及內容有關,或從旁烘托,或營造氣氛,將讀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來。因此,比興手法的運用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及感染力,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⑵ 詩經鑒賞的鑒賞

桃夭(國風.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注釋】夭夭:桃含苞貌。一說形容茂盛而艷麗。一說形容少壯的樣子。灼灼(音茁):鮮明貌。華:花。歸:婦人謂嫁曰歸。宜:與儀通。儀,善也。室家:猶夫婦。男子有妻叫有室。女子有夫叫有家。有:語氣助詞。蕡(音墳):實之盛也。蓁蓁:(音真):草木茂盛貌。
賞析】是一首祝賀年輕姑娘出家的詩。據《周禮》雲:「仲春,令會男女。」朱熹《詩集傳雲》:「然則桃則有華(花),正婚姻之時也。」可見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時候姑娘出嫁,,故詩人以桃花盛開起興,為新娘唱了一首贊歌。就說如《毛序》等以為與後妃君王有關,為今人所不取。
全詩分為三章。第一章以鮮明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輕婚姻。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以說這里是第一個用花比美人,冰不過。自此以後用花比沒人的層出不窮,如魏阮籍《詠懷詩》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唐崔護《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宋陳師道《菩薩蠻.》詞:玉腕枕相思,桃花臉上開。」他們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貶為庸才、蠢才,但他們無不受到詩經這里的影響,只不過影響有大有小,運用又巧妙而已。這里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過精心打扮的新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面緋紅真有人面桃花亮相輝映之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託了一種歡樂熱烈的氣氛。這種場面即使在今天我們還能在農村婚禮上看到。第二章則是表示婚後的祝願。桃花開後,自然結果,詩人說她結的果子又肥又大,此乃象徵著新娘早生貴子,養個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願新娘家庭的興旺發達。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徵新娘婚後生活的幸福美滿,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朱熹《詩集傳》認為每一章都是用的興,固然有理然細玩詩意,的確興中有比,,比興兼用。全詩三章,每章都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做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詩人在歌詠花之後,更以當時的口語,道出賀辭第一章雲「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這個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個家。第二、三章以為押韻關系改為家室和家人其實含義很少區別。古禮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男女結合才能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組成家庭的開始。朱熹《詩集傳》釋雲:「宜者,和順之意。室謂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實際上是說新婚夫婦的小家為室,而與父母等共處為家。今現代漢語釋為家庭,更為一般讀者所了解。
本篇語言極為優美,又極為精煉。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復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他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這個「宜」字擲地有聲,簡直沒有一個字可以代替。
卷耳(國風.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比周行。
涉彼崔崽,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涉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涉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痛矣,雲何吁矣。
【注釋】
卷耳:又名蒼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呈棗核型,上有勾刺,名「蒼耳子」,可做葯用。嫩苗可食。頃筐:淺而易盈的竹筐。一說斜口筐。嗟:嘆詞。寘(音置):擱置。周行(音杭):大道。涉:升;登。彼:指示代名詞。崔嵬(違):山高不平。虺隤(毀禿):疲極而病。姑:姑且。罍(音雷):器名,青銅器制,用以盛酒和水。永懷:長相思念。玄黃:馬過勞而視力模糊。兕觥(音四公):一說野牛角製作的酒杯,一說「觥」是青銅製作的牛形酒器。永傷:常相思念。砠:(音居):有土的石山。瘏(音途)因勞致病。痛(音撲):因勞致病。雲:語助詞。吁(音噓):憂。
【賞析】
《卷耳》是一篇書寫懷人的名作。其佳妙處尤其表現在它匠心獨用的篇章結構上。舊說「後妃懷文王」、「文王懷賢」、「妻子懷念征夫」、「征夫懷念妻子」諸說都把詩中的懷人情感解釋為單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兒和我國的《詩經》專家孫作雲還提出過《卷耳》是由兩首殘簡的詩合為一詩的看法。這些看法反映出對《卷耳》篇章佳秒布局認識不足的缺陷。《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婦女口吻來寫的;後三章則是以思家念歸備受旅途辛勞的男子的口吻來寫的。猶如一篇表演著的戲劇,男女主人公各自內心的獨白在同一場景中展開。詩人堅決地隱去了「女曰」、「士曰」一類的提示詞,讓戲劇沖突表現的更為強烈,讓男女主人公「思懷」的內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獨白呼喚著遠方的男子。「不盈頃筐」的卷耳被棄在「周行」——通向遠方大道的一旁。順著女子的呼喚,備受辛勞的男子滿懷愁思的出現;對應著「周行」,他正行進在崔嵬的山間。一二章的句式結構也因此呈現出明顯的對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對第二章的復沓,帶有變化性的復沓是《詩經》中最常見的章法結構特徵。這種復沓可以想像為是一種合唱或重唱,他強有力地增加了抒情效果,開拓補充了意境,穩定地再現了音樂的主旋律。第四章從內容分析乃是男子的口吻,但與二三章相差很大。我把這類《詩經》中經常用的手法稱為單行章斷,比如《召南.采蘩》、《行露》,《周南.靄覃》、《漢廣》、《汝墳》等詩中都有這種手法。這類手法是合唱手法的遺存,可以想像這是幕後回盪的男聲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詩篇的氣氛,增強表演效果。
《卷耳》的語言是優美自然的。詩人能夠熟練地運用當時的民謠套語。《周易。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女承筐,無實」正與《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對應。把民謠用作套語,像一個套子一樣放在詩章首句。為詩章奠定韻腳、句式的基礎和情感思緒的習慣性暗示,這是《詩經》起興手法的一例。詩人善於用實境描畫來襯托情感。旅途的艱難是通過對山險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來的:詩人用了「崔嵬」、「高岡」、「砠」等詞語。而旅途的痛苦則是通過對馬的精神刻畫間接表現出來的:詩人運用了「虺隤」、「玄黃」、「瘏矣」等詞語。而描摹山刻畫馬都意在襯托出懷人思歸的惆悵。「我姑斟彼金罍」、「我姑斟彼兕觥」,以酒澆愁便是對這種悲愁心態的提示。全詩是以一種類化的自問自答體收場的:「雲何?吁矣!」它既是對前兩章「不永懷」、「不永傷」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對全詩的總結,點明「愁」的主題,堪稱詩眼。
懷人是世間永恆的情感主題,這一主題跨越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歷代詩人吟詠的好題目。《卷耳》為我國詩歌長河中蔚為壯觀的一支——懷人詩開了一個好頭。其深遠影響光澤後世。當我們吟詠徐陵《關山月》、張仲素《春歸思》、杜甫《月夜》、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張好問《客意》等書寫離愁別緒、懷人思鄉的詩歌名篇時,都可以回首尋味《卷耳》的意境。

⑶ 請告訴我詩經·採薇的解釋和賞析!!!

解釋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裡憂悶多牽掛。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飢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託誰捎回家!

採薇採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麼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麼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賞析
《採薇》全詩三章,前三句疊出,以採薇起興寫薇由初生發芽到嫩枝柔條再到老爾堅硬,寫出戍役軍士遠別家鄉,歷久不歸憂心的思鄉之情。「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野豌豆苗啊,你發芽了,出生了,回家啊回家!我們顧不得回家,這是為什麼呢?「靡室靡室,獫狁之故。」因為獫狁入侵,害得我們妻離子散男曠女怨。因為獫狁入侵,害得我們想好好坐上一會兒的也不行。「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豌豆葉長大了,枝葉柔嫩,回家啊回家!心裡的憂傷如火在烤,沒吃沒喝,採薇充飢。守邊的事未完,難以帶信問候家人!野豌豆枝長得粗壯剛健了,回家啊回家,已是陽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沒完,還沒法閑暇坐下來,心情憂傷得了病,我還是回不了家。!四、五兩章是寫邊關戰事繁忙、緊張:「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那盛開的花是什麼?是棠棣之花。用棠di花起興,寫出征戰軍伍車馬服飾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麼車?是將帥的軍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大兵車起駕,戰馬高大雄健,一月多次行軍,豈敢定居?駕著四匹威武強鍵的雄馬,將帥們坐在戰車上,步兵們蔽依車後。「四馬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威武神氣,兵士弓箭裝備精良。「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日日警踢戒備,獫狁強大猖獗。這兩章寫的是獫狁的匈悍和周軍隊的氣勢和軍威。第六章則筆鋒一轉,寫出徵人在還鄉路上飽受飢寒的哀傷心情:想起出征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又飢,又渴,可謂十分狼狽而又凄苦。晉人謝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後世文人反復吟唱、仿效。由於《詩經》素以渾厚、質朴著稱,這類如此凄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範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將帥、遣戍役,守衛邊疆,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託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裡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並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朴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從寫作上看,它和詩經的許多作品一樣用以薇起興的手法,加上章法、詞法上重沓疊奏,使內容和情趣都得以層層鋪出,漸漸深化,也增強了作品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而且妥貼。

⑷ 詩經·採薇的賞析

這首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並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採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採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採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採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不能不「憂心烈烈」。後四句為什麼戍役難歸的問題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雲雲。」這可視為《採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於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第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採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傷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現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飢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採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採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⑸ 詩經 採薇的賞析(昔我往矣)

《採薇》是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自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為了抵禦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麼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四、五二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末章寫解甲歸里。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只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飢」,怎不令人黯然傷神?

此詩選自「小雅」,卻有「國風」民歌的特點,頗為講究句式重疊與比興手法的運用。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第四章以常棣盛開象徵軍容之壯、軍威之嚴,新警奇特。末章以從征前與來歸時的景緻,寄託不盡的感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的妙言佳句。

⑹ 詩經《采微》賞析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採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並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移,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採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採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雖是口頭語、眼前景,卻反映了戍邊士卒生活的艱苦。邊關士卒的「採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採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另還有一種說法,「比」將為比作戍邊戰士,暗喻戰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怎能不「憂心烈烈」。那麼,為什麼戍役難歸呢?後四句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雲雲。」這可視為《採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於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感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緒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詩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採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傷悲」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飢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
綜觀全詩,《採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採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⑺ 詩經賞析

作品鑒賞: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現實主義精神與傳統

《詩經》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

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後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二、抒情詩傳統

從《詩經》開始,抒情詩成為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風雅與文學革新

《詩經》中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屈原所繼承和發揚,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

後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陳子昂感嘆齊梁間「風雅不作」,李白慨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杜甫更是「別裁偽體親風雅」,白居易稱張籍「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許多優秀詩人,都繼承了「風雅」精神。

而且這種精神在唐以後的創作中,從宋代的陸游延伸到清末的黃遵憲。

(7)詩經采蘩賞析擴展閱讀

《詩經》的編集本身在春秋時代,其實主要是為了應用:

其一,作為學樂、誦詩的教本;其二,作為宴享、祭祀時的儀禮歌辭;其三,在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作為稱引的工具,以此表情達意。

通過賦詩來進行外交上的來往,在春秋時期十分廣泛,這使《詩經》在當時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傳》中有關這方面情況記載較多,有賦詩挖苦對方的(《襄公二十七年》),聽不懂對方賦詩之意而遭恥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國有難請大國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這些引用《詩》的地方,或勸諫、或評論、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凡所稱引之詩,均「斷章取義」——取其一二而不顧及全篇之義。這種現象,在春秋時期堪稱「蔚成風氣」。這就是說,其時《詩經》的功用,並不在其本身,而在於「賦詩言志」。

想言什麼志,則引什麼詩,詩為志服務,不在乎詩本意是什麼,而在乎稱引的內容是否能說明所言的志。這是《詩經》在春秋時代一個實在的,卻是被曲解了其文學功能的應用。

賦詩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現,切合了《詩經》的文學功能,是真正的「詩言志」——反映與表現了對文學作用與社會意義的認識,是中國文學批評在早期階段的雛形。如《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訩」。《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是用大諫」等。

詩歌作者是認識到了其作詩的目的與態度的,以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從而達到歌頌、贊美、勸諫、諷刺的目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賦詩言志,也是使賦詩言志真正切合《詩經》的文學功能及其文學批評作用。

《詩經》社會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會(包括士大夫與朝廷統治者)利用它來宣揚和實行修身養性、治國經邦——這是《詩經》編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詩經》產生其時及其後一些士大夫們所極力主張和宣揚的內容。

⑻ 采蘩《詩經》詩歌後四句使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飢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最令人斷腸之處乃是「楊柳依依」。詩人走在當初奔赴戰場的那條路上,當年「楊柳依依」,楊柳為什麼會依依,柳者留也,因為有人依依啊,這人是誰?——就是詩人開篇所「憂」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樣?「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當年百花盛開,如今萬木枯榮,面對霏霏雨雪,詩人心如堅冰,內心再也不是「憂」所能言,而是化為一江春水也無法傳達的「傷悲」「哀」了。——「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個「哀」從縱的方面說,詩人彷彿穿梭於歷史的隧洞中,感受歲月的滄桑和人世的輪回,一切經歷如影隨形一齊湧上心頭。從橫的方面說,詩人既有擺脫戰爭的幸運,又有厭惡戰爭的抱怨;既有思鄉的迫切,又有歸家的失魄;既有落葉歸根的夙願,又有凄涼的無奈:詩人即將要到達的地方,不是一個可以棲風擋雨的港灣,而是一個沒有妻、沒有子的故鄉啊。

綜上所述,《採薇》一詩表達的是在保家衛國與成家立業之間激盪的「憂-恨-哀」的故園之思。

是《採薇》吧~我也是拼湊的,希望對你有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