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莫扎特鋼琴賞析

莫扎特鋼琴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6 12:50:00

㈠ 莫扎特鋼琴曲在線欣賞

先下APE等無損格式的,然後轉換成MP3,你別用千千靜聽,應該用foobar2000漢化增強版(最好是藍色網際版的),完全安裝後用它權轉換,我下的那些交響曲就是用它轉的,碼率是128k,聲音也不失真,挺好用的。也可以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8%8E%AB%E6%89%8E%E7%89%B9&restype=-1&id=10000001&ty=0 上下載

㈡ 簡述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創作特點

莫扎特共寫了19部鋼琴奏鳴曲,27首鋼琴協奏曲,以及一些鋼琴重奏音樂。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版的發展有權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
作於薩爾茲堡的5首(K.279~283)屬於早期古典主義風格,受到海頓和C.P.E.BACH的影響。它們都是短小的3樂章形式,無論從結構還是音樂內容上均偏重第一樂章。在巴黎寫的K.310鋼琴奏鳴曲和聲開始豐富,織體凝重,有「情感風格」的特徵。70年代後半的幾首音樂明亮生動,且有華麗細膩的鋼琴技巧。
對於所有的樂器中,莫扎特對鋼琴最為鍾愛,他也為鋼琴作了大量的樂曲。在這其中,27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從他11歲創作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K.37,F大調,1767年)到他辭世那年的最後一首(K.595,降B大調,1791年),記錄著莫扎特在音樂上的成長軌跡:由早期的改編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終形成獨一無二的莫扎特風格。在鋼琴協奏曲的歷史上,是莫扎特採用交響手法使獨奏同樂隊齊奏保持平衡,並且把戲劇性的對比和歌唱性的技藝結合在一起。

㈢ 《C大調奏鳴曲》體現出莫扎特鋼琴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莫扎特的似乎都是瞬間爆發式的靈感創作,彷彿聽從著上帝的安排。他的作品渾然一體,完美無瑕,題材豐富而深具個性。他的音樂總是那麼誠摯、細膩、輕盈、
流麗,充滿對幸福的贊美與期待,在不知不覺中,撫慰我們的心靈。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不僅結構、形式均衡統一,在主題性格的對比,和聲的應用方面也更為嫻
熟。在他的筆下,那些看似鬆散的音樂材料之間總有一條極其微妙的「鎖鏈」聯系著。


在一段時間里,人們在描述莫扎特音樂時偏愛用「優美」或「歡樂」這類詞,並將他本人看作是永遠歡悅人心靈的洛可可的宣講者,甚至稱他為太陽神。一位瑞士人,與他同樣早逝的名叫弗勒利希(1803—1836)的阿勞的音樂總監稱頌他是「一個歡樂童子」,「喜氣洋洋的雙頰掛著幸福的微笑」,在「永遠湛藍的天空下」激盪著。人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莫扎特的音樂確實具有令人感到幸福的品格。

古典樂派時期的沃爾夫岡·阿馬德馬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奧地利人。在西方音樂史中,只有他被毫無疑義地公認為希世之才。在他短暫的35年生涯中,為人類留下了極其寶貴而豐富的遺產。

莫扎特的音樂是包羅萬象的,他似乎不偏愛某些人或東西,而是愛一切人和一切東西,猶如普照一切的陽光,猶如浸潤一切的雨露。這反映在他無限親切,卻又不似有意使然的風格中。莫扎特器樂作品的風格很有特點,旋律極富歌唱性,優美而細膩,流暢而多變化。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最令人感動的段落,或憂郁悲哀或飽含激丨情也都是和諧與合理的,這是啟蒙時代的觀念,他追求的是用一種完美平衡將一切對立矛盾融解的藝術境界。

莫扎特的作品C大調鋼琴奏鳴曲(K545)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些特點。這首作品是莫扎特晚期1788年寫成的,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小奏鳴曲,也是初學鋼琴者必彈的,人人熟知的名曲。這首樂曲明朗可愛,技巧簡易。此曲共三個樂章,其中第一樂章的主題甚至被用作輕音樂的主題。

第一樂章採用快板的速度,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開頭的主部主題頗為明朗,副部主題則單純而快活,兩者對比非常明確,展開部是用分解和弦與音階樂句寫成的。

第一樂章的結構分析如下:

主部:第1—12小節,樂段結構。開始的4小節在C大調上給人輕盈、透明的感覺。第5—8小節是4小節的音階插句結構形式。從第9小節開始,音樂進行到主調
C大調的屬調G大調上來,在第12小節以主和弦結束。主部主題給人一種明朗開闊、優美雅緻的感覺,體現了莫扎特簡易而嫻熟的創作技巧。

連接部:第13小節,在低音部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G大調,好象是向副部過渡的引子,以便副部主題順利進入。 副部:第14—26小節,從第14小節開始,副部主題在G大調上進行,音調恰好是主部主題的反方向進行,只是縮緊了節奏,可以看到莫扎特材料運用的簡練。第
18—21小節是用琶音寫成的,也是一種插句結構形式,T6—S—DⅦ6—DTⅢ—TSⅥ6—SⅡ—D6—T的和聲進行很有個性。第22—23小節在a小
調上出現副部的後半部分,從第24小節又轉到G大調上來,運用的材料是副部開頭的動機。第26小節在G大調上以全終止結束在主和弦上。整個副部的材料是主
部的變化運用,具有單純快活的特點,形成與主部的鮮明對比。

結束部:第26—28小節,用G大調的重復音型結構在不同音區上以D7—T的形式結束。

展開部:第29—41小節。順著呈示部的結束部,以相同音型結構轉到結束部G大調的同名小調g小調上,然後是一系列的音階樂句和分解和弦的運用。第31小節
前半是g小調主和弦上的音階進行,後半轉到d小調的音階進行,低音部與高音部交替呼應。第33、34兩小節在d小調上採用同音型結構不同音區的D7—t的
進行。第35小節在d小調上出現高低聲部的音階樂句,第36小節又轉到a旋律小調的高低聲部音階樂句。從第37—40小節,用a小調和d小調通過高低聲部
的交替音階樂句形成一呼一應的結構形式。第41小節在d小調的平行調F大調上出現了確定調性的D7,為再現部的出現做了准備。整個展開部在調式調性和材料
上,都形成了與呈示部強烈的對比,音階樂句的起伏呼應形式使音樂的有著強大的推動力。


主部:第42—57小節,這里與呈示部不一樣的是體現在調性上,它在呈示部主調C大調的下屬調F大調上再現主題,體現了莫扎特天才的展示,並擴充了4個小節,讓左手在低音部進行低音式的流動,以便回歸到主調C大調的屬調G大調上來。
連接部:第58小節,明顯的變化是調性從G大調回歸到主調C大調上來,材料與和聲進行與呈示部相同。

副部:第59—71小節,調性從G大調回歸到主調C大調上,和聲進行T6—S—DⅦ6—DTⅢ—TSⅥ6—SⅡ—D6—T仍顯特色。副部主題後半稍有變化,
在第68小節用了一個減七和弦。第69小節變成了音階的形式,這種音階轉換形式的運用體現了莫扎特創作手法的獨特性。最後仍以主和弦結束。

結束部:第71—73小節。寫法基本與呈示部相同,只是調性從G大調回歸主調C大調,並完全終止。

這首樂曲旋律流暢,結構清晰,聽來令人振奮。可以看出,莫扎特的音樂體現了古典主義時期最完美的風格和對純真音樂的理想。


莫扎特不是那種開朗活潑的人,也不是樂觀主義者,但又非憂郁型的人,也非悲觀主義者。但在他的作品中,沒有單調乏味的平野,也沒有深奧莫測的絕地,他既不容
許自己便宜行事,也不放任自己失去節律。他只是在一定的局限之內表現一切事物的真相。這就是他的音樂美妙、悅耳、動人之所在。
莫扎特的音樂不同於巴赫的福音音樂,也有別於貝多芬的英雄史詩性音樂。他的音樂並不宣講學說,更不表現自我。他不是想說什麼,他只是歌唱,只是傳出聲音。因此,他並不強加給聽眾什麼,也不要求他們作出決斷或表現態度,而是讓他們感到自由。這反映了他自由的現實精神,也正以此開創自己的道路。

在莫扎特的音樂中,精神和形式達到了完全統一,他也許能夠說出不可用話語而只能以音響言說的東西。

㈣ 莫扎特鋼琴曲有什麼技術特點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特點:
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雖然沒有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那種戲劇般的演進歷程,卻是利用當時新發展的奏鳴曲式作成的最精緻、最優美音樂。他的奏鳴曲比海頓的奏鳴曲更充實、更傑出。莫扎特的音樂是很清純的,就像山澗的泉水、陽光和空氣一樣自然優美,作品中充滿了細膩的表情和多變的戲劇性。莫扎特的音樂,與其說是「歌唱性」的,不如說是「歌劇性」的,聆聽他的奏鳴曲,你可以從中感受到性格各異、無限豐富的主題完美地融為一體,這也正是歌劇音樂的魅力所在。在他的奏鳴曲中,往往在呈示部就出現三、四個主題,在展開部時又常常引入新的主題,這在奏鳴曲中是罕見的。如果說貝多芬通過雙主題的對立斗爭來表現人性中抗爭和奮斗的一面的話,莫扎特則是通過多主題來刻畫人性中樂觀開朗的一面,表現出生活的豐富多彩。所以要想真正懂得莫扎特的音樂,一定要聽他的歌劇,尤其是《魔笛》、《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這3部。
莫扎特的奏鳴曲大致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1777年以前的8首屬早期作品,略顯稚氣;1778年至1785年的6首屬中期作品,風格趨於成熟,表現手法更為豐富;1788年以後的晚期作品形式格外緊湊,並且應用了主調和復調結合的手法,具有高度的藝術性。他的奏鳴曲基本上是三個樂章,規范、有個性也很講究。第一樂章一般用奏鳴曲式,較為歡快。第二樂章通常是慢板樂章,運用ABA曲式,在這個樂章中往往表現出憂郁和悲傷。第三樂章大都是迴旋曲或是縮短的奏鳴曲式,從中洋溢出莫扎特獨有的輕巧優雅。他的三個樂章在速度上是快——慢——快,在音樂性質上是明快——憂郁——明快。莫扎特的音樂自然流暢,盡管力度變化不大,卻有及其豐富的力度層次,無數的音色變化。在他的作品中蘊藏著一種復雜的情感,人們常說莫扎特的音樂是笑里帶著眼淚,眼淚中又含著微笑,他把這種歡樂與哭泣極有節制地在作品中表現出來。莫扎特音種的音色也與作品的韻味、意境、情緒密切相關,無論是柔和纖細、強烈、暗淡、明亮或輕盈,都離不開他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因此,對莫扎特氣質、風格的把握是獲得莫扎特音色的關鍵因素;同時,掌握獲取最理想的莫扎特音樂中的音色對於揭示他的音樂作品內涵具有重大意義。
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較為直率地表現了作曲家內心的情感,音樂的韻味深蘊於風格之中。莫扎特的音樂直率真摯、灑脫自如,突出地表現了音樂家高潔、清淡的氣質和「性格刻畫」的能力;同時,又保持著自身內在的邏輯——傾注於美好的理想,訴諸心靈的渴望,那樣的恬靜、優美、甘甜,正是這種風格代替了塊狀性靜態的巴洛克風格,成為新的維也納音樂古典風格模式。莫扎特在18世紀70年代緊緊追隨海頓,1779年前後在鋼琴奏鳴曲的寫作風格上,取悅於公眾,使之易於理解,在大眾與通俗化上勤於思索,順從了社會的形勢。莫扎特的奏鳴曲注重聲音的靈巧和華麗,將古鋼琴和羽管鍵琴的動作結合起來,以均勻、清晰的音粒,生動活潑的節奏,流暢悠揚的氣息,圓潤優美的歌唱性,表現出古典主義特有的典雅與高貴氣質。莫扎特從未為他的作品標上節拍和速度記號,在演奏其作品時要把握速度的定量,即一個包含四個十六分音符的速度通常每分鍾介於120-126之間,一般不超過132(AllegroK快板),柔板(Adagio)可慢至八分音符=48-50。倘若一拍有八個音,相當於十六分音符=100左右,更快或更慢的速度比較少見。從樂譜上看,莫扎特奏鳴曲中標明的力度記號多於巴赫的作品,但一般只在p與f之間的范圍內,ff也極少使用。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的速度和力度的運用直接影響著莫扎特音樂的整體風格,其觸鍵方法中對手的獨立感、協調感,乃至應變力及指尖的控制是極為重要的。在觸鍵時手腕要有把位感,根據音樂的走向,手指處於五指的位置;手腕始終保持放鬆,不能僵硬;旋律要求連奏時,手指必須十分接近琴鍵,有組織、有控制地下鍵,緊貼著鍵盤移動,重心從一個指頭自然地、無縫隙地移交到另一個指頭,使連音演奏達到高層次;經過句要求干凈、流暢、光輝、准確,觸鍵要爽快,多用彈性的手腕和臂膀控制結實的指尖;彈奏有彈性的跳音和圓滑的小連句,句頭和句尾的起落動作是做好句子的根本關鍵;手掌與鍵盤保持密切聯系,手指與琴鍵的接觸方式比較垂直,手指收攏彎曲成圓拱型,防止手掌搖擺干擾手指的自主運動;觸鍵要非常敏感,動作越小越好,指觸以顆粒清楚的non legato為主;觸鍵的速度比較快,少量慢速也需要用中等的速度彈奏;下鍵時指尖一定要支撐住,掛在鍵盤上,手指要抓得住音,而不是靠臂的力量壓出聲音,發聲後立即放鬆,不要用臂力壓迫鍵盤;重音在呼吸,永遠不「直」著下去,要特別注意樂句的呼吸,手腕盡量平穩,可以左右移動,而不能高低起伏太多;彈輕和弦時要注意聲音的和諧、統一,不漏音,有和聲感,要認真探索指觸垂直與水平的細膩對比。

㈤ 求 莫扎特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 的 賞析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333)

神學家卡爾。巴特在談到莫扎特時說:「天堂里的內天使們在頌揚上帝的時候,容他們必定演奏巴赫的音樂,但是他們獨處的時候,必定演奏莫扎特。」要領略莫扎特音樂里的詩意、寧靜、甜美與和諧,這首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333)不容錯過。這首奏鳴曲是1783年莫扎特薩爾斯堡返回維也納的途中,在林茲創作的,它是作品編號425的「林茲」交響曲的夥伴,別名叫做「林茲」奏鳴曲。

如果說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最富典雅氣質,這里的第一樂章就最具有代表性。甜美和熱情的交替是這個樂章主要的情趣,而且顯得格外清純,絲毫不甜膩和造作。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舒緩、流暢的旋律超然脫俗,三段體的中部不太強烈的對比似乎隱藏著深深的渴望和欲求,但還是消失在寧靜的氛圍中。第三樂章迴旋曲的主題熱情奔放又不失典雅。迴旋曲的三個插段既有跌宕起伏的氣勢,也有不羈的個性,既與主題形成對比,同時又自然而然地把主題推向高潮,使其也達到了無拘無束的境界。

㈥ 對莫扎特的【鋼琴曲】的鑒賞

友情提示
欣賞音樂請安裝
選自莫扎特鋼琴奏鳴曲、變奏曲全集。莫扎特鋼琴曲欣賞
海布勒絕對是莫扎特專家,
她的莫扎特兼具女性的聰慧和男性的魄力,人們常說莫扎特是女性音樂。

㈦ 如何欣賞莫扎特的鋼琴曲

莫扎特的曲子都是屬於比較輕快的,就像孩子一樣天真,你只要用快樂的心去感受作曲專家的意境,多聽了,就屬會懂了,這談不上欣賞,音樂是不分國界語言的。好好去聽聽吧,不要總聽莫扎特的,他音樂中包含的深意太少,相信你會喜歡上所有古典音樂的

㈧ 莫扎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的賞析論文

我本人的文字僅供參考而已,個人以為莫扎特的d大調鋼琴奏鳴曲是一種能夠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會使自己的聽覺受到沒必要額外刺激的天堂中的樂音。
似乎,每一個音符都醞釀著一個個美麗而又輕松的敘事詩;在震撼的同時又能給人以心靈的某種啟迪與感悟。
因此,我個人以為莫扎特的音樂是一種撫慰人心的樂音;其內涵是精神與靈魂的最高體現,也同時給予一種人性最為完美的詮釋與註解。這是音樂的重點內涵,探索基於人的內在的啟發就即是使每一個聽到的心靈和靈魂未知的領域內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與行動力。
音樂本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語言,因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語。也許這就是某一種使人感到音樂本身的語言所特有的符號與某種象徵意義;其意義在於具體的表現某種必然的自然現象與人為的特定的認知將之組成一種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機連接,這與音樂本身的樂律,音程是一樣的,都能同時給予人愉快與某種所謂上帝降臨人間的幸福感;這同時也是音樂家本人自己的內心體現與真實寫照。
d大調鋼琴協奏曲充分還原了人么內心的最為渴望真理的想法與現實同步的理念。每一種音樂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種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樂的內心的最初的願望與最為原始的愛的動機。這合乎每一個人的本能的對於生命的不放棄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樂就是這種希望的具體體現與升華。
每一個音符似乎都充滿了大的感觸與快樂;因為作為人而存在的意義上分析,音樂就是這樣一種切身感受與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這也即是莫扎特音樂中較為深邃的部分。
同時他的音樂中也充溢著大的悲歡與大的感動;使人經常會感到某須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種意義上的神的啟示與照臨。
因此,欣賞莫扎特的音樂之所以能給予人以內在的動力與希望想必是因為他的音樂本身就代表著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認同的歸屬感與成就感所致吧?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通過每一次與命運的較量與競賽,最終會明白人之為人本身的最終的目的與意義。音樂本身就約翰浙大的愛與哀傷;其中不乏有淡淡的傷感與愁苦的滋味,但並不是所有的音符都被淚水所浸泡和洗滌,正相反,音樂很優美;旋律很美妙。因此能給予人某種動力與大的感動,這是一種音樂的微妙,也同時一是種光明的體現與對於人本身的認同。
d大調鋼琴協奏曲就秉承了以上這樣的風格,淡淡的哀傷中卻也掩飾不住內在的執著與戰勝一切抗阻的頑強。一種音樂本身也能傳承著某種精神與人的內在品格。這也是一種旋律的變換;在每一個音符與音符間,旋律與旋律間,都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給後面的樂音與旋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確實是這樣啊;因為在聆聽音樂的內心中似乎都有一個關於自己的童年的相對來說美好的回憶,因此這段旋律在一個熱愛音樂的心中都能使人產生共鳴。即;內在的幼年情感體驗與個人的對於音樂本身的理解和自己的闡釋。我自己認為這段音樂之所以動聽優美是因為其音樂本身的柔和而略帶甜美的風格與鋼琴本身自己在這樂音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烘托與映襯的側面效果,很好的給予了音樂本身已跟好的詮釋與直接的註解。這與我的理解力是一致的,那就是這音樂是音樂自己思想深處與靈魂最為細微的低語和洞察。是一種不同於貝多芬的力量與施特勞斯對於音樂本身的張力;應該說,莫扎特的音樂中自有一份難得的閑適,安逸與恬淡和良心深處的釋然與解放;即;不對任何事物作過多的拘束與被其所束縛。也因此,我能從中感到自由的切實充分的自由的空氣。
也許正是這種自由的感受,有些孩子氣的愉快;似乎在每一個人的耳膜中都能找到適合的印象來填充自己心中只屬於自己的關於音樂本身的鮮活而獨具一格的極具個人意志觀念的形象----對於我來說,是這樣生動與富含著一個音樂家本身的情感,體會與深深的傷感;有些許的惆悵,感懷、以及被很多人所遺忘的淡淡童年散落一地的糖果般的逝去的記憶。
小心的,一下一下的,在琴鍵上彈奏出一曲淡淡的,懷念與辛酸。啊。似乎是靈魂本體的聲音;啊,原來靈魂,也會這樣哭泣,也會這樣去追憶。追憶著你早已過往的時間,經歷。
中間的旋律,似乎是音樂本人用指尖小心而在意的輕觸琴鍵,然後,在另一個和聲中又能再次聽到音樂家本人的聲音;之後的升降音和休止符都處理的華麗而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似乎是音樂家本人的莞爾一笑,以及,在每一個裝飾音的間隔處都被音樂家本人處理的珠圓玉潤的音色似乎包容了一切,涵蓋了一切音樂的真諦。
降音符號被處理的很有靈性美;彷彿一幅永遠不會因而褪色的畫卷,在靈動的樂音中似乎同時又增加了一份孩童般的調皮與天使般的天真、無邪。之後鋼琴的鍵盤似乎在訴說著一個很有趣的而又耐人尋味的故事,之後就是開始的對話般的相互問詢;樂律此時顯得又快又輕松,當我聽到這里便能深深體會到音樂家本身的個人情感在裡面。
輪指的技巧似乎被多次使用,但我個人並不能很確定,但確實很流利,似乎一切都很順利成章,簡直就是自然天成。
我個人能感覺音樂本身就是能帶給人以美得感受及對於美好生活的光明憧憬和渴望。這就是音樂本身的真誠與作曲家的切身感受不無關聯的一個重要原因使然吧?一種能使人的內心深處感到由衷的安逸,平靜和趕得到的溫暖。並不是莫扎特的所有音樂都是如此的,也許這手藝音樂才是他的音樂中的精神境界的體現與美的較為滿意的詮釋。
鋼琴的音色使人聽來很是舒服,似乎具有一種沉靜的力量,與即使在黑暗的地方上帝的光明也將會照臨的憧憬與希望;我想音樂家本人一定傾注了很多的情感與心力進以來用音樂表達和探索自己的思想及音樂本身的特殊意義。
說有時憂傷,有是有很快樂;這像不像音樂家本人的當時的心情和情感的最為貼切的描述;因此音樂是一種一聽就會完全懂得的語言吧,我想是這樣的,因為,每個人自己在內心深處都會完整的一起拿童年時的小小的愉快;如;一塊水果糖般的甜蜜,第一次玩捉迷藏的欣喜以及童年的我們過生日時得到禮物時的孩子所特有的驚奇於興奮。
我發現都被音樂整理,之後在整理成樂曲,然後受我們記起那一個個清涼夏日的清涼的又有些憂傷的童趣;音樂本身就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一扇窗,一架橋梁;失去這扇窗抑或沒有這架橋梁,那麼,我請問,我們的生活的到底要被改變成什麼模樣?原本生活在這物質化城市中的我們是否還能夠明白抑或記得自己兒時的聽到的童謠抑或媽媽哼唱的,搖籃曲么?
但音樂是那樣本真的東西,似乎一下就能觸及到人的內心最為深邃且最為柔軟的地方;而莫扎特的音樂似乎不光可以是我們記得自己是怎樣一個人,而且似乎可以使我們能夠想起自己的夢想亦追逐的遙遠的渺小的希望。
因此,莫扎特的音樂能夠治癒人們內心中隱痛的傷,他的d大調鋼琴協奏曲真的可以使人從內心深出感到安慰,釋懷與希望。
至少,聽過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我是這樣認為的。

㈨ 求一篇鋼琴鑒賞論文,最好有關海頓 莫扎特 貝多芬 的

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出生於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徵,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

其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德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35歲
最出名的樂劇是《安魂曲》和《唐璜》和《魔笛》。歌劇《假園丁》(1775)和《牧人王》(1775)。
作為18世紀末時的歐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樂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尤其是體現在歌劇作品中的市民階層的思想,無疑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意義。莫扎特賦予音樂以歌唱優美歡樂性,然而,其中又深含著悲傷,這正反映了莫扎特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出生於羅勞的車匠家庭,父親是馬車製造匠,母親是廚師,幼年生活貧寒,很早就接觸了民間音樂。因嗓音甜美,八歲時被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接納為唱詩班歌童,並學習樂理、古鋼琴和小提琴。這里雖然沒有正規的教育,但通過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海頓幾乎是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必備的音樂技能。十八歲時因為噪子變聲,被唱詩班解僱,他立即變成了維也納街頭的流浪者。幸虧偶遇舊友,才在一個陰冷的舊屋住下,使他喜出望外的是這里竟有一架被人棄置不用的古鋼琴。後來他回憶說,每當他坐在那台破琴前面的時候,「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這時,他只靠打零工過日子,但仍自學音樂理論,研究作品。直到幾年後遇到義大利著名作曲家、聲樂教育家波爾波拉才有轉變。他一方面為波爾波拉的聲樂課伴奏,同時向他學習作曲。這使他獲得了更系統的作曲知識。以後的數十年間,他就在為宮廷、王府、教堂作曲、演奏的工作當中,為人類創造了珍貴的音樂文化。

海頓的性格善良,誠懇而質朴,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的這些性格在音樂中得到了十分明顯的體現。他還熱心關懷青年音家,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頓求教,並且尊稱他為「我們的父親」。約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初,海頓與比他小了二十四歲的年青的莫扎特相識。莫扎特把海頓看作是自己的老師,天性謙虛好學的海頓也從莫扎特的作品中受到啟發,兩人自此保持了持久的友誼,直到1791 年莫扎特去世。非常遺憾,學生竟比教師早逝了十八年。就在莫扎特去世的前後,海頓又與年青的貝多芬在波恩相識。海頓立即看出了貝多芬非同尋常的天才,願收他為學生。當1808 年慶祝海頓76 歲誕辰時,貝多芬曾令人感動地跪吻海頓的手。

海頓一生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其創作體裁極為廣泛。他寫了125部交響曲,大量室內樂、鋼琴曲和兩部清唱劇。他通過自己的音樂創作基本確立了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的體裁,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主要創作原則、奏鳴套曲曲式結構和交響曲的樂隊編制。他的創作風格明朗,富有生活氣息,表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樂觀主義精神風貌,他的一些作品反映了農村的生活並塑造了農民的形象,表現了他的進步的民主傾向。

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創始人,海頓曾經對貝多芬、莫扎特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海頓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海頓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他的音樂就象優美的田園詩一樣。他總是用這種筆調來歌頌大自,歌頌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還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樂曲中充滿了愉快而別致的情趣。海頓在樂曲的發展中經常運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1796年後,海頓在維也納定居,寫出了清唱劇《創世紀》和《四季》等作品。1809年5月31日,為人類音樂作出不朽貢獻的約瑟夫•海頓在維也納病逝。

海頓寫下的鋼琴曲至今沒有準確的統計出來,這是由於有些尚待發現,有些還須進一步確認。至今得到公認的已有五十幾首鋼琴奏鳴曲,其中1788年的幾首明確註明了是為鋼琴寫作的,此前仍是為古鋼琴的。此外,還有《變奏曲》、《迴旋曲》等作品。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由於他對於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