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藝術劇目賞析

藝術劇目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6 10:57:17

㈠ 求一部藝術作品賞析的文章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當代罕見的曠世巨作,法語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一出改編自法文學巨擘雨果的不朽名著,由歐美樂界頂尖才子Luc Plamondon譜詞,Richard Cocciante作曲,本劇率先於1998年1月的法國嘎納唱片大展中綻放異彩,同年9月16號正式在巴黎國會大廳推出首演,撼動人心佳評如潮。首演未及兩年,其魅力風潮迅速襲卷歐陸,此劇在法語系國家連演130場,盛況空前,同時榮獲加拿大FELIX藝術獎項「年度劇作」、「年度最佳歌曲」與「年度最暢銷專輯」多項殊榮。

基本資料
【作曲】Richard Cocciante
【法文作詞】Luc Plamondon
【英文作詞】Will Jennings
【原著】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導演】Gilles Maheu
【編舞】Martino Muller
【布景設計】Christian Ratz
【服裝設計】Fred Sathal
【燈光設計】Alain Lortie
【英文版首演】2000年元月24日美國拉斯維加斯

創作背景
當鮑伯利和勛伯格以《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與《西貢小姐》(Miss Saigon)造成轟動,來自法國的作品逐漸獲得世人的喜愛。近年一部來自法國的音樂劇新作品,改編自雨果名著的《巴黎聖母院》,又在國際上引領矚目的風潮。
雨果這位被譽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大文豪,除了《悲慘世界》之外,還創作了《巴黎聖母院》、《克倫威爾》等文壇名著,他的一生經歷了漫長而動盪的歷史時期,當時法國文壇正處於古典及浪漫主義沖突之際,他力主浪漫風格,以磅礴的氣魄、豐富的想像力、華麗的詞藻傲視文壇,更以曲折離奇的情節撼動讀者心弦。《巴黎聖母院》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擔任全劇「主述」的游唱詩人葛林果,是吉普賽女郎艾斯梅拉達(Esmeralda)有名無實的丈夫,艾斯梅拉達出於同情心,為了讓他免於被族人處死才允諾和他結婚。天生畸形、被巴黎聖母院收容而擔任敲鍾人的加西莫多(Quasimodo),以及聖母院的副主教弗侯洛(Frollo)與侍衛隊的隊長腓比斯(Phoebus),都情不自禁地愛上了美麗的艾斯梅拉達。一生侍奉天主的弗侯洛,明知男女之愛是神職人員的禁忌,仍然難以自拔。而腓比斯雖然已有嬌美的未婚妻百合(Fleur-de-Lys)為伴,卻因為生性風流而意圖染指艾斯梅拉達。他們三個人共同合唱的「Belle」,在法國單曲市場創下了300萬張的傲人成績。加西莫多自慚形穢,只敢把愛意深埋心中。艾斯梅拉達愛上了腓比斯,引起弗侯洛的妒恨,他趁著艾斯梅拉達與腓比斯幽會時,刺傷了腓比斯,然後嫁禍給艾斯梅拉達,要脅她以身相許,否則就要將她處死。她拒絕服從,被送上了絞刑台。加西莫多奮不顧身到法場劫人,把她藏在聖母院中。不久,吉普賽人的領袖克婁潘率眾攻打聖母院,意圖解救艾斯梅拉達。腓比斯率領衛隊擊潰了吉普賽群眾,克數潘被殺,葛林果取代了領導人的地位。自知無力對抗軍隊的加西莫多,讓弗侯洛把艾斯梅拉達交給腓比斯,因為他以為腓比斯是來解救她的。未料及腓比斯由於不敢再觸怒未婚妻,而宣布將艾斯梅拉達處死。悲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侯洛從鍾樓頂端推下,然後去解救艾斯梅拉達,只可惜為時已晚。他哀求劊子手的同意,抱走了艾斯梅拉達的遺體,躲藏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為艾斯梅拉達以死殉情。

特色

與眾不同的音樂劇:
當今著名的音樂劇大多是由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演藝公司包裝而成的,因此這些劇目也帶有了百老匯和西區特有的風格特徵和運作方式。而《巴黎聖母院》卻是一個例外,它是少數幾部聞名世界卻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影響的著名音樂劇。
《巴黎聖母院》誕生於法國巴黎,遠離紐約和倫敦,先天就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的影響。而作品誕生後,從包裝到製作推銷的整個過程,也全部是由法國公司全權包辦的,而不像《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那樣在法國誕生,卻由倫敦西區的公司來包裝和運作。因而,《巴黎聖母院》中幾乎沒有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印記,觀看過該劇的人也往往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與歌唱角色分離:
流行化的演繹:
獨特的演唱安排:
與眾不同的音樂創作手法:
不用伴奏用錄音:
高空特技盡顯魅力:
抽象的布景:
與眾不同的好劇目:

㈡ 求一篇1500字的藝術作品賞析論文

結合《牧童短笛》、《梁祝》、《春江花月夜》, 例析音樂中國民族音樂是博大精深的。而西洋音樂的發展也經歷了十分漫長的過程。從近代以來,有很多中國音樂家致力於將中國民樂的元素融入西洋音樂中,即用西洋樂器演奏出中國民族樂曲、用西洋音樂表現手段演繹民族風格。鋼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和歌曲《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我願意這三部作品為例,談一下我對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的理解。
常見的音樂表現手段有旋律、節奏、音色、和聲、曲式、力度、速度、節拍、音區、調式、調性、織體等。這些表現手段通常被作曲家綜合利用,用以達到某些效果,營造某些意境。在鋼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和歌曲《春江花月夜》三部作品中,作曲家對這些表現手段的靈活的運用使我嘆為觀止。以下分別作以詳細分析:
一 鋼琴曲《牧童短笛》
作為學鋼琴者,我很早就接觸並演奏過鋼琴名曲《牧童短笛》,近日又聽過石叔誠和郎朗的現場演奏版,不禁有意分析之。

1 綜述

《牧童短笛》是賀綠汀在1934年創作的,根據我國童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而定名。全曲為ABA』三段體。

呈示部(A)、再現部(A』)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明媚的春光,綠色的原野,清澈的溪流,歡樂的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起笛子,悠揚的笛聲,使我們彷彿看見了天真可愛的牧童,聞到了鄉野泥土沁人心脾的芬芳。

發展部(B)是一首比較歡快活潑的舞曲,以節奏和弦為背景,旋律猶如笛聲,明亮高昂,活潑跳盪,音樂描繪了牧童伴著清脆的笛聲在嬉戲,情緒輕松活潑。

「牧童短笛」既運用了西洋音樂的技法,又展示了民族音樂的特點。從它問世至今70多年來,以其濃郁的清新的鄉土情令國人歡欣感動,驚奇贊嘆。樂曲描繪了美麗的江南田野,上有浮雲,下有流水,牧童和老牛,笛聲和歌聲。它是一首聽得見的抒情詩,也是一幅看得見的風景畫。

以下就各個部分逐一分析。

2 呈示部(A),旋律如下:(曲譜略)

在這一部分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復調風格。
3發展部(B),旋律如下:( 曲譜略)

顯然,發展部(B)活潑歡愉,呈示部(A)中的復調定法改變為和聲音型伴奏的主調音樂。這一部分中,調式轉成了G大調。右手高聲部樂句間較大幅度的音區跨越,以及每一個樂句內輕快的節奏,大量32分音符以及16分音符的應用……展現出迥然不同與前面的另一種情境。

最後說一下結束句。漸弱和漸慢使聽眾眼前浮現出牧童漸行漸遠的景象。自然地收束了全曲,帶給人「餘音繞梁」的意境。
二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

陳鋼、何占豪於1959年寫成《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樂曲是以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為題材,以越劇里的部分唱腔為音樂素材寫成的。全曲以故事具有代表性的三段劇情——相愛、抗婚和化蝶為主要內容,分成3部分。其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將中國戲曲的元素融入西洋音樂中,並且用抽象的音樂去講述一個具體的故事。

1呈示部(相愛)

《梁祝》引子和愛情主題如下:(曲譜略)

突然,音樂急轉而下,以散板、快板來表現祝英台在梁山伯墳前向蒼天控訴。這里變化地運用了京劇中的倒班和越劇中緊拉慢唱的手法,形成第二個發展高潮——哭靈投墳

在小提琴奏出了最後一句絕唱之後,鑼鼓管弦齊鳴,祝英台縱身投墳,全曲達到高潮。

3 再現部(化蝶)

長笛和豎琴將音樂帶入了仙境,加上了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愛情主題。梁山伯與祝英台華為一對蝴蝶,從墓中飛出,雙雙翩翩起舞,永不分離。

三 歌曲《春江花月夜》

全曲如下:(曲譜略)

此曲由古曲《春江花月夜》改編而來。由於加上了歌詞,更加有利於我們理解歌曲想表達的意境。全曲中速、從容而有韻味。首句

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正如歌詞所述,旋律雖然有較大幅度的跳躍,但還是有「裊裊娜娜」的感覺。

在音樂的中部,節奏緩急相間,富有歌唱性;旋律起伏較大,具有分明的層次和韻律。

在音樂的尾聲,再現前面的主題,再輔以悲傷的調子,令人聽後久久不能釋懷。

以上我對鋼琴曲《牧童短笛》的旋律、節奏、和聲、曲式、力度、速度、節拍、音區和調式,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節奏、音色、曲式、力度、速度、節拍和織體進行了詳細分析,對歌曲《春江花月夜》進行了綜合簡略分析。通過這些分析,我可以很明顯地看見作曲家在綜合利用這些表現手段「達到某些效果,營造某些意境」。

㈢ 馬格里特的藝術賞析

他的作品通過有目的的、理性的視覺錯置,顛倒了人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經驗,從而專產生出精神上的震撼性。代屬表作有《強奸》、《圖像的反叛》、《受威脅的兇手》等。他的創作對年輕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麥桑等和波普藝術家,有一定的影響。馬格里特一生的風格變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響,而專注於創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滿特殊構想的形象。他的繪畫作品彷彿謎語一般讓人猜想,作品裡浮現一種死寂的安靜,表達的觀點含括了從政治到哲學的理性世界。

㈣ 對藝術作品的鑒賞方式有哪些

美術鑒賞這門學問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美術鑒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 欣賞一般局限於感知、想像、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 而鑒賞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綜合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美術鑒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要在文化情境中來認識和理解美術,「情境」,即指影響各個時期美術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種思想、觀念,都與藝術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的影響有關。 感悟鑒賞:感悟式鑒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鑒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 社會學鑒賞應該意識到美術這種文化現象不是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而是有著特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創作目的以及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影響。這些因素不是單靠表面的觀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會學式鑒賞的核心在於探究、追問,了解作品的主題,發現作品的獨特之處,並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積累一定的知識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比較式鑒賞比較式鑒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但在比較式鑒賞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美術作品的好壞是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之間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僅僅是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較的內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據這些形式方面的差異也可以引導我們去尋找原因,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會的因素了。至於具體對比哪些內容,還需要依靠感覺的指引,所以比較的方法其實是幾種鑒賞方式的綜合運用。

㈤ 藝術作品賞析論文 500字左右

巴洛克(Baroque),本義是指結構復雜、形式怪樣的。其起源有如下兩種。一是義大利B.克羅齊等人認為源出於,原本是邏輯學中三段論式的一個專門術語;另一說認為源出於葡萄牙語baroco或西班牙語barrueco,意為各種外形不規則的珍珠,引申為「不合常規」。巴洛克運用於藝術評論,最早出現在16世紀下半期。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也就是離經叛道的事物。18世紀用作貶義,指違背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准。一直到19世紀中葉都是用於貶義而非藝術風格的名稱。1888年H.韋爾夫林發表《文藝復興運動與巴洛克》一書,對巴洛克風格作了系統論述,從此確定了巴洛克作為一種藝術風格的概念。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為是從1600年至1750年,從蒙特威爾地到巴赫和亨德爾。典型的巴洛克表現手法是聲樂風格與器樂風格的交替進行。16世紀在反宗教改革的義大利,巴洛克音樂憑借著教會強有力的支持,逐漸興起。這種色彩強烈始於宗教之外,最終被宗教所利用而為其服務的音樂風格,隨著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出現而推向頂峰。巴洛克藝術也因義大利的強盛而不斷向外傳播,對整個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直到1750巴赫的與世長辭,標志著巴洛克時代的終結。期間典型的代表作有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亨德爾德《彌賽亞神曲》、維瓦爾蒂的《四季》等。據現代學者研究巴洛克音樂每分鍾60~70拍的節奏與α腦電波一致,因此在閱讀的時候配上巴洛克音樂會讓你大腦活躍,靈感不斷,也能增強記憶力。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的洛可可風格,就是在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ZHAI)

不管是音樂還是建築,巴洛克風格有如下的一些特點:一、豪華,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七、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

㈥ 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三者之間的聯系

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系統的奧秘。藝術生產理論把藝術創作——藝術專作品——藝術鑒屬賞這三個相互聯系的環節,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藝術創作可以說是藝術的「生產階段」,它是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對創作客體(
社會生活)
能動反映的過程。藝術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藝術生產的「產品」。藝術鑒賞則可以被看作是藝術的「消費階段」,它是欣賞主體(讀者、觀眾、聽眾)和欣賞客體(藝術品)之間相互作用並得到藝術享受的過程。這樣,對整個藝術系統來說,藝術生產理論揭示出藝術品與欣賞者、對象與主體、生產與消費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在藝術生產的全過程中,生產作為起點,具有支配作用,消費作為需要,又直接規定著生產。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是為了供人們閱讀或欣賞,如果沒人欣賞,它就還只是潛在的作品。因而,藝術生產適應著欣賞者的消費需要來進行藝術創作。同時,藝術欣賞反過來又成為刺激藝術生產的動力,推動著藝術生產的發展。可以說,整個藝術系統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和它們自身的獨特規律,正是我們藝術學研究的核心。

㈦ 世界美術作品賞析

一、莫奈《印象·日出》。

這幅名畫是莫奈於1872年在勒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

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當時有個批評家,在文章中借用莫奈《印象。日出》一畫的標題,譏諷這個畫展的畫家是「印象派」。「印象派」最基本的一個特點,是由於他們吸收了當時一些科學家對於色彩的研究成果,通過自己的寫生實踐,發現了過去長期不被人們注意的一些色彩現象,從而在繪畫的色彩上引起了一個重大革新。

㈧ 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並結合一部經典藝術作品,具體談談如何賞析

通常來講,欣賞一件藝術作品,可以分別從時代背景、藝術家生平(宗教信仰,回經歷,創作背景等答)、作品形式內容(既技巧,顏色,材料,圖像構成以及觀念等)這三個大的方面著手,然後逐漸細分,往往主要的信息都會直接體現在作品上,再加以其他信息進行補充,就能更加完整的欣賞一件藝術作品。雖然有可能放大甚至偏離藝術家的本意,但好的藝術作品從一誕生起就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㈨ 中國古代藝術作品賞析

我國古代繪畫史上,第一批有確實的歷史記載,以繪畫的才能享有聲譽的畫家,出現在魏晉之際。他們不復是傳說故事中的畫家,也不再是文人而兼有畫名。他們是東吳的曹不興,西晉的張墨和衛協。這一批畫家的出現標志著繪畫藝術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曹不興在東吳享有很高的聲譽。據說他能在長五十尺的絹上畫一像,須臾即成,而頭身四肢比例都沒有差錯。雖然他的作品無存,但從這些傳說中也可以窺見他的才能。曹不興畫的佛像,根據中亞(薩瑪堪)僧人康僧會傳入的為稿本。他曾利用在屏風上誤落的墨跡繪成一蠅,而引起孫權誤為真蠅,用手去彈,於是傳為美談。而曹不興更以畫龍出名,唐代還保存著他畫龍的真跡。但曹不興的作品主要的是人物畫,尤其是佛教的畫像。曹不興在過去被認為是最早的知名佛像畫家。
衛協、張墨在當時有「畫聖」之稱。衛協的聲譽尤高,為顧愷之和其他南朝畫家及評論家一再贊揚。謝赫甚至認為衛協有劃時代的意義,「古畫皆略,至協始精。六法頗為兼善。雖不該備形似,而妙有氣韻。凌跨群雄,曠代絕筆」。但是他們的作品在唐代已經很罕見。就記載中的作品題目可見,大多數是歷史故事畫和若干佛教畫。
這一時期留下的善畫者的名字,還有東晉明帝司馬紹、荀勗、史道碩、王廙、謝赫等。
他們作品的題材,一部分明顯地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