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詩經賞析500字

詩經賞析5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26 08:45:49

⑴ 關於:詩經的名句賞析

1.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2.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3.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詩經·周南·兔罝》

4.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

5.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詩經·召南·草蟲》

6.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

7.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8.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經·邶風·綠衣》

9.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10.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詩經·邶風·凱風》

11.胡為乎泥中!《詩經·邶風·式微》

12. 天實為之,謂之何哉!《詩經·邶風·北門》

13.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邶風·靜女》

14.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詩經·鄘風·君子偕老》

15.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1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18.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19.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詩經。衛風。氓》

20.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經·衛風·木瓜

2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22.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23.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詩經·鄭風·將仲子》

24.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傷。

2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26.河水清且漣猗。《詩經·魏風·伐檀》

27.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28.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29.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秦風·無衣》

30.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經·陳風·月出》

3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32.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豳風·七月》

33.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34.如月之恆,如日之升。《詩經·小雅·天保》

35.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36.樂只君子,萬壽無疆。《詩經·小雅·南山有台》

37.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詩經·小雅·鶴鳴》

3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詩經·小雅·斯干》

40.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41.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4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43.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詩經·小雅·白華》

44.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45.夜如何其?夜未央

46.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47.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 《詩經.召南.江有汜》

48.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49..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50.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⑵ 詩經優美句子賞析

一、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

漢水茫茫真寬啊,不能泅渡空惆悵。漢水悠悠真長啊,縱有木排渡不得。

二、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詩.大雅.文王有聲》

落成離宮鎬京旁,,從西面從東面,從南面從從背面到來,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三、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詩經·豳風·鴟鴞》

天還沒有下雨,我急忙剝下桑根,抓緊時間,將門窗修不好。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其它山中的石頭,是可以用來雕刻、琢磨玉器的。



五、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詩經·大雅·烝民》

具有通明簡單的事理,很有智慧,善於能夠保全自身。

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詩經·周南·卷耳》

采著采著采卷耳,采了半天還沒有裝滿半小筐。我十分懷念心上的人,將那菜筐丟在大路邊。



七、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詩經·周頌·敬之》

日積月累地進步,不斷地學習,最後就能學有所成了。

八、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詩經·小雅·北山》

普天之下,哪一處不是王土。四海之內,誰不是君王的臣僕。執政者不公平,讓我獨個兒勞苦而沒有空閑。



九、予其懲,而毖後患。——《濤經·周頌·小毖》

我要吸取教訓,使以後不致再犯錯誤。

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詩經·小雅·車轄》

抬頭仰望著高山,在道路上前行。四匹馬拉著車匆忙的前行,六條韁繩如同琴弦一般。看你那圓滿的新婚,我的內心得到了慰藉,快樂充滿在我的心中。

⑶ 詩經經典名篇賞析

關於詩經經典的名篇分析的話,現在都有很多,你可以先找到你想要了解的這個詩,經他的名字,然後直接搜索就可以了。

⑷ 詩經鑒賞的鑒賞

桃夭(國風.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注釋】夭夭:桃含苞貌。一說形容茂盛而艷麗。一說形容少壯的樣子。灼灼(音茁):鮮明貌。華:花。歸:婦人謂嫁曰歸。宜:與儀通。儀,善也。室家:猶夫婦。男子有妻叫有室。女子有夫叫有家。有:語氣助詞。蕡(音墳):實之盛也。蓁蓁:(音真):草木茂盛貌。
【賞析】是一首祝賀年輕姑娘出家的詩。據《周禮》雲:「仲春,令會男女。」朱熹《詩集傳雲》:「然則桃則有華(花),正婚姻之時也。」可見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時候姑娘出嫁,,故詩人以桃花盛開起興,為新娘唱了一首贊歌。就說如《毛序》等以為與後妃君王有關,為今人所不取。
全詩分為三章。第一章以鮮明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輕婚姻。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以說這里是第一個用花比美人,冰不過。自此以後用花比沒人的層出不窮,如魏阮籍《詠懷詩》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唐崔護《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宋陳師道《菩薩蠻.》詞:玉腕枕相思,桃花臉上開。」他們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貶為庸才、蠢才,但他們無不受到詩經這里的影響,只不過影響有大有小,運用又巧妙而已。這里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過精心打扮的新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面緋紅真有人面桃花亮相輝映之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託了一種歡樂熱烈的氣氛。這種場面即使在今天我們還能在農村婚禮上看到。第二章則是表示婚後的祝願。桃花開後,自然結果,詩人說她結的果子又肥又大,此乃象徵著新娘早生貴子,養個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願新娘家庭的興旺發達。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徵新娘婚後生活的幸福美滿,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朱熹《詩集傳》認為每一章都是用的興,固然有理然細玩詩意,的確興中有比,,比興兼用。全詩三章,每章都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做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詩人在歌詠花之後,更以當時的口語,道出賀辭第一章雲「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這個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個家。第二、三章以為押韻關系改為家室和家人其實含義很少區別。古禮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男女結合才能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組成家庭的開始。朱熹《詩集傳》釋雲:「宜者,和順之意。室謂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實際上是說新婚夫婦的小家為室,而與父母等共處為家。今現代漢語釋為家庭,更為一般讀者所了解。
本篇語言極為優美,又極為精煉。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復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他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這個「宜」字擲地有聲,簡直沒有一個字可以代替。
卷耳(國風.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比周行。
涉彼崔崽,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涉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涉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痛矣,雲何吁矣。
【注釋】
卷耳:又名蒼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呈棗核型,上有勾刺,名「蒼耳子」,可做葯用。嫩苗可食。頃筐:淺而易盈的竹筐。一說斜口筐。嗟:嘆詞。寘(音置):擱置。周行(音杭):大道。涉:升;登。彼:指示代名詞。崔嵬(違):山高不平。虺隤(毀禿):疲極而病。姑:姑且。罍(音雷):器名,青銅器制,用以盛酒和水。永懷:長相思念。玄黃:馬過勞而視力模糊。兕觥(音四公):一說野牛角製作的酒杯,一說「觥」是青銅製作的牛形酒器。永傷:常相思念。砠:(音居):有土的石山。瘏(音途)因勞致病。痛(音撲):因勞致病。雲:語助詞。吁(音噓):憂。
【賞析】
《卷耳》是一篇書寫懷人的名作。其佳妙處尤其表現在它匠心獨用的篇章結構上。舊說「後妃懷文王」、「文王懷賢」、「妻子懷念征夫」、「征夫懷念妻子」諸說都把詩中的懷人情感解釋為單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兒和我國的《詩經》專家孫作雲還提出過《卷耳》是由兩首殘簡的詩合為一詩的看法。這些看法反映出對《卷耳》篇章佳秒布局認識不足的缺陷。《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婦女口吻來寫的;後三章則是以思家念歸備受旅途辛勞的男子的口吻來寫的。猶如一篇表演著的戲劇,男女主人公各自內心的獨白在同一場景中展開。詩人堅決地隱去了「女曰」、「士曰」一類的提示詞,讓戲劇沖突表現的更為強烈,讓男女主人公「思懷」的內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獨白呼喚著遠方的男子。「不盈頃筐」的卷耳被棄在「周行」——通向遠方大道的一旁。順著女子的呼喚,備受辛勞的男子滿懷愁思的出現;對應著「周行」,他正行進在崔嵬的山間。一二章的句式結構也因此呈現出明顯的對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對第二章的復沓,帶有變化性的復沓是《詩經》中最常見的章法結構特徵。這種復沓可以想像為是一種合唱或重唱,他強有力地增加了抒情效果,開拓補充了意境,穩定地再現了音樂的主旋律。第四章從內容分析乃是男子的口吻,但與二三章相差很大。我把這類《詩經》中經常用的手法稱為單行章斷,比如《召南.采蘩》、《行露》,《周南.靄覃》、《漢廣》、《汝墳》等詩中都有這種手法。這類手法是合唱手法的遺存,可以想像這是幕後回盪的男聲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詩篇的氣氛,增強表演效果。
《卷耳》的語言是優美自然的。詩人能夠熟練地運用當時的民謠套語。《周易。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女承筐,無實」正與《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對應。把民謠用作套語,像一個套子一樣放在詩章首句。為詩章奠定韻腳、句式的基礎和情感思緒的習慣性暗示,這是《詩經》起興手法的一例。詩人善於用實境描畫來襯托情感。旅途的艱難是通過對山險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來的:詩人用了「崔嵬」、「高岡」、「砠」等詞語。而旅途的痛苦則是通過對馬的精神刻畫間接表現出來的:詩人運用了「虺隤」、「玄黃」、「瘏矣」等詞語。而描摹山刻畫馬都意在襯托出懷人思歸的惆悵。「我姑斟彼金罍」、「我姑斟彼兕觥」,以酒澆愁便是對這種悲愁心態的提示。全詩是以一種類化的自問自答體收場的:「雲何?吁矣!」它既是對前兩章「不永懷」、「不永傷」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對全詩的總結,點明「愁」的主題,堪稱詩眼。
懷人是世間永恆的情感主題,這一主題跨越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歷代詩人吟詠的好題目。《卷耳》為我國詩歌長河中蔚為壯觀的一支——懷人詩開了一個好頭。其深遠影響光澤後世。當我們吟詠徐陵《關山月》、張仲素《春歸思》、杜甫《月夜》、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張好問《客意》等書寫離愁別緒、懷人思鄉的詩歌名篇時,都可以回首尋味《卷耳》的意境。

⑸ 詩經的賞析

《詩經》名句賞析1、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譯:魚鷹和鳴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美麗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對象。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譯:河邊蘆葦青蒼蒼,晶瑩露珠結成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蓓蕾綴滿枝杈,鮮艷明麗一樹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淺笑盈盈酒窩俏,晶瑩如水眼波妙。
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了解我的人,說我心中憂愁;不了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麼要求。高遠的蒼天啊,我怎麼會是這樣?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譯: 青青的是他的衣領,日日縈繞在我心裡。
7、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他送我木瓜,我就還他美玉。
8、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譯:當初離家去遠方,楊柳飄揚春風盪。如今歸來奔家鄉,雪花紛飛漫天揚。
9、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里,還有什麼不高興呢?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13、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
譯: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瓊漿玉液報答。這哪裡能算報答,只是為了彼此永遠相好。註:《木瓜》本來就是表達男女愛慕之情的。
14、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譯:沒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
15、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譯: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
16、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譯:我會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17、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
譯:月亮出來,如此潔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動人。
18、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譯: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顧。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地。
(這里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1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干》
譯:溪澗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緻青翠幽深。
20、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沒洗的臟衣裳。靜下心來思前想,只恨想飛無翅膀。
21、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詩經.小雅.白駒》
譯:皎潔的白色駿馬,在空寂的山谷 。它咀嚼著一捆青草 ,那人如玉般美好 。
2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譯:為人卻沒有道德, 不死還有什麼意思。
23、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傷。《詩經·周南·卷耳》
譯:讓我姑且飲酒作樂吧,只有這樣才不會永遠傷悲。
24、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譯:漢水滔滔深又闊,水闊游泳力不接。漢水湯湯長又長,縱有木排渡不得。
25、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詩經.召南.江有汜》
譯:江河有了支流,你出嫁了,離開我。你離開我,總有一天你會後悔。

⑹ 詩經賞析

作品鑒賞: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現實主義精神與傳統

《詩經》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

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後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二、抒情詩傳統

從《詩經》開始,抒情詩成為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風雅與文學革新

《詩經》中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屈原所繼承和發揚,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

後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陳子昂感嘆齊梁間「風雅不作」,李白慨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杜甫更是「別裁偽體親風雅」,白居易稱張籍「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許多優秀詩人,都繼承了「風雅」精神。

而且這種精神在唐以後的創作中,從宋代的陸游延伸到清末的黃遵憲。

(6)詩經賞析500字擴展閱讀

《詩經》的編集本身在春秋時代,其實主要是為了應用:

其一,作為學樂、誦詩的教本;其二,作為宴享、祭祀時的儀禮歌辭;其三,在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作為稱引的工具,以此表情達意。

通過賦詩來進行外交上的來往,在春秋時期十分廣泛,這使《詩經》在當時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傳》中有關這方面情況記載較多,有賦詩挖苦對方的(《襄公二十七年》),聽不懂對方賦詩之意而遭恥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國有難請大國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這些引用《詩》的地方,或勸諫、或評論、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凡所稱引之詩,均「斷章取義」——取其一二而不顧及全篇之義。這種現象,在春秋時期堪稱「蔚成風氣」。這就是說,其時《詩經》的功用,並不在其本身,而在於「賦詩言志」。

想言什麼志,則引什麼詩,詩為志服務,不在乎詩本意是什麼,而在乎稱引的內容是否能說明所言的志。這是《詩經》在春秋時代一個實在的,卻是被曲解了其文學功能的應用。

賦詩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現,切合了《詩經》的文學功能,是真正的「詩言志」——反映與表現了對文學作用與社會意義的認識,是中國文學批評在早期階段的雛形。如《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訩」。《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是用大諫」等。

詩歌作者是認識到了其作詩的目的與態度的,以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從而達到歌頌、贊美、勸諫、諷刺的目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賦詩言志,也是使賦詩言志真正切合《詩經》的文學功能及其文學批評作用。

《詩經》社會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會(包括士大夫與朝廷統治者)利用它來宣揚和實行修身養性、治國經邦——這是《詩經》編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詩經》產生其時及其後一些士大夫們所極力主張和宣揚的內容。

⑺ <<詩經>>的賞析和意思

http://www.guxiang.com/shici/shijing/
這個簡潔

http://jhl2.iok.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22 這個詳細

http://xzschool.com/yw/Soft/ShowSoft.asp?SoftID=15
ppt格式下內載容

⑻ 詩經經典篇目賞析

關雎
蒹葭
採薇
七月
在水一方
桃夭
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版。《詩經·周南·權關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王風·黍離》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衛風·木瓜》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 ·鄭風·風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⑼ 蒹葭賞析500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弦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盪,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雲:「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痴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5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沖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臍』、『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讓」,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自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里,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層次結構】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嘟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洞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復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末烯」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淚」,再到「在水之浚」,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抵」,再到「宛在水中址」,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濟」,再到『值阻且右」,則是反復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沖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

【內容述評】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託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的探討。

【藝術特色】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一、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於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 什麼人?他為什麼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 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 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中央,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於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願隴起來;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事實的虛化、膜猶,詩的意境才顯得那麼空靈而富有象徵意味。

二、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家。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里,由於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徵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於詩人准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徵。

三、意境的整體象徵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沖擊;讀者可以從這里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里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曼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參考資料】

異人異境,使人慾仙。(明•鍾惺《詩經評點》)

此自是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在水之循」,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溯游」兩番摹擬,所以寫其深企願見之狀。於是於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覺點睛欲飛,人神之筆。(清•姚際恆《詩經通論》)

細玩「所謂」二字,意中之人難向人說,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詞。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跡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詩人之旨甚遠,固執以求之抑又遠矣。(清,黃中松《詩疑辨證》)

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餘音。(清•方玉潤(詩經原始》)

詩境頗似象徵主義,而含有神秘意味。(陳子展《詩經直解」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徊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帷》:「一方,難至矣。」按(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陳啟源(毛詩稽古編•附錄脫之曰:「夫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悅益至。」二詩所賦,皆西洋浪漫主義所謂企慕(撫恤11汕t)之情境也。古羅馬詩人桓吉爾名句雲;「望對岸而伸手嚮往」,後世會心者以為善道可望難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國古民歌詠好事多極障,每托興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減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滄海。近代詩家至雲:「歡樂長在河之彼岸。」……(錢鍾書惜錐編)》之,嘆之,怨之,哭之!贊同
16| 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kuhapi | 二級採納率:66%

擅長領域: 暫未定製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推薦答案
檢舉 | 2010-12-30 21:09 檢舉 | 2010-12-30 21:09 熱心網友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盪,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雲:「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人在一個深秋的早晨,來到一條長著蘆葦的大河邊,訪尋他心愛的人,而那人卻使人感到行蹤不定、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他找呀找呀,從「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長著蘆葦的秋水邊奔波,徘徊了好幾個小時,通過這種訪求過程的描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寫出了他的欲見不得的焦急和悵惘的心情。詩中描繪的那條阻隔於詩人與伊人之間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顯然別有含意,如果僅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達彼岸,見到伊人,何況詩人的追求又是那樣的執著和熱烈。因此我認為這條秋水實際上象徵著一種社會的阻力。正是這種阻力,才把牛郎和織女阻隔在銀河的兩岸,使他們「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全詩三章,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時令,烘托氣氛;後六句寫尋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詩迴旋三迭,往復歌詠,情調凄婉動人,意境朦朧深邃。詩中寫「蒼蒼」,「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來起興而懷「伊人」,又是用來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對於「伊人」,詩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從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復其間,希望能與「伊人」一遇。用「蒹葭」起興,引出對「伊人」的尋求自然順理成章之。盡管詩人滿腔熱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長」、「且躋」、「且右」,結果卻是可望而不可即。詩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見所產生的空虛和悵惘之情是難以言喻的,而且用蕭瑟清秋的景象來襯托,詩人的這種情感就顯得更為突出,更為濃郁。正是緣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靈的深秋之景與悵惘迷茫的懷人之思渾然無間,構成了全詩的藝術境界,給人以一種真切自然而又朦朧迷離的美感。
此外,本詩在結構上重復疊句。全詩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數相等,只是在少數地方選用了近義詞或同義詞,如「萋萋」、「采采」分別放在「蒼蒼」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別取代「為霜」,這樣既做到了一唱三嘆,使詩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又使詩作行文富有變化而無重復呆滯之感。
《蒹葭》是十五風中的一篇,可謂「風」類詩的代表,讀它《詩經》的語言美,結構美,思想美可見一斑。

一、二句以兼葭起興,展現一幅河畔秋色圖:河水淼淼,蘆葦蒼蒼,露水結霜。這情景,是在清冷寂寥中略帶凄涼哀婉色調,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寫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徘徊,企慕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相會不易,形成一種可望難即的境況。詩人心中盪漾起無可奈何的情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
四、五句寫「在水一方」的一種特定情境:逆流追尋,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終不可達。這是可望難即境況的常見情境之一,追尋者的悵惆情緒也因此而增強。
五、六句寫 「在水一方」的另一種特定情景:順流追尋,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終不可近。追尋者的悵惘情緒也因此而更加強烈。

⑽ 要一篇關於詩經的賞析文章

《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實。
之子於歸,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
之子於歸,
宜其家人。

《桃夭》屬於漢唐古典舞,表現了姑娘待嫁的心情。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艷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看過這樣的舞蹈不禁眼前會不浮現出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艷,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正如詩經中《桃夭》所展現的一樣逃之夭夭,灼灼其華。整個作品中完全展現了待嫁女子的羞澀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全詩分為三章。第一章以鮮艷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嬌媚。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以說這里是第一個用花來比美人,並不為過。自此以後用花、特別是用桃花來比美人的層出不窮,如魏阮籍《詠懷詩》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唐崔護《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宋陳師道《菩薩蠻》詞:「玉腕枕香腮,桃花臉上開。」他們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貶之為庸才、蠢才,但他們無不受到《詩經》這首詩的影響,只不過影響有大小,運用有巧妙而已。這里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過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頰飛紅,真有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的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託了一股歡樂熱烈的氣氛。這種場面,即使在今天我們還能在農村的婚禮上看到。第二章則是表示對婚後的祝願。桃花開後,自然結果。詩人說它的果子結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徵著新娘早生貴子,養個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願新娘家庭的興旺發達。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徵新嫁娘婚後生活的美滿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朱熹《詩集傳》認為每一章都是用的「興」,固然有理,然細玩詩意,確是興中有比,比興兼用。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隨著充滿待嫁少女夢幻氣息的漢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整個舞蹈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舞者妙曼的身姿為觀眾塑造了如同小桃樹一般的少女形象。少女們輕盈跳躍著,如同桃之精靈一般,整個舞蹈充斥著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取自《詩經》的舞曲《桃夭》中待嫁少女艷若桃李的面容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四月盛開的桃林之中,妙齡少女們嬉戲玩鬧著,少女的清脆笑聲伴著桃花的香味撲面而來,充滿著生機活力的舞姿如同枝頭桃花般在這美麗的世界怒放。

粉絹白衣和粉嫩的妝容,待嫁少女那嬌羞的眼神,掩面時流露出的女兒家的羞澀……被舞者們用完美的舞姿一一演繹,伴著的曲調如行雲流水般素潔高雅,緊跟而後的快板卻表現了少女們獨有的調皮與活潑,明媚的眼眸、紅撲撲的少女羞臉龐伴著那身桃色絹裳,觀者無一不被這桃樹精靈所吸引。

舞者們揮舞著桃色透明的衣袖,粉紗翩翩,在一片片桃花花瓣中蘊藏著的是少女們對於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與期盼:「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美麗如桃花的少女對於未來的美好生活,有著最最美好的想像。

我作為外國語文娛部部長,在迎接學院50年校慶之際,選擇了《桃夭》作為表演節目。在排練過程中我作為這支舞的負責人,對《桃夭》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

作為漢唐古典舞標志性的動作——拋袖和翹首折腰在《桃夭》中頻頻出現,在舞者們翹首折腰的動作中,少女們一顰一笑被刻畫的淋漓盡致,更讓人感受到了獨屬於少女的那種嫵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動中讓人嗅到了春的氣息。

「翹首折腰」這一動作表現在以舞袖、折腰為主題動作的藝術舞蹈中,注重腰功與袖式的變化, 以柔軟的腰功顯示舞蹈魅力。隨時有快節奏的技巧表演昂揚的氣勢, 但其基調是柔美輕捷長, 色彩明麗, 極少萎靡, 頹廢的情緒。以《桃夭》、《踏歌》為代表的漢代舞蹈具有上述的風格特徵, 一方面體現了漢代興盛向上的時代氣息, 另一方面也是表現了這類舞蹈的主要觀眾———皇室貴族、文人文士的欣賞趣味與審美要求。

在服裝的製作上,我們以原版的服裝作為模板,花費了1300元做了衣服,可以說幾乎和原版里的衣服一樣,一手是水袖,一手是手絹,但排起舞來,水袖和手絹並不是十分容易就可以甩上去的,其實還要求舞者手臂的力量和技巧。並且這個舞蹈排練起來對隊形和前後間距的控制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偏台和站錯位置的現象。並且在個人技巧方面也要求很高,尤其對主舞的要求更是很高,無論對身形,還是柔韌度和個人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音樂上,伴奏和旋律充滿了唐代時期的特徵。很有漢唐時期的宮廷特徵。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