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曰老舍賞析
① 老舍的作品和感悟
老舍先生簡介
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發表了大量影響後人的文學作品,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主要作品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月牙兒》、《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鼓書藝人》、《無名高地有了名》、《我這一輩子》、《正紅旗下》、《牛天賜傳》、《櫻海集》、《蛤藻集》,及《女店員》、《春華秋實》、《龍須溝》、《茶館》等小說、劇本、雜文、報告文學多種。其中3幕話劇《茶館》是老舍的頂峰之作,也是共和國話劇創作的精品之一。
老舍的散文無論寫人、寫景、寫情、寫事,感情真摯,愛憎分明;簡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且幽默詼諧,耐人尋味,同他的小說、戲劇一樣,也有著老舍獨具一格的特色。
1966年老舍被林彪、「四人幫」迫害致死。
主要講了草原又綠又廣闊的特點,這段中心句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載於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報》 )
作品《草原》賞析
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現舉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翠色慾流」是說翠色將流而未流;而「流入雲際」,則是說翠色已經流入雲間。這兩者是自相矛盾嗎?其實,不矛盾。反而形象地顯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
「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
前句是近看描寫:
草原綠得濃厚將滴,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草的生命,也抒發了作者無限的熱愛和贊嘆。
後一句是遠看描寫:
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雲天照映,翠色千里,連綿不斷,一直伸向雲天深處。再說汽車在前進,視野中的那些「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雲天嗎?
二、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驚嘆」與「舒服」,「願久立」與「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實,作者驚嘆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靜立不動」,何況是感情豐富的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誘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正是這矛盾的筆觸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特定境界里的豐富的內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既然「看不見什麼東西」,怎麼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其實,這是運用了一種叫「舛(chuǎn)互」的修辭手法。它對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是為了更真切地襯托和強調「初入草原」時的靜感。這是以聲寫寂,以動襯靜,從而突出了遼闊草原寂而不死,靜中見活的生機。
老舍的《草原》記敘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烈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充分體現了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這是本文的主題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家庭。老舍通過記敘訪問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愛的主題,提煉出這一文意,無疑是抓住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民族關系的真實本質,十分正確。
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歡迎遠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主客話別的順序記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遠出相迎、熱情款待、親切聯歡的場面,字里行間滲透著蒙漢人民間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煉文意的過程中,把文意濃縮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兩句詩,寥寥十四字,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了回味不盡的餘地:
內蒙古草原空氣新鮮,天空明朗,廣袤無邊,一碧千里,到處是翠色慾流,令人陶醉,豈不是與「天涯碧草」貼合相應了嗎?詩句中的「何忍別」、「話斜陽」正是「蒙漢情深」的體現和寫照,它又與上文蒙族牧民縱馬賓士,以主人的身份遠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娛賓的描寫有機勾連,桴fu鼓相應,實在恰到好處。
同時,作者引詩作結還收到了揭示題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漢情深」「深」在哪裡?作者一行剛剛踏上草原,就從心底里油然升起熱愛之情;牧民遠出迎客,歡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雙方親如一家,融洽無間,更加顯露了蒙漢間的深情厚誼。尤其是「何忍別」突現了主客雙方的內心世界,兩情依依,不忍分別,自然「情深」了,而「話斜陽」則展示了主客雙方的動人情態,話語綿綿,難分難舍,不是「情深」會如此嗎?完全可以說,引詩是對蒙漢民族間兄弟之情的凝煉概括,也是對文意的進一步拓展和強化。
另外,引詩中的「天涯碧草話斜陽」彷彿一個特寫鏡頭:
主客雙方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依戀不舍地娓娓交談,時間不停地推移,夕陽漸漸西沉,他們竟渾然不覺,這是蒙漢情深的形象映現。
他們「話」什麼呢?也許感謝主人熱情接待,也許希望客人不久再來,也許是雙方互相勉勵,攜手並進……這一餘味不盡的特寫鏡頭與「蒙漢情深」的全篇之旨緊相扣合,豈不是進一步深化了文意嗎?
② 他人對老舍的評價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其它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同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教學之餘,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正式開始創作生涯。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做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祖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月刊》。
1925年, 老舍第一個長篇《老張的哲學》問世,作品取材於老舍在北京教育界任職時的經歷。小說揭露了北洋政府統治下,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亂,在藝術上表現出幽默的藝術風格。
1934年夏到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1936年夏辭去教職,專事文學創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武漢、重慶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任常務理事、總務組長,並組織出版會刊《抗戰文藝》。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美寫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劇協和中國曲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1966年被「四人幫」迫害致死。
老舍一生勤奮筆耕,創作甚豐。20世紀30年代就成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集《趕集》等。其《駱駝祥子》問世後蜚聲文壇,標志著老舍現實主義風格的形成,達到了他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曾先後被譯成十幾種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貧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藝作品集《三四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正紅旗下》,長篇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散文雜文集《福星集》,劇本《龍須溝》、《茶館》等。老舍文學創作歷時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為題材,愛憎分明,有強烈的正義感。人物性格鮮明,細節刻畫真實。能純熟地駕馭語言,善於准確地運用北京話表現人物、描寫事件,使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強烈的生活氣息。老舍以諷刺幽默和詼諧輕松的風格,贏得了人民的喜愛,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我是文藝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幾年來日日操練在書桌上與小凳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沒有大將的韜略,可是小卒該作的一切,我確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現在如是,希望將來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願有人贈給我一塊短碑,上刻: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
③ 求 老舍 無題 賞析
しんいちの哀
④ 我的母親老舍賞析
賞析:
文章的最後一句:「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更是以簡朴的語句,表現出作者欲言又止,又難以盡述的追悔內疚之情和無從說起,又沒齒難忘的養育教誨之恩。作者在文章中敘述了母親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如「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但是吵嘴打架。
永遠沒有她」,「在刺刀下,飢荒中,保護著兒女……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這些都說明了母親軟而硬的個性,而母親的這種個性又深深的影響到了作者,使得作者擁有了「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看作當然」。
與下文的「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相照應。「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這是作者經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從濟南逃到西南對思母的那種復雜心情。也許我們都不曾體會過,也不曾知曉過,但作者卻覺得很痛苦。
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麼會比思鄉情,念母情更來得強烈了。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失去了根的花,是怕當每次收到家信的時候,就會有不詳的消息從中滲露出來。有母親的人,心是安定的。作者又何嘗不想這樣呢?「我疑惑,我怕」。疑惑為什麼在一年的家信中都找不到關於母親起居的情況。
怕母親早以有不策,只是作者不想捅破,捅破那層似窗紙一樣的念母之情。但噩耗還是傳來,原來母親已經去世有一年了。作者最後也只剩下內疚而又惋惜不已的哀痛,只能以「心痛!心痛!」來結束全文。作者在敘寫個人生活經歷和一些感受很深的事情時。
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平實簡朴的語言中,讀來親切,令人動情。而最後那句「心痛!心痛!」更是被人們視為經典。我們又何嘗不能拿來借鑒呢。
(4)趙子曰老舍賞析擴展閱讀:
《我的母親》介紹:
《我的母親》是小說家老舍的作品。《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朴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 文章中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贊頌之情。在文中,老舍細細地描述了母親的性格,她勤勞、熱心、疼愛兒女。母親給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這篇文章的風格是純朴而清新的。語言隨情而發,自然樸素,字字句句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深之語;結構任性而為,平實流暢。結尾處,一聲沉痛的嘆息,明白如話,卻是意悲而遠,感人至深。
作者介紹: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慶春,老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筆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鴻來、非我等筆名。
曾經擔任山東大學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紅旗下》,話劇《龍須溝》、《茶館》等。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滿族 正紅旗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
「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老捨出生於北京一個貧苦旗人家庭。一歲半喪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國聯軍的義大利軍人劫掠,還是嬰兒的老舍因為一個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倖免於難。老舍九歲得人資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范學校。於1918年畢業。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侍奉老母,規規矩矩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
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同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教學之餘,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正式開始創作生涯。
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做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
《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
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到中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月刊》。並且,現在老舍的作品均已進入小學、初中的課文。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於北京太平湖。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且獲投票第一,由於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諾獎遺憾頒予川端康成。
1978年,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墓碑上刻寫著老舍的一句話:「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
⑤ 老舍作品《趙子日》簡介
《趙子曰》,老舍所作長篇小說,於1927年發表。由文匯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講述愛慕虛榮的大學生趙版子曰的權故事。(是yue曰,不是ri日)
老舍的第二部長篇小說《趙子曰》寫的是住在北京「天台公寓」的一群大學生的灰色生活。這里有「古老的青年」周少濂,有「年少無知的流氓」歐陽天風,有「過激黨」分子李純景,有「一舉一動都帶著洋味兒」的武端,有「好象綢緞庄的少掌櫃」的莫大年,當然更有「天字第一號」的粗魯好心的財神爺趙子曰。他們胡吃,悶睡,瞎起鬨,那麼一天天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這些學生是以趙子曰為中心的,這是因為他資格最老,更主要的是他最有錢,揮金如土,那些哥兒們都可以揩他點油兒。這樣,以趙子曰的名字作為書名也就名正而言順了。
⑥ 評價老舍的文章
老舍就任小學校長的第二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他自稱只是「看見了五四運動,而沒在這個運動裡面,……對於這個大運動是個旁觀者」(《我怎樣寫〈趙子曰〉》)。這確實使他在一段時期里,對於青年學生及其活動,有些隔膜和誤解。但「五四」時期興起的新的時代潮流,包括文學革命在內,仍然沖擊著他的心靈。本來,軍閥政府基層機構的腐敗,混跡其間的衛道者們的虛偽,在這個剛剛來自社會底層的年輕人的眼中,無處不是破綻和丑態,難以與他們安然相處。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五四」給了我什麼》),他作出了新的抉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裡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在這以前,還堅決退掉母親包辦的婚約。次年回到北京,任顧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會的文書,同時在第一中學兼課,業余時間到燕京大學旁聽英文。一度還信仰過基督教。雖然道路不無曲折,但「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捨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為了提高英文水平,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書本都向他打開一個比原先見到的更為寬廣多彩的世界。閱讀作品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文學興趣。客居異國的寂寞和日益濃烈的鄉思,又需要寄託和發泄。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他把見到過的人和事用文藝的形式寫下來。1926年寫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當年在教育界任職時的見聞。接著又寫下了長篇《趙子曰》(1926)和《二馬》(1929)。三部作品陸續在文學研究會的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立刻以文筆輕松酣暢,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讀者的注意。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他終於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
⑦ 老舍的《趙子曰》中涉及了哪些人
學界里就有歐陽天風(《趙子曰》),他以告密為業,靈魂卑污。
在衙門里就有那個炙手可熱的小趙,他頗類老張,善於仗勢欺人,乘人之危,詐財物,獵女色,心如蛇蠍,令人發指。
⑧ 老舍 春風 賞析
老舍散文《春風》寫出了濟南秋天的美。
老舍不僅寫了的秋天、濟南的冬天、濟南的夏天,還在《春風》中寫了濟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駁離,色彩斑斕。他似乎天生對山有一種由衷的親近,對水有一種深切的景仰。
他的散文中對濟南山水的描寫,如其說是寫,不如說是在「讀」,是相看兩不厭的「對話」,就難怪是那麼鮮活,那麼靈動,那麼傳神,那麼富有人情味了。
本文寫濟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過山來表現的,重點抓住了顏色來進行具體描寫,給作者的感覺是舒適安全寫青島秋天的美,主要是通過海來表現的,重點抓住了海上的風景來進行具體描寫。給作者的感覺是不願思想而不得不思想 。
(8)趙子曰老舍賞析擴展閱讀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原姓舒舒覺羅氏(一說姓舒穆祿氏,存疑),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他1948年唱過黃梅戲,還受到嚴鳳英的表揚。
由於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於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終年67歲。夫人胡絜青(1905-2001)。其代表作品有《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等。
老舍一生共寫了約計800餘萬字的作品,被稱為「人民藝術家」。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
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二馬》《貓城記》.
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月牙兒》《趕集》《櫻海集》《東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須溝》《茶館》《西望長安》。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
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被選入教育課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風
⑨ 讀老舍趙子曰主要內容200字
《趙子曰》是老舍的第二部小說,是趨向於成熟的過渡性作品。《趙子曰》以嬉笑唾罵的筆調,塑造了一個在中國新舊變化的大時代,既無向善決心,又無作惡勇氣的糊塗大學生趙子曰的形象。《趙子曰》中,主人公本有著善良的天性,為人率直、慷慨大方,並時常做著愛國志士的夢。他搭救了被軍官凌辱,淪落風塵的女子譚月娥,但卻還是不願得罪軍官而帶譚月娥回家鄉。趙子曰的性格中也頗有阿Q的影子,他得了倒數第一時老舍這樣寫道,「至於名列榜末呢,他照著鏡子自己勉勵:『倒著念不是第一嗎!』於是那一點不高興,一片雪花兒似的那一點,沒其立足之地了。」對阿Q的那怒其不爭的感覺,同樣的出現在趙子曰的身上了。且不說他是否是因為兩本談麻將和京戲的書,也小有名氣,而成為學生主席。但卻對官場中的沽名釣譽的把戲動心,而忘了李景純的一番勸告,反而仍去聽信歐陽天風的。單單是他對歐陽天風的友誼不禁讓人感覺到可笑和可悲。可笑的是趙子曰的糊塗勁,「他們兩個的經濟政策根本不同,可是在麻雀場上使他們關系越發密切;趙子曰要是把錢輸給歐陽天風,除了他以為叉麻雀是最高尚的游戲以外,他覺得無形中作了一樁慈善事業。」
他的友誼的深固竟是通過游戲,也因此與歐陽天風形影不離,而他把輸錢當作了慈善事業。不僅為這種不知道應該稱作是單純還是說愚蠢的想法而覺得可笑。而可悲的是他「最好的朋友」只是利用他,就算有好友相勸,讓他謹慎,而他卻仍選擇相信。他就像沒有思想一樣,整天處在一種混沌狀態中,不知如何立身處事。在「天台公寓」那片插科打諢、調侃戲謔的喜劇氣氛中,我們看到了狄更斯的幽默和滑稽,而也能明顯感受到老舍沉重的悲劇心態。
⑩ 老舍《春風》賞析
老舍散文《春風》寫出了濟南秋天的美。
老舍不僅寫了的秋天、濟南的冬天、濟南的夏天,還在《春風》中寫了濟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駁離,色彩斑斕。他似乎天生對山有一種由衷的親近,對水有一種深切的景仰。
他的散文中對濟南山水的描寫,如其說是寫,不如說是在「讀」,是相看兩不厭的「對話」,就難怪是那麼鮮活,那麼靈動,那麼傳神,那麼富有人情味了。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用通俗、平白的文字來反應時代和生活,這才是老舍作為語言大師的境界,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10)趙子曰老舍賞析擴展閱讀
語言風格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他的「白」,讓讀者易於理解卻又頗有深度。
用通俗、平白的文字來反應時代和生活,這才是老舍作為語言大師的境界,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語脫去自然形態的粗糙與隨意,煉成金子,使現代的北京口語顯出樸素精緻如同一具精雕細刻的瓷器。
同樣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來自狄更斯等英國文學家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內蘊的「京味」。幽默風趣,是老舍作品語言的總體風格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