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陶淵明的飲酒其九賞析

陶淵明的飲酒其九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5 10:53:40

㈠ 飲酒(其九)田父對陶淵明的看法和建議要如何分析

【飲酒(其九)原文】
飲酒(其九)
晉 陶淵明
清晨聞扣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注釋】
(1)倒裳:顛衣倒裳。這句是說急忙迎客,來不及正著衣裳。
(2)子:指下句的田父,即農夫。與:通歟,語氣詞。
(3)好懷:好意。這句是說來訪的是位好心腸的農夫。
(4)壺漿:用壺盛的酒。疑:怪。乖:背戾。這兩句是說農夫提壺酒遠道來問候,怪我和時世不合。
(5)襤縷:同藍縷,衣衫破爛。高棲:指隱居。這兩句是說穿著襤縷的衣衫住在茅屋之中,這不值得做為你的隱居之所。自此以下四句都是農夫勸說的話。
(6)尚同:以同於流俗為貴。一:一本作舉。汩(gǔ古):同淈,攪混。汩其泥:《楚辭·漁父》雲:「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即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思。這兩句是說舉世都以隨波逐流為高尚,希望你也同流合污。
(7)稟氣:天賦的氣質。諧:合。寡所諧:難與世俗諧合。這句和上句是說深深感激您的好意,但是我本性就難和世俗苟合。自此以下是陶淵明回答農夫的話。
(8)紆:屈曲。轡:馬韁繩和嚼子。紆轡:回車,指枉道事人。詎:豈。這兩句是說回車改轍誠然可以學習,然而豈不是違反了自己的本意而走入迷途?
(9)共歡此飲:共同歡飲。駕:車駕,借指道路、方向。這兩句是說且一同歡飲吧,我的車駕是不可回轉的。即初衷不能改變。
【參考譯文】
清早就聽敲門聲,不及整衣去開門。請問來者是何人?善良老農懷好心。攜酒遠道來問候,怪我與世相離分。破衣爛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貴身。舉世同流以為貴,願君隨俗莫認真。深深感謝父老言,無奈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誠可學,違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歡飲酒,決不返車往回奔!
賞析

《飲酒》組詩第九首《飲酒·清晨聞叩門》,是一篇假設問答以表示詩人堅持隱居避世、拒絕仕宦決心的詩作。這首詩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它使人們能更清楚地了解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以及他對「仕」與「隱」的認識和思索。
詩以清晨的叩門聲發端,全篇皆在自然而融洽的氣氛中。清早,詩人就聽見有人敲門,他急忙起身,連衣服也顧不得穿好,便趕去開門。「倒裳」,用《詩經·齊風》「東方未明,顛倒衣裳」之意,風趣地寫出詩人一早急起迎客的匆忙情形。「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問一聲來者是誰?原來是一位老農前來問候。「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此兩句是詩人以轉述的口氣說出田父的來意:他提著酒壺遠道來探望,為的是懷疑我與時世相違背。緊接四句便記下田父的勸說之辭。這位田父的意思也並非是贊同當時的社會風氣,只覺得詩人如此衣衫破敝、居住在低矮的茅屋中,未免太委屈,實在不是高士隱居之地。「繿縷」,同「襤褸」。「尚同」,主張同流合污的意思。「汩其泥」,語出《楚辭·漁父》:「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意謂姑且與世人同浮沉,不要獨清。再下六句,則是詩人對田父的回答,亦可視作作者的自勉之辭:我深深地感謝老人家的善意勸告,但是自己的稟性、氣質不能與世俗相諧洽;攬轡回車、再入仕途,誠然可以跟著人家學,可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和初衷,豈不是太糊塗了嗎?咱們暫且快樂地喝酒吧,我的車是不能回轉的!語氣雖然謙恭而委婉,但是所表示的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決心走隱逸之路的態度,又是何等堅決!「吾駕不可回」,這正是詩人最後的誓言。
從詩的藝術構思來看,全篇設為問答,與《楚辭·漁父》篇有著相近之處。而且非特形似,神亦似之。從詩的內容來看,屈子「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剛正之氣,亦正為詩人所繼承和發揚。陶淵明雖未像屈子那樣「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從田父所言的「繿縷茅搪」看,他的生活也是極其簡陋的。所以他的寧守貧賤、絕意仕進,也和屈子一樣是難能可貴的。此外,詩人將日常生活中的瑣細之事,如開門迎客,對酒談天,都寫入詩中,而且又寫得親切自然,豐腴有味,純朴動人,這也是作品的高妙之處。全篇看似舒緩,卻於表面散漫的行文中,處處蘊含著不流於世俗的高尚精神。
【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㈡ 分析鑒賞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一 和《飲酒 》其九 並說明他們在內容和藝術特色上有什麼共同點

飲酒①
東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②,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③,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④。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注釋

①《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後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 ②人境:人類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黃昏的時候。 ④末二句用《莊子》語。《莊子·齊物論》:「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詩意是說從大自然的啟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也無待言說。

品評賞析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隻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彷彿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歸宿。

㈢ 陶淵明 《飲酒》(其九)譯文 謝謝 急~!!~!~

飲 酒①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②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③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東晉大司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類官職。淵明八歲 喪父,家道衰落,日漸貧困。曾幾度出仕,任過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四十一 歲時棄官歸隱,從此躬耕田園。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 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清陶澍注《靖節先生 集》是較好的注本。

【注釋】 ①《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後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 ②人境:人類 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黃昏的時候。 ④末二句用《莊子》語。《莊子• 齊物論》:「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莊子•外物》:「言者所以 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詩意是說從大自然的啟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 也無待言說。

【品評】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 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 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 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 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隻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彷彿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歸宿。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鑽營的各種丑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麼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採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麼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麼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朴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像餘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於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托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飲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劉裕調集全國的兵力,從東向西,分五路討伐後秦。首發攻克了洛陽,西晉故都得到光復。第二年又攻克長安。長安經過百年滄桑,終於被晉軍收復。消息傳到江南,東晉朝野一片歡騰。

劉裕通過北伐,極大的擴大了他個人的權利。朝廷為了討好劉裕,下詔書封劉裕為相國,總管朝政,又封他為宋公,食邑十個郡,加九錫,位在各諸侯之上,劉裕故作推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劉裕手裡,他想要什麼,朝廷就得下詔書給他什麼。他想當朝廷,當今的朝廷也得趕快讓位給他,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他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只是遲早的事,他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鬱悒。只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一旦東晉滅亡,就一筆勾銷了。他又想一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莫不如此。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一覺吧。

陶淵明只要弄到酒,沒有一個晚上不喝他個一醉方休。他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盪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也許靠著飲酒,我陶淵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後反而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後,再修改潤色。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松,比喻自己隱居守志,終身得所。

一隻惶惶不安的失群鳥,日暮還在徘徊獨飛。沒找到合適的棲息之處。夜晚叫聲悲切,依依戀戀,不肯遠去。因遇孤生松,收斂翅歸依。寒冷的勁風使萬木凋謝,而松樹獨不衰。我像這只飛鳥一樣,總算找到歸所,千載不相違。

其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注:教材上大多為第五首)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蘇軾說:「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這兩句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萬物各順其自然,這里有很深的奧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這首詩是說三代以來,人們是非不分,只是順應時勢隨聲附和。作者要與世俗背馳,要追隨秦時夏黃公,綺里季等在商山隱居的四隱士,避世隱居。

世上人們的行為有千萬種,誰知怎麼叫是,怎麼叫非?有些人只簡單粗略的從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隨著別人表示贊譽或詆毀。夏商周三代以來,這種事情很多,但豁達之士有自己的主見,不隨聲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輩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決計歸隱。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

㈣ 對《飲酒(其九)》如何賞析

飲酒·其九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賞析:

《飲酒》組詩第九首《飲酒·清晨聞叩門》,是一篇假設問答以表示詩人堅持隱居避世、拒絕仕宦決心的詩作。這首詩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它使人們能更清楚地了解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以及他對「仕」與「隱」的認識和思索。

詩以清晨的叩門聲發端,全篇皆在自然而融洽的氣氛中。清早,詩人就聽見有人敲門,他急忙起身,連衣服也顧不得穿好,便趕去開門。「倒裳」,用《詩經·齊風》「東方未明,顛倒衣裳」之意,風趣地寫出詩人一早急起迎客的匆忙情形。「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問一聲來者是誰?原來是一位老農前來問候。「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此兩句是詩人以轉述的口氣說出田父的來意:他提著酒壺遠道來探望,為的是懷疑我與時世相違背。緊接四句便記下田父的勸說之辭。這位田父的意思也並非是贊同當時的社會風氣,只覺得詩人如此衣衫破敝、居住在低矮的茅屋中,未免太委屈,實在不是高士隱居之地。「繿縷」,同「襤褸」。「尚同」,主張同流合污的意思。「汩其泥」,語出《楚辭·漁父》:「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意謂姑且與世人同浮沉,不要獨清。再下六句,則是詩人對田父的回答,亦可視作作者的自勉之辭:我深深地感謝老人家的善意勸告,但是自己的稟性、氣質不能與世俗相諧洽;攬轡回車、再入仕途,誠然可以跟著人家學,可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和初衷,豈不是太糊塗了嗎?咱們暫且快樂地喝酒吧,我的車是不能回轉的!語氣雖然謙恭而委婉,但是所表示的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決心走隱逸之路的態度,又是何等堅決!「吾駕不可回」,這正是詩人最後的誓言。

從詩的藝術構思來看,全篇設為問答,與《楚辭·漁父》篇有著相近之處。而且非特形似,神亦似之。從詩的內容來看,屈子「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剛正之氣,亦正為詩人所繼承和發揚。陶淵明雖未像屈子那樣「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從田父所言的「繿縷茅搪」看,他的生活也是極其簡陋的。所以他的寧守貧賤、絕意仕進,也和屈子一樣是難能可貴的。此外,詩人將日常生活中的瑣細之事,如開門迎客,對酒談天,都寫入詩中,而且又寫得親切自然,豐腴有味,純朴動人,這也是作品的高妙之處。全篇看似舒緩,卻於表面散漫的行文中,處處蘊含著不流於世俗的高尚精神。

㈤ 飲酒其九的解說

飲酒(其九)

陶淵明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專見候,疑我與屬時乖。
「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賞析】
妙用典故不著痕跡,詩里隱含屈原《楚辭·漁父》語意,表示自己不從流俗趨時附勢,歸隱之志不可動搖。

《飲酒》是陶淵明寫的一組長詩,共計20首。這組長詩,是陶淵明以詩的語言對自然主義人生哲學的精闢闡述。他深知仕宦生涯和追求名利是對人的真性的異化,是一種違背人性的生活。 《飲酒》其九 說:「 紆轡 誠可學, 違己詎非迷 !」只有歸田隱居,方如「羈鳥」返舊林,「池魚」歸故淵,遂得「自然」之態,獲得人生的真正情趣。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續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鑽營取巧的一套,終於回家鄉當隱士去了。《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

㈥ 陶淵明《飲酒 其九》運用了比興手法,請談談比興手法的運用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比就是譬
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說白了就是詩歌中用於比喻和
抒情的手法。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
較准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
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
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系,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系。《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復雜而隱晦的比喻。朱熹在《詩集傳》中
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准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
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
法。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大多數作品是用比興的寫法開頭的。其中《周南·關雎》一詩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這是一首愛情詩,詩歌欲寫所思之「女」,先以雎鳩起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既是興,又是比,雎鳩天性溫順,可比淑女之嫻靜;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采荇之女;「關關」乃雎鳩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見,詩歌之起興本身就具有聯想、托寓、象徵等作用,這本身就給詩歌的理解帶來很大的空間。

㈦ 陶淵明飲酒其九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什麼情感

《飲酒 其九》
清晨復聞叩制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褸襤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譯文:
清早就聽敲門聲,不及整衣去開門。
請問來者是何人?善良老農懷好心。
攜酒遠道來問候,怪我與世相離分。
「破衣爛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貴身。
舉世同流以為貴,願君隨俗莫認真。」
「深深感謝父老言,無奈天生不合群。
仕途做官誠可學,違背初衷是迷心。
姑且一同歡飲酒,決不返車往回奔!」

故事和問答的形式,表現了詩人自己鄙棄官場、潔身自好的處世態度,和不返仕途、不肯同流合污的決心,以及其遁世而未遁志的情感。
「無奈天生不合群」一句中「無奈」可以理解為詩人有志向也有抱負是想做官一展才華的,可是他的性格又無法也不願意融入官場

㈧ 陶淵明飲酒詩賞析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談陶淵明飲酒詩的「樂趣」
陶淵明詩集中共有飲酒詩60餘首,《陶淵明集序》中,蕭統第一次提示了陶淵明飲酒詩的內涵,「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以其獨特的審美視角解釋了陶淵明飲酒詩的深意。古人雲:杯中之物堪以樂,一飲魂銷萬古愁。綜觀陶淵明飲酒詩,亦可領略到詩人純真而又質朴的個中樂趣。
其一,載酒去塵網——「素位之樂」。
陶淵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張回歸率性而為的「自然之鄉」,憎惡曲意逢迎的官場生活。早年雖有過鴻鵠之志,但都在黑暗渾濁的社會大氛圍中磨平了稜角。出於生計考慮雖多次為官,但詩人並不快樂,並慨嘆自己的為官生涯是「誤落塵網中」。可見,詩人對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何其急切!
晉 元興二年癸卯(四O三),詩人因母親去世,居憂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四句,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卷三評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樂,其不以貧賤而慕於外,不以富貴而動於中,豈矯情哉?」今歲「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消陰中夏,南風拂裳,閑游「六藝」,「弱子」咿呀學語,嬉戲一旁,高興之餘載酒揮觴,盡享人倫之樂,自是趣味橫生。此時陶淵明深切感受到脫離「心為形役」的暢快,便欣然寫道:「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其二,有酒且為樂——「樂天之學」。
陶淵明歸田之後的詩《和劉柴桑》中有「谷風轉凄薄,春醪解飢劬。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四句,吳瞻泰《陶詩匯注》卷二評曰:「此詩是靖節樂天之學。」躬耕田野,東風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勞,雖說濁酒不如佳釀,但用以調節情趣卻是有勝過無的,既有之則安之,正是詩人「樂天知命」人生觀的體現。
又如《游斜川》中「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月非所求」,正如詩人所說「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無須太顧慮百年之後的景況, 「有酒且為樂」,便是人生快事。再如《雜詩》其四中的「一觴雖獨進,杯盡須自傾」,《飲酒》其九中的「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等均是詩人知命而樂天的精神體現。
其三,斗酒聚比鄰——「惜時達樂」。
陶淵明並沒有象當時的一些「隱士」一樣,嘯聚山林,遠離人煙,而是「結廬在人境」,在「與人聚」的自然生存狀態中揮灑性情,亦是別有一番樂趣。
《歸園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化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幾句,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卷三評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復還,而生者可共樂也。故耕種而還,濯足才罷,即以斗酒只雞,招客為長夜飲也。」詩人開荒南野,免不了稼穡扶犁,與農民一樣辛勤耕耘。勞作之後與鄰居相聚飲酒,酒酣之時,慨嘆光陰易逝,歡樂太短,於是眾人通宵歡飲,把酒達旦。正如孫人龍輯《陶公詩評注初學讀本》卷一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又如《雜詩》其一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中所體現出來也正是這種「惜時達樂」的人生態度。
其四,銜觴圖共飲——「好德樂道」。
陶淵明不同於老子 「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思想,他認為人的性靈相知在於溝通,在於心與心的交換,而不是將真情藏於冷峻,一味地去追求超脫塵世,這是典型的田園君子的「好德樂道」思想。
《答龐參軍》中有「我有旨酒,與汝樂之」、「送爾於路,銜觴無欣」、「豈忘宴賓」的句子,孫人龍輯《陶公詩評注初學讀本》卷一評曰:「(此篇)高雅脫俗,喻意深闊,交情篤摯,妙能寫出。」這一首詩中的酒反映了詩人的心理漸進過程,將詩人「好德樂道」的思想盡情展現出來。其一、二分別寫「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則寫「同好」之人既來,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樂。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一日不見,如何不思」的真摯情感;其四則是分別之酒。世上知音本來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裡的話還沒有說盡,就要分別,「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聞消息;其五則為擔憂之酒,魏晉社會動盪,「王事靡寧」,龐參軍奉劉義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卜,一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詩充滿了對友人的關切之情,讀之感人,味之淚下!
陶淵明飲酒詩風韻獨具,但得「樂道」如何不飲?讀陶淵明的詩如品酒,詩外有酒氣,詩內怡性情。

㈨ 飲酒其九語言特色

這首詩是陶淵明辭官歸隱後所作的,它表現了詩人在欣賞自然景物中所領會到折生活情趣。雖然,全詩語言清淡,不加雕飾,沒有精緻的修辭、華美的辭藻,似乎無意為詩,毫不著力,但卻流露出濃濃的詩情。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個設問句,樸素自然,揭示了全濤的中心------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於詩人的心境超脫世俗才感受到的。「心遠」二字,乃是淘眼,它點出了境由心生的道理。就這兩個字本身看,它平實無奇,實則是生花妙筆,與全句乃至全詩意境自然融合,成為點睛之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個「見」字,乍看好似信手沾來,隨意而做,細研才悟出,此字乃是詩人之所在。它既表現出詩人正在採菊時,於無意中見南山的驚喜,又使人和物融為一體,描繪出一幅閑適愉悅。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畫面,濤人超脫俗的清風峻骨也躍然紙上。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厭惡污垢官場、安貧樂道、熱愛自然的清高隱士的形象。他以菊為友,以山為朋,流連其間,自得其樂。好一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難怪它會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朴實無華的語言,樸素真摯的情感,是(飲酒)一詩顯著的特色。陶淵明以他令人敬佩的點石成金的功力,留下了許許多多傳神的妙筆。讀了這首詩,我不禁想起了李太擺的兩句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㈩ 飲酒(其九)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理趣

妙用典故不著痕跡,詩里隱含屈原《楚辭·漁父》語意,表示自己不從流俗趨專時附勢,歸隱之志不可屬動搖。《飲酒》是陶淵明寫的一組長詩,共計20首。這組長詩,是陶淵明以詩的語言對自然主義人生哲學的精闢闡述。他深知仕宦生涯和追求名利是對人的真性的異化,是一種違背人性的生活。 《飲酒》其九 說:「 紆轡 誠可學, 違己詎非迷 !」只有歸田隱居,方如「羈鳥」返舊林,「池魚」歸故淵,遂得「自然」之態,獲得人生的真正情趣。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續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鑽營取巧的一套,終於回家鄉當隱士去了。《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