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游終南山賞析

游終南山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5 04:23:25

㈠ 《游終南山》的賞析,要求從題目、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作手法上賞析。急用!!

欣賞這首詩,必須緊扣詩題《游終南山》,切莫忘記那個「游」字。
就實際情況說,終南盡管高大,但遠遠沒有塞滿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確是硬語盤空,險語驚人。這是作者寫他「游」終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則山與天連;環顧,則視線為千岩萬壑所遮,壓根兒看不見山外還有什麼空間。用「南山塞天地」概括這種獨特的感受,雖「險」而不「怪」,雖「誇」而非「誕」,簡直可以說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當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時從「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確「硬」得出奇,「險」得驚人。然而這也是作者寫他「游」終南山的感受。日月並提,不是說日月並「生」;而是說作者來到終南,既見日升,又見月出,已經度過了幾個晝夜。終南之大,作者游興之濃,也於此曲曲傳出。身在終南深處,朝望日,夕望月,都從南山高處初露半輪,然後冉冉升起,這不就象從石上「生」出來一樣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與此同一機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誇過其理」(《文心雕龍。誇飾》),但和作者「游」終南山的具體情景、具體感受聯系起來,就覺得它雖「險」而不「怪」,雖「誇」而非「誕」。當然,「險」、「硬」的風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樣的情韻。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兩句的風格仍然是「奇險」。在同一地方,「夜」與「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們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給人以「奇」的感覺?但細玩詩意,「高峰夜留景」,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被夜幕籠罩之後,終南的高峰還留有落日的余輝。極言其高,又沒有違背真實。從《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於天」以來,人們習慣於用「插遙天」、「出雲表」之類的說法來表現山峰之高聳。孟郊卻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徵性的景物加以誇張,就在「言峻則崧高極天」之外另闢蹊徑,顯得很新穎。在同一地方,「晝」與「未明」(夜)無法並存,作者硬把二者統一起來,自然給人以「險」的感覺。但玩其本意,「深谷晝未明」,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灑滿陽光之時,終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極言其深,很富有真實感。「險」的風格,還從上下兩句的誇張對比中表現出來。同一終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晝未明」。一高一深,懸殊若此,似乎「誇過其理」。然而這不過是借一高一深表現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於以見終南山高深廣遠,無所不包。究其實,略同於王維的「陰晴眾壑殊」,只是風格各異而已。
「長風驅松柏」,「驅」字下得「險」。然而山高則風長,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向一邊傾斜,這只有那個「驅」 字才能表現得形神畢肖。「聲」既無形又無色,誰能看見它在「拂」?「聲拂萬壑清」,「拂」字下得「險」。然而那「聲」來自「長風驅松柏」,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在飄拂,也都在發聲。說「聲拂萬壑清」,就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統一起來了,使讀者於看見萬頃松濤之際,又聽見萬壑清風。
這六句詩以寫景為主,給人的感受是:終南自成天地,清幽宜人。插在這中間的兩句,以抒情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義語。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發了贊頌之情。「路險心亦平」中的「險」是「平」的反義詞。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麼,山路再「險」,心還是「平」 的。以「路險」作反襯,突出地歌頌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語盤空,險語驚人,也還有言外之意耐人尋味。贊美終南的萬壑清風,就意味著厭惡長安的十丈紅塵;贊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著厭惡山外的人邪心險。以「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詩,這種言外之意就表現得相當明顯了。

㈡ 賞析孟郊的(游終南山)

欣賞這首詩,必須緊扣詩題《游終南山》,切莫忘記那個「游」字。
就實際情況說,終南盡管高大,但遠遠沒有塞滿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確是硬語盤空,險語驚人。這是作者寫他「游」終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則山與天連;環顧,則視線為千岩萬壑所遮,壓根兒看不見山外還有什麼空間。用「南山塞天地」概括這種獨特的感受,雖「險」而不「怪」,雖「誇」而非「誕」,簡直可以說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當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時從「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確「硬」得出奇,「險」得驚人。然而這也是作者寫他「游」終南山的感受。日月並提,不是說日月並「生」;而是說作者來到終南,既見日升,又見月出,已經度過了幾個晝夜。終南之大,作者游興之濃,也於此曲曲傳出。身在終南深處,朝望日,夕望月,都從南山高處初露半輪,然後冉冉升起,這不就象從石上「生」出來一樣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與此同一機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誇過其理」(《文心雕龍。誇飾》),但和作者「游」終南山的具體情景、具體感受聯系起來,就覺得它雖「險」而不「怪」,雖「誇」而非「誕」。當然,「險」、「硬」的風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樣的情韻。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兩句的風格仍然是「奇險」。在同一地方,「夜」與「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們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給人以「奇」的感覺?但細玩詩意,「高峰夜留景」,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被夜幕籠罩之後,終南的高峰還留有落日的余輝。極言其高,又沒有違背真實。從《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於天」以來,人們習慣於用「插遙天」、「出雲表」之類的說法來表現山峰之高聳。孟郊卻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徵性的景物加以誇張,就在「言峻則崧高極天」之外另闢蹊徑,顯得很新穎。在同一地方,「晝」與「未明」(夜)無法並存,作者硬把二者統一起來,自然給人以「險」的感覺。但玩其本意,「深谷晝未明」,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灑滿陽光之時,終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極言其深,很富有真實感。「險」的風格,還從上下兩句的誇張對比中表現出來。同一終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晝未明」。一高一深,懸殊若此,似乎「誇過其理」。然而這不過是借一高一深表現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於以見終南山高深廣遠,無所不包。究其實,略同於王維的「陰晴眾壑殊」,只是風格各異而已。
「長風驅松柏」,「驅」字下得「險」。然而山高則風長,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向一邊傾斜,這只有那個「驅」 字才能表現得形神畢肖。「聲」既無形又無色,誰能看見它在「拂」?「聲拂萬壑清」,「拂」字下得「險」。然而那「聲」來自「長風驅松柏」,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在飄拂,也都在發聲。說「聲拂萬壑清」,就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統一起來了,使讀者於看見萬頃松濤之際,又聽見萬壑清風。
這六句詩以寫景為主,給人的感受是:終南自成天地,清幽宜人。插在這中間的兩句,以抒情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義語。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發了贊頌之情。「路險心亦平」中的「險」是「平」的反義詞。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麼,山路再「險」,心還是「平」 的。以「路險」作反襯,突出地歌頌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語盤空,險語驚人,也還有言外之意耐人尋味。贊美終南的萬壑清風,就意味著厭惡長安的十丈紅塵;贊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著厭惡山外的人邪心險。以「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詩,這種言外之意就表現得相當明顯了。

㈢ 賞析古詩<<鍾南山>>

王維《終南山》賞析

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太乙】終南山之別名,其山延綿數千里。
【近】近乎,或者接近。
【天都】因太乙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說指唐都長安。
【入】接近
【分野】古以二十八宿星座的區分標志地上的界域叫分野。
【中峰】中峰之北為秦,為雍州、井鬼之分;其南為蜀,為梁州、荊州、翼軫之分。

[欣 賞]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於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 「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 「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像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 「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麼,他怎麼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於象」的藝術效果。

㈣ 游終南山的全詩詩意和思想感情

《游終南山》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作品。
全詩的意思:終南山高大雄偉,塞專滿了整個天屬地,太陽和月亮都是從山中的石頭上升起落下。當終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籠罩時,高高的山峰上還留著落日的余暉;而當終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經灑滿陽光時,深深的幽谷中還是一片昏暗。終南山矗立在那兒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這山一樣爽直正派,雖然山路陡峭,崎嶇不平,但他們卻心地平坦,從不會有路險身危的感覺。山高風長,長風吹動松柏,松枝松葉在風中呼呼作響,松濤回盪在千山萬壑之間,十分清脆激越。來到終南山見到如此險絕壯美的景色,我真後悔當初為什麼要刻苦讀書,天天去追求那些虛名浮利。

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全詩通過對終南山景物的描繪,贊美了終南山的萬壑清風,清幽宜人,贊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

㈤ 《游終南山》賞析

韓愈在《薦士》詩里說孟郊的詩「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硬語」的「硬」,指字句的堅挺有力。這首《游終南山》,在體現這一特點方面很有代表性。沈德潛評此詩「盤空出險語」,又說它與《出峽》詩「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險」,也是就這一特點而言的。
欣賞這首詩,必須緊扣詩題《游終南山》,切莫忘記那個「游」字。
就實際情況說,終南盡管高大,但遠遠沒有塞滿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確是硬語盤空,險語驚人。這是作者寫他「游」終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則山與天連;環顧,則視線為千岩萬壑所遮,壓根兒看不見山外還有什麼空間。用「南山塞天地」概括這種獨特的感受,雖「險」而不「怪」,雖「誇」而非「誕」,簡直可以說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當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時從「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確「硬」得出奇,「險」得驚人。然而這也是作者寫他「游」終南山的感受。日月並提,不是說日月並「生」;而是說作者來到終南,既見日升,又見月出,已經度過了幾個晝夜。終南之大,作者游興之濃,也於此曲曲傳出。身在終南深處,朝望日,夕望月,都從南山高處初露半輪,然後冉冉升起,這不就象從石上「生」出來一樣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與此同一機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誇過其理」(《文心雕龍。誇飾》),但和作者「游」終南山的具體情景、具體感受聯系起來,就覺得它雖「險」而不「怪」,雖「誇」而非「誕」。當然,「險」、「硬」的風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樣的情韻。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兩句的風格仍然是「奇險」。在同一地方,「夜」與「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們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給人以「奇」的感覺?但細玩詩意,「高峰夜留景」,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被夜幕籠罩之後,終南的高峰還留有落日的余輝。極言其高,又沒有違背真實。從《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於天」以來,人們習慣於用「插遙天」、「出雲表」之類的說法來表現山峰之高聳。孟郊卻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徵性的景物加以誇張,就在「言峻則崧高極天」之外另闢蹊徑,顯得很新穎。在同一地方,「晝」與「未明」(夜)無法並存,作者硬把二者統一起來,自然給人以「險」的感覺。但玩其本意,「深谷晝未明」,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灑滿陽光之時,終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極言其深,很富有真實感。「險」的風格,還從上下兩句的誇張對比中表現出來。同一終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晝未明」。一高一深,懸殊若此,似乎「誇過其理」。然而這不過是借一高一深表現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於以見終南山高深廣遠,無所不包。究其實,略同於王維的「陰晴眾壑殊」,只是風格各異而已。
「長風驅松柏」,「驅」字下得「險」。然而山高則風長,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向一邊傾斜,這只有那個「驅」 字才能表現得形神畢肖。「聲」既無形又無色,誰能看見它在「拂」?「聲拂萬壑清」,「拂」字下得「險」。然而那「聲」來自「長風驅松柏」,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在飄拂,也都在發聲。說「聲拂萬壑清」,就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統一起來了,使讀者於看見萬頃松濤之際,又聽見萬壑清風。
這六句詩以寫景為主,給人的感受是:終南自成天地,清幽宜人。插在這中間的兩句,以抒情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義語。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發了贊頌之情。「路險心亦平」中的「險」是「平」的反義詞。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麼,山路再「險」,心還是「平」 的。以「路險」作反襯,突出地歌頌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語盤空,險語驚人,也還有言外之意耐人尋味。贊美終南的萬壑清風,就意味著厭惡長安的十丈紅塵;贊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著厭惡山外的人邪心險。以「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詩,這種言外之意就表現得相當明顯了。

㈥ 對比賞析王維的《終南山》與孟郊的《游終南山》

1、意境方面的不同:

《終南山》景象博大,感情深沉,情景自然渾成。

《游終南山》景象奇特幽深,感情直露,情景相生。

2、表現手法的不同:

《終南山》以寫景為主,情深而晦。寫景時,王詩移步移景,在動態中描繪景物,結句採用暗示手法,隱含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游終南山》詩寫景兼具抒情,寫景時以靜態為主,詩人立足點未變,抒情採用類比抒情,如以山比人,結句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凡俗生活的厭倦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終南山》

唐代: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譯文:

巍巍的終南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延伸到海邊。回望山下白雲滾滾連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游終南山》

唐代: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譯文:

終南山高大雄偉,塞滿了整個天地,太陽和月亮都是從山中的石頭上升起落下。當終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籠罩時,高高的山峰上還留著落日的余暉,而當終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經灑滿陽光時,深深的幽谷中還是一片昏暗。

終南山矗立在那兒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這山一樣爽直正派,雖然山路陡峭,崎嶇不平,但他們卻心地平坦,從不會有路險身危的感覺。山高風長,長風吹動松柏,松枝松葉在風中呼呼作響,松濤回盪在千山萬壑之間,十分清脆激越。

來到終南山見到如此險絕壯美的景色,我真後悔當初為什麼要刻苦讀書,天天去追求那些虛名浮利。

(6)游終南山賞析擴展閱讀:

《游終南山》

這六句詩插在這中間的兩句,以抒情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義語。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發了贊頌之情。

「路險心亦平」中的「險」是「平」的反義詞。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麼,山路再「險」,心還是「平」 的。以「路險」作反襯,突出地歌頌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語盤空,險語驚人,也還有言外之意耐人尋味。贊美終南的萬壑清風,就意味著厭惡長安的十丈紅塵;贊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著厭惡山外的人邪心險。以「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詩,這種言外之意就表現得相當明顯了。

《終南山》

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寶三年)之間,王維曾隱居於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這首詩大概是詩人隱居終南期間的作品。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

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㈦ 王維《終南山》的鑒賞(100~200字)

  1. 王維《終南山》鑒賞為: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2. 《終南山》原詩為: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3. 翻譯為:

    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

    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4. 賞析: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次聯寫近景,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蘊。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像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眾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於象」的藝術效果。

  5. 創作背景:

    開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寶三年(744)之間,王維曾隱居於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這首詩大概是詩人隱居終南期間的作品。

  6.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㈧ 終南山的作品鑒賞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於 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王維卻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蘊。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像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眾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麼,他怎麼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於象」的藝術效果。 《王孟詩評》:
語不必深辟,清奪眾妙。
《唐詩直解》:
王摩詰「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孟浩然「再來迷處所,花下問漁舟」。並可作畫。末語流麗。
《唐詩鏡》:
「陰晴眾壑殊」一語蒼然入雅。
《唐詩選》:
玉遮曰:「入看無」三字妙入神。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蔣一梅曰:三四真畫出妙境。周敬曰:五六直在鮫宮蜃市之間。周啟琦曰:摩詰終南二詩,機熟脈清,手眼俱妙。
《唐風定》:
右丞不獨幽閑,乃饒奇麗,但一出其口,自然清冷,非世中味耳。
《唐詩評選》:
工苦,安排備盡矣。人力參天,與天為一矣。「連山到海隅」非徒為窮大語,讀《禹貢》自知之。結語亦以形其闊大,妙在脫卸,勿但作詩中畫觀也,此正是畫中有詩。
《唐律消夏錄》:
通首俱寫終南山之大。全是白雲、青靄,一中峰而分野已變,歷眾壑而陰晴復殊,游將竟日尚無宿處,其大何如?
《增訂唐詩摘鈔》:
結見山遠人稀。
《唐詩觀瀾集》:
屈注天潢,倒連滄海。而俯視一氣,盡化煙雲。一結杳渺寥泬,更有憑虛御風之氣。
《而庵說唐詩》:
是詩如在開辟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
《唐賢三昧集箋注》:
神境。四十字中無一字可易,昔人所謂四十位賢人。
《唐詩別裁》:
「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遠,「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下。或謂末二句似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
《繭齋詩談》:
於此看「積健為雄」之妙。「白雲」兩句,看山得三昧,盡此十字中。
《唐詩從繩》:
此尾聯補題格。中四句分承說,此立柱應法。回望處白雲已合,入看時青靄卻無,錯綜成句,此法與倒裝異者,以神韻不動也。
《網師園唐詩箋》:
得此形容,乃不同尋常登眺(「青靄」句下)。
《唐宋詩舉要》:
吳曰:壯闊之中而寫景復極細膩(「青靄」句下)。吳曰:接筆雄俊(「分野」句下)。

㈨ 《游終南山》和《終南山》都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都寫終南山的宏偉氣勢和變化萬千的韻致,表現出一種隱逸情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