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白露杜甫賞析

白露杜甫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5 03:47:03

Ⅰ 尋找寫白露的古詩詞欣賞或者譯文!

有關白露的詩句
《南湖晚秋》唐五代(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內倒。
手攀青楓樹容,足蹋黃蘆草。慘澹老容顏,冷落秋懷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萬里何時來,煙波白浩浩。
《雜詩》魏晉(左思)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
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
《情詩》魏晉(曹植)
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曦。
游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慷慨對嘉賓,凄愴內傷悲。
《白露》唐(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Ⅱ 求杜甫作品評論賞析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可以設想,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盪然一空,無處歇腳;或者……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並為老婦以下的訴說製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裡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裡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裡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兒,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本子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可見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兒媳婦低聲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 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里說:「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盡壯丁,及於老弱。詩雲: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牆,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說,「民為邦本」,把人民整成這個樣子,統治者的寶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詩人杜甫面對這一切,沒有美化現實,卻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發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這是值得高度評價的。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則是精煉。陸時雍稱贊道:「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於敘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毫無概念化的感覺。詩還運用了藏問於答的表現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雙方之後,便集中寫「婦」,不復寫「吏」,而「吏」的蠻悍、橫暴,卻於老婦「致詞」的轉折和事件的結局中暗示出來。詩人又十分善於剪裁,敘事中藏有不盡之意。一開頭,只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又如只寫了「老翁逾牆走」,未寫他何時歸來;只寫了「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只寫老婦「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卻用照應開頭、結束全篇既敘事又抒情的「獨與老翁別」一句告訴讀者:老翁已經歸家,老婦已被捉走;那麼,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餵奶的年輕寡婦了。正由於詩人筆墨簡潔、洗煉,全詩一百二十個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Ⅲ 白露,杜甫表達的感情

白露_
作者: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Ⅳ 除架 賞析 杜甫 首聯與頷聯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

1. 詩的首聯,開門見山,直寫秋景「玉露(白露)」「楓樹林」「氣蕭森」點明秋興之依託,因秋景而起興,感懷頷聯「江間」指代巫峽,「塞上」借邊塞指代京城一帶「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點明作者身在巫峽,心想京城,由近及遠排比類推,氣勢十分雄壯「波浪」在下而說「兼天」,「風雲」在天而說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語句,極力描繪了秋季陰暗蕭森之景,襯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2. ①「凋傷」更能表達傷心、傷感;②只有人才會感到悲傷,所以,詩人這樣寫就賦予了玉露、楓樹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楓樹林與自己的情感產生了共鳴一樣詩人自己思念故鄉,感到悲傷,好像玉露、楓樹林也是有了同樣的情感
3. 思念故鄉
4. 砧聲四起,傍晚時分,在白帝城樓的高處,是那麼的急促婦女們正拿著裁尺和剪刀,為在外的親人趕制著禦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動刀尺「白帝城」,舊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的白帝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分搗衣的砧聲很緊「砧」,搗衣石,這里借指搗衣發出的聲音古人裁衣前,先將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搗軟,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為遠方的遊子或徵人製作寒衣,因此搗衣聲是人間的秋聲,往往會增添客子的愁緒在這黯淡蕭條的秋景和暮色中,詩人更平添了, 一許孤獨、憂傷之感

Ⅳ 古詩鑒賞

【題目】: 夜雨寄北
【體裁】:七絕
【年代及作者】
唐·李商隱 (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男,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

【內容】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註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
2、共翦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3、卻話:重頭談起。

【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注)花徹夜長談;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蠟燭燃燒時間過長會引起燭花現象,也就是火苗會跳動,必須剪短燭心才能保持燭火苗不動。

【作品賞析】
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寫作背景】
此詩作於巴蜀無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則其說不一。《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馮註:"語淺情深,是寄內也。然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當仍作'寄北'。"因商隱妻卒於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馮《譜》張《箋》均以為商隱曾於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間作此詩寄給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力辨所謂巴蜀之游並不存在。劉、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為虛謬。又楊柳《如何確解李商隱詩》一文認為此詩應是大中二年商隱自桂林柳幕北歸途中淹留荊、巴時所作,時間為夏秋之交。劉、余《集解》辯駁曰:"唐人詩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內之山……未必具體指大巴山或巴東縣南之巴山。""此詩情味,顯系長期留滯,歸期無日之況,與客途稍作羈留者有別。……當是梓幕思歸寄酬京華友人之作,確年不可考,約在梓幕後期。"這首詩作於一個秋雨之夜,文字較平易,但語氣親切自然,回環往復,感情深摯綿邈,十分動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語皆為情語,厚重蘊藉,意遠韻長。《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李夢陽曰:"唐詩如貴介公子,風流閑雅,觀此信然。"《玉溪生詩意》曰:"即景見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萬首絕句評選》:"婉轉纏綿,盪漾生姿。"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從詩中「巴山」一語看來,詩寫於巴蜀之地。李商隱曾經應聘到四川,任東川節度柳仲郢的幕僚,時間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於此一年,李商隱的妻子卻已故去。給李商隱詩集作箋注的清代人馮浩,盡管認為詩題不必改作「寄內」(因為「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但內容卻是「寄內」的。為此,他把詩的寫作時間,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馮浩考證,李商隱這一年是在桂州(今廣西桂林)鄭亞的幕府。當年鄭亞由於政敵的誣陷,被貶為循州刺史。李商隱未去循州,由水路經長沙,於次年回到長安。馮浩認為在歸途中李商隱曾經「徘徊江漢、往來巴蜀」,「於巴蜀間兼有水陸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寫在歸途中經過巴蜀時。近人岑仲勉、陳寅恪曾經指出關於巴蜀之程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其實,馮浩也沒有說得太死。他含糊地說,李商隱這時到過巴蜀,「玩諸詩自見,但無可細分確指」。可見,通常把《夜雨寄北》,說是李商隱寄給自己妻子的;這一說,似還可再斟酌。

李商隱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剛剛踏入仕途,就被卷進了牛、李的朋黨之爭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黨,官僚集團。)852年隨柳仲郢入蜀,實屬迫不得已。仕途多艱,妻子早逝,心境是悲涼的。幾年以前,當他在徐州盧循正幕府時,他頗為躊躇滿志。「且吟王粲從軍樂,不賦淵明歸去來。」(《贈四同舍》)到四川以後,這種樂觀情緒消失了。「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為離人照屋樑。」(《初起》)他斷絕了與外界的交往,甚至與同府的幕僚也沒有什麼交誼。《夜雨寄北》,寫得一往情深,而且詩寄的「君」,關切地問著他的歸期,他也盼著與「君」「共剪西窗燭」。這個「君」,至少具備三個條件。一,以往過從較密;二,此刻仍有詩書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從現存的李商隱的詩文看來,有一個人可以成為這樣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詞人溫庭筠。李商隱在徐州幕時,溫曾有詩「秋日旅舍寄義山李侍御」。李商隱在四川時,也有三首詩寄贈溫。溫的出身較李要名貴些,是唐初宰相溫彥博的裔孫,但他也同樣受到牛黨令狐綯的排擠和壓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與國子助教。如果沒有相反的證據,大概可以說,《夜雨寄北》,是李商隱在梓州幕府時寫給溫庭筠的。這樣,或許能更為精細地品味出詩中蘊含的情感內容。

「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一開始,就擺出了不可解脫的矛盾。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兩相對立。悲愴沉痛,籠罩全篇。「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點題。但是這一景象把歸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暈得更形象、更濃郁了。獨在他鄉異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傷感的。尤其是「漲秋池」三字,秋雨綿綿,把池水都漲滿了。詩人抓住了這一精細的而又富於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讀者的想像,似乎秋池裡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絕句雖屬短制,但也講究結構的技藝。前人有言,絕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這首詩的第三句,就顯示了這種工夫。「何當共剪西窗燭」,宕開一筆,從眼前跳脫到將來,從巴山跳脫到北方(長安),用示現的修辭方法,寫出詩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燭」,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詩境,但是由夫婦化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濃。「何當」二字,意思是「什麼時候才能夠」,照應首句「未有期」,既有熱切地盼望,又有難以料定的惆悵。在情意上,與前兩句,似斷非斷。

第四句顯得更為精彩。「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承「共剪西窗」而來,為順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絕句體裁里,毫不可惜地運用了重復句意,不能不謂之大膽。然而,再次出現的「巴山夜雨」,無單調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說,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寫情,那麼這一句的「巴山夜雨」卻是以情寫景。它與「西窗剪燭」,組成一幅溫暖的動態畫面,表現了詩人對於歸期的嚮往,對於「君」的深厚友情。這給詩中增添了歡欣感。這種歡欣只是一種難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現於將來的欣慰,又加劇了眼前歸期未有期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不斷起伏、跳躍,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調又是和諧、統一的。

李商隱的詩,特別是他晚年的詩,感傷情緒很濃。這種感傷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反映了他個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雖然有些歡欣的折光,總的看來,也是感傷的。只是這種感傷表現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隱含了多少豐富的潛台詞。這里似乎不是由於夫妻分離而感到的痛苦,實在是深深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地回顧一生的哀愁,隱含著對於現實的憤懣與絕望。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是朴實的,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這首《夜雨寄北》,表現了李商隱詩的另一種風格:質朴、自然,卻同樣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Ⅵ 分析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句詩

一、古詩原文

《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唐朝)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二、白話譯文

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

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裡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寄書信詢問也不知送往何處,因為天下依舊戰亂不能太平。

、古詩賞析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

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6)白露杜甫賞析擴展閱讀

《月夜憶舍弟》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此詩首聯和頷聯寫景,烘托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之情凄楚哀感,沉鬱頓挫。

詩歌賞析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鬱頓挫。
【賞析一】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鬱頓挫。 (張明非)
【賞析二】
杜甫共有四個弟弟。公元759年他西來秦州時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別在河南山東客居。這首詩就是抒發對不在身邊的三個弟弟的思念。
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內容緊扣「月夜」,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字里行間流露出「憶舍弟」的感情。「戍鼓斷人行」, 真實描繪了面臨戰爭威脅的邊城景象,這一句所烘托出的戰爭氣氛,也是詩人當時為什麼那樣深切懷念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這一句與後面的「有弟皆分散」、「況乃未休兵」相互照應,也使全詩脈絡連貫,條理清楚。
「邊秋一雁聲」從前句的地上寫到天空。邊地、秋日、雁聲都是引起人「倍思親」的原因。「一雁聲」三個字,還讓人想到古人稱兄弟為「雁行」的典故。這兩句從聽覺方面來寫,後兩句從視覺方面來寫,可謂有聲有色。「露從今夜白」,意思是露從今晚上開始才分外慘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詩人眼中,本來夜夜一樣潔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顯得格外蒼白,本來到處一樣的月亮,也只有故鄉的月亮最明亮。這兩句詩以「移情」的修辭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了濃厚的主觀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隨情變,是詩人深切思念家鄉和親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最後四句為第二段,直接抒寫對舍弟們的懷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無人,又因為「無家」,所以想寫封信打聽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們的「死生」,也是沒有辦法的。「寄書長不達」正承「無家問死生」, 「況乃未休兵」又進一步申說:平時尚且如此,何況又值戰亂不已的時候呢!這四句層層緊逼,一環扣一環,真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賞析三】
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凄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
「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後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關系,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爭的關系而破壞了。最後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系,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
唐詩手札:
梁啟超在「情聖杜甫」一文里曾這么寫道:「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聖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深處,能將他全部反映不走樣子,能像電氣一般一振一盪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界寫情聖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聖」。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杜甫,其實也沒什麼錯,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卻是極寬廣、極深厚的那種,是「人民愛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詩篇能寫的好,能像電氣一樣的振盪人心不無道理。而這首《月夜憶舍弟》所給人的感動和沖擊,正是如上所說的那樣
江 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題解
有人認為此詩作於夔州,有人認為作於江陵,當以後者為是。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峽,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詩即作於此間。詩題作《江漢》,近乎無題,大概漂泊流徙中,已無心擬題。杜甫這時已五十六歲,長期飄零,歷盡艱辛,北歸無望,生計日困,至老仍如浮雲行止無定,心中自然頗多感慨。盡管如此,詩人忠魂仍存,壯心猶在,並未因處境困頓和年老多病而悲觀消沉,此詩就集中地表現了這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
句解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漢,我這思歸故鄉的天涯遊子,在茫茫天地之間,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江漢」,長江、漢水之間。首聯表達出詩人客滯江漢的窘境,有自嘲意。「思歸客」是杜甫自謂,因為身在江漢,時刻思歸故鄉,但思歸而不得,飽含天涯淪落的無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讀書人,這里實際是詩人自指不會迎合世俗。如果說前一句還只是強調詩人飄泊在外的思鄉之心,後一句則將自己在天地間的渺小孤獨感吐露無遺。詩人原來的抱負是要經天緯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後階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無力。其中的痛楚和無奈該有多深!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像飄盪在遠天的片雲一樣遠客異鄉;與明月一起,孤獨地面對漫漫長夜。頷聯為工對。「天共遠」,承江漢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詩人表面上是在寫片雲孤月,實際是在寫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為一片,慨嘆自己飄泊無依。不過,在明月的皎潔和孤清中,我們又體會到了詩人的孤高自許,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長夜。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
我雖已到暮年,就像日將落西山,但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面對颯颯秋風,我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逐漸好轉。頸聯為借對,「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寫實。「秋風」句是寫實。詩的意境闊大而深沉,形象地表達出詩人積極用世、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精神,「疏」,復甦。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自古以來存養老馬是因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體力,跋涉長途。尾聯用老馬識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雖年老多病,但智慧猶可用,還能有所作為。《韓非子·說林上》里講,春秋時管仲隨齊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議用老馬領路,於是找到了歸途。「老馬」是詩人自比。
評解
詩人身滯江漢,心有感而作此詩。他用凝煉的筆觸,抒發了懷才見棄的不平之氣和報國思用的慷慨情懷。前兩聯寫所處之窮,後兩聯寫才猶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評論這首詩說:「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見其工。中四句用『雲天』、『夜月』、『落日』、『秋風』,皆景也,以情貫之。『共遠』、『同孤』、『猶壯』、『欲蘇』,八字絕妙,世之能詩者,不復有出其右矣。」確實,詩的中間兩聯,情景相融,妙合無垠,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故歷來為所稱道,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篇》就說,這兩聯「含闊大於沉深,高(適)、岑(參)瞠乎其後」。

Ⅷ 白露詩的內容是什麼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譯文
白露點點,凝結於團團柑橘上,清晨我騎馬經過一片橘林。

花圃菊花盛開,遠遠看去彷彿與山石樹林連成一片;在渡口,小船緩緩駛入江溪之中。

下馬憑靠幾案,觀看魚樂之趣;忘了時間,著急趕回的馬鞭聲一起,歸巢的鳥兒被嚇得驚飛。

縱馬踏秋,才漸漸知道秋天果實的肥美;幽靜的小路就怕它多生岔道,讓我找不到回家的路。

注釋
1.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一般在每年9月7、8、9日之間。

2. 甘子:指柑樹的果實。

3. 魚樂:典故名,典出《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後亦以喻縱情山水,逍遙游樂。

4. 秋實:秋季成熟的穀物及果實。

5. 幽徑:指僻靜的路;清幽的小路。

6. 蹊:小路。

賞析
這是唐代詩聖杜甫寫白露時節的一首詩。

寫白露,這天底下沒有能超過杜甫的。杜甫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使他寫出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千古佳句,可謂是寫白露最深情的詩句。今天的這首《白露》,無疑是詩聖寫得最美的白露。

首句,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寫出詩人秋遊的興致,皆因白露而起。白露時節,清晨特別涼爽,柑橘等果子掛滿了枝頭。詩人正是在這樣的清晨,騎著馬兒出來踏秋的。

頷聯,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秋天除了有晶瑩剔透的白露,成熟的果子,美麗的橘林,還有江邊的人家、菜園、山石、樹林;還有渡口、小船、許多匯聚的小溪。這戶人家居住的環境真是清幽,彷彿世外桃源一般,一幅絕美的江畔幽居圖呈現在世人眼中。

只有心中有「大我」的人,才會看到大美,描繪大美,珍惜大美,贊美大美。而心中裝滿「小我」的人,是感受不到大美的。大愛無言,大道至簡。返璞歸真,心靈才會得到真正的解脫。 大詩人眼裡有秋意,所以才會寫得這么美。

頸聯,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憑幾,憑靠幾案。古者坐必設幾,所以依憑之具。然非尊者不設,所以示優寵也。這里是杜甫憑靠幾案觀魚呢,還是船上的遊客觀魚呢?我感覺是詩人憑靠幾案觀魚。而且,很可能是渡口人家所設,給等待渡江的人以休閑的地方。

杜甫下馬,走到江畔觀魚休息,是最自然不過的。他不是來等渡船的,而是來踏秋的,所以游樂才是真正目的。下馬觀魚,也才能展示詩人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一面。同時,也讓人容易聯想到莊子

Ⅸ 古詩翻譯,杜甫的白露。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見知

早上的白來露成了一團團的,馬源蹄過後都看不清蹄印。
園子裡面看上去石頭和樹好像連在一起的,小船渡入江溪。
魚兒在水面上歡悅,給馬兒一鞭驚得鳥兒飛起。
才知道秋天的風景如此之美,清幽的小路實在是安逸。
進入白露節氣後,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節令至此,正當仲秋季節,氣候一如春季,不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顏色較春天更艷,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田野里迎風招展的荻花。古詩雲「日照窗前竹,露濕後園薇。夜蛩扶砌響,輕娥繞竹飛」。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