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佐名言
① 《共產黨宣言》經典語錄
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斗爭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立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②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名言的意思是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意思是:共產主義思想誕生在歐洲(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的巴黎公社也是共產主義第一次嘗試。
出自: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所著的《共產黨宣言》。
原文: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大陸徘徊。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
釋義:共產主義思想誕生在歐洲(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了抹殺共產主義,歐洲的一切舊勢力和資產階級聯合了起來。
(2)基佐名言擴展閱讀
《共產黨宣言》(又譯《共產主義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全文貫穿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由馬克思執筆寫成 。1848年2月21日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2月24日,《共產黨宣言》正式出版。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將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共產黨宣言的誕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對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並在百年之後直接影響了中國幾代領導人的政治方針,推動了中國的發展。
《共產黨宣言》是第一部較為完整而系統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偉大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黨的建設思想的集中體現。
③ 如何評價法國大革命
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是世界歷史上比較徹底的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並推動了歐洲各國的反封建斗爭。
——————————>來自初中歷史教科書
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十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了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法國大革命勢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它不僅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註: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歷史學家有著不同的看法。在法國,通常有三種:以熱月政變為大革命的結束:以霧月政變為大革命的結束:以波旁王朝的復辟為大革命的結束。在我國,以熱月政變的開始作為大革命結束的比較普遍。
——————————————>高中歷史教科書
1789年7月14日,巴黎起義人民攻佔象徵封建統治的堡壘——巴十底獄,標志這法國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開始。
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是一次最深刻,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和成就,「通過自己的猛烈錘擊,象施法術一樣把全部封建遺跡從法國地面上一掃而光」,其影響遠遠超出法國范圍,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有力地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及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的運動。可以說,整個十九世紀,即「給予全人類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地。
這樣一次偉大地革命,不是偶然發生的,是法國社會長期孕育著的矛盾的發展和斗爭的結果。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法國大革命製造了許許多多的迷思,而它呈現在一般大眾面前的諸多象徵,其實就正如瑪麗皇後那句無中生有地被傳揚開來的「名言」~ 「倘若沒有麵包,何不讓他們吃蛋糕?」 那樣的不真實。大革命並沒有徹底「革」掉了波旁王朝:波旁家族於1814年卷土重來,而如果說他們在十六年後終於還是丟掉了王位的話,那也是由於查理十世(Charles X,即前阿圖瓦伯爵)的愚蠢而非其他。
大革命也沒有造成法國的高度浴血:整個恐怖的共和二年期間,全國遭到處決的人數,不過只是與一天當中於滑鐵盧(Waterloo)戰役里倒下來的人數相近。雖然確實的數據再也無法知曉,但1944年法國解放後被處死的人數,顯然就要比前者來得高。合法而不公正的死刑判決是不應被量化的,但其中的比例卻也一定反映了當時的情形。
就二十世紀的標准來看,這些流血事件其實都只局限於一個很有限的規模。
大革命也沒有將貴族趕盡殺絕;它甚至沒有導致這些人的財產被沒收。
貴族的出身難免激起猜疑並使他們比別人更容易遭到逮捕,但這個身分本身卻從未因此而成為一種犯罪的烙記。某些望族的確蒙受了非常慘重的人命傷亡,但在一萬四千名恐怖統治及內戰時期的受害者中,只有區區的一千一百五十八人是貴族。另外有約一萬八千名的貴族逃離這個國家,並發現他們的財產正面臨被充公的極大危險。
不過,這些人巧思鑽營,總是常常規避過相關法律。王朝復辟之後,法國境內最富有的一群人,還是一如既往地由貴族地主擔綱。許多資產階級成員無疑已成功地為自己打造出一個革命前根本就不可能達致的事業生涯,然而不論是屈身於拿破崙還是復辟後的波旁王朝政權底下,中產階級都不曾擁有過顯著的政治權力。
通貨膨脹與二十年戰爭下導致的經濟生活扭曲,雖使極少數的個人得利,卻妨礙了整體的工業發展;社會上的影響力與威望仍為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上仍屬「貴族式」的軍方所壟斷。
所謂「革命帶給了小農們土地」的說法,也幾乎同樣具有誤導性。1789年時,法國的小農早就已擁有了全國約三分之一的土地,他們看來似乎並沒有在教會及流亡者的損失中得到太多。地主們不論貧與富,都從什一稅的廢除中沾到了好處,而農村社區整體而言確實也擺脫了不少惹人厭煩的事物和某些壓迫性的封建義務。如今或許已有更多的土地可供租用,但其衍生之利潤卻大多仍為地主所享用。革命結束後,鄉區暴力事件的趨緩,意味著生活環境已不再如此教人緊綳,但這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土地的人口壓力減少才帶來的。
大革命無疑製造了不少個人成功的事例和一些災難,但沒有一事足以說明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階級間生產工具擁有權的轉移。真的頂多隻是加速了致富成功的城鎮居民晉身地主社會之過程;以及較興旺之小農們,開始有機會建立本身的財富和自尊。
大革命的重要性其實不在這里,而在他處。它對法國人生活層面帶來的影響極大,但卻不易精確定義。正如時人在創造出「舊制度」一詞時所領會到的一般,革命為一種生活方式畫下了休止符。舊制度義涵著一個君權神授的君主政體,一個積極涉入國家行政的自主教會,以及一個階層化社會。
大革命把一個原本階級化的社會及各省步伐不盡一致的王國,蛻變為一個「財產」較「出身」或「眾意」都來得重要的統一國家。雖然良好的出身依舊可以換來尊敬,但這一點如今憑藉著可觀的財富也可以辦到。
此外,法律成了法典化的原則,不再僅僅是一些地方慣例。至於革命的政治遺產,則是憲政政府和一個至少在理論上人人平等的開放社會。這是法國第一次夠格被稱做是個「民族國家」(nation-state)。此後,法王再也無法一意孤行。一直到經過革命的洗禮,法國的政府與社會才開始共享了英國的某些既有特質。
在十九世紀,法、英兩國都已可稱得上是自由國家,而與奧地利、普魯士及帝俄形成了尖銳的對比。
與英國不同的是,革命後的法國是個已經和傳統割裂的國家。訴諸於傳統,在法國,往往只會帶來齟齬而非諧和。
無庸諱言,許多老觀念與態度確實獲得延續,並橫越了革命所造成的鴻溝。舉例來說,波旁王朝中央集權的行政模式,直到目前為止仍然照行不誤。而革命前就已存在的文化沙文主義,則為共和分子相信法國已再一次成為世人楷模的信念所強化。
但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傳統事物其實都已經被掃地出門。這種情況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極端的觀點與想法始終得以在這個仍未完全「消化」革命的國家裡佔有一席之地。曾導致督政府陷於癱瘓的權力「多頭馬車」現象,在往後法國歷史的許多時期里,一再帶來困擾。另一個結果,是把法國造就成一個內部矛盾而吊詭的國家。
自從革命以來,它出現了一方面既較英國貴族化、另一方面又較英國平民化的吊詭發展。法國的中產階級在其姍姍來遲的工業革命創造出一個無產階級前,早已被他們認知中的「社會主義」嚇得花容失色。
十九世紀的法國,一方面仍然保有非常濃烈的天主教氛圍,另一方面卻又彌漫著十分熾烈的反教士情緒。當妻女前往教堂時,家裡的男人卻展讀著伏爾泰著作,這種詭異景象恐怕只有在法國的家庭里才看得到。
簡言之,許多如今都已被視為「典型」的法國事物,其實都是在這場將傳統扯得支離破碎的革命之後,才誕生的產物。
法國大革命也一手顛倒了時人對英、法兩國的不同刻板印象。在此之前,英國普遍被視為社會保守但卻勇於冒險投機,同時政治上則派系拚斗激烈。
反觀法國,則如博馬(P-A-C.Beaumarchais)所言,「一切終歸是些陳腔濫調」(Tout finit par des chansons),而政府則諸事折衷。
然而,十九世紀時的法國,則蛻變為社會上既非常保守,政治上卻幾乎已無法進行統治的局面。然而,法國大革命和英國革命不同的是,它已在全體法國人的歷史意識里沉澱。
想想看,除了法國,還會有哪一地的報紙會問起類似「如果1958年5月13日(阿爾及利亞墾殖民發動叛亂的日子)就是霧月18日將如何?」這樣的問題。一種對大革命的高度意識,早成了法國人日常呼吸的空氣。它的身影,一再地於1848年及1871年重現。
1940年的維琪(Vichy)政府為驅除這個難纏的幽靈,只得可悲地以「勞動、家庭、祖國」(Travail,Famille,Partie)的訴求,來企圖取代那更能激勵人心的組合:自由、平等、博愛(Liberte,Egalite,Fraternite)。自由法國部隊的軍人們皆以承了「1789年精神」為豪。我們無疑可將「la Revolution notre mere」(法國大革命是我們的母親)這句話譯成英文,但在英文的脈絡里它將變得毫無意義。
大革命的影響不止於此。它是一樁世界性的事件,而不僅只是法國歷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1789年前,歐洲各強權的政治家們偶爾確實也需應付農民叛亂或城市暴動帶來的動盪,但卻從未碰到過現代意義下的革命運動。
然而,此後革命的威脅不僅不斷在他們的思緒中浮現,有時候甚至真實地逼到他們的眼前。
法國的革命分子訴諸於一些他們相信適用於全人類的普世原則,而非只是針對某個特定時空下的權力要求。做為一項傳說、一種象徵和一個迷思,法國大革命無疑已為世人所共享。這當然並不是因為法國人廢除了內部關稅障礙或領主的狩獵特權。能夠攫住歐洲及整個大西洋世界的思維的,其實是些更簡單與更普通化的價值。
一言蔽之,就是做為一個人的權力主張以及能夠勇於清算檢討過去的能力,並主動地為本身創造足以切合自我需求的憲法、法律及各項建制。
在法國以外,1917年的革命事件也許已經逐漸取代了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性。即使在法國內部,舊有的象徵也可能已經被迫遜位。然而,不論未來如何演變,法國大革命仍將是法國乃至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
(取自諾曼.韓普森著,王國璋譯:《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1794年7月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共經歷了5年歷程。這場革命的意義有四個方面:
其一,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其二,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
其三,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它「是真正把斗爭進行到底,直至交戰的一方即貴族被消滅而另一方即資產階級完全勝利的首次起義」;
其四,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正如列寧所說:「它被稱為大革命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
④ 關於生命的名言的句子
1.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真正能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 ——『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2.願你所愛之人,不僅懂你的言外之意,更懂你的欲言又止。——瑞卡斯
3.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星星,但其中的含意卻因人而異。——『小王子』
4.你要批評指點四周的風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頂。——歌德
5.時代就像篩子,篩得每個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碎琉璃』
6.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林清玄
7.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該駛去哪個港口,那麼任何方向吹來的風都不會是順風。——『塔木德』
8.強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種已實現的快樂,對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奮作用。——尼采
9.真理是時間的產物,而不是權威的產物。——培根
10.人最難做的是始終如一,而最易做的是變幻無常。——蒙田
11.習慣會使我們的雙手伶俐而頭腦笨拙。——尼采
12.由於對眼前、對當下的珍惜用心,才能不怨恨過去,不懷憂未來。——林清玄
13.我把荊棘當作鋪滿鮮花的原野,人間便沒有什麼能將我折磨。——張賢亮
14.維持現狀意味著空耗你的努力和生命。——紀伯倫
15.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石黑一雄
16.若不趁起風時揚帆,船是不會前進的。——東野圭吾
17.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馬克思
18.人之所以言之鑿鑿,是因為知道的太少。——弗朗索瓦·基佐
19.人生是一面鏡子,我們夢寐以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從中辨認出自己。——尼采
20.不是我們的有生之年太短,而是我們浪費了太多有生之年的光陰。——塞涅卡
21.這世界上有許多像花布一樣美麗的道理,卻做不成衣服。——畢淑敏
⑤ 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列表是什麼意思 《法語助
法蘭西學術院
拼音:fǎláī xuéshùyuàn
法蘭西學術院(法語:Académie française)是法國的一所學術機構,是法蘭西學會(Institut de France)下屬的五個學術院之一,是五個學術院中歷史最悠久、名氣最大的學術權威機構,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是極高的榮譽。
編輯本段
歷史
法蘭西學術院由宰相、樞機主教黎塞留成立於1635年,學術院的條例法規由他簽署,法國國王路易十三親下詔書予以批准,1637年在國民議會注冊備案。
學術院成員最初在某個院士家中聚會,1639年後會議在掌璽大臣賽季欸(Séguier)家中舉行,1672年後在盧浮宮舉行,從1805年至今在法蘭西學術院宮殿舉行。
除了1793至1803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外,三個半世紀以來,該學術院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運作。
法蘭西學術院最初由紅衣主教黎塞留監護,他去世後由掌璽大臣賽季欸護持,然後受路易十四及法國的歷代國王、皇帝和國家元首保護。
編輯本段
關於名稱
由於譯名的不統一,「法蘭西學術院」常被稱為「法蘭西學院」,因此跟"Institut de France"混淆起來。不只是普通人弄不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比較專業的人士也常將它們混為一談,所以有必要為之正名。
「學術院」(Académie)一詞起源於柏拉圖在雅典的教學園地 Jardin d』Akadêmos,著名的利特雷(Littré)《法蘭西語言詞典》給它的定義是:「文人、科學家、藝術家團體」。這三類人都以博學廣聞、富有知識著稱,其知識的匯合、交流就是學術活動,所以「學術院」的名稱是准確的。
法蘭西學術院的院士最負盛名,按道理他們可以被稱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同樣道理,其它四個學術院院士也應該可以被稱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若將「文學院」、「科學院」、「美術院」、「人文院」的院士冠以他們本院的名稱,而獨稱「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則是給予該院院士的殊榮。但應該明了從道理上講,他們跟其它學術院的院士是同級別的,只是他們更受重視而已。
編輯本段
機構組成
法蘭西學術院共由四十名院士組成,院士為終身制,只有在一位院士去世後,才能補選一位新院士,選舉由該院院士進行。從創始至今本院共有719名院士。
該學術院院士集中了法國學術界的最高權威,包括為法語的輝煌作出過傑出貢獻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哲學家、醫生、科學家、人類學家、藝術批評家,但也往往涵蓋非學術界出身之名人,如軍人、政治家和宗教家。
通過其組成人員的豐富多元性,法蘭西學術院展現了忠實於才華、智慧、文化、文學和科學想像力的法國智庫形象。
編輯本段
工作任務
法蘭西學術院具有雙重任務:一、規范法國語言;二、保護各種藝術。
第一項任務是從建立之初就負有的歷史使命,為此院士們要為語言的規范、明確而努力,使它成為全體法國人及所有使用法語的人們的共同財富。
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為維持發展變化中的法語的清晰、純正而工作,具體地講,就是通過編撰固定語言使用的詞典來規范語言的正確運用,同時也通過他們的建議以及他們參與各種委員會的術語確定工作來實現這一目標。
雖然他們的決定對政府和民眾都沒有約束力,只是一種咨詢參考,但依靠他們的權威性引導法語的發展方向。
學術院的另一項任務是資助文藝創作,這是學術院建立初期沒有預想到的。其資金來源於基金會捐獻或個人遺贈,現在每年法蘭西學術院都會頒發大約六十項文學獎。
最值得一提的是,從1986年開始,每年頒發海外法語區大獎,由此標明該學術院在向世界弘揚法語方面所作的持續努力。
該學術院還向文學團體、學者和公益作品的作者提供資助,向人口眾多的家庭、鰥夫寡婦、生活貧困者或具有特殊德行的人,提供幫助和一定數量的分期資助金。
詞典編纂
規范法語是學術院最初的任務,為了法蘭西語言的規范、明晰、純正並為所有使用者理解,法蘭西學術院的院士們於1694年出版了第一部詞典,此後於1718年、1740年、1762年、1798年、1835年、1878年、1932-1935年出版了其它版本。1992年開始出的第九版正在編撰過程中,現已從字母A出到plébéien一詞。
編輯本段
永垂不朽
院士的「不朽者」外號來自於學術院創始人樞機主教黎塞留院所制印章上的名言「獻給不朽」。
被選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被大眾看作最高的榮譽。院士的身分是終身的尊嚴。誰都不能在學術院辭職。由於損害學術院聲譽的嚴重事件才會被學術院開除,在學術院史上被開除的事例極其罕見。
編輯本段
院士象徵
院士們在學術院宮殿穹頂下舉行隆重會議時,要手持自己設計的特色佩劍,和穿著名的「綠色院服」──當選的院士會被授予墨綠色金線綉花燕尾服、一件無袖長袍、一頂裝飾羽毛的拿破崙式兩角帽和一把佩劍,以表現出院士們的神氣和威嚴。該服裝設計於拿破崙任第一執政時期,這是法蘭西學術院的各學術院院士們所共有的服飾。
在過去,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受到皇室成員待遇,現在也在法國公眾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望。
編輯本段
曾當選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的名人
皮埃爾·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
路易十四的著名財政大臣柯爾貝爾
拉辛
孟德斯鳩
伏爾泰
孔多塞(Condorcet)
拿破崙之弟呂西安·波拿巴
數學家拉普拉斯
數學家傅里葉
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
基佐(Guizot)
第三共和國首任總統梯也爾
亞歷西斯·托克維爾
維克多·雨果
梅里美
開鑿蘇伊士運河的雷賽布(Ferdinand de Lesseps)
小仲馬
勒南(Ernest Renan)
微生物學家巴斯德
數學家龐加萊
第三共和國總統普恩加萊
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福煦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霞飛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維希法國元首貝當元帥
⑥ 急!急!急!名言佳句100句
001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00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00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004 日子象念珠一樣,一天接著一天滑過,串成周,串成月
005 年華一去不復返,事業放棄在難成
006 黃金時代是在我們的前面,而不在我們的後面
007 時間是腦力勞動者的資本
008 文學之知識乃是學問之門禁
009 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
010 知識象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人
01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012 知識永遠戰勝愚昧
013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014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
015 書籍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
016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收獲的好,必須耕耘的好
017 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
018 光陰易逝,豈容我待
019 人生有一道難題,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陰等於一寸生命
020 忘記今天的人將被明天忘記
021 你若需要時間,還得自己把他造出來
022 時間是沒有聲音的銼刀
023 時間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葯
024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陰虛度,便是拋下黃金未買一物
025 時間是一筆貸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貸者也還不起
026 庸人費心將是消磨時光,能人費盡心計利用時間
027 不要為已消逝之年華嘆息,須正視欲匆匆溜走的時光
028 向今天獻出自己的人,沒有哪一個昨天是給浪費掉的
029 對活者的人來說,是沒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則沒有今天
030 抓住今天,盡可能少的信賴明天
031 歲月是百代的過客,而逝去的年華也是旅客
032 對時間的價值沒有沒有深切認識的人,決不會堅韌勤勉
033 除了時間,什麼也不屬於我
034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
035 把握時間觀念,同認識一個人一樣,相見易,相識難
036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連一分鍾都無法休息
037 零碎的時間實在可以成就大事業
038 浪費了一生就等於夭折
039 珍惜時間可以使生命變的更有價值
040 時間象奔騰澎湃的急湍,它一去無返,毫不流連
041 一個人越知道時間的價值,就越感到失時的痛苦
042 得到時間,就是得到一切
043 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時間就是一種財富
044 時間一點一滴凋謝,猶如蠟燭漫漫燃盡
045 我總是感覺到時間的巨輪在我背後賓士,日益迫近
046 夜晚給老人帶來平靜,給年輕人帶來希望
047 不浪費時間,每時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為
048 時間乃是萬物中最寶貴的東西,但如果浪費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費
049 我的產業多麼美,多麼廣,多麼寬,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地是時間
050 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
001 薔薇常在荊棘中生長。
002 靈魂的偉大與其說在於爬得高和走得遠,不如說在於懂得如何去改變和控制自已。
003 真正的偉人從不自視偉大。
004 靈魂里也有一撮破壞分子,那就是摧毀我們道德的邪念。
005 君子有三患:未聞之患不得聞;既得聞之患弗得學;既得學之患弗能行。
006 美色只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功德卻能打動人們的心靈。
007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008 一個人離開正常生活越遠,就越會覺得自己目前的壞行為是一種聰明的進步,而把正常生活著的人們看為落伍或迂腐。
009 聞義貴能徙,見賢思與齊。
010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
011 靈與肉的無限距離可以象徵從精神到仁愛的更加無窮遙遠的無窮,因為仁愛是超自然的。
012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013 只有心靈的改善,才有導臻真正的智慧。
014 善就是肯定生命,展現人的力量;惡就是削弱人的力量。
015 崇高的、山峰般崇高的德行,卻必然在仇訾滅滅後巍然獨存,正視太陽的光輝,像阿爾卑斯的雪峰,它不朽而純潔地凌駕一切而高聳。
016 真實的善是每個人的心靈所追求的,是每個人作為他一切行為的目的的。
017 只有驅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愛的那種愛神才是美,才值得頌揚。
018 神賦予我們惡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征服惡的武器。
019 相信別人的善性並不是否定自己的善性。
020 善良和謙虛是永遠不應令人 厭惡的兩種品德。 021 我要鍛煉我的靈魂,甚於去裝飾它。
022 靈魂沒有確定的目標,它就會喪失自已,因為俗語說得好,無所不在等於無所在。
023 良心是靈魂的聲音,慾念是肉體的聲音。
024 潔白的良心是一個溫柔的枕頭。
025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傳到遙遠的後世。
026 靈魂不是一隻要注滿的瓶子,而是一個要生火的灶。
027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028 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029 情是生命的靈魂……沒有情的靈魂是不可能的,正如音樂不能沒有表情一樣。這種東西給我們以內心的溫暖和活力,使我們能快樂地去應付人生。
030 美德之於靈魂,猶如健康之於身體。
031 美德即是靈魂上的健康。
032 沒有一個善良的靈魂就沒有美德可言,從每一樣事物都可以發現到這樣的靈魂----人們無需要躲避它。
033 「忍」字當頭,就可征服一切命運。
034 忍耐加和藹就是力量。
035 一切力量,要沒有平衡的勢力,沒有阻礙而自由發揮的話,都會走上漫無限制與瘋狂的路。
036 見利思義,見危受命,久要不念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心中的念頭像潮湧一樣的人,永遠射不中目標,達不到目的,因一個念頭抵消了另一個念頭。
以自己本來面目出現的人和有自己特點的人才是偉大的人。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崇高起著橫掃千軍,不可抗拒的作用;它會操縱一切讀者,不論其願與否。
唯有對外界事物抱有興趣,才有保持人們精神上健康。
惟獨具有最尚的最快樂的性格之人,才會有感染周圍的人之快樂。
在自己心中把握住了人性的,也將會了解所有人類。
一顆無畏的心往往能幫助一個人避免災難。
一個真實的靈魂,你越是對他誹謗,他越是不會受損。我以我血薦軒轅。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個人的痛苦與歡樂,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里。
一共一百條希望能幫上你
⑦ 共產黨宣言 名句
共產黨宣言經典句子:
1、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專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屬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2、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3、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現今社會的最下層,如果不炸毀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
4、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⑧ 法國有什麼事件反映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1794年7月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共經歷了5年歷程。這場革命的意義有四個方面:
其一,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其二,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
其三,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它「是真正把斗爭進行到底,直至交戰的一方即貴族被消滅而另一方即資產階級完全勝利的首次起義」;
其四,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正如列寧所說:「它被稱為大革命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
當周恩來總理被問及如何評價法國大革命時,他認為現在作出評價為時尚早。的確,單是托克維爾提出的問題就足夠一切歷史學者費盡腦汁了:為什麼說大革命雖然成功了,但還是失敗的?為什麼大革命即便失敗了,卻還是成功的?這一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像拿破崙的名言一樣難解:「拿破崙拯救了革命,還是絞殺了革命?」歷史總是在悖論中前進,托克維爾和拿破崙的難題如果不是等價的,至少是相關的,也就是說,理解了其中一個,就有助於我們對另一個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或許是我們面對歷史悖論時應該採取的唯一的合適態度。
汽車零件玩出來的花樣行政侵奪科學的災難美女博客決賽進行北京手機資費下調
弗朗索瓦·傅勒的著名作品《思索法國大革命》為人們理解歷史打開了一扇新窗,這位被媒體譽為「法國大革命兩百年學術王」的法國學者將概念史批判理論引入大革命史學領域,提出將法國革命事件開創的「民主文化」同革命者的行動方式分開來的解讀法。像柏克那樣對法國大革命採取簡單粗暴的反對態度,或者像後世人數眾多的雅各賓派學者那樣為了不斷注入民族的自豪感而把歷史研究變成純粹紀念式的,都不是傅勒樂意接受的選擇。
《舊制度與大革命》始終是史學著作中一個可憐的長輩,「引用的人多,讀它的人少;涉獵的人多,讀懂的人少」。托克維爾的問題,其實就是在中央集權化國家擴張之後,行政權凌駕於共同體和公民社會之上的問題。行政國家很大程度上已經被君主政治完成了,最後才經雅各賓黨人之手以及帝國時代而告結束,而人們所說的「法國大革命」,亦即那個被收進檔案、打上日期並美化成一道曙光的事件,不過是先前社會政治演變的加速器罷了。這個事件摧毀的並不是貴族,而是社會上的貴族原則,從而取消了社會對抗中央國家的合法性。
但是,托克維爾從源頭去考察革命,古參從事件的終點反思革命,兩者在時間上形成前和後的銜接。托克維爾暫時把法國大革命的事件方式和過程放在括弧里,只從長時段去考察革命的起源,古參則把目光投向具體的歷史事件本身。「古參能讓我們理解民主合法性是如何取代舊的神權合法性的,它又是如何佔領舊的神權合法性讓出的空間的。」在傅勒看來,大革命的民主合法性是它自身的對立面,但同時也是它固有的另一面。它收回同一個空間,但它不願分割這個空間,它只是往這個空間注入一個新的原則性內涵,即新秩序須以人民的意志為出發點。
傅勒的歷史方法論正是建立在綜合托克維爾和古參的基礎上的,他建議恢復「短時段」的地位,也就是說歷史學家的眼光可以回到事件上來,但不是重構事件史,而是將事件分解:概念化。這是一個三位一體的方案:政治解讀,反通史敘事法,重建歷史批判理論。因此,傅勒在對歷來積累的大革命研究史料剔梳析分時,除了展現他對史料和事件的熟悉之外,更為關注的就是具體歷史的細枝末節間所體現的概念自身的悖論,尤其是民主概念的悖論。
盧梭在1767年7月寫給老米拉波的一封信中說:「在最嚴酷的民主和最完美的霍布斯主義之間,我看不到任何可以接受的中間方案:因為人和法律的沖突一旦給國家帶來持續的內亂,那就是所有政治體制中最糟糕的體制。」盧梭給出了最激進也最美好的理想,同時又預言了「民主的悖論」。歷史的諷刺性就在於,正當大革命以為可以實現讓-雅克的思想之際,反而展示了盧梭悲觀主義的真理,即法與事實之間的無限距離,不可能找到能同理論相結合的民主實踐。但就像政治上的怪異本身也構成了它的魅力一樣,傅勒認為,法國事件的普適性就在它自身的悖論之中:「法國大革命並不是一個過渡,而是一個起源和關於起源的幻想。這就是它身上創造了歷史價值的獨一無二的東西,正是這種獨一無二後來成了普適的價值:民主的初次試驗。」
人民成為政治權力惟一的源泉,這是法國大革命的產兒「現代民主政治」的實質,也是法國大革命最重大的貢獻。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不再是雅各賓主義,而是人權和代議制。但托克維爾略帶悲哀地寫道:「法國已不再熱愛共和國了,卻還深深地依戀大革命。」民主文化是法國大革命中真正降臨的大事,但在這種文化中,在這種本來就是其本質的合法性轉讓中,有某種東西從反面或從正面重構了絕對權力的傳統形象。既然權力建立在一系列主權授權的基礎上,革命意識形態就不再是規定權力的東西了,也不再是使權力符合於人民意志的東西了。它通過向公民灌輸共和教育,成為輔佐權力的東西。它通過傳授平等,成為服務於權力的東西。它是意志和利益的表達者,而非權威的賦予者。革命意識形態從原則性的東西轉化為從屬性的東西,從合法性話語轉化為共和制的宣傳。在純粹的民主之下,它本身曾經就是權力的場所,而如今它只作為現代代議制國家的工具起作用了。代議制共和國變成了某種寡頭政治類型的東西,根本無力持久地肩負起它的重任。
說到傅勒,芝加哥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耐丹·塔可夫認為「沒有任何人能比他更負責任地復活了法國的自由思想」。傅勒在對法國大革命的重新思考中展示了他作為一個法國人對大革命精神的驕傲,基佐的名言「我乃1789年激情培養的一代」或許一直回響在他的心中。但當展示大革命的遺囑在後世遭到悖論性地誤解或背叛時,他的人性底色更為清晰起來:傅勒的知識分子肖像有點像孤傲的隱士,像巴黎奧斯曼街區老式路燈下的獨行者。他認為 「歷史學家應具備的一樣首要東西,即知識上的好奇心和非功利的歷史知識活動」——正是因此,他的著作不僅能夠調動起我們對革命精神的熱愛和哀悼,更會使我們對歷史本身具有的豐富意味懷有深切的迷戀。
參考資料:http://column.bokee.com/75589.html
⑨ 紀錄片《我愛你,中國》第九集至第十二集觀後感
觀《我愛你中國之大地在波動》有感
幾周前,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我愛你中國·大地在波動》該紀錄片講述的是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即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這一偉大革命之後,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的轉變以及歲美好生活的追求。
紀錄一開始的旁白然我仍然記憶深刻:1978年,兩個看似互不相乾的人物共同震撼了世界,瑪格麗特·撒切爾和鄧小平,他們都借用了法國政治家弗朗索瓦·基佐的名言,對國民發出相同的號召:」富起來吧!」
當然在這里我更關注於鄧小平讓國民「富起來」的辦法----改革開放。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20世紀70年末,在國內,「文革」十年內亂,使黨和人民遭受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當時政治局面混亂,經濟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在此情況下,要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趕時代前進的潮流,唯有改革開放。因此,改革開放政策一出,國民如沐春風般地發展經濟。
80年代中後期,人們的」金錢觀」開始發生轉變,人們不再談錢色變,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光明正大地賺錢。社會上一度興起「郵票熱」、」君子蘭熱」。當時的報告文學《瘋狂的君子蘭》引起轟動。對這些」熱」,眾說不一,但是它們反映了人們財富意識的覺醒,以及投資渠道的狹窄。但對於當時人們的投資意識,是一次訓練,為90年代股票熱奠定了社會基礎。1987年,在北京後海湖邊,幾名早期「海歸」醞釀在中國成立股票交易所。1990年,上證所成立,浦東開發啟動。1992年,鄧小平南巡,吹響了深化改革開放的號角,也揭開了90年代中國的個人創業史。90年代,經濟進入全民經商模式,思想逐漸多元開放,文化出現世俗騷動,整個中國成為一個充滿慾望與活力,充滿機會與刺激的「場域」。每個人,每種思想,每種活動法都在這歷史瞬間轉換的舞台上,匆匆往來而後迅速退換消逝。社會上出現「公司熱」,與此同時,股票熱逐漸興起,使致富不再成為某些人的專利,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這一熱潮在電影《股瘋》中有形象展現。知青一代此時開始分化。新階層開始出現,隨之,高檔化,與國際接軌的生活方式出現。「70後」開始走上歷史舞台,他們告別校園,在內心的慾望與市場的驅使下,開始尋找開啟新時代的鑰匙。
中國之所以會出現以上現象,我認為跟我國實行全面改革,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是密不可分的。事實也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正好前幾天我有寫到,資源共享下,希望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