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宇宙沉思賞析

宇宙沉思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4 18:15:18

㈠ 沉思錄中的名句賞析

1、在一個已經經過心靈磨礪和凈化的人身上,你是找不到什麼腐朽的或者不潔之物以及潰爛的傷口。當命運召喚他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的人生早已功德圓滿,人們不會說他是一個沒演完戲就退了場的演員。而且,在他心中既沒有奴才心態,也沒有矯揉造作之處。他會與事物保持合適的距離,既不會太近,也不會太遠。他無可指責,同時也沒有什麼好逃避的。 ----馬可·奧勒留

2、任何事,凡是強迫你違背諾言、放棄榮譽,令你懷恨,猜疑,或是詛咒任何人,要你扮演一個偽善者,引誘你追求需要牆壁帷幄來掩蔽的享樂,你都不要認為是於你有益的事。 ----奧勒留

3、「汝等倘若細細觀察,將見萬事之發生,乃如其所應當之勢。」

4、毫不炫耀地接受財富和繁榮,同時又隨時准備放棄。

5、不要只注重形式上的修辭而放棄了實質上的思考。 ----馬可·奧勒留

6、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在每個人都愛自己勝過愛其他所有人的情況下,卻將建立自身價值觀的權利拱手相讓,任由別人的想法觀念左右自己的思想?」

7、以最善的方式生活,這種力量在於靈魂,只要它對無關緊要的事物採取漠然的態度

8、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小心翼翼,嚴肅而不虛矯,要懷著慈悲、自由與公道,不可稍存其他的念頭。你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後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粗心大意,避免一切違反理性的感情激動,避免一切虛偽、自私,以及對自己一份命運的抱怨。 ----奧勒留

9、吾人內心之主宰,在與自然之道相吻合的時候,對於一切發生之事均能適應;凡是可能的,凡是所遭遇的一切,均能從容不迫地適應之 ----奧勒留

10、凡不能使得一個人本身變得比以前壞的,必不能使得他的生活變得比以前壞 ----奧勒留

11、一些事物倉促降臨,而另一些事物則飛逝而去;即使是那些剛剛降臨的事物,其中有一部分也已經歸於消亡。運動和變化不斷地更新著這個世界,恰如連續性的時間進程在不斷更新著歲月。 ----馬可·奧勒留

12、你在現今拒絕使用上天的秉賦,而斤斤計較將來別人對你的議論,那是不合實際的。 ----奧勒留

13、遇事不慌,臨事不懼,從容不迫但亦不拖延,從不手足失措,從不沮喪,從不強做笑容,更從不發脾氣或是猜疑。 ----奧勒留

14、生命必須像成熟的麥穗一樣收割。

15、我的靈魂,你慢待了自己,而你榮耀自身的時機已一去不返。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你的生命已日薄西山,你卻仍不關照自身,而是將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奧勒留

16、我們所聽到的不過只是一個觀點,而非事實。我們所看到的不過只是一個視角,而非真相 ----馬可安東尼

17、命運之神賜給他的生活上的享受,他一概接受,既不得意揚揚,亦不覺受之有愧,有的享受的時候盡量享受,視為當然,沒的享受的時候亦不覺得遺憾 ----奧勒留

㈡ 月光下的沉思賞析

遇上一個人,要多少緣分,愛上一個人,更要多少緣分,我和你註定今生有緣無分。你的離開,我只能聽著傷感的音樂,在撲鼻的海棠花下沉默。

你我相遇相知在那個開滿丁香花的雨巷,在無言中彼此都有了好感。沒有言語的約定,沒有反復的告白,當我抬頭看你時,發現你也在注視著我。於是,我們在穿梭歲月中心手相連,我們帶著千年的期盼,在前世的月桂樹下與幸福甜蜜相依。

在櫻花盛開的時刻,我不解你對我的冷落。那個夜晚,天空下著蒙蒙細雨,冷雨夜我在雨中奔跑,苦苦地掙扎,你可知道那最響亮的聲音是我的吶喊。當初是彼此還不太了解,還是彼此的脾氣不和呢?如此相互的懷疑,誰也沒有把誰當真,誰也沒有為誰心疼。可是,當你縱然離去,我的心卻莫名的疼了。
走在繁雜的人群中,驀然出現你的身影,三個月的分離後,我第一次看到你,第一次怯怯地和你說話。你的笑容依舊,你的溫情依舊,你還是那樣的嬌艷,如同盛開在春天的水仙。我相信現在的你一定過得很好,一定很幸福,就像掙脫鳥籠的小鳥一樣很自由,但是你真的沒有記起過我嗎?往日的那些事,那些記憶,那些已是過往的東西,出現過你的腦海嗎?
而我在夜中難眠,滿腹的心事無法盡情訴說。難道共同種下的相思樹,結下的是串串苦果;指天對地的誓言,成了一支悲歌。在奧星的雙桿上,看著這慘淡的月光,看著這醜陋的世界,一個人默默地發呆,追逐記憶中一切。
曾經我們一起騎著自行車遊逛城市的郊野;曾一起慢走在燈火輝煌的街頭;曾在翠綠的草地上對視,看著你那傻樣的吃相,不禁偷偷地笑。你可知否?不見你的那些日子就如紅豆握在手心,萬般煎熬。仰望45度的星空,星星點點的如此枯燥,我的心猶如天空一般的沉悶。對著皓月發呆,對著燈紅酒綠的市區嘆息滿腦都是你的身影,往事粒粒清晰。你玲瓏的舞姿在我的腦海浮現,恰如寧靜的水面盪起層層波瀾,雲的飄渺,風的浪漫,都如同在夢的舞台旋轉。
有些東西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懂得珍惜時卻不能挽回。愛的開始是一首迷魂的詩,愛的過程是一部苦澀的小說,而愛的結局是一串串渾濁的淚珠,那串淚珠是人生點不完的省略號。時間的腳步匆匆前行,曾經說好要做治好的朋友,可是半路相見卻是如此的尷尬,總是用一個笑容或一個眼神帶過,距離是如此的遠,似乎比陌生人還陌生。
今夜,借這朦朧的月光,把我心聲帶給咫尺的你,望你能夠收到我那燒焦的心。

㈢ 美文賞析

美文網為您提供原創愛情,親情,友情美文及人生感悟,哲理故事,勵志美文,英語美文,散文,隨筆,摘抄等精彩文章的在線閱讀。美文網-華語青春文學第一媒體!
美文賞析:

㈣ 汪國真詩歌賞析

歲月流逝,每個時代都有對真善美的不同的看法,世事都在滄桑變化,我們不能用不同時內代的標准去衡容量,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對真善美是永恆的追求,真正真摯與善良的人心都是最淳樸的,不做矯飾的,你穿透了「時尚」「時代」的迷霧,你會發現它們的本質都是相似的。

真摯與善良的人心都是最淳樸的,發自內心的,赤子之心是也,不需要什麼矯飾,說得動聽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善良之人

㈤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鑒賞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梁衡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人們長久不衰的懷念;中國大地上有無數座祠堂,沒有哪一座能像武侯祠這樣,讓人生出無限的崇敬、無盡的思考和深深的遺憾。這座帶有傳奇色彩的建築,令海內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生出一種神秘的嚮往。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區略偏南的鬧市。兩棵古榕樹為屏,一對石獅拱衛,當街一座朱紅飛檐的廟門,你只要往門口一站,一種塵世暫離,而聖地在即的庄嚴肅穆之感便油然而生。進門是一庭院,滿院綠樹批道,雜花映目,一條五十米長的甬道直達二門,路兩側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這綠蔭的清涼和古碑的悠遠先教你有一種感情的准備,我們將去造訪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進二門又一座四合庭院,約五十米深,劉備殿飛檐翹角,雄踞正中,左右兩廊分別供著二十八位文臣武將。過劉備殿,下十一階,穿過庭,又一四合院,東西南三面以迴廊相通,正北三諸葛亮殿。由諸葛亮殿順一紅牆翠竹夾道就到了祠的西部-------惠陵。這是劉備的墓,夕陽抹過古冢老松,教人想起遙遠的漢魏。由諸葛亮殿前向東有門通向一片諾大的園林,這些樹、殿、陵都被一線紅牆環繞,牆外車馬喧,牆內柏森森。諸葛亮能在以前七百年後享此祀地,並前配天子廟,又一先帝陵,千多年來香火不絕,這氣象也真絕無僅有了。 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在進行他一生對魏作戰時病死軍中。一時國傾樑柱,民失父相,舉國上下莫不痛悲,百姓請建祠廟,但朝廷以禮不合,不許建祠。於是每年清明時節,百姓就於野外對天設祭,舉國痛呼魂兮歸來。這樣過了三十年,民心難違,朝廷才允許在諸葛亮殉職的定軍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此例一開,全國武侯祠林立。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晉,以後多有變遷。先是武侯祠與劉備廟毗鄰,諸葛亮前香火旺,劉備廟前車馬稀。明朝初年,帝室之胄朱樁來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廢武侯祠,只在劉備殿旁附帶供諸葛亮。不想事與願違,百姓反把整座廟稱武侯祠,香火更甚。到清康熙年間,為解決這個矛盾,乾脆改建為君臣合廟,劉備在前,諸葛在後,以後朝廷又多次重申,這祠的正名為昭烈廟(劉備謚號昭烈帝),並在大門上懸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們總是稱它為武侯祠,直到今天。文化大革命曾經瘋狂地破壞了多少文物古跡,但武侯祠卻片瓦未損,至今每年還有二百萬人來拜訪。這是一處供人感懷、抒情的所在,一個借古正今的 地方。 我穿過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諸葛亮殿走去。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樣深暗,它和為丞相治事之地。殿柱矗立,貫大地正氣,殿門前敞,容萬年之情。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台上,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歷史的風塵不能遮掩他聰慧的目光,牆外車馬的喧鬧也不能把他從沉思中喚醒。他的左右是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瞻與尚在諸葛亮死後都為蜀漢政權戰死沙場。殿後有銅鼓三面,為丞相當初治軍之用,已銹跡斑駁,卻餘威尚存。我默對良久,隱隱如聞金戈鐵馬聲。殿的左右兩壁書著他的兩篇名文,左為《隆中對》,條為縷析,預知數十年後天下事:右為《出師表》,慷慨陳詞,痛表一顆憂國憂民心。我透過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從中發現這位東方「思想家」的過去。我看到他在國亂加喪之時,布衣粗茶,耕讀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廬,羽扇輕輕一揮,八十萬曹兵灰飛煙滅;我看到他在斬馬謖是那一地難言的混濁的淚;我看到他在向後主自報家產時那坦然無私的心。記得小時候讀《三國演義》,總希望蜀國能贏,那實在不是為了劉備,而是為了諸葛亮。這樣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贏,真是天理不容。但他還是輸了,上帝為中國歷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壯的悲劇。 假如他生在古周、盛唐,他會成為周公、魏徵;假如上天再給他十年時間(活到六十三歲不算老吧)他也許會在造一個盛漢;假如他少一點愚忠,真按劉備的遺言,將阿斗取而代之,也許會建一個什麼新朝。我心中翻騰著這許多的「假如」,抬頭一看,諸葛亮還是那樣安靜地坐著,目光更加明凈,手中的羽扇像剛剛輕揮一下。我不覺可笑自己的胡思亂想。我知道他已這樣靜坐默想了一千七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違,英雄無法造一個時勢。 一千七百年前,諸葛亮輸給了曹操,但他卻贏得了以後所有人的心。我從大殿上走下,沿著迴廊在院中漫步。這個天井式的院落像一個歷史的隧道,我們隨手可翻撿到唐宋遺物,甚至還可以駐足廊下與古人、故人聊上幾句。杜甫是到這祠里做客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唱出了這個悲劇的主調。院東有一塊唐碑,正面、背面、兩側或文或詩,密密麻麻,都在與杜甫作著悲壯的酬唱。唐人的碑文說:「若天假之年,則繼大漢之祀,成先生之志,不難矣。」元人的一首詩嘆道:「正統不漸傳千古,莫將成敗論三分。」明人的一首詩簡直恨歷史不能重寫了:「託孤未付先君望,恨如岷江晝夜流。」南面東西兩廊的牆上嵌著岳飛草書的前後《出師表》,筆走龍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長夜閃電,我默讀著「臨表涕零,不知所雲」,讀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淚,筆鋒如槍如戟,我聽到了這兩位忠臣良將遙隔九百年的靈魂共鳴。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來就這樣始終為諸葛亮的英氣所籠罩,並慢慢積聚而成為一種民族魂。我看到一個個後來者,他們在這里扼腕嘆息、仰天長呼或沉思默想。他們中有詩人,有將軍,有朝廷的大臣,有封疆大吏可,甚至還有割據巴蜀的草頭王。但不管什麼人,不管來自什麼出身,負有什麼使命,只要在這個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種庄嚴的召喚。人人都為他的聰明才智所傾倒。人有才不難,歷史上如秦檜那樣的大奸雄也有歪才;有德也不難,天下與人為善者不乏其人,難得是德才兼備,有才又肯為天下人興利,有功又不自傲。 歷史早已過去,我們現在追溯舊事,也未必對「曹賊」那樣仇恨,但對諸葛亮卻更覺親切。這說明諸葛亮在那場戰爭中並不單純地為克曹滅魏,他不過是要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是在實踐自己的做人規范,他在試著把聰明才智發揮到極限,蜀、魏、吳之爭不過是三種實驗的一個載體。他藉此實現了作為一個人,一個歷史偉人的價值。史載公元三四七年,「恆溫征蜀,猶見五侯時小吏,年百餘歲。溫問曰:『諸葛丞相今誰與比?』答曰:『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此事未必可信,但諸葛亮確實實現了超時空的存在。古往今來有兩種人,一種人為現在而活,拚命享受,死而後己;一種人為理想而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一個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總要還原為人;不管他的壽命多長,總要變為鬼;而只有少數人才有被百姓篩選、歷史擢拔而為神,享四時之祀,得到永恆。 我在祠中盤桓半日,臨別時又在五侯相前佇立一會兒,他還是那樣,目光泉水般明凈,手中的羽扇輕輕抬起,一動也不動。

㈥ 斷章的賞析.

賞析: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折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誼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里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盪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拓展資料:
1、原文: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2、創作背景:《斷章》創作於1935年10月,是一首精緻的哲理詩。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
3、詩人介紹:卞之琳,1910年生於江蘇海門湯家鎮,祖籍江蘇溧水,曾用筆名季陵,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192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英文系,1930年開始寫詩。1936年與李廣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詩合集《漢園集》,被譽為「漢園三詩人」。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
主要詩集還有《三秋集》、《魚目集》、《十年詩草》等。他早年詩作大多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和找不到出路的苦悶,情感抑鬱。其詩想像微妙,筆墨省簡,較晦澀難儲,抗戰爆發後,詩風變得開闊、明朗。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㈦ 艾青《我愛這土地》賞析

《我愛這土地》賞析:

這首詩以「假如」開頭,這個頭開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詩中的「鳥」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歷代詩人所反復詠唱的杜鵑、鷓鴣那樣,稍一點染,即具有一種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蘊,而是全靠作者在無所依傍的情況下作出新的藝術追求。

再則,詩中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也和古典詩詞中棲枝的黃鶯、啼血的杜鵑、沖天的白鷺等大異其趣,它純粹是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於作者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這位「悲哀的詩人」(作者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7)宇宙沉思賞析擴展閱讀:

主題意象

主題

作者通過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國的這塊土地上,痛苦多於歡樂,心中郁結著過多的「悲憤」、「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然而,這畢竟是生他養他的祖國,即使為她痛苦到死,也不願意離開這土地——「死了」以後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裡面」。

表達了作者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最偉大、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意象作者艾青詩歌中的土地情結以及土地在作者詩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作者艾青堪稱「土地的歌者」,「土地」構成了作者詩歌的中心意象。「土地」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徵,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徵,其中聚集著作者對祖國和大地母親深深的愛。

這里的「土地」,不再單純是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象」。作者對蒼老、衰弱、正備受苦難的祖國感到萬分悲哀,挾著這份感情,用憂郁的目光掃視周圍時,寂寞、貧困的曠野的載體——土地便進如作者的腦海。

作者通過吟唱土地這一個「象」,詛咒摧殘土地的人,幻想著土地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詩中,作者的歌喉雖然沙啞但卻寬厚,雖然悲哀但卻博大,顯示出一種雄渾的生命感;雖古樸但卻蒼勁有力,因為土地是孕育萬物的基礎。

這種感情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詩人表示要像鳥一樣歌唱祖國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著作者對生於斯、耕作於斯、死於斯的勞動者最深沉的愛,對他們的命運的關注與探索。

㈧ 公劉的《沉思》詩歌的賞析

沉 思
——讀攝影作品《最後的時刻》

公劉

既然歷史在這兒沉思,

我怎能不沉思這段歷史?

凝望著敬愛的人呵—

想起您彌留的日子。

記不得曾有過什麼照片

能使我如此激動,難以自持;

但既非傾瀉脆弱的淚滴,

也無須慷慨陳辭。

是一名期待惡戰的老兵,

是一面召喚風暴的旗幟;

敵人害怕您靜若懸劍,

人民信賴您穩如磐石!

仰之一分有損您的謙遜,

俯之一分背離您的質直;

那布滿面頰和手背的老年斑呵,

也彷彿都是些傲霜的梅枝。

雙眉乃勇士橫握長刀,

這正是中國革命破敵的英姿;

目光揉動著冰與炭,

大哉!無產者的神勇與睿智!

緊閉的嘴唇昭告人們:

這里蘊蓄著樂觀的詩;

而被鋼牙挫敗了的

又豈僅是癌,更有江青的無恥!

何謂最後的時刻?倘在我輩

這等文字誠然完全合適;

而您卻是永恆的永恆呀,

除非大地寂滅,除非江河消失!

因此我說,這是一個渺小的標題,

人民有權否決、屏斥;

但這又是一宗偉大的記錄,

全世界為之鞠躬、仰視。

萬千工農和知識分子家庭,

都將您安排在潔白敞亮的位置;

所有輝煌的展覽大廳,

競相懸掛這同一幅絨綉錦織......

最長壽的是人心!

人心不死您不死!

紅色的星斗呵,您的光芒

永遠是對開拓者的戰斗啟示。

假如在無產階級的大樹上

還寄生著資產階級政客「同志」,

那麼,但願癬疥們牢記,牢記

中國以哭當歌和以歌當哭的日子!

既然歷史在這兒沉思,

我怎能不沉思這段歷史?

玩火者!休得放肆!

十年,百年,莫妄動一根手指!

1978年7月29日於山西忻縣

㈨ 經典美文加賞析

《談生命》冰心
我不敢說生命是什麼,我只能說生命像什麼。
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他從最高處發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許多細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濤,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過了懸崖峭壁,沖倒了層沙積土,挾卷著滾滾的沙石,快樂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著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時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憤激地奔騰了起來,怒吼著,迴旋著,前波後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過了,沖倒了這危崖他才心平氣和的一瀉千里。有時候他經過了細細的平沙,斜陽芳草里,看見了夾岸紅艷的桃花,他快樂而又羞怯,靜靜地流著,低低的吟唱著,輕輕地度過這一段浪漫的行程。
有時候他遇到暴風雨,這激電,這迅雷,使他心魂驚駭,疾風吹捲起他,大雨擊打著他,他暫時渾濁了,擾亂了,而雨過天晴,只加給他許多新生的力量。
有時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帶些幽幽的溫暖:這時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進的力量,仍催逼著他向前走……
終於有一天,他遠遠地望見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終結,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頭,她多麼遼闊,多麼偉大!多麼光明,又多麼黑暗!大海庄嚴的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地流入她的懷里。他消融了,歸化了,說不上快樂,也不有悲哀!
也許有一天,他再從海上蓬蓬地雨點中升起,飛向西來,再形成一道江流,再沖倒兩旁的石壁,再來尋夾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相信來生!
生命又像一顆小樹,他從地底聚集起許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潤濕的泥土中,勇敢快樂的破殼出來。他也許長在平原上,岩石上,城牆上,只要他抬頭看見了天,呵!看見了天!他便伸出嫩葉來吸收空氣,承受陽光,在雨中吟唱,在風中跳舞。
他也許受著大樹的蔭遮,也許受著大樹的覆壓,而他青春生長的力量,終使他穿枝拂葉的掙脫了出來,在烈日下挺立抬頭!他遇著驕奢的春天,他也許開出滿樹的繁花,蜂蝶圍繞著他飄翔喧鬧,小鳥在他枝頭欣賞唱歌,他會聽見黃鶯清吟,杜鵑啼血,也許還聽見梟鳥的怪鳴。
他長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蓋的濃蔭,來蔭庇樹下的幽花芳草,他結出累累的果實,來呈現大地無盡的甜美與芳馨。秋風起了,將他葉子,由濃綠吹到緋紅,秋陽下他再有一番的庄嚴燦爛,不是開花的驕傲,也不是結果的快樂,而是成功後的寧靜和怡悅!
終於有一天,冬天的朔風把他的黃葉干枝,卷落吹抖,他無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嚴的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的落在她的懷里。他消融了,歸化了,他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
也許有一天,他再從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來。又長成一棵小樹,再穿過叢莽的嚴遮,再來聽黃鶯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信來生。
宇宙是個大生命,我們是宇宙大氣中之一息。江流入海,葉落歸根,我們是大生命中之一葉,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們是多麼卑微,多麼渺小,而一滴一葉的活動生長合成了整個宇宙的進化運行。要記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於水道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我曾讀到一個警句,它說「願你生命中有夠多的雲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㈩ 瓦爾登湖 賞析

一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里去。我要告訴你的是,在你的心靜下來以後,你就會思考一些什麼。在你思考一些什麼問題時,你才有可能和這位享利·戴維·梭羅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則。

這位梭羅先生是與孤獨結伴的。他常常只是一個人。他認為沒有比孤獨這個伴兒更好的伴兒了。他的生平十分簡單,十分安靜。

1817年7月12日梭羅生於康科德城;就學並畢業於哈佛大學(1833—1837年);回到家鄉,執教兩年(1838—1840年。然後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裡(1841—1843年),當門徒,又當助手,並開始嘗試寫作。到1845年,他就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8年他又住在愛默生家裡;1849年,他完成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的書。差不多同時,他發表了一篇名為《消極反抗》(On Civil Disobedience)的極為著名的、很有影響的論文。按字面意義,這也可以譯為「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後面我們還要講到它。然後,到了1854年,我們的這本文學名著《瓦爾登湖》出版了。本書有了一些反響,但開始的時候並不大。隨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越來越大。1859年,他支持了反對美國蓄奴制度的運動;當這個運動的領導人約翰·布朗竟被逮捕,且被判絞刑處死時,他發表了為布朗辯護和呼籲的演講,並到教堂敲響鍾聲,舉行了悼念活動。

此後他患了肺病,醫治無效,於1862年病逝於康城,終年僅44歲。他留下了《日記》39卷,自有人給他整理,陸續出版,已出版有多種版本和多種選本問世。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簡單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也可以說,他的一生十分不簡單,也毫不孤獨。他的讀者將會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而且是精美絕倫,世上罕見。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他對自己的出生地,即馬省的康城,深感自豪。康城是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首義之城。他說過,永遠使他驚喜的是他「出生於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點」之一,而且「時間也正好合適」,適逢美國知識界應運而生的、最活躍的年代。在美洲大陸上,最早的歐洲移民曾居住的「新英格蘭」六州,正是美國文化的發祥之地。而正是在馬省的康城,點燃起來了美國精神生活的輝耀火炬。小小的康城,風光如畫。

一下子,那裡出現了四位大作家:愛默生,霍桑,阿爾考特,和他,梭羅。1834年,愛默生定居於康城,曾到哈佛大學作了以《美國學者》為題的演講。愛默生演講,撰文,出書,宣揚有典型性的先知先覺的卓越的人,出過一本《卓越的人》,是他的代表作。他以先驅者身份所發出的號召,給了梭羅以深刻的影響。

在愛默生的推動之下,梭羅開始給《日晷》雜志寄詩寫稿了。但一位要求嚴格的編輯還多次退了他的稿件。梭羅也在康城學院里作了一次題為《社會》的演講,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到1841年,愛默生就邀請了梭羅住到他家裡去。當時愛默生大事宣揚他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聚集了一班同人,就像辦了個先驗主義俱樂部似的。但梭羅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先驗主義者。在一段日記中他寫著:「人們常在我耳邊叮嚀,用他們的美妙理論和解決宇宙問題的各種花言巧語,可是對我並沒有幫助。我還是回到那無邊無際,亦無島無嶼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測著、尋找著可以下錨,緊緊地抓住不放的一處底層的好。」

本來梭羅的家境比較困難,但還是給他上了大學,並念完了大學。

然後他家裡的人認為他應該出去闖天下了。可是他卻寧可回家鄉,在康城的一所私立中學教教書。之後不久,只大他一歲的哥哥約翰也跑來了。兩人一起教書。哥哥教英語和數學,弟弟教古典名著、科學和自然史。學生們很愛戴他們倆。亨利還帶學生到河上旅行,在戶外上課、野餐,讓學生受到以大自然為課堂,以萬物為教材的生活教育。

一位朋友曾稱梭羅為「詩人和博物學家」,並非過譽。他的生活知識是豐富,而且是淵博的。當他孤獨時,整個大自然成了他的伴侶。據愛默生弟弟的回憶,梭羅的學生告訴過他:當梭羅講課時,學生們靜靜地聽著,靜得連教室里掉下一支針也能聽得清楚。

1839年7月,一個十七歲的少女艾倫·西華爾來到康城,並且訪問了梭羅這一家子。她到來的當天,亨利就寫了一首詩。五天後的日記中還有了這么一句:「愛情是沒有法子治療的,惟有愛之彌甚之一法耳。」這大約就是為了艾倫的緣故寫的。不料約翰也一樣愛上了她,這就使事情復雜化了。三人經常在一起散步,在河上劃船。登山觀看風景,進入森林探險,他們還在樹上刻下了他們的姓氏的首字。談話是幾乎沒完沒了的,但是這個幸福的時間並不長久。

這年春天,哥兒倆曾造起了一條船。八月底,他們乘船沿著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作了一次航行。在旅途上,一切都很好,只是兩人之間已有了一些微妙的裂紋,彼此都未言明,實際上他們已成了情敵。後來約翰曾向她求婚而被她拒絕了。再後來,亨利也給過她一封熱情的信,而她回了他一封冷淡的信。不久後,艾倫就嫁給了一個牧師。這段插曲在亨利心頭留下了創傷。但接著發生了一件絕對意想不到的事。1842年的元旦,約翰在一條皮子上磨利他的剃刀片刀刃時,不小心劃破了他的左手中指。他用布條包紮了,沒有想到兩三天後化膿了,全身疼痛不堪。趕緊就醫,已來不及,他得了牙關緊閉症,敗血病中之一種。他很快進入了彌留狀態。十天之後,約翰竟此溘然長逝了。突然的事變給了亨利一個最沉重的打擊。他雖然竭力保持平靜,回到家中卻不言不語。一星期後,他也病倒了,似乎也是得了牙關緊閉症。幸而他得的並不是這種病,是得了由於心理痛苦引起來的心身病狀態。整整三個月,他都在這個病中,到四月中他又出現在園子里了,才漸漸地恢復過來。

那年亨利寫了好些悼念約翰的詩。在《哥哥,你在哪裡》這詩中,他問道:「我應當到哪裡去/尋找你的身影?/沿著鄰近的那條小河,/我還能否聽到你的聲音?」答復是他的兄長兼友人,約翰,已經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他們結了綢繆,他已以大自然的容顏為他自己的容顏了,以大自然的表情表達了他自己的意念……大自然已取走了他的哥哥,約翰已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從這里開始,亨利才恢復了信心和歡樂。他在日記中寫著:「眼前的痛苦之沉重也說明過去的經歷的甘美。悲傷的時候,多麼的容易想起快樂!冬天,蜜蜂不能釀蜜,它就消耗已釀好的蜜。」這一段時間里,他是在養病,又養傷;在蟄居之中,為未來作準備,在蓄勢,蓄水以待開閘了放水,便可以灌溉大地。

在另一篇日記中,他說:「我必須承認,若問我對於社會我有了什麼作為,對於人類我已致送了什麼佳音,我實在寒酸得很。無疑我的寒酸不是沒有原因的,我的無所建樹也並非沒有理由的。我就在想望著把我的生命的財富獻給人們,真正地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我要在貝殼中培養出珍珠來,為他們釀制生命之蜜。我要陽光轉射到公共福利上來。我沒有財富要隱藏。我沒有私人的東西。我的特異功能就是要為公眾服務。惟有這個功能是我的私有財產。任何人都是可以天真的,因而是富有的。我含蘊著,並養育著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時。」

恢復健康以後的梭羅又住到了愛默生家裡。稍後,他到了紐約,住在市裡的斯丹頓島上,在愛默生弟弟的家裡。他希望能開始建立起他的文學生涯來。恰恰因為他那種獨特的風格,並不是能被人,被世俗社會所喜歡的,想靠寫作來維持生活也很不容易,不久之後,他又回到了家鄉。有一段時間,他幫助他父親製造鉛筆,但很快他又放棄了這種尚能營利的營生。

於是到了1844年的秋天,愛默生在瓦爾登湖上買了一塊地。當這年過去了之後,梭羅得到了這塊土地的主人的允許,可以讓他「居住在湖邊」。終於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1845年3月尾,我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裡,到達我預

備造房子的地方,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而還年幼的白松,來做我

的建築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溶,而蟄居的生命開始舒伸了。」

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獨立日,美國的國慶,他住進了自己蓋起來的湖邊的木屋。在這木屋裡,這湖濱的山林里,觀察著,傾聽著,感受著,沉思著,並且夢想著,他獨立地生活了兩年又多一點時間。

他記錄了他的觀察體會,他分析研究了他從自然界里得來的音訊、閱歷和經驗。決不能把他的獨居湖畔看作是什麼隱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

生,振奮人生,闡述人生的更高規律。並不是消極的,他是積極的。並不是逃

避人生,他是走向人生,並且就在這中間,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獨特方式,投身於當時的政治斗爭。

那發生於一個晚上,當他進城去到一個鞋匠家中,要補一雙鞋,忽然被捕,並被監禁在康城監獄中。原因是他拒絕交付人頭稅。他之拒付此種稅款已經有六年之久。他在獄中住了一夜,毫不在意。第二天,因有人給他付清了人頭稅,就被釋放。出來之後,他還是去到鞋匠家裡,等補好了他的鞋,然後穿上它,又和一群朋友跑到幾里外的一座高山上,漫遊在那兒的什麼州政府也看不到的越桔叢中——這便是他的有名的入獄事件。

在1849年出版的《美學》雜志第一期上,他發表了一篇論文,用的題目是《對市政府的抵抗》。在1866年(他去世已四年)出版的《一個在加拿大的美國人,及其反對奴隸制和改革的論文集》收入這篇文章時,題目改為《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此文題目究竟應該用哪一個,讀書界頗有爭論,並有人專門研究這問題。我國一般地慣用了這個《消極反抗》的題名,今承其舊,不再改變。文中,梭羅並沒有發出什麼政治行動的號召,這毋寧說正是他一貫倡導的所謂「更高的原則」中之一項。他認為政府自然要做有利於人民的事,它不應該去干擾人民。但是所有的政府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更不用說這個保存了奴隸制度的美國政府了,因此他要抗議和抵抗這一個政府,不服從這一個政府。他認為,如果政府要強迫人民去做違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應當有消極抵抗的權利,以抵制它和抵抗它。這篇《消極抵抗》的論文,首先是給了英國工黨和費邊主義者以影響,後來又對以絕食方式反對英帝國主義的印度聖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與「非暴力主義」有很大的作用,對於1960年馬丁·路德·金,在非洲爭取民權運動也有很大的作用,對托爾斯泰的「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影響,以及對羅曼·羅蘭也有一些影響。

梭羅是一生都反對蓄奴制度的,不止一次幫助南方的黑奴逃亡到自由的北方。在1845年的消極反抗之後,他還寫過《馬省的奴隸制》(1854年)一文,他和愛默生一起支持過約翰·布朗。1859年10月,布朗企圖襲擊哈潑斯渡口失敗而被捕,11月刑庭判處布朗以絞刑,梭羅在市會堂里發表了《為約翰·布朗請願》的演說。布朗死後,當地不允許給布朗開追悼會時,他到市會堂敲響大鍾,召集群眾舉行了追悼會。梭羅關於布朗的一系列文章和行動都是強烈的政治言行。

這期間,梭羅患上了肺結核症,健康明顯地變壞。雖然去明尼蘇達作了一次醫療性的旅行,但病情並無好轉。他自知已不久人世了。

在最後的兩年裡,他平靜地整理日記手稿,從中選出一些段落來寫成文章,發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他平靜安詳地結束了他的一生,死於1862年5月6日,未滿四十五歲。

梭羅生前,只出版了兩本書。1849年自費出版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這書是他在瓦爾登湖邊的木屋裡著寫的,內容是哥兒倆在兩條河上旅行的一星期中,大段大段議論文史哲和宗教等等。

他的第二本書就是《瓦爾登湖》了,於1854年出版。也沒有受到應有的注意,隨著時光的流逝,這本書的影響是越來越大,業已成為美國文學中的一本獨特的,卓越的名著。

以上只是梭羅生平的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再說一點他的這本書。

對於《瓦爾登湖》,不須多說什麼,只是還要重復一下,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其分析生活,批判習俗,有獨到處。

自然頗有一些難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說過,「請原諒我說話晦澀,」例如那失去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愛默生的弟弟愛德華問過他是什麼意思。他反問:「你沒有失去嗎?」卻再也沒有回答了。有的評論家說,梭羅失去過一個艾倫(斑鳩),一個約翰(獵犬),可能還失去了一個拉爾夫(栗色馬)。誰個又能不失卻什麼呢?

本書內也有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致,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闢,有啟發性。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書,至今還未失去它的意義。在白晝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似乎我異常喜歡的這本書忽然又不那麼可愛可喜了,似乎覺得它什麼好處也沒有,甚至弄得將信將疑起來。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的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處辨不出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應當指出,這本書是一本健康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作了極其動人的描寫。讀著它,自然會體會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不斷地將讀者提升、提高。書已經擺在讀者面前了,我不必多說什麼了,因為說得再好,也比不上讀者直接去讀了。

人們常說,作家應當找一個僻靜幽雅的去處,去進行創作;信然,然而未必盡然。我反而認為,讀書確乎在需要一個幽靜良好的環境,尤其讀好書,需要的是能高度集中的精神條件。讀者最需要有一個樸素淡泊的心地。讀《瓦爾登湖》如果又能引起讀者跑到一個山明水秀的、未受污染的地方去的興趣,就在那樣的地方讀它,就更是相宜了。

梭羅的這本書近年在西方世界更獲得重視。嚴重污染使人們又嚮往瓦爾登湖和山林的澄凈的清新空氣。梭羅能從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這些生活之必需出發,以經濟作為本書的開篇,他崇尚實踐,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瓦爾登湖》享利·戴維·梭羅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