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丑奴兒李清照賞析

丑奴兒李清照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4 17:55:56

1. 求<丑奴兒近>賞析

千峰雲起,驟雨一霎兒價。
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
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
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
卻怪白鷗,覷著人慾下未下。
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作者被劾罷官,次年在江西上饒地區的帶湖卜築閑居,直至光宗紹熙三年(1192)再度起用為止,其間長達十年。這首詞正是此期間所作。

詞的上片下闋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寫得明白如話而又清新幽默。上闋寫博山道中的外景。博山在江西廣豐縣西南,南臨溪流遠望如廬山之香爐峰,足風其景秀美。上闋頭三句,寫得頗有季節特點,特別是「驟雨一霎兒價」,非常形象地寫出了夏日陣雨的特點。陣雨過後,斜陽復出,山水林木經過了一番滋潤,愈加顯得清新秀美。「風景怎生圖畫」一句,以虛代實,給人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同時又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青旗」二句,點出了酒店,交代了作者的去處,既與下闋「午醉醒時」相呼應,同時又點出作者閑居生活感到百無聊賴。從詞的意境上說,這二句把畫面推向了更深一層,別有一番風致。七、八二句是抒情,說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過這個清閑的夏天。句中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緒。

下闋開頭,寫酒家周圍的環境。「午醉」一句,同上闋「青旗」相呼應,「松窗竹戶」當為酒家的景緻。作者酒醉之後,在這里美美地睡了一覺醒來只見窗外松竹環繞,氣度蕭灑脫俗,十分幽雅。這首詞的上下闋在時間上有個跳躍,由「午醉」加以過渡,從而增強了上下兩闋的緊密聯系。「野鳥」二句,語出賈誼《鵩鳥賦》:「鵩鳥」止於座隅,貌甚閑暇。同時,又是運用傳統的動中取靜的寫法。唯其動而愈見靜。如王維的《欒家瀨》:「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寫。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全篇皆動,卻是靜境。辛棄疾正是運用了這種手法,把酒家的環境寫得十分幽靜,但正是通過這「靜」來反襯出他心中的不平靜。

緊接著由「野鳥」帶出白鷗,由景入情,寫得十分自然。在這里,作者用了「鷗盟」的典故。所謂鷗盟。即是言「隱居者與鷗為伴侶也」。如黃庭堅詩:「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辛棄疾在離職,初到帶湖卜築時,就曾寫過一首《水調歌頭》,題為「盟鷗」,其中寫道:「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意在表明自己決心歸隱,永與鷗鷺為伴。

「卻怪」二句極顯詼諧,舊友白鷗怎麼啦?覷著我欲下不下,若即若離。因而最後三句接著問,莫非是新來變了舊約?《列子。黃帝》說海上有人與鷗鳥相狎熟,一日其父命他取來玩玩,明日至海上,「鷗鳥舞而不下」。這三句向白鷗提問,顯得十分幽默,同時也表現出作者的襟懷,流露出他孤獨寂寞的況味。此外,這三句筆勢奇矯,語極新異,令人玩味不已。

作者隱居帶湖,主要是由於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多少帶有一點無可奈何。這種浪跡江湖的生活,並非是他所追求的。因此,他在表現一種超脫的閑適之情時,仍然不時地流露出自己內心的不平靜來。從整首詞來看,有些句子顯得悠閑自得,實質上是作者深感百無聊賴而自作寬解罷了。一種希冀用世的心緒,還是時隱時現的表露出來。

在這首詞的小序中,作者標明「效李易安體」,而李易安即李清照,是宋代婉約詞的大宗,這說明,作者雖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在「龍騰虎擲」之外,又不乏有深婉悱惻的情調。他的這首「效李易安體」之作,著重是學易安「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金粟詞話》)的特色。其中詼諧幽默的成份,則純屬自己的個性。這正為我們提供了一位偉大作家「博取」的例證。

2. 關於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兒

《添字丑來奴兒》——李清照自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添字丑奴兒》是南渡後的作品,趙明誠的離世,眾多古董碑刻的丟失,對故鄉的思念,都寄託在這首詞中,雖依舊是渾然天成,卻充滿了陳郁的氣息,那『陰滿中庭』『點滴霖霪』的悲傷,是無從敘說的。然從『舒捲有餘情』,仍可看出一絲希望的光芒吧!
陰滿中庭,秋色闌珊,北人嘆落葉,怎知我,尋覓落紅一夜?芭蕉寒,雨聲碎,葉葉心心,尚有餘情,舒舒捲捐,幾度徘徊?

3. 賞析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兒》

《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來描繪芭蕉的形象,不僅准確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質特性,而且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闋從視覺入手,生動地寫出芭蕉的樹陰遮滿中庭,葉片舒展,蕉心卷縮的景象;下闋從聽覺入手,寫夜雨打在芭蕉上,聲聲入耳,使本來就輾轉不眠的詞人更加愁傷。全詞篇幅短小,含蓄蘊藉,用語直白,運筆輕靈,情思沉切。

添字丑奴兒⑴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⑵。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清⑶。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⑷。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⑴添字丑奴兒:詞牌名。一作「添字採桑子」。「丑奴兒」與「採桑子」同調而異名。添字:在此詞中具體表現為——在「丑奴兒」原調上下片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來的七字句,改組為四字、五字兩句。增字後,音節和樂句亦相應發生了變化。
⑵中庭:庭院里。
⑶舒捲: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詞兩用,舒,以狀蕉葉;卷,以狀蕉心。且卷,有通「婘」之訓,謂好貌。餘清:此據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和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此首斷句亦從吳著。「餘清」,今本多作「餘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當,因此詞上片旨在詠物並非簡單的擬人之法。餘清,意謂蕉葉舒捲;蕉心貽人以清涼舒適之感。視「清」字為「情」字的諧音,其意似勝於徑用「餘情」二字。
⑷霖霪:本為久雨,此處指接連不斷的雨聲。

譯文
不知是誰在窗前種下的芭蕉樹,一片濃陰,遮蓋了整個院落。葉片和不斷伸展的葉心相互依戀,一張張,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滿懷愁情,無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時分下起了雨,點點滴滴,響個不停。雨聲淅瀝,不停敲打著我的心扉。我聽不慣,於是披衣起床。

這首詞寫於詞人南渡之後。根據蔡中民的觀點「深情苦調,楚哀動人,當是建炎三年其夫趙明誠死後所作」(《百家唐宋詞新話》)可知此詞創作時間在公元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之後。

文學賞析
中國韻文學會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理事蔣哲倫先生在《讀〈添字丑奴兒〉》一文中對此詞作如下賞析:
這首詞作於南渡以後,通過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達作者思念故國、故鄉的深情。上片詠物,借芭蕉展心,反襯自己愁懷永結、鬱郁寡歡的心情和意緒。首句「窗前誰種芭蕉樹」,似在詢問,似在埋怨,無人回答,也無須回答。然而通過這一設問,自然而然地將讀者的視線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著,再抓住芭蕉葉心長卷、葉大多蔭的特點加以詠寫。蕉心長卷,一葉葉,一層層,不斷地向外舒展。闊大的蕉葉,似巨掌,似綠扇,一張張,一面面,伸向空間,布滿庭院,散發著清秀,點綴著南國的夏秋。第二句「陰滿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繪出這一景象。第三句重復上句,再用一個「陰滿中庭」進行吟詠,使人如臨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綠葉的遮蔽,進而注視到蕉葉的舒捲。「葉葉心心,舒展有餘情」,歇拍二句寄情於物,寓情於景。「葉葉」與「心心」,兩對疊字連用,一面從聽覺方面形成應接不暇之感,—面從視覺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葉不斷舒展的動態。而蕉心常卷,猶如愁情無極,嫩黃淺綠的蕉心中,緊裹著綿綿不盡的情思。全詞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蘊。語言明白曉暢,能充分運用雙聲疊韻、重言疊句以及設問和口語的長處,形成參差錯落、頓挫有致的韻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徵,採用即景抒情,寓情於物,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抒發國破家亡後難言的傷痛;用筆輕靈而感情凝重,體現出漱玉詞語新意雋、頓挫有致的優點。

名家評論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又見《廣群芳譜》卷八十九(卉譜三)芭蕉,調為《採桑子》,詞句亦與《採桑子》同而非《添字丑奴兒》。其詞雲:「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展餘光分外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點霖霪,似喚愁人,獨擁寒衾不忍聽。」按《全芳備祖》國內無刊本(董康《書舶庸談》雲:日本有元刊本),但各抄本均作《添字丑奴兒》。《花草粹編》雲「添字」,是陳耀文所見本當亦相同。《廣群芳譜》作《採桑子》,殆為編者汪灝等所妄改,不足據。(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添字或攤破的另一種方式,是在增入音節、字數後改組樂句。如《丑奴兒》歇拍為七言一句,李清照《添字丑奴兒》添入二字,改組為四言、五言兩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喻朝剛《宋詞精華新解》:此篇寫於南渡以後。詞人因見芭蕉而起興,觸景傷懷,抒發了流落異鄉、懷念故土的寂寞愁苦之情。李清照這種背井離鄉的寂寞凄楚之感,產生於國亡家破夫死以後,不同於平常環境中的羈旅行役和離情別緒,具有深廣的現實意義。當金兵入據中原後,被迫離開故土、逃亡南方的「北人」,何止干千萬萬!作者也是其中的一員。此篇既抒寫了詞人的感受,也唱出了許許多多難民的心聲。這首詞篇幅雖短,意蘊卻很深,語言淺近通俗,脈絡十分清晰,體現了漱玉詞的藝術特色。全詞以芭蕉、夜雨為背景,寫了一天的見聞和感受。上片訴諸視覺,描摹白天窗前所見;下片訴諸聽覺,刻畫深夜枕上所聞。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之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景物的變化而起伏動盪。兩片的第三句「陰滿中庭」和「點滴霖霪」均用疊句,起到了渲染環境氣氛、加強藝術效果的作用。詞中還運用了雙聲疊字,形成錯落有致的韻律,使作品的意象顯得更為生動,富有藝術感染力。(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平慧善《李清照詩文詞選譯》:起首一問句表現了詞人對種樹者的懷念與對芭蕉長成的喜悅,因此她移情入景,說「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寫芭蕉對人的深情,正是抒發詞人自己的深情。上半闋寫從室內看芭蕉成蔭,下半闋則寫枕上聽雨打芭蕉。經過國難、家破、夫亡種種打擊後,避難客居的人夜不成眠,夜雨不停地敲打著芭蕉,也敲打在詞人愁損的心上。「起來聽」這一外在的動作,曲折地表現了詞人內心的萬千愁緒。(巴蜀書社1988年10月出版)
蔡中民:此詞通過對夜雨芭蕉這一南方特有景緻的描繪,抒發自己思鄉憂時的濃愁。深情苦調,楚哀動人,當是建炎三年其夫趙明誠死後所作。夜雨芭蕉同夜雨梧桐一樣,是秋日裡最撩人愁緒的景象,詩人常常遣之筆端,作為抒發愁情的形象載體,以取得更為感人的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如杜牧《八六子·洞房深》:「聽夜雨,冷滴芭蕉。」顧敻《楊柳枝·秋夜香閨思寂寥》:「正憶玉郎游盪去,無尋處,更聞簾外雨瀟瀟,滴芭蕉。」李後主《長相思·雲一緺》:「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兩三窠。夜長人奈何。」清照詞從白天寫起,白天的芭蕉婀娜多姿,日炎獨陰,「葉葉心心,舒展有餘情」,給人帶來一絲深情的慰藉。下片寫夜景,兀地揭起。「傷心枕上三更雨」,本來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頭上,又吹來一陣寒風,打下三二滴疏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那點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備受創傷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園,死去的丈夫,想到動盪不安的時局和苟且無能的趙構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時才能「相將過淮水」,自然是要「愁損北人」,更加沒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獨抱濃愁待天曉了。白日之情景是鋪墊,是「虛」寫,目的是為了與下片形成對比,以「虛」見實,孤苦處境中希冀尋求一點慰藉,是「虛」中之實,「不慣聽」並非因為驚醒而是本來就憂深愁重,又是實中之「虛」。首句一問,埋下伏筆,結句拍合,醒明題旨,不答亦答。「點滴霖霪」一疊,造成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延伸感,加重了環境凄涼愁慘的氣氛,豐富了詞語的表現力.使所表之情更加真切,更加深重哀婉。(《百家唐宋詞新話》,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李靜等:這首詞通過對芭蕉的描寫,抒發了對顛沛流離、懷遠念歸生活的感慨。上片是對芭蕉的描寫。開篇一句,似問非問,頗有氣勢,點明庭院之中的芭蕉並不是詞人種的,因為這里並非家鄉故土。這一句看似平淡,其實暗寓深情,浸透了流離的感傷。隨後兩句,寫芭蕉葉肆意伸展,覆蓋了庭院。這一句把芭蕉葉的神態描繪得栩栩如生。「葉葉心心」,疊字連用,一方面從聽覺上給人以急迫感,另一方面也從視覺上展示了芭蕉葉的形態,頗具動感。下片抒情。北方天氣乾燥,很少下雨,所以北方人乍到南國,一開始會很不適應當地潮濕的氣候。再加上深夜失眠,於枕上靜聽雨打芭蕉,更使人思緒翻湧。「不慣起來聽」五字,直白淺顯,似隨口說出,但內涵豐富。「不慣」寫詞人的心理感受;「起來」是因為內心煩躁。詞人在這里把自己失眠的原因歸於芭蕉,這是典型的遷怨於物的手法,其實真正讓她坐卧不安的是心中的愁緒,是國家的淪亡和故鄉的遙隔。全詞通過對芭蕉和夜雨的描寫,巧妙地傳達了詞人一天的所見、所感。(《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孫崇恩《李清照詩詞選》:這當是李清照南渡後抒發思鄉憂國之情的詞作。上闋描寫白天庭院中的芭蕉。首句奇突一問,似無意,接著描寫蕉葉形態宛若含情。疊句「蔭滿中庭」誇芭蕉枝葉繁茂,襯托環境幽暗;「葉葉心心」句贊芭蕉葉展心舒,含無限眷戀之情。下闋筆鋒轉折,描寫夜深枕上聞雨聲的情景。換頭句寫愁人在床上輾轉反側,枕上聽雨;疊句「點滴霖霪」寫夜雨淅瀝,烘托心緒凄涼。結句點明題旨,突出了深沉的憂國懷鄉之情。全詞詠物抒懷,運筆輕靈,語意雋永,婉轉有致,情意深切。(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劉瑜《李清照全詞》:正是「鄉愁怕聽三更雨」,更那堪雨打芭蕉的凄凄歷歷的聲響呢?「芭蕉」生在南方,雨打芭蕉更刺痛了她的「故鄉心」、「愁人耳」。故「不慣起來聽」。卒然一結,輕淡饒味,餘韻裊裊。至此,一個傑出女詞人,在國破、家亡、喪夫、顛沛流離等不幸遭際的打擊下,孤凄、哀傷、憔悴、思國懷鄉的形象躍然紙上。此詞,也有所祖,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與易安此詞意境相似,只是「梧桐樹」表示秋天的時令,而易安詞中「芭蕉」「心心」「卷」著,時指春季罷了,寫的是離情。李煜《長相思》有「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耐何!」與易安詞意境略同,寫的是相思。《詞苑叢談》載宋徽宗時無名氏《眉峰碧》雲:「薄暮投村驛,風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葉上心頭滴。」寫的是鄉愁,與易安詞更見相同之處了。而易安詞寫的是思國懷鄉的深厚感情,立意高遠。她融化前人詞意,脫胎古人詩句,不著痕跡,並能創意出奇。葉少蘊雲:「詩人點化前作,正如李光弼將郭子儀之軍,重經號令,精神數倍。」周紫芝《鷓鴣天》有「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離別」句。宋人還有「枕前淚共三更雨,隔著窗兒滴到明」句。均可見文學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此詞語言淺談雋永,構思精巧,結構嚴謹。上片著重寫景,融情入景,是下片的鋪墊;下片著重寫情,情景交融。上片著力渲染芭蕉的株多、枝繁、蔭濃、「有餘清」,因而下片雨打芭蕉的聲響才越大,女主人公的心境也就愈凄楚蒼涼、痛苦難耐,思國懷鄉之情也就更濃烈,詞人的心境也愈令人悲憫。上揚下抑,順理成章。「無情未必真豪傑」,李清照在此詞中所寫的「傷心」、「愁損」,絕非無病呻吟,實際上交織著對北宋亡國之恨、民族之愛、顛沛流離之苦,流落江浙,心系鄉國。其中也蘊含著對自己種種不幸遭遇的感慨,又客觀反映了宋代人民歷經戰亂,身陷水火的深重苦難,其典型意義就在這里。

參考資料:網路

4. 李清照《丑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被稱經典這首詞好在哪裡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李清照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詞,以溫婉凄苦居多,在多數人印象中,不是"凄凄慘慘戚戚"便是"人比黃花瘦"。其實,那是因為她晚年生活凄苦,以詞抒懷之作。

而待字閨中之時,李清照也創作了一些著名的詞作,比如兩首《如夢令》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以描寫生活的美好居多。



結語

這首詞就是在寫男女之間美好的感情,先是通過描寫天氣入手,寫了小雨,結果筆鋒一轉,寫到了正在打鬧的小情侶們,短短幾句話,卻非常生動有趣,讓人讀起來也是贊嘆不已,正是這樣的作品,才值得我們細細去研究,反復誦讀。

好的作品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尤其是像李清照寫的這些作品。看似是寫景,但其實內部暗藏的寓意很深,讓我們讀了之後回味悠長,反觀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希望我們也能把生活過得充滿詩意。




5. 李清照丑奴兒詩詞大意

《添字丑奴抄兒·窗前誰種芭蕉樹》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來描繪芭蕉的形象,不僅准確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質特性,而且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闋從視覺入手,生動地寫出芭蕉的樹陰遮滿中庭,葉片舒展,蕉心卷縮的景象;下闋從聽覺入手,寫夜雨打在芭蕉上,聲聲入耳,使本來就輾轉不眠的詞人更加愁傷。全詞篇幅短小,含蓄蘊藉,用語直白,運筆輕靈,情思沉切。

作品原文
添字丑奴兒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白話譯文
不知是誰在窗前種下的芭蕉樹,一片濃陰,遮蓋了整個院落。葉片和不斷伸展的葉心相互依戀,一張張,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滿懷愁情,無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時分下起了雨,點點滴滴,響個不停。雨聲淅瀝,不停敲打著我的心扉。我聽不慣,於是披衣起床。

6. 李清照 《聲聲慢》+辛棄疾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聲聲慢抄 宋·李清照
尋尋覓襲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7. 《丑奴兒》-辛棄疾 鑒賞

這首詞是辛棄疾四十二歲時被彈劾落職,閑居信州上饒時所作。辛棄疾自1162渡淮水來到南宋,他的抗擊金軍、恢復中原的報復就一直無法施展,南宋統治者一心求得自保,無心應戰,對於辛棄疾的一腔熱血熟視無睹,只是任命他作閑職官員和地方官吏。

遠遠地任職於湖南湖北江西一帶,遠離抗戰前線,這使得辛棄疾心中十分郁悶,而這一次落職長達十年之久,更加重了他的抑鬱,就在這種抑鬱難抒的情況下,他寫下了這首詞。

全詞上下兩片將少年之愁和老年之愁形式強烈對比,「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少年時的辛棄疾血氣方剛,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雖然他生長在中原淪陷區,但他的思想卻絲毫未受到影響。

青少年時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揮兵北上,逐出金人,建立不世功業。那時的他,只是「愛上層樓」,登高望遠,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

即使要他說愁,也是強說。一個「強」字,便寫出了辛棄疾當時的少年輕狂,在他心中,沒有什麼事是可以用愁來解釋的,沒有什麼事是解決不了的,只有在吟詩作賦時,才學著古人悲天憫人勉強說愁。

而今卻不同了,血氣方剛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實的殘酷和無情太多的改變了他的思想,越是深刻的了解現實,就越是清醒的明白收復失地的遙遠。「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如今他再次登上高樓,卻已是物是人非,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那份熱情與天真。

如今已經明白什麼是愁,而且心中也已經有了太多的愁,卻已經欲說還咽。一方面,當時的統治者一心求和,對於主戰派的壓迫很深,辛棄疾作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處境很是艱難,處處受到排擠和陷害,致使他有愁卻不敢說;

一方面,此時的他孤獨一人,沒有知己,無人理解,無人賞識,即使有愁,又該向誰訴說,即使說了又有什麼用呢,不如不說,不如遺忘;另一方面,真正的愁又豈是言語可以表達的,那些說出來的愁都是可以排遣的,既然可以排遣,也就算不上什麼大愁了,辛棄疾的愁不同。

他的愁是是關乎國家存亡、百姓生計的大愁,他無法排遣,只能獨自承受。雖然現在居高臨下,正是抒情的大好時機,卻無語可發,只能道「天涼好個秋」,用一句閑淡的話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悲憤,化深為淺,化濃為淡,寓沉鬱之情於閑淡之中,更加的耐人尋味,更加能讓人理解他的愁苦。

《丑奴兒》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

原文如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原文如下: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7)丑奴兒李清照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8. 丑奴兒辛棄疾來分析李清照的一生

[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
喜歡登高遠望,
喜歡登高遠望,
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
想說卻說不出,
想說卻說不出,
只好說道好個清涼的秋天呀!
【注釋】
①:丑奴兒:即《採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層樓:高樓.
④: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⑤: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多少事,欲說還休.」
[賞析]當我還是少年的時候,全然不識什麼是愁滋味,只是一味愛爬上高樓,喜歡爬上更高層次的樓;而且還和一般文人墨客一樣,心中本無愁,卻每為了作些新詩新新詞而強說愁.原詞是說少年時候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事實上是全不識什麼叫做愁.後人卻恆用「少年不識愁滋味」來表示少年時候的無憂無慮;也有用來感嘆少年時候的年輕不懂事的.
「為賦新詞強說愁」,則每被用來表示那種多愁善感,每愛把自己想成很寂寞,很愛強說愁的無端愁悶情緒.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里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9. 宋朝 李清照 《添字丑奴兒》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下面小編就跟大家分享李清照其中一首詩詞,並附有譯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
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清。(餘清 一作: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譯文】
不知是誰在窗前種下的芭蕉樹,一片濃陰,遮蓋了整個院落。葉片和不斷伸展的葉心相互依戀,一張張,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滿懷愁情,無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時分下起了雨,點點滴滴,響個不停。雨聲淅瀝,不停敲打著我的心扉。我聽不慣,於是披衣起床。
【注釋】
⑴添字丑奴兒:詞牌名。一作「添字採桑子」。「丑奴兒」與「採桑子」同調而異名。添字:在此詞中具體表現為——在「丑奴兒」原調上下片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來的七字句,改組為四字、五字兩句。增字後,音節和樂句亦相應發生了變化。
⑵中庭:庭院里。
⑶舒捲: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詞兩用,舒,以狀蕉葉;卷,以狀蕉心。且卷,有通「婘」之訓,謂好貌。餘清:此據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和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此首斷句亦從吳著。「餘清」,今本多作「餘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當,因此詞上片旨在詠物並非簡單的擬人之法。餘清,意謂蕉葉舒捲;蕉心貽人以清涼舒適之感。視「清」字為「情」字的諧音,其意似勝於徑用「餘情」二字。
⑷霖霪:本為久雨,此處指接連不斷的雨聲。
【賞析】
這首詞作於南渡以後,通過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達作者思念故國、故鄉的深情。上片詠物,借芭蕉展心,反襯自己愁懷永結、鬱郁寡歡的心情和意緒。首句「窗前誰種芭蕉樹」,似在詢問,似在埋怨,無人回答,也無須回答。然而通過這一設問,自然而然地將讀者的視線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著,再抓住芭蕉葉心長卷、葉大多蔭的特點加以詠寫。蕉心長卷,一葉葉,一層層,不斷地向外舒展。闊大的蕉葉,似巨掌,似綠扇,一張張,一面面,伸向空間,布滿庭院,散發著清秀,點綴著南國的夏秋。
第二句「陰滿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繪出這一景象。第三句重復上句,再用一個「陰滿中庭」進行吟詠,使人如臨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綠葉的遮蔽,進而注視到蕉葉的舒捲。「葉葉心心,舒展有餘情」,歇拍二句寄情於物,寓情於景。「葉葉」與「心心」,兩對疊字連用,一面從聽覺方面形成應接不暇之感,—面從視覺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葉不斷舒展的動態。而蕉心常卷,猶如愁情無極,嫩黃淺綠的蕉心中,緊裹著綿綿不盡的情思。
全詞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蘊。語言明白曉暢,能充分運用雙聲疊韻、重言疊句以及設問和口語的長處,形成參差錯落、頓挫有致的韻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徵,採用即景抒情,寓情於物,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抒發國破家亡後難言的傷痛;用筆輕靈而感情凝重,體現出漱玉詞語新意雋、頓挫有致的優點。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