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的賞析
無題
作者: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1,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2,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3,青鳥殷勤為探看4。
全部注釋
1.《顏氏家訓》:"別易會難"。
2.《樂府詩集·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3.蓬山:傳說中的蓬萊仙山。《列子·湯問》:"渤海之東有五山,五曰蓬萊。"
4.青鳥:傳說中西王母的神鳥。《漢武故事》:"七月七日,忽有青鳥飛集殿前。東方朔曰:'此西王母欲來。'有頃,王母至,三青鳥俠侍王母旁。"
這首詩寫作年代不明,有說作於開成三年(838)婚王氏之前。就內容而言,吳、馮、張、汪諸家皆以為寓意令狐氏之作。或謂進士方及第後,調弘農尉時,寓意君王之作。然皆屬猜度而無實證。從明顯描寫的內容看,似是一首愛情詩。首句言相見難得,離別難堪。二句以百花無力象徵為離別相思之情所困擾,情緒低落。三、四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是全詩的重心,言相愛之深切凝重,生死相以。五、六句設想像被懷念的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離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並示關切、珍重之意。結尾說相距本不遠,但既難相見,又難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為傳遞信息,帶去問候。如此解說,則這場戀愛必是難有成果的苦戀。另一種可能是:此詩並無本事,只是作者抒寫一種經過概括、提純的生活體驗,或者是愛情體驗,或者是友情體驗,或者兼而有之。如此,則是托男女之情而寓意人生。總之,此詩乃義山詩中最為傳誦的名篇,綿緲深沉而不晦澀,華麗而又自然,情懷凄苦而不失優美。
B. 蠟燭描寫蠟燭的句子賞析教育網
燭盡燈枯
C. 八上第三課《蠟燭》四處風景描寫的賞析
這句話:在輕輕盪漾著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 路邊的
D. 《蠟燭》感人原因(鑒賞文章)
一、一批動詞雕塑人性之美
這篇小說沒有像一般小說那樣用人物的對話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事實上也不可能有對話,因為一個犧牲的年青戰士的遺體與一個孤獨的老婦人之間在一個「方場」上發生的故事,作者就選用一系列的動詞雕塑主人公老婦人的人性之類:如她「爬出」地窖,原本是想招呼五個紅軍去躲炮彈的,當她發現一戰士犧牲後,她「慢慢地繞過」那段鐵欄桿,「走進」方場,寫她從容鎮定,奮不顧身;寫她「把屍身翻過來」,「理好了」他的頭發,把他的「手臂彎過來」,「她在他旁邊坐下來」,寫她對烈士熾熱的母愛;寫她「跪」地舀干用作墓穴的彈坑中的水,「拖」屍,「畫」十字,「吻」遺體「捧」浮士,「堆」墳堆,再「摸」出蠟燭,「插」到墳堆上,「點」上。後來又「取出」另一支蠟燭,向墳墓「鞠躬」等,無不反映她對烈士的崇敬與悼念,無不反映她由一個普通的老婦人一下子變成了反法西斯的鬥士,由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變成了烈士的親人或慈母。她雖然默默不語,內心肯定有千言萬語,肯定有萬千波瀾,這樣寫,炮火中的人性美才格外燦爛,此時無聲真的勝有聲!
二、幾組對比突出勇者之尊
細讀課文,就會發現作者巧妙地謀就了幾組對比,並以此升華形象,突出主題。
1、炸得扭曲的鐵欄桿與硝煙中不屈的老婦人身影形成對比。作者多次寫她艱難繞過那段鐵欄桿,應有深意。鐵欄桿尚且被炸壞,她這個老弱的血肉之軀卻從地窖到了地面,決不趴下,這不是寫柔中之剛,和弱者之勇嗎?
2、炮彈落點的遠與近形成對比。在第13至25自然段,竟有5次寫德國人的炮火,其中有4次寫炮彈落下離老婦人很遠,只在第25段寫炮彈落得相當近。為什麼炮彈由遠而近?想來是因為她點亮的蠟燭「引」來的,但老婦人「很耐心地再把蠟燭點燃」,這就寫出了她的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
3、被炸而死的貓與老婦人形成對土。第12自然段寫道「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四天的那隻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慢慢爬出了地窖」,她深知戰爭殘酷,她深知自己老邁不會比貓更敏捷,但她卻偏要義無反顧。
4、黑色大圍巾與紅色大蠟燭形在對比。老婦人特意披著黑色大圍巾,體現出庄嚴、肅穆、凝重氣氛,體現出對烈士的哀悼,又用那曾是代表喜慶的結婚蠟燭以及它暖色的光來表示對烈士精神的紀念,表示對入侵者、殺人者的恨與抗爭。小說中這兩個「道具」的使用意蘊是很深的。
三、兩支蠟燭象徵正義之光
是的,作者多次描寫蠟燭的火焰與光亮,並寫它在炮火中被震熄又被點亮,一支燃盡時另一支又續上,特別是結尾處充滿深情的筆墨:「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這就極具象徵意義:它是一個「母親」(代表了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眼淚」,即正義的悼念,它又是一個反侵略的「兒子」的「英勇」精神的外化,是正義的聖光在感召著世人。這里用蠟燭的光亮結尾比《百合花》中新媳婦用一床帶百合花的結婚被子安葬犧牲的戰士,對讀者而言,更有視覺的沖擊力,給人以更大的想像空間。
E. 蠟燭 西蒙諾夫 的佳句賞析
老人又拿來另一支蠟燭,再次表現了老人對烈士的真情,同時也解開了紅軍戰士心頭回的迷惑。
勾畫了經戰爭答破壞後的環境,勾畫了燭光的背景,控訴了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再次點出這支蠟燭是結婚的花燭,是老人唯一珍愛的東西,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
F. 摘錄《蠟燭》中精彩語句並做簡要賞析(不少於5句)
「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專」痛苦與悲傷體現在每個屬受侵略的人民的臉上,初二語文上冊課文 http://yuwen.chazidian.com/chuershangce/也許還有擦拭不完的淚水,但燭光會閃動著,戰勝邪惡的思想會一直閃爍著。
G. 蠟燭賞析文650字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的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是《蠟燭》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話,西蒙諾夫的這篇小說歌頌了艱難中各國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
《蠟燭》敘述了一位蘇聯青年戰死後,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冒著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幹了洞里的水,用炮彈洞四周的浮土蓋住死者的身體,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最後,老婦人拿出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為死者點亮了最後一道光明。 當人們在尋找這位蘇聯青年的屍體時,發現了這小小的墳堆,都不由得驚嘆,不由得脫下帽子默哀。
多麼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婦人在被德國人炸毀了自己的房屋後還為蘇聯青年築造他最後的家,用珍藏著的蠟燭為他點明天堂之路。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親在炮火的煙灰下埋葬一位蘇聯青年的情景。這再也不是什麼樂於助人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過的,那是一種超越國界、人種以後,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為蘇聯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後奉獻,讓那些高傲的、無視他人生命的人來想想這位偉大的南斯拉夫母親吧!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燒著,正像一位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H. 初二課文蠟燭的賞析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時期法西斯陣營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內的各國軍民在埋葬容法西斯強盜的戰斗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牆,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徵,是奉獻的象徵,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盪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I. 蠟燭 句子賞析
八年級語文推出了蘇聯作家西蒙諾夫以二戰時蘇聯紅軍與德軍的戰斗為題材寫的一篇小說——《蠟燭》,寫一位南斯拉夫的老母怎樣在炮火硝煙中收葬蘇軍烈士並用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悼念烈士的事。該篇與我國女作家茹志鵑的小說《百合花》有異曲同工之妙,又深深的震撼了讀者的心,本文試談其三個方面的美點。
一、一批動詞雕塑人性之美
這篇小說沒有像一般小說那樣用人物的對話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事實上也不可能有對話,因為一個犧牲的年青戰士的遺體與一個孤獨的老婦人之間在一個「方場」上發生的故事,作者就選用一系列的動詞雕塑主人公老婦人的人性之類:如她「爬出」地窖,原本是想招呼五個紅軍去躲炮彈的,當她發現一戰士犧牲後,她「慢慢地繞過」那段鐵欄桿,「走進」方場,寫她從容鎮定,奮不顧身;寫她「把屍身翻過來」,「理好了」他的頭發,把他的「手臂彎過來」,「她在他旁邊坐下來」,寫她對烈士熾熱的母愛;寫她「跪」地舀干用作墓穴的彈坑中的水,「拖」屍,「畫」十字,「吻」遺體「捧」浮士,「堆」墳堆,再「摸」出蠟燭,「插」到墳堆上,「點」上。後來又「取出」另一支蠟燭,向墳墓「鞠躬」等,無不反映她對烈士的崇敬與悼念,無不反映她由一個普通的老婦人一下子變成了反法西斯的鬥士,由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變成了烈士的親人或慈母。她雖然默默不語,內心肯定有千言萬語,肯定有萬千波瀾,這樣寫,炮火中的人性美才格外燦爛,此時無聲真的勝有聲!
二、幾組對比突出勇者之尊
細讀課文,就會發現作者巧妙地謀就了幾組對比,並以此升華形象,突出主題。
1、炸得扭曲的鐵欄桿與硝煙中不屈的老婦人身影形成對比。作者多次寫她艱難繞過那段鐵欄桿,應有深意。鐵欄桿尚且被炸壞,她這個老弱的血肉之軀卻從地窖到了地面,決不趴下,這不是寫柔中之剛,和弱者之勇嗎?
2、炮彈落點的遠與近形成對比。在第13至25自然段,竟有5次寫德國人的炮火,其中有4次寫炮彈落下離老婦人很遠,只在第25段寫炮彈落得相當近。為什麼炮彈由遠而近?想來是因為她點亮的蠟燭「引」來的,但老婦人「很耐心地再把蠟燭點燃」,這就寫出了她的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
3、被炸而死的貓與老婦人形成對土。第12自然段寫道「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四天的那隻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慢慢爬出了地窖」,她深知戰爭殘酷,她深知自己老邁不會比貓更敏捷,但她卻偏要義無反顧。
4、黑色大圍巾與紅色大蠟燭形在對比。老婦人特意披著黑色大圍巾,體現出庄嚴、肅穆、凝重氣氛,體現出對烈士的哀悼,又用那曾是代表喜慶的結婚蠟燭以及它暖色的光來表示對烈士精神的紀念,表示對入侵者、殺人者的恨與抗爭。小說中這兩個「道具」的使用意蘊是很深的。
三、兩支蠟燭象徵正義之光
是的,作者多次描寫蠟燭的火焰與光亮,並寫它在炮火中被震熄又被點亮,一支燃盡時另一支又續上,特別是結尾處充滿深情的筆墨:「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這就極具象徵意義:它是一個「母親」(代表了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眼淚」,即正義的悼念,它又是一個反侵略的「兒子」的「英勇」精神的外化,是正義的聖光在感召著世人。這里用蠟燭的光亮結尾比《百合花》中新媳婦用一床帶百合花的結婚被子安葬犧牲的戰士,對讀者而言,更有視覺的沖擊力,給人以更大的想像空間。
J. 欣賞蠟燭作文
贊美蠟燭來
它,看是平自凡的東西,卻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常見的蠟燭有紅色的、有白色的。它,看是平凡的東西,卻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蠟燭在停電的時候,會勇敢的站出來「應戰」,讓人們在微弱的燈光中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但過了一段,可憐而可敬的蠟燭就快獻出自己的生命之光。再過一小段時間,無私的蠟燭就會閉上「眼睛」,永遠永遠都不會回來了。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多麼可敬呀!難道不是嗎?
我們辛勤的老師不也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嗎?
因為呀!這幾年來,老師精心培養我們;細心照顧我們;耐心指導我們。讓我們從無知的孩子,變成知識豐富的小學生。而且,當我們做著美夢的時候,老師卻在批那些批不完的作業,備那些備不完的課。我們有點感冒就可以請假,而老師呢?他們不行,他們要堅持堅持再堅持。當我們長大成人,老師的頭發早已變白,皺紋也爬滿了前額。但他們毫無怨言,難道我們的老師不是無私奉獻的蠟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