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古瓮頌的英文賞析
A. the solitary peaper 的賞析
重點詞句注釋
1) behold: 古代詩歌用法,相當於今日的look,古英語詩歌的hark相當於今日的listen;但意思上則更加古雅。
2) yon=yonder, over there
3) lass少女,也是多用於古代詩歌,對應的是lad(少年)
4) melancholy strain,這里strain相當於tone,說明歌唱的曲調是憂傷的
5) Vale profound .Vale=valley,古代詩歌用法, profound, 悠長的山谷
6) chaunt, 即chant, 歌唱
7) welcome notes. pleasing and pleasant songs
8) shady haunt, dark and horrible places
9) Arabian sands. Arabian deserts
10) thrilling歌聲的感染力
11) Hebrides: 蘇格蘭最北部的一片群島
12) plaintive numbers: 傾訴的歌聲,numbers-歌聲,旋律
13) humble Lay 樸素平常的小調
14)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15) sickle 英國農村常用的大割鐮
一、誦讀提示:這首詩的標題,英文是「The Solitary Reaper」,中文有多種譯法,「孤獨的割麥女」(飛白譯)「孤獨的刈女」「孤獨的收割者」等等,從中可以窺見詩難翻譯之一斑。全詩八行一節,共四節,比較明顯地體現了華茲華斯浪漫主義的文學風格。詩人在這里選用了自由流暢的敘述詩體和質朴自然的語言,其豐富的想像、跳躍的意象、變換的句式、自然律動的情緒,給詩作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二、寫作背景:
華茲華斯生於英格蘭西北部湖區一律師家庭,八歲時離家求學,愛好大自然和詩歌。1787年進劍橋大學。1790年暑期徒步游歷法國、瑞士、義大利。1791年畢業後徒步漫遊了威爾士。他曾多次到蘇格蘭各地游歷,廣泛接觸大自然和鄉村風土民情。這首詩據說就是他游歷時的收獲;另一種說法認為是詩人讀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則日記後寫的。哈金森在日記中寫道,在一次遠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蘇格蘭高地農家女在麥田裡一面勞作,一面唱歌。歌聲悠揚哀婉,凄切動人。這些材料經過詩人點化,成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抒情詩。
三、賞析點評:
第一節,以祈使句式開頭,突出視覺和聽覺。注意很多抒發情感的浪漫主義時期的詩歌都大量使用祈使句句式。第一節裡面用了很多表示 孤獨的詞語來形容割麥女,其實也是在反映詩人自己的孤獨,恰似在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詠水仙》)里,詩人一處場也是一句「我像雲一樣,孤獨的漂泊」。用例如lonely, wander, cloud,solitary, highland,alone, melancholy等詞語表達一種孤獨感。「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這句和Christina Rossetti的「If thou wilt, remember/ If thou wilt, forget.」以及中國詩人徐志摩的「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表達手法相似。都給讀者一個取捨,一個割捨不下的取捨。我們當然更願意stop here。
第二節,詩人展開想像,運用反襯手法,一方面寫出了姑娘歌聲的動聽,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自己聽到歌聲時難以言傳的內心美感。荒涼的 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聽見夜鶯清脆的啼囀,這無異於一杯甘露;遙遠寒冷的赫伯利島在嚴冬過後一朝出現了報春的杜鵑啼聲,這 又像是為島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它們都不如姑娘的歌聲動人心房。從側面贊美女子歌聲的悠揚,給漂泊者以慰藉和前行的動力。請比較 《詠水仙》中詩人看到歡樂的水仙時,大篇幅對水仙歡樂情形的描寫。
第三節,寫抒情主人公對歌詞內容的猜測。不管是為過去哀傷,還是在悲悼古代戰場,或是在歌唱生活無盡的憂傷,都給讀者留下了充分 的想像餘地。請把「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與Keats的《希臘古瓮頌》最後一節的「When old age shall this generation waster/ Thou shalt remain, in midst of other woe/ Than ours. 」相比照,表達的思想何等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花也可能不同,但是世世代代人類的情感是相似或者相同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閱讀 百年前的詩歌的原因之一。
第四節,詩人的心靈受到了震動。歌聲雖已消失,音樂長留心頭。詩人在這里抒發了濃重的感情,女子的歌聲使得旅途中的人忘卻了疲憊 ,可以繼續走向遠方。請比較《詠水仙》的最後一節。在詩人百無聊賴,煩躁不安之時,那對昔日水仙美景的回憶使得他的心境轉變,也 開始快樂起來。
整體上,我們可以看出此詩行文結構和《詠水仙》如出一轍,表達的情感和思想亦是近似。我們還可以把這首詩和莎士比亞的第29 首十四行詩相比較。那首詩也是講自己在時運不濟遭人白眼之時,想起美好的所愛之人,心境變好,如早晨的鵲鳥飛向天堂之門而高歌一 曲。所以,這些詩歌都走講個人情感的變化,變化的動因有的是來自自然中的水仙美景,有的是高原女子的悠揚歌聲,有的是嬌媚的愛人 。其實從莎士比亞的第29首十四行詩,從愛情那裡找到面對生活的勇氣這一點,我們還可以想到Mathew Arnold的 Dover Beach,在面對人類的精神荒蕪失望之時,他亦是呼籲一聲「ah, love! Let us be true to one another」,從愛這里尋找力量。從這些詩歌中我們都能體驗到不管是「愛」,「自然」還是代表藝術的「歌聲」等,我們都能找到healing effect。今天我們總是抱怨是生活的「郁悶」的年代,我們可不可以從這些詩歌告訴我們的源泉中來尋找自我的精神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呢?
B. 威廉布萊克的老虎象徵意義分析
以詩論詩」
——對布萊克詩作《老虎》的新解讀
安曉紅
《老虎》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的一首膾炙人口、耐人尋味的著名詩作。《老虎》鮮活的詩歌意象、獨特的鏗鏘節奏為讀者所喜愛,「老虎」如謎的象徵意義為文學批評者所關注。評論界一般傾向於認為《老虎》是寫法國大革命的, 因為該詩出版於法國大革命之後不久,加上詩中充滿了諸如「火」「鐵錘」「鎖鏈」「熔爐」和「矛」等和革命有關的意象。如果以傳統批評中階級分析的視角來解讀,老虎理所當然被當作強大革命力量的象徵。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歌頌了造物主上帝的偉大。該詩確實對造虎者表示了敬畏:「什麼樣不朽的手和神眼/能夠構建成你那麼可怕的對稱[1]?」 事實上,該詩文本為我們提供了第三種解讀它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試圖以新批評與原形批評更深刻地解讀這首詩,會發現布萊克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關於詩歌創作的理念以及浪漫主義的詩風。
一、《老虎》吻合「老虎」形象
布萊克集銅板雕刻與詩歌創作為一身,在他為《老虎》做的版畫摹本中,標題「老虎」佔了畫面的九分之一,其中每個字體是詩中字體的五倍,標題的底部又是老虎的畫像,從而一個來勢兇猛、令人生畏的老虎形象活脫脫地勾勒了出來。而標題「老虎」一詞的拼寫卻用得是舊體拼寫的「Tyger」 而不是「Tiger」。布萊克在當時兩種拼寫都可接受的情況下有意選擇了前者,暗示詩中的老虎不僅是具體的實物,更是一個極具 「獨特性和神秘性」[2](106)的形象,是一個象徵。緊隨陌生、可怕的老虎形象的就是詩歌第一行對稱的、抒發強烈感情的兩個「Tyger!Tyger!」。這樣,標題、畫與詩共同勾勒出了「可怕對稱」的「老虎」形象。「可怕的對稱」這個描述老虎外形的關鍵詞在他第一詩節和最後一個詩節的最後一行均出現了,它成為揭開詩歌《老虎》象徵意義謎團的一把金鑰匙。很明顯,「可怕的對稱」是一對矛盾修飾語。「對稱」一詞是一個與視覺藝術相關連的詞彙,指老虎的體形與花紋含有一種比例恰當的平衡美與形式美。而「可怕」一詞則意在強調老虎均衡的美令人生畏,「老虎」的意象「內涵了一種驚濤駭浪的威力和燎原烈火的恐怖」[2](106)。總之,「可怕的對稱」成為「老虎」形象的本質特徵。
「老虎」 意象首先與《老虎》詩形一致。詩歌的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在第一詩節中存在於想像中的、神秘的「Tyger!」「Tyger!」意象在最後一個詩節演變成了詩人的現實作品「Tiger」「Tiger」,暗示創作過程已經完成。另外,第一詩節的「能」(could)與最後一個詩節的「敢」(dare)對稱的出現在了詩歌的開始與結尾,意在點明創造者要堅忍、勇敢地完成創作,這兩種對立的狀態與風格必需遙相呼應。至此,這一在意義與形式兩個層面上的環行結構標志著《老虎》詩形上的「對稱」。
其次,在《老虎》這個「對稱」的詩形包裹下的是彌漫在《老虎》中間四個詩節的「可怕」的詩境。承接了第一詩節對「老虎」的揣度和玄想:「什麼樣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這樣的可怕對稱?」,詩歌的第二詩節繼續討論第一詩節的疑問,「從何處取得你眼中之火?/ 憑什麼敢攫取這火光?」,但進一步加深了與令人敬畏的老虎相對應的「火」的視覺意象。關於火這個原形意象,威爾賴特在《原形性的象徵》一文中指出火的「非理性的突發性和蔓延性」[3],即火具有巨大的毀滅性。在極具可怕的火光中,在第三詩節創造者開始以巨臂「扭動老虎心臟的筋健」。「扭動」(twist)一詞暗含「暴力」,在動作上回應第二詩節可怕的火,為第三詩節末出現的令人畏懼的「威猛的手腳」打下伏筆。「威猛」(dread)一詞在英語中有「令人敬畏的」和「可怕的」雙重意義。威猛」(dread)在第四詩節中已完全演變成了「可怕」:「可怕的握力」直至「死一般的恐怖」。在第五詩節中,創造者卻對自己恐怖的作品報以微笑,創造者不但沒有被極具致命威力的被造所嚇倒,反而呈現滿足的微笑,表明老虎的創造者比老虎更令人敬畏,「可怕」的詩境被推向了高潮。
同時,他的微笑因為他在創造象徵邪惡和毀滅的老虎的同時也創造了象徵善良溫順的綿羊,使這個世界在「可怕的對稱」擁有了永久的原動力。就象布萊克在《天堂與地獄的婚姻》中指出的那樣:「沒有對比的事物就沒有前進。吸引與排斥、理性與活力、愛與恨,這些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4]。」《老虎》的主題,「可怕的對稱」從而也被點化。
我們解讀出了《老虎》詩形、詩境與詩歌主題均與「老虎」「可怕對稱」的形象吻合。至此,我們可以確定《老虎》與詩歌創作有關。
二、「老虎」的形象蘊涵詩學主張
在得出 「老虎」形象是關於詩歌創作的結論之後,我們慢慢走進「老虎」的創造過程,試圖進一步細致解讀其中蘊涵的詩學主張。首先,破解《老虎》中「老虎」的創造者。在第一詩節「什麼樣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這樣的可怕對稱?」(「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這一全詩的中心句中尋找突破點。「immorta」一詞既表達了對「老虎」本質的追問,也有對老虎創造者不朽性的沉思。同時,我們知道「老虎」在詩畫中的形象都出自布萊克的的「手」與「眼」,那作為雕刻家與詩人的他是不是這個「不朽者」呢?接著看下一行的「frame」,它有「定型」(shape)與「構想」(conceive)兩個內涵意義。如果把前後兩行連貫起來,也就是說「老虎」的畫像經神手造就(shape),詩歌《老虎》由天眼靈視(conceive),而把詩畫統一在一起的獨創者恰恰非布萊克莫屬。第二詩節繼續了對創造者特徵的探究:「憑怎樣的翅膀他敢於奮力拚搏?」(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英文詞「aspire」暗含熱切盼望、勇於追求難以實現的偉大抱負。具有這種特質的創造者不應是上帝,因為在基督教中的上帝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無所謂是否勇於追求高不可及的事物。而這一「敢於奮力拚搏」的精神不恰恰是布萊克作為英國浪漫主義先驅者形象的最好概括嗎!詩歌《老虎》對於「老虎」創造者的追問一直持續到第五詩節:「是製造羔羊的人製造的你嗎?」在這里,羔羊除了使人想到上帝之子外,也使人聯想到詩人的《天真之歌》,與此同時,它也可以指當時的讀者[5](43)。在19世紀,詩人一般將讀者也認為羔羊面對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們把閱讀當作一種宗教活動。依此推理,「你」則可以理解為收在《經驗之歌》里的《老虎》這首詩了。另外,整首詩中的「他」(he)都是小寫的,「他」指的不是上帝,而是象上帝的詩人布萊克。對於《老虎》中「老虎」的創造者的確認明晰布萊克對於詩人的界定:詩人不是無所不能的上帝;但他確是象上帝一樣的不朽者。
而詩人布萊克為什麼能有象上帝一樣的「神手或天眼」(immortal hand or eye)呢?「憑怎樣的翅膀他敢於奮力拚搏」?布萊克在《書信集》中寫到:「在沙粒中看到宇宙,在野花中看都天堂,在櫟樹里看到天使大軍在歡唱[6](1576)。」對於別人狹窄的肉眼所看到的東西,布萊克的視野卻可以無限地伸延,「把其靈光和尖銳拋向萬物,它穿透隱藏的事物,搜尋復雜的本質,不需要其他任何藉以觀看的光亮,只是憑借它自身的靈光」[7](55)這就是「布萊克由想像力左右的靈視世界」[7](56)。作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先驅的布萊克,視想像為文藝創作的源泉和人類生活的原動力,把想像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沒有自然宗教》和《一切宗教皆為一體》中,布萊克宣稱「把詩的或創造的能力與預言的力量等同視之」 [6](1576),而這種包羅萬象、洞察一切的力量就是布萊克所謂的想像力。這里,「想像與布萊克宗教中的上帝合二為一」[7](54)。基於這樣的詩歌理念,布萊克在《老虎》第三、四、五詩節才有了《創世紀》中上帝創造萬物的創作靈感。插上想像的翅膀,詩人布萊克具有了神性,具有了象造物主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力。「什麼樣的臂力、什麼樣的神工,/把你的心臟擰製成功」。在在第三詩節創造者擒住被造後,第四詩節創造者又把自己想像成了一個「鐵匠」:「什麼樣的鐵錘?什麼樣的鐵鏈?/ 什麼樣的熔爐把你的腦子燒煉?這里的「心臟」(heart)與「腦筋」(brain)象徵了想像力發揮時感知與理智的並存與對立,他的《天真之歌》與《經驗之歌》中「天真」與「經驗」兩種哲學信條的並存與對立。至此,布萊克完成了「老虎」的創造、《老虎》的創作過程,把浪漫主義詩歌理念蘊涵在了「老虎」的形象中。
三、布萊克「以詩論詩」
布萊克是反對新古典主義的。新古典主義所張揚的典雅、適度、理性的詩歌創作標準是布萊克所不齒的。他認為這「無疑於對白痴講很清晰的東西」。他拋開理性,視靈感與想像為「永恆的安身之處」。《老虎》中的「老虎」如謎般的豐富象徵意義使這首18世紀的詩歌酷似20世紀的意象派詩歌,就憑這一點就充分表明了布萊克與充滿警言格句的新古典主義的徹底決裂。同時在藝術上他更是大膽打破古典主義詩歌的清規戒律。《老虎》從頭到尾使用的四音部抑揚格或揚抑格雙行體取代了新古典主義所規定的五音部抑揚格英雄雙行體。不僅如此,絕大部分詩行的四音部還不完整,以額外的一個重讀音節結尾,這在新古典主義看來是明顯不符合規范的。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另外,新古典主義追求和諧、對稱、富有美感的價值觀念,而布萊克似乎更鍾情於一種崇高的情感。這種情感源於一種恐懼,這也就是為什麼《老虎》中躍然紙上的是一個令人望然生畏的老虎形象。在伯克(Edmund Burk)的《對崇高與美的哲學思想探源》一文中認為:「未經馴服的力量是崇高的,因為它從陰郁的森林中來,從充滿吼聲的荒野中以獅子、老虎、豹或犀牛的形式向我們走來[8]。」
「以詩論詩」並不為布萊克所獨有,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中的確存在著一個「以詩論詩」的現象[5](43),只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它一直視而不見。因為它作為一個隱含的主題並不象詩人們所關注的自然、民主和自由等問題那麼明顯,又不是任何一個詩人永恆關注的話題,所以恐怕只有細心的讀者才能發現它。比如,華茲華斯的《丁登寺》,柯爾津治的《抑鬱頌》,雪萊的《西風頌》和濟慈的《希臘古瓮頌》等,都堪稱詩人們詩學理論的載體。
本文只是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的《老虎》為例,解讀其中的「以詩論詩」的現象。當然,詩歌超越時間與空間,超越固定和有限的釋義,本文所作的解讀只是許許多多解讀中的一種罷了。
參考文獻
[1] 布萊克.布萊克詩集[M]. 張熾恆,譯.上海:三聯書店,1999:45
[2] 唐梅秀.布萊克的二元對立運思方式與反傳統意識[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3,(5):106.
[3] 葉舒憲.神話與原形批評[M].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87.
[4] 王守仁.英國文學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00
[5]] 杜維平.以詩論詩:英國浪漫主義詩歌解讀[J].外國文學,2003,(4):43
[6] G.E.Bentley. Wiliam Blake』s Writings[M]. London: Picking &Chattto,1978:1576
[7] 袁憲軍.布萊克的靈視世界[J].國外文學,1998,(1):55,56,54
[8] Maurice Cranston. The Romantic Movement[M].Liphook: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4:49.
網上找到的,可以上一些閱讀網或找教案看詳細的。
C. 西風頌英文賞析
一個秋日的午後,詩人雪萊在義大利佛羅倫薩近郊的樹林里漫步。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到了傍晚,暴風雨夾帶著冰雹雷電傾盆而下,盪滌著大地,震撼著人間。大自然威武雄壯的交響樂,觸發了詩人的靈感,他奮筆疾書,譜寫了不朽的抒情短詩《西風頌》。這是1819年的事情。
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和革命運動風起雲涌。英國工人階級為了爭取自身的生存權利,正同資產階級展開英勇的斗爭,搗毀機器和罷工事件接連不斷。1819年8月,曼徹斯特八萬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反動當局竟出動軍隊野蠻鎮壓,製造了歷史上著名的彼得盧大屠殺事件。雪萊滿懷悲憤,寫下了長詩《暴政的假面遊行》,對資產階級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嚴正抗議。法國自拿破崙帝制崩潰、波旁王朝復辟以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廣大人民正醞釀著反對封建復辟勢力的革命斗爭。拿破崙帝國的解體也大大促進了西班牙人民反對異族壓迫和封建專制的革命運動,1819年1月,終於響起了武裝起義的槍聲。就在武裝起義的前夕,雪萊給西班牙人民獻上了《頌歌》一首,為西班牙革命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在義大利和希臘,民族解放運動方興未艾,雪萊的《西風頌》發表不久,這兩個國家也先後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面對著歐洲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形勢,雪萊為之鼓舞,為之振奮,詩人胸中沸騰著熾熱的革命激情。這時,在一場暴風驟雨的自然景象的觸發下,這種難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沖出胸膛,一瀉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
你怒吼咆哮的雄渾交響樂中,
將有樹林和我的深沉的歌唱,
我們將唱出秋聲,婉轉而憂愁。
精靈呀,讓我變成你,猛烈、剛強!
把我僵死的思想驅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葉,以鼓舞新生;
請聽從我這個詩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話傳給全世界的人,
猶如從不滅的爐中吹出火花!
雪萊在歌唱西風。他歌唱西風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掃除破敗的殘葉,無情地把那「黑的、慘紅的、鉛灰的,或者蠟黃,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掃除干凈;他歌唱西風「在動亂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攪動著「濃雲密霧」,呼喚著「電火、冰雹和黑的雨水」,「為這將逝的殘年唱起輓歌」;他歌唱西風喚醒沉睡的浩翰大海,波濤洶涌,把一叢叢躲藏在海底深處的海樹海花,嚇得驚恐色變,「瑟瑟地發抖,紛紛凋謝」。雪萊歌唱西風,同時也在歌唱席捲整個歐洲的革命風暴。他歌唱革命運動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橫掃舊世界一切黑暗反動勢力。革命運動風起雲涌,一頂頂皇冠隨風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風逃遁,這正是當時歐洲革命形勢的生動寫照。
雪萊在歌唱西風。他歌唱西風「是破壞者,又是保護者」。他歌唱西風不僅掃除了殘枝敗葉,而且「送飛翔的種籽到它們的冬床」。待到來年春天,西風的妹妹——東風駕臨大地,就會「蓓蕾兒吐馨」,「漫山遍野鋪上了奼紫嫣紅」,出現一個春光明媚的新世界。雪萊歌唱西風,同時也在歌唱革命。他和那些資產階級凡夫俗子不同,他沒有把革命簡單地看作消極的破壞力量。他看到了革命一方面在掃除腐朽,無情地摧毀舊世界,另一方面又在「鼓舞新生」,積極地在創建著美好的新世界。盡管雪萊對新世界的理解還比較空泛,還不可能突破空想社會主義的水平。
雪萊在歌唱西風。但他不是冷眼旁觀的歌者,他強烈地熱愛西風,嚮往西風,他以西風自喻,西風是他的靈魂,他的肉體,詩人和西風合而為一:
如果我是任你吹的落葉一片;
如果我是隨著你飛翔的雲塊;
如果是波浪,在你威力下急湍,
享受你神力的推動,自由自在
幾乎與你一樣,啊,你難制的力!
再不然,如果能回返童年時代,
常陪伴著你在太空任意飄飛,
以為要比你更神速也非幻想;
那我就不致處此窘迫的境地,
向你苦苦求告:啊,快使我高揚,
像一片樹葉、一朵雲、一陣浪濤!
我碰上人生的荊棘,鮮血直淌!
時光的重負困住我,把我壓倒,
我太像你了:難馴、迅速而驕傲。
這是雪萊在歌唱西風,同時在激勵和鞭策自己。雪萊是一個熱情的浪漫主義詩人,同時又是一個勇敢的革命戰士,他以詩歌作武器,積極投身革命運動,經受過失敗和挫折,但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戰斗精神。他早年就赴愛爾蘭參加民族解放斗爭,回到英國後繼續抨擊暴政,鼓吹革命,同情和支持工人運動。因而受到資產階級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憤然離開自己的祖國。在旅居義大利期間,他與義大利「燒炭黨」人和希臘革命志士來往密切,同情和支持他們的革命活動。在《西風頌》里,熔鑄著雪萊坎坷的人生道路,傾注著雪萊對反動統治者的滿腔憤恨,洋溢著雪萊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表達了雪萊獻身革命的強烈願望。
《西風頌》是秋天的歌,是時代的聲音。19世紀初葉,科學社會主義還沒有誕生,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還處在自發階段,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反動勢力還很強大,「神聖同盟」的魔影正在到處游盪著。大地還沒有蘇醒,寒冬還在後頭。所以,《西風頌》不免帶有「婉轉而憂愁」的調子。但作為社會主義思想的先驅,雪萊對革命前途和人類命運始終保持著樂觀主義的堅定信念,他堅信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光明必定代替黑暗。從總的傾向來看,《西風頌》的旋律又是「猛烈、剛強」的。詩人以「天才的預言家」的姿態向全世界大聲宣告: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西風頌》是歐洲詩歌史上的藝術珍品。全詩共五節,由五首十四行詩組成。從形式上看,五個小節格律完整,可以獨立成篇。從內容來看,它們又熔為一體,貫穿著一個中心思想。第一節描寫西風掃除林中殘葉,吹送生命的種籽。第二節描寫西風攪動天上的濃雲密霧,呼喚著暴雨雷電的到來。第三節描寫西風掀起大海的洶涌波濤,摧毀海底花樹。三節詩三個意境,詩人幻想的翅膀飛翔在樹林、天空和大海之間,飛翔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形象鮮明,想像豐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個,就是歌唱西風掃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強大威力。從第四節開始,由寫景轉向抒情,由描寫西風的氣勢轉向直抒詩人的胸臆,抒發詩人對西風的熱愛和嚮往,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風。因此,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主題集中,是《西風頌》一個突出的藝術特點。
其次,《西風頌》採用的是象徵手法,整首詩從頭至尾環繞著秋天的西風作文章,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沒有脫離這個特定的描寫對象,沒有使用過一句政治術語和革命口號。然而讀了這首短詩以後,我們卻深深感受到,雪萊在歌唱西風,又不完全是歌唱西風,詩人實質上是通過歌唱西風來歌唱革命。詩中的西風、殘葉、種籽、流雲、暴雨雷電、大海波濤、海底花樹等等,都不過是象徵性的東西,它們包含著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風雲激盪的動人景色,乃是人間蓬勃發展的革命斗爭的象徵性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西風頌》不是風景詩,而是政治抒情詩,它雖然沒有一句直接描寫革命,但整首詩都是在反映革命。尤其是結尾膾炙人口的詩句,既概括了自然現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歷史規律,指出了革命斗爭經過艱難曲折走向勝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遠,餘味無窮,一百多年來成了人們廣泛傳誦的名言警句
D.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 therefore, ye soft pipes, play on
這句話是來自濟慈的《希臘古瓮頌》。濟慈強調用想像比現實表達的景象更能帶給人美的感受內:音樂你聽容到可能是好聽的;但是你不曾聽的音樂在你的想像下可以更好聽,只因有你的想像,你可以想成比你聽過的更好聽。在《希臘古瓮頌》里,濟慈用這一句話來描述希臘古瓮上一位男子為一位女子演奏鳴管的圖像,這只能看到圖像,你並不能聽到這位男子演奏的音樂,此時正是你用想像力來感受音樂的美。
E. 濟慈夜鶯頌的賞析
賞析:總觀全詩,《夜鶯頌》既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痛苦的感受,也詩意地描寫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態度。詩歌融合了現實的憂郁和想像性的解脫,充分表達了人類生活經驗的雙重性。作者雖然因現實痛苦而倍感孤獨,但創造性的想像和詩藝的心醉沉迷使他內心的生活極為豐富。
藉助想像,主人公在第四、五節中平抑了痛苦,但最後兩節又和開始相應,回到這痛苦。現實總代表著失意,想像則給詩人幸福,但無論是被引到哪一個方向,作者始終在反思,而反思總處於迷惑之中。
在這生命狀態的流動轉換中,夜鶯的歌聲不僅表現為生命的理想、美的理想,也有了更為豐富的探索生命意義的內涵。
(5)希臘古瓮頌的英文賞析擴展閱讀
《夜鶯頌》是英國詩人約翰·濟慈的詩作。全詩共八節。開始寫詩人自己聽鶯歌而置身瑰麗的幻想境界。繼而寫縱飲美酒,詩興大發,憑詩意遐想,隨夜鶯飄然而去,深夜醉卧花叢,縷縷芳香襲面而來,詩人陶然自樂,心曠神怡,願就此離別人世。
人都有一死,而夜鶯的歌卻永世不滅。想到此,夢幻結束,重返現實。在濟慈看來,他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是庸俗、虛偽和污濁骯臟的,而永恆的大自然則綺麗秀美、清新可愛。因而對丑的鞭撻和對美的追求構成了他抒情詩的基調。
評論家認為詩人以夜鶯的歌聲象徵大自然中永恆的歡樂,並與現實世界中人生短暫、好景不長相對照。詩人把主觀感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中,以情寫景,以景傳情,意境獨特新奇,不落俗套。通篇由奇妙的想像引領,寫來自然、流暢。另外此詩也是浪漫主義抒情詩歌中的力作。
作者簡介: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國詩人。出身貧苦。曾學醫,做過醫生助手。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厭惡資產階級社會;嚮往古希臘文化,幻想在「永恆的美的世界」中尋找安慰。
在一部分作品中也涉及社會政治問題,如十四行詩《致考蘇斯科》、《寫於李·亨特出獄之日》等。其詩優美,如《夜鶯頌》、《秋頌》和《希臘古瓮頌》等。還運用希臘神話題材寫有長詩《恩底彌翁》和《赫披里昂》。
F. 有人知道濟慈的秋頌的英文賞析哪裡有啊老師的作業,急急急,請高手幫幫忙!
《秋頌》賞析
王佐良
《秋頌》被不少評論者認為是幾首頌歌里最完美的一首,它的主題是秋季的溫暖和豐碩。人皆頌春天的美麗,而濟慈則感到秋天的成熟更可愛。1819年9月一個星期天,詩人漫遊鄉野,感到空氣清爽,收割過的田地顯得特別溫暖,邊走邊吟,回來就寫成此詩。
詩的第一節用一系列的水果的形象,點出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第二節寫人在秋天勞動、休息、榨果釀酒的快樂。第三節寫秋天的各種聲音,詩的音樂美發揮無遺。這樣,從秋景、秋收,寫到秋聲,詩本身也像秋天一樣豐滿了。
這新詩段的疊音重奏,正好可以拿來寫秋天的豐足。《秋頌》寫於1819年9月19日左右。9月21日濟慈在給雷諾茲的信里說:
這季節太美了――空氣多好!有一種適度的冷勁。真的是,不開玩笑,貞凈的天氣――黛安娜(貞操之神――編者)般的天空。我從未像現在這樣喜歡殘梗散碎的田野――真的,它比春天的那種冷冷的綠色好多了。不知怎的,殘梗的田野給人以溫暖感,就像有些繪畫給人以溫暖感一樣。這一點在星期天早晨我散步時給了我強烈印象,於是我寫了一首詩。
所謂貞凈的天氣和黛安娜般的天空,就是沒有男女間愛情的境界。濟慈這位多情種子暫時忘掉了以范妮?勃朗為代表的眾多美人,走在殘梗散碎的金色田野里,得到了溫暖和靈感。這個頌歌在濟慈作品裡是不同一般的,沒有美女,沒有愛情,沒有哀愁的傾訴,也沒有任何神話人物,只有秋天景物的描寫――一切具體,實在,詩人控制住了所有細節,也控制住了自己,不讓不相乾的閑話、感慨進入詩篇。這也是一種純潔,一種貞凈。
但是在詩的內部,卻有運動,有溫暖的感情。
運動見於詩的情景的轉移。第一段寫秋景――但不是高天雲樹之類,而是農家豐收在即的秋景,以各種果子為描寫對象。第二段進了一步,展露出收割剛完的情景,重點在寫人,人在開倉,打麥,撿穗,運糧,在田壠邊美美地打盹,在榨果機上看葡萄變成酒漿。這二段幾乎全是寫實,到了第三段才又來了抒情,美麗動人的抒情,但早晨的「霧氣洋溢」變成了這里的落日映照――這也是一種運動――而重點變成了秋聲:小飛蟲同奏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鳥的呼哨,羊的咩叫,燕子的呢喃,仍然是實在的蟲鳥動物,但各有各的動聽歌聲,合起來成為秋天的交響樂。
溫暖見於對於自然和人世的深情的觀察。濟慈的寫實不是純客觀的,不是照相式的,而是充滿了感情,他用的形容詞和形象就是溫暖的:「果實圓熟的秋」,「成熟的太陽」,「甜核」,「永遠暖和」,「為罌粟花香所沉迷」,等等。這當中還有幽默。濟慈本是一個富於幽默感的人,雖然在詩里不常表露,但在這里,特別在第二段里,莊稼人在秋收之後的各種有趣姿態都寫出來了。那一句「隨意坐在打麥場上/讓發絲隨著簸谷的風輕飄」,既寫實,又使讀者的心也隨著「輕飄」,就是英國詩里以前少見的傳神之筆!
這運動,這溫暖,就使這頌歌特別耐讀。一讀再讀,我們就發現:這首詩里細節之多,超過濟慈前作。具體事物一個接著一個,異常緊湊,但又沒有一點賬單式的呆滯,因為充滿了動作,洋溢著生氣,在音韻上也是曲盡變化之妙。
有早晨和中午的豐收的喜悅和迷醉,才顯出停晚的閑適心情,同時空間也擴大了,從累累果實的葡萄架下到了夕照的胭紅所塗抹的田野,河流,河邊的樹,樹後面高高的雲天。人的精神也經歷了一種清醒,一種解放。收割是人的最原始的行動之一,而收割的所得――特別是精神上的豐足――則是人的文化能有的最高成就。無怪乎《秋頌》是人人喜愛的詩篇,連輕易不作溢美之詞的學者們也稱它為「完美之作」(例如哈佛大學的W.J.培特就說:「由於《秋頌》是這樣獨一無二的精華,而且在許多不同層次上都是精華,所以每一代人都發現它是英文最接近完美的作品之一。」(《濟慈傳》,第581頁)
To Autumn《秋頌》
John Keats J.
濟慈(1795-1821)
作者簡介:
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的重要詩人。他出生在倫敦一個馬車店主之家。父母早喪,少年輟學。曾學醫謀生,後棄醫從文。1816年發表處女作《哦,孤獨》,1818年長詩《安狄米恩》出版,遭到保守派的尖銳的評擊,也受到著名詩人拜倫和雪萊的重視與鼓勵。從此,他詩情奔放,一瀉千里,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如長詩《伊莎貝拉》和抒情詩,《希臘古瓮頌》,《夜鶯頌》,《秋頌》等,奠定了他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時,詩人身患肺結核,1820-1821年赴義大利旅遊養病,不幸早逝,葬於羅馬。死時年僅25歲。
作品賞析:
詩人開篇就抓住了秋的實質—成熟,然後他再由此展開想像,把讀者的目光從湛藍的晴空帶到掛著藤蔓的屋檐,從房前的老樹到成熟的田野。詩人著力描寫秋天成熟的果實:紫色的葡萄,鮮紅的蘋果,金黃的葫蘆,黑褐的榛子,伴隨著歡唱的蜜蜂和遲開的花朵,一幅絢麗多姿的初秋美景就鮮明生動地展現在眼前。
To Autumn
1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⑴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⑵
Conspiring with him ⑶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⑷
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
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
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
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
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
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
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
2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⑸ amid thy store?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⑹ may find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Thy hair sor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⑺
D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⑻hours by hours.
3
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
Think not of them, thou hast thy music too,
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⑼
And touch the stubble-plains with rosy hue;
Then in a waiful choir the small gnats mourn
Among the river sallows,⑽ borne aloft⑾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
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⑿
Hedge-crickets sing; and now with treble ⒀soft
The red-breast whistles form a garden-croft;⒁
And gathering swallows twitter in the skies.
注釋:
(1)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霧氣彌漫、果實成熟豐饒的季節(指秋天)。
(2)Maturing sun:使萬物成熟的太陽。
(3)him:指太陽。在這里,詩人把秋天和太陽都人格化,因此,conspiring這詞的運用就頗具幽默感。
(4)bless/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 這半句的正常語序是:bless the vines that run round the thatch-eves with fruit,意為:賜福給屋檐周圍的葡萄藤累累的果實。
(5)oft: 即為often(古英語詞)。
(6)seeks abroad:到戶外去走一走。
(7)on a half 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這個句子的前半句在第二、三行,即whoever/may find/Thee sound asleep on a half reaped furrow。
(8)oozings: 徐徐滴下的果汁。
(9)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 dying day:傍晚的天空飄動著艷麗的帶狀雲彩.barrow帶狀的,條形的,the soft dying day,白晝靜靜地逝去,bloom,使艷麗;開花。
(10)Sallows: 柳樹,柳枝。
(11)Borne alft:高飛。Borne 是bear的過去式,意為:運動,轉向:aflot,高高地。
(12)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意為羔羊篚了, 在山坡上大專地吁吁叫。Bourn,地區,領地。
(13)Treble:最高音。
(14)Garden-croft:宅旁的園地。
G. 請分析濟慈《希臘古瓮頌》詩歌的韻腳的變化和聲韻之美
聽聽這首詩朗誦吧: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2586200
能聽出聲韻之美來了嗎?
附上詩詞共同學習一下吧:
希臘古瓮頌
1
你委身「寂靜」的、完美的處子,
受過了「沉默」和「悠久」的撫育,
呵,田園的史家,你竟能鋪敘
一個如花的故事,比詩還瑰麗:
在你的形體上,豈非繚繞著
古老的傳說,以綠葉為其邊緣,
講著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
呵,是怎樣的人,或神!在舞樂前
多熱烈的追求!少女怎樣地逃躲!
怎樣的風笛和鼓鐃!怎樣的狂喜!
2
聽見的樂聲雖好,但若聽不見
卻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風笛;
不是奏給耳朵聽,而是更甜,
它給靈魂奏出無聲的樂曲;
樹下的美少年呵,你無法中斷
你的歌,那樹木也落不了葉子;
鹵莽的戀人,你永遠、永遠吻不上,
雖然夠接近了——但不必心酸:
她不會老,雖然你不能如願以償,
你將永遠愛下去,她也永遠秀麗!
3
呵,幸福的樹木!你的枝葉
不會剝落,從不曾離開春天;
幸福的吹笛人也不會停歇,
他的歌曲永遠是那麼新鮮;
呵,更為幸福的、幸福的愛!
永遠熱烈、正等待情人宴饗,
永遠熱情地心跳,永遠年輕;
幸福的是這一切超凡的情態;
它不會使心靈饜足和悲傷,
沒有熾熱的頭腦,焦渴的嘴唇。
4
這些人是誰呵,都去赴祭祀?
這作犧牲的小牛,對天鳴叫,
你要牽它到哪兒,神秘的祭司?
花環綴滿著它光滑的身腰。
是從哪個傍河傍海的小鎮,
或哪個靜靜的堡塞的山村,
來了這些人,在這敬神的清早?
呵,小鎮,你的街道永遠恬靜;
再也不可能回來一個靈魂
告訴人你何以是這么寂寥。
5
哦,希臘的形狀!唯美的觀照!
上面綴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還有林木,和踐踏過的青草;
沉默的形體呵,你像是「永恆」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舊;在另外的一些
憂傷中,你會撫慰後人說: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這就包括
你們所知道,和該知道的一切。
H. 秋頌 賞析
1
霧氣洋溢、果實圓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陽成為友伴;
你們密謀用累累的版珠球,
綴滿權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樹背負著蘋果,
讓熟味透進果實的心中,
使葫蘆脹大,鼓起了榛子殼,
好塞進甜核;又為了蜜蜂
一次一次開放過遲的花朵,
使它們以為日子將永遠暖和,
因為夏季早填滿它們的粘巢。
2
誰不經常看見你伴著谷倉?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彌有時隨意坐在打麥場上,
讓發絲隨著簸谷的風輕飄;
有時候,為罌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壟,
讓鐮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過小溪,
你昂首背著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幾點鍾,
你耐心地瞧著徐徐滴 ...
I. 濟慈 《憂郁頌》賞析
女人會永遠為濟慈迷醉
正如濟慈看女人的眼神
不吝嗇美麗詞彙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