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作品賞析
❶ 求龍應台《目送》中 ,那篇《明白》的賞析。 求求求
「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人們總是說老人就像小孩,其實正是這個道理。人慢慢長大,成熟,到最後衰老,心智同樣盛極而衰,回歸童稚。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難以忘懷的過去,特別是那些發生在我們「愛戀自己的青春」時期的事情。「我」和麗茹的母親之所以時光會錯亂,最大原因在於她們並沒有放下年輕時候的回憶,不管哪回憶是苦是甜,都是她們記憶和思維的歸宿。
作者的「明白」是明白了母親內心最深處的感情,隱藏在母親心裡、平常不能開口的那一份記憶。為了子女,母親可以故作堅強,可是人老了,就受不住了,老人的記憶回到了自己最刻骨銘心的那一處——作者再一次體察到了母親的愛。這句明白,也昭示了她內心的痛楚,因為對母親的傷痛無能為力而深深難過。
文章在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妙齡女郎,那是因為她們就如同20多歲的自己,那時還不能明白母親,對母親的關心無動於衷,甚至是厭煩,而現在,她們已經50多歲了,當了母親,也明白了當時母親對自己的愛,可是這時的母親已經時光錯亂了,甚至認不出自己的女兒,她們已經錯過了。
「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人生本就是一個又一個輪回,以前關心照她們的母親已經不復存在,如今是她們關心照顧母親了,也許在人生最後,她們能做的只有默默地陪伴,維護母親最後一絲尊嚴;同時妙齡少女是美的象徵,象徵母親一去不復返的青春,那是母親永遠也抹不掉的記憶。
(1)龍應台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關注的是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收錄的73篇散文寫父親的離逝、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見刀光劍影,唯感清風拂面、動人心弦,處處都有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皆是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書中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時間」的自拍照片,溫馨有味,情趣盎然。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龍應台承認《目送》在她年輕十歲時是寫不出來的,而我也承認在我年輕十歲時是讀不出《目送》中蘊含的思想深度與情感濃度的。
周國平先生曾說「讀書是與大師的靈魂進行交流」,我以為讀書要達到那樣的境界,讀者理應同樣具有時間的歷練和反觀人生的靜思。
讀完《目送》,幾乎過了整個夏天。帶著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龍應台先生能用冷靜、隱忍的筆觸,以真摯、樸素的方式,展現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銘的傷痛。
通過筆記自己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對親情延續與生死別離的思考,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以及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讓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我們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台告訴我們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是啊,在這世上,路終歸要一個人走,只是希望我們今世的緣分能夠更長一些、希望我們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點……誰也贏不了和時間的比賽,誰也輸不掉曾經付出過的愛。
再多的「傷逝」與「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在幻變的歲月中我們唯有心懷感恩堅定前行,學會懂得花滿春枝的悲歡,學會珍惜身邊至親的眷念,學會目送自己的時光和故事,學會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參考資料: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讀龍應台的《目送》-人民網
❷ 龍應台的《山路》賞析 或者《幸福》賞析
」你注意到,當晚的月亮,不特別明亮,不特別油黃,也不特別圓滿,像一個用手掰開的大半邊葡萄柚,隨意被擱在一張桌子上,彷彿尋常家用品的一部分。
歌聲像一條柔軟絲帶,伸進黑洞里一點一點誘出深藏的記憶;群眾跟著音樂打拍,和著歌曲哼唱,哼唱時陶醉,鼓掌時動容,但沒有尖叫跳躍,也沒有激情推擠,這,是四五十歲的一代人。「
用比喻,把月亮比作葡萄柚,隨意被擱在一張桌子上,攜寫出月亮的不明亮,不圓滿。把歌聲比作一條柔軟絲帶,寫出歌聲的輕柔,飄逸。
用側面描寫,寫觀眾欣賞時的陶醉動容,襯托蔡琴歌聲的溫柔。
「一年前中風,他走路時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來特別憨厚。他的身邊緊挨著自己大難不死的妻,少了一條手臂。胡志強拾起妻的一隻纖弱的手,迎以自己一隻粗壯的手,兩人的手掌合起來鼓掌,是患難情深,更是歲月滄桑。」
「微跛」「憨厚」寫出了胡志強中風後身體虛弱。妻子「纖弱」的手和胡志強「粗壯」的手合起來鼓掌,看出患難情深,歲月滄桑。
「我壓低帽沿,眼淚,實在忍不住了。今天是7月7日的晚上,前行者沈君山三度中風陷入昏迷的第二晚。這里有五萬人幸福地歡唱,掌聲、笑聲、歌聲,混雜著城市的燈火騰躍,照亮了粉紅色的天空。此刻,一輩子被稱為「才子」的沈君山,一個人在加護病房裡,一個人。」
「壓低帽沿」看出作者內心的悲痛。五萬人幸福地歡唱和沈君山一個人在病房裡形成對比,襯托沈君山的孤獨。
❸ 龍應台,余秋雨,琦君,席慕蓉,三毛的作品都可以 一段話+賞析(300字)
文人總未免孤獨,願意找個山水勝處躲避起來;但文化的本性是溝通和被理內解,因此又企盼著容高層次的文化知音能有一種聚會,哪怕是跨越時空也在所不惜,而廬山正是這種企盼中的聚會的理想地點。(《文化苦旅》之廬山)
這段話闡述了文人本身的「高處不勝寒」的孤獨與文人本性渴望被理解的矛盾,於是無法在現實中得到理解的文人,把這種渴望寄託於文化本身,即使是身處「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獨中,依然可以從文化本身取得認同,因此,即使身處不同時期,慧遠可以送陶淵明陸修靜過虎溪,謝靈運可以和慧遠結社。秋雨老師又把文化與山水聯系起來,中國的文化本就歷來與山水所聯系,於是廬山成就了文人,文人又成就了廬山。「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
❹ 龍應台 <寂寞> 賞析
賞析:
有一種寂寞常讓人感到百無聊耐,而作者在這里所說的寂寞是一深思、一種自省、一種超越自然世俗心理的審美,她通過對蟄居時周圍景物描寫,表達出她對寧靜,和諧的大自然的熱愛和嚮往。
作者已經將老鷹的形象人格化了,它「沉靜」、「深沉」,像一個自然界的智者,作者在關注老鷹的過程中,把自己所推崇的獨立、冷靜的人生態度也附著在老鷹身上了。
記錄落日的時間和狀態; 留心迷航的鳥; 守著遠處山頭的雲; 仰視夏日夜空的金星; 注視立於樹梢的老鷹。 作者在與自然的對話中,追求一種釋放心靈、物我相融的生活境界。
這段文字寫朋友們在我的山居相聚後,無一例外地回到現實生活中,這與我選擇留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朋友離開後「一個詩人覺得「我」寂寞作鋪墊,也便於作者闡發關於寂寞的人生觀。
而「一個詩人」對「我」的問候,自然友善溫柔,但更能看出他們對我內心選擇的不理解,而這種心靈的隔閡其實正是我寂寞的根源。
(4)龍應台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特色
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針砭時事,鞭辟入裡,以有情眼光觀察社會,很多作品討論的均是台灣面對國際面對世界時人民應有的自我反省與探討,她舉出無數台灣社會現象來作為討論,並以中國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釋台灣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表現。
其中辛辣諷刺的文筆雖遭人反對、謾罵、或密投書至政府單位,但她仍秉著客觀批判的精神,持續而正中要害地不斷寫出她的社會觀察,龍應台無所畏懼,因為她筆下台灣的丑惡和腐化,是源自於她愛台灣的不舍與心疼。
參考資料
網路-龍應台
❺ 龍應台《什麼》賞析
《什麼來》一文是龍應台女士的一自篇散文。人生一途,在人生的某個時刻,你看見了什麼,他看見了什麼,別人又看見了什麼,這一種看見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也許你一生一世也看不到別人所看到的,也許你會比別人晚看到別人所看到的什麼。這些或許是具象的或許是抽象的「什麼」或許會決定你的人生走向。但是這一切似乎是註定的,就像作者在文章末尾所講的一樣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❻ 龍應台《什麼》賞析文章的主旨是什麼龍應台想要表達什麼
《什麼》一文是龍應台女士的一篇散文.人生一途,在人生的某個時刻,你看見了版什麼,他看見了什麼,別人又看見權了什麼,這一種看見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也許你一生一世也看不到別人所看到的,也許你會比別人晚看到別人所看到的什麼.這些或許是具象的或許是抽象的「什麼」或許會決定你的人生走向.但是這一切似乎是註定的,就像作者在文章末尾所講的一樣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❼ 求龍應台《目送》里幾篇散文的句子賞析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目送經典句子賞析
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要真正的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
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里所有的成分都復制了,包括水和鹽和氣味、溫度——他所復制的,請問,能不能被稱作一滴「眼淚」呢?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拜祭,終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家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段時光。
愛情能持久多半是因為兩人有一種「互利」的基礎。
不需要對生活太用力,心會帶著我們去該去的地方
奢侈,到底是一種被物質撐得過飽的漠視,還是把一切都看的都理所當然的無聊?
難道兩個人一定比一個人不寂寞嗎?
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我們都知道了,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回憶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閘門,一旦打開,奔騰的水勢慢不下來。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
貧窮的記憶,在事過境遷之後,像黑白片一樣,可能產生一種煙塵朦朧的美感,轉化為辛酸而甜美的回憶。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❽ 龍應台的 幸福 的賞析
讀後感受頗深。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原來用心感受,懂得珍惜身旁的一切,這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煩惱很多,幸福也無處不在。有天中午,本來感冒了,又有事拖到兩點才回家,路上已無行人,我頭重腳輕,又累又餓,看著自己孤獨的影子,禁不住鼻子發酸。走在路邊,忽然發現短短的樹蔭下,兩個瘦骨嶙峋的民工直直地躺在不平的水泥台上酣睡,他們很響的打著鼾,青筋暴露的手偶爾趕一下耳邊飛舞不休的蚊蟲。那一刻,覺得自己好幸福,再累再晚,都有家可回,疲憊至極,不必睡在路邊。
推而廣之,當你的忙碌被文字忽略的時候,想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他們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在夏季揮灑著心血和汗水,到了收獲的季節,正當他們露出微笑准備收割的鐮刀時,說不定突然而至的一場狂風、一場惡雨,傾刻間將所有的希望吹打得支離破碎。他們沒有時間嘆息,更沒有時間怨天憂人,只能一邊搶收殘存的莊稼,一邊補植其他作物。當你不名一文的時候,想想那些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那些被迫下崗的工人,那些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賣廉價勞力和自尊的人們……在他們眼中,你難道還不夠幸福嗎?有屋頂為你遮風擋雨,有節假日讓你休養生息,更有一份雖不豐厚卻固定的薪水讓你衣食無憂。足夠了,想想世界上那些仍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的難民,自己縱然頓頓吃著蘿卜白菜,也是幸福人生。
人生的境遇不同,幸福也是千差萬別。與其為大大小小的事情煩惱,不如隨時地珍惜身邊的幸福,給自己一片陽光也好,愁雲也好,都取決於你的人生態度,取決於你是否珍惜自己的幸福。
❾ 龍應台《目送》的賞析,詳細一點的.
《目送》讀後感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而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人到中年、地位。
其實,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環顧四周。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做兒女的要明白,有些關。你不管怎樣離開,步入中年?我們的這一生、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不必追,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著一心離開,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滿眼的目送、資本,偶爾回首,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有沒有在這里找到你的影子。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只不過意味著、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失敗等種種坎坷,為你掛牽,為你等待、挫折。那時很不以為然,從未回頭張望過,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名利,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又不是再也不見,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他們不放心的,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只能一個人走」,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但是,默默「目送」,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
這是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每次走時,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因為「有些事,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擁有年輕時所嚮往,只能一個人過、所追求的一切,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這才是真正的愛,只能一個人做,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承受他們不舍的,被父母目送著,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有些路啊
❿ 求一篇龍應台的作品賞析 類似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