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論語的賞析
1、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
2、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3、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盪盪。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4、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
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1)對論語的賞析擴展閱讀:
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8]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
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一、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⑵ 關於《論語》鑒賞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註:「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雲:「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則語錄講的是孔子教育大家對學習所持的態度,當然也是對待其他事物的態度。孔子認為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謙虛誠懇老實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知」,就是知道;知與不知,要老老實實。
這句話可以有好幾個意思去理解:
1.真正的「知」,建立在已知的和未知的上面。
這是知識的辯證法:知,是以對另一些事物的不知為代價的。
現在很多人似乎什麼都知道。名之曰「專家」,彷彿是「全知」。學的是文學,四處講哲學;明明是大夫,偏要談文化。孔子老早就預測到你們了,就怕你們一上電視和報紙就會變得無所不知起來,於是就勸告說:知之為知之……
2.真正的「知」需要區分好哪些是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否則就糊塗了,就會把不知當作了知。
我在舞蹈學院上課,一個學期的課講下來,就有人給我扣帽子:你講後現代美學,中國傳統美學還沒講,怎麼就可以講後現代呢?我把這話說給我的師兄弟們聽,他們笑笑說,只有跳舞的人才會說出「後現代美學」來吧?
中國的後現代美學這個說法,就是沒看過後現代理論的人造出來的。
一位舞蹈學院老師(也是我班上的研究生)給我打電話,口氣硬硬的,說,你總是講後現代,難道不要中國傳統美學了嗎?我不客氣地問她,你知道什麼叫做後現代嗎?
他們把戲劇沖突論、典型性格論都當作是中國的;殊不知,這些理論都來自外國阿。
3.要允許別人不知。
知,有兩個方面:一是知道的東西,一是不知道的東西。你這樣,別人也這樣。所以要寬容。
只有一種人在這個方面不寬容,那就是知道得不多,就靠著嚇唬別人來活著的人。
「什麼?連這個都不知道?這是基本的東西啊?這是根基啊?這是傳統啊?這是常識啊?」
胡扯!
老子最煩動輒就是常識、就是真理、就是不證自明、就是不容置疑……
多懷疑一下自己有好處。
4.知道是一種「知」,不知道也是一種「知」。
有一位英國教授,在課堂上講述古代希臘城邦的格局,大到一座宮殿小到一個廁所,無不畫出的清清楚楚。
下課了,同學們走了,他不走。
他要等人。
等他的家人來領他回家——他不知道回家的路!
所以,有的事情你務必要知道,有的事情你務必要不知道。
如果你是歷史學家,如果你畫出了故宮的路線圖,如果你還自己走回了家……嘿嘿!你還覺得自己是真「知」嗎?
⑶ 論語一則的賞析!
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賞析】 本章重點提到對於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是值得借鑒的。
【解讀】 自古以來,許多人沉迷於物質慾望,欲壑難填,為追求名利而不擇手段,迷失自我,成為金錢的奴隸,終日處於痛苦之中,不得自由,精神受到束縛。
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知足者常樂」,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人生除了一定的物質需求外,還需要有精神追求,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追求真理,奉獻社會。
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為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不惜舍棄國外優裕的生活、工作條件,沖破重重阻礙,毅然回國,為我國的火箭、核彈研製作出了傑出貢獻,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
反觀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形形色色的貪官,一旦掌握某些權力,不是想著怎樣為人民服務,而是投機鑽營,圖謀陞官發財,貪得無厭,將貪污財物轉移出國,稍有風吹草動,便矇混出逃,即使暫時躲避了處罰,但已身敗名裂,為人民所不齒。
所以,孔子主張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做一個正人君子,利己利人,利社會利國家,這個思想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鑒的。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賞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解讀】在這一則語錄中,孔子為我們指出了人生各階段學習和修養的目標和任務,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承擔社會責任,不能虛度光陰,一事無成。
3.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賞析】本章里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解讀】在這一則語錄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嚴謹治學的道理,凡事要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假,講求科學態度。弄虛作假,只能自欺欺人,沽名釣譽,抄襲作弊等都是不應該的。
4.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賞析】 在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於「仁德」。
【解讀】這一則語錄,分別表現了子路、顏淵、孔子三人的人生志向,子路豪爽仗義,顏淵謙虛退讓,孔子胸懷博大。孔子的志向是「仁者愛人」的具體體現,充分表現了孔子堅持「仁」的理念。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賞析】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解讀】在這一則語錄中,孔子提出了學習的三個境界:知之——好之——樂之,層層深入,告誡我們,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之」,即要以所學為樂事,並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這樣,才能取得較高的成就,提高學習成績。如果無心學習,或以學習為痛苦,那麼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6.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賞析】孔子這里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解讀】在這一則語錄中,孔子提到「君子」要做到的兩條標准:「智」和「仁」。智者就像滔滔江河,蜿蜒曲折,一瀉千里,時而氣勢磅礴,浩浩盪盪,時而靜靜流淌,廣闊無垠,無窮無盡。仁者好似巍巍高山,蒼蒼茫茫,孕育萬物,頂天立地,令人仰視,與天地同壽。
7.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賞析】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解讀】在這一則語錄中,孔子率先提出中國人幾千年以來做人的標准之一,即「安貧樂道」,俗話說「人窮志不窮」,人活在世上要有骨氣,堅守道義和人格,「不為五斗米折腰」,知足常樂,鄙視那種獲取「不義之財」的可恥行徑。
8.子曰:「君子坦盪盪①,小人長戚戚②。」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賞析】「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解讀】在這一則語錄中,孔子告訴我們,君子與小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君子胸懷寬廣,包容萬物,淡泊名利,能與人和諧相處,對紛繁復雜的世相泰然處之,隨遇而安。而小人則氣量狹窄,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小肚雞腸,與人爭名逐利,勾心鬥角,不擇手段,整日處於惶惶不安之中。
9.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顏淵道:「請問行動的綱領。」
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也要實行您這話。」
【賞析】顏淵是個謙虛內向的學生,孔子因材施教,針對其個性,提出了「仁」的具體主張,教育學生要堅守正道,做一個謙謙君子。這是關於「仁」的最高標准,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解讀】在這一則語錄中,孔子教導我們,做人要以「禮」為標准,做任何事都要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標准和法律原則,違背「禮」的一切行為都是不應該的。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賞析】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這對今天的人們還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解讀】在這一則語錄中,孔子提出了人生三個階段的道德修養標准,也是世人常犯的過錯——好色、鬥狠、貪財。有此三種毛病的人,往往不顧社會公德和法律,侵犯別人,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其結果是:縱欲短壽,與人結仇,利慾熏心,不擇手段。這種人必然成為社會的公害,為人所不齒。
【拓展延伸】
二、仿照上述分析,嘗試賞析解讀下列《論語》名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舒暢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意,居處不求恬靜,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3、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語》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把握了知識而不致疑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索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夥伴。」
11、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譯文】子夏說:「做官有了餘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餘力就可以做官了。」
1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譯文】孔子說:「質朴多於文彩就會顯得粗野,文彩多於質朴就會流於浮華。文彩與質朴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譯文】孔子說:「對於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譯文】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倦怠,這些我做得怎麼樣呢?」
15、子夏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譯文】子夏說:「普天下的人都應是兄弟。」
16、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
【譯文】孔子說:「干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猶如浮雲一樣。」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並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18、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19、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闊坦盪,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譯文】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堅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遙遠嗎?」
2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模作樣,這樣的人很少有仁義之心。」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譯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譯文】孔子說:「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著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號施令,在下者也不會服從。」
2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重視和諧而不強求完全相同,小人強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視和諧。」
25、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小人驕恣而不平和大方。」
26、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實。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言過其實為恥辱。
27、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言很難做到,富有而不驕傲容易做到。」
2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
29、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群而不拉幫結伙。」
30、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不能為求生而損害仁德,只能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
31、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假如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2、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3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單憑語言來薦舉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3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願強加給自己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35、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6、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37、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38、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以節制禮樂為快樂,以宣揚別人的長處為快樂,以廣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是有益的。以驕恣淫樂為快樂,以放盪無度為快樂,以宴玩荒淫為快樂,都是有害的。」
39、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年輕時,血氣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爭斗。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要戒貪得。」
4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所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九點要考慮的:看的要考慮是否明白,聽的要考慮是否清晰,臉色要考慮是否暖和,態度要考慮是否謙恭,語言要考慮是否忠誠,做事要考慮是否敬業,疑問要考慮如何向人請教,心裡不平時要考慮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時要考慮不要忘義。」
不知道你問的啥
⑷ 《論語》的理解與賞析是什麼
【原文】
5·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回人以口給(3),屢憎於人,答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釋】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學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辯,有口才。
(3)口給:言語便捷、嘴快話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與否不可知。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利齒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評析】
孔子針對有人對冉雍的評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辯,伶牙利齒,這兩者在孔子觀念中是對立的。善說的人肯定沒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則不必有辯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⑸ 《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
《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翻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而樂於道,有錢卻謙虛好禮的好。」
子貢說:「《詩經》說:『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樣下功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孔子曰:「子貢啊,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來要學的知識,並有所發揮。」
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翻譯: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不逾矩。」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各種知識,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耳聞的東西能融會貫通,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越禮的准則」。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翻譯: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翻譯: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自己內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行為。
9、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翻譯:孔子說:「禮樂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從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又說:「仲由好勇超過了我,這就沒有什麼可取的了。」
10、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1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譯: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1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翻譯:孔子說:「質朴多於文彩就會顯得粗野,文彩多於質朴就會流於浮華。文彩與質朴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對於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翻譯: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得怎麼樣呢?」
1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譯: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並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18、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譯: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19、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胸懷寬廣坦盪,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翻譯: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
以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遙遠嗎?」
2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翻譯: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翻譯:孔子說:「天氣寒冷了,然後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才凋落的。」
24、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翻譯:顏淵問仁是什麼。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禮的規范,天下的人就會稱作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仁的綱領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要看,不符合禮的不要聽,不符合禮的話不說,不符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也要遵照您的話去做。」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翻譯:統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著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號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
2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譯:君子講遵循道的基礎上的和諧,而不是盲目的隨從,小人講求無原則的盲目隨人與附和而不是和諧。
27、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翻譯: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小人驕恣而不平和大方。
28、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翻譯:孔子說:「剛強、堅毅、質朴,不隨便說話的人接近於仁。」
29、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翻譯: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言很難做到,富有而不驕傲容易做到。」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翻譯: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
31、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翻譯:孔子說:「可以與他交談的人卻不與他交談,這是失掉了人;不可以與他交談的人卻與他交談了,這是失掉了語言。明智的人即不失掉人,也不失掉語言。」
32、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翻譯:孔子說:「志士仁人,不能為求生而損害仁德,只能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
33、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4、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翻譯:孔子說:「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35、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翻譯:孔子說:「君子不單憑語言來薦舉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36、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37、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翻譯: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8、子曰:「有教無類。」
翻譯:孔子說:「教育人不分任何類別。」
39、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翻譯: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40、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翻譯:《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41、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
翻譯: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以節制禮樂為快樂,以宣揚別人的優點為快樂,以廣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是有益的。以驕恣淫樂為快樂,以放盪無度為快樂,以宴玩荒淫為快樂,都是有害的。」
42、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翻譯: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年輕時,血氣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爭斗。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要戒貪得。」
4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44、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翻譯:孔子說:「花言巧語,裝模作樣,這樣的人很少有仁義之心。」
4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46、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翻譯:子夏說:「做官有了餘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餘力就可以做官了。」
4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48、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翻譯: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49、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翻譯:孔子說:仁是什麼呢?自已要站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是別人事事行得通。
50、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5)對論語的賞析擴展閱讀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⑹ 論語的名句賞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於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⑺ 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賞析
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賞析
01巧言令色,鮮矣仁。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指出仁者必須直言正色,要誠實。仁,絕非外在的華麗,矯揉造作只能是偽善,那種巧言令色、以假面孔示人的人,是很少有仁者之心的,要注意提防。
0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人家做事是不是盡了自己的能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老師傳授的學業可曾用心溫習?
【賞析】這是曾子的有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話。曾子是儒家學派中強調內省、修養的有力倡導者,他自己也以此嚴格要求自己。他告誡人們:做人不要自欺,要天天反省自己,做事要謹慎。
0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辦理父母的喪事要謹慎地盡禮盡哀,對祖先要誠敬地追念致祭,(能做到這樣)民間的風習,就會歸於淳厚了。
【賞析】這是曾子的話。他告誡人們,使「民德歸厚」的做法,要從「慎終追遠」做起。注重喪祭,目的是強調仁、孝。仁、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了仁、孝,民間的風習就自會淳厚,而不是刁頑。
0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處不求安寧,勤勉敏捷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經常向有道的人學習來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樣可算是好學了。
【賞析】《論語》多次提到如何對待學習的問題。孔子對學習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自己不停地學,少說話多做事。他還對自己的弟子顏回身處陋巷、「簞食瓢飲」卻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大加贊揚。
0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不憂愁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賞析】一個人只要道德高尚、品德美善,何愁沒有知己?因此,他沒有必要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擔心。他要做的是從自身做起,看自已是否能了解別人、體悟到別人的方方面面。嚴於解剖自己,發揚自己的美德,如此才能高朋滿座,知交遍天下。這樣的話,即使你身處陋巷,居於茅屋,也不憂慮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06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出處】《論語·為政》
【釋義】北辰:即北極星。共:同「拱」,拱衛,環繞。施行政事要用仁德,便會像天上北極星一樣,固定在一定位置,不移動,而所有的星辰都會環繞著、拱衛著它。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以北極星受眾星拱衛為喻,闡明國君為政之要當以仁德為本,這樣人民便會像眾星拱衛北辰一樣,歸順於他。
07君子不器。
【出處】《論語·為政》
【釋義】君子不要像器皿那樣,只有一種用途。
【賞析】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能只局限於有某一方面的知識技能,而應該廣泛地學習,把各方面的知識都貫通起來,這樣才算比較成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真正學業有成的人不是「偏才」、「怪才」,而是「通才」、「全才」。
⑻ 論語中的一句話賞析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①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
(1)興:激發感情的意思。一說是詩的比興。
(2)觀:觀察了解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
(3)群:合群。
(4)怨:諷諫上級,怨而不怒
(5)邇(ěr):近。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讀解】
這是對詩歌社會作用最高度的贊頌。
現代詩歌批評所津津樂道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這段話里實際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我們在《季氏》篇里已經說過的那樣,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簡直就是一部無所不包的網路全書。所以,聖人不僅以詩禮傳家,要求兒子孔鯉學詩學禮,而且在這里又一次號召所有的學生都好好地去學詩。
正是由於孔子的大力提倡並親自刪削編定,《詩三百》才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詩經》,成為儒學的重要經典之一。 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毛詩序》那一段著名的更為熱情洋溢的頌詞: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如果有誰還不理解《詩經》憑什麼成為「經」,讀了孔子的這段論述和《毛詩序》的贊頌,那就應該理解了罷。
⑼ 5篇論語的賞析或感悟
我的人生感悟是時空意我、期待我發現他們、學習他、珍惜魔法他、、、告知他、、、忍耐專他屬無盡( ⊙o⊙ )哇、、、無(ˇˍˇ) 想~無心意、、、無喜怒悲傷、、、無傷痛、、、無舌頭品勝他、、、無知無覺太飄渺奇妙吧。給你的時空滿意嗎、、、給你的時空平等嗎、、、你為啥不注意(⊙o⊙)?我的感覺是時空人維的、是自我的、、、我( ⊙o⊙ )試維的、、、具有試試價值意義、、、執著真實時空把人、揉捏得更加完美、形象真$_$切、、、人類和時空最密切、、、最真情的最親莫慢慢歷史吧。。。。。。我是真實的我、不是虛意、、、不是否決、、、梵滿、、、只是在協助人、人類思維復雜煩躁為什麼什麼、、、去干什麼什麼、、、我再問問時空果斷嗎、、、遠o(>﹏<)o千萬別領域錯誤、、、時空是真、最真實的、、、是人人、人類無法改變、、、無法編制、伴奏的、、、人、人類無法改變的。。。。。。朋友你信嗎、、、、、
⑽ 論語的賞析(評論)
我說說吧,不一定對。
第一個說呀,父母的年齡,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方面呢,要為父母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呢,有為父母衰老而擔心。這里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我們一般人大概只會感到憂懼,忘了去為父母的長壽而高興。這講的是孝道,孔子講孝,有正確的一面。又一次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當然,歷代有不同的解釋,但大意是差不多的,就是說,孝敬父母,要做到心裡敬愛,如果心裡不敬愛,只是靠米飯來養活,那就跟養犬馬一個樣了。另一面呢,我個人不大贊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三年不改父之道,才算孝。這就不合理了,如果父親之道本來就不對,還應該堅持嗎?孔子的孝道,引出了後來「親親相隱」的制度,就是父母犯了罪,要幫他們隱瞞。時至今日,孝是仍然要提倡的,但提倡的同時,也要摒棄一些不正確的行為。
孔子說:「品德不培養(修:指培養),學問不研討(講:研究,討論。之:連詞,作用是把主謂結構變成偏正結構),聽到了應當做的事(義),卻不能馬上去做(徙:遷移。這里指按照義的准則改變自己的行為);有錯誤卻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擔憂的(是:指示代詞,在判斷句中充當主語,指代『德之不修』到『不善不能改』這段話所講的事)。 當然,孔子這些並不是擔心自己,而是社會上種種讓人憂慮的現象,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發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慨嘆,從他的「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吾其為東周乎」的語中我們可以知道他一心想要恢復周朝的禮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另一方面又呼籲「克己復禮」,大概意思是克制自己恢復到禮上來。當然,他的「克己復禮」跟後來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又是不一樣的。隨著儒學熱的興起,我們發現未來的和諧社會越來越需要儒家的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