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明天魯迅賞析

明天魯迅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3 09:30:21

⑴ 魯迅《明天》的環境分析(原文+分析)。

原文

「沒有聲音,——小東西怎了?」

紅鼻子老拱手裡擎了一碗黃酒,說著,向間壁努一努嘴。藍皮阿五便放下酒碗,在他脊樑上用死勁的打了一掌,含含糊糊嚷道:

「你……你你又在想心思……。」

原來魯鎮是僻靜地方,還有些古風:不上一更,大家便都關門睡覺。深更半夜沒有睡的只有兩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幾個酒肉朋友圍著櫃台,吃喝得正高興;一家便是間壁的單四嫂子,他自從前年守了寡,便須專靠著自己的一雙手紡出綿紗來,養活他自己和他三歲的兒子,所以睡的也遲。

這幾天,確鑿沒有紡紗的聲音了。但夜深沒有睡的既然只有兩家,這單四嫂子家有聲音,便自然只有老拱們聽到,沒有聲音,也只有老拱們聽到。

老拱挨了打,彷彿很舒服似的喝了一大口酒,嗚嗚的唱起小曲來。

這時候,單四嫂子正抱著他的寶兒,坐在床沿上,紡車靜靜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燈光,照著寶兒的臉,緋紅里帶一點青。單四嫂子心裡計算:神簽也求過了,願心也許過了,單方也吃過了,要是還不見效,怎麼好?——那隻有去診何小仙了。

但寶兒也許是日輕夜重,到了明天,太陽一出,熱也會退,氣喘也會平的:這實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單四嫂子是一個粗笨女人,不明白這「但」字的可怕:許多壞事固然幸虧有了他才變好,許多好事卻也因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們嗚嗚的唱完了不多時,東方已經發白;不一會,窗縫里透進了銀白色的曙光。

單四嫂子等候天明,卻不像別人這樣容易,覺得非常之慢,寶兒的一呼吸,幾乎長過一年。現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壓倒了燈光,——看見寶兒的鼻翼,已經一放一收的扇動。

單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聲「阿呀!」心裡計算:怎麼好?只有去診何小仙這一條路了。他雖然是粗笨女人,心裡卻有決斷,便站起身,從木櫃子里掏出每天節省下來的十三個小銀元和一百八十銅錢,都裝在衣袋裡,鎖上門,抱著寶兒直向何家奔過去。

天氣還早,何家已經坐著四個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銀元,買了號簽,第五個輪到寶兒。何小仙伸開兩個指頭按脈,指甲足有四寸多長,單四嫂子暗地納罕,心裡計算:寶兒該有活命了。但總免不了著急,忍不住要問,便局局促促的說:

「先生,——我家的寶兒什麼病呀?」

「他中焦塞著⑵。」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兩帖。」

「他喘不過氣來,鼻翅子都扇著呢。」

「這是火克金⑶……」

何小仙說了半句話,便閉上眼睛;單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問。在何小仙對面坐著的一個三十多歲的人,此時已經開好一張葯方,指著紙角上的幾個字說道:

「這第一味保嬰活命丸,須是賈家濟世老店才有!」

單四嫂子接過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雖是粗笨女人,卻知道何家與濟世老店與自己的家,正是一個三角點;自然是買了葯回去便宜了。於是又徑向濟世老店奔過去。

店伙也翹了長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葯。單四嫂子抱了寶兒等著;寶兒忽然擎起小手來,用力拔他散亂著的一綹頭發,這是從來沒有的舉動,單四嫂子怕得發怔。

太陽早出了。單四嫂子抱了孩子,帶著葯包,越走覺得越重;孩子又不住的掙扎,路也覺得越長。沒奈何坐在路旁一家公館的門檻上,休息了一會,衣服漸漸的冰著肌膚,才知道自己出了一身汗;寶兒卻彷彿睡著了。他再起來慢慢地走,仍然支撐不得,耳朵邊忽然聽得人說:

「單四嫂子,我替你抱勃羅!」似乎是藍皮阿五的聲音。

他抬頭看時,正是藍皮阿五,睡眼朦朧的跟著他走。

單四嫂子在這時候,雖然很希望降下一員天將,助他一臂之力,卻不願是阿五。但阿五有些俠氣,無論如何,總是偏要幫忙,所以推讓了一會,終於得了許可了。

他便伸開臂膊,從單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之間,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單四嫂子便覺乳房上發了一條熱,剎時間直熱到臉上和耳根。

他們兩人離開了二尺五寸多地,一同走著。阿五說些話,單四嫂子卻大半沒有答。走了不多時候,阿五又將孩子還給他,說是昨天與朋友約定的吃飯時候到了;單四嫂子便接了孩子。幸而不遠便是家,早看見對門的王九媽在街邊坐著,遠遠地說話:

「單四嫂子,孩子怎了?——看過先生了么?」

「看是看了。——王九媽,你有年紀,見的多,不如請你老法眼⑷看一看,怎樣……」

「唔……」

「怎樣……?」

「唔……」王九媽端詳了一番,把頭點了兩點,搖了兩搖。

寶兒吃下葯,已經是午後了。單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彷彿平穩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睜開眼叫一聲「媽!」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額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單四嫂子輕輕一摸,膠水般粘著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嗚咽起來。

寶兒的呼吸從平穩到沒有,單四嫂子的聲音也就從嗚咽變成號啕。這時聚集了幾堆人:門內是王九媽藍皮阿五之類,門外是咸亨的掌櫃和紅鼻老拱之類。王九媽便發命令,燒了一串紙錢;又將兩條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單四嫂子借了兩塊洋錢,給幫忙的人備飯。

第一個問題是棺木。單四嫂子還有一副銀耳環和一支裹金的銀簪,都交給了咸亨的掌櫃,托他作一個保,半現半賒的買一具棺木。

藍皮阿五也伸出手來,很願意自告奮勇;王九媽卻不許他,只准他明天抬棺材的差使,阿五罵了一聲「老畜生」,怏怏的努了嘴站著。掌櫃便自去了;晚上回來,說棺木須得現做,後半夜才成功。

掌櫃回來的時候,幫忙的人早吃過飯;因為魯鎮還有些古風,所以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覺了。只有阿五還靠著咸亨的櫃台喝酒,老拱也嗚嗚的唱。

這時候,單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著,寶兒在床上躺著,紡車靜靜的在地上立著。許多工夫,單四嫂子的眼淚宣告完結了,眼睛張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覺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會有的事。

他心裡計算:不過是夢罷了,這些事都是夢。明天醒過來,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寶兒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邊。他也醒過來,叫一聲 「媽」,生龍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老拱的歌聲早經寂靜,咸亨也熄了燈。單四嫂子張著眼,總不信所有的事。— —雞也叫了;東方漸漸發白,窗縫里透進了銀白色的曙光。

銀白的曙光又漸漸顯出緋紅,太陽光接著照到屋脊。單四嫂子張著眼,獃獃坐著;聽得射門聲音,才吃了一嚇,跑出去開門。門外一個不認識的人,背了一件東西;後面站著王九媽。

哦,他們背了棺材來了。

下半天,棺木才合上蓋:因為單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總不肯死心塌地的蓋上;幸虧王九媽等得不耐煩,氣憤憤的跑上前,一把拖開他,才七手八腳的蓋上了。

但單四嫂子待他的寶兒,實在已經盡了心,再沒有什麼缺陷。昨天燒過一串紙錢,上午又燒了四十九卷《大悲咒》⑸;收斂的時候,給他穿上頂新的衣裳,平日喜歡的玩意兒,——一個泥人,兩個小木碗,兩個玻璃瓶,——都放在枕頭旁邊。

後來王九媽掐著指頭子細推敲,也終於想不出一些什麼缺陷。

這一日里,藍皮阿五簡直整天沒有到;咸亨掌櫃便替單四嫂子雇了兩名腳夫,每名二百另十個大錢,抬棺木到義冢地上安放。王九媽又幫他煮了飯,凡是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飯。太陽漸漸顯出要落山的顏色;吃過飯的人也不覺都顯出要回家的顏色,——於是他們終於都回了家。

單四嫂子很覺得頭眩,歇息了一會,倒居然有點平穩了。但他接連著便覺得很異樣:遇到了平生沒有遇到過的事,不像會有的事,然而的確出現了。他越想越奇,又感到一件異樣的事——這屋子忽然太靜了。

他站起身,點上燈火,屋子越顯得靜。他昏昏的走去關上門,回來坐在床沿上,紡車靜靜的立在地上。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覺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靜,而且也太大了,東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麵包圍著他,太空的東西四面壓著他,叫他喘氣不得。

他現在知道他的寶兒確乎死了;不願意見這屋子,吹熄了燈,躺著。他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時候,自己紡著棉紗,寶兒坐在身邊吃茴香豆,瞪著一雙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說,「媽!爹賣餛飩,我大了也賣餛飩,賣許多許多錢,——我都給你。」

那時候,真是連紡出的棉紗,也彷彿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著。但現在怎麼了?現在的事,單四嫂子卻實在沒有想到什麼。——我早經說過:他是粗笨女人。他能想出什麼呢?他單覺得這屋子太靜,太大,太空罷了。

但單四嫂子雖然粗笨,卻知道還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寶兒也的確不能再見了。嘆一口氣,自言自語的說,「寶兒,你該還在這里,你給我夢里見見罷。」於是合上眼,想趕快睡去,會他的寶兒,苦苦的呼吸通過了靜和大和空虛,自己聽得明白。

單四嫂子終於朦朦朧朧的走入睡鄉,全屋子都很靜。這時紅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經唱完;蹌蹌踉踉出了咸亨,卻又提尖了喉嚨,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憐你,——孤另另的……」

藍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頭,兩個人七歪八斜的笑著擠著走去。

單四嫂子早睡著了,老拱們也走了,咸亨也關上門了。這時的魯鎮,便完全落在寂靜里。只有那暗夜為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靜里奔波;另有幾條狗,也躲在暗地裡嗚嗚的叫。

賞析

這篇小說為什麼叫《明天》?明天,無論站在何時說這個詞,它都代表將來,非現在。無論作者或主人公,都想在擺脫現實,逃往明天。至於原因,原文斑斑可尋。

小說的開頭,說魯鎮有些古風:不上一更,大家都關門睡覺了,夜半三更沒睡、的只有兩家——咸亨酒店和單四嫂子家。酒店做的是服務生意,按其職業性質,理應日落而作,日出而熄。

唯這單四嫂子,夫喪子幼,只能靠紡紗來維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續。所以,只有她家的燈光是突兀的,其它的門都關上了,唯她例外。

這當然不能用中國婦女最傳統的勤勞來詮釋。這正是魯迅先生的春秋筆法,這恰恰是特定社會環境下的凄象。這燈光不僅閃耀著一個貧苦人家的艱辛,更閃耀著鄰里人之間的冷漠與麻木、對貧弱者的袖手旁觀。

他們冷漠於扶弱,導致不忍視弱,所以他們都早早地關上了家門,盡管未必真的睡覺。如同公交車上不樂於讓座的年輕人,戴上耳機,閉上眼睛假裝睡覺,卻能在到達目的站的那一刻准時醒來,分秒不差。千載的文明進程,都沖不散那「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古風,真叫人心寒。

一個燈火輝煌的咸亨酒店,一個燈光昏暗的破落之家,相映相照,更顯凄楚。那些處於經濟基礎上層的人們,社會倫理似乎從未賦予過他們向貧弱者布施的權利和責任。魯迅的時代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越是有錢越是吝嗇,越是吝嗇越是有錢。」

譬如,咸亨酒店的掌櫃和食客們,他們更多地願意把閑錢花在吃喝玩樂上,而對貧弱者的救助卻不生一念。

相反,他們還在貧弱者最悲痛欲絕的時候厚顏無恥地大加搜刮,在幫辦單四嫂子的兒子喪事時,他們銀兩照收,全不顧一個貧弱者的生死存亡。他們的冷眼旁觀和不露體恤,似乎純屬理所當然。

為了治好兒子的病,單四嫂子使盡渾身解數。求神、許願、吃單方,到最後一個「壓軸法子」——寄望於何醫生。但寶兒還是免不了畢命的厄運。這也許是司命之所屬,非醫葯所能挽救。但也不排除麻木庸醫視貧弱者的生命如草芥,用假方濫葯聊以塞責,以至夭折。

據問及病情時何醫生的冷語回答,這是有可能的。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窺見社會的病灶的——連單四嫂子這樣一個粗女人也想到,何醫生、賈家葯店和自己,正是一個三角點關系。

何醫生開的方單的葯材,非要在賈家的濟世老店才有,這說明何賈兩家在經濟利益上存在挫節連鎖關系,而單四嫂子便成了兩者之間下墜成弓形的帶水布條,待到水分被榨乾之後,便會變得死直。這是不折不扣的為富不仁。

並非魯迅認為這個社會人心惟危,而是這個社會確實人心惟危,只是人們覺察不到而已。人們都在這惟危的氣氛中混沌地接受了這個社會麻木的生態環境。這正是作者要我們直面和憤擊的所在。

當整理完寶兒的裝殮後,王九媽陷指推敲,終而沒有想出缺少什麼了。但真的沒有缺少什麼了嗎?死者長已矣,而活著的人呢?這是先生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

王九媽、藍皮阿五、抬棺木的腳夫,一幹人等,在辦完寶兒的喪事以後,吃過晚飯便回去了。這足見人情如紙張張薄。

《葯》和《明天》算是同一主題的兩篇小說,其情節模式都是父母滿懷著希望將子女送上死路。雖然在實際情況里,是疾病奪去兩個小孩子的生命,但魯迅這樣確立因果關系,似乎有其自身認識的原因。

魯迅在《吶喊·自序》里,用這兩篇的結尾做「不主張消極」的明證,實在很難以說服人。但也說明魯迅的消極也是有所保留的。

之所以要擬這么一個題目,我想硬要追溯起根柢來,那可能要算到高二時語文老師給我們講《紅樓夢》時賈雨村的名字的由來。他說,賈雨村實則「假語存」,說明了人物性格的某一側面。

推而論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的取名也都是很有講究的,一個優秀的文學家總是力圖通過其作品中人物的名字為讀者提供一定的信息,如果他/她能夠慧眼識珠的話。


(1)明天魯迅賞析擴展閱讀:

《明天》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一篇小說,收錄在魯迅小說集《吶喊》中。小說《明天》為我們講訴了發生在還具有一點兒古風的魯鎮上在特定的「三個晚上兩白天」這個時間段的故事,故事圍繞著主人公寡婦單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兒子寶兒這個事件展開全篇的事件敘述。

作品通過寡婦單四嫂子痛失獨子描寫,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的吃人本質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寫作風格,表達了他對黑暗社會的憤恨。

⑵ 魯迅《明天》賞析

魯迅一向主張要「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清醒的現內實主義精神,也容體現在他的小說《明天》中。在《明天》中,寶兒死後,單四嫂子悲痛萬分。她知道,「他的寶兒確乎死了」,「也的確不能再見了」,但是她希望能在夢中見一見。不過作者沒有這樣安排。如果小說讓單四嫂子做一個美
好的美,在夢中見到了思念的寶兒,但也只不過是一個夢而已。這對單四嫂子,對讀者,或許是一個安慰,而這個安慰畢竟是虛幻的,它欺騙了單四嫂子,也欺騙了讀者,還會沖淡小說的悲劇氣氛,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削弱小說揭露和批判的力量。這正是和魯迅的積極主張背道而馳的,所以魯迅沒有這樣做。在魯迅看來,單四嫂子和寶兒都是被吃者,積極的態度是揭露那吃人的社會,詛咒那罪惡的時代,要喚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的僧恨,對單四嫂子悲慘命運的同情,而不是用什麼別的欺騙的手段去麻痹讀者。不僅要指出舊社會滅亡的趨勢,還要示人以光明的水來。所以在小說的結尾,作者寫道:「只有暗夜為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寞里奔波。」作者分明對光明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怎麼樣?我一點一點打上去的呢!

⑶ 魯迅佳句並賞析十句

魯迅紀念像

魯迅十大經典名言

1、(中國歷史上只有)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燈下漫筆》

普及指數:★★★★ 深刻指數:★★★★★★

千百年來,無數的的哲學家、思想家、史學家窮盡一生苦苦探索人類歷史的規律,答案可以說五花八門。然而魯迅獨辟蹊徑,指出了人類歷史其實只存在三個時代,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沒有奴隸的時代。而過去的中國實際上只有前面兩個時代,第三樣時代則需要現代的青年去努力奮斗。魯迅對歷史的這一概括,可以稱得上是簡單明了的天才創造。那麼今天,我們生活在哪個時代呢?我們青年人都在做些什麼呢?

憑借超出五星級的深刻指數,位列榜首。

2、救救孩子!——《狂人日記》

普及指數:★★★★★ 沉痛指數:★★★★★

《狂人日記》揭示了中國數千年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凡是讀過這篇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記得這樣一個情節:狂人在翻開歷史的時候,見到每頁都寫滿「仁義道德」幾個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到滿本都寫著「吃人」二字。中國人從一出生時起就要接受所謂的「仁義道德」的教育的,其實,不過是在教授著如何吃人罷了。然而,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魯迅通過狂人的嘴巴喊出了:

「救救孩子!」

3、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紀念劉和珍君》

普及指數:★★★★★ 悲壯指數:★★★★★

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魯迅為他遇害的學生寫了一篇悼念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在這句句是血,字字帶淚的千古名文中,魯迅歌頌牲者為「真的猛士」,而蔑稱自己是「苟活者」。魯迅稱他們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即為自己的民族的貧弱而哀痛;幸福者,即為自己能夠獻身民族的獨立富強而幸福。魯迅的這篇文章,保存了那個時代一幅全新的婦女的影像。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紀念劉和珍君》

普及指數:★★★★★ 激憤指數:★★★★★

一場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大屠殺已經令人慘不忍睹了,一些流言家們還要撰文對手無寸鐵的請願者進行無端誣蔑。魯迅為此激憤的說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然而魯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預言:沉默過後,不是爆發就是滅亡。魯迅的預言其實也是忠告。可是,專制制度是一種容易讓人上癮的制度,多少人明白了魯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魯迅的忠告。

所以,民眾在政府門前喋血的事總在不斷發生。

5、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普及指數:★★★★★ 鮮明指數:★★★★★

這是高度概括魯迅一生的詩句。柏楊說魯迅只有戰斗性,而缺乏包容性,該罰他背誦這句詩一萬遍。其實戰斗性和包容性並不矛盾,只是實施對象不同罷了。一個人只知愛,不知恨,那是沒有是非的濫愛;一個人只有恨,沒有愛,那就已經走上了反人類的邪路了。鮮明的愛憎,正是魯迅豐富性的體現。

據說現在青少年學生最恨的就是魯迅,冤哉,魯迅最愛的就是你們啊!

6、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

普及指數:★★★★★ 哲理指數:★★★★

《故鄉》中,「我」希望將來宏兒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閏土那樣相互隔膜起來。然而這希望又是那樣的茫遠。但是,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希望,是不是也會變成現實呢?魯迅在文末用路來作比喻告訴我們答案。

其實地上本沒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

7、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死》

普及指數:★★★ 決絕指數:★★★★★

魯迅死前,希望愛人「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兒子長大後「莫做空頭文學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但是對於怨敵,魯迅則強硬的指出:「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呵呵,魯迅最為「正人君子」所詬病的正是這句話。其實,我發現所有人都沒有明白這句話中的「也」字的含義。魯迅的潛在意思是說,如果我死了,他們就沒有怨恨了,那麼我也可以寬恕他們。

但魯迅對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後怨敵必然鞭屍不斷。如果現在表示了寬恕他們,死後他們就心安理得的鞭屍了。不如,給他們留點骨鯁,讓他們鞭屍時不那麼舒服自在。果然,魯迅死後,怨敵們提到他時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屍,又想立一座客觀公正的牌坊,搞得渾身不自在,正是這句話的威力。

死諸葛嚇跑活司馬,魯迅輩也!

8、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普及指數:★★★ 激勵指數:★★★★★

很多人說,魯迅老是把中國人罵得一文不值,好像中國人是低等民族一樣。其實實在是冤枉。魯迅是民族的精神醫生,當然主要的任務是指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出什麼了毛病。如果我患了癌症去看醫生,醫生卻告訴我我的手還能活動,腳還能走路,嘴巴還可以吃飯,沒事,回家睡覺去吧。砰!這樣的醫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給槍斃掉。魯迅是不是認為我們中國人一文不值呢,《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很好的答案。

「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9、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秋夜》

普及指數:★★★★★ 爭議指數:★★★★

其實這是一句很平常的句子,在過去很長時間都沒有人提起。直到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把魯迅拉下神壇成為一種潮流時,好像首先是一位語文老師發難,拿出這句作為例子,說明魯迅的文章也有病句。從此,關於這句是否病句就一直爭論不斷,而這么一句很平常的句子,也搖身一變成為婦孺皆知的經典名句

魯迅在地下竊笑:在我的身後,可以看見兩個爭論不休的傻子,一個不知道我寫了什麼,還有一個也不知道我寫了什麼。

10、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門外文談》

普及指數:★★★★ 哲理指數:★★★

魯迅不是哲學家,魯迅帶有一定哲理的句子其實都不算很深奧,這句也是。但是因為比喻得很恰當,很貼切,所以流傳很廣,引用很多。魯迅說這句話,原是批評漢字難寫難學,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但聯想到魯迅一生,他確實也深受浪費時間之害。很多青年作家熱愛魯迅,經常把稿子寄給他。但是有些人總是寫得很潦草,讓他看著吃力;有些把初稿給他,讓他改得吃力;有些要求把稿子發表出去,魯迅不僅要幫他改稿,還要把稿子謄抄好。魯迅為了扶持青年作家,常常不顧有病在身,默默的忍受了。
記得我在大學時,為了系裡的刊物給系主任寫了一份報告,主任很快回復了,可是見到那份回復時我羞愧難當:主任的回復比我的報告還長,但是全是一筆一劃寫的正楷字,工工整整;而附在後面的我的報告卻潦草不堪,有些字連我看了都還要再遲疑一下,有些語病主任還幫我改了。哎,我想,我不知道浪費了主任多少時間來看我的「書法」,他卻不願意讓我多花一分鍾時間看他的回復。

其實,浪費別人時間的人,雖然謀了別人的財害了別人的命,自己卻往往一無所獲。

結語:老魚剛要恢復寫博,這十景病立刻又犯了。魯迅是譏諷過國人的十景病的,老魚作為魯迅的粉絲,居然把他老人家的話當做耳邊風,也算是造他老人家的反。以前搞什麼《十大天才文人》、《十大狂狷文人》還好,這次竟然還拿他的作品來開涮。呵呵,他老人家要沒病死,今天也非給老魚氣死不可……哎喲,快閃,魯老爺子的磚頭已經拍到……

⑷ 魯迅小說《明天》賞析

魯迅一向主張要「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也體現在他回的小說《明答天》中。在《明天》中,寶兒死後,單四嫂子悲痛萬分。她知道,「他的寶兒確乎死了」,「也的確不能再見了」,但是她希望能在夢中見一見。不過作者沒有這樣安排。如果小說讓單四嫂子做一個美
好的美,在夢中見到了思念的寶兒,但也只不過是一個夢而已。這對單四嫂子,對讀者,或許是一個安慰,而這個安慰畢竟是虛幻的,它欺騙了單四嫂子,也欺騙了讀者,還會沖淡小說的悲劇氣氛,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削弱小說揭露和批判的力量。這正是和魯迅的積極主張背道而馳的,所以魯迅沒有這樣做。在魯迅看來,單四嫂子和寶兒都是被吃者,積極的態度是揭露那吃人的社會,詛咒那罪惡的時代,要喚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的僧恨,對單四嫂子悲慘命運的同情,而不是用什麼別的欺騙的手段去麻痹讀者。不僅要指出舊社會滅亡的趨勢,還要示人以光明的水來。所以在小說的結尾,作者寫道:「只有暗夜為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寞里奔波。」作者分明對光明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怎麼樣?我一點一點打上去的呢!

⑸ 魯迅明天佳句賞析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內際的浮砂,前面是容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⑹ 魯迅小說賞析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所講述的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作為魯迅的唯一愛情小說,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為結局,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但它的悲劇原因又是什麼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幾方面首先,他們生活在那「萬難破壞的鐵屋子裡」,整個社會的沉滯、腐朽不可能不毀滅這個愛情的綠洲。
封建禮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愛情,當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獲得婚姻自主和愛情上的自由,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小小的願望,但那些「仁義道德」卻容不下他們的叛逆!他們需要的是奴隸!一個「忠誠」的奴隸!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衛道士和「鐵屋子」裡面的「沉睡者」們,他們都不允許他們的「屋子」里出現叛逆者!
在那間「鐵屋子」里,人們永遠地維護著他們認為是無法替代,無法逾越的禮教精神。封建倫理道德,綱常名教,諸如節烈、孝道。「以不情為倫理,都是吃人」的東西,最低限度也是壓制人的個性的東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愛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時候,便觸動了「仁義道德」者們。在他們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間是沒有愛情自由可言的,有的應該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脫離了他們的准線,那就是「叛逆者」,當然,他們是不會讓那些「叛逆者」好過的。於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個眾人白眼的環境里。
涓生和子君經過他們自己的努力,他們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在他們自己看來,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碼剛開始的時候是那樣),但在那些封建衛道士的眼裡,他們這些壞綱亂常的「激進分子」是不允許存在的!「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人們為什麼要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他們?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破壞了人們一直以來所認同的「道德」。封建的倫理道德沉重地壓在每一位生活在「鐵屋子」裡面的人們身上,他們一旦脫離了這些准則,在社會上就難以走動。男女之間如果沒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結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在社會里很難太得起頭來。一不小心便要落個身敗名裂,更有甚者連命都保不住。魯迅的《離婚》中的主人公愛姑,可以說是魯迅筆下最潑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麼來武裝自己的呢?是因為自己家裡有六個身強力壯的弟兄和家庭殷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她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1反過來說,愛姑的反抗,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在「仁義道德」的范圍內,是道德所鼓勵的,所允許的。所以,她有那麼大的勇氣去反抗。但封建的權威也深深地傷害著她,七大人的一聲:「來~~兮」,就把她的氣勢給壓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氣了。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但是,同樣,她也是為了維護封建傳統的「守節」,雖然她第二次結婚得到了幸福,但她還是怕人家說起,為啥?因為她不「守節」了啊!祥林嫂因為沒有守節而受苦,在祝福的聲中默默地死去。與其說祥林嫂死於無愛的人間,倒不如說她是死於封建的禮教下,死於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單四嫂子受苦於守節,她的唯一願望就是好好地養活她的寶兒。就是退一步來說,假如單四嫂子沒有守節,去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又可以照顧自己兩母子的男人,也許,她的寶兒就不要死掉,就不會那麼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長長的指甲」。總的來說,封建社會就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靈魂!當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愛情更加不用說了。

封建思想數千年來,都在沉重地壓制著人們的思想,壓制著人的個性的發展。它不會給你一個小小的空間,讓你去發展。在那些「衛道士」的眼裡,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們為敵了。涓生的失業,說到底一句就是那些「衛道士」們在壓制著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長的兒子賭友,一定要去添些謠言,設法報告的」,添什麼謠言?那還不是說涓生和子君違背了封建倫理道德,沒有經過雙方家長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壞社會風氣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經鬧開,至於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連自己的侄女的不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子君是個不遵守「道德」的人。記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時候,「尋住所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詞拒絕」。從這幾個方面來看,人們是看不慣,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為的「叛逆者」的,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有禮教這兩個字,而沒有愛情兩個字!
也許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得而復失的時候,子君可以重新過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劇,最多我們只是可惜他們的愛情是那麼的弱不禁風而已,也不會太大的悲傷。但是,在當時那樣沉滯、腐朽的社會里,她只能:「現在她知道,她以後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虛。負著空虛的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這是怎麼可怕的事呵!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那是什麼?那是吃人的社會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會就不會讓她有機會「改正」的了,既然子君違背了他們的「倫理道德」「三綱五常」,那子君最後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沒有墓碑的墳墓」了,這些是多麼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強的意志與鬥志,到頭來也會有給它吃掉的危險,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隻有推翻這個吃人的社會,推翻一切沉滯、腐朽的制度。
回顧魯迅先生的愛情,可以說,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傷害。他在1906年奉了母親的命,和朱安結婚,可以說,朱安是母親送給魯迅的一份禮物,一份他絕對不願意收的禮物,因為他對朱安一點都不了解,一點感情都沒有。但他為了不要傷害母親,同時,也可以說為了保護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為在那樣的社會里,「嫁出的女,潑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沒有了退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果被休了回來,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說生不如死了。魯迅也想到了這點,所以只有苦苦地維持著這段不是愛情的婚姻。
可以說社會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議論?「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就連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樣,「我也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替我膽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其實魯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為了和許廣平同居,為了他們的愛情,他們只有離開了北京,作為一個戰士的魯迅尚且要里開,涓生和子君的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會不會給他們的愛情一個自由的空間,「戀愛是自由的」在他們那個社會里是不會出現的,那他們的愛情綠洲也就被破滅了。
在那沉滯的社會里,他們想跨出一步是那麼的困難,可以用許廣平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在社會上嚴厲的戴著道德的眼鏡,專唱高調的人們,在愛之國里四不配領略的人們,或者嫉恨於某一樁事,某一方面的,對愛的他倆,也給予一番猛烈的襲擊。」2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們本身的性格弱點也註定了他們的愛情必定是一個悲劇。
他們兩個人同居之後,他們的性格也隨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生活的壓迫接踵而來,生計斷絕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沒有了,隨即自己的自私、虛偽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脹起來。這樣,他們的愛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脹的心理中慢慢地變質,慢慢地變淡,最後走向了破裂。
剛開始的時候,涓生是勇敢的,對愛情也是真摯的,也是令人感動的。「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他們都是覺醒的知識分子,他們彼此鼓勵著,彼此依偎,准備逃脫這個沉滯的社會,追求自己的愛情,他們拋棄了世俗的眼光。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他們的確找到了自己的愛情。他們的愛是甜蜜的,「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點,在社會和生活的壓力下,慢慢地流露出來。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教育兒子:「要記住,愛情首先意味著對你的愛侶的命運、前途承擔責任……愛,首先意味著獻給,把自己精神力量獻給愛侶,為他(她)締造幸福」3。愛情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奉獻。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嗎?我想他沒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雖戰士也難於戰斗,只得一同滅亡」「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咋一看,好象還挺有道理的,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里,我們看上去也是無可厚非的,也會贊同。但是,我們想想,他們所生活是怎樣一個社會?是一個沉滯的「吃人」的社會。涓生那樣做,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現!一種虛偽的心態!他也知道子君一旦離開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裡,她一定會死於那「無愛的世界」。最後子君死於那無愛的世界裡。涓生沒有做到為愛侶奉獻,更沒有盡到對愛情應該負的責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說句不好聽,是那種「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里,他離開了子君,實際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盡頭!

傷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兩次想到過,他離棄子君的結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離開子君的時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並且立即懺悔、自責。第二次,是他決定說出他不再愛子君之前,「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決心,說了下面的一段話:
「……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
也許在他說:「人是不應該虛偽的」的時候,就是他最虛偽,最卑怯的時候。他所講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說的一樣嗎?子君真的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了」嗎?其實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對而已!
當然,我們不可以認為涓生就是一個壞人,他也沉痛地說出了自己悔恨:「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專制的斗爭中,子君同樣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決,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呼聲,但她以為爭得「同居」的權利,就獲得了一切,從此安於平庸的生活,將「別的人生的要義」都忘卻了。舊思想的束縛使子君心甘情願地成為捶著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婦,「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4的思想牢牢地禁錮著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愛,便無可奈何地退回父親那裡,獨自負荷著虛空的愛的重擔,走完人生的長途。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與「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轉變,從原來那個勇敢和堅強的子君變得如此的軟弱。一切都是因為她自身性格弱點和傳統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在她的眼中除了喂她的小油雞和阿隨之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務,其他的事情都已經不再記得。隨後漸漸陷入了小市民的爭斗中,為了那小油雞而和鄰居吵開了,為了一些並不重要的事情而耿耿於懷,「她說,阿隨實在瘦得太可憐,房東太太還因此嗤笑我們了,她受不住這樣的奚落。」這樣的生活和傳統的那些小市民有什麼差別?人是會變的,如果停下自己的腳步,不再前進的話,那就變得消沉了很多,記得路遙說過這么一句話:「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才可以活得更充實」,那的確不錯,一個人要想活得充實,就要不斷的完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有用的地方——不要像子君那樣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無謂的小市民爭斗中,那樣只會磨滅自己的意志。
但是,子君畢竟是那個沉滯的社會中的一個覺醒者,她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聲音:「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點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
雖然涓生和子君他們的性格都被傳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們到底是當時極少數覺醒的知識分子成員。

最後,經濟上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輕松自如的心態,他們的愛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級,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礎的位置。一個人想在社會有一番建樹,首先應該是解決生存問題,生存的問題解決不了,還談什麼其他奮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會里,他們要生存,最起碼的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他們必須解決經濟這個問題才有機會令愛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愛情雖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剛開始的時候)。但是,到最後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會壓逼和他們個人性格特點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鬥志!我雖然不敢說沒有麵包就沒有愛情,但是沒有麵包的愛情是難以維持的,難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飲水飽」嗎?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在經濟困頓上,涓生和子君那輕松自如的心境沒有了,當涓生被局裡開除了的時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無畏的子君也變了顏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於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輕松心情沒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寫寫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產生了矛盾。涓生要一個安靜環境去工作,而子君也為了生活上的一點瑣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據而同鄰居爭論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麼的一種感覺:「天氣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這樣的生活,愛情會長久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人要想戰斗,首先你得不餓著肚子,「不至於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5,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但是由於經濟陷入了困境,涓生無法在家裡靜靜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為了生計而忙碌著,他們再也沒有時間「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與交流了。也許他們都忘卻了經濟對他們來說是那麼的重要,記得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裡面說道:「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急謀升斗之水一樣,就要這較為切近的經濟權,一面再想辦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滿的愛情,得去解決一下自己的經濟問題才行啊。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就這樣說了出來,也可以說是對青年的一種告誡吧。他和許廣平離開北京正是經濟困頓的時候,他們相約「分頭苦幹兩年,掙得足可以維持半年生活費的積累,以便不至於社會壓迫來了,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6。他告訴我們,不要讓愛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為有了愛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問題」同樣要解決,否則,腳下的路便難走了很多。

總的來說,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失敗,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那沉滯的「鐵屋子」裡面,同時他們自身的性格所表現出來的弱點和經濟的困頓也是他們愛情失敗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愛情自由,必須打破那沉滯的「鐵屋子」,做一個真正的覺醒者,同時也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要「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

《傷逝》的藝術特色:

小說採取「手記」的方式,用詩一樣的語言抒寫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於事實的縷述。有追憶中的內心獨白與傾訴,也有回想里的細節點綴與刻畫,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與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說的敘事、議論、寫景都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小說大體上是按照會館]吉照胡同、會館這樣回顧式結構進行描述的,在具體事件回顧中,作者沒有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敘述中抒情

如:子君死後 ,涓生又回到會館,回憶一年前與子君相戀時的情景,是用敘述的語言抒發他們相戀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靜和空虛中並不是這樣,常常含著期待,期待子君的到來」、「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然而現在呢,只有寂靜和空虛依舊,子君卻決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

其次,也通過議論直抒胸臆

小說結尾段:「我願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饒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
這是表達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藉助景物描寫抒情

作者寫道:一年前兩人相戀時,子君就帶著窗外的半枯的槐樹的新葉來,使我看見,還有掛在鐵式的老幹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後,依然是這樣的破屋,這樣的板床,這樣的半枯的槐樹和紫藤,但那時使我希望、歡欣、愛、生活的,卻全都逝去了。
作者寫出了人去樓空的空虛與寂莫。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具有資產階極民主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有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無畏的反抗精神。為了爭取戀愛和婚姻自由,敢於同舊勢力進行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家庭,高傲地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子君反封建專制的戰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現了她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評了子君軟弱、妥協和思想的停滯不前,當他們建立起小家庭以後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寧與幸福里,忘記了人生的全盤要義,把精力頃注到家務里及恭順地侍奉丈夫,表現出舊式婦女賢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奮飛的能力和勇氣,變得平庸短淺,由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的女性變成庸庸祿祿的家庭奴隸。由於她性格的軟弱,最後不得不回到她曾經背叛的舊家庭里去,走進了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作者也寫出了她純撲善良的性格,她為了愛情,不計較涓生是個門第卑微的窮青年,當離開涓生的時侯,沒有留下字條,卻默默地把僅有的生活用品留給涓生,這里有關心,有惋惜,有對愛情的最後留戀,表現出子君純撲和善良的品性

⑺ 魯迅 吶喊賞析

這篇文章是魯迅為自己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1918年的《狂人日記》,迄於1922年的《社戲》。作品的選材,「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 《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而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正如這篇自序所言,是人的「病態」的靈魂。因此,《〈吶喊〉自序》是魯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們要理解魯迅憂憤深廣的思想和簡括鮮明的藝術風格,都應該從這篇序文入手。

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游盪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這篇序文里,「醫病」的問題,成為作者用於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葯醫病,結果,「我的父親終於日復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決心「求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關注身體的病痛到關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進程。這一思想轉化的進程,對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從藝術表現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化,又僅僅是通過並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的,這顯示出作者准確、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這篇序文里,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出了坦盪率直的藝術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說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於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從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一段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喚的特色。

這篇序文的寫作特點,突出地體現出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並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狹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鎖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個性和憂憤深廣的思想,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索。
然而《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葯》、《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說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中《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說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說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伙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小說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櫃,小伙計,短衣裳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畫出來,惟妙惟肖。孔乙己結結吧吧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余,令人嘆服!
《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小說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採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採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他們的同志們仍在堅持斗爭。小說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小說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斗!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吧!

⑻ 魯迅《明天》好句賞析

魯迅一向主張要「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也體現在他的小內說《明天》中。容在《明天》中,寶兒死後,單四嫂子悲痛萬分。她知道,「他的寶兒確乎死了」,「也的確不能再見了」,但是她希望能在夢中見一見。不過作者沒有這樣安排。如果小說讓單四嫂子做一個美好的夢,在夢中見到了思念的寶兒,但也只不過是一個夢而已。如果這樣寫,就要削弱小說揭露和批判的力量。這與魯迅的積極主張背道而馳的,所以,魯迅沒有這樣做。在魯迅看來,單四嫂子和寶兒都是被吃者,積極的態度是揭露那吃人的社會,詛咒那罪惡的時代,要喚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的僧恨,對單四嫂子悲慘命運的同情,而不是用什麼別的欺騙的手段去麻痹。

⑼ 《魯迅作品》精彩片段賞析

《狂人日記》賞析

《狂人日記》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為現代小說史上第一個反叛者出現

的,其中不無魯迅自身的戰斗光澤「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籍那在寂

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悼於前驅」,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爭中,

充滿著「義勇和正氣」,其力量來源於對封建制度的深刻認識。二十年代,是

思想啟蒙的時代,同時也是思想意識開始萌芽的時代,當時對於這萌芽後的含

苞欲放,還需進行一場血與肉的搏鬥,狂人這樣做了,「從來如此,便對么」?

覺醒者的狂人發出了這樣的詰問,正是對幾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勢力的懷疑

與否定。狂人執著勇猛,看穿一切「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

斜斜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的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

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都是『吃人』!」用「吃人」兩個字作

了簡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他對舊制度的這種縱橫睥睨,通

貫歷史的深刻剖析,相當徹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與封建禮教的反動本質。《狂

人日記》的價值在於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動深刻地揭示出覺醒者向封建文

化的宣戰,亦即「表現的深刻」。狂人雖然已經覺醒了,對於覺醒後該怎樣,

他卻認識很朦朧,但他那種反封建的勇猛與執著精神和堅定的信念無疑為知識

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們學習的,這也正是魯迅的目的所在

⑽ 魯迅的明天的賞析

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專了新文學運屬動的基石。
《吶喊》、《墳》、《彷徨》、《華蓋集》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建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