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遲桂花賞析

遲桂花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3 07:07:00

A. 求郁達夫作品遲桂花的賞析

郁達夫在《盧梭傳》中說:山水、自然可以使人性發現,使名利減弱,使人格凈化。盧梭是郁達夫傾慕和尊崇的偶像,而且是他立意借鑒和仿效的老師。盧梭主張「返回自然」,這主要包含兩重含義:一是指回歸淳樸美麗的大自然,二是指返回人性的本真狀態,即回歸天真。郁達夫醉心於盧梭的這種主張,而且將這種主張注入自己的創作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美學觀,這深刻地體現在郁達夫晚期創作的《遲桂花》中。

《遲桂花》創作於1932年,同年12月發表在《現代》上。這篇小說保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沒有像郁氏前期小說中熾熱的情感抒發,而是通過一件小事——「我」應當年同窗好友翁則生之邀去參見他的婚禮,並同其妹翁蓮同游五雲山這一過程,刻畫了近似桃源般的翁家山和生性天真淳樸的農村女性翁蓮。在小說的末尾,作者附上這樣一段話:「讀者注意!這個小說中的人物事跡,當然都是虛構的,請大家不要誤會」。當然這是很令人納悶的,郁達夫是一個典型的自敘傳作家,他在《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中明確說:「我覺得『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這一句話是千真萬確的」,「我覺得作者的生活,應該和作者的藝術緊抱在一起」。那麼在《遲桂花》中作者是如何聯繫上生活的呢?在郁達夫的《滄州日記》《水明樓日記》中,他詳細記敘了《遲桂花》的創作過程,作者「想寫出一個肺病者的性格來」,把自己滲到里邊去,化身為二人,互為補角。所以應該說,將翁則生和第一身敘述者「我」合起來看才是真正的「我」,既是真正的主人公,這才是讀者所熟悉的,作者早期作品的主人公形象,如《沉淪》、如《南遷》,如《過去》,如《在春風沉醉的晚上》。

郁達夫在早期作品中主要表現兩個方面的主題:一是生的苦悶,二是性的苦悶,這個主題形成了郁氏作品中一系列的零餘人形象。這些零餘人大多都是因為不為時局所容,但又不願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所以處在痛苦彷徨的邊緣,飽受經濟的困窘和政治的壓迫;另一方面,由於人性的覺醒和個性的解放,這些人同時又在道德與性心理之間徘徊掙扎,在靈與肉之間沖突苦悶,表現出精神的壓抑,由壓抑產生出精神的病態。郁達夫在早期誠然刻畫了諸如此類的典型形象,然而他並沒有就這兩個主題提出解決的設想。但是,在他的《遲桂花》中,郁氏明確無誤的做了一次主題的回歸,並且就其早期的主題作出了獨到的解答。他從盧梭的主張中得到啟發,認為返歸自然是解決生的苦悶的佳徑,樸素天真是治癒性的苦悶的良葯。

郁氏一改常態,不再將這一主題統籌在一人身上,而是在《遲桂花》中通過翁則生表現對生的苦悶的解脫,通過第一敘述者的「我」表現對性的苦悶的開悟。下面就這兩個方面做主要論述。

一、 自然:生的苦悶的回歸

《遲桂花》一開頭就令人耳目一新,直接以一封翁則生的信開始。信中簡要勾勒了小說的背景,同時交代了故事起始緣由,當然,從更深處來說,這封背景信可以說是作者的一則回憶錄。信中,抒情主人公翁則生說到城裡一看,「真是象丁令威的化鶴歸來,觸眼新奇,宛如隔世重生」,而且他提到,「你那篇《南遷》的主人公,寫的是不是我?」這會讓我們想起什麼呢?《南遷》中那個神經纖弱,多愁善感,自愛自憐的無為理想者,那個可憐的零餘人。事實上,作者的本義正在此,小說中翁則生根本就是《南遷》中主人公伊人的後身。翁則生早期像《南遷》中的主人公伊人一樣,在日本留學,患了肺病,而且,「戀愛已經失敗了,學業也已輟了,對於此生,原已沒有多大的野心」,本來就打算過自殺,因為遇到「我」,談了一席話,竟然「無限胸中煩悶事,一宵清話又成空」。自殺不成,只得回家陪那已經守寡好幾年的老母,一邊養病。人雖是保住了,「但人生是動不得的,稍稍一動,就如滾石下山,變化便要接連不斷的簇生出來」,而且,連早年訂下的婚事也被解除了。這樣一個典型的零餘人,只能在鄉村中養病,或者還要終老。這樣的情況,我們是不是要替翁則生流一把清淚,哀其不幸呢?但是作者並不是將其刻畫成一個悲劇人物,像早期的零餘人一樣,來使人同情哀悼,相反,作者這樣的鋪寫,其實只是鋪墊而已,為後來他的病情的好轉,心情的健朗作對比,也能更好的凸顯自然風景對人的熏陶。

翁則生回到老家翁家山之後如何?第二個春天後,他的病「竟似乎有神助似地忽然減輕了,夜熱也不再發,盜汗也居然止住,痰里的血絲早就沒有了」,後來,「我的身體,經了十幾年的靜養,似乎也有一點把握了」,最後還當起了小學教師。作者在敘寫「我」與翁則生見面的場景時,特意就兩人的衰老進行鋪寫。「老翁!說你生病生病,我看你(翁則生)倒仍舊不見得衰老得怎麼樣,兩人比較起來,怕還是我老得多哩?」「自然是郁先生來得老成穩重,誰更像你(翁則生)那樣的不脫小孩子脾氣呢!」這些對話,無不從側面表現翁則生的榮光煥發,生機蓬勃,較之以前的患肺病的伶仃樣子,可謂天壤之別。而且,作者在描寫到翁則生的精神面貌時,也將其表現得極為樂觀。通觀全文,有關翁則生的描寫,作者無一例外的設置了「笑」、「大笑」等場景。在與「我」見面時,大家一番調笑,他屢屢能自侃,如「媳婦兒也還不曾娶到,一老就得做老光棍了,那還了得」,在一起吃飯時,也能夠不停說笑話,如「幸而是酒,請郁先生嘗一嘗新,倒還不要緊,要是新娘子,那可使不得」。整個描寫,使翁則生給人一種陽光燦爛的感覺,充滿生機活力,不再像我們理解中的那個患了肺癆病的多愁善感的自愛自憐的零餘人。可以說,早期郁氏中的零餘人到了這個時候已經長大了,他已經掙脫出了生的苦悶,或者說逃避了對生的痛苦追索。

作者在這里給出了一個導向,為什麼作為零餘人形象的翁則生能夠擺脫生的苦悶呢?「我」到了翁家山的時候說:「怪不得他(翁則生)的病會得好起來了,原來翁家山是在這樣的一個好地方。」很顯然,讀者已經進入郁達夫的伏圈了,郁氏通過對環境的優美描寫,來傳達人返歸自然之後那種暢然自得,來宣傳對自然的皈依是對生的苦悶的解脫。小說中用了大量篇幅從不同時間地點描寫了翁家山的秀美寧靜。如遠望翁家山,「只有些青蔥的山和如雲的樹,在這些綠樹叢中又是些這兒幾點,那兒一簇的屋瓦和白牆」;如從翁則生的家裡望去,「屋前屋後,一段一段的山坡上,都長著些不大知名的雜樹,三株兩株夾在這些雜樹中間,樹葉短狹,葉與細枝之間,滿撒著鋸末似的黃點的,卻是木犀花樹。」「太陽似乎已下了山,澄明的光里,已經看不見日輪的金箭,而山腳下的樹梢頭,也早有一帶晚煙籠上了。」晚上的翁家山,「又不同了。從樹枝里篩下來的前條萬條的銀線,象是電影里的白天的外景。不知躲在什麼地方的許多秋蟲的鳴唱,驟聽之下,滿以為在下急雨。」「草木很多的這深山頂上,就也起了一層白茫茫的透明霧障」,「遠近一家一家看得見的幾點煤油燈光,彷彿是大海灣里的漁燈野火」。在早上,則是「早晨的空氣,實在澄鮮可愛」,「山路兩旁的細草上,露水還沒有干,而一味清涼觸鼻的綠色草氣,和入在桂花香味之中,聞了好像是宿夢也能搖醒的樣子。」類似的描寫還多不勝數。通過這些描寫,作者細膩的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結合豐富的色彩和形象生動的比喻,全方位的展示了翁家山的秀美景色。當然,郁達夫深諳寓情於景的道理,這樣的景色不僅僅是景色描寫,作者更想傳遞的是人在這樣的景色中會顯得安靜舒心,會變得健康自在,而這正是抵禦零餘人苦悶的靈丹妙葯。作者在描寫翁家客廳的時候,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細節描寫,「尤其使我看得有趣的,是陳豪寫的一堂《歸去來辭》的屏條,墨色的鮮艷,字跡的秀腴,有點象董香光而更覺得柔媚。」眾所周知,《歸去來辭》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作品中所表現是絕塵棄世,歸隱田園的思想,這一思想也是向來為士大夫所稱道所欣羨。凡仕途不得意的文人才子都會將陶淵明作為逃遁時的思想支柱,將《歸去來辭》作為思想符號。郁達夫這一細節描寫,看似為了襯托翁家大廳的典雅,事實上是傳遞他返歸自然,歸隱田園的思想,宣傳自然解脫人生苦悶的精神。

郁達夫的這一思想與他的個人經歷有深刻關系。30年代白色恐怖肆虐,文網嚴密,右翼文壇宗派主義盛行,郁達夫受到兩方面的擠壓,曾一度產生了退隱的想法,《遲桂花》便是在這一心境下誕生的。與此一想法類同的還有《東梓關》、《瓢兒和尚》。《東梓關》中描寫了一位隱居鄉下的老中醫徐竹園先生,他年輕時也做過拯世救民的大夢,後來染病退居鄉間,再也無意於仕途,只是一味求醫采葯,過著與世無爭、悠閑雋永的桃花園般的生活。《瓢兒和尚》描寫了一位情場上贏得美人心,戰場上打過打勝仗的留日同學秦國柱,不做旅長,卻跑到杭州一家破廟里當和尚,專心致志地研讀佛經,過著與山水相親,悠閑自在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郁達夫確實將返歸自然作為解脫生的苦悶的途徑,他極力渲染自然的秀美以及悠閑的生活,甚至刻畫出幾乎烏托邦的桃源,這也從側面上說明他對現實世界的逃避。

二、 天真:性的苦悶的回歸

郁達夫在《遲桂花》中不僅通過翁則生來展示解脫生的苦悶的途徑,而且他還巧設了「我」這個角色來闡述對性的苦悶的回歸。小說中的這一主題通過女主人公翁蓮來闡述。

翁蓮是一個天真而又不幸,不幸但仍舊天真的農村女人。她出嫁過,她丈夫是一個染上游盪惡習的富家子弟,常常凶暴地對待她這個新娘子。而她的兩個小姑常常給她氣受,把她們的哥哥在外面養女人的原因歸罪於翁家沒有早些把她嫁過門。婆婆怪她不會侍候男人,所以兒子才常不落屋。公公替媳婦聲辯一聲,婆婆罵公公是扒灰的老東西。丈夫前年感染了急病死掉,這就增加了一條克夫的罪名,因此翁蓮在夫家倍受刁難。最終忍受不了,只得搬回娘家住。在家的和諧氛圍下,她又恢復了她天真明媚的本性。這種天真,是自然的天真,是未經雕琢的天真,翁則生在寫給「我」的信中說她「人雖則很長大,身體雖則很強壯,但她的天性,卻永遠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子」,在與「我」的談話中,他也說道,「她著實要活潑哩,簡直活潑得同現代的那些時髦女郎一樣,不過她的活潑是天性的純真,而那些現代女郎,卻是學來的時髦」。這一種天真活潑的天性,在她與「我」同游五雲山的過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作者明白無誤的描寫道,「我又在她的談話之中,證實了翁則生也和我曾經講過的她的生性的活潑與天真」,「她的樸素的天性,真真如翁則生之所說,是一個永久的小孩子的天性」。她對人毫不設防,真率的與人相處。例如,「我」問她對於則生的結婚有什麼感觸,她說「另外也沒有什麼,不過以後常住在娘家,似乎有點對不起大哥和大嫂」,這些話,都是純粹的內心話,對著「我」這個陌生人也不遮掩,也不羞澀。在山頂的時候,她「用了她那隻肥軟的右手很自然地搭上了我的肩膀」,被「我」「捏住了她的手又默默對她注視了一分鍾,但她的眼裡臉上卻絲毫也沒有羞懼興奮的痕跡出現,她的微笑,還依舊同平時一點兒也沒有什麼的笑容一樣」。當她問「我」在想什麼時,得到「我」「被絞出來似的」回答——「我……我在這兒想你!」而她卻絲毫不懷疑「我」這句話的含義,卻滿以為「我」在為她設想——「是在想我的將來如何的和他們同住么?」在我因為內疚而「眼睛裡卻酸溜溜的覺得有點熱起來」的時候,她反而安慰「我」——「我自己倒並沒有想得什麼傷心,為什麼,你,你卻反而為我流起眼淚來了呢?」於是她還「乘機拭去了我的眼淚」。這些表現,都顯得她心地的天真與率直,正是這種天真與率直,洗滌了「我」內心的苦悶,凈化了「我」的慾念。

「我」似乎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正人君子。「我」在聞著桂花香氣,都要起性慾的沖動。在與翁蓮同游五雲山的過程中,起初,我是被她所迷倒的。「聽聽她那種舒徐清澈的語氣,看看她那一雙天生成像飽使過耐吻胭脂棒般的紅唇,更加上以她所特有的那一臉微笑,在知識分子之外還不得不添上一種情的成分上去,於書的趣味之上更要兼一層人的風韻在里頭」,「我竟恍恍惚惚,像又回復了青春時代似的完全為她迷倒了」。於是我簇生異想,又沉醉在觀察她的健康與自然的美點,甚至她的極可愛、極天真、極真率也成了誘惑我的因素。然而正在我想入非非的時刻,正是翁蓮的這種個性挽救了我,她對我毫無掩飾,極純真的像小孩子一樣對我坦誠,一點都不懷疑我的卑鄙的想法,還乘機幫我拭去眼淚,這種種,終於使「我的心地開朗了,欲情也凈化了」。我在掙脫了這種靈肉沖突之後,做了深刻的反省和嚴正的批判——「對於一個潔白得同白紙似的天真小孩,而加以玷污,使不可赦免的罪惡」,「我雖則犯罪的形跡沒有,但我的心,卻是已經犯過罪的」。作者在這里以一段極為抒情的告白來做懺悔,而且安排了讓我也翁蓮結成兄妹,以此來表達對這種苦悶的處理。接下來,作者極力渲染我與翁蓮相處的融洽。在我與翁蓮結成兄妹後,「我愈看愈覺得對她生起敬愛的心思來了」。而翁蓮卻也顯得更加活潑可愛了,在叫我大哥時,急速緊連著叫出來,而且還「一面跑,一面又回轉頭來,『大哥!』『大哥!』的接連叫了幾聲」。我真的覺得是「成了她的哥哥的樣子,滿含著了慈愛」,在過嶺時,很正經的吩咐她說:「走得小心,這一條嶺多麼險啊!」在走得累時,拉著她的手親親熱熱的問她:「蓮,你還走得動走不動?」。顯然,我已經是被洗凈了慾念了,我與蓮的相處,顯得和諧而融洽,愉快而自然,我對蓮的觀察,已經不再是起初的那種簇生異想了,而是帶著純潔和感動。在文中,我與蓮領養放生竹後,我的心情顯得澄凈無比,「在綠竹之下的這一種她的無邪的憨態,又使我深深地,深深地受到了一個感動」。

在郁達夫的作品中,像這樣極力渲染男女主人公和諧相處的作品實在是鳳毛麟角。盡管也有很多作品反映靈肉沖突,但主人公的解脫從未像《遲桂花》這樣的理智、徹底。在《沉淪》中,主人公是純粹的性苦悶,是耽於肉慾的掙扎;在《南遷》中,主人公盡管飽受著靈肉的沖突,但是自身零餘人的特性並未能使他得以解脫;在《春風沉醉的晚上》,「我」也曾經對女工陳二妹萌生性慾的沖動,但限於自身的落魄與對對方的同情而受到理智的控制;在《過去》中,「我」對老三產生了無禮要求,但我的解脫是在老三的反抗和自身的內省下得以紓解。在這些作品中,主人公的性的苦悶從來沒有得到徹底的解脫,他們的緩解只是另一種抑制而已,他們的痛苦仍沒有得到凈化。相反,在《遲桂花》中,作者顯然是在傳遞這樣的一種信息,樸素天真才是治癒性的苦悶的良葯。

由上可知,對自然的回歸無疑是郁達夫晚期作品的一大特色,這一思想,不僅受到盧梭的影響,同時也融入了中國傳統的隱逸思想,可以說是對人性的回歸,也可以說是對現實世界的逃避。《遲桂花》之所以成為郁氏晚期作品的代表作,不僅因為其寄寓著作者樸素自然的美學觀念,而且是因為他對前期作品做了回應,對人生與社會做了較為深刻的思索與觀察,對生的苦悶和性的苦悶提供了解決的模型,盡管這模型過於虛幻,甚至還有點消極。但《遲桂花》的魅力依舊不減,不論其寫作構思,其景物描寫,其透露的美學韻味,還是其渲染的情境和思想,都不乏研究的價值,或許正如作者在《遲桂花》中所說的,「桂花開得愈遲愈好,因為開得遲,所以經得日子久。」郁達夫的晚期作品《遲桂花》就是這樣的遲桂花

B. 故都的秋中第12段作者的觀點

《故都的秋》中第段作者的觀點:有感情的人類,不分國家,對於秋天總能引起感觸,他們都一致喜歡秋天,而只有在中國北方,才是秋味十足,可以看出作者對故都秋的贊美、喜愛。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採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

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摹繪」,作為一種修辭手法, 是指「採用語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徵(包括聲音、色彩、氣味等)生動形象地形容出來的一種修辭方式」。

(2)遲桂花賞析擴展閱讀:

《故都的秋》創作背景:

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達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故都的秋》作者簡介:

郁達夫,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和東京帝國大學。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

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C. 求郁達夫作品遲桂花的賞析

郁達夫的早期代表作《沉淪》以強烈的感傷和抒情色彩著名,並因其帶有作者自我經歷的影子,被稱作是「自敘傳小說」。《遲桂花》創作於1932年,算是郁達夫的晚期作品,與《沉淪》相比,它的思想和藝術特點有了明顯的改變。
作品的最大藝術特點是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和內斂卻又強烈的感情色彩。郁達夫的作品一向不以情節復雜取勝,本篇也不例外。它的故事相當單純,表達也如同生活本身一樣的質朴自然,語言則體現出散文般的清新和流暢。最能吸引和感染讀者的,是作者無處不在卻又相當內斂的真摯感情。作品一開端,「郁先生」收到信,准備到翁家山去,就投射進很強的感情色彩,此後故事的發展,直到小說結束,都籠罩在主人公的情感氛圍里。比較《沉淪》,《遲桂花》的感情表達顯得相當舒緩柔和。它沒有了青年人的峻急,呈現的是中年人的沉靜和淡泊。正是這種情緒,使人不知不覺地被打動,被迷醉。
作品的另一藝術特點是情和景巧妙的融合。作品的感情色彩並不是突兀而至,而是融合在美麗的山水風景中,自然地流淌出來。作品在寫景方面用力甚勤,取得的效果也特別好。如作品寫翁家山的景緻,就分別從暮時、月下和清晨三個時辰來寫,可以說是各具情趣,充分渲染出了山村的恬靜和安寧。而且,作者在描繪大自然的種種景緻時,並不是純客觀地描寫,而是同時糅雜以人物真切的心理感受,將這種主觀情緒投射在客觀景物上,從而產生了特殊的藝術效果。如作品對最主要的象徵景物——遲桂花的描寫,就時時見出真情,使讀者在閱讀這些片段時,不知不覺地融入到了桂花香的世界中。
作品題名為《遲桂花》,文中又多次提到並直接描寫了遲桂花,「遲桂花」是小說的「文眼」,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遲桂花的特點是開得晚,卻經得久,具有清香、樸素、耐久的品性,在作品中,它既代表著一種沉靜自得的安然之美,也體現為一種頑強生命的意志力。作者對「遲桂花」的歌頌,著意於對人、對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品格的歌頌。因此,作品不是抽象和單純地歌贊「遲桂花」,而是在充分展示遲桂花自然美的同時,更將它化為人物的故事,把自然和人的生活糅為一體,具體形象地表現出遲桂花的精神特徵。作品重要形象之一——翁則生的婚姻曾被比喻為「遲桂花」,但更能體現「遲桂花」性格的,還是翁則生的妹妹蓮。
蓮是作品最著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是一個農村青年婦女,美麗善良,性格率真,盡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卻依然保持著天真活潑的性格。正是她的美麗、沉靜和樂觀,給予了敘述者「郁先生」強烈的精神愉悅,使他被燃起的慾望得到凈化,心靈也融化為澄靜大自然中一部分。作品將蓮的形象和遲桂花時時相映襯,又把她的性格氣質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彷彿她不只是一個具體的人,同時也成為了大自然美和寧靜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遲桂花」。
這一切,使《遲桂花》問世以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普遍喜愛,也得到了研究者們的高度評價,它被譽為是郁達夫在藝術上最精緻成熟的小說,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濃郁抒情味的小說之一。

D. 求一篇現當代文學賞析方面的文章

魯迅: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另有雜文集十四本等.其作品主要思想是揭露國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療救的注意.其小說中的人物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Q正傳>>為魯迅贏得了世界文壇的認可.另外還略帶介紹了一下周氏三兄弟,即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周建人.

郁達夫:
主要作品有<<沉淪>><<銀灰色的死>><<春風沉醉的夜晚>><<薄奠>><<過去>><<迷羊>><<遲桂花>><<她是一個弱女子>><<秋柳>><<茫茫夜>>.有"時代病"色彩,以"零餘者"的形象出現,表現了感傷的情調和病態美.作品多採取自述體形式,以"我"出現,揭露了人性深處不可告人的一面,跟一般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

張愛玲:
主要有較大影響的比較成功的作品有<<傾城之戀>><<金鎖記>><<花凋>><<霸王別姬>><<紅玫瑰與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爐香>>等等.張愛玲,這個現代中國一個世紀的喧囂華麗風流雲散的寓言,最後以刻意選擇的孤寂方式死於異國他鄉.

巴金:
主要作品有<<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革命三部曲>><<抗戰三部曲>><<人間三部曲>>.處女作<<滅亡>>.代表作<<寒夜>>.成名作<<家>>.以其中的<<激流三部曲>>中為例,<<家>>是帶有自述性質的一篇長篇小說,主題是控訴,暴露,反抗,主要反映了年輕一代的反抗.巴金擅長描述家庭,可謂是現代家族小說的鼻祖.

金庸:
金庸的主要作品可用他自己編的一副對聯表達: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即<<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金庸的作品可謂是歷史的傳奇,傳奇的歷史.歷史與傳奇巧妙地結合.其作品選擇的背景一般是動盪不安的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金庸本人對於自己的作品中最喜歡的五個人物形象是胡斐,楊過,郭靖,喬峰,令狐沖.

老舍(l899.2.3—1966.8.24),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優秀的成績由北京師范學校畢業,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學去當校長。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樣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兼北京文聯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躪辱投湖自盡。
著作書目:
《老張的哲學》(長篇小說)1928,商務
《趙子曰》(長篇小說)1928,商務
《二馬》(長篇小說)1931,商務
《文學概論講義》(理論)1931,齊魯大學文學院
《小坡的生日》(長篇小說)1934,生活
《貓城記》(長篇小說)1933,現代
《離婚》(長篇小說)1933、良友
《老舍幽默詩文集》
1934,的代
《趕集》(短篇小說集)1934,良友
《櫻海集》(短篇小說集)19Z9,人間
《蛤藻集》(短篇小說集)1936,開明
《老牛破車》(創作經驗)1937,人間
《三團一》(曲藝集)1938,重慶獨立出版公司
《駱駝樣子》(長篇小說)1939,人間;修改本,1955,人文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1939,上雜
《殘霧》(話劇)1940,商務
《文博士》(長篇小說,又名《選民》)1940,香港作者書社
《張自忠》(話劇)1941,華中圖書公司
《大地龍蛇》(話劇)1941,國民圖書出版社
《劍北篇》(詩集)1942,文藝獎金管理委員會出版部
《歸去來兮》(話劇)1943,作家書屋
《國家至上》(話劇)與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書館
《誰先到了重慶》(話劇)1943,重慶聯友出版社
《桃李春風》(話劇,又名《金聲玉報》)與趙清閣合著,
l943,中西書局
《貧血集》(短篇小說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長篇小說)1944,晨光
《惶惑》(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東海巴山集》(短篇小說集)1946,新豐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說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說集)
l948,晨光
《方珍珠》(話劇)1950:晨光
《龍須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
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選》
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飢荒》三部曲)上下冊,
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人文
《老舍小說集外集》
1982,北京
《老舍文藝評論集》
1982,安徽人民
《老舍選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戲劇全集》(1一4卷)1982,戲劇
《老舍新詩選》
1983,花山
《四世同堂補篇》(長篇小說)1983,百花
《老舍散文選》
1984,百花

作家簡介:
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上著名小說家、批評家,被視為宗師級人物,但1990年代之後漸有負面評價。其創作以史詩性的氣派著稱,注重作品的社會功能,理性重於感性,缺乏打動人心的真正力量。代表作包括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等。(宇慧撰寫)
自然情況: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 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 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 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 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 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 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 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 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 態小說兩相結合。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70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 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 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 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 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 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 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里。

E. 故都的秋原文

故都的秋 作者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說:「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

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

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來,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

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郁達夫生平簡介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郁達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

郁達夫通三門外語,分別為日語、英語、德語。

1896年12月7日出生於浙江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發憤讀書,成績斐然。1911年起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學預科,因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1914年7月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後開始嘗試小說創作。

1919年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東京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問世,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
1922年3月,自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歸國。

5月,主編的《創造季刊》創刊號出版。7月,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發表。1923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北京大學、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26年底返滬後主持創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編《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發表了《小說淪》、《戲劇論》等大量文藝論著。


(5)遲桂花賞析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中國前文聯主席夏衍: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

政務活動家胡愈之: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李歐梵:與郭沫若所代表的叛逆、反抗、英雄式的「普羅米修斯型」浪漫主義者相比,郁達夫可說是消極感傷的「維特型」的代表,《沉淪》中的主人公,可以說正好符合這一類型人物的特質——「多情和神經質」、「憂郁成疾和宿命論者」。

F. 如何評價郁達夫的《遲桂花》這篇文章

遲桂花(節選)

〔匯評〕
在一定程度上看來,人物身上也有作家的個性特徵。且不說小說中的郁和翁這兩個同學,連翁的妹妹蓮姑,以遲桂花為象徵的這個二十八歲的山村婦女,她那「永久的小孩子的天性」,不妨說是作者自己樂於保持的一種「天性」。(王朝聞《但願我們都是遲桂花》)
《遲桂花》一文處處寫桂花的清香,這種花香飄散在靈秀的山水間,飄散在和諧的家庭氣氛里,飄散在天真無邪的女性的笑聲中,它象徵著和諧與清新,象徵著青春與祝福,其濃郁馨郁的氣味彷彿能把人們的宿夢搖醒,把人們的靈魂滌凈,具有一種沁人心脾的藝術魅力。(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卷一)
〔賞析〕
郁達夫的早期代表作《沉淪》以強烈的感傷和抒情色彩著名,並因其帶有作者自我經歷的影子,被稱作是「自敘傳小說」。《遲桂花》創作於1932年,算是郁達夫的晚期作品,與《沉淪》相比,它的思想和藝術特點有了明顯的改變。
作品的最大藝術特點是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和內斂卻又強烈的感情色彩。郁達夫的作品一向不以情節復雜取勝,本篇也不例外。它的故事相當單純,表達也如同生活本身一樣的質朴自然,語言則體現出散文般的清新和流暢。最能吸引和感染讀者的,是作者無處不在卻又相當內斂的真摯感情。作品一開端,「郁先生」收到信,准備到翁家山去,就投射進很強的感情色彩,此後故事的發展,直到小說結束,都籠罩在主人公的情感氛圍里。比較《沉淪》,《遲桂花》的感情表達顯得相當舒緩柔和。它沒有了青年人的峻急,呈現的是中年人的沉靜和淡泊。正是這種情緒,使人不知不覺地被打動,被迷醉。
作品的另一藝術特點是情和景巧妙的融合。作品的感情色彩並不是突兀而至,而是融合在美麗的山水風景中,自然地流淌出來。作品在寫景方面用力甚勤,取得的效果也特別好。如作品寫翁家山的景緻,就分別從暮時、月下和清晨三個時辰來寫,可以說是各具情趣,充分渲染出了山村的恬靜和安寧。而且,作者在描繪大自然的種種景緻時,並不是純客觀地描寫,而是同時糅雜以人物真切的心理感受,將這種主觀情緒投射在客觀景物上,從而產生了特殊的藝術效果。如作品對最主要的象徵景物——遲桂花的描寫,就時時見出真情,使讀者在閱讀這些片段時,不知不覺地融入到了桂花香的世界中。
作品題名為《遲桂花》,文中又多次提到並直接描寫了遲桂花,「遲桂花」是小說的「文眼」,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遲桂花的特點是開得晚,卻經得久,具有清香、樸素、耐久的品性,在作品中,它既代表著一種沉靜自得的安然之美,也體現為一種頑強生命的意志力。作者對「遲桂花」的歌頌,著意於對人、對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品格的歌頌。因此,作品不是抽象和單純地歌贊「遲桂花」,而是在充分展示遲桂花自然美的同時,更將它化為人物的故事,把自然和人的生活糅為一體,具體形象地表現出遲桂花的精神特徵。作品重要形象之一——翁則生的婚姻曾被比喻為「遲桂花」,但更能體現「遲桂花」性格的,還是翁則生的妹妹蓮。
蓮是作品最著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是一個農村青年婦女,美麗善良,性格率真,盡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卻依然保持著天真活潑的性格。正是她的美麗、沉靜和樂觀,給予了敘述者「郁先生」強烈的精神愉悅,使他被燃起的慾望得到凈化,心靈也融化為澄靜大自然中一部分。作品將蓮的形象和遲桂花時時相映襯,又把她的性格氣質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彷彿她不只是一個具體的人,同時也成為了大自然美和寧靜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遲桂花」。
這一切,使《遲桂花》問世以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普遍喜愛,也得到了研究者們的高度評價,它被譽為是郁達夫在藝術上最精緻成熟的小說,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濃郁抒情味的小說之一。

景美 人美 情美
——《遲桂花》賞析
01中本3班 王戈越 48號

誠如別林斯基所說:「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生出來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不可能有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造或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在郁達夫中年以後的力作《遲桂花》中,「我」——老郁正是別林斯基所說的「那個人」!
品嘗《遲桂花》,我們似乎也幸運地同老郁在一起,聞著桂花香,喝著桂花茶,浸醉在翁家山那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裡。作品中的「我」,是到翁家山喝老同學翁則生的喜酒,然而,在行文的過程中,卻故意淡化了這一有實在意義的情節走向,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繪和渲染了翁家山美麗清新的自然環境,組成了一幅景美、人美、情美的飄逸自然畫。
郁達夫的散文,最擅長於對大自然景物的描繪,你讀《遲桂花》,作家追求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和時間、立腳點的推移,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將暮晴天下的翁家山、西下夕陽東上月的翁家山、屋前屋後的翁家山、月光下的翁家山,以及翁家山的清曉、翁家山的早晨」這樣一幅全面而跳躍的翁家山全貌來與讀者分享。翁家山清幽宜人,變化多姿,你看吧,「青蔥的山,如雲的樹,綠樹叢中這兒幾點,那兒一簇的屋瓦與白牆」;你聽呀,「突然,從腳下樹叢深處,卻幽幽的有晚鍾聲傳過來了,東嗡嗡地,這種聲實在真來得緩慢而凄清」;你嗅哦,「早晨的空氣,實在鮮澄得可愛……小路兩旁的細草上,露水還沒有干,而味清涼觸鼻的綠色草氣,和入在桂花的香味之中,聞了好像是宿夢也能搖醒的一樣子。」作家調動我們的各種器官,將搖曳多姿、聲色交匯的翁家山擺在我們的面前,無論是美景幽境,還是香風晚煙,如此一個翁家山,怎一個「美」字了得?
鍾靈毓秀,這樣的山鄉美景,正是幻化出主人公生活的環境,「我」的老同學翁則生一家,在這儼然是世外仙境的山鄉,過的是恬靜的日子,本來,翁則生是疾病纏身、學業中輟、感情受挫、灰心喪氣的一個人,卻在這樣的靈秀山水中奇跡般地康復,並為人師表,且即將成家;而翁則生的妹妹——蓮,也是一位歷盡丈夫放盪凶暴、婆姑百般挑剔,待丈夫去世後,下決心搬回娘家,與母親、哥哥一起,過上溫馨的生活。這與當時三十年代的中國,似乎是格格不入,翁家地產、房產皆有,翁則生教書育人,母親與蓮妹料理家事,一切是那麼的和美。「我」在遲桂花開的季節來到翁家山,感受到翁家山抑不住的甜美,除了一開始便體會到美不勝收的美景外,人與情之中洋溢出來的美,更是讓我們感嘆不已,尤其是在蓮妹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在老郁與來年游五雲山的路上,有那麼一段描寫:
蓮妹:「你一聲不呼的在那裡什麼?」
老郁誤解的盯著她,然而她依舊同平日一般的笑著。
「是在想我將來如何的和他們同住嗎?」
老郁眼睛酸溜溜的,淚水流了下來。
「啊,我自己倒並沒有想得什麼傷心,為什麼,你,你卻反而為我流起眼淚來了呢?」
「她好像吃了一驚似的立了起來問我,同時我也站了起來,且在將身體起立的行動當中,乘機拭去了我的眼淚,我的心地開朗了,欲情也凈化了……」
在這里,卑念與純潔相撞,前者在後者的「高山深雪」似的心面前,暗淡無光,情感在這里得到升華。隨著老郁與蓮妹以兄妹相稱,作品便轉入一個清澈無暇的境界,是「一種有清新又寂靜的淡綠色的光同清水一樣,滿浸在這附近的空氣里在流動」,人美、情美,境界全出!
作品取名《遲桂花》。遲桂花作為行文的線索貫穿全篇,給靈秀的翁家山抹上一層獨特的風韻。作者幾次寫到遲桂花,第一次,老郁佇立在半山亭中,微風中竟含滿一種說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氣,藉以桂花著名的滿覺隴和偏僻的翁家山相比,突出後者的花香沁脾,喜愛之意顯而易見;第二次,喝桂花茶的時,以翁則生之口,盛贊遲桂花,「因為開得遲,所以日子也經得久」;第三次,在祝婚詞上,老郁將遲桂花與翁則生遲來的婚姻並論;最後,與翁家兄妹分別的時刻,「我」發自內心地喊出「但願我都是遲桂花」。遲桂花是和諧與清新的音符,是青春與幸福的代言詞,是天真自然的蓮妹的化身,在作家的筆下,遲桂花,每一點,每一瓣,都在言美!
在《遲桂花》的世界裡,是清麗婉約的自然風光,揉入淡淡的憂思,添進朦朧的美,再傾注對美的眷戀,釀成一種淳樸祥和的意境,讓人毫無戒備與隔膜。在醉人的桂花香里,我願做「綠瑩瑩的茶水裡散點著有一粒一粒的金黃的花瓣」中的一粒。美的翁家山,美的人,美的情,美的是那一簇簇遲開的桂花!
http://www.hwxz.com/supermanage/ShowContent.asp?ArticleID=6271&parent=22&SmallClassID=57&Num=11244970554&page=1
http://post..com/f?kw=%D3%F4%B4%EF%B7%F2

G. 郁達夫 滿江紅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久歇。有幾個,如公成就,豐功傳烈。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到於今,遺餅紀東征,民懷切。會稽恥,終須雪。楚三戶,教秦滅。願英靈,永保金甌無缺。台畔班師酣醉石,亭邊思子悲啼血。向長空,灑淚酹千杯,蓬萊闕。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懷魯迅》、《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7)遲桂花賞析擴展閱讀:

滿江紅,詞牌名,雙調,93字,仄韻。 詞牌是填詞的格式。

詞的創作特點是先曲後詞,即先有一個固定的樂曲,然後按這個樂曲的需要來創作歌詞,所以人們常把詞的這種寫作過程稱之為"填詞",而對於這些有固定樂曲的歌詞及字數、段落、句讀、韻腳等創作要求,人們仿照曲牌的樣式也給它取了個名字,就叫做"詞牌"。

詞和詞牌最先大約產生於隋唐之際。宋人張炎認為:樂自隋唐以來,聲詩間為長短句。張炎認為詞始於隋唐,其實也不止是張炎,後蜀的何光遠和與張炎同時代的王灼等人甚至還直接提出過詞和詞牌都產生在隋煬帝游幸江都之說。

最先的詞牌,應該是與曲牌密切相關,或者可以說詞牌從曲牌因襲而來。因為早期的詞都是按先有的曲子填制而成,曲牌就是詞牌,二者互相統一。但到了後來,隨著時間的消磨,古老的曲譜不斷地散失漶滅,許多詞和曲譜便自然而然地分離開來。

而詞的發展中,又有一些新的詞牌不斷從著名作家的筆下創作出來,便有了"自度"詞牌的產生。不論因襲還是自度,詞牌作為詞寫作基本格式的本質並沒有變化。

人們把詞的這些寫作格式統一稱為"調",調是詞牌的總稱,所以在有關詞的著作里出現"調寄"一類文字的時候,所指的就是詞牌。

H. 名家寫景散文

余秋雨《白發蘇州》《陽關雪》《莫高窟》《道士塔》
朱自清《春》《荷塘月色》
葉聖陶《蘇州園林》
宗璞《紫藤蘿瀑布》

I. 郁達夫散文遲桂花摘抄200字 賞析100字

那初開的桂花,真是年方十八的桂家女。跟所有不經事的少女一樣,她是羞專澀的。打懂事起,屬她就喜歡躲在那間竹簾半卷的閣樓里,輕易不肯拋頭露面,好奇的時候,只透過竹簾的間隙看看窗外發生的新鮮事兒。她的窗口總有一種淡淡的香氣,小夥子們經過時,都會忍不住駐足,而這個時候她就會慌里慌張的拉上窗簾。她是那樣的羞澀的,但那股淡淡的香氣卻按捺不住地透過簾子溢出來。見過她的老人們說,那隻不過是個矮矮胖胖的小姑娘罷了。可小夥子們怎麼也不相信,對她充滿了十二分的好奇和嚮往。
蓮是作品最著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是一個農村青年婦女,美麗善良,性格率真,盡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卻依然保持著天真活潑的性格。正是她的美麗、沉靜和樂觀,給予了敘述者"郁先生"強烈的精神愉悅,使他被燃起的慾望得到凈化,心靈也融化為澄靜大自然中一部分。作品將蓮的形象和遲桂花時時相映襯,又把她的性格氣質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彷彿她不只是一個具體的人,同時也成為了大自然美和寧靜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遲桂花"。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