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名言通
1、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金剛經》
南懷瑾: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心裡並沒有說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絕沒有這個觀念。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南懷瑾: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里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
3、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金剛經》
南懷瑾: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對象的觀念。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金剛經》
南懷瑾: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南懷瑾:凡是你有什麼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若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
6、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金剛經》
南懷瑾: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
南懷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何況一切不是法呢!
8、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金剛經》
南懷瑾:佛法在哪裡?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
9、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金剛經》
南懷瑾: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了。
10、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經》
南懷瑾: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
11、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剛經》
南懷瑾: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12、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
南懷瑾:真正的清凈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13、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剛經》
南懷瑾:佛告訴你,這個世界一個一個灰塵,一粒一粒灰塵,一個分子一個分子,組合攏來,構成了一個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爛了,分析了,本來就是空的,沒有世界的存在。
14、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金剛經》
南懷瑾: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金剛經》
南懷瑾: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寧靜,但是認為這個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16、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金剛經》
南懷瑾: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進一步說,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眾生。
17、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金剛經》
南懷瑾: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樣子。
18、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金剛經》
南懷瑾: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剛經的中心重點,這里已經全部點出來了。
19、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金剛經》
南懷瑾: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哪一點法不是佛法……隨時隨地的任何一顆灰塵,清凈的地方,臟的地方,處處佛在現前,這就是如來。
❷ 佛經的經典語句~~~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佛說八大人覺經>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卷二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心經>
❸ 尼采名言名句賞析名言通
1、人類的生命,並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恆。——尼采
2、誰要學習飛翔,必須先學習站立、奔跑、跳躍和舞蹈:人無法從飛翔中學會飛翔。——尼采
3、我學習過走路,從此我讓自己奔跑;我學習過飛翔,從此我能就地飛走,而不願首先被推送。我現在輕松自如,我現在飛翔,俯視下方,現在有個神明在我內心舞蹈。——尼采
4、一些人統治是由於他們願意統治;另一些人統治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被人統治---對於他們來說,統治不過是兩害中之輕者。——尼采
5、沒有根據的根據。你討厭他並且為這種討厭提出了一大堆根據--但我只相信你的討厭,而不相信你的根據!由於在你自己面前以及在我面前把那些本能使然的行為說成是理性思考的結果,你提高了你在你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尼采
6、攀登最高峰的人取笑一切悲劇和悲傷,嚴肅的態度。——尼采
7、大無畏的思想家最能體驗無比慘痛的悲劇;他們之所以尊重生活,是因為生活是他們最大的對手……——尼采
8、致孤獨者,如果我們在我們一個人獨處時不能像我們在大庭廣眾之下時那樣尊重別人的榮譽,那我們就算不上正人君子。——尼采
9、贊揚比責備有更多的強加於人的成分。——尼采
10、「噢,我真貪婪!在這個靈魂里安住的不是忘我精神,而是貪求一切的自我,似乎要用許多人幫他觀察和攫取的自我,要挽回一切的自我,不願失去屬於他的一切的自我!」 「噢,我貪婪的烈焰喲!我多麼願意獲得再生,變成一百個人呀!」 誰不能以自身體驗理解這位謂嘆者,誰就無法理解求知者的激情。——尼采
11、誰被民眾仇恨呢?——如同一條被眾狗仇恨的狼呢?是奔放不羈的天才,是桎梏的死敵,是拒不頂禮膜拜並悠遊於林泉的高士。——尼采
❹ 佛經經典名句悟字開頭
悟道之人,逢苦不憂,一切境界,得失從緣,心無增減,轉凡成聖,即心即佛。
開悟,那即是想穿一點 想開一點 開心一點
關於開示合集我的主頁資料里有個鏈接
--怎樣才算是開悟
聽眾:怎樣才算是開悟?是不是一點貪嗔痴都沒有?
師父:怎麼樣叫開悟,開悟有很多種。有的叫漸悟,就是漸漸地開悟;有的叫即悟,即悟就是馬上就開悟了;還有一種頓悟,頓悟就是頓時就開悟了。開悟是什麼?是指對某一件事情,對某一個方向,對自己所做的某一件事情,明白它裡面做的事情的緣由和原因,這個就叫開悟。菩薩的開悟不是說一天開悟,兩天開悟,一小時開悟,兩小時開悟,是永遠開悟。那麼這才叫菩薩,這就叫佛。而一般的人開悟可以很快的,就像我們突然之間碰見一件事情說:「哎呀,我明白了。原來是這么回事呀。」那麼當然了,你這件事情碰到的時候是這樣,碰到另外一件事情你又想不明白了,你又不開悟了(聽懂了)所以真正的開悟能夠長期的開悟、永久的開悟。就像一個人要做一件事情都不容易。今天做了明天又不想做了,那就是今天明明是做了一件好事情:讀書,想讀大學,是好事情嘛,讀了幾天,「哎呀太累了,不開心了,跟老師不開心了,我不讀了。」那麼你是不是不開悟啦?(嗯)道理是一樣的(就是想永久的開悟,是不是一定要在沒有太多業障的條件下才行?)對,在沒有太多的業障下,而且在沒有太多的雜念下,還有就是要心空,心空是什麼呢?心空就是本性是空的,不去說人家,不思善不思惡,這個人會開悟(聽懂)我連善的我也不去想,惡的我也不想,我就好好自己做自己的人,這人就開悟了。
--有關開悟的問題
聽眾:台長您還接著講悟性必須建立在見聞之上,堅持修行已經是開悟了,那麼這個開悟是不是部分開悟?在沒有修成最後的正果前都不能說自己是開悟之人?
師父:是的,不能稱自己是「完全開悟」之人,而是「局部開悟」。這就是台長剛剛跟大家說的「漸悟」和「頓悟」,還有「完全開悟」。就像我們說菩薩是正等正覺,而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道理是一樣的。無上正等正覺已經沒有底了,沒有這個底了就無上了
--何為真正的開悟
聽眾:對佛法理解性的開悟和真正的開悟和印證有什麼區別呢?開悟是不是要建立在對佛法的理解基礎之上?
師父:真正的開悟是什麼呢?至少要了解佛法,要知道佛菩薩為什麼在人間這么救人,我們學的佛法對人間有什麼真正的益處,應該要懂得我們到人間來是為什麼,這就是人生的開悟。一般對這種理解和不能深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存在著你剛才所說的悟性不足,一個有悟性的人就能開悟,連悟性都沒有他就不開悟。同樣的一個事情很多人對它的理解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看法。
見聞覺知開悟與直接開悟
聽眾:在我們同修中,有的人真的有見聞,見到菩薩,或者見到一些異相,然後增加他的信心;有的人完全見不到,但他也一直精進地修。那麼您說的這個悟性必須建立在見聞之上,他沒有這個見聞,但他一直在修,您說堅持修心已經是開悟了,那這個是怎麼回事?是來自前世的記憶嗎?
師父:見聞覺知是人固有的,等你感覺到了、聽見了、看見了,你反應這個感覺,那麼這是一種悟性,而這種悟性是靠你感覺之後才開悟的;而你自己專注修心,不去感覺,不去修,不去在人間這種見聞覺知,你馬上能開悟,那是用你的心,心裡的心意來修行,也就是說你用不著在人間沾染六塵,你直接開悟,從心裡來明心見性,你已經明白這些道理了,修行念經當中,做善事、布施當中已經明白這些道理了,用不著再去社會上碰壁才得到這個教訓。就像有些人不碰壁,因為學佛當中,他聽前人講,會開悟得到菩薩的加持,他直接不碰這個壁就知道這些事情不能做的,而有些人是碰了壁之後,見聞覺知,見到了碰到了,他才知道這事情不能做,就是有點不一樣了(明白。是不是可以說,雖然他什麼也看不到,見不到什麼異相,但他一直都堅持修,就覺得這是他要走的路,說明他善根比較深呢?)對了,本性開悟視為覺。為什麼和尚尼姑要到山上去修行啊?就是躲避塵世間那些污染,到了山上清凈,才能修好心。他雖然清凈了,沒有這種見聞覺知,但他為什麼能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到四聖道呢?這就是他靠悟性完全離開了六道,所以能直接上超脫六道的地方。
--什麼是真正的「開悟」
聽眾:真正的開悟是不是需要證悟,在生活中得到印證?比如說跟您談話,把我的想法談出來,從您這里得到印證,或者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途徑?
師父:開悟有很多種,有的人是漸漸地開悟,叫漸悟;有的人是一下子明白,叫頓悟。當然能夠從自己的師父這里得到悟性的話,會得到一種很大的解脫。為什麼?因為他能夠讓你開悟的話,說明已經把自身的能量我們叫「悟能」,自己的悟能到了你的身上(明白)所以很多叫「悟空」、「悟能」、「悟凈」(這種感覺挺奇妙的,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但它又真的發生了)對,就是這樣。沒發生不代表不發生,發生了不代表一定發生,看你的概念和感覺。比方說一個領導,聽慣了很多大事情,突然之間你跑過去跟他說車間主任說他怎麼怎麼…… 「噢,沒關系的。」他覺得這個事情沒發生
用佛理改變心態,轉煩惱為菩提,才是開悟
聽眾:一個人學佛了,用佛法道理轉變心態,遇到煩惱的時候轉煩惱為菩提;而有另外一種人,遇到事情他本身一點都不覺得有煩惱,他覺得根本無所謂。那麼這兩種哪一個更有智慧呢?我們可不可以說後面一種人是因為有這樣的根基,所以境界更高一點?
師父:並不是這樣的。理解了之後,再去做,那就是開悟。如果本身就沒這個感覺,並不代表他開悟。舉個簡單例子:懂得法律的人不犯法,那這個人是開悟的,他是明理的。如果這個人不懂得這個法律,他現在沒去做壞事,終有一天他碰到這些事情了他就做壞事了
❺ 請教下關於佛教的名言感激不盡
網路搜索「佛經經典名句356句」。以下為摘錄的一小部分: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3.知幻即離,不假方便(不需要借用其他工具或手段);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4.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5.我觀是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
6.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7.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8.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9.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10.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11.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亦謂「賅羅八教,圓攝五宗。」既得臨終往生凈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13.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地藏菩薩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觀音經》,有一人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乃至一時,不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十輪經》雲:'一百劫念觀世音,不如一食頃念地藏菩薩。'《群疑論》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薩為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佛是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所以積念者功德最多,過於地藏百千萬倍。菩薩未屬佛地,果未圓滿,故功德最少。"
14.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5.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1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18.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
19.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20.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21.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22.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鐵圍山外蓮花國,掣斷情韁始放行。
23.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當戒淫慾。淫慾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24.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
25.緣起法身偈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26.七佛通誡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27.毗婆屍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28.迦葉佛偈 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29.屍棄佛偈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30.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31.釋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32.拘留孫佛偈 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33.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❻ 佛經中化解孤單寂寞的經典語句
第一章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佛言:剃除須發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四章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第六章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第七章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第八章
佛言:惡人害賢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❼ 關於佛經的一些名句和註解。
佛即性,性即佛。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無法相,無非法相,空即色,色即空。 無相布施的功德勝過恆河沙數的七寶布施,其果報不可思議,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菩薩不能貪著福德。 若人言佛陀釋迦牟尼有所說法,就是對佛的誹謗,是不明白佛陀教誨精髓不明白佛法要旨的標志。一切法皆是佛法。真正的佛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是:開啟靈覺,隨性而動,法自然而行。要真正體驗感受到「無上正等正覺」,首先要開啟靈覺,不是靠智慧;要隨性而動,不是靠積累起來的知識和觀念;要法自然而行,不是尋求捷徑。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已警示人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不像小孩子那樣隨性而動,不按照自然法則演繹人生劇本,一門心思尋找獲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法門,就是「好徑」。要獲得「無上正等正覺」,請先建設好自己的心靈花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建設好自己的心靈花園,任何美好的心願無以達成,任何美好的理想難以實現,不建設好自己的心靈花園,永遠也難獲「無上正等正覺」。 《金剛經》是智慧的喜馬拉雅山。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虛幻的就是真實的,真實的就是虛幻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無為法,無法言明它,來時如雷電,去時似夢幻,無虛無實、無聲無息、無邊無際、無招無式,看不見、摸不著,威力無窮;偷不了、藏不得,變幻莫測,萬物都是它,它又不是萬物,順應它,一帆風順,萬年太平;逆惱它,坎坷不順,禍延未來。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如來者,無所以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明心可見性,見性即可成佛。 只要看到自己的本性,即可頓悟成佛,但要認識到自己的本性,沒有量變的積累,沒有千思萬想,沒有幾世的修行積累,難以有佛緣,難以理解高深的佛法。 一切事物的質變必須要有量變的積累,只有量變積累到臨界點時,才有機會頓悟成佛。質變是量變的積累結果,修行修煉沒有頓悟捷徑,唯有老老實實進行量的積累才能到達理想彼岸。只有越過臨界點,才能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真正的「頓悟」指的是量變達到極限越過臨界轉化點後突然發生了質的變化豁然開朗全線貫通的意識狀態。——摘自新時代人類八百理念
❽ 佛經名句,要求與「普渡」有關。直接復制粘貼的就免了。好的追加。
以下內容多個地方都有,樓主可自行選擇。以下內容來自《佛說大乘無回量壽庄嚴清靜平等覺經》。答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耀。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秒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願我得佛清凈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凈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凈居,殊勝庄嚴無等倫。
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❾ 誰知道關於佛教的名言非常感謝
緣起來性空、明心自見性、須彌芥子、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拈花一笑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太多了,你還是好好學習一下佛經吧!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沒用的!
❿ 佛經短語
您好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八、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九、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十、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十二、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十三、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十五、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十六、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十七、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十八、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一、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二四、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五、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二六、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 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 三一、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三五、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三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四二、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四三、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四六、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五一、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五二、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五四、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後,那一樣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五九、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六十、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六一、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六四、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六五、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六六、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六七、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布施。 六八、內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七十、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七一、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七三、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 七七、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七九、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八十、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准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八二、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八三、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八四、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八五、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葯可救。 八六、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八七、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八八、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八九、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贊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的。 九十、誇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九一、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布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九四、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九五、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九六、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九七、對人恭敬,就是在庄嚴你自己。 九八、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 一00、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一0一、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一0二、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一0三、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你什麼事都能忍下來,才會進步。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 一0四、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一0五、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一0六、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一0七、別人永遠對,我永遠錯,這樣子比較沒煩惱。 一0八、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一0九、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一一0、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一一一、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一一二、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一一三、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一一四、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一一五、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一一六、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一一七、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一一八、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一一九、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一二0、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一二一、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一二二、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一二三、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一二四、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一二五、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是非天天有,不聽還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麼辦? 一二六、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著心通通放下。 一二七、如果你真的愛他,那麼你必須容忍他部份的缺點。 一二八、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一二九、所有的病患,醫生最難治,所有的眾生,自以為是的人最難渡。 一三0、一匹驢,吃再好的草,也不會成為一匹俊馬。用執著和分別心去修行,再大的精進,也不會成佛。 一三一、了解永恆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一三二、雖然你討厭一個人,但卻又能發覺他的優點好處,像這樣子有修養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一三三、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一三四、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 一三五、如果你能每天吶喊二十一遍「我用不著為這一點小事而煩惱」,你會發現,你心裡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試試看,很管用的。 一三六、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一三七、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所以請不要抱怨。 一三八、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 一三九、無事莫把閑話聊,是非往往閑話生。 一四0、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四一、太過於欣賞自己的人,不會去欣賞別人的優點。 一四二、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一四三、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一四四、壞孩子,父母總是比較操心。所以對於罪業愈深重的眾生,我們更應該特別寬恕他憐愍他,而不應該遠離他舍棄他。 一四五、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一四六、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待人,心來處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一四七、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一四八、人家怕你,並不是一種福,人家欺你,並不是一種辱。 一四九、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一五0、不要刻意去曲解別人的善意,你應當往好的地方想。 一五一、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當然的。 一五二、我的財富並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一五三、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學會隨緣放下,否則就會?便秘。 一五四、常以為別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別人注意你的人,會生活的比較煩惱。 一五五、我能為你煮東西,但我不能為你吃東西。各人吃飯是各人飽,各人生死是個人了。 一五六、看輕別人很容易,要擺平自己卻很困難。 一五七、人類最大的錯誤,在於不敢承擔聖人的心。 一五八、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別人的扭曲與是非。 一五九、如果你准備結婚的話,告訴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學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對方的缺點,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圓滿的婚姻,幸福只是來自於無限的容忍與互相尊重。」 一六0、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一六一、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後的結果,才能評定。 一六二、你不必和因果爭吵,因果從來就不會誤人。你也不必和命運爭吵,命運它是最公平的審判官。 一六三、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幹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一六四、你希望掌握永恆,那你必須控制現在。 一六五、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一六六、當你明天開始生活的時候,有人跟你爭執,你就讓他贏,這個贏跟輸,都只是文字的觀念罷了。當你讓對方贏,你並沒有損失什麼。所謂的贏,他有贏到什麼?得到什麼?所謂的輸,你又輸到什麼?失去什麼? 一六七、我們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費在文字語言的捉摸上。 一六八、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曲,你應該要想,他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六九、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凈的心。 一七0、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麼對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就等於欠了一份債。 一七一、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一七二、信佛,學佛,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一切苦海中的眾生。 一七三、佛不渡無緣的人,不能渡的人,我們就把他當做菩薩來看。 一七四、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一七五、一般人在遇到對方的權勢大,財富大,氣力大,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這算什麼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負了你,對不住你,但他什麼都不及你,你有足夠的力量對付他,而你卻能容忍他,認為他的本性和我一樣,只是一時糊塗,或在惡劣的環境中受到熏染罷了,你不必與他計較,能在這樣的情況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一七六、如果我們放眼從累生歷劫去看,那麼一切的眾生,誰不曾做過我的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眷屬?誰不曾做過我的仇敵冤家?如果說有恩,個個與我有恩;如果說有冤,個個與我有冤。這樣子我們還有什麼恩怨親疏之別呢?再就智慧愚笨來說,人人有聰明的時候,也有愚痴的時候,聰明的人可能變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變聰明。最壞的人,也曾做過許多好事,而且不會永遠壞;好人也曾做過許多壞事,將來也不一定會好。如此我們反覆思索,所謂的冤親、賢愚,這許多差別的概念,自然就會漸漸淡了。這絕對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壞,而是要將我們無始以來的偏私差別之見,以一視同仁的平等觀念罷了! 一七七、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一七八、寧可自己去原諒別人,莫讓別人來原諒你。 一七九、當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業障,世界也會變得醜陋可恨。 一八0、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一八一、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