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入京賞析

入京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2 21:32:02

古詩賞析 嘖西頭送李判官入京

這首詩是岑參天寶八年(749 )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中任右威衛錄事參軍、充節度使幕掌書記時所作。磧西,即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庫車附近。詩為送同僚李判官去京城長安之作。
這首詩本為送李判官入京,卻先從自己從長安入安西著筆。「一身從遠使,萬里向安西」。說自己在天寶八年受高仙芝之聘 ,不遠萬里,從長安來到安西。安西,在唐代是一個十分遙遠、荒涼的所在,不少人視為畏途,而詩人為實現一身報國志心甘情願地前往這個遙遠荒涼的地方。在「一身」與「萬里」的懸殊中 ,表現出作者驚人而又超人的膽魄和勇氣;同時,「一身」也包含離別家鄉親人之意,為下文寫鄉愁埋下伏筆 。「從」、「向」二字的連用,又表現出作者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的氣概。兩句起得十分有力,著墨不多,但卻內涵豐富而又形象鮮明,為下面具體描寫安西情形作了自然的導引。中間兩聯,是全詩的重點,作者著重寫了來安西途中的所見所感。頸聯「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寫星夜兼程趕路的情形。在長安與家人見慣了的一輪明月,此時卻獨掛在沙漠上,顯得有幾分愁慘,彷彿在對人垂淚一樣 。這里不說自己因對月思鄉而垂淚,卻反說明月對己垂淚。而自己的思鄉之念,已形象地見於言外。這也是將明月擬人化,賦予無生命的月亮以活潑的人格 ,給在沙漠上行進的孤身一人作陪襯,使得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遙相對應,別有情致。在夜中行進,松軟的沙子使坐騎格外吃力,「費馬蹄」三字,既指對馬蹄的磨損,更有沙軟難行之意,足見行進的艱難,但作者仍然奮進不息。接著,頷聯一方面承接頸聯,繼續寫行進,同時又一轉,從夜間過渡到白天:「尋河愁地盡,過磧覺天低。」這一聯景象十分逼真、壯闊。上句用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的典故,意喻簡直要走到天地的盡頭;通過沙漠時,覺得天也格外低矮了。這裡面,既有對旅途艱辛的描寫,但更多的卻是從一個剛從內地來到西北邊陲的人的眼中,以驚愕的神情,來描寫那未曾見過的新奇而壯闊無比的景象,其中飽和著作者對新鮮生活的追求和對邊疆的熱愛,充滿著由衷的激情。
通過這樣的層層轉接,對萬里西行的鋪敘、描寫,最後終於寫到了給李判官送行 ,「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 。」這最後的送行絕沒有悲切之語,而是在軍帳中與李判官痛飲,使臨行前的聚會,充滿著振奮人心的豪壯氣概。詩人也沒有寫旅途珍重之語,因為本詩前三聯已經敘述了自己西行時的種種情形,而李判官的東歸,也是順著這一條路線,在上面的描寫中已經暗含旅途艱難、須多保重之意,這里無須再作贅語了。詩人此時更多的想到了自己遠在長安的家人。他萬里西行之後,那久已蘊蓄於心的深切鄉思,此時一經李判官返京的觸發,如火山噴發一樣不可遏止,於是就趁痛飲酒酣之時,在軍帳中作書,將心中的萬語千言寫出 ,托李判官帶回長安家中。「家書醉里題」,一方面表現出詩人在醉中仍然沒有忘記家鄉和親人 ,足見鄉思之切、之深;另一方面也極為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在醺然中揮毫疾書、下筆不能自休的情景。一股豪氣充滿軍帳,融注在全詩的字句中,給讀者以深刻的感受。
全詩氣魄沉雄 ,在遠行的豪情中有思鄉的清淚,在艱辛的磨難中又表現出勇猛奮進的精神。且都是通過對安西的新奇而特有景物的描寫,曲折表現出來的。詩句朴實無華,彷彿胸臆流出,耐人咀嚼,情韻無限,為岑參邊塞詩中的佳作之一。

❷ 逢入京使作者,賞析和主題

來1、《逢入京使》是自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
2、此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
3、詩文語言朴實,不加雕琢,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之情與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融,真摯自然,感人至深。

❸ 逢入京使 賞析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表達了思鄉之情,詩文語言朴實,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之情於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深,感人至深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裡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如同隨口而出,特別是後兩句寫馬上相逢的情景,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鏡頭集中清晰,如影視特寫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鍾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❹ 逢入京使的後兩句,任選一個角度欣賞。

逢入京使_
作者: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賞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❺ 《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賞析

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參

一身從遠使,
萬里向安西。
漢月垂鄉淚,
胡沙費馬蹄。
尋河愁地盡,
過磧覺天低。
送子軍中飲,
家書醉里題。

這首詩是岑參天寶八年(749 )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中任右威衛錄事參軍、充節度使幕掌書記時所作。磧西,即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庫車附近。詩為送同僚李判官去京城長安之作。
這首詩本為送李判官入京,卻先從自己從長安入安西著筆。「一身從遠使,萬里向安西」。說自己在天寶八年受高仙芝之聘 ,不遠萬里,從長安來到安西。安西,在唐代是一個十分遙遠、荒涼的所在,不少人視為畏途,而詩人為實現一身報國志心甘情願地前往這個遙遠荒涼的地方。在「一身」與「萬里」的懸殊中 ,表現出作者驚人而又超人的膽魄和勇氣;同時,「一身」也包含離別家鄉親人之意,為下文寫鄉愁埋下伏筆 。「從」、「向」二字的連用,又表現出作者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的氣概。兩句起得十分有力,著墨不多,但卻內涵豐富而又形象鮮明,為下面具體描寫安西情形作了自然的導引。中間兩聯,是全詩的重點,作者著重寫了來安西途中的所見所感。頸聯「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寫星夜兼程趕路的情形。在長安與家人見慣了的一輪明月,此時卻獨掛在沙漠上,顯得有幾分愁慘,彷彿在對人垂淚一樣 。這里不說自己因對月思鄉而垂淚,卻反說明月對己垂淚。而自己的思鄉之念,已形象地見於言外。這也是將明月擬人化,賦予無生命的月亮以活潑的人格 ,給在沙漠上行進的孤身一人作陪襯,使得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遙相對應,別有情致。在夜中行進,松軟的沙子使坐騎格外吃力,「費馬蹄」三字,既指對馬蹄的磨損,更有沙軟難行之意,足見行進的艱難,但作者仍然奮進不息。接著,頷聯一方面承接頸聯,繼續寫行進,同時又一轉,從夜間過渡到白天:「尋河愁地盡,過磧覺天低。」這一聯景象十分逼真、壯闊。上句用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的典故,意喻簡直要走到天地的盡頭;通過沙漠時,覺得天也格外低矮了。這裡面,既有對旅途艱辛的描寫,但更多的卻是從一個剛從內地來到西北邊陲的人的眼中,以驚愕的神情,來描寫那未曾見過的新奇而壯闊無比的景象,其中飽和著作者對新鮮生活的追求和對邊疆的熱愛,充滿著由衷的激情。
通過這樣的層層轉接,對萬里西行的鋪敘、描寫,最後終於寫到了給李判官送行 ,「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 。」這最後的送行絕沒有悲切之語,而是在軍帳中與李判官痛飲,使臨行前的聚會,充滿著振奮人心的豪壯氣概。詩人也沒有寫旅途珍重之語,因為本詩前三聯已經敘述了自己西行時的種種情形,而李判官的東歸,也是順著這一條路線,在上面的描寫中已經暗含旅途艱難、須多保重之意,這里無須再作贅語了。詩人此時更多的想到了自己遠在長安的家人。他萬里西行之後,那久已蘊蓄於心的深切鄉思,此時一經李判官返京的觸發,如火山噴發一樣不可遏止,於是就趁痛飲酒酣之時,在軍帳中作書,將心中的萬語千言寫出 ,托李判官帶回長安家中。「家書醉里題」,一方面表現出詩人在醉中仍然沒有忘記家鄉和親人 ,足見鄉思之切、之深;另一方面也極為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在醺然中揮毫疾書、下筆不能自休的情景。一股豪氣充滿軍帳,融注在全詩的字句中,給讀者以深刻的感受。
全詩氣魄沉雄 ,在遠行的豪情中有思鄉的清淚,在艱辛的磨難中又表現出勇猛奮進的精神。且都是通過對安西的新奇而特有景物的描寫,曲折表現出來的。詩句朴實無華,彷彿胸臆流出,耐人咀嚼,情韻無限,為岑參邊塞詩中的佳作之一。

❻ 逢入京使 翻譯+賞析,短些!!!!!

一、白話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二、賞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三、原文

《逢入京使》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6)入京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於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年—約770年),荊州江陵(有爭議)人,唐代詩人,被譽為邊塞派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及第,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封常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時任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歷五年(770年)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六歲。

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

❼ 關於李白南臨別兒童入京的賞析

李白素有遠大的抱負,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但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天寶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歲,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他滿以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

詩一開始就描繪出一派豐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這不僅點明了歸家的時間是秋熟季節,而且,白酒新熟,黃雞啄黍,顯示一種歡快的氣氛,襯托出詩人興高采烈的情緒,為下面的描寫作了鋪墊。

接著,詩人攝取了幾個似乎是特寫的「鏡頭」,進一步渲染歡愉之情。李白素愛飲酒,這時更是酒興勃然,一進家門就「呼童烹雞酌白酒」,神情飛揚,頗有歡慶奉詔之意。顯然,詩人的情緒感染了家人,「兒女嬉笑牽人衣」,此情此態真切動人。飲酒似還不足以表現興奮之情,繼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一邊痛飲,一邊高歌,表達快慰之情。酒酣興濃,起身舞劍,劍光閃閃與落日爭輝。這樣,通過兒女嬉笑,開懷痛飲,高歌起舞幾個典型場景,把詩人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活靈活現。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描寫自己的內心世界。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這里詩人用了跌宕的表現手法,用「苦不早」反襯詩人的歡樂心情,同時,在喜悅之時,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詩人曲折復雜的心情的真實反映。正因為恨不在更早的時候見到皇帝,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跨馬揚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遙遠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馬」表現出詩人的滿懷希望和急切之情。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詩從「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晚年得志的朱買臣。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會稽人,早年家貧,以賣柴為生,常常擔柴走路時還念書。他的妻子嫌他貧賤,離開了他。後來朱買臣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做了會稽太守。詩中的「會稽愚婦」,就是指朱買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淺輕視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會稽愚婦」,而自比朱買臣,以為象朱買臣一樣,西去長安就可青雲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態溢於言表!

詩情經過一層層推演,至此,感情的波瀾湧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麼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何等自負的心理,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因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了解李白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義。而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其特色。詩善於在敘事中抒情。詩人描寫從歸家到離家,有頭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陳其事的賦體,而又兼采比興,既有正面的描寫,而又間之以烘托。詩人匠心獨運,不是一條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裡,有曲折,有起伏,一層層把感情推向頂點。猶如波瀾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醞蓄得更為強烈,最後噴發而出。全詩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現得真摯而又鮮明。

❽ 逢入京使賞析

作品注釋
1、選自《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入京使:回京城長安的使者。

2、唐代詩人。曾任嘉州(現在四川樂山)刺史。

3、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5、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這里是沾濕的意思。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

6、憑:托,煩,請。

7、傳語:捎口信。
作品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使者)相遇但無紙筆,請告訴家人說我平安無恙。[3]

3創作背景編輯
此詩作於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文學賞析
鑒賞一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
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
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
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
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5-6]

鑒賞二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詩約寫於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
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
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
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於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後,他們不可能
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雲:"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
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麼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盡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詩的第一
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
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鍾淚不幹"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鍾交
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誇張,但"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誇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
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
單,收束得很乾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後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
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
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此詩語言自然質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❾ 入京於謙的賞析

這首詩嘲諷了進貢的歪風,表現了於謙為官清廉、不願同流合污的錚錚鐵骨。後世人們經常用「兩袖清風」和「玉壺」來比 喻為官廉潔。

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進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胡同的 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 表明了於謙的確清廉耿直,充滿了浩然正氣。

於謙是明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大臣,以拯救民族、國家命運為己任,其一生配得上《明史》中「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的贊語。

於謙是在傳統思想文化熏陶下的官僚士大夫,性格剛正不阿、潔身自愛,不會接納也不會融入官場的人情世故中。於謙之死的悲劇,是封建社會人身依附關系的必然結果。

在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中,在宮廷政變、政治權術中,不乏形形色色的人物,也總能見到光怪陸離的事情,而這些事情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每個人的操守。

也許隨著時間飛逝,有些人和事不再清晰,不再被記起,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有那些人和事讓人記起和值得牽掛。於謙正是這樣的人,他也做過這事。

(9)入京賞析擴展閱讀

入京

明代:於謙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譯文: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本來應該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卻被官員們統統搜颳走了,反而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我兩手空空進京去見皇上,免得被百姓閑話短長。

關於為官廉潔的古詩

1、詠史

唐代: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譯文:縱覽歷史,凡是賢明的國家,成功源於勤儉,衰敗起於奢華。為什麼非要琥珀才能作枕頭,為什麼那鑲有珍珠才是好坐車?想要遠行,卻沒遇見千里馬,力單勢孤,難以拔動蜀山猛蛇。有幾人曾聽過舜帝的南風歌?只有在蒼梧對翠華蓋哭泣份兒。

2、石灰吟

明代: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❿ 逢入京使名句

《逢入京使》的名句是: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賞析:「馬上相逢專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屬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