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懷子由作賞析
A. 孤館燈青蘇軾 滿江紅 懷子由作 比較兩首寄懷子由之作 談談看法
《沁園春(孤館燈青)》
詞的上闕先寫羈旅情懷,化用唐朝詩人溫庭筠《商山早行》詩句入詞,以殘燈、雞鳴、孤枕勾畫凌晨客店的清冷孤寂.凄清的境況最能鉤起遊子悵惘的情思.晨雞初鳴,登程起路,眼前一片月色晨霜,雲山朝露如錦鋪展,顯得清冽而明晰.世路茫茫,人生有限,終日勞頓奔波,令詞人心潮起伏,不禁發出了「似此區區長鮮歡」的浩嘆.前程未卜,生命苦短,往事歷歷,不由得浮想聯翩.
下闋順勢聯想到少年得志的往事和此時身居外任的現實.當年,蘇軾兄弟隨父進京應試,受到歐陽修等人的賞識,同時中禮部進士第,名動京師.宋仁宗大喜雲:「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遙想當年,壯懷激烈.詞人以西晉陸機、陸雲自況,自詡胸藏萬卷,筆如鐵椽,輔佐國君使之成為堯舜般的明主,經邦濟世,又有何難.一腔逸懷浩氣,傾盪磊落,壯志豪情噴薄而出.蘇軾曾自謂「政雖無術,心則在民」,也許,並非「無術」,而是政治生活本身殘酷.他曾在著名的《上神宗皇帝書》中,提出了「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的政治主張,他早期的政論、史論,深刻地總結了歷史教訓,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研究了治國的方略,可惜「論不適時」,雄才大略成了「老生常談陳腐之說」.幾番碰壁,令其滿腹憤懣.面對失敗,蘇軾又是現實的,他胸懷曠達,「卿相之貴,千金之富,有所不屑」,「窮達利害不能為之芥蒂」,對得失榮辱抱以超功利的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化用《論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話語,表達了被任用或被棄置取決於時運,奔走仕途或遁世隱身在我自己的超然的人生觀.只要身強體健,優游歲月,「休論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見前身」,我即便袖手旁觀又有何妨呢?這是蘇軾面對現實的憤激之辭,也反映了他壯志難酬的內心痛苦.
這首詞內容豐富,寫景、抒情、議論密切結合,有形象的景象描寫,有抽象地論說政治,又在議論中發表了自己的人生觀和人生態度,抒寫了沉鬱惆悵的心境,文思連貫,一氣呵成,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效命時世的渴望和不被重用的感傷.
滿江紅 懷子由作
這首詞主要抒發了對長久離別的弟弟的思念之情。全詞主要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滾滾東逝的河水和振翅遠去的飛鴻,引發了他對弟弟子由的思念,這是寫實。詞人想像千山萬水把兄弟二人阻隔,以及對過去兄弟二人盟誓退隱的回憶和期待與弟弟早日相聚,以共游「池上」春色的美好願望,都屬於從虛處落筆。
「對床夜雨聽蕭瑟」一句,有人認為是詞人懷想過去,有人認為是感傷「現在」.
觀點一:認為懷想過去。由「孤負」(辜負)領起二句,意思是說白白的辜負了當年約定好的山野閑居,也深有懷念當年兄弟二人在一起的快樂之意,雖然窗外的夜雨有些蕭瑟,但兄弟二人一起卧聽的快樂卻難以忘懷。
觀點二:認為是感傷現在。二句從語意關繫上可以形成轉折關系,意思是白白的辜負了當年約定好的山野閑居,現如今連躺在床上聽到的雨聲都是那麼蕭索。既寫出了自己一人的孤寂,又襯托出詞人對弟弟的深深思念。
B. 滿江紅·懷子由作的作品鑒賞
詞的上片即景抒情,抒發了對兄弟之間長期不得相見的深深感慨和對弟弟的深切懷念,下片追憶從前,希望能有機會到京城與弟弟見上一面,並想像兄弟相會汴京的歡悅情景。全詞蒼勁淳厚,寄慨遙深,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
詞人開篇以情馭景,以四處遷徙的孤鴻自比,充滿了即將遠行前的孤寂和惆悵。 「情亂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這幾句情景交融,潁州的自然景物與詞人復雜的離情渾然融為了一體。「辜負當年林下語,對床夜雨聽蕭瑟。」只可惜我們兩個至今仍陷身官場,不能像當年我們約好的那樣歸隱山林,一起對床傾聽夜雨打葉的聲音。蘇軾與蘇轍從小一同讀書,形影不離。成年之後,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於韋應物的「那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詩句,相約以後早退,共享閑居之樂。蘇軾任鳳翔幕府時,臨別贈蘇轍詩曰:「夜雨何時聽蕭瑟。這兩句充滿了對官場的厭倦和對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從中可見詞人內心深處的高情雅緻。「恨此生,長向別離中,雕華發。」這三句是對不得相見的抱怨,充滿了無可奈何的滄桑之感,蘊含著對兄弟的深厚情意。「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這四句開始轉入對兄弟二人相會汴京的想像。「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余苦淚,眉間喜氣占黃色。』』這四句繼續想像重逢時的喜悅情景。「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這三句想像與兄弟相見後共同游春賞景的情景,語言別致,意境清新優美,充滿濃濃的詩意。
這首詞感情真摯動人,詞人以兄弟的情誼為主線來寫景抒懷,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夾雜著對官場的厭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當時作者復雜心情的真實寫照。
C. 蘇軾的滿江紅·懷子由作的賞析
滿江紅·懷子由作
宋代:蘇軾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遊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生華發。
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余苦淚,眉間喜氣占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譯文
清澈的潁水向東流去,望著江面行船遠去,船帆若隱若現,心中愁苦。為官四處奔走,走過千山萬水,經歷風波險惡。我辜負了當年與你對床夜語,早退隱居的約定。這一生聚少離多,白發徒生。
在黃河畔飲酒,想起往日情由,無限感慨。雖然分離多年,舊事卻恍如昨日般清晰。經歷了多年磨難心酸,終於快有歸去的喜信了。到那時,和你在這殘春出遊池上,看落花如雪。
賞析
詞的上片即景抒情,抒發了對兄弟之間長期不得相見的深深感慨和對弟弟的深切懷念,下片追憶從前,希望能有機會到京城與弟弟見上一面,並想像兄弟相會汴京的歡悅情景。
第一句就說「清潁東流」,很符合他這種「、喜臨水」的愛好。當時京師與潁州之間的交通,大都靠走水道。蘇轍在京師任職,如果來潁州,無疑也將是泛潁水,所以說「愁目斷,孤帆明滅」。「孤帆明滅」極見盼望之切。由盼望兄弟遠來相聚,從而聯想到自己的宦遊無根,相隔千山萬水,寫得非常平實。
「孤負當年林下語,對床夜雨聽蕭瑟。」蘇軾與蘇轍從小一同讀書,形影不離。成年之後,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於韋應物的「那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詩句,相約以後早退,共享閑居之樂。蘇軾任鳳翔幕府時,臨別贈蘇轍詩曰:「夜雨何時聽蕭瑟。這兩句充滿了對官場的厭倦和對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從中可見詞人內心深處的高情雅緻。另外,這兩句是一貫而下的,「孤負」二字一直貫到底,也照顧了上文。正因為自己宦遊天涯,相隔著萬重千疊的白水青山,望斷孤帆明滅也終於不能相見,才辜負了當年林下歸隱之約,不能對床同眠,共聽蕭瑟夜雨。所以上片結尾便歸結為聚少離多之恨,由長恨而不覺滿頭白發了。
這首詞上片正面寫繫念之情,沒有具體的細節描寫,全是寫實。而下片的「尊酒」晤談,把臂「相看」,以至同「覓殘春」,則全由具體細節編織而成,卻又全是寫的夢境。一半抒情,一半寫實,抒情全是實情,寫實卻是夢境,構成了這首詞的特別章法。古典詩詞中寫夢境的名篇很多,但大都有入夢出夢的描寫,交代得很清楚,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甚至標題中都標明是夢。但這首詞寫夢境,卻始終未加點破。換頭以後,突兀而來,彷彿蘇轍真的來到了黃河之側,懷酒清話,無限纏綿。表面上看起來不知所雲,但往細處看,原來這是在寫夢。
夢中兄弟相見,共飲於黃河之側,暢談往事,互看容顏,大有杜甫《羌村三首》「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之意。但杜甫是把實境寫得如夢,而東坡這里,卻是把夢寫得如同實境。「衣上」兩句,上句是未見時相思之深,下句是寫既見時衷心之喜。「添黃色」出於《玉管照神書》,這是一部談命相術數的書,而蘇軾晚年多讀道書,詩詞中也往往摻雜道家辭語,這里的「眉間喜氣」雲雲即為一例。這兩句一寫衣上,一寫眉間,充分寫出了親人相見之喜。而衣上的「舊痕」正反襯出眉間「喜氣」之重,是寫得濃墨重彩,非常感動人的。
這首詞的下片寫夢境,入夢時既未說破,到結尾也不寫出夢,更不點明。只由夢中相見的喜氣重重而回顧上片的辜負林下,「便」字輕輕一逗,用得很好。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辜負了當年的林下之約,現在居然在不自覺其為夢的夢境中相見了,當然要領略林下之約的情趣。於是便相攜游賞,在故園的池台之上尋覓尚可追蹤的「殘春」。「春」而曰「殘」,也很切合東坡暮年的心境。「便」,還有即便之意,在一氣重更之中仍透露出一絲凄涼的況味。池上的殘春已近尾聲,片片飛花如雪,即便相見相攜相賞,也終究是相顧兩衰翁了,詞境頗為蕭瑟。不過,「花如雪」到底是很美的,無多的晚境更值得珍重,蕭瑟而並不衰颯。
這首詞感情真摯動人,詞人以兄弟的情誼為主線來寫景抒懷,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夾雜著對官場的厭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當時作者復雜心情的真實寫照。
創作背景
據朱疆村引王文誥《蘇詩總案》,謂此詞為「壬申二月作」。按壬申為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元祐六年,蘇軾知潁州,閏八月到任。七年二月,改知揚州,三月到任。二月還在潁州,與詞的首句「清潁東流」正合。元祐五年,蘇轍為御史中丞,六年為尚書右丞,七年為門下侍郎,一直在朝,和蘇軾不在一起,與題「懷子由作」也相合。蘇軾知潁州前,一度在京任翰林學士,知詔誥,兼侍讀,是再次遭到政敵攻擊才改求外任的。至此,與蘇轍不相見也產些日子了。而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清非常深厚,不相見時經常有詩詞互相懷念。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有「兼懷子由」的標目。但作《水調歌頭》時蘇軾還只有四十一歲,正值中年,豪氣未除,縱橫揮灑,詞寫得曠達高遠,顧盼自雄。而此時蘇軾已經五十七歲,飽經憂患,漸露出暮年光景來。雖兄弟之情依然如故,甚至繫念更加殷切,但終究豪氣消磨殆盡,無復往日情懷,所以詞中便時時流露出倦意,染上陶淵明歸隱的色彩了。
D. 滿江紅懷子由作蘇軾「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表達怎樣的感情
這首詞主要抒發了對長久離別的弟弟的思念之情。
若有用,望採納,謝謝。
E. 滿江紅 懷子由作 譯文
滿江紅 懷子由作
蘇軾
清潁東流,愁來送、征鴻去翮。 情亂處, 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專當年林屬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雕華發。 一尊酒, 黃河側。 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余苦淚,眉間喜氣占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譯文:
清澈的穎水向東流淌,滿懷的愁緒送走離開的飛鴻。青黛的山下翻滾著白色的浪花,正是情思紛亂。白白的辜負了當年約定好的山野閑居,現如今連躺在床上聽到的雨聲都是那麼蕭索。深憾這一生與你總是離別匆匆,催生白發。
在黃河邊祭下一樽酒,將我們的無盡過往從頭細數。相看著彷佛還是昨日的我們,卻已經相隔許多年月。衣襟上我的愁苦淚痕彷彿還在,眉間的黃色(喜色)似乎在暗示你我不久即將重逢。待到重逢,便和你一同再到池邊,在如雪的落花中尋覓春天的殘跡吧。
F. 滿江紅·懷子由作的注釋譯文
⑴懷子由作:元祐七年(1092),蘇轍(子由)為尚書右丞,二月癸酉,有《生日謝表》二首。蘇軾此詞作於其生日前後,詞中表現了對蘇轍深切的懷念。
⑵清潁(yǐng):潁水源出河南登封縣西南,東南流經禹縣,至周口鎮,合賈汝河、沙河,在潁州附近入淮而東流。
孤帆明滅:一葉船帆忽隱忽現。
⑶征鴻:此代指作者。
翮(hé):翅膀。
宦(huàn)游:在外做官。
林下語:指相約退出官場,過退隱生活的話。
蕭瑟:指雨聲。
「孤負」二句:寫兄弟風雨之夜相聚談心的樂趣。蘇轍《遙逍堂會宿二首並引》:「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遊宦四方,讀韋蘇州(應物)詩,至『那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側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日:『夜雨何時聽蕭瑟』。」風翔至是時已二十餘年,仍未實現「對床夜語」的願望,故日「孤(辜)負」。
凋華發:花白的頭發脫落。
黃河側:指在汴京暫聚,黃河流經汴京。
「一尊酒」二句:此時蘇轍在黃河邊的汴京(開封),故蘇軾向黃河側遙舉一杯酒,表示祝福。尊,通「樽」,酒杯。
恍如昨:彷彿如同昨天。
「眉間」句:謂眉問出現黃色,有即將歸去的徵兆。韓愈《郾城晚飲贈馬侍郎》詩:「眉間黃色見歸期。」
池上覓殘春:化用南朝宋謝靈運作(登池上樓)詩故事。相傳謝靈運極愛從弟惠連,嘗於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佳句「池塘生春草」,以為神助。見《南史·謝方明傳》附《謝惠連傳》。
花如雪:落花如雪之零亂。 清澈的潁水向東流淌,我滿懷愁緒地看著江上若隱若現的孤帆遠去。在這凄清的貶謫之地,青山之下白浪飛翻,你我萬里相隔實難望見。想到就這樣白白辜負當年的歸隱之約,如今卧床聽雨也是這般蕭瑟。唉!深憾此生總與你匆匆相別,這種無奈的感覺不禁讓我白發虛增。我在這黃河岸邊祭下一樽美酒,將你我那無盡的過往從頭細數。你我二人那日相見恍若眼前,但在不知不覺間卻已過去了悠悠歲月。我衣襟上愁苦的淚痕隱約還在,但眉間喜氣卻已暗示你我重逢在即。待到重逢日,我定要和你同游池上,到如雪落花中尋覓春天的痕跡。
G. 滿江紅·懷子由作的詩詞原文
滿江紅·懷子由來作⑴
北宋·蘇軾自
清潁東流,愁來送,征鴻去翮。情亂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辜負當年林下語,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雕華發。 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余苦淚,眉間喜氣占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H. 求蘇軾《滿江紅 懷子由作》分析鑒賞文字
滿江紅·懷子由作 滿江紅 懷子由作①
蘇軾
清潁東流②,愁來送、征鴻去翮③。 情亂處, 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④。恨此生長向別離中,雕華發⑤。 一尊酒, 黃河側。 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⑥。衣上舊痕余苦淚,眉間喜氣占黃色⑦。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佑元年 (1056) 進士,主考歐陽修得之驚喜。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出為杭州通判,歷密、徐、湖等州知州。又因作詩諷刺時政,下獄受審,貶謫黃州,史稱「烏台詩案」。哲宗朝任翰林學士, 官至禮部尚書, 其間曾先後出知杭、穎、揚、定等州,後又遠謫惠州、儋耳(今海南儋縣)。他是北宋大文學家,詩詞散文以至書法、繪畫均有傑出成就。文與父洵弟轍並稱「三蘇」,都列入「唐宋八大家」。詞開豪放之風,時謂之「以詩為詞」 (陳師道《後山詩話》) 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胡寅《酒邊詞序》稱其「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豪氣,超然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而柳氏為輿台矣。」然蘇詞風格多樣,也有不少清麗婉約之作。有《蘇東坡全集》、《東坡詞》等。今人龍榆生有《東坡樂府箋》,石聲淮、唐玲玲有《東坡樂府編年箋注》。
詞牌釋義
滿江紅 滿江紅.金陵懷古 薩都拉
〔題考〕 【詞學全書 填詞名解】:「唐【冥音錄】載曲名[上江虹],後轉二字,得今名。」按萬氏【詞律】,引【冥音錄】作[上江紅]。但「上」諧作「滿」,音殊不類。考【本草綱目】有「滿江紅」水草,為浮游水面之細小植物;一名芽胞果。想唐宋時,民間已有此種名稱之水草,隨取入詞,未可知也。或以董谷【碧里雜存】載有「滿江紅」為江淮船名;則故事始自明太祖,當非詞名所本也。
〔作法〕 本調九十三字。首句四字,不用韻,與[錦纏道]首句同。次句七字,起韻,上三字為豆,第一、三字可仄,下四字,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三、四句為四字兩句,上加三字豆。「空」「悵」二字可仄可平;「山」「形」二字亦平仄不拘。其句法與[瀟湘夜月]前闋末句相同;惟一為仄協,一為平協耳。第五、第六俱七言句,上句仄起仄收,不用韻,下句平起仄韻;宜用對偶。第十句八字,句法上三下五,實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上加一字豆也。末句三字,作平平仄,乃定格;而語氣須與上句相貫。後闋換頭。起四句皆三字仄句,第二、第四句協韻,第一句第二字,第三句第一、二字,俱不拘平仄。此四句既可一、二兩句自為對偶,亦可以上二句對下二句。第五、六句亦為兩四字句,上加一豆;上句「荒」字可仄,下句協韻而平仄不可移易。此八字宜用對偶。以下均與前闋第五句以下相同。
六代豪華,
⊙●○○(句)
春去也、
⊙⊙●(豆)
更無消息。
⊙○⊙▲(仄韻)
空悵望、
⊙⊙●(豆)
山川形勝,
⊙○⊙●(句)
已非疇昔。
●○○▲(協仄韻)
王謝堂前雙燕子,
⊙●⊙○○●●(句)
烏衣巷口曾相識。
⊙○●●○○▲(協仄韻)
聽夜深寂寞打孤城,
●⊙○⊙●●○○(句)
春潮急。
○○▲(協仄韻)
思往事,
○⊙●(句)
愁如織。
○○▲(協仄韻)
懷故國,
⊙⊙●(句)
空陳跡。
○○▲(協仄韻)
但荒煙衰草,
●⊙○○●(句)
亂鴉斜日。
●○○▲(協仄韻)
玉樹歌殘秋露冷,
⊙●⊙○○●●(句)
胭脂井壞寒螿泣。
⊙○⊙●○○▲(協仄韻)
到而今只有蔣山青,
●⊙○⊙●●○○(句)
秦淮碧。
○○▲(協仄韻)
註解
①元佑七年(1092)為潁州 (州治今安徽阜陽) 知州時作。子由:作者弟蘇轍的字,時在汴京。 ②潁:淮河支流潁水,潁州在其下游。 ③翮(hé):羽根。此指鳥翼。 ④孤負二句:追念過去兄弟一起生活——對床而卧,夜聽雨聲的情景,並嘆息當時相約退隱之語未能實現。林下,山林家園之中,指退隱之處。 ⑤華發:花白頭發。 ⑥相看二句:以前兄弟會面情景彷彿還像是昨天的事,但已過去了許多年月。 ⑦眉間句:古代有種說法, 眉間有黃色是喜慶的徵兆。 這里藉以預祝兄弟不久將回家相聚。
[編輯本段]另一版本
滿江紅 懷子由作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遊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
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餘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清澈的穎水向東流淌,滿懷的愁緒送走離開的飛鴻。青黛的山下翻滾著白色的浪花,正是情思紛亂。白白的辜負了當年約定好的山野閑居,現如今連躺在床上聽到的雨聲都是那麼蕭索。深憾這一生與你總是離別匆匆,催生白發。
在黃河邊祭下一樽酒,將我們的無盡過往從頭細數。相看著彷佛還是昨日的我們,卻已經相隔許多年月。衣襟上我的愁苦淚痕彷彿還在,眉間的黃色(喜色)似乎在暗示你我不久即將重逢。待到重逢,便和你一同再到池邊,在如雪的落花中尋覓春天的殘跡吧。
I. 蘇軾的(滿江紅)懷子由作鑒賞 與(沁園春)孤館燈青的對比 要求600字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今譯 菊花謝落 堆積滿地, 那憔悴的容顏, 有誰還會來采擷? 守著窗兒,一個人 怎能挨到天黑! 更兼有,細雨 敲打著桐葉, 滴滴嗒嗒 一直到昏黃暮色。 這光景,真讓人 愁腸百結, 然而,又怎能 用一個「愁」字 了結! 賞析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起首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巨痛後的愁苦之情。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注如訴的音韻效果,如徐虹亭語: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為,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丟失等一連串的打擊後,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郁悶,為了排解這一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尋啊覓啊,想尋些什麼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麼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說「人悲物亦悲」,在一個悲傷凄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尋覓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慘慘威威」,它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使其由這清冷之景更生一種凄涼、慘淡和悲戚之情。這就為全詞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一種凄慘愁苦的氛圍中。「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結果轉到寫氣溫驟變的感受,說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寒,人最難調養身體。然而其內蘊又何止這些呢?聯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難之前的生活一直是優裕、安寧而美滿的,而寫作此詞時,已是形單影只,孤身飄零,生活一下從幸福的峰巔跌入痛苦的深淵,這種情形與「乍暖還寒」的天氣是多麼相像啊,它讓作者的身心一時都難以承受。怎麼辦?只有借酒驅寒,借酒澆愁。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澆愁,可是酒的滋味卻又那麼淡。 「淡酒」無力,怎麼能抵擋住那一陣緊似一陣的急風,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這里酒味為何那麼淡?是酒淡嗎?不是。酒性依舊是烈的,只是因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腸愁更愁,滿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就覺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也寫到過為驅寒消愁曾飲酒之事,然而卻是「濃睡不消殘酒「。酒力顯得那麼大,讓作者濃濃地睡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消下去,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為作者此時沒有什麼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為一個年青貴族女子的閑愁,閑愁不痛,所以才會有「濃睡不消殘酒」之說。兩相對比,一個「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涼,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本欲借酒澆愁,可誰想「舉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來了自己一陣陣的傷心,正當作者獨自對酒傷心傷神之時,猛然間抬頭看到南飛的大雁,再細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過的大雁嗎?不就是曾為她和丈夫捎過信箋的大雁嗎?而今大雁依舊,人卻不是那兩人了,也不會再有什麼書信捎來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過也」這句話,不僅寫得有形,而且有聲,渲染出了一種哀哀欲絕的凄苦氛圍,讓我們彷彿與作者一同聽到了長空中那南飛雁一聲聲凄厲的哀鳴。這哀鳴,聽來猶如杜鵑啼血,讓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遠及近,轉入對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現作者的凄苦之情。 「滿地黃花堆積,慌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三句話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愛花的,在過去有丈夫為她摘花,但是在這殘秋之季,作者所見、所感卻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紛紛,堆積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誰可以摘花送給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著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飄零的晚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漸漸融入落花中,對花自憐,不由又黯然神傷。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更進一步抒寫作者寂寞難耐的痛苦。常言說「人老伯孤獨」,更何況作者是位感情豐富的文人,這樣獨守窗前,不免觸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況自是令作者甚感凄涼、慘淡和愁苦的,可怎麼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主要寫聲音,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凄絕」感。當作者正在為落花惋惜、為自己憂苦之時,偏偏又下起了雨;雨點打在梧桐葉上,啪啪地響著,一直到黃昏都沒停止。這里作者只寫雨點打在梧桐葉上的情形,然而我們可以想像出,這雨點雖然是打在梧桐葉上,可在凄苦的作者聽來卻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聲聲,是那麼強烈,它敲擊著、震顫著作者的心扉,簡直讓作者不能自抑!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即這情形,怎能用一個愁字寫得盡呢!這是對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梧桐秋雨」等情景,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國之痛,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包括得盡,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詞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中所寫: 「只 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全詞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別致,可謂言盡而意無窮,欲說又休,罷、罷、罷!愁情似水長,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綜觀全詞,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語言、鋪敘的手法寫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較含蓄曲折,心中極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這一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說破,只是極力烘托渲染,層層推進,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寫來盡管沒有一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黨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這比直寫痛哭和淚水漣漣更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這首詞中作者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凄苦哀愁,格調看起來雖顯低沉,但分析此詞不能脫離作者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氛圍。聯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閑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託,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聲聲慢》這首滿含凄苦情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像,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裡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嚮往,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J. 《滿江紅 懷子由作》的賞析
這首詞主要抒發了對長久離別的弟弟的思念之情。全詞主要採用了虛實結合的專手法。滾滾屬東逝的河水和振翅遠去的飛鴻,引發了他對弟弟子由的思念,這是寫實。詞人想像千山萬水把兄弟二人阻隔,以及對過去兄弟二人盟誓退隱的回憶和期待與弟弟早日相聚,以共游「池上」春色的美好願望,都屬於從虛處落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