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黃景仁賞析
❶ 黃景仁 (清)雜感 的解釋
雜感 黃景仁 (清)
將滑鼠移動到顏色不同的字詞上可以看到解釋內
http://www.tenyensoft.com/scwk/qs/hjr_zg.htm
【賞析】
此詩作於青年時期,容為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情懷而作。首聯以仙佛無成喻科場失利,揭出不平則鳴的主旨。頷聯以形象之筆,概括平生不平之氣。風蓬、泥絮之喻,重在外界因素,飽含詩人無盡的感慨。頸聯側重自身,表達了詩人憤世嫉俗,冷眼看世,又自怨自艾的矛盾心境,是廣為傳誦的名句。尾聯寫不平則嗚,不會因別人的勸導而有所改變,體現了詩人倔強的性格。情真語工,含蘊深沉,是黃景仁的代表作品之一。
❷ 夜雨黃景仁翻譯及賞析
夜雨(黃景仁)
瀟瀟冷雨灑輕塵,僵卧空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麥隴,泥版深恐阻寄書人。
希聲或變權中宵雪,貴價先愁來日薪。
歲暮柴門寒較甚,可堪此夜倍思親。
翻譯:
夜雨瀟瀟,一場細雨,把塵埃全都掃凈,僵卧在空盪的屋子裡各種情緒現在變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久旱逢雨,滋潤麥田,讓人欣喜,道路泥濘讓人擔心收不到書信。雨聲稀疏又擔心在後半夜會變成雨夾雪,第二天柴火肯定要漲價了。歲暮柴門,天陰雨濕,特別寒冷,客身在外的詩人在這樣的夜晚加倍想家,想念親人。
賞析
《夜雨》描寫久旱逢雨的農人感到喜悅與害怕雨後道路泥濘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漂泊在外,深深的思鄉念家之情
頷聯運用對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後為農人感到的喜悅與害怕雨後道路泥濘為自己寄信的人難以到來的擔憂進行對比,突出了詩人當時的矛盾心情。表達的情感較為復雜,既有對夜雨的喜愛,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獨、書信受阻的擔憂、生計沒有著落的痛苦,還有深切的思鄉念家之情。
❸ 雜感黃景仁感情賞析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否認了生活。認為它辜負了自己,覺得生活很苦,愛情很苦,活著是負罪,其實有更美好的地方 希望能幫到你,採納哦,ID:易行善意
❹ 綺懷 黃景仁頷聯賞析
綺懷詩
作者: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賞析
「綺」本意為「有 花紋的絲織品」,後來引申為「美麗」,「綺懷」自是一種美麗的情懷,對清代詩人黃景仁來說,這種美麗來自一種愛情失落無處尋覓的絕望,因而更加凄婉動人。 黃景仁年輕時曾同 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但故事卻僅有一個溫馨的開始和無言的結局。正因如此,在《綺懷》之中,籠罩著隱隱約約的感傷。這種感傷,被那種無法排解的甜蜜回憶和苦澀的現實糾纏著,使得詩人一步步地陷入絕望中。 首聯「幾回花下坐 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明月相伴,花下吹簫,美好的相遇。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那伊人所在的紅牆雖然近在咫尺,卻如天上的銀漢一般遙遙而不可及。 第二聯「似此星辰 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這是最讓人稱道的一聯,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記錄著花下吹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卻只有陪伴自已這個傷心之人。詩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現,而正是因為這種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在黃景仁的詩中, 所有虛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個孤獨的人依舊保持著一種望月的姿勢,思念的姿勢。試想,詩人獨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濕了自已的衣裳,打濕了自已的心靈。而這種等待的盡頭卻只能是一片虛無,這種思念的幻滅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滅卻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態,正是最為絕望的一種心態。 第三聯「纏綿思盡 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這句可以和李商隱的《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相媲美。春蠶吐絲,將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詩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將自己重重包圍。春蠶吐絲盡頭是繭,是死,紅燭流淚的盡頭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間最為絕望的結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隱《代贈》詩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句。 尾聯「三五年時三 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尾聯同首聯呼應,三五年時三五之月,自然是「幾回花下坐吹簫」的往昔,而那時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釀成苦澀的酒。而這種苦澀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因為,詩人無法不想念,也就無法同往昔和現實的夾縫之中突圍出來。法國著名詩人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也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黃景仁的七言律詩《綺懷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為這種絕望而更有了魅力。
❺ 黃景仁詩歌的藝術風格
年輩稍晚的詩人中,黃景仁亦曾與袁枚有交往,張問陶的詩曾受到袁枚的贊賞。他們的創作都富於個性和才情,對壓抑人性的封建文化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在詩歌藝術上,黃景仁的成就更加特出,譽之者稱「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包世臣《齊民四術》)。
黃景仁(1749—1783)字仲則,又字漢鏞,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人。四歲喪父,因家貧,早年即為謀生奔走四方。曾任武英殿書簽官,後納捐為縣丞,候選時為債家所逼,欲往西安依陝西巡撫畢沅,病死於途中,年僅三十五。有《兩當軒集》。黃景仁多次應試不中,一生潦倒而多病,窮愁困頓的生活實情也就成為其詩歌的主要內容,如「我生萬事多屯蹶,眄到將圓便成闕」(《中秋夜雨》),「全家都在風聲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都門秋思》),「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別老母》),寫盡寒士的悲酸。但僅以此來看待黃仲則是遠遠不夠的,在他的詩中,還常常表現出對於人格尊嚴的珍視和由此產生的孤傲之情。典型的如《圈虎行》,寫他在北京所見的一次馴虎表演,通過描繪這只猛獸任人驅使、做出各種貌似威風而實則「媚人」的架式,抒發了在統治力量的威壓下人性被扭曲而失去自然天性的沉痛悲哀,具有呼喚英雄人格回歸的潛在意義。著名的《雜感》則寫道: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此詩情緒雖比較低落,但那種自視甚高的兀傲,和堅持要在人世間發出自己聲音的固執,仍可以感受到他那種在輾轉不遇的處境下的頑強性格。這一類詩,反映著乾隆時代文學中個體意識的復甦和強化。
黃景仁的詩以七言之作(包括古體和律絕)最能顯現其特有的氣質,風格深受唐詩影響,但又自出機杼。
對古代詩人,黃景仁最推崇李白,自稱「我所師者非公誰」(《太白墓》)。而長期漂泊、困苦勞頓卻又見聞廣博的生活也使他的詩(尤其是七古)「益奇肆,見者以為謫仙人復出也」(洪亮吉《黃君行狀》),特別是那些描寫壯麗飛動的景色以抒發磊落恣放之情的篇什,明顯透出李白詩的風味,又兼有韓愈、李賀詩的成分。如寫錢塘江觀潮:「才見銀山動地來,已將赤岸浮天外。砰岩磓岳萬穴號,雌呿雄吟六節搖。」
(《觀潮行》)他二十四歲時參加安徽學政朱筠(號笥河)在採石磯太白樓舉行的盛會,即席寫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詩中「是日江上同雲開,天門淡掃雙蛾眉。江從慈母磯邊轉,潮到然犀亭下回」的恣肆而細致的摹寫和「高會題詩最上頭,姓名未死重山丘。請將詩卷擲江水,定不與江東向流」的舒放而自信的情懷,都讓人明顯感到詩人才華的躍動。據說此詩曾讓與會士子擱筆,人譽之為可與王勃當年在滕王閣作賦相比。
黃景仁的七言律絕能廣采博取而自成一格,語言自然秀逸,意象鮮明而具有獨創性,感情表達得很深細,有晚唐特別是李商隱詩的風味,如《感舊》、《綺懷》等篇。「獨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癸巳除夕偶成》)寫孤寂心情,「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綺懷》)寫相思之苦,都善於用精美的語辭寫出憂郁的心緒,令人情為之動而一讀不忘。
黃景仁的詩題材范圍稍窄,但這是他似「東野(孟郊)窮而長吉(李賀)夭」(吳蔚光《兩當軒詩鈔序》)的命運所致。
在他的時代,他終究是最具詩人氣質和才華的,其詩中深層的感染力一直漫滲到現代。
http://www.xiulu.net/wen/nanzi/yanleisheng27.htm
❻ 雨後湖泛黃景仁賞析
雨後湖泛
黃景來仁
風起水參差,舟源輕去轉遲。
一湖新雨後,萬樹欲煙時。
有客倚蘭楫,何人唱竹枝。
蓮娃歸去盡,極浦剩相思。
此中顯見蘇詩風格的化用,《飲湖上初晴後二首》中「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也奇」兩句的意境,為黃仲則由宋挪移到清,而雨後湖光山色的西湖美景卻略同,直可想見一派湖岸煙樹的空濛氣象。
至於西湖的萬千妖嬈姿態,由何入手來描摹,實為技巧,亦決於作者之手筆。仲則意匠獨運,換另一角度深入進湖裡景象,蘭舟載遊人,薄霧間清唱,都是清雅綿密的意象。 「何人唱竹枝」一句恰是全詩之眼所在,筆下似有未盡之情。末句以「蓮」飾「娃」,景物由實化虛,留與讀者不盡之韻味。
昨日秋陽明艷,一掃多日陰霾,漫天皆是碧空染白雲之景色,引人遐想歡欣。重遊戚墅堰圩墩公園之際,漫步於湖光瀲灧間,惟覺缺西湖四岸環繞之山巒。圩墩之水亦有特點,雖波瀾不驚,卻兼具了蘆葦、水草、睡蓮、木芙蓉、菖蒲等各色草木花卉,儼然一幅平湖秋色的美卷。加之遊人絡繹不絕,人人面帶自足的微笑,更為圩墩增添了幾分愜意與舒暢。
❼ 賞析《都門秋思(其二)》黃景仁
《都門秋思》是清代詩人黃景仁所題寫的一首詩作。該詩描寫了京城秋天的景象專,反映詩人的孤獨屬無助和窮愁生活,表示他對封建社會的不滿·最後,詩人作出抉擇:不去依靠最高統治者·它是詩人的悲嘆之聲,不平之鳴·作品形象生動,感情真摯,語言樸素、自然、清新,富有藝術感染力·從這四首詩,我們可以認識封建社會的不合理,了解許多優秀知識分子在舊時代的不幸命運
❽ 魯迅《雜感》賞析200字
首聯開門見山,點出本詩基調:無法參禪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一個「只」字彷彿自嘲,實是發泄對這個世界的不平。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不平鳴,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言也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風中飛蓬飄盡悲歌之氣,一片禪心卻只換得薄倖之名。宋道潛詩有雲:「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騷滿腹的出氣筒。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風蓬,蓬草隨風飄轉,比喻人被命運撥弄,蹤跡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濕的柳絮,比喻不會再輕狂。薄倖,對女子負心。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頸聯更是狂放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隻配讓人用白眼去看,好似當年阮籍的做派;「百無一用是書生」更是道出了後來書生的酸澀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尾聯說不要因為詩多說愁,成了讖語,春鳥與秋蟲一樣要作聲。不是只能作春鳥歡愉,秋蟲愁苦一樣是一種自然。此句傳承以上憤慨之氣,再次將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短暫的一生,大都是在貧病愁苦中度過的。他所作詩歌,除了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懷,也常常發出不平的感慨。七言律詩《雜感》就是這樣的一首詩。
❾ 黃景仁《都門秋思》其三的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詩人的孤獨無助和窮愁生活,表示他對封建社會的版不滿.最後,詩人權作出抉擇:不去依靠最高統治者.它是詩人的悲嘆之聲,不平之鳴.作品形象生動,感情真摯,語言樸素、自然、清新,富有藝術感染力.從這首詩,我們可以認識封建社會的不合理,了解許多優秀知識分子在舊時代的不幸命運.
貧病交迫,仕途困頓,是乾隆年間著名詩人黃景仁的人生寫照.然而在詩歌領域,他取得了巨大成就,藝術風格上有著"哀情"、"豪氣"融為一體的特點.這在其名篇<都門秋思>中有極好的體現.本文試通過對四首詩作內涵的把握,來探討"哀情"、"豪氣"的具體表現及其相互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其詩作內涵及特色.
❿ 清代詩人黃景仁的詩《南望樓》賞析
年輩稍晚的詩人中,黃景仁亦曾與袁枚有交往,張問陶的詩曾受到袁枚的贊賞。他們的創作都富於個性和才情,對壓抑人性的封建文化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在詩歌藝術上,黃景仁的成就更加特出,譽之者稱「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包世臣《齊民四術》)。
黃景仁(1749—1783)字仲則,又字漢鏞,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人。四歲喪父,因家貧,早年即為謀生奔走四方。曾任武英殿書簽官,後納捐為縣丞,候選時為債家所逼,欲往西安依陝西巡撫畢沅,病死於途中,年僅三十五。有《兩當軒集》。黃景仁多次應試不中,一生潦倒而多病,窮愁困頓的生活實情也就成為其詩歌的主要內容,如「我生萬事多屯蹶,眄到將圓便成闕」(《中秋夜雨》),「全家都在風聲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都門秋思》),「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別老母》),寫盡寒士的悲酸。但僅以此來看待黃仲則是遠遠不夠的,在他的詩中,還常常表現出對於人格尊嚴的珍視和由此產生的孤傲之情。典型的如《圈虎行》,寫他在北京所見的一次馴虎表演,通過描繪這只猛獸任人驅使、做出各種貌似威風而實則「媚人」的架式,抒發了在統治力量的威壓下人性被扭曲而失去自然天性的沉痛悲哀,具有呼喚英雄人格回歸的潛在意義。著名的《雜感》則寫道: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此詩情緒雖比較低落,但那種自視甚高的兀傲,和堅持要在人世間發出自己聲音的固執,仍可以感受到他那種在輾轉不遇的處境下的頑強性格。這一類詩,反映著乾隆時代文學中個體意識的復甦和強化。
黃景仁的詩以七言之作(包括古體和律絕)最能顯現其特有的氣質,風格深受唐詩影響,但又自出機杼。
對古代詩人,黃景仁最推崇李白,自稱「我所師者非公誰」(《太白墓》)。而長期漂泊、困苦勞頓卻又見聞廣博的生活也使他的詩(尤其是七古)「益奇肆,見者以為謫仙人復出也」(洪亮吉《黃君行狀》),特別是那些描寫壯麗飛動的景色以抒發磊落恣放之情的篇什,明顯透出李白詩的風味,又兼有韓愈、李賀詩的成分。如寫錢塘江觀潮:「才見銀山動地來,已將赤岸浮天外。砰岩磓岳萬穴號,雌呿雄吟六節搖。」
(《觀潮行》)他二十四歲時參加安徽學政朱筠(號笥河)在採石磯太白樓舉行的盛會,即席寫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詩中「是日江上同雲開,天門淡掃雙蛾眉。江從慈母磯邊轉,潮到然犀亭下回」的恣肆而細致的摹寫和「高會題詩最上頭,姓名未死重山丘。請將詩卷擲江水,定不與江東向流」的舒放而自信的情懷,都讓人明顯感到詩人才華的躍動。據說此詩曾讓與會士子擱筆,人譽之為可與王勃當年在滕王閣作賦相比。
黃景仁的七言律絕能廣采博取而自成一格,語言自然秀逸,意象鮮明而具有獨創性,感情表達得很深細,有晚唐特別是李商隱詩的風味,如《感舊》、《綺懷》等篇。「獨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癸巳除夕偶成》)寫孤寂心情,「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綺懷》)寫相思之苦,都善於用精美的語辭寫出憂郁的心緒,令人情為之動而一讀不忘。
黃景仁的詩題材范圍稍窄,但這是他似「東野(孟郊)窮而長吉(李賀)夭」(吳蔚光《兩當軒詩鈔序》)的命運所致。
在他的時代,他終究是最具詩人氣質和才華的,其詩中深層的感染力一直漫滲到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