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七律長征的千古名句

七律長征的千古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2-22 00:09:01

Ⅰ 有關長征的詩句,越多越好!!!

1、七律·長征

現代: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2、憶秦娥·婁山關

現代: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譯文:西風正壯烈地吹送,大雁鳴霜、曉月當空。曉月當空,嗒嗒的馬蹄令人心碎,軍號聲聲沉鬱低回。不要說群山起伏像鐵般難以逾越,而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1)七律長征的千古名句擴展閱讀

長征勝利的意義;

1、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軍長征,是震驚中外的偉大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2、紅軍長征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長征的偉大勝利,實現了把黨中央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前沿陣地的戰略任務,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沒有照抄照搬國外理論,而是立足本國實際制度、政策、方針、路線,並與盲目照抄、照搬國外理論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堅決而持久的斗爭,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4、通過長征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在革命危急關頭,黨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Ⅱ 七律·長征最出名的一句詩

第一句來:紅軍不怕遠源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Ⅲ 《七律長征》全詩

七律·長征

【現代】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專,烏蒙磅礴走泥丸屬。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3)七律長征的千古名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意識到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參考資料:網路-七律·長征

Ⅳ 七律長征中流傳的名句

1934年月,紅軍第六軍團奉命西征,拉開了長征的序幕;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縱橫14個省,跨越萬水千山,粉碎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的艱難險阻,於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城,宣告了長征勝利結束。1935年9月,紅軍北上甘南通渭時,毛澤東在紅軍副排長以上幹部會上講話,最後他說:「我寫了首詩讀給你們聽聽,不知行不行。」接著便朗誦了《七律·長征》這首詩。此詩最早發表於北平東方快報印刷廠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由青年學生王福時擔任總編輯,是根據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采訪陝北革命根據地和毛澤東的有關報道翻譯匯編的。斯諾為此書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紅軍歌曲和毛澤東的《長征》詩。後經作者親自審定,正式發表於《詩刊》1957年一月號。

這首詩是毛澤東詩詞中流傳最早、影響最大,詩人最得意之作,也是廣大讀者最喜愛的作品。這首詩的手書現在所見有7件之多。1936年,斯諾訪問延安時,毛澤東第一次將自己的書法作品《七律·長征》贈送給外國人,後來又曾書贈給王炳南的妻子、德國人王安娜,還贈給江西農墾文工團演員邢韻聲以及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等。所有這些書作,最值得稱道的是書贈給李銀橋的一件手跡,書寫於1964年4月20日,即李銀橋即將離開毛澤東調往天津工作之時。後來,河北省委書記林鐵曾借去看,1966年「文革」爆發,林鐵被造反派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現在所見是當時林鐵推薦發表在一張省報上的照片。

「這件手書為豎寫橫幅,行草字體,取大草氣勢。有標點、作者署名、書寫時間,形式比較完整。通篇加標點符號,與文字渾然一體,成為作品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用筆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結字欹側程度比從前減少,仍帶有字體大小參差的風格。用筆圓潤遒勁,稍帶澀筆,氣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體』書風成熟後的傑出的代表作。」(季世昌、費枝美《書法家毛澤東》)。

「你看這幅《長征》詩,信筆書來,大小由之,錯錯落落,字距既小,行距又密,整幅作品字與字、行與行打成一片,但密中見疏,能留出不少『活眼』似的空白,因此並不密得透不過氣來,卻給人們神完氣足的感覺。作品用筆有方有圓,中鋒又兼用側鋒,有時點畫峻拔剛斷,有時線條流暢俊逸。這些,都是心手交應的結果,所謂意興所致,記錄了他當時書寫時的心態,也表現了他的書法藝術的造詣。就門道來說,這幅作品堅挺處似歐陽詢而不生硬,豪邁處似張旭而不枯澀,開張處似懷素而不疲細,遒勁處似二王而不嫵媚。這說明毛澤東的書法,既轉益多師又不拘古法,繼承中有所創新。」(沈鴻根《現代書法名家作品鑒賞》)。

值得一提的,李銀橋獲得毛澤東贈送的這件手書後,回家發現「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中少寫了一個「索」字,第二天又請毛澤東提筆在「鐵」字旁加了一個小小的「索」字。後來郭沫若看了贊不絕口,並說「索」字加得猶如神來之筆,巧奪天工,還即興寫過一首詩。而沈鴻根在《現代書法名家作品鑒賞》中卻認為:「在傳統的書法中,書法作品是不寫標點符號的,而這幅作品卻用了標點,這也是一種創舉吧……那個『索』是漏書,而後補上去的,所以寫得特別小,這也是一種臨時救急之法。因此,我想,這幅作品如果不用標點符號,如果不漏『索』字,也許氣派更大,章法也更完美。」

還有一點,我們平時所見的《長征》詩手跡,是被改動了的,包括文7郵票。原作是「金沙浪拍」,而後改為了「金沙水拍」。細心的讀者興許會發現,這個「水」字系同一幅中「萬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的。

Ⅳ 七律長征為什麼是千古名詩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論是從詩的氣概,還是詩的意境和體現的胸懷,都當之無愧是千古名詩。
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長征如此偉大復雜的題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這首《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緻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
「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股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該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該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五嶺山脈彎彎曲曲,高高矮矮,綿延千里,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亘,在紅軍看來,也不過是騰躍著的細小的波浪。高大的烏蒙山脈也不過是往後滾動的小泥球。這是多麼新穎的比喻!把起伏綿延的五嶺山脈這樣的龐然大物也為翻騰著的細小的波浪,把那樣高大的烏蒙山脈比作在腳下滾動的小泥球。想像奇特,誇張已極。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浪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激動;「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