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李商隱訪秋賞析

李商隱訪秋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1 16:31:29

① 李商隱的詩歌賞析

流鶯飄盪復參差,渡陌臨流不自持。
1、流鶯:流鶯當然不僅僅是黃鶯的意思,而且是說流浪的、無處可棲的黃鶯。(現在流鶯變成了一個專有名詞,呵呵)
2、飄盪:是對流鶯的流字的具體說明。飄盪也就是東飄西盪而無所棲止。
3、參差:讀作cēncī,不齊的意思。飄盪得參考,就是飄盪得沒有固定的棲止之所。
4、渡陌:陌,田間小路。渡本來是渡河之間,這里是飛越過的意思。
5、臨流:流,河。臨流,飛在河之上。
6、不自持:無法自我把握。
這一聯的意思是說:流鶯飄飄盪盪,或在田間、或在河上飛行,沒有固定的棲止之所。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1、巧囀:囀,鳥的宛轉的叫聲。
2、本意:本來的用意。這里是有所寄託。
這一聯開始有所寄託,從第一聯單純描寫流鶯的形象,到開始寄託深意,打入自已的感情。
第一句大意是說:流鶯的叫聲如此宛轉,怎能沒有它自己的思想、感情呢?說「豈能」無本意,實際上就是說無人識其本意。
第二句可能有三種理解:
1、別人的良辰未必是我的佳期。
2、我的良辰未必就是佳期。
3、別人的良辰未必是別人的佳期。
綜合起來看,應該是第1種更合理一些。
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這一聯的字面很簡單。就其在詩中的作用來說,也只是一個過渡。上文所說的「不自持」,以及尾聯所說的「傷春」等等,都是在這樣一個「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聯起句與對句之間的對比。起句更側重於流鶯的感受,而對句側重於對其他人們的描述。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1、鳳城:京城的別稱。唐人有詞句「晚逐香車入鳳城」,也是指京城的意思。
這一聯的意思,大體上是說「我」自己也曾經苦於傷春,所以現在不忍聽流鶯的「巧囀」,然後發問道:京城之中,就沒有它的棲身之所嗎?
總體來看:
這首詩首先描述流鶯的棲皇之狀,第二聯起,打入寄託,將自己的感情寄託於流鶯的形象之上:自己巧囀,但無人能識。別人良辰,我無佳期。第三聯主要是時間和空間上的跨度,以及境況的對比。末聯抒發傷感,說諾大的京城,竟然沒有棲身之地,可以一展抱負。詩詠漂盪流轉的黃鶯,藉以托物寓懷、感嘆身世。首聯點題,寫流鶯漂盪參差無窮盡地度陌臨流且不知所向的形影,「不自持」顯見詩人主觀感受。頷聯即承此深入鶯之心理,啼囀婉美自有其意,良辰美景卻未有佳期,可見其「本意」之凄婉內涵。頸聯承「巧囀」進一步寫鶯啼,日夜陰晴,門開戶閉,永不停止,既見鶯之執著,又見無人理解。尾聯關合自身,既已傷春,又聽此悲啼,且因無枝可棲而啼音愈苦,寫鶯與自身至此已融合莫辨。
全詩最重要的兩句是:
巧囀①豈能無本意②

② 菊花李商隱賞析


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回重露,實是答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詩文解釋】
暗淡的紫色,鮮艷的黃色。它們既有陶淵明籬邊菊花的色彩,又有羅含宅中的香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濕,可是害怕夕陽的來臨。願意留在水邊暢飲的人的鸚鵡杯中,希望來到富貴人家豐盛的酒席上。
詞語解釋】
陶令:指陶淵明。
【詩文賞析】
瑟瑟秋風吹謝了百花,此時孤芳自賞的只有秋菊。正因其孤傲高潔,所以才深得陶淵明等名公雅士的喜愛。詩人用平實無華的語言,描繪出了菊花的可人姿態。

③ 灞橋李商隱賞析

李商隱詩鑒賞(15)

教師CN(TeacherCN.COM)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倡導網路文化,部分內容來自網路,如果我們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關權益,請即時與我們聯系,請註明網址及文章,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感謝您的合作!
轉載聲明:如果您要轉載本站文章,請載明出處「教師CN」。
特別聲明:教師CN部分文章需徵求教師CN同意方可轉載,請與我們聯系,經允許後再行轉載。


李商隱
永巷長年怨綺羅,
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
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
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
未抵青袍送玉珂!
這是一首自傷身世的七律,詩的具體寫作年份難以確指 。有些注家認為是大中二年(848)冬為李德裕遭貶而寫,將詩中的一些句子牽合李德裕和詩人的一些本事,不免牽強附會。
此詩寫法非常特殊。前面六句,一句一事。首句寫宮人失寵 。「永巷 」是漢宮中幽閉有罪宮嬪之處。「怨綺羅 」即綺羅(代指宮人)之怨。次句寫分別。「思風波」既指居者思念風波中的行人,也指風波中的行人思念居者。第三句寫娥皇女英的故事。相傳舜南巡,死於蒼梧,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趕到南方,慟哭湘江邊 ,悲痛的淚水滴在竹上,留下了斑斑啼痕。第四句寫羊祜事。西晉羊祜鎮守襄陽,有惠政,死後百姓於峴山建廟立碑,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墮淚。(見《晉書·羊祜傳》)第五句寫王昭君,即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一去紫台連朔漠 」之意。「紫台」即紫宮,就是宮廷。漢元帝與匈奴聯姻,王昭君被遠嫁匈奴。(見《漢書·匈奴列傳》)第六句寫楚霸王項羽兵敗事。項羽被劉邦圍在垓下,兵少食盡, 「夜聞漢軍皆楚歌,乃驚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下數行。」(《漢書·項羽傳》)
這六件事情況不同,性質各異,但卻有一個共同之點,即都含著詩題的一個「淚」字:首句是失寵之淚,次句是別離之淚,三句是傷逝之淚,四句是懷德之淚,五句是身陷異域之淚 ,六句是英雄末路之淚。六件事,六種淚,彼此之間,似乎沒有什麼有機的聯系,粗略看去,好像只是一些典故的堆積。
然而,只要我們認真讀完最後一聯,就會發覺並非如此。末兩句意謂:清晨,我來到灞橋邊詢問不舍晝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一切人間傷心事,哪裡比得上貧寒之士忍辱飲恨、陪送貴人的痛苦啊!何故?因為迎送貴人,必得強顏歡笑,這對才志之士是一種難堪的痛苦。而且這種痛苦的淚水只能往肚裡流淌,這不更甚於以上六種「淚」嗎?詩到此,令人豁然開朗,原來詩的構思異常新奇獨特:前面六句,都是鋪墊襯托,最後一聯,才是本旨。程夢星說 :「此篇全用興體,至結處一點正義便住 。」陳帆說 :「首言深宮望幸;次言羈客離家;湘江峴首,則生死之傷也;出塞楚歌 ,又絕域之悲、天亡之痛也。凡此皆傷心之事,然自我言之,豈灞水橋邊,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貴客,窮途飲恨,尤極可悲而可涕乎!前皆假事為詞,落句方結出本旨。」(見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正由於末聯一收,才把前面六事提挈起來,使它們都對末聯起著襯托作用。
使前六句和結尾二句聯系起來的樞紐,是末句的「未抵」二字,它既把前面六種淚歸結在一點——同末句之淚對比之上,又把前面各種之淚一概抹去,而把青袍寒士潛流心底之淚突現出來,把詩的主旨表現得更加充分。李商隱早年就有「欲回天地」(《安定城樓》)的遠大抱負 ,可終其一生,都是為人幕僚。側身貴官之列,迎送應酬,精神上極其痛苦,這首詩就是詩人感傷身世的表達。

④ 李商隱無題賞析

李商隱是我國唐代後期最為傑出的詩人。繼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後,他和杜牧並稱為「小李杜」。不過,若就對後世的影響而言,他是超過了杜牧的。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蒙矓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為七言近體)堪稱典型。
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
這首詩記敘的應是兩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暫相見後即又離別的景況,這從首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可以知道。「東風」即春風,隱指季節;緊隨著用「百花殘」點出時令,是為春暮。在這樣的時節,兩個相愛的人兒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卻又不得不面臨著分離。相見本已是萬分「難得」,而離別就更為「難舍」。按一般而言,詩歌是先寫景,後抒情;在這里,作者卻是先述離情,再描悲景,更襯出詩人處於「兩難之境」的傷悲心情。「難」之一字,是為全篇的詩眼。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於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
緊接著,作者在頷聯連設兩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兩個意象的出現,極為熨貼。「春蠶」自然承上,並用「蠶吐絲」、「蠟流淚」巧妙比喻,用「絲」諧音「思」,用「到死」、「成灰」與「方盡」、「始干」兩相對照,妙句天成,傳達出刻骨銘心、生死不渝的兒女至情。纏綿悱惻,熾熱濃郁,成為表達堅貞不渝的愛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還寓含著一種超越詩歌本身內容而更具普遍意義的哲理:對工作或事業的忠誠執著,無私奉獻。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義雋永,耐人尋味。
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彷彿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上句寫自己,次句想像對方。「雲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於鬢發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
末聯「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帶有夢幻般的神話色彩。「蓬山」,本來是指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這里用來借指戀人住處——玉陽山西山靈都觀,是很恰切的。「青鳥」,是神話中給王母娘娘當信使的神鳥。當時,詩人處於玉陽山東山,雖與戀人同處一山,距離不算遙遠,但因為他們的愛情不能見容於社會,所以會遭遇到種種的波折和阻礙。句中的「無多路」,可作「沒有多遠的路」或「沒有別的什麼路」來理解,但無論是哪一種解釋,詩人卻都只能寄希望於「青鳥」來探聽消息,可見他們的相見是多麼的難!以此回扣「相見時難」,也更進一步突顯出「別亦難」,這樣就使得全詩首尾圓合、渾然一體了。

⑤ 李商隱蟬古詩賞析


唐代: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雖悲鳴寄恨而無人同情。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可是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行蹤飄忽不定,家園難返,故鄉的田園也早已荒蕪。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舉家清苦。

賞析:
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托物詠懷的佳作。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聯以蟬的生活習性起興。「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這樣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看似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因為蟬本來沒有「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看似不真實了,但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作者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虞世南《詠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頷聯是說,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來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頸聯是說,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頸聯來一個轉折,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這一轉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容。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經常在各地流轉,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這兩句好像和上文的詠蟬無關,暗中還是有聯系的。「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過這一轉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而又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飢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於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進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系。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⑥ 李商隱的馬嵬評析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馬嵬》為詠史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 )故事為抒情對象。詩開首即說「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以鈿合金釵,並堅訂他生之約的傳說故事而言。詩人以玄宗心情設想,直說九州更變,四海翻騰,海外徒然悲嘆,而「他生」之約,難以實現。三四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未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徒聞」、「未卜」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五六句轉入實事。「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指七夕相約之時。「六軍同駐馬」指禁軍嘩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並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 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紀」,歲星十二年一周天為一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約為四紀。「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後生活幸福。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生活幸福。詩人借「莫愁」以寄託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系,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鳴宵柝」,而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鳴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鳴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鳴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
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系。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⑦ 「月」李商隱 賞析

李商隱:月
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
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

觸處 :chù chǔ
到處,隨處。極言其多。

此詩詠月。「初生」指月初的上弦;「欲缺」指十五過後,開始殘缺的下弦。人們常為月虧而惆悵,為月盈而歡喜,作者卻於末句暗喻人團圓未必有情,而是更深的惆悵。
〔賞析〕此詩詠月。「初生」指月初的上弦月剛出來;「欲缺」指十五月圓後的下弦月,開始殘缺。
人們看著不圓滿的初月的十五後欲缺的殘月,問題為月的殘缺而惆悵。這種惆悵是空自惆悵而已!因為月亮即使在最圓滿的時候,也未必就對人有情啊!
通常人們是為月的虧缺恧,為月的盈圓而歡喜。以月的圓缺代表感情有無。李義山此詩卻認為殘缺空惆悵,盈圓也不值得歡喜。「未必圓時即有情」,暗寓人團圓相聚亦未必有情,是惆悵更深。

⑧ 李商隱詩賞析

霜月
霜月·李商隱
霜月 shuāng yuè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全部注釋

1.霜月:《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寒蟬鳴,仲秋之月鴻雁來,季秋之月霜始降。"

2.初聞兩句: 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哀蟬無留響,征雁鳴雲霄。"《晉書·樂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樓與天連。"按:"水接天"之水,一說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華如水。則此句乃言秋空明凈,月色澄清。

3.青女兩句:《淮南子·天文訓》:"至秋三月,地氣不藏,乃收其殺,百蟲蟄伏,靜居閉戶,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誘註:"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謝庄《月賦》:"集素娥於後庭。"李周翰註:"常娥竊葯奔月,……月色白,故雲素娥。"嬋娟:左思《吳都賦》:"檀葯嬋娟,玉潤碧蘚。"呂向註:"檀葯嬋娟皆美貌。"斗嬋娟即比美。

此詩作年無考。馮《注》以為艷情詩。僅從文本看,詩寫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靜態描寫,而借神話傳說宛言月夜冷艷之美。首句以物候變化說明霜冷長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華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寫超凡神女,爭美競妍。詩以想像為主,意境清幽空靈,冷艷絕俗。頗可說明義山詩之唯美傾向。

秋天,草木搖落而變衰,眼裡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約枯黃,黯然無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卻顯得分外光明皎潔。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著什麼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盡管「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絕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見出霧鬢風鬟之美。她們的綽約仙姿之所以不同於庸脂俗粉,正因為她們具有耐寒的特性,經得起寒冷的考驗啊!

寫霜月,不從霜月本身著筆,而寫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詩里是作為霜和月的象徵的。這樣,詩人所描繪的就不僅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攝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這精神是詩人從霜月交輝的夜景里發掘出來的自然之美,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在混濁的現實環境里追求美好、嚮往光明的深切願望;是他性格中高標絕俗、耿介不隨的一面的自然流露。當然,我們不能說,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詩人隱以自喻;或者說,它另有所實指。詩中寓情寄興,是不會如此狹隘的。王夫之說得好:「興在有意無意之間。」(《姜齋詩話》)倘若刻舟求劍,理解得過於窒實,反而會縮小它的意義,降低它的美學價值。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6296628.html?si=4
回答者:灞柳隨風 - 舉人 四級 10-7 11:28

⑨ 唐·李商隱《菊花》的賞析

菊 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詩文解釋】 暗淡的紫色,鮮艷的黃色。它們既有陶淵明籬邊菊花的色彩,又有羅含宅中的香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濕,可是害怕夕陽的來臨。願意留在水邊暢飲的人的鸚鵡杯中,希望來到富貴人家豐盛的酒席上。 【詞語解釋】 陶令:指陶淵明。 【詩文賞析】 瑟瑟秋風吹謝了百花,此時孤芳自賞的只有秋菊。正因其孤傲高潔,所以才深得陶淵明等名公雅士的喜愛。詩人用平實無華的語言,描繪出了菊花的可人姿態。

⑩ 訪秋 李商隱

訪 秋

李商隱

酒薄吹還醒,樓危望已窮。江皋當落日,帆席見歸風。

煙帶龍潭白,霞分鳥道紅。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

【部分注釋】

①訪秋:尋訪秋色秋意。作於大中元年秋,為詩人客居桂林所作。

②望已窮:已可極望。

③江皋:江邊高地。

④歸風:指南風。作者家鄉在北。

⑤龍潭:即《桂林》詩所謂「龍移白石湫」之白石湫。

⑥只是有丹楓:謂除丹楓外不見秋意。

【名家賞析】

此詩作於大中元年(847)秋天,時年三十五歲。這一年,牛黨進一步排擠李黨,李黨的給事中鄭亞被外放為桂管防禦觀察使(治桂州,即今廣西桂林市),李商
隱被鄭亞聘為幕中掌書記,五月到達桂州。詩人此次南行,家眷留於長安,遠道間關,孑然一身,不無孤獨之感;加之政治上受到排擠,情緒憂傷。這首《訪秋》,
就隱涵著作者的這種心情。詩意深曲含蘊,意脈不露,耐人咀嚼。

首聯:「酒薄吹還醒,樓危望已窮。」詩篇一開始就蘊含著深沉的愁苦。詩人萬里投荒,愁思難已,於是借酒澆愁,誰知酒味淡薄,無法澆滅那心中熊熊燃燒的思家
念國之火,愁思反而愈加沉重。他登上高樓遙望北方的家鄉,西風吹來,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園杳不可見,心情更加郁悶。這兩句起勢陡健,發唱警挺。劈頭
一句「酒薄吹還醒」,是經過長久的離別,嘗盡愁苦滋味以後,盤紆於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傾瀉,給人以十分強烈的感染。次句「樓危望已窮」,緊接著描畫出詩人登
臨極目,北望鄉關的情景,著墨不多,卻鮮明如在目前。兩句情景交融,蘊含著深厚的詩意;「還」字、「已」字,使得詩句上下緊密聯系,曲折起伏。而「望」
字,又點明了詩題中的「訪」,並領起全篇,可謂一詩之「眼」。從開始兩句中,就體現出了詩人精心安排的藝術匠心。

中間兩聯,就是詩人望中所見,而見中又寓所感。詩人先是使用反襯手法,通過落日歸帆的景象,來表現自己有家難歸的苦悶。「江皋(音gāo,岸也)當落日,
帆席見歸風」,詩人縱目望去,落日的余輝正照在江岸上,江中歸船的帆席鼓滿西風,正在輕快地駛回。見此情景,詩人想到自己的家鄉遠在萬里之外,不知何時才
能歸去,當此西風落日之際,家中的妻兒說不定正在急切盼望自己呢,心中不免湧起異鄉作客的惆悵。通過反襯,思鄉之情被表現得曲折而又強烈。接著,詩人又換
用烘染的手法,通過對龍潭鳥道的描寫,來進一步暗示自己的鄉思。「煙帶龍潭白,霞分鳥道紅」,是說漸起的暮靄,有如輕紗般地籠罩在龍潭上,潭水一片銀白
(桂林附近有「白石湫」,俗名白石潭,龍潭乃其別稱);餘霞照在只有鳥兒才能飛過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嶺嶺被映成一片紅色。這兩句初看起來,山紅水白,好象
一片美景,但仔細品味,卻不難發現包孕其中的異鄉情調,以及客居異地時在日暮時分很容易勾起的鄉國之思,作者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點的景色,來烘染出自己的
鄉思,隱而不顯,含蘊深沉。這兩聯描寫景物十分形象生動,但又簡潔凝煉,原因在於作者善於選取典型物象。前一聯只用「江皋」、「落日」、「帆席」、「歸
風」四種物象,就生動地畫出了一幅落日歸帆圖;後一聯也僅采「煙」、「龍潭」、「霞」、「鳥道」四種物象,就組成了一幅桂州山水畫,筆墨經濟,畫意濃郁,
使人如身臨其境。每兩種物象中用動詞聯結,互相映帶,交織融會,頓然產生活潑生動之感。而動詞的安排,前一聯的「當」、「見」在第三字,後一聯的「帶」、
「分」在第二字,這就使得詩句在節奏上發生變化,讀來頓挫起伏,別具一種抑揚跌宕的聲情美。

最後一聯:「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繳清題目《訪秋》,含蘊地表露出思鄉的急切心情。詩人因為思鄉,連北方的秋色也覺得可愛,所以要登樓尋訪秋意。然
而,因為「桂州地暖無秋色」(《桂州路中作》),登樓而訪,卻望不見往年習見的北方秋色,心情怎不格外悵惘?而此時此地,那殷勤地報告秋意的,只有一樹樹
火紅的楓樹,給人一點點難得的慰藉。詩人用「殷勤」和「報」,將丹楓人格化,在一片蒼茫寥落中,特別報告了令人憶念而尋訪的秋意,顯得多麼富有深情!而
「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實地寫出了桂州地暖的自然特點,另一方面也婉轉地表示出作者在桂州的孤獨處境和落寞情懷,那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倒遠不如看似無情實
多情的丹楓親近,作者在異鄉的艱難,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鄉之念,在這里被表達得更為曲折和深沉。最後一聯,字字浸透著作者的思鄉之淚,那火紅的丹楓,又給
人留下想像的餘地,令人回味無盡。

詩題「訪秋」,而全詩通過形象的景物描寫,婉曲深沉地表達出無窮的鄉思,這已是一層曲折。中間各聯在具體的描寫中,又起伏變化,峰迴路轉,用筆極盡曲折之
妙。雖然如此,但全詩並沒有那種過分渺茫和無從捉摸的感覺,而是有消息可尋,含蓄而不晦澀。全詩扣緊「望」字,筆不旁騖,蟬聯而下,在宛轉曲折中又顯得流
暢自然,讀來一氣貫注,天然渾成。詩篇開始以精切的對句起筆,最後以散句作結,在精整中不乏自然之姿,在謹嚴中又留下不盡的余響,耐人尋味。秦似說:「李
商隱詩,佳品如紅櫻桃,燦然奪目;劣品如生芭蕉,味澀肉硬,不能下喉。」(見《兩間居詩詞叢話》)這首《訪秋》,可謂李詩中的佳品,真如一顆玲瓏鮮活的
「紅櫻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