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漢宮秋賞析

漢宮秋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1 16:18:57

Ⅰ 馬致遠《漢宮秋》賞析

1、藝術特色鮮明,結構精妙。第一折寫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點污圖像,發入冷宮。可是漢元帝在一次巡宮的時候,聽到其琵琶聲,發現是一位容貌出眾、多才多藝的女子,對其產生了強烈的愛情。這一節氣氛歡快,元帝與昭君沉浸在幸福之中。

2、第二折和第三折寫毛延壽把美人圖獻給了匈奴呼韓邪單於,於是呼韓邪以武力威脅漢朝,強迫漢王朝交出王昭君。漢元帝本來堅決不讓王昭君出塞,無奈文武大臣都怯懦無能、畏刀怕箭,沒有人敢帶兵去抵抗匈奴。漢元帝費盡口舌反反復復責備群臣,他們仍然是不出任何抗擊匈奴的計策。

最後漢元帝只好到灞橋為昭君餞行,眼睜睜看著被匈奴使者帶走。王昭君到漢番邊界即投江自盡。在這兩折中,漢元帝面臨著意想不到的災禍,竭盡全力掙扎,終於沒能逃脫悲苦的命運。他由歡樂的頂峰一步步跌入痛苦的深淵。

漢元帝與王昭君的離別是整個故事最大的轉折點,也就是邏輯上的高潮。在《漢宮秋》這個劇本中,邏輯上的高潮與感情上的高潮並沒有重疊在一起,因為漢元帝滿腹的辛酸和悲苦在送別時還沒來得及盡情傾訴。

3、第三折邏輯上的高潮的出現,已經造成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情勢,從而為後面抒發感情上的高潮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前三折的戲全都指向一個明確的目標,全是為第四折積蓄力量。由於前三折鋪墊得好,才能形成一個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

4、第四折的構思非常巧妙,作者讓漢元帝做了一個夢,夢見昭君從匈奴逃回漢宮,但他還沒來得及與昭君細訴衷腸就被大雁的叫聲驚醒。於是,他徘徊於殿前,對著大雁淋漓盡致地傾訴了極度苦悶憂傷的感情。

(1)漢宮秋賞析擴展閱讀:

《漢宮秋》主題鑒賞:

作品的主要內容描寫了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愛情,同時,又寫出了王昭君對祖國的感情,並把這兩方面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此外還批判了封建社會昏庸無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們存大敵壓境時的怯懦態度;批判了他們在太平時可以共享太平宴,國難時卻不如一個女子。

這個劇本的創造,抒發了反對民族壓迫的感情;當時正處在民族壓迫極為嚴重的元代,因此,這個劇本富有現實意義。但這個劇本所寫的,並不符合史實。王昭君並沒有自殺,而是嫁到匈奴去的,作者是借古諷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宮秋

Ⅱ 漢宮秋 賞析

VG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Ⅲ 白樸的作品賞析

梧桐雨
白樸《梧桐雨》第四折賞析
1、唐明皇避亂西逃,行至馬嵬坡,六軍不行,殺死楊國忠,縊死楊貴妃。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玄宗回到長安,退居西宮養老。他既失掉了愛情,也失去了權柄;他既未能以權勢保護住他們的愛情,也沒有因為犧牲愛情而保住他的權力。在愛情權力兩失的情況下他憂心如焚,每日里空對楊貴妃的畫像,痛苦不堪。這一折二十三支曲子就是抒寫唐明皇思念楊貴妃的凄楚情懷。
[端正好]至[呆骨朵]五曲寫唐玄宗面對楊貴妃真容引起的懷念與感傷。這里有還京兆半年來孤辰難熬的敘述。也有白發新添瘦骨嶙峋的肖像描繪;有畫軸高挑放聲高叫的思念,也有叫而不應雨淚嚎啕的憂傷;有對往昔笙歌筵舞賞心樂事的懷念,也有對生死愛情半路夭折的痛悼;有對神明鑒察之下誓約終未履行的愧悔,也有對無權柄謝位辭朝無可奈何的哀嘆,真可謂百感交集。聲淚俱下,充分展現了唐玄宗復雜的心理狀態。 唐明皇面對楊貴妃畫像憂愁無法排遣,便去沉香亭閑行遣悶。地點也由殿宇內轉換為亭皋邊。沉香亭曾是唐明皇與楊貴妃御園小宴、啖荔枝、舞霓裳追歡取樂的地方。如今怎能不見物思人,觸景傷情。[白鶴子]至[倘秀才]五曲即是寫唐玄宗在沉香亭畔對楊貴妃的回憶和物在人亡的哀傷。「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纖腰」兩句曲詞是從《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演化而來。作者運用巧妙的比喻和豐富的聯想,寫唐玄宗對往昔歌舞承平榮華富貴的追憶和對楊貴妃的想念。可是眼下卻是「翠盤中荒草滿,芳樹下暗香消。空對井梧桐,不見傾城貌。」劇作通過今昔對比,抒寫唐明皇對往日繁華一去不復返的無限悵調。
唐明皇回到寢殿,時間已由白晝轉入夜晚。景物更加衰敗,色調更加昏暗,人物心境也更加憂傷。[芙蓉花]至[黃鍾煞]十三首曲文抒寫唐明皇的寢殿驚夢,作者以具體形象為喻,極寫唐玄宗內心的哀傷。
前三曲寫唐明皇入夢前的孤寂和焦躁。作品渲染一種獨特的氛圍來烘托主人公的心境。暗淡的串煙,昏慘的銀河,喧鬧的秋蟲,滿地的陰雲,狂惡的西風,飄落的敗葉,琅琅的殿鈴,簌簌的朱簾,叮當的鐵馬,造成凄涼、陰慘、焦灼的氣氛,有力地襯託了唐明皇孤寂、憂郁、煩躁的心緒。作者運用滴溜溜、疏剌剌、忽魯魯、廝琅琅、撲簌簌、吉叮當等象聲詞和狀形詞摹寫景物的聲響和形態,更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
[倘秀才][ 雙鴛鴦]二曲直接寫夢會。唐明皇剛剛入睡,就夢見楊貴妃請他長生殿赴宴,楊貴妃生前的嬌態和往日的榮華富貴又浮現在眼前。可是轉瞬間睡夢又被驚醒,一切皆成虛幻。「好夢將成還驚覺,半襟情淚濕鮫綃(神話傳說中鮫人織的綃,泛指薄紗)。驚夢之後,內心更加感傷。
追尋驚夢的原因,白樸把視野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梧桐雨。[蠻姑兒]以下數曲極力鋪敘「秋夜梧桐雨」的自然景象,造成一種凄愴冷落的意境,抒寫唐明皇孤凄、愁苦、頓亂的心境。作者嘔心瀝血,傾注全部心力和才思,以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和修辭方式,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描繪雨打梧桐的意象。作品摹寫梧桐雨以樓頭過雁、階下寒蛩、檐前玉馬、架上金雞作反襯,以楊柳雨、梅子雨、杏花雨、梨花雨、荷花雨、豆花雨作對比,以「玉盤中萬顆珍珠落」、「玳筵前幾簇笙歌鬧」、「翠岩頭一派寒泉瀑浮」、「綉旗下數面征鼙操」、「噴泉瑞獸臨雙沼」、「食葉春蠶散滿箔」、「花奴羯鼓調」、「伯牙水仙操」作比喻,以「洗黃花,潤籬落;漬蒼苔;倒牆角;渲湖山;漱石竅;浸枯荷、溢池沼」作排比,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梧桐雨》對雨聲的描寫可以同《西廂記》「聽琴」一折對琴聲的描繪相媲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景物的描寫,並不是孤立和游離的,作者時時刻刻
都使景物的描繪與人物感情的抒發相契合,人物心理既是景物描寫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每首曲詞結尾都把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作為景物描寫的歸宿,寫自然景象所引起的主人公心理感受,層層遞進地抒寫主人公情感的演變歷程。如先是怨雨驚夢「把愁人定虐」,後又煩雨「惹的人心焦」,繼而又惱雨「相聒噪」,最後又恨「雨和人緊廝熬」,「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了」,以至憤怒地要「把潑枝葉做柴燒,鋸倒。」孟稱舜說得好:「只說雨聲,而愁恨千端,如飛泉噴瀑,一時傾瀉。」這幾首曲文寫雨聲,既以景物作為人物感情的襯托,又採用移情的方法使景物塗抹上人物的感情色彩,由景入情,情由景生,以景襯情,景中有情,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意境,充分展現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在大量描摹梧桐雨的過程中,作者又把梧桐樹作為聯想的條件,中間穿插[滾綉球]一曲,寫唐明皇的情惠:「是兀那歡會栽排下,今日凄涼廝輳著。」今天的凄涼是由往日的歡會所栽排,昔日的驕奢淫逸造成如今的死別生離。盛極而衰,樂極哀來,唐明皇自己吞食自己種植的苦果。這句點睛之筆,是主題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人生底蘊的深刻揭示,具有很強的諷喻性。
繁華已去,盛景不再,失去的永遠失去了,只剩下孤獨寂寞時的悔恨和哀怨。這種由盛至衰的人世滄桑的悲劇,通過李、楊故事敷演出來,尤為動人心魄。帝王雖能享受常人難以企及的富貴,教人羨慕,可卻無法避免一般人都會遭遇到的痛苦。往日的歡樂越多,失落後的痛苦也就越深。
白樸不愧是大手筆,能將一個眾人熟知的歷史故事,處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響。但《梧桐雨》一劇之所以動人,還在於它融進了作者對戰亂不幸生活的切身體驗,借劇中人物表達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時聽雨的一縷哀思和無端憤慨,寫得百轉千回。
那點點滴滴的梧桐雨,令人悵惘不已。
2、這一折藝術構思異常奇特巧妙。元雜劇的慣例是「先離後合,始困終亨
」,第四折多是以大團圓結尾。本折則不同。它既沒有眾多的出場人物,也沒有起伏跌宕的情節,又沒有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登場人物除宦官高力士外,只有唐明皇自己,實際上是一折獨角戲。全部曲詞都是表現唐明皇的內心活動。如果說第三折馬嵬兵變是情節演進的邏輯高潮,而這一折則是劇情發展的情感高潮。全折都是從《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意演化而來,並以之名劇。白樸以他獨特的藝術構思,為唐明皇思念楊貴妃布置了一個典型環境,時間是深秋的夜晚,地點是蕭索冷落的深宮。這里曾經是唐明皇和楊貴妃七夕盟誓宴樂歌舞的地方,如今人去樓空,面對的只有一幅畫軸,唐明皇怎能不倍感憂傷。作者把畫像作為主人公抒發感情的對象,以夢會寫情思。叫畫不應,轉而盼夢里來到;好夢將成,又被梧桐雨驚覺。梧桐雨不僅是唐明皇憂傷的陪襯而且又成為他發泄感情的對象。使唐明皇的內心積怨如噴泉般傾瀉而出,從而使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水乳交融和諧一致,造成一種濃郁的悲劇氛圍,堪稱絕唱。《梧桐雨》第四折與《漢宮秋》第四折有異曲同工之妙。孟稱舜評《梧桐雨》雲:「此劇與《孤雁漢宮秋》格套既同,而詞華亦足相敵。一悲而豪,一悲而艷;一如秋空唳鶴,一如春月啼鵑。使讀者一憤一痛。淫淫乎不知淚之所以,固是填詞家巨手也。」王國維也說《漢宮秋》「雄勁」,《梧桐雨》「悲壯」,可並稱「千古絕品」。他們都是把《梧桐雨》和《漢宮秋》並譽的。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使《梧桐雨》被列為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

Ⅳ 秋思 (馬致遠) 鑒賞

5.《天凈沙秋思》

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准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後,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這篇作品除最後一句外,全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著「情」來寫的,這就是它藝術上的動人處。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隱田園,寫出許多「嘆世」之作。一生著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馬丹陽》《黃粱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並寫有小令、套數二百餘首,經後人輯入《東籬樂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這些評價,並非溢美之辭。

(一)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麼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乾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二)

為了進一步理解這首小令在藝術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較賞析。據元人盛如梓《老學叢談》記載,馬致遠的《天凈沙》實有三首。

其一為:

瘦藤(《樂府新聲》作「枯藤」)老樹昏鴉。

遠山(《樂府新聲》作「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斜陽(《樂府新聲》作「夕陽」)西下。

斷腸人去天涯(《樂府新聲》作「在天涯」)。

其二為:

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聲新雁。黃雲紅葉青山。

其三為:

西風塞上胡笳。月明馬上琵琶。那(「那」字疑誤)底昭君恨多(「多」字疑誤)。李陵台下。淡煙衰草黃沙。

二、三首,雖然也都寫的是秋景,也都用較少的文字,寫出七八種以上的景物,但都沒有《天凈沙秋思》里夕陽西下夜幕將臨的氣氛,第二首有景無人,第三首引用典故,有恨有愁,但秋意不濃。至於第一首中的「瘦藤」「遠山」「斜陽」「去天涯」等詞語,可能是馬致遠的初作,也可能是傳抄之誤。如果與《天凈沙秋思》作比,且不說,「瘦藤」中的「瘦」,「遠山」,「斜陽」中的「斜」和「去天涯」中的「去」,在音韻上是否恰當,僅就這一些字詞的意義來說,遠不如現在所見的《天凈沙秋思》精當。「瘦藤」與「枯藤」相比,「枯」更富有蒼老衰敗的特徵,「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動物,很少見於描述草木,而且此處用「瘦」字,與下文「瘦馬」重復,顯然不妥;「遠山」與「小橋」相比,結合上句來看,枯藤、老樹、昏鴉,是一組緊密連接的景物,小橋、流水、人家,也是一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見小溪流水,則應是近景,「小橋」比「遠山」更為恰當;「斜陽」與「夕陽」相比,「斜陽」又稱日斜,「夕陽」是傍晚的太陽,用夕陽更加准確;「去天涯」與「在天涯」相比,「天涯」在這里作異鄉講,遊客所處的環境本已是異鄉,「在異鄉」自然比「去異鄉」更為真切。

古人稱千錘百煉的詩文為「一字不易」。經過上述比較,我們更能體會到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遣詞造句的功力,也更可見出其表情達意的藝術匠心。

Ⅳ 有關秋天的古詩詞(帶點賞析的) 快呀!!!!!!!!!!!!!!!!!!

《山行》賞析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①

霜葉紅於二月花。

〔注釋〕

①「停車」句:因愛楓林晚景而停車觀賞。坐:因。晚:天晚。

〔品評〕

這首詩,看來是從長途旅行圖中截取的「山行」片斷。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詩人已經趕了一天路,該找個「人家」休息了。如今正「遠上寒山」,在傾斜的石徑上行進。順著石徑向高處遠遠望去,忽見「白雲生處有人家」,不僅風光很美,而且趕到那裡,就可以歇腳了。第二句將「停車」提前,產生了引人入勝的效應。天色已「晚」,「人家」尚遠,為什麼突然「停車」?原來他發現路邊有一片「楓林」,由於「愛」那片夕陽斜照下的「楓林」,因而「停車」觀賞。「停車」突出「愛」字,「愛」字引出結句。

黃叔燦《唐詩箋注》雲:「『霜葉紅於二月花』真名句。」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雲:「詩人之詠及紅葉者多矣,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膾炙詩壇,播諸圖畫。惟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艷,謂勝於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咸備,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宜司勛特賞於艷李穠桃外也。」不錯,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美艷絕倫,但被 「悲秋意識」牢籠的封建文人卻很難產生美感。用一個大書特書的「愛」字領起,滿心歡喜地贊美楓葉「紅於二月花」,不僅寫景如畫,而且表 現了詩人豪爽樂觀的精神風貌。

「寒山」、「石徑」、「白雲」、「人家」、「霜葉」,由「上寒山」、「停車」的主人公用驚喜的目光統攝起來,構成一幅秋山旅行圖。當然,說這 是「圖」, 並不確切, 因為「上寒山」、「白雲生」、「停車」都是動態,「愛」更是活潑潑的心態,都畫不出來。

全詩的重點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鋪墊作用。第一句用「寒」字,是為了喚起第四句「霜葉」;每二句寫「白雲」,是為了用色彩的強烈對比反襯第四句的「霜葉」異常「紅」艷,給人以「紅於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鋪墊還是由急於趕路而突然「停車」以及由此突出的那個「愛」字,前面已分析過了。還有「楓林晚」的那個「晚」字,意味著夕陽將落,火紅的光芒斜射過來,更使滿林楓葉紅得快要燃燒。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像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Ⅵ 馬致遠 《漢宮秋》 賞析

寫西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全劇四折一楔子。

Ⅶ 《漢宮秋》的思想內容是什麼

馬致遠《漢宮秋》思想內容 作為一部典型的悲劇作品, 《漢宮秋》主要表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思想主題: 對社會現實政治的揭露與批判:這一主題是通過對兩類人物的刻畫實現的。一是以毛延壽為代表的 1、對社會現實政治的揭露與批判 叛臣,作為中大夫,他「鵰心雁爪,做事欺大壓小,全憑讒佞奸貪,一生受用不了」「因我百般巧詐, ; 一味諂諛,哄地皇帝老頭兒十分歡喜,言聽計從。朝里朝外,哪一個不敬我,哪一個不怕我?我又學 的一個法兒,只是叫皇帝少見儒臣,多昵女色,我這寵幸才得牢固」 。他對漢元帝建議說: 「陛下,田 舍翁多收十槲麥,尚欲易婦,況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合無遣官遍行天下,選擇室女。不分王侯 宰相,軍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莊,盡選將來,以充後宮,有何不可?」在選擇 宮女中,敲詐勒索,迫害賢良,一旦事情敗露,就投敵叛國。在《漢宮秋》中,作者是將其作為政治 危機的罪魁禍首,對其極其憤慨,因而其結局也將極其悲慘。一是以尚書為代表的文武大臣,他們平 時「山呼萬歲,舞蹈揚塵, 」而一旦國家處於危機之中,卻全都束手無策,是一群不能安社稷,定戈矛 的廢物。因而在作品中,作者借漢元帝之口,對他們進行了強烈的譴責。漢元帝譴責說: 「興廢從來有, 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祿命懸君口。太平時賣你宰相功勞,有事處把俺佳人遞流。你們干請了皇家俸, 著甚的分破帝王憂?那壁廂鎖樹的怕彎著手,這壁廂畔欄的怕顛破了頭」「當日個誰展英雄手,能梟 ; 項羽頭,把江山屬俺炎劉?全虧韓元帥九里山前戰斗,十大功勞成就。您也丹墀里頭,枉被金章紫綬; 您也朱門里頭,都寵著歌衫舞袖。恐怕邊關透漏,央及家人奔驟。似箭穿著雁口,沒個人敢咳嗽」「我 ; 道你文臣安社稷,武將定戈矛;您只會文武班頭,山呼萬歲,舞蹈揚塵,道那聲誠惶頓首。 」 通過對漢元帝「不自由」處境的描寫,對帝王身份的尊貴提出了懷疑,

Ⅷ 有關馬致遠的《漢宮秋》 的賞析

《漢宮秋》借「昭君出塞」這一歷史題材,環繞著漢元帝、王昭君的形象,像人們揭示的主要是對歷史、對人生的體悟,作者通過戲劇沖突,抒發自己無法主宰命運,只是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漢宮秋》並不是一出以情節取勝的悲劇,它的戲劇沖突在第二折就基本上解決了,第三折是個尾聲。而觀眾歷來並不以矛盾的解決為滿足,還要傾聽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膾炙人口的曲子,細品第四折漢元帝被孤雁喚醒後的一整套抒情唱段,馬致遠是向來為人稱道的文采派作家,《漢宮秋》不但文思精妙,文采斐然,尤擅長把外界景物的描繪同人物內心感情的抒發融為一體,因景生情,以情化景。

(一)、「悲秋」的情感母題

秋天是一個令人傷感的季節,秋風蕭瑟,草木枯黃,這種悲涼的氛圍,正好給多愁善感的中國文人提供了一個抒發內心愁苦的機會,當他們把這種情懷融入筆端時,便產生了一種延續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懷。

開創「悲秋」先河的是宋玉。他的《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一句製造了一種蕭瑟冷落的氣氛,並在這一氣氛中抒發幽怨悲哀的情緒。《漢宮秋》就是在這種「迥野悲涼,草已添黃」的秋境里抒發蒼涼無奈之情。

《漢宮秋》以「秋天」的意境作為結撰全劇的背景,突出秋的蕭瑟悲涼,更使整個戲籠罩著荒寞的氣氛,表達了作者對時代的體驗和認識。所運用的意象極具悲涼之意,冷宮、琵琶、灞橋、孤雁等這些都統攝在「秋天」的意境之中,凄愴而又無可奈何的喟嘆!

(二)、良宵寂寂,琵琶為媒

「琵琶」聲幽咽,似乎是怨女的代言之物,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道出了閨婦之怨,己之心酸,青衫濕透只因「同是天涯淪落人」,此後的相知,竟不問,但得「相符何必曾相識」。

「琵琶」總給人以幽怨之覺,離情之意,痴情女子總被輕別離之人而傷。此後的《琵琶記》更是趙五娘的一曲悲歌:攜一琵琶千里尋夫。

《漢宮秋》里,昭君被陷害入冷宮,夜深孤悶之時,彈得幾曲琵琶消遣,誰知冷宮琵琶遇著富貴閑人,寂寞心恰逢寂寞主,便有了「特來特來填還你這淚搵濕鮫綃帕,溫和你露冷透綾波襪。」,細品之,漢元帝也不是真心痴情,只是一時寂寞,有緣相逢,填補昭君的幽怨,也填補自己荒淫無恥貪婪的心。琵琶成了媒人,讓這兩「五百載合有的鴛鴦配偶」牽在了一起,但隱約中又暗含了別離。

(三)、大義和番,灞橋餞別

在馬致遠筆下,文武百官都是一批「干請了皇家俸」卻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廢物,平時「山呼萬歲,舞蹈揚塵』,一旦有事便「似箭穿著雁口,沒個敢咳嗽」,漢元帝只是個「空掌著文武三千隊,中原四百州」臨屈叫一聲「不自由」,卻要靠「割鴻溝」,獲得苟安。這與楔子他一上場就說「邊塞久盟和議策,從今高枕已無憂」形成鮮明反差,諷刺效果十足。昏庸無能的皇帝只能哀嘆「一將難求」,萬念俱灰只待王昭君大義和番。

由此,第三折寫灞橋餞別,先寫別離場景的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字字著色,語語聲情。「鑾輿咸陽」一下,以首尾相接,四環相生的疊句,抒發別後凄涼的想像,節促音哀,沉痛欲絕,,至【收江南】曲,下轉語「不思量,除是鐵心腸」見得這種因國家衰弱帶來的民族災難,絕不是漢元帝個人的悲哀,意境就更深沉廣闊了。煞曲寫元帝佇立凝望,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佇立多時,徘徊半晌,猛聽得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亮,卻原來滿目牛羊,是兀那載離恨的氈車半坡里響。」,這與《西廂記》長亭送別折收尾相似,但境界更闊大,神情更逼真。

「灞橋」作為送別之地,古就蘊含著別離之意,有李白的「灞橋折柳」,再加上「陽關三疊」,送別之地更添別樣凄苦。

(四)、掛圖思美,孤雁破夢

掛美人圖,「對銀台一點寒燈」,與白居易的「孤燈挑盡未成眠」一樣,寫盡相思,突出其纏綿痴情的形象,第四折關目,從元帝掛圖解悶,夢會昭君,到聽孤雁飛鳴而哀傷欲絕,與《梧桐雨》寫唐明皇還京,供養真容,夢見貴妃,聽梧桐雨聲而抒發悲情相類似。

人去樓空,孤雁哀鳴,「一聲聲繞漢宮,一聲聲寄渭城」,凄厲地伴他度過寂寞的黃。整個戲就在濃郁的悲劇氛圍中結束,含蓄而深沉地傳達出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意境。

「雁」是傳遞相思的使者,「魚雁傳書」傳的是相思,留的是等待,寄得是愛;「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這離別前的叮嚀,以後全憑雁互傳情愫了。

「雁」又經常帶來傷感思念,「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又是一年雁回,秋風盡,等待的還是沒有來。大雁陣陣,而失偶孤雁則更是悲涼。孤雁之鳴帶給失偶之人的是難忘的情懷,無法排遣的憂愁,這聲斷衡陽的夜空里,秋風瑟瑟,林風瀟瀟,美人不再在,那青冢之恨,黒江之曲、悠悠長存。

Ⅸ 急需元雜劇賞析

《西廂記》賞析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賞析 通常被稱作「長亭送別」的第四本第三折,是王實甫《西廂記》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在第四本第一折「酬簡」和第二折「拷紅」中,鶯鶯終於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同張生私下結為夫妻的決定性一步。這種出於男女雙方真誠相愛的自主選擇,使封建禮教的維護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問紅娘嚴加追究。但紅娘抓住了老夫人理虧的要害,非但拒不認罪,,反而條分縷析,歷數老夫人過錯,使她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待經官呵,玷辱家門。罷罷!俺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與了這廝罷。」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強令張生「明日便上朝取應去」,並聲稱「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崔、張愛情又面臨著新的威脅。「長亭送別」緊接著是第二折,所表現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爭中取得勝利後的這又一次曲折,寫鶯鶯、紅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長亭為「上朝取應」的張生餞行。這折戲由鶯鶯主唱,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之一,在全劇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折戲以別宴前後為時間線索,主要通過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畫了鶯鶯送行時的心緒。它在讀者、觀眾面前展現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別離圖。這卷別離圖由三個緊密銜接的畫面組成:一、赴長亭途中;二、長亭宴別;三、長亭分別。倍增煩惱的暮秋天氣,是這卷別離圖的背景。 起首〔端正好〕〔滾綉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鶯鶯赴長亭途中所唱。鶯鶯是懷著無可排遣的離愁別恨,前往長亭為張生送行的。鶯鶯一上場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過她對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發了這種痛苦壓抑的心情。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選取了幾樣帶有特徵的景物:藍天的白雲,萎積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在凄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寥廓蕭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曉來」兩句,使客觀景色帶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染」、「醉」二字,下得極有分量。前者不僅把外射的感受化為具有動態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如見。後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 如果說,這支曲子主要是採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那麼,〔滾綉球〕便是從正面刻畫了鶯鶯與張生難以離舍的復雜內心世界。鶯鶯想到和張生經歷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結合,不期然剛擺脫了相思之苦,卻又馬上生生地被迫分離,心中充滿怨恨又萬般無奈。因此,她多麼希望那長長的柳絲能夠系住張生的馬兒,多麼希望那疏朗的樹林能夠掛住西沉的夕陽!然而,柳絲難系,斜暉無情。既然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痴幻的意願,那麼,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讓張生乘騎的馬兒走得再慢一點,自己乘坐的車子跟得更緊一點――使得兩情依依的親人能夠靠得更近一點,相隨的時間更長一點。然而,餞行之處的長亭已經映入眼簾,別離的時刻已經臨近,人愁得頓時消瘦下來了,這種悲傷的心情有誰能理解啊! 以上兩支曲子都是鶯鶯的內心獨白。接下來由紅娘問鶯鶯「今日怎麼不打扮」而引出的第三支曲子則不同。紅娘的問話,觸發了鶯鶯感情的閘門,使她內心的愁緒,奔涌而出。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裡呵」後起唱的〔叨叨令〕,是以盡情傾訴、直抒胸臆為特徵的。鶯鶯先從眼前車馬行色牽動愁腸說起,說明了沉重的別情壓在心裡,是無心打扮的原因。繼而設想今後孤凄的生活情景:在了無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淚長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陰。想到這里,不由得心痛欲碎,發出了「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的無可奈何的悲嘆。然而,別離已無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將只能是別後的魚雁傳書。於是,鶯鶯只得強抑悲痛,頻頻叮嚀張生「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這支曲詞層次分明又流轉如珠。它用了一連串排比式的疊字句,每組之中,前句有兩個帶「兒」字的詞,後句是雙音詞的重疊,確如前人所雲:「語中每疊二字,正是嗚咽凄斷說不出處。」它成功地突現出劇中人物回環往復的濃烈感情和掩抑泣訴的聲氣口吻。 車馬到達十里長亭後,別宴開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滿愁腸胃」的鶯鶯,「什麼湯水咽得下!」「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她的整個心靈,都縈牽著「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即將遠行的親人:「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的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真是肝腸寸斷,令人心碎!然而,當著長亭別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們不能互訴心曲,只能是「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這部分共安排了九支曲子,集中刻畫了郁積在鶯鶯心頭的依戀、悲傷、怨憤的情思,同時也通過鶯鶯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樣經受著離愁煎熬的張生的情態。 餞別已畢,老夫人先行回程。分手的時刻已經迫近,人物的感情也一起推向了高潮。通過配以賓白的七支曲子,一方面,迴旋跌宕、波瀾起伏地再次展現了鶯鶯不盡悲戚、痛不欲生的感情潮汐和對張生的反復叮嚀、無限體貼;另一方面,則先是曲折吐露繼而和盤托出了與離愁別恨糾結在一起的深深憂慮,從而進一步袒露了鶯鶯的內心世界。此時此刻,鶯鶯該有多少肺腑之言要傾訴!然而,她那首作為臨別贈言的「口占」絕句,所表達的卻並不是她的真實心願:「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這是反語,是試探,也是「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的痛苦心理的反映。「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才是她強烈的心聲。鶯鶯的這種內心隱憂,早在她委身張生之日,就有過剖白。這是污濁的現實投下的陰影。別離終於來臨,張生帶著鶯鶯的千叮嚀、萬囑咐,上馬走了。鶯鶯目送著張生漸行漸遠的身影,愁緒萬端,不忍邃歸。〔一煞〕〔收尾〕兩支曲子,便刻畫了鶯鶯的這種悵望情景和依依心情。「夕陽」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極深。日夕薄暮,本是當歸之時,而今卻揮袂遠別,人何以堪!一個「古」字,不僅平添了許多蒼涼況味,而且把別離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著人物內心的許多「潛台詞」,也啟示著讀者觀眾的豐富聯想。「無人語」三字既道出了環境的寂靜,更刻繪了鶯鶯「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的孤獨感和無處可訴的痛苦心理。「四圍」兩句,雖是淡淡景語,其實包含著無限情思。它使「長亭送別」留下了境界深遠、意味無窮的余韻。 「長亭送別」並沒有曲折復雜的戲劇情節,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和真實描摹。作者將藝術觸角伸展到處於「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上的鶯鶯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復雜心理內涵――交織著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無限悲戚,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拆鴛鴦在兩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復雜心理內涵的純凈的靈魂美。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美好的愛情理想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來,「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愛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總之,作者不僅寫出了人物心靈中顫動著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盪著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靈。此外,「長亭送別」之所以動人心魄,王實甫濃厚的語言功力,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作者善於化用名作中的優美成句,也擅長提煉現實生活中的白描俊語。曲詞或秀麗典雅,含蓄悠長;或質朴自然,活潑爽利。既有詩詞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碧雲天,黃葉地」是詠秋名句。王實甫易「葉」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與飛雁、霜林一起,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圖,完全切合劇中的情景和離人的心緒。〔收尾〕「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句,是對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意境的再創造,極其形象地傳達出人物心靈所承受著的感情重壓。〔叨叨令〕〔快活三〕兩支曲子,出語當行,極富生活氣息。〔脫布衫〕前兩句是詩詞的格調,寫鶯鶯眼中的秋景;後兩句是生動的口語,寫鶯鶯眼中的張生。正是這蕭瑟的秋色,映襯著愁苦的張生。既抒發了鶯鶯的情緒,也描寫了張生的神態。在「長亭送別」中,這兩副筆墨,交替並用,得心應手,爐火純青,為多側面、多色彩地再現人物的情感節律,提供了成功的藝術手段。

Ⅹ 漢宮秋,竇娥冤,牆頭馬上,倩女離魂的梗概和鑒賞

漢宮秋 http://ke..com/view/124676.htm
竇娥冤 http://ke..com/view/13964.htm
牆頭馬上 http://ke..com/view/118636.htm
倩女離魂 http://ke..com/view/170239.htm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