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的詩賞析
1. 憫農詩意
一、古詩憫農的詩意: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種田的農夫卻仍然有餓死的。
二、憫農其二全詩及其詩意:
1.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詩意: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誰又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注釋⑴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
三、關於憫農: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2. 憫農的古詩。
古風二首 / 憫農二首 作者:李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 憫農 古詩
《憫農》的故事共有三首。
1、《憫農》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釋義: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2、《憫農》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釋義: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3、《憫農》
宋代:楊萬里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釋義: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也因為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飢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挨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3)憫農的詩賞析擴展閱讀:
為糧食做出貢獻的人物: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4. 憫農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
《憫農》的意思是: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出處】《憫農》—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憫農的詩賞析擴展閱讀
1、《憫農》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2、《憫農》詩詞賞析
第一句「鋤禾日當午」,概括的寫出農民從事的活動、時間和天氣情況。日當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著,是一天最熱的時候,詩人沒有一般地寫農民鋤禾如何勞累,而是集中寫他與第一句「日當午」緊相呼應。
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詩人在抒發感慨。盤,盤子,這里指碗。餐,指飯食。皆,都。意思說:有誰知道碗里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們,難道不應該珍借每一粒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嗎?
這首詩語言朴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藉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描述,細致寫烈日下農民田中鋤禾;議論,緊緊圍繞人人必需的「盤中餐」。而且,詩的前後聯系很緊,順理成章,意義深刻。
5. 古詩:《憫農》
李紳——《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賞析:內
這首名容詩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既然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那麼豐收的糧食都到哪裡去了呢?人們不難知
作者之意:「苛政猛於虎也!」詩人委婉而深刻地揭露了統
治者剝削者殘酷剝奪農民軍勞動果實的罪惡。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賞析:
這首描寫農民在烈日下艱辛苦鋤地,感慨嘆一粥一飯
來之不易,暗斥侵奪農民勞動果實的剝削階級。兩首「姊
妹篇」都具有與內容相稱的形式,均選用短促的仄聲韻律,
給人以急切悲憤的感覺、抑鬱難伸的氣息,因而更具有藝
術感染力。
6. 古詩《憫農》釋解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原文: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版顆子。權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釋:
⑴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類。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⑷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⑸猶:仍然。
⑹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7. 憫農的詩歌賞析
這首詩揭示了農民的悲慘遭遇。詩首句言稻穀因旱災欠收,次句言蕎麥因霜凍絕收內,勤苦一年,連遭容災害侵襲,心境凄慘可想而知。三句是一個頓宕,說已做好心理准備忍受長年的飢荒,四句又是一個轉折,閏月使時光愈覺難熬,先說准備忍,再說實不堪忍,將農民的悲苦無助描寫到極致。
這首詩用層層迭加的手法,步步推進,揭示農民的苦難,作者悲憫同情的意緒浸透於字里行間,使作品字字血,聲聲淚,扣動讀者的心弦。
8. 憫農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8)憫農的詩賞析擴展閱讀: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
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
9. 憫農古詩的意思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回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答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9)憫農的詩賞析擴展閱讀:
詩的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