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出塞劉峻賞析

出塞劉峻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1 06:36:58

『壹』 關於王昌齡邊塞詩的賞析論文

第二節 盛唐邊塞詩人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
初盛唐以來,由於國勢強大,軍事力量雄厚,經濟基礎牢固,同域外少數民族政權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們有很多出塞的機會,或是從軍、或是游歷,遙遠陌生的邊塞不但不使人們感到荒涼可怕,反而刺激了他們的好奇心。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浪漫主義精神獼漫在初盛唐社會,不少著名的詩人都親歷過鐵馬秋風塞北的軍旅生活,如陳子昂、高適、岑參、崔顥、戎昱等人。充滿英雄傳奇色彩的塞外軍旅生活、雄奇壯偉的域外風物,都足以引起詩人們的創作興趣,於是從隋代的楊素、盧思道、薛道衡以來逐漸發展成熟的邊塞詩,在盛唐又出現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當推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等。
高適(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渤海蓨是漢代的行政區域,唐時已無渤海蓨,《舊唐書》本傳稱其為「渤海蓨人」,是以郡望相稱)。至於生籍,現已無法考知。雖然高適的祖父、父親曾經當官,但到高適的時候,家境已經中落。高適二十歲時,曾西遊長安。他自己說:「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梁宋非吾土……」(《別韋參軍》)他原以為憑借才華,可以一舉獲取功名,結果失望而歸。此後他北上薊門,漫遊燕趙,但也是「逢時事多謬,失路心彌折」(《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歸來之後,大約有十年間是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過著混跡漁樵」的落拓流浪生活,其間他也幾度外出。值得一提的是天寶四載(745),他和李白、杜甫邂逅於汴、宋之地,一起登臨懷古,把酒論文,傳為文學史上的佳話。天寶八載(749) ,因人舉薦,高適試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但因這個官職的「拜迎長官」、「鞭撻黎庶」(高適《封丘縣作》),他三年後便辭職不幹,不久入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安史之亂發生,高適跟隨玄宗至蜀,拜諫議大夫,此後官運亨通,屢屢升遷,最後官封左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舊唐書》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高適是盛唐重要的詩人之一。因為經歷的復雜,他的詩歌內容比較豐富。早年因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頓,他的詩多有自傷不遇之詞和急於用世之意。如「飄盪與物永,蹉跎覺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搖落傷懷抱,倚劍悲歌對秋草」(《古大梁行》)。高適的性格豪放不羈,杜甫曾稱他:「高生跨駿馬,有似幽並兒」(《
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殷璠稱他「性拓落,不拘小節」(《河嶽英靈集》),所以他青年時代就嚮往立功邊塞的生活:「倚劍對風塵,既然思衛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過邊塞生活的親身體驗。所以邊塞詩也是他早期創作的一個主要內容。高適仕途得意之後,詩歌創作數量不多,總體成就不如未達之前。
高適前期的邊塞詩多是來自他親身的經歷,是經過冷靜的觀察之後的有感而發,因此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反映現實方面比其他同時代的邊塞詩人遠為深刻,既表現了追求功名的昂揚意氣,又能夠抒發因直視冷峻的現實而產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詩壇他被推為邊塞詩的代表。
高適邊塞詩中最負盛名的《燕歌行》,是他開元二十六年(738),第一次北上薊門歸來以後的作品: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這首詩前有作者自序,明確表示此詩是為「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適自己也有過邊塞生活的體驗,所以詩中的思想感情是多方面的。既有對守邊士兵浴血苦鬥、「死節不顧勛」的高尚品格、英雄主義精神的歌頌,又有對軍中苦樂不均、邊將不得其人的諷刺;既肯定男兒當建功立業,橫行天下,又同情戰爭給徵人思婦造成的痛苦。作者以高度的藝術技巧概括當時邊塞戰斗生活的廣闊場景以及各種矛盾。尤其是「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兩句,批判將帥驕奢荒縱,不恤士卒,是全詩的中心所在。此詩語言多用七言偶對,幾乎每四句一轉韻,平仄相間,音調鏗鏘,表達了詩人時而沈鬱、時而激昂、時而悲壯的心情,但給人的感覺不是形式的華美,而是沈至、渾厚、質實、雄健。
高適的邊塞詩,議論深刻,見解過人。如他的《塞上》詩,指出當時邊患的嚴重和朝廷對外戰爭的失策:「邊塵滿北溟,虜騎正南驅
。轉斗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將軍,按節臨此都。總戎掃大漠
,一戰擒單於。」他認為唐朝慣用的「和親」手段已經起不到羈縻強敵的效果,應該像漢時的李將軍那樣,迅速掃平殘敵,解除邊患。他的邊塞詩中,還經常出現對士兵英勇無私的愛國精神的贊頌,對他們艱苦生活的同情。除了《燕歌行》,這一類的作品還有《薊門五首》其四中:「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答侯少府》中:「北使經大寒,關山饒苦辛。邊兵若芻狗,戰骨成埃塵。行矣勿復言,歸歟傷我神。」
高適的邊塞詩還抒發了自己的壯志雄心以及懷才不遇的悲慨。如《塞下曲》中:「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他的理想就是塞上立功,身後揚名。但是現實是殘酷的,他在《薊中作》中又寫道:「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孫吳事」,指用兵之道。自己雖然有軍事韜略,無奈無人賞識,那些不學無術的將領,早已得到皇帝的封賞。
高適的邊塞詩多是五、七言古體,但一些以邊塞生活為題材的絕句也寫得境界闊大,風骨凜凜。如《送董大二首》之二:「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荒漠雪景,反而襯托出了英雄豪傑的不凡襟抱。《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詩把塞外雪夜寫得多麼明凈寥廓,一支《梅花落》曲子又把它點綴得絢麗如畫,而且情韻深厚。
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稱贊高適說:「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高適的詩多從現實出發,寫自己的真感情,真懷抱,或抒情、或議論,不是無病呻吟,不是矯揉造作,這是「多胸臆語」;而語言的質實有力,情調的豪邁雄壯,便是「兼有氣骨」的表現。這兩者相結合,形成了高適邊塞詩「尚質主理」、「悲壯沉雄」的風格特色。
和高適並稱為盛唐邊塞詩代表的是岑參。
岑參(約715-769),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和高適一樣,岑參的祖、父輩都曾有過顯赫的政治地位,但到岑參幼年時,家道已經中落,父親又早死,全憑他勤奮讀書,天寶三載(744),二十九歲時,應舉及第 ,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載(749)冬天,岑參第一次赴安西邊塞(今新疆庫車附近),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中任職,兩年後回長安。天寶十三載(754)夏秋之際 ,岑參赴北庭邊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在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中供職,三年後東歸。因杜甫的舉薦,岑參入朝任右補闕,又歷任起居舍人、虢州長史等職,後轉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秩滿罷官,流寓蜀中,卒於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詩約四百首。
岑參一生兩次出塞,共寫作了七十多首邊塞詩,是盛唐詩人中寫作邊塞詩數量最多的。岑參邊塞詩的內容比較豐富,有的是抒發為國安邊、建立功業的抱負,表現了強烈的入世精神。如「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銀山磧西館》);有的是抒寫邊思鄉愁
,如《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初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詩寫在邊塞思念家人的感情,語淡情濃,氣度卻顯得豪爽。
但岑參寫得最多最好的,還是那些描寫域外奇異風光和風土人情的作品。
岑參赴邊之時,已是天寶後期,唐王朝內外危機重重,但安西、北庭邊塞的兵力一向雄厚,唐帝國的聲威依然顯赫,所以岑參的情緒高昂、豪邁,充滿了積極樂觀的精神。他的性格又具有好奇的特點,杜甫就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而且想像力豐富
,域外奇偉壯麗的風物,極大地刺激了他的創作慾望,所以他的邊塞詩如殷璠所說:「參詩語奇體峻,意亦造奇」(《河嶽英靈集》)。殷璠此語雖是針對岑參早期寫景之作而言,但似乎更符合他的邊塞詩的藝術特點。關於岑參詩的「奇」,清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如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參詩能作奇語,尤長於邊塞。」翁方綱《石洲詩話》稱:「嘉州之奇峭,入唐以來所未有。又加以邊塞之作,奇氣益出。」
岑參邊塞詩的「奇」,首先表現在以奇特的想像抒發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將域外荒寒的奇異風光,用豪邁高遠的語言和聲調來表達,給人既振奮又新鮮的感覺,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寫雪兼寫送別。他把邊地的雪寫得那麼絢麗,又用雪來表現奇寒,而後過渡到送別的場面、惜別的心情。詩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句,用梨花盛開的春天景象,來比喻嚴冬飛雪,既形象,又使全詩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兩句,在漫天皆白之中,突出了紅旗的鮮麗,畫面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陳繹曾說「岑參詩尚巧主景」(《唐音癸簽》引),胡應麟認為他的詩「清新奇逸」(《詩藪》),都指出了岑參詩善於寫奇景的特點。再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這首詩描寫的是大漠中惡劣的環境:黃沙入天,夜風怒吼,飛石如斗,但詩人用誇張的筆法描寫這些景物的時候,心中卻充滿了昂揚激動的情緒,因為他是用如此奇偉的景色,襯托奔赴沙場的勇士的英雄氣概:看將士們半夜行軍,幕中草檄,何等英姿颯爽!這首詩給我們美的感受,已不僅僅來自塞外奇景,還由於盛唐時代詩歌中鼓盪著的慷慨豪邁的激情。
岑參寫塞外奇景的作品,數量頗多,且多用歌行體。如《火山雲歌送別》: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
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

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異的色彩,而岑參又馳騁想像,給以誇張
,更顯得奇麗壯偉,震人心魄。
岑參邊塞詩的「奇」,還表現在聲韻上。
岑參邊塞詩最擅長的是七言歌行和七絕。其七言歌行音節流暢,用韻靈活多變,既借鑒了高適等人縱橫跌宕,開合自如的體勢,又接受了樂府詩的形式特點,有時句句用韻,有時隔句用韻,有時一韻到底,有時二、三句一轉韻,總之,視內容而作音律上的調度安排。所以音節嘹亮鏗鏘悅耳。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句句用韻、三句一轉,且平、上、入三聲互換,以急促勁折的聲韻,表現出軍情的緊急和土氣的高昂。
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並稱齊名。如杜甫說:「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關於兩人在詩歌藝術上的造詣,曾有詩論家將他們歸在一起品評。如嚴羽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滄浪詩話·詩評》),辛元房說:「(
岑參)詩調尤高……與高適風骨頗同,讀之使人慷慨懷感」(《唐才子傳》卷三)。但正如有的評論家所指出的,他們兩人的風格,並不能以「悲壯」二字歸為一類。由於經歷、個性,接受的藝術熏陶不同
,兩個同時代的著名的邊塞詩人的風格,也是同中有異的。具體地說
,高適的邊塞詩「悲壯」的色彩更濃郁一些,岑參的邊塞詩更「奇麗
」一些。所以說高適詩「悲壯而厚」,岑參詩「奇逸而峭」。(《師友詩傳續錄》)「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唐音癸簽
》引《吟譜》)。
在盛唐邊塞詩人群中,王昌齡、李頎、王之渙、崔顥等人,也是各有建樹的作家。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早年曾漫遊四方,到過塞上。開元十五年(727) ,登進士第,開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職秘書省校書郎,七年後應博學宏詞科考試中選,授汜水(今屬河南)縣尉。開元二十七歲年(739),因「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舊唐書》本傳),終於本年獲罪被謫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 ,王昌齡自嶺南北歸,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但幾年後,王昌齡又被貶至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之亂發生,王昌齡北還,路過亳州郡時,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一生是比較坎坷的。他早年家境貧寒,「多知危苦之事
」,但他又十分渴望建功立業,嚮往軍中生活。他在《九江口作》中說:「何當報君恩,卻系單於頭」?《變行路難》中說:「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這種強烈的事功精神,慕俠尚氣,慷慨豪爽的個性和他親赴塞垣的生活經歷,使他在邊塞詩的創作方面,能有獨特的成就。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為: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曾被明人評為唐人七絕中的「壓卷」之作。作者從邊關明月想到從秦漢以來,築關備胡,耗時良久,但戰爭仍持續不絕,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悲劇。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邊將不得其人。這種論點的提出,是基於作者對歷史的深刻了解思考,而且語言精煉,以秦漢時的明月關山落筆,創造了一種蒼茫遼闊的意境,藝術感染力很強。因此清人黃生評此詩道:「中晚唐絕句涉議論便不佳,此詩亦涉議論而未嘗不佳。此何以故?風度勝故,氣味勝故。」他的《從軍行》共有七首絕句。其中一、二首分別是: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兩首詩主要是抒發征戍者斬不斷理還亂的鄉思別愁。作者善於表現典型環境中人物的感情。如第一首寫一個守邊士兵,在秋日的黃昏
,蕭瑟海風之中,坐在兀立的烽火台邊,耳中是繚繞不去的《關山月
》曲子聲,他不由得想起了萬里之外閨中的妻子,是怎樣苦苦地思念自己,於是愁緒縈懷,思情萬端。情與景高度融合,悲涼中又有柔婉
。第二首寫軍中作樂的場面,人們在琵琶曲的伴奏下,蹁蹁起舞,但是樂曲怎麼換都離不開「關山」的離別之情。濃濃的別愁,彈也彈不盡,聽也聽不膩,夜色漸漸轉深,月亮已西落於長城之下了,邊愁獼漫在塞外的夜空。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四)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其五)

這兩首主要表現立功塞上的雄心壯志,如其四中,身經百戰的將士,表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第五首寫的是一次夜戰。前兩句渲染戰斗的緊張氣氛,後兩句突出勝利的結果。將前後幾首詩結合起來讀,使人感動於這些古代士兵崇高偉大的心靈:他們和常人一樣有兒女情長,但一旦國家需要,他們便捨生忘死,不計個人得失。王昌齡因為早年有親上塞垣的經歷,對軍隊中的情況比較了解,他自己也有馬上取功名的理想,所以在這些將士的身上也寄託了自己的熱情
。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說:「少伯塞上詩,多能傳出義勇」,的確如此。
王昌齡不但以邊塞詩著稱,他的反映婦女生活的詩篇,歷來也備受推崇。他筆下的婦女形象有宮中怨女、有閨中少婦,也有勞動婦女
。如《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人先寫少婦因為「不知愁」,所以盛妝打扮之後登上高樓觀賞春色。沒想到原野上燦爛的春光,突然觸動了她心中索寞的情懷和對青春華年流逝的傷感,引出了「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感嘆。詩對少婦心理的描寫可謂細致、傳神。清人俞樾評此詩:「以無情言情則情出
,以無意寫意則意真」。
王昌齡詩以七絕成就最高,數量也最多,人稱「七絕聖手」。一般都認為,王昌齡的七絕,在唐代只有李白可與比肩。王世貞《詩評
》引焦竑語稱:「龍標(王昌齡)、隴西(李白)真七絕當家,足稱聯璧」。清人葉燮《原詩》說:「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
李頎(約690-754) ,嵩陽(今河南登封)人(據姚奠中《李頎里居生平考辨和詩歌成就》 ,《山西大學學報》1983年1期)。李頎於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他和盛唐時代的許多士子一樣,有強烈的功名心,企慕富貴榮華的生活:「男兒立身須自強,十年閉戶潁水陽。業就功成見明主,擊鍾鼎食坐華堂。二八蛾眉梳墮馬,美酒清歌曲房下」。(《緩歌行》)這首詩寫出了當時寒俊之士的「白日夢」。但是李頎的仕宦生涯並不如意:「數年作吏家屢空,誰料黑頭成老翁」(《欲之新鄉簽崔顥綦毋潛》)由於對仕進失望,李頎不久便辭官不就,歸隱田園了。
李頎性格中有豪爽任俠、倜儻不群的一面,又有長期接觸社會生活的機會,他的邊塞詩渾雄剛健,蒼涼悲壯,代表作《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旁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首詩借詠漢武帝征西域史事,感嘆古往今來的邊陲攻戰,付出了數不清的性命和財產,換來的只不過是小小的蒲桃移植在長安!沈德潛評此詩道:「以人命換塞外之物,失策甚矣!為開邊者垂戒,故作此詩。」(《唐詩別裁》卷五),詩的思想很有深度。這一首七言古詩音韻宛轉,章法整飭。詩中描寫的荒漠景色,色彩黯淡,情調低沉,表現了李頎個人悲愴的情懷。
李頎其他的邊塞詩還有《古意》、《古塞下曲》等,情調都很蒼涼悲壯。
李頎精通音律,對音樂的感受特別敏銳,而且能准確給以表達,他有幾首描寫音樂的詩篇,都十分成功。如《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房給事》中: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凈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詩中的「董大」,即董庭蘭,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胡笳聲」即《胡笳弄》,是按胡笳聲調翻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彈琴而不是吹奏胡笳。
胡笳聲不是具象、可觸摸的。詩人便用了種種感通神明的意象,來給以描繪。說樂聲時緊時緩,就像空中百鳥乍聚乍散,像蘭天上浮雲忽開忽合。樂聲嘶啞,像離群的雛雁在暗夜裡悲鳴,樂聲低沉,像胡兒依戀慈母哀哀低喚。接著詩人又用自然景物的變化來反襯琴聲的藝術力量:「川為凈其波,鳥亦罷其鳴」。好象河流,飛鳥都被琴聲震懾了、陶醉了。後面寫琴聲的幽咽,使人想到漢烏孫公主和唐文成公主遠嫁的悲傷。這以上是側面寫琴聲。以下從正面寫琴聲,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如「長風吹林」、「迸泉颯颯」、「野鹿呦呦」……,寫出了音樂的無窮變化,也寫出了音樂中的人情味。難怪殷璠稱李頎描寫音樂的詩句是"足可歔欷,震盪心神"(《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
李頎還擅長刻畫人物性格,他的《別梁鍠》、《贈別高三十五》
、《送陳章甫》、《贈張旭》等詩,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別梁鍠》:

梁生倜儻心不羈,途窮氣蓋長安兒。
回頭轉眄似雕鶚。有志飛鳴人豈知?
雖雲四十無祿位,曾與大軍掌書記。
抗辭請刃誅部曲,作色論兵犯二帥。
一言不合龍頟侯,擊劍拂衣從此棄。
朝朝飲酒黃公壚,脫帽露頂爭叫呼……
時人見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遠圖。
忽然遣躍紫騮馬,還是昂藏一丈夫……

把梁鍠任俠使氣,不拘小節的個性作了生動、形象的刻劃,使人感覺到他雖然落魄卻依然悲歌慷慨。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絳州(今山西絳縣)人,他少有俠氣,靳能所作墓誌銘並序中稱其「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見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同上)可見王之渙的邊塞詩在當時已享有盛名。王之渙保留下來的作品只有六首,其中三首是邊塞詩,最膾炙人口的是《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此詩首二句寫玉門關外的情景。有的版本作「黃河」為「黃沙」
,因為黃河離玉門關很遠,肉眼看不到黃河與天相接的情景。但是若從藝術想像的角度,以意念中黃河與白雲相接的情景作為孤城、群山的背景,又是可以說得通的。後兩句寫羌笛吹奏著哀怨的《折楊柳曲
》,好像在埋怨因為春風不到玉門關,所以這里見不到一株楊柳樹。這里的「春風」語帶雙關,既是說玉門關本就荒涼,不必埋怨春風,又是用「春風」比喻朝廷的恩譯,說朝廷早就把這些戍卒的生死置之度外,流露了作者對守邊士兵的同情,但是用語十分含蓄,用情十分深摯婉曲。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家喻戶曉的名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寫景卻不把景寫盡,而且在壯闊雄渾的景物描寫中,寄寓著「登高望遠」之意,展現了盛唐知識分子開闊的胸襟、進取的精神

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崔顥曾漫遊各地,到過塞上,有《崔顥集》,存詩40多首
。其中邊塞詩7首,多抒發立功軍中,殺敵塞上的豪邁意氣。如《贈王威古》:

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春風吹淺草,獵騎何翩翩。
插羽兩相顧,鳴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飲馬投荒泉。馬上共傾酒。野中聊割鮮。
相看未及飲,朵虜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塵高際天。長驅救東北,戰解城亦全。
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

詩中把王威古慷慨悲歌之士的形象刻劃得多麼動人!詩的前十句借射獵的場麵塑造王威古英武豪健的形象,後八句歌頌王將軍慷慨赴國難、英勇上戰場的精神。詩中漾溢著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的精神
,都使人深受鼓舞,所以殷璠稱贊道:「風骨凜然」(《河嶽英靈集
》)。崔顥作品中,最為著名的是《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在觀賞黃鶴樓的風光時,想到古人登仙駕鶴的傳說,也想起三國時才士禰衡被冤殺於此的往事,不由得感慨萬端,在詩中抒發世事茫茫,人生如寄的感嘆,轉而對家鄉親人產生深深的繫念。詩一氣直下,自然流暢。就像沈德潛評此詩所說:「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唐詩別裁》卷十三)。詩的前四句寫登樓所想,表現仙去樓空,歲月不再,唯有白雲,千載之下,依然悠悠的世事茫茫之感。後四句寫登樓所見所想,漢陽城、鸚鵡洲、綠草芳樹在夕陽之下,暮江之上,徒然增人鄉愁離思。寫景抒情,臻於妙境,難怪嚴羽《滄浪詩話·詩評》稱此詩:「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
黃鶴樓》為第一。」
盛唐邊塞詩人的成就高低不同,數量多寡有別,但他們在藝術上基本都在努力創造陽剛、勁健、慷慨、奇偉之美,使邊塞詩歌成為盛唐之音的一個有機組成
你挑著寫

『貳』 從軍行 古從軍行 出塞 涼州詞 詩文鑒賞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版終不還。

行,詩權歌的一種體裁,從軍行,寫軍隊生活的樂府古題,王昌齡共寫《從軍行》七首,這是第四首。這首詩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描繪邊地風光,藉以渲染戰爭氣氛。後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酷烈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豪情。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宏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中唐詩人戴叔倫寫有「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雄豪詩句,同此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涼州詞》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註解】:

1、夜光杯:一種白玉製成的杯子。

【韻譯】:

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
正想開懷暢飲,馬上琵琶聲頻催。
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
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活著歸回?

【評析】:

『叄』 古詩詞鑒賞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在詞壇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
代表作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①,水一程。身向榆關②那畔③行,夜深千帳④燈。風一更⑤,雪一更,聒⑥碎鄉心夢不成,故園⑦無此聲⑧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②榆關:即山海關,古名榆關,明代改今名。③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④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⑤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⑥聒:嘈雜擾人。⑦故園:謂京師。⑧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賞析
納蘭性德擔任侍衛期間,曾多次跟隨康熙出巡,寵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納蘭性德隨御駕東巡、去往山海關外盛京(沈陽)。途中,寫下了這詞,成就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上闋寫山水行程。一路爬山涉水,鞍馬勞頓,目的地只在榆關那邊。清寒的時節,蒼涼的去處,那萬丈穹廬下安扎的營帳,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異常。如此壯麗之景,只從詞人「夜深千帳燈」幾字中,我們便可體會無二。下闋承接「夜深千帳燈」,繼續寫「夜」,過渡自然。夜深了,詩人還是睡不著,風雪交加嘛,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個人。寫景畢竟為抒情。詞人身為侍衛之職,一生多鞍馬勞役。急風飛雪的出塞路上,帳外長久的風雪聲,勾起的是對「故園」無盡的思念。對家中溫暖的無盡的思念。
這首詞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整齊的對稱之美。其一,上一闋,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寫空間上的延續;下一闋,風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寫時間上的延續。其二,上一闋,強調「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向榆關那畔行」,「身」在哪裡呢?作者經過了崇山峻嶺,大河小川,山海關外,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總之,身在旅途,軍營帳篷中。這裡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留下綿綿無盡的想像與回味的空間;下一闋,強調「心」,難眠之時心好苦。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連做一個思鄉夢都做不囫圇,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續。其三,上一闋,無論是山水還是燈火,都重在寫所見,寫視覺;下一闋,無論是風還是雪,都重在寫所聞,寫聽覺。「故園無此聲」,那有的是什麼呢?當然是溫馨,令人留戀的甜蜜和溫馨。其四、上一闋,從大處著眼,鋪寫一路行程中的這一處,從白天到黑夜,這一處中的千萬帳燈火。重在寫外,表現外在的時空印象;下一闋,從小處落筆,內斂到「我」這一帳。重在寫內,展示這一帳內「我」的耳聞以及「我」的內心感受。時空盡在「我」的「耳」中、「心」中。總的來說,上闋寫面、寫外,鋪陳壯觀;下闋寫點、寫內,曲描心情。選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風雪、燈火聲音。又採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語句,輕巧排列,對應整齊。信手拈來,不顯雕琢。近代大學者王國維評價說「容若詞自然真切」。全篇融細膩情感於雄壯景色之中,盡顯非凡。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志。

『肆』 《詩四首》賞析

內容理解
這四首古代詩歌都寫得情景交融,以景傳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歸園田居》表現的是陶淵明辭官歸隱樂於農耕的思想,《使至塞上》寫的是邊塞的風光,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表達的是初次離鄉時那種依依不捨之情,《登岳陽樓》表達了家國之恨,身世之愁。
平淡的言辭,詩意的躬耕。《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這首詩語言質朴、平淡、自然,將勞動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靜謐景緻融為愜意出俗的意境,記錄著詩人參加勞動的情況和感受,抒寫了詩人脫離塵俗回歸自然的閑適喜悅的心情。用語質朴,充溢著詩意情懷。辭官歸田的人當然不會種田,他種的豆,草盛苗稀,難得的是早起去鋤草,一直到帶月才歸,這時已是夕露沾衣了。他想的不是怕衣服沾濕,而是把豆種好,這是辭官歸田者的想法。就農民說,只想把莊稼種好,根本不會想到衣服的沾濕;辭官歸隱而不勞動的人根本不會有這種體會;只有淵明才有這樣殷切的體會寫出了這樣反映真實思想的詩。荷鋤夜歸,皓月當空,詩人多一個凱旋的士兵。這樣平淡的言辭,詩意的躬耕,非淵明莫屬。
勁拔而蒼茫,悲壯而感傷。《使至塞上》這首詩通過描寫出使塞上的所見所聞,勾勒出祖國邊疆的壯麗風光,表示了對守衛邊塞、報效國家的唐軍將士的崇敬,洋溢著詩人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這首詩沒有在雕琢語言上下功夫,它只是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繪出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雄渾,讓人身臨其境。詩人選取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把塞外景色寫得形象而逼真,是歷代傳誦的名句。極目大漠,不見村落,只見一線孤煙,沖霄上騰,與天相接,顯得格外筆直;遙望長河,不見樹木,只見一輪落日在河面浮動,顯得格外渾圓。點、錢、面的巧妙配合,構成蒼莽遼闊的畫面,表現出塞上黃昏之時特有的奇景和詩人由此觸發的悲壯情懷,為尾聯蓄勢。詩人奉命勞軍,自應直赴主帥營地,然直寫至營地,便嫌平板。此詩在展現大漠日暮的獨特畫面之後,不寫繼續前進,而以路遇候騎,喜聞捷報收尾,化蒼涼為豪放,把落日的光芒擴展開來,照亮了整個「大漠」,那裊裊直上的「孤煙」,也不再報警,而是報告平安。構思之奇,謀篇之巧,匪伊所思!
筆端壯闊景,心生繾綣情。一江故鄉水,一顆明月心。《渡荊門送別》這首詩別具一格地寫出了故鄉山水陪伴詩人、萬里護送的動人情景,構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偉,想像瑰麗,的確是送別詩中的極品。首聯交待詩人的一路游蹤和出遊目的。頷聯遠眺近觀,觸目生情,描山繪水,情彩飛揚。頸聯遠觀近察,俯仰生輝,繪月描雲,瑰麗生情。尾聯呼應標題,點明主旨,舍萬千風物不說,單寫「故鄉水,送親人」,別具情趣,耐人尋味。綜觀全詩,似乎詩人寫送別之情只有尾聯兩句,其實不然,中間兩聯寫景,移步換形,滿目生情。寫兩岸青山相對挺立,寫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寫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寫彩雲飄飄絢麗燦爛,全是為了烘托一江「故鄉水」,一顆「明月心」。這首詩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後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致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尤其「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詩人乘船穿過三峽,崇山峻嶺,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涌澎湃的萬里長江,隨著山勢的消失,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詩人就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空懷凌雲志,徒有報國意。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呢?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登臨吳楚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經過前面的蓄勢,詩的頸聯終於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游還遠望,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讓人如何能忍受呢?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回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詩的最後一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岳陽樓壯觀的景色並未給作者的心情增添多少喜悅,可嘆朝廷的避敵政策,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懷凌雲志,徒有報國意!
風格把握
陶淵明對田園景物無粉飾無誇張,只是隨意勾勒,但筆到意到,回味無窮。元好問這樣評價「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其淳」;梁啟超說「唐以前的詩人,真能把他的個性整個端出來和我們接觸的,就是陶淵明。」鍾嶸說:「每觀其文,想其仁德」;蘇軾說:「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王維是中國繪畫史上南宋文人畫的開創者,最先採用「渲淡」法,創文人水墨畫,因此,他常吸收畫理入詩,從而形成「詩中有畫」的特點,一是色彩美,二是線條美,三是構圖美。正如蘇軾所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奔放、飄逸、雄奇、壯麗,詩中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感情色彩;詩中有豐富奇特的想像,善用誇張、比喻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陳與義詩宗杜甫,特別是他的律詩,明顯地表現出老杜的特點,可謂神形兼備。他和杜甫一樣,都精於煉字煉句,也善於描寫議論。其餘諸如寫景之瑰麗壯闊,抒情之豪邁超絕,音韻之響亮,偶對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處。他在模仿的同時,又富於變化,注意從切身的感受出發,從具體的情境出發,加以創新,自成一格。
語言揣摩
晉陸機在《文賦》中說:「詩緣情而綺靡。」還有一位古人說:「夫詩者,本發其喜怒哀樂之情;如使人讀之無所感動,非詩也。」魯迅說:「詩歌本來是抒發自己熱情的。」普希金說「詩人的任務是用『火樣的激情把人們的心靈照亮』」。把握飽含詩情的詩魂之句,才能欣賞和享受到詩歌的韻致。
《歸園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作者的「願」有特殊的內涵──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陶淵明舍棄了官場,舍棄了眾人羨慕的榮華富貴,得到了身心的自由,這是需要勇氣的,這是一種境界,所以他不愧為東晉最傑出的作家之一。
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為「故鄉水」。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戀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捨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愈覺情味無窮。餘音裊裊,富有情趣。
《登岳陽樓》: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經過前三聯的蓄勢,詩的頸聯終於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游」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能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讓人如何能忍受呢?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回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伍』 詩詞 與賞析

古詩百首鑒賞

詠 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①萬條垂下綠絲絛。② 不知細葉誰裁出,③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①碧玉:青綠色的玉石。這里用來形容像碧玉一般翠綠的柳葉。 妝: 妝飾,妝扮。
②萬條:形容下垂的柳條很多。 絲絛(tāo):用絲線織成的帶子,這 里用來比喻下垂的柳枝。
③裁:用剪刀剪裁。

【解析】
這是一首吟詠初春時的垂柳、贊美春風的詩。詩的大意說:一棵高大的 垂柳,像是用翠綠的美玉妝扮成的一樣。下垂的千萬條柳枝,猶如千萬根迎 風飄擺的絲帶。不知細巧的柳葉是誰精心剪裁出來的?農歷二月里的春風恰 似一把神奇的剪刀。
詩的前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從顏色和形狀上對柳樹進行描繪。後兩句
用設問和自答的修辭格式,贊美了給萬物帶來生機、給大地披上綠裝的春風。 比喻貼切自然,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的名句,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登鸛雀樓①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②黃河入海流。③ 欲窮千里目,④更上一層樓。⑤

【注釋】
①鸛(guàn)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城西,樓有三層。這里是唐代著 名的登高望遠的游覽勝地。後來鸛雀樓被河水沖沒。
②依:傍著,挨著。 盡:完。這里是落下去的意思。
③入海流:流入海中,流進東海。
④欲:想要,希望。 窮:盡,窮盡。 目:目光,視線。
⑤更上:再上。

【解析】 這首詩寫的是登上鶴雀樓時看到的風光景物,也寫出了詩人當時所產生
的感受。詩的大意說:太陽依傍著西山緩緩地落了下去,奔騰不息的黃河晝
夜不停地向著東海滾滾流去,要想極目遠眺,看到千里之外的遠景,就要站 得更高,再登上一層樓去。
詩以形象的、概括力極強的語言,寫出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
的生活體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富有哲理性,成為千古傳誦的 名句。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②日暮客愁新。③ 野曠天低樹,④江清月近人。⑤

【注釋】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縣的一段,在今浙江省境內。
②泊:停船靠岸。 煙渚:煙霧迷濛的水中小塊陸地。
③客:指詩人自己。
④野曠:原野空曠。 天低樹:天比樹還低。
⑤月近人:水中映照的月影在向人靠近。

【解析】 這首詩是詩人旅途中船停泊在建德江邊時寫的,是一首即景詩。詩的大
意說:旅途中暫時把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中小洲邊上,蒼茫的暮色給客旅 之人增添了一縷新的愁緒。由於原野空曠遼闊,極目遠眺,在那天與地相接 之處,天比樹還低;江水清澈,映在江水中的月影,好像緩緩移過來向人靠 近。
詩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寫出了逼真的景象,寫出了詩
人此時獨特的感受,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山 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①萬里長徵人未還。② 但使龍城飛將在,③不教胡馬度陰山。④

【注釋】
①秦:朝代名,公元前 221—前 206。 漢:朝代名,公元前 206—公元
220。這里的秦時、漢時,泛指遙遠的古代。 關:關隘。
②還:返回。
③但使:只要。 龍城:地名。 龍城飛將:指漢朝防守邊疆的名將李 廣。李廣與匈奴在此作戰,匈奴懼怕李廣,稱他為「飛將軍」。
④不教:不讓。 胡馬:指敵人的騎兵。 胡:古時對西方和北方少數 民族的通稱。 陰山:陰山山脈,橫貫今內蒙古自治區內。

【解析】
《出塞》是樂府詩歌的舊題,唐代詩人常用這個題目描寫邊塞生活。這 首詩即藉此題寫了唐代戍邊將士的生活情景,表達了對長期戍邊戰士的同 情,希望能有像漢朝李廣那樣的大將戍守,使邊境得以安寧。詩的大意說: 從秦漢時,明月就照臨著邊境上的古老關塞,至今,這里仍然還有無數離家 萬里的戰士,在這關塞上戍守,不能返還家鄉。只要能有像李廣那樣的將領 在這邊界上把守,外來的敵人就不敢來侵犯了。
唐代,邊境上的戰爭常常失利。人們懷念有漢代李廣那樣的將領守邊,
含蓄地批評了朝廷用人不當。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①每逢佳節倍思親。② 遙知兄弟登高處,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釋】
①異鄉:他鄉。 為:做。 異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親:加倍思念親人。
③遙知:這里是在遙遠的地方想像著的意思。 登高:古代風俗,重陽 節要登高,飲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認為九月九日登高時佩帶茱 萸,可以避邪。

【解析】 這是一首懷念親人的詩。當時作者才十七歲,一個人客居在外,重陽佳
節時更加思念家鄉和親人。詩的大意說:我獨自一個人在他鄉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鄉,而每逢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 鄉想像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詩本來是寫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並不直說自己如何想,偏說想像著兄
弟們登高都在想念他。這就加深了詩的感情,讀來更加感人。「每逢佳節倍 思親」,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①夜靜春山空。② 月出驚山鳥,③時鳴春澗中。④

【注釋】
①閑:悠閑,寂靜。這里含有人聲靜寂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稱。 有的春天開花,有的秋天開花。
②空:空虛。這時形容山中寂靜,無聲,好像空無所有。
③驚:驚動,驚擾。
④時鳴:不時地鳴叫。

【解析】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極優美的地方。澗,是山澗,夾在兩山間的溪溝。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詩的大意說:在寂靜沒有人聲的 環境里,桂花自開自落,好像可以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息。夜靜更深的時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無所有。月亮剛出,亮光一顯露,驚動了樹上宿 的小鳥,它們在春澗中不時地鳴叫幾聲。
這詩主要寫春山夜靜。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
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①遙看瀑布掛前川。② 飛流直下三千尺,③疑是銀河落九天。④

【注釋】
①香爐:指廬山香爐峰。 紫煙:紫色的煙霧。香爐峰頂常常彌漫著霧 氣,這煙霧在陽光照射下呈紫色。
②遙看:遠遠看。 瀑布掛前川:意思是瀑布像一條白練高掛於山川之 間。
③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長,山很高。這是誇張的說法。
④銀河:天河。 九天:天空的最高層。古代傳說天有九重,最高的一 層稱為九天。

【解析】 這是一首寫景詩,詩中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對祖國
山河的無限熱愛。詩的大意說:香爐峰在陽光的照耀下升起紫色的煙霧,遠
遠望去,這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前面的山川之間。飛奔的流水傾瀉 直下有三千多尺,令人懷疑這是天上的銀河從最高的天空落到人間。
這首詩的特點是善於用比喻,也善於展開想像的翅膀,想像得很奇特,
還善於用誇張的手法,大膽誇張,做到誇張而不失真。

題峰頂寺

(唐)李白

夜宿峰頂寺,①舉手捫星辰。② 不敢高聲語,③恐驚天上人。

【注釋】
①峰頂寺:山寺名,舊址在今湖北省黃梅縣,建築在一座高山頂上。
②捫(mén):摸。 星辰:星星。
③語:說話。

【解析】 這是李白夜宿峰頂寺時,題寫的五言絕句。詩中用想像和誇張的筆法,
寫出峰頂寺之高。詩的大意說:夜間住宿在峰頂寺內,一舉手,就可以摸到 天上的星星。不敢高聲談話,怕聲音稍微大一點,會驚醒天上正在睡覺的人 們。
這首詩主要抓住峰頂寺之高來描寫,一舉手就可以摸到星星,不用說高,
人們能想像出其高來。怕驚擾天上睡覺的人們,連大聲說話都不敢,可見離 天之近,也可想像出峰頂之高。李白的另一首《夜宿山寺》原文是:「危樓 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的後面兩句與此詩後 兩句完全相同,也許是同一首詩的不同抄本。

橫江詞

(唐)李白

海神來過惡風回,①浪打天門石壁開。② 浙江八月何如此?③濤似連山噴雪來。④

【注釋】
①海神:傳說中的東海女神,她一出現就會帶來暴風雨。 來過:經過。 回:旋轉,回盪。
②天門:指天門山,在今安徽省當塗縣與和縣境內,這兩座山對峙在長 江兩岸,形勢險要。
③浙江:錢塘江。 何如此:比這里如何,比這里怎麼樣。
④噴雪:指噴射著雪一樣的浪花。【解析】 這首詩描寫了橫江浦一帶風惡浪險的壯麗景象。詩的大意說:就像傳說
中的東海女神經過這里一樣,江中惡風旋轉,巨浪拍山,把天門山的石壁都 打開了。聽說八月里錢塘江潮很壯觀,比起這里怎麼樣?這里的浪濤就像一 座山連著一座山層疊而起,噴射著雪一樣的浪花奔涌而來。
詩藉助神話傳說和恰當的比喻,描繪出橫江浦風猛浪急的驚險場面,讀
這首詩如身臨其境一般。

絕 句

(唐)杜甫

兩個黃鵬鳴翠柳,①一行白鴛上青天。② 窗含西嶺千秋雪,③門泊東吳萬里船。④

【注釋】
①黃鵬:黃鶯鳥,叫的聲音很好聽。 鳴翠柳: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叫。
②白鷺:一種水鳥名,俗稱鷺鷥。
③西嶺:泛指岷山。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積雪。
④泊:船停靠岸。東吳:指長江下游一帶,因這里古屬吳國。萬里:指 東吳到成都相距遙遠的路程。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成都浣花溪畔草堂周圍景物的詩。詩的大意是:兩只黃鶯
鳥在溪邊翠綠的柳樹上鳴叫,水田中一群白鷺飛起,它們排成一行飛上蔚藍 的天空。從窗口望去,西嶺上千年不化的積雪,就像含在窗口裡一般。門前 溪畔停泊著開往東吳的萬里航船。
這詩的主要特點是一句一景,每句都是一個美麗的畫面,四句一起又渾
然一體,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畫。畫中有遠景,有近景,有動有靜,有聲 有色,情景相生。它是千古流傳的名篇。

『陸』 求 蝶戀花·出塞 賞析

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的,此時姓覺羅氏,彼時有可能姓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願而發生逆轉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為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歷,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為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為敏感。作者並沒有沉溺於傷感,而是把思緒從對歷史拉回到了現實,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營訓的場景。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往」,此句看似平淡,卻讓人浮想聯翩。軍營中,號角聲起,只見戰士們橫刀立馬,神情嚴峻,將帥一聲令下,他們便在馬背上來來回回地操練,拼殺,好一幅壯觀的場面。可是,此時的威武嚴整,並不一定能夠使一個國家長久持續下去,它也許會在一夕之間煙消雲散,這怎能不讓人傷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這樣轟轟烈烈而來,又這樣失魂落魄而去?戰場上的廝殺聲,似乎也暗藏著幾份悲傷。從結構上來說,第一句是後兩句的一個概括,而後兩句又是第一句的具體展現。
雖然塞外的景象廣袤壯美,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心情愉悅,在他眼中,彌望的仍是一片荒涼,這滿目的荒涼又能給誰訴說呢?「荒涼」一詞,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實寫照,又是作者心緒的如實昭示。秋天,萬物凋零,落葉滿地,一派衰敗之象,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作者心境凄涼的抒寫呢?作者貴為皇族,雖然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歷,但仍然心存憂患,多少王朝就是在這起起落落中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風,即秋風。楓葉經霜會更紅艷,越紅離凋謝就越近。季節地逝去,風幹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卻風幹不了作者滿腹的憂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楓葉里。
詞的上片,無論寫景抒情,都沒有雕琢的痕跡,以復雜的思緒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卻景中帶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飾。
詞的下片抒發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的幽怨,景象氣勢磅礴,縱橫馳騁,情感婉約深沉。
「幽怨從前何處訴」,應為從前幽怨何處訴,古人作詞,為了韻律的需要,往往在詞序上作以調整。「從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麼幽怨呢?就下文「鐵馬金戈」而言,應該指的是不能報效國家,縱橫沙場的幽怨。納蘭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衛,按理說,他有條件也有能力領兵打仗,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其所作所為還得服從皇帝的安排。「何處訴」一語,就道出了他內心深深的孤獨,也許是英才蓋世,也許是位高權重,才使他的周圍變得冷清。
作者雖然志向高遠,可又能如何呢?最後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樣「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君曾經因為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漢元帝錯選作單於呼韓邪的妻子。為了漢與匈奴的和好,她遠離家鄉,可是最終還不是變成了一堆黃土,有什麼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鐵馬金戈,氣吞萬里的報國之志,可擁有這樣的志向不也是徒勞的嗎?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深山」「夕陽」「深秋」「雨」這幾個意象悲涼凄冷,讓人生發出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感。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著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著太多的郁悶。但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上片寫眼前之景,下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柒』 簡要說明蝶戀花出塞的藝術特色

蝶戀花·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2聲中,牧馬3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4?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5應無數。鐵馬金戈6,青冢7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8?深山夕照深秋雨。
這首《出塞》詞是納蘭性德到關外巡察時所寫。 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的,此時姓覺羅氏,彼時有可能姓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願而發生逆轉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為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歷,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為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為敏感。作者並沒有沉溺於傷感,而是把思緒從對歷史拉回到了現實,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營訓的場景。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往」,此句看似平淡,卻讓人浮想聯翩。軍營中,號角聲起,只見戰士們橫刀立馬,神情嚴峻,將帥一聲令下,他們便在馬背上來來回回地操練,拼殺,好一幅壯觀的場面。可是,此時的威武嚴整,並不一定能夠使一個國家長久持續下去,它也許會在一夕之間煙消雲散,這怎能不讓人傷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這樣轟轟烈烈而來,又這樣失魂落魄而去?戰場上的廝殺聲,似乎也暗藏著幾份悲傷。從結構上來說,第一句是後兩句的一個概括,而後兩句又是第一句的具體展現。 雖然塞外的景象廣袤壯美,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心情愉悅,在他眼中,彌望的仍是一片荒涼,這滿目的荒涼又能給誰訴說呢?「荒涼」一詞,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實寫照,又是作者心緒的如實昭示。秋天,萬物凋零,落葉滿地,一派衰敗之象,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作者心境凄涼的抒寫呢?作者貴為皇族,雖然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歷,但仍然心存憂患,多少王朝就是在這起起落落中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風,即秋風。楓葉經霜會更紅艷,越紅離凋謝就越近。季節地逝去,風幹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卻風幹不了作者滿腹的憂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楓葉里。 詞的上片,無論寫景抒情,都沒有雕琢的痕跡,以復雜的思緒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卻景中帶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飾。 詞的下片抒發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的幽怨,景象氣勢磅礴,縱橫馳騁,情感婉約深沉。 「幽怨從前何處訴」,應為從前幽怨何處訴,古人作詞,為了韻律的需要,往往在詞序上作以調整。「從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麼幽怨呢?就下文「鐵馬金戈」而言,應該指的是不能報效國家,縱橫沙場的幽怨。納蘭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衛,按理說,他有條件也有能力領兵打仗,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其所作所為還得服從皇帝的安排。「何處訴」一語,就道出了他內心深深的孤獨,也許是英才蓋世,也許是位高權重,才使他的周圍變得冷清。 作者雖然志向高遠,可又能如何呢?最後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樣「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君曾經因為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漢元帝錯選作單於呼韓邪的妻子。為了漢與匈奴的和好,她遠離家鄉,可是最終還不是變成了一堆黃土,有什麼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鐵馬金戈,氣吞萬里的報國之志,可擁有這樣的志向不也是徒勞的嗎?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深山」「夕陽」「深秋」「雨」這幾個意象悲涼凄冷,讓人生發出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感。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著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著太多的郁悶。但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上片寫眼前之景,下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捌』 邊塞詩賞析10首和注釋

最壯麗的10句邊塞詩,金戈鐵馬,氣魄豪邁

1、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賞析:這句詩出自唐·杜甫《秋興八首》。極天,高極於天。惟,只有。鳥道,鳥飛之道。前句以誇張修辭手法寫關塞高峻不可越的雄姿,後句寫江湖之大隻有一漁翁的孤寂之景,表面是寫景,實是借景抒情,表達的是詩人在安史之亂後仕途不通、大志難伸、飄零異鄉、寂寞無助的苦痛之情。

2、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賞析:這句詩出自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身為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帶著兵器,去收復那關塞五十州呢?

3、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賞析:這句詩出自唐·王維《漢江臨泛》。詩句描寫漢江控引楚地要塞,南連三湘、西至荊門、東達九江的壯觀景象。「楚塞」對「荊門」,是關塞類相對;「三湘」對「九派」,是河流類相對,對仗非常工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三湘接」與「九派通」所呈現的意境、氣象更為闊大。

4、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這句詩出自王之渙《出塞》。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呢,那吹開楊柳的春風從來就吹不到這遙遠的玉門關啊。

5、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賞析:這句詩出自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將士們在黃沙遍地的惡劣環境里經歷了無數次戰斗,連身上的鎧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邊患沒有平定將士們終究不會解甲還鄉。詩句表現了當時將士們矢志保衛國土、平定邊患、艱苦奮斗的英勇精神。

6、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賞析:這句詩出自王昌齡《出塞》。自從秦漢以來,明月照著關塞,離家萬里的人,至今還沒有歸還。

7、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這句詩出自唐·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必去吹奏那《折楊柳》的曲調,春風吹不到那玉門關的。

8、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這句詩出自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出塞》其一。龍城:指盧龍城,漢時是右北平郡的郡所。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名將鎮守邊境,敵人的馬隊就不敢度過陰山南侵。這兩句是贊頌民族英雄李廣的,但實際上是在諷刺當時邊將無能的,嘲笑他們不能像李廣那有效地遏制敵軍南侵。後人多用此句歌頌邊關將士。

9、徵人望鄉思,戰馬聞鼙驚。朔風悲邊草,胡沙暗虜營。

賞析:這句詩出自鮑君徽《關山月》。在塞外征戰的軍人總是思念著家鄉,久經沙場的戰馬只要一聽到戰鼓聲就警覺起來。寒風吹動著邊塞的野草發出陣陣悲鳴聲,胡地風沙遮天蔽日使敵人的營房也昏暗起來。

10、斷崖萬仞如削鐵,鳥飛不渡苔石裂。

賞析:這句詩出自元·陳孚《居庸疊翠》詩句描寫居庸關險要的地勢。前句「斷崖萬仞」與後句「鳥飛不渡」,都是運用誇張修辭手法,意在強調裂」,通過長滿青苔與石裂的形象,暗示出從來無人上去過,意在說明其難以逾越,正好與前半句「鳥不渡」照應。
滿意還請採納一下,謝謝支持

『玖』 出塞是誰寫的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而立,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中的邊塞詩作品就相當豐富了(如《小雅出車》《六月》等)。唐朝的邊塞詩發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量就有近2000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勛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疆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爭各方面的現實,產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寬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
原文:
出塞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出塞·其一》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7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

『拾』 讀下面這首詩,選取一個角度,寫一段鑒賞文字大神們幫幫忙

首句設想奇特,是溯流而望。這與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視覺方向相反,強調的重點也不同。李詩強調氣勢,王詩強調源流之高遠。在如此山長水遠天高地闊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隻影單,兀然獨立於萬仞群山之中,而那條黃河則如絲如帶,把藍天白雲、孤城、群山系結在一起。這是一幅潑墨寫意的邊塞圖畫。詩人把一座城說成一片城,以一片對萬仞,突出孤獨之感:孤城如一葉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雲在天地間淹滯,正如戍守者那孤獨無奈的情懷。由此便推出了一個"怨"的主題:這偏遠荒涼的邊塞啊,春風都不肯光顧,而人卻要背井離鄉地在這里苦熬歲月。如此深長無奈之怨卻以"何須怨"這樣寬慰的語氣說出,曲折達意,舉重若輕。仔細想來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慣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里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戍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徵夫在。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徵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