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杜甫的望岳賞析

杜甫的望岳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1 04:11:02

Ⅰ 杜甫的《望岳》和《春望》的賞析

wangyue
【賞析一】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蕭滌非)

【賞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與個人抱負的頌歌——杜甫《望岳》詩賞析

這首《望岳》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作。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大氣磅礴而又含蘊無窮的詩歌。在此詩中,你見不到任何科舉失敗後的消極頹唐情緒,只感受到一種偉人般的氣魄與情懷。

那麼,這首詩最耐人尋味的東西是什麼呢?

為理解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內容,我們應首先對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個基本的了解。清人仇兆鰲《杜詩詳注》雲:「鄭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於此山,又是山為五嶽之長,故曰岱宗。」古代某些帝王曾在這里舉行過封禪大典,戰國時齊魯一些儒生以為泰山在五嶽中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統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權「與天無極」、「天祿永得」的一個象徵(見《漢書·武帝紀》)。統治者的這種觀念,自然會對當時社會造成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當然,巍巍泰岳,不僅會引起統治者永葆政權的聯想與祈禱,而且也引發著國人一種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泰山岩岩,魯邦所瞻」(《詩經·魯頌·閟宮》)。「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謝道韞《登山》)。「岱宗秀維岳,崔崒刺雲天」(謝靈運《泰山吟》)。「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愛景者欲在萬人之先」(丁春澤《日觀賦》)。從這些對泰山謳歌的詩賦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泰山在國人心中喚起的,該是一種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聯想。作者在這首詩歌中,便將對民族崇高精神的禮贊和個人奮發的入世情感融為一體,歌頌了一種「泰山精神」。

如上所說,「岱宗」是五嶽中古人認為最高的泰山的尊稱,是「王者升中告代」之地;在民族意識中,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徵意義。所以當詩人一開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喚,其情思之庄嚴凝重可想而知。一個虛字「夫」,就把如此庄嚴凝重的情思與至深至厚的自豪感,精妙傳出;「如何」二字,更表明詩人此種至深之情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

接下的「齊魯青未了」句,歷來為人們所嘆賞。泰山位於齊之北,魯之南,以齊魯之廣大,能見其青青之色,故而更覺泰山之高。這種寫法,確實十分新穎。然而,它還能給讀者更深遠的聯想:齊與魯既曾為古國,則泰山屹立於此,由來久矣;悠悠古國與泰山蒼翠之顏相依相存,竟無了時。這歷史悠遠的「齊魯」之國,曾是登過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傳播文化之處,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極為重要之基地,最能引起讀者對其文化蘊味的親切感受。杜甫筆下的泰山,不似謝靈運《泰山吟》的「崔崒刺雲天」那樣高不可攀,也不似李白的「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游泰山六首》之六)那樣引起遺忘人世之感,而是紮根於大地,綿延於齊魯,給人間帶來無限青翠之生機。「齊魯青未了」之警句,來源於詩人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第三句的「神秀」,實從「青未了」傳神而來。泰山之超絕處,不僅在其高聳雲霄,橫亘萬里,而且尤在其神秀之氣。而此「神秀」,又是大自然(造化)格外賜予。在幾分神秘的氣氛中,泰山透露出永恆、超然的氣質。這其間飽含著特定時代人們對泰山的敬畏、崇尚之意,也蘊含著本屬於泰山之子的詩人無比自豪的感情。

「陰陽割昏曉」,是接寫泰山之高。由於山勢高峻,山之陰、陽兩面竟判然分為一昏一曉之色。這一句緊承「造化」而來。正因為「造化」將其一切神靈之氣賦予泰山,泰山亦以其奇絕之姿割斷昏曉,參與造化。《莊子》雲:「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三、四句,將「造化」與「陰陽」對偶而寫,在有意無意之間造成天地間陰陽之氣於泰山周圍運作之勢。古籍中對泰山常有「東岳之靈,造化氛氳,是生二儀」(北魏孝文帝《祭岱嶽文》)或「東方萬物,始交代處」(《五經通義》)的一類觀念。可見杜甫是受了這類觀念很深的影響的。

以上四句,作者以浩然沉著之筆,勾勒出一個包羅萬象、氣韻超然的泰山;下四句更漸滲入了作者一己之親切感受,詩人慾將自己遠大浩茫之思與高奇蒼莽的泰山合為一體了。

「盪胸生層雲」,是承轉的妙筆。此時作者雖未直接寫泰山,卻通過山中層出不窮、飄浮不定的雲霧,寫出泰山的深邃;而隨山雲層出而心胸激盪、思緒萬千的詩人,其襟懷也正如吞雲吐霧的泰山一樣廣大。一「盪」一「生」,由靜至動,給肅穆的泰山再添生氣,詩人的興致也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決眥入歸鳥」,把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進一步展現開來。這是全詩意象較為細微的一句,卻在飛鳥的高翔中,展示了泰山的無限廣闊。疾然而飛的鳥兒,使詩歌的動感更加強烈,也鼓起了作者想像的翅膀。

無論是遠望、近望還是細望,都不能盡望岳之情。泰山之獨絕處,正在其居高臨下、俯視群峰的氣概。所以中國一位偉大的哲人登泰山以後,感到天下變小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篇》)而杜甫正是抱著登最高處的理想、創最輝煌業績的心情來望岳的。

細品《望岳》詩,會深深感到在莽蒼雄渾的自然景物中蘊藏著無窮的生機活力。這種生機活力,是屬於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文明古國的。「岱宗」的尊嚴,「齊魯」的高古,「造化」、「陰陽」的博大浩渺,孔子登泰山之頂時胸懷的坦盪浩然,都是文明古國之活力與智慧的生動體現。而一位詩人,只有當他把自己的抱負理想融入具有無窮活力的民族博大精神中時,他的詩歌才能如祖國的山川河流一樣長久。這首《望岳》詩正是屬於杜甫自己,又屬於民族的不朽詩篇。 (黎烈南)

【賞析三】

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首聯兩句,從遠望角度寫泰山高大雄偉的景象。開篇以問句領起,形成突兀的語勢振起全篇。「夫如何」非常傳神地抒發了詩人乍見泰山時的激動喜悅、驚嘆揣摩之情。第二句則大筆揮灑出一片青翠山色,顯示出泰山的高大雄偉。

頷聯兩句,從近望的角度寫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形象。「鍾神秀」寫泰山的神奇秀麗;「割昏曉」寫泰山的雄偉闊大。「鍾」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傳達出詩人對泰山的鍾愛、贊美之情。「割」字用的新奇有力,彷彿「昏」和「曉」是泰山割開來的,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峻的氣勢。這一聯虛實結合,化靜為動,使靜止的山峰充滿活力。

頸聯兩句,從凝望的角度來寫泰山,通過動態的畫面,極力表現出泰山的高大。這里用「鳥」這細物來烘托空廓遼遠的大景,有點睛傳神之妙。「歸鳥」點明時至傍晚,但詩人還在望,如此入神,說明詩人愛岳。這一聯以雲和鳥烘托泰山的高大雄偉,並寫出詩人長久望泰山的出神神態和內心洶涌的豪情,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尾聯兩句,寫詩人由仰望泰山而產生的登臨「絕頂」的願望。詩人通過想像的情景來襯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現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和豪邁氣概。「一覽眾山小」則寫出了他想像中登上絕頂俯瞰群山的感受,極富詩意,勁拔有力。從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萬物的雄心壯志。(這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少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共鳴的原因。)

全詩以一「望」字為紅線,情景交融。就距離而言,望是自遠而近,就時間而言,望是自朝至暮,並由望岳而想像將來登岳遠望之情景。在描寫方法上,這首詩虛實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賞析四】

胸懷豪放 格調高昂——讀杜甫詩《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寫過三首詠岳的詩,分別詠頌東岳、南嶽和西嶽三座名山。這首《望岳》詩是詩人為詠頌東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

這首五言古詩是杜甫詩集中最早的作品。寫作此詩時,詩人才二十多歲。在作詩的前一年,杜甫曾參加進士考試而落第。他當時少年氣盛,對社會和人世的閱歷都還不深,所以這次落第並沒有使他受到多大打擊,他對自己的前途還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舊開始了又一次壯游。「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生動地反映了青年詩人在當時所具有的那種豪放的胸懷,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還充滿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望岳》詩里,也同樣表現了這種格調。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詩人用設問的句式,極其自然地引出泰山來;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繪出泰山巍峨的形象。所謂岱宗,又稱岱山,就是泰山,因為它是五嶽之首,故雲岱宗。前人說「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從齊到魯,歷二國其未了。」詩人緊緊抓住了一片青綠的特點,沒有費多少筆墨,僅僅用「齊魯青未了」五個字,就活靈活現地刻畫出它那巍然聳立、青翠欲滴而又綿亘天外的渾茫外形來。詩論家對此曾給予了高度評價,說它「只五字,真雄蓋一世」。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是詩人著意描繪出來的泰山靈奇秀美的恣態:這座奇形異狀的高山,好像是為神靈所特意創造,把大自然所具備的一切神奇秀美都集中了起來;山峰直插雲霄,遮斷陽光,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明暗不同的兩個天地——這邊已是明朗的早晨,而那邊還是昏黑的夜晚。詩人在這里所用的「鍾」和「割」字,都是別具匠心的。前者是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巒應具的「神秀」,而後者則是形象地襯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在詩人筆下,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偉!

接著,杜甫以「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進一步描寫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因為這座山峰很高,雲勢積疊而起,詩人站在山麓仰望,彷彿感到雲氣盪其心胸,故抑鬱之氣盪滌殆盡,襟懷為之大開;由於相距甚遠,所以盡量睜大眼睛,集中視線,盯著飛鳥,並循其行蹤而極目遠望。這兩句並非完全寫實,乃是詩人的假想。正如王嗣奭所說:「『盪胸』句,狀襟懷之浩盪。『決眥』句,狀眼界之空闊。公身在嶽麓,而神遊岳頂。」

最後,詩人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種充滿豪邁氣概的詩句為全詩作結。既然詩人面對這座如圖如畫的神秀峰巒,仰望之中業已使人心胸舒展,神采飛揚,那麼何不親身登上這座山峰之顛,以飽覽泰山的風光呢?詩人在這里表現出一種登山的渴望。「凌絕頂」,正反映了他的遠大目光和豪邁氣概。這個「凌」字用的極為貼切、傳神,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登臨決心,簡直躍然紙上。這兩句詩,杜甫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不僅進一步贊美泰山的雄偉姿態,而且也是以此抒發自己勇於攀登,必將騰凌絕頂的壯志豪情。從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年輕詩人的堅強信心和自恃態度,這也是杜甫早期積極進取思想的自然流露。

這首詩是寫景和抒情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真正做到了以景寓情,情中有景,情隨景移,情景交融。貫穿全詩始終的則是一個「望」字,由遠而近,又從近至遠,都是通過眼望而步步擴展和層層深入的。故前人認為:「望岳與登岳不同。登岳,即須細詳嶽麓中之奇特,

Ⅱ 杜甫的望岳這首古詩,求解析和原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望岳【詞語解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齊魯:古代二國名,這里泛指山東一帶地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鍾:聚集。
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
割:分割。
層雲:雲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
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眥:眼眶。
會當:一定要。
望岳【詩文賞析】
《望岳》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卻是中肯的評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詩文解釋】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望岳【詞語解釋】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齊魯:古代二國名,這里泛指山東一帶地區。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鍾:聚集。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割:分割。層雲:雲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眥:眼眶。會當:一定要。
望岳【詩文賞析】《望岳》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卻是中肯的評價。

Ⅲ 《望岳》賞析

杜甫(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專眥入屬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詞語解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齊魯:古代二國名,這里泛指山東一帶地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鍾:聚集。
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
割:分割。
層雲:雲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
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眥:眼眶。
會當:一定要。
【詩文賞析】
《望岳》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卻是中肯的評價。

Ⅳ 鑒賞《望岳》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該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寫出了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逼真的描寫出了「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絕頂。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該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全文沒有「望」,卻句句寫「望」。空間由遠而近,首聯遠望,頷聯近望,頸聯凝望,尾聯俯望。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因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旁徨之感。作者發端「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餘,預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並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詩以「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作結,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現實環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痛[3]。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的失意旁徨。
詠衡山的《望岳》寫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議論,中間寫景敘事。「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職官崇禮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岳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後以祀岳之意作結,呼應起筆「秩禮」。而「曷以贊我皇」一句,杜甫愛國之心,強烈地洋溢於字里行間。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飄泊江湖,仍是關心朝政,無日或忘。
由於三首詩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風格亦不一致。詠泰山的《望岳》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因此詩句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格。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但篇中並無一字明言之,我們只是從「安得仙人九節杖」、「高尋白帝問真源」得知,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沉鬱頓挫。詠衡山一首則因書於晚年,即或是有所諷喻,都不過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數語。所寫景色如「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靈光飄淼之感。全詩表現出一種典贍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覺。
由此看來,三首《望岳》旨趣、風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詠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為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望岳》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吟誦率較高的一首詩。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歲時,到兗州探望父親後由齊入魯,途經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這是詩人僅存少數的早年作品之一。人們在品讀此詩時,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詩中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所激動、感染,因為這既是盛唐的時代精神的概括,又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啟示。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勇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Ⅳ <望岳>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該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的浪漫豪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該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全文沒有「望」,卻句句寫「望」。空間由遠而近,首聯遠望,頷聯近望,頸聯仰望,尾聯俯望。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因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旁徨之感。作者發端「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餘,預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並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詩以「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作結,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現實環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痛。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的失意旁徨。 詠衡山的《望月》寫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議論,中間寫景敘事。「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職官崇禮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岳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後以祀岳之意作結,呼應起筆「秩禮」。而「曷以贊我皇」一句,杜甫愛國之心,強烈地洋溢於字里行間。這首《望月》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飄泊江湖,仍是關心朝政,無日或忘。 由於三首詩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風格亦不一致。詠泰山的《望月》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因此詩句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格。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但篇中並無一字明言之,我們只是從「安得仙人九節杖」、「高尋白帝問真源」得知,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沉鬱頓挫。詠衡山一首則因書於晚年,即或是有所諷喻,都不過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數語。所寫景色如「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靈光飄淼之感。全詩表現出一種典贍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覺。 由此看來,三首《望岳》旨趣、風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詠泰山的《望月》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為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望岳》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吟誦率較高的一首詩。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歲時,到兗州探望父親後由齊入魯,途經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這是詩人僅存少數的早年作品之一。人們在品讀此詩時,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詩中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所激動、感染,因為這既是盛唐的時代精神的概括,又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啟示。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於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綿綿不盡之意。這里,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麼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麼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鍾,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後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雲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然後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詩人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二、問題研究 《望岳》的藝術特色 杜甫曾到過泰山之巔,但沒有為此寫詩。這是三十年後他在《又上後園山腳》這首詩里提到的:「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日觀」即日觀峰,位於泰山之巔的東南方,是遊人觀日出的最佳處。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矯首望八荒」,再寫幾首決非難事,可他為什麼不寫呢?我們無妨做點推測——用後人的眼光來看,這大概是因為《望岳》一首已經寫盡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詩人胸中才情,確實不需要再寫了。我們讀這首詩,在領略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同時,也彷彿看到了詩人那卓然獨立的形象;特別是讀到它的末聯,更使人浮想聯翩,彷彿跟詩人一道神遊於泰山的絕頂之上,進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氣概,對詩人青年時代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也就洞若觀火了。正因為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首詩歷來被譽為詠泰山的絕唱。

Ⅵ 關於杜甫《望岳》的賞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fú)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zì)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