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賞析
1. 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簡介及分析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紀游性寫景抒情散文。文章從作者與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寫起,巧妙地以「槳聲燈影」為行文線索,由利涉橋到大中橋外,自夕陽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現了完整的游蹤,形成明顯的時空順序。
同時,其中又貫串著作者的情感線索。在開始的遊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靜的,從容品味,賞心悅目,陶醉於秦淮河入夜的景色。並且在描繪燈光、水色和月光時,將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進去。而後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著了難解的糾紛」,文章就此出現了一個大轉折。作者的心緒起了變化,由對美景的沉醉轉為落入現實的悵惘。而文章的後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現自己「幻滅的情思」中,為讀者造成了一個回味想像的空間。這篇散文結構的又一個突出之處在於作者緊扣秦淮河夏夜的特點,將月光、燈火、水色等景緻作為描寫對象,其中又以燈光為重點,不僅細致地描寫了不同時間、不同水域的燈光、河水、月亮三者的變化,而且還表現了華燈映水,燈月交輝的獨特意境,使讀者也能品出
「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們」的許多新異的滋味。
俞平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賞析
【賞析】此作,1923年8月22日寫於北京,選自《雜拌兒》。多年前,俞平伯與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共同的題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風格不同、各有千秋而傳世,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風光,尤其是它那蘊含歷代興亡的史跡,歷來就是許多騷人墨客歌詠憑吊的場所。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詩雲:「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把對秦淮美景的抒寫與對時局的深沉感慨結合了起來。到了清代,孔尚任作傳奇《桃花扇》,更是極寫秦淮河笙歌繁華的氣象和國破家亡的慘景。因此人們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說的那樣,不
僅是因為它那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美景,實在是有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
這兩篇散文寫於「五四」革命風潮剛剛過去三四年的時候。當時,隨著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統一戰線進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比之「五四」當時來,整個文化領域顯得比較冷落。由於新的革命高潮還沒有到來,一些知識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樣:「到了『五卅』的前夜為止,苦悶仿徨的空氣支配了整個文壇,即使外形上有冷觀苦笑與要求享樂和麻醉的分別,但內心是同一苦悶彷徨。走向十字街頭的當時的文壇只在十字街頭徘徊。」(《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這兩篇同題散文當可印證這一點。我們從文章中不難看出,無論是俞平伯還是朱自清,由於他們都困縛在知識分子的狹小天地里,因而他們也就不可能從秦淮河的歷史和現狀里,發掘出更有積極意義的思想來。他們也有所不滿,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著一種悵惘之感。他們不掩飾自己思想上的苦悶。朱自清寫道:「這實在是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為脆弱;故偶然潤澤一下,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俞平伯則寫道:「其實同被因襲的癬趣所沉浸。」他們都有著一種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來滋潤心靈的乾枯,慰藉一下寂寞的靈魂,這里多少還回盪著一點「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呼聲,雖則這呼聲是那麼輕微。但是山水聲色之樂,畢竟不能解除他們精神上的苦悶,他們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樣放浪形骸,因而在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上,他們處處顯得拘謹,顯得與環境很不協調。結果自然是乘興而去,惆悵而歸。
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們又可以發見他們不同的地方。在如畫的美景中,朱自清抒發的是難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對那怡人娛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聲,有著一種熱切的依戀,感情上比較強烈,而這一切,寫來又是那麼樸直,不加文飾,更表露作者朴實誠懇的性格。有人說朱自清是「文如其人」。他的「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這是很中肯的評論。而俞平伯作文,喜歡在抒情寫景之中,闡發所謂「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這所謂「六朝金粉」的銷金窟里,他雖則被這「輕暈著的夜的風華」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麼欣悅,不是什麼慰藉;只感到一種怪陌生,與怪樣的朦朧。」「我們無法使人信它是有,我們不信它是沒有,勉強哲學地說,在或近於佛家的所謂『空』」。比之朱自清的熱切依戀之情來,俞平伯表現得冷靜、理智,他在文章中極力要造成一種空靈、朦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僅有一種淡淡的苦澀之感,而且使讀者感到有些玄妙。
人們常常說,現實生活是豐富多採的,因而文學作品的題材應該多樣化,這樣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文藝也才能百花齊放。這些自然是很對的,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一步考察的話,還會發現,即使是同樣的題材,在有才能的作家的筆下,由於不同的風格和流派,甚至由於不同的性格和氣質,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手法,使同一題材的作品,呈現不同的風貌。一樣的燈彩月影,一樣的歌吹泛舟,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筆下,寫得卻是各呈異彩。俞平伯是首次來到秦淮河上,朱自清則是重遊,因此,那文章一開頭,就大為不同。「我們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燈影,圓月猶皎的仲夏之夜。」這突如其來的兩句,一下子就把這位初來者的欣悅並略帶驚奇的心情勾勒出來了。而那位重遊者,在文章的開頭,卻只是比較平直的段交代:「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朱自清善於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平易的敘述表達出來,筆致簡練,樸素親切。俞平伯寫散文追求一種「獨特的風致」,遣詞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長處,比較古樸、凝練。在整個格局方面,他又喜歡在細膩柔婉的描寫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著一種情與思、熱與冷的結合。雖則有些地方顯得比較繁縟,但也不乏機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寫,比如「小船兒載著我們,在大船縫里擠著,挨著,抹著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燈火」。這「擠著」、「挨著」、「抹著」,很有生活實感,寫出了秦淮河上一派喧嘩景象。特別是「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燈火」,更有哲理的意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有形或無形的聯系。坐在小船上看風光,殊不知這一葉小舟本身也是河上的風光,每一個賞燈玩景之人,都成了秦淮河風光的組成部分。在這里,情與思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了。同是寫船出大中橋,來到秦淮河最為繁華的地方,朱自清寫來從容舒徐,在俞平伯筆下,卻是奇峰突起:「船兒俏俏地穿出連環著的三個壯闊的涵洞,青豁夏夜的韶華已如巨幅的畫豁然而抖落。哦!凄厲而繁的弦索,顫岔而澀的歌喉,雜著嚇哈的笑語聲,劈拍的竹牌響,更能把諸樓船上的華燈彩繪,顯出火樣的鮮明,火樣的溫煦了。」色彩似乎更為濃烈更突顯出這位初來者的驚奇與欣喜。
俞平伯是諳熟古典小說詞曲的,因此在這篇散文中,隨處可見他在這方面的功力。他把這些文藝樣式的用詞融匯在一起,並不顯得突兀或錯雜,反而增添了文章的生氣和豐采。比如「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說,且舒了惻惻的情懷,暫且學著,姑且學著我們平時認為在醉里夢里的他們的憨痴笑話。」這一段頗像古典詞曲的句式,用在這兒,卻也顯得自然而風趣。「時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槳,向燈影的密流里橫沖直撞。冷靜孤獨的油燈映見黯淡久的畫船(?)頭上,秦淮河姑娘們的靚妝。茉莉的香,白蘭花的香,脂粉的香,紗衣裳的香……微波泛濫出甜的暗香,隨著她們那些船兒盪,隨著我們這船兒盪,隨著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兒盪。有的互相笑語,有的默默不響,有的襯著胡琴亮著嗓子唱。一個,三兩個,五六七個,比肩坐在船頭的兩旁,也無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兒葬在我們的心上——太過火了,不至於罷,早消失在我們的眼皮上。不過同是些女人們,你能認識那一個面龐?誰都是這樣急忙忙的打著槳,誰都是這樣向燈影的密流里沖著撞;又何況久沉淪的她們,又何況飄泊慣的我們倆。當時淺淺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悵;老實說,咱們萍泛的綺思不過如此而已,至多也不過如此而已。你且別講,你且別想!這無非是夢中的電光,這無非是無明的幻相,這無非是以零星的火種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扮戲的咱們,散了場一個樣,然而,上場鑼,下場鑼,天天忙,人人忙。看!嚇!載送女郎的艇子才過去,貨郎旦的小船不是又來了?一盞小煤油燈,一艙的什物,他也忙得來像手裡的搖鈴,這樣丁冬而郎當。」整整這么一段,不僅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有著一種詩詞的韻律美。從它的句式和韻律來看,這一段無異是一段散曲,看得出來,作者在這些地方是著意經營的,但又不使人感到前後不協調,反而使文章平添了不少風采,增加了讀者許多興味,應該說,這些地方都是得力於作者古典文學修養的深厚.
紙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了昔日風韻,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以濃墨重彩為它猛繪一筆,再次展現了濃裝艷麗秦淮河的風采。 朱自清成名作《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記敘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地、不同情境中的綽約風姿,引入發思古之幽情。 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詩、如畫、如夢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溫柔飄香的綠水,彷彿六朝金粉所凝;飄渺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正所謂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作者的筆觸是細致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致的描寫手法。船隻、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得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 歷史是秦淮河的養料,可以說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 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艷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彩。」 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彷彿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隻,霧里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飄渺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藉助對歷史影象緬懷,將秦淮河寫得虛虛實實、朦朦朧朧,讓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本著力於秦淮河的自然景觀,卻以歌妓的出現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審美情趣。作者把自己當時那種想聽歌,卻又礙於道德律的束縛,一心想超越現實,但又不能忘卻現實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真實具體,那種情真意卻,給予讀者極大的感染力,而意蘊深厚自然。為夢中回到現實,做好了鋪墊。 總的來說,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明顯地體現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細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繪秦淮河的景色時,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洋溢著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展現一幅令人緬懷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http://blog.sina.com.cn/u/49dedd420100056k
http://res.koonew.com/detail/632693892670000000/5669.html
http://www.52ds.cn/data/2006/1006/article_9120.htm
參考資料: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856858
2. 俞平伯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賞析
此作,1923年8月22日寫於北京,選自《雜拌兒》。多年前,俞平伯與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共同的題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風格不同、各有千秋而傳世,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風光,尤其是它那蘊含歷代興亡的史跡,歷來就是許多騷人墨客歌詠憑吊的場所。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詩中說:「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把對秦淮美景的抒寫與對時局的深沉感慨結合了起來。到了清代,孔尚任作傳奇《桃花扇》,更是極寫秦淮河笙歌繁華的氣象和國破家亡的慘景。因此人們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僅是因為它那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美景,是有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
這兩篇散文寫於「五四」革命風潮剛剛過去三四年的時候。當時,隨著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統一戰線進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比之「五四」當時來,整個文化領域顯得比較冷落。由於新的革命高潮還沒有到來,一些知識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樣:「到了『五卅』的前夜為止,苦悶仿徨的空氣支配了整個文壇,即使外形上有冷觀苦笑與要求享樂和麻醉的分別,但內心是同一苦悶彷徨。走向十字街頭的當時的文壇只在十字街頭徘徊。」(《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這兩篇同題散文當可印證這一點。文章中表現出,無論是俞平伯還是朱自清,由於他們都困縛在知識分子的狹小天地里,因而他們也就不可能從秦淮河的歷史和現狀里,發掘出更有積極意義的思想來。他們也有所不滿,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著一種悵惘之感。他們不掩飾自己思想上的苦悶。朱自清寫道:「這實在是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為脆弱;故偶然潤澤一下,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俞平伯則寫道:「其實同被因襲的癬趣所沉浸。」他們都有著一種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來滋潤心靈的乾枯,慰藉一下寂寞的靈魂,這里多少還回盪著一點「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呼聲,雖則這呼聲是那麼輕微。但是山水聲色之樂,不能解除他們精神上的苦悶,他們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樣放浪形骸,因而在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上,他們處處顯得拘謹,顯得與環境很不協調。結果是乘興而去,惆悵而歸。
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又體現出他們不同的地方。在如畫的美景中,朱自清抒發的是難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對那怡人娛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聲,有著一種熱切的依戀,感情上比較強烈,而這一切,寫來又是那麼樸直,不加文飾,更表露作者朴實誠懇的性格。有人說朱自清是「文如其人」。他的「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這是很中肯的評論。而俞平伯作文,喜歡在抒情寫景之中,闡發所謂「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這所謂「六朝金粉」的銷金窟里,他雖則被這「輕暈著的夜的風華」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麼欣悅,不是什麼慰藉;只感到一種怪陌生,與怪樣的朦朧。」「我們無法使人信它是有,我們不信它是沒有,勉強哲學地說,在或近於佛家的所謂『空』」。比之朱自清的熱切依戀之情來,俞平伯表現得冷靜、理智,他在文章中極力要造成一種空靈、朦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僅有一種淡淡的苦澀之感,而且使讀者感到有些玄妙。
人們常常說,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而文學作品的題材應該多樣化,這樣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文藝也才能百花齊放。這些是很對的,但是,如果讀者深入一步考察的話,還會發現,即使是同樣的題材,在有才能的作家的筆下,由於不同的風格和流派,甚至由於不同的性格和氣質,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手法,使同一題材的作品,呈現不同的風貌。一樣的燈彩月影,一樣的歌吹泛舟,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筆下,寫得卻是各呈異彩。俞平伯是首次來到秦淮河上,朱自清則是重遊,因此,那文章一開頭,就大為不同。「我們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燈影,圓月猶皎的仲夏之夜。」這突如其來的兩句,一下子就把這位初來者的欣悅並略帶驚奇的心情勾勒出來了。而那位重遊者,在文章的開頭,卻只是比較平直的段交代:「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朱自清善於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平易的敘述表達出來,筆致簡練,樸素親切。俞平伯寫散文追求一種「獨特的風致」,遣詞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長處,比較古樸、凝練。在整個格局方面,他又喜歡在細膩柔婉的描寫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著一種情與思、熱與冷的結合。雖則有些地方顯得比較繁縟,但也不乏機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寫,比如「小船兒載著我們,在大船縫里擠著,挨著,抹著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燈火」。這「擠著」、「挨著」、「抹著」,很有生活實感,寫出了秦淮河上一派喧嘩景象。特別是「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燈火」,更有哲理的意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有形或無形的聯系。坐在小船上看風光,殊不知這一葉小舟本身也是河上的風光,每一個賞燈玩景之人,都成了秦淮河風光的組成部分。在這里,情與思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了。同是寫船出大中橋,來到秦淮河最為繁華的地方,朱自清寫來從容舒徐,在俞平伯筆下,卻是奇峰突起:「船兒俏俏地穿出連環著的三個壯闊的涵洞,青豁夏夜的韶華已如巨幅的畫豁然而抖落。哦!凄厲而繁的弦索,顫岔而澀的歌喉,雜著嚇哈的笑語聲,劈拍的竹牌響,更能把諸樓船上的華燈彩繪,顯出火樣的鮮明,火樣的溫煦了。」色彩更為濃烈,更突顯出這位初來者的驚奇與欣喜。
俞平伯是諳熟古典小說詞曲的,因此在這篇散文中,隨處可見他在這方面的功力。他把這些文藝樣式的用詞融匯在一起,並不顯得突兀或錯雜,反而增添了文章的生氣和豐采。比如「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說,且舒了惻惻的情懷,暫且學著,姑且學著我們平時認為在醉里夢里的他們的憨痴笑話。」這一段頗像古典詞曲的句式,用在這兒,卻也顯得自然而風趣。「時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槳,向燈影的密流里橫沖直撞。冷靜孤獨的油燈映見黯淡久的畫船頭上,秦淮河姑娘們的靚妝。茉莉的香,白蘭花的香,脂粉的香,紗衣裳的香……微波泛濫出甜的暗香,隨著她們那些船兒盪,隨著我們這船兒盪,隨著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兒盪。有的互相笑語,有的默默不響,有的襯著胡琴亮著嗓子唱。一個,三兩個,五六七個,比肩坐在船頭的兩旁,也無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兒葬在我們的心上——太過火了,不至於罷,早消失在我們的眼皮上。不過同是些女人們,你能認識那一個面龐?誰都是這樣急忙忙的打著槳,誰都是這樣向燈影的密流里沖著撞;又何況久沉淪的她們,又何況飄泊慣的我們倆。當時淺淺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悵;老實說,咱們萍泛的綺思不過如此而已,至多也不過如此而已。你且別講,你且別想!這無非是夢中的電光,這無非是無明的幻相,這無非是以零星的火種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扮戲的咱們,散了場一個樣,然而,上場鑼,下場鑼,天天忙,人人忙。看!嚇!載送女郎的艇子才過去,貨郎旦的小船不是又來了?一盞小煤油燈,一艙的什物,他也忙得來像手裡的搖鈴,這樣丁冬而郎當。」整整這么一段,不僅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有著一種詩詞的韻律美。從它的句式和韻律來看,這一段如同一段散曲,作者在這些地方是著意經營的,但又不使人感到前後不協調,反而使文章平添了不少風采,增加了讀者許多興味,這些地方都是得力於作者古典文學修養的深厚。
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浙江德清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多年。1952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作品有:紅學研究著作《紅樓夢研究》,詩集《冬夜》、《古槐書屋間》,散文集《燕知草》、《雜拌兒》等。在古典詩詞研究方面,著有《讀詞偶得》、《清真詞釋》、《讀詩札記》等重要著作。
3.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作品賞析
作者在暮色的掩飾之下開始游歷秦淮河,藉助小船進入「幻夢」般的精神世界,通過月亮移置排遣內心的惆悵,歌妓的出現使得暢神移情的流程被迫中止而不得不回歸現實。作者感情的生成既源於揚州這一特殊的環境,更與情感的獨特經歷密不可分。文學創作成為作者表達內在情感以達到」剎那間」滿足的最佳選擇。「紙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了昔日風韻。
文章記敘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不同情境中的綽約風姿,引發思古之幽情。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詩、如畫、如夢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溫柔飄香的綠水,彷彿六朝金粉所凝;飄渺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正所謂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作者的筆觸是細致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致的描寫手法。船隻、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得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歷史是秦淮河的養料,可以說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 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隻,霧里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飄渺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藉助對歷史影象緬懷,將秦淮河寫得虛虛實實、朦朦朧朧,讓人陶醉,令人神往。作者本著力於秦淮河的自然景觀,卻以歌妓的出現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審美情趣。作者把自己當時那種想聽歌,卻又礙於道德律的束縛,一心想超越現實,但又不能忘卻現實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真實具體,那種情真意卻,給予讀者極大的感染力,而意蘊深厚自然。為夢中回到現實,做好了鋪墊。
總的來說,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明顯地體現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細致的特色。在描繪秦淮河的景色時,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洋溢著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展現一幅令人緬懷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語言美
朱自清通過文字的描繪,構成油畫般的效果的,這就不僅需要他在記述自然景色時,得寫出自己細致獨到的觀察,運用潑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這種工筆畫的作風,也還需要他的詞藻來得華美、明艷和精雕細刻,只有像這樣的文字本身,才能夠保證他畫幅中的許多形象,達到十分精確、豐滿和渾厚的超度。他這些經過了千錘百煉的文字,盡管是夠華麗和明艷的了,卻又一點兒不顯出雕琢的痕跡,在這些讀起來琅琅上口,頗有情韻的文字底下,更顯得是蘊藏了十分飽滿的形象,他盡力用文採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而不是用這來損害它,這正是他運用詞藻的高超之處。
比較美
文章中出現了兩次明顯的橫向比較。第一處:「秦淮河裡的船,比北京萬盛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通過三處船的比較突出「秦淮河的船能引乘客的情韻」來;第二處:「南京的日光,大概沒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熱蓬蓬的,水像沸著一般,秦淮河的水卻盡是這樣冷冷地綠著。」此處把南京、杭州、秦淮河比較,突出秦淮河的水「盡是這樣冷冷地綠著。」使人「到了此地,豁然開朗,身子頓然輕了——習習的清風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還「感到了一縷新涼了」。通過橫向比較,空間上的延伸,獲得一石二鳥的效果。
意境美
「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它們經了夏夜的微風的吹漾和水波的搖拂,裊娜著到我們耳邊的時候,已經不單是她們的歌聲,而混著微風和河水的密語了。」這詩一般的語言表白了作者的心緒,點明了意旨,使人想像豐富起來,頭腦中有優美的畫面慢慢浮現出來,達到了「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境界。
真情美
這篇文章表白最直露之處在作者對待歌妓的一系列心理活動中。他從「覺得不太適宜」到「真窘著再拒絕了」到後面的議論。作者說: 「在歌舫劃來時」他的「憧憬」「變為盼望」;他「固執的盼望著,有如飢渴」。而後面又寫道他在「眾目昭彰的時候」卻感到「道德律的力」 的約束而「有所顧忌」,這正體現他「一面盼望,一面卻感到了兩重的禁制。」作者把自己矛盾的心情展現得一覽無余的,使讀得看到一次在人性與「道德律的力」面前作者心靈的真實寫照。
哀愁美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繁筆抒寫了游後船里滿載的悵惆和心裡充滿的幻滅情思。今日的秦淮河繁華、哀傷、一如明末。繁華的背景留給作者的是哀愁,而這哀愁又來自於對繁華背後的不幸人生的同情。作者對歌妓「心裡似乎很抱欺」就因為「受了道德律的壓迫,拒絕了她們」,作者深深後悔,「拒絕了她們,無論理由如何充足,卻使她們的希望受了傷;這總有幾分不做美了。」後又通過自我內心的剖析來寫自己對人性與道德律的力的思考,到後來遇見了唱著清歌載妓的船,使作者感到了寂寞。這是思考的使然,是作者在「成了歷史的重載」的船中追尋「明末秦淮河的艷跡」的整個過程中反射出的深沉的歷史思考。最末,作者以秦淮河作了總結: 「這是最後的夢;可惜是最短的夢!」作者在思考之後,終覺「黑暗重復落在我們面前,我們看見彼岸的空船上一星兩星的,枯燥無力又搖搖不定的光。」這種夢中似的痛苦,是作者為歌妓命運的不平與吶喊,乃至「心裡充滿了幻滅的情思」。
總體上看來,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把華美的文采與精密的構思緊密結合在一起,他一路描寫過來的景色和人事,都是從平凡常見的境界中顯出新穎的發現,在文章構思中顯出驚警的思想,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可以當成是「五四」散文創作的成功的標本。 其文字清新,布局精巧,為當時還不太成熟的白話文確立了榜樣,因此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金陵晚報評)
中國現代文學家魯迅:漂亮縝密。
中國現代作家沈從文:最有文學意味。文章筆墨變化多端,有典雅的詩化語言,也有濃艷的語句。
4. 賞析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節選中的修辭手法
「紙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了昔日風韻,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以濃墨重彩為它猛繪一筆,再次展現了濃裝艷麗秦淮河的風采。
朱自清成名作《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記敘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地、不同情境中的綽約風姿,
引發人思古之幽情。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如夢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溫柔飄香的綠水,仿
佛六朝金粉所凝;飄渺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正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作者的筆觸是細致的,描
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致的描寫手法。船隻、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
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得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歷史是秦淮河的養料,可以說
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
明暗,彩蘇的精粗,艷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
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
我們彷彿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行
走的船隻,霧里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飄渺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藉助對歷史影象緬懷,將秦淮河寫得虛虛實實、朦朦朧朧,讓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原本著力於秦淮河的自然景觀,卻以歌妓的出現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審美情趣。作者把自己當時那種想聽歌,卻又礙於道德律的束縛,一心想超越現實,但又不
能忘卻現實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真實具體,那種情真意卻,給予讀者極大的感染力,而意蘊深厚自然。為夢中回到現實,做好了鋪墊。總的來說,《槳聲燈
影里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明顯地體現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細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繪秦淮河的景色時,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洋溢著一股真摯
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文中展現了一幅令人緬懷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影。
5. 對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句子進行賞析
1、秦淮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們初上船的時候,天色還未斷黑,那漾漾的柔波是這樣的恬靜,委婉,使我們一面有水闊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著紙醉金迷之境了。
賞析:寫「秦淮河的水」「厚而不膩」,運用通感的手法,並聯想到「六朝金粉」,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之感;寫柔波,用「恬靜」「委婉」,賦予人格化,增添了秦淮河的人情美;這詩般的語言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感情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
2、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哪載得起呀?
賞析:這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將無形的愁實化為有形的重量。也營造出凄清的場景,充分表現出自己內心中的愁悶,無處訴說。
3、於是槳聲汩汩,我們開始領略那晃盪著薔薇色的歷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賞析:紙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了昔日風韻,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以濃墨重彩為它猛繪一筆,再次展現了濃裝艷麗秦淮河的風采。
4、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艷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
賞析:作者的筆觸是細致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致的描寫手法。船隻、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得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
6. 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句子賞析》,急啊!不要段落,要句子
「秦淮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們初上船專的時候,屬天色還未斷黑,那漾漾的柔波是這樣的恬靜,委婉,使我們一面有水闊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著紙醉金迷之境了。」
寫「秦淮河的水」「厚而不膩」,運用通感的手法,並聯想到「六朝金粉」,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之感;寫柔波,用「恬靜」「委婉」,賦予人格化,增添了秦淮河的人情美;這詩般的語言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感情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
7. 從寫作手法和情感來鑒賞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第四段
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地、不同情境中的綽約風姿,引發人思古之幽情。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如夢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溫柔飄香的綠水,彷彿六朝金粉所凝;飄渺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正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作者的筆觸是細致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致的描寫手法。船隻、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得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 歷史是秦淮河的養料,可以說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 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艷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彷彿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隻,霧里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飄渺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藉助對歷史影象緬懷,將秦淮河寫得虛虛實實、朦朦朧朧,讓人陶醉,令人神往。在對妓女的,矛盾的心理中不難看出作者想要放鬆自己,享受歌妓的曲調。
作者原本著力於秦淮河的自然景觀,卻以歌妓的出現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審美情趣。作者把自己當時那種想聽歌,卻又礙於道德律的束縛,一心想超越現實,但又不能忘卻現實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真實具體,那種情真意卻,給予讀者極大的感染力,而意蘊深厚自然。為夢中回到現實,做好了鋪墊。總的來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明顯地體現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細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繪秦淮河的景色時,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洋溢著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文中展現了一幅令人緬懷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影。[3]
8. 朱自清《槳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賞析,一定要特別詳細,不能籠統!
朱自清十分注意對事物進行穿透內里的審查,尋求「獨得的滋味」。在這篇文章里他回就十分敏銳地觀摩了月答亮、燈光、河水三者關系的變化,從而精勾細繪了盛夏之夜秦淮河絢麗多變的好景奇觀,其中有燈華映水的雅景,有燈月交融的奇跡,有燈光紛然,喧囂競發的熱鬧場面,也有一輪素月伴著疏疏燈火的空寂光景。作者融情入景,微妙地宣露了內在的復雜思緒。
作品想像奇妙,手法多變,語言優美,結構精煉,巧妙地以「槳聲燈影」為行文線索,從利涉橋到大中橋,從夕陽方下到素月依人,形成明顯的時空順序,同時又以燈光為重點,一步步勾畫秦淮河美景,一層層展露內在情思,連綿不斷,搖曳多姿,創造了充滿詩情畫意發人深思的意境。
9. 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資料,鑒賞,評價
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景抒情特點朱自清在這篇散文里,著意描繪了秦淮河的夜景,並且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緒,融注進他所創造的形象里。
本文的結構特點《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紀游性寫景抒情散文。文章從作者與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寫起,巧妙地以「槳聲燈影」為行文線索,由利涉橋到大中橋外,自夕陽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現了完整的游蹤,形成明顯的時空順序。同時,其中又貫串著作者的情感線索。在開始的遊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靜的,從容品味,賞心悅目,陶醉於秦淮河入夜的景色。並且在描繪燈光、水色和月光時,將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進去。而後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著了難解的糾紛」,文章就此出現了一個大轉。作者的心緒起了變化,由對美景的沉醉轉為落入現實的悵惘。而文章的後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現自己「幻滅的情思」中,為讀者造成了一個回味想像的空間。
這篇散文結構的又一個突出之處在於作者緊扣秦淮河夏夜的特點,將月光、燈火、水色等景緻作為描寫對象,其中又以燈光為重點,不僅細致地描寫了不同時間、不同水域的燈光、河水、月亮三者的變化,而且還表現了華燈映水,燈月交輝的獨特意境,使讀者也能品出「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們」的許多新異的滋味。
10. 求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摘要賞析。
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筆墨變化多端,有典雅的詩化語言,也有濃艷的語句。作者坦率和誠摯地流露出真情實感,將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風景描寫中間,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相當突出地標志著「五四」散文創作所達到的藝術成就。
朱自清在描繪自然景物的時候,都是在讀者不知不覺中,悄悄地完成的。這些委婉而富有韻味的描繪,在開始時似乎都是無關緊要的閑筆,他從各處名勝的遊艇講起,說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說到了這船上的「燈彩」,接著就擴展到多少條遊船上的燈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靄和微漪」,然後又過渡到描寫「碧陰陰的」、「厚而不膩」的河水,描寫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寫清朗的月光和渾濁的燈光,及其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景緻。在這一束束五彩繽紛而又變幻莫測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顯出「纏綿」和「渺渺」的豐富復雜的意境。
塗抹鮮明豐富和渾厚濃郁的色彩,描繪燈光、水光和月光時,朱自清將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進去。他一開始就神往於秦淮河的歷史陳跡,因而產生了「空」和「靜」的感覺,然而當圓潤的歌聲,凄厲的琴聲,微風的吹漾,和水波的搖拂一起傳來時,他「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歷史和現實的交織輝映,確實使他的感情波濤起伏,他不是單純地在作風景畫,同時也剖析了自己心中的強烈感受,他將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風景描寫中間,因而當讀者在領略他筆下的秦淮河夜景時,也就領略了他情感與思緒的波瀾,領略了他內心中的搏鬥。做到了這樣的情景交融,就將綿密和蘊藉的情致、豐滿和深遠的想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而更能夠洋溢出動人心弦的詩意,極耐人咀嚼和尋味。
「紙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了昔日風韻,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以濃墨重彩為它猛繪一筆,再次展現了濃裝艷麗秦淮河的風采。
朱自清成名作《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記敘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地、不同情境中的綽約風姿,引發人思古之幽情。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如夢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溫柔飄香的綠水,彷彿六朝金粉所凝;飄渺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正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作者的筆觸是細致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致的描寫手法。船隻、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得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
歷史是秦淮河的養料,可以說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
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艷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彷彿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隻,霧里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飄渺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藉助對歷史影象緬懷,將秦淮河寫得虛虛實實、朦朦朧朧,讓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原本著力於秦淮河的自然景觀,卻以歌妓的出現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審美情趣。作者把自己當時那種想聽歌,卻又礙於道德律的束縛,一心想超越現實,但又不能忘卻現實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真實具體,那種情真意卻,給予讀者極大的感染力,而意蘊深厚自然。為夢中回到現實,做好了鋪墊。總的來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明顯地體現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細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繪秦淮河的景色時,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洋溢著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文中展現了一幅令人緬懷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