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到底是上海人賞析

到底是上海人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1 01:25:29

A. 張愛玲《到底是上海人》原文

七、到底是上海人

一年前回上海來,對於久違了的上海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白與胖。在香港,廣東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還要黑,馬來人還要瘦。看慣了他們,上海人顯得個個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廣告。

第二個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眾文學可以用胎炙人口的公共汽車站牌「如要停車,乃可在此」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時常由心裡驚嘆出來:「到底是上海人!」我去買肥皂,聽見一個小學徒向他的同伴解釋:「嗯,就是『張勛』的『勛』,『功勛』的『勛』,不是『熏風』的『熏』。」《新聞報》上登過一家百貨公司的開幕廣告,開驕散並行的陽湖派①體裁寫出切實動人的文字,關於選擇禮品不當的危險,結論是:「友情所系,詎不大哉!」似乎是諷刺,然而完全是真話,並沒有誇大性。

--------

①陽溯源,清代散文流派。乾隆、嘉慶間,揮敬、張惠言等人開創。揮敬為江蘇陽湖(今武進)人,響應者亦多為該縣人氏,故名。

上海人之「通」並不限於文理清順,世故練達。到處我們可以找到真正的性靈文字。去年的小報上有一首打油詩,作者是誰我已經忘了,可是那首詩我永遠忘不了。兩個女伶請作者吃了飯,於是他就做詩了:「樽前相對兩頭牌,張女雲姑一樣佳。塞飽肚皮連贊道:難覓任使踏穿鞋!」多麼可愛的,曲折的自我諷嘲!這裡面有無可奈何,有容忍與放任——由疲乏而產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對於人與己依舊保留著親切感。更明顯地表示那種態度的有一副對聯,是我在電車上看見的,用指甲在車窗的黑漆上刮出字來:「公婆有理,男女平權」。一向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由他們去罷!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鬧了這些年,平等就平等罷!——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那種滿臉油汗的笑,是標准中國幽默的特徵。

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里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誰都說上海人壞,可是壞得有分寸。上海人會奉承,會趨炎附勢,會混水裡摸魚,然而,因為他們有處世藝術,他們演得不過火。關於「壞」,別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說都離不了壞人。好人愛聽壞人的故事,壞人可不愛聽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寫的故事裡沒有一個主角是個「完人」。只有一個女孩子可以說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長得美的話,只怕她有三分討人厭。美雖美,也許讀者們還是要向她比道:「回到童話里去!」在《自雪公主》與《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盤。上海人不那麼幼稚。

我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包括《泥香屑》、《一爐香》、《二爐香》、《榮莉香片》、《心經》、《玻璃瓦》、《封鎖》、《傾城之戀》七篇。寫它的時候,無時無刻不想到上海人,因為我是試著用上海人的觀點來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夠懂得我的文不達意的地方。

我喜歡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歡我的書。

(原刊1943年8月《雜志》月刊第11卷第5期)

B. 結合張愛玲的文章《到底是上海人》談談上海的人情味是怎麼樣的用作作文素材100字: )

人情味搬了新家,新家裝修得很精緻。我的小房間舒適、整潔,牆面刷著我所喜愛的藍色,我該開心。望著他們奮鬥了半生的成果,我的父母也該開心。可是,我們的心頭彷彿都壓著重重的什麼……放學回來。飯桌上媽媽問:「學校學習還行嗎?」我應了一句「還可以」,似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對白。飯菜熱騰騰的,但騰騰的熱氣下只有沉悶、壓抑的夾菜聲。爸爸早早地睡了,我聽到他那張因捨不得扔下而強搬進新房的舊木床發出的一聲又一聲嘆息。媽媽兀自看她那沒完沒了的肥皂劇,斜躺在客廳的沙發上哈欠連連。門鈴響了。媽媽興沖沖地去開門。「對不起,走錯了」,這句冰冷的話澆滅了這一天里最後的精力,客廳等洗了,房內有些冷寂,只留下舊木床的嘆息。那一刻,想哭,終於明白心頭重壓著的是新生活中冷漠的一切。日子就這么過著,每天的變化只有牆上日歷的翻新。走進電梯靠在角落,突然有一種想讓他停下來的沖動。門開了,門合了;人來了,人走了……生活中這種冷漠填賽了腦袋的全部,頭怔怔地痛……開門,眼前的景象令人心動。走進爸媽的房間,他們在理東西,揩去汗水,興沖沖地講,「快,去打包」。嘴角都擠滿笑,「我們回家」。我有些怔怔地,卻又馬上反應過來,急急地應聲「哦」。那晚,關上新家的門,爸爸握著手中的鑰匙苦笑,卻又無所依戀地走進電梯。我知道,我的生活將不再只有冰冷的牆壁。我在想,我想要的究竟是怎樣一份情意。路邊的一切都那麼熟悉,那一顆老榕樹上,有我和夥伴玩耍過的痕跡;那一方小池塘邊,留下過媽媽摟緊我時的盈盈笑意;那一排緊挨在一起的平房下呵,都是我那純樸厚道的鄉里鄉親……鄰居們知道我們回來了,敢來串門。曾跟我家鬧過別扭的張阿姨說,「平常老跟你吵吵,你不在我心裡反倒空落落的。」媽媽笑笑說,新房子不好。其實我明白,我們是為這些舍不下的左鄰右舍和舍不下的其他一切一切而回來的。說到底,我們是為這不可或缺的人情味回來的。日子一如既往,有歡樂,有矛盾……還有,人情味。 人情味既生而為人,便自是帶情,眾人攢聚,眾情便交雜,久而久之,世界便具有了一種獨特的味道。既非胭脂水粉的香味,亦非米鹽醬醋的油味,曰:人情味。有人存在的地方,便可尋著人情味。記得我去北京參賽,去賓館路上在休息站休息時,領隊錯數人數,竟將我落在當場。當我發覺,人生地不熟,現金手機均在車上,當即急下兩粒豆大的淚。一旁等著攬客的司機大叔見狀便來問詢。得知情況後二話沒說便讓我上車,願意免費載我。路上,熱心的大叔見我仍是焦急,便將車上的零嘴給了我,然後與我天南地北聊起天來。我至今仍記得那口可愛的京片子,有粗獷的北方味道,和教人心底溫暖的人情味。那樣大的社會,總會有人逢著困難,這時候,無論是否相識,無論是否有回報,都有人伸出援助的手,那便是最濃最香的人情味。不僅人們具有人情味,法也具有人情味。法是一個社會誕生後在歷史中逐步形成的用以規范這個社會的准則。既是准則,當然得秉公執行,毫不馬虎。其實不全然,俗語有雲:王法不外乎人情。曾看過一則報道:一名婦女犯了法,理應判罰五年牢獄之刑,但該婦女腹中有著兩個月大的胎兒,於是,法院最後竟判她罰款數萬外加剝奪政治權利五年,而牢獄之刑就此免去。畢竟,她犯法與胎兒無關,而幼兒誕下後又不可無母,那牢房,終歸不是個教養孩子的好地方。那母親不禁感恩戴德,洗心革面,最後倒也皆大歡喜。這便是法的人情味。法是人定的,自是帶了些許人情。我覺得可以這么說,法也是有眼的,一隻始終圓瞪著那些違法亂紀之事,而另一隻則是半閉的,那便是帶了人情的網開一面。人情味也不盡善然。有人視利大於天,便昧著良心將本該單純的人情做了黑心買賣,使社會失了公平,沒了秩序。如憑人情關系走後門、靠人情牟利等,此等人情,散發的不再是馥郁的淳味,而是惡氣沖天、過路皆掩鼻的惡臭。這樣的人情味,實則是一個社會的瘡疤、膿包,可惜是無法除盡的。幸好,世界總是光明居多,這樣,便不至於無法生活,只願人人能將人情單純看待,將人情味單純醞釀,有道是:世間冷暖,各自斗量,惟有真情,最是芬芳。 人情味我走在路上,身邊時忽閃而過的人群,他們有的笑著,有的面容呆滯,還有的流著淚。我在尋找,一種叫做「人情味」的東西。我來到了一片金黃的原野,秋風夾著麥香迎面撲來。我愜意地走在長滿野菊花的田埂上,兩邊是陣陣翻滾的麥浪。田野里,一個身著粗布衣服的壯年正在揮刀收割糧食。他黝黑的皮膚,在陽光下散發著奇異的光澤。汗水順著他的臉頰流淌下來,他直起身來,望著一望無際的原野,活動了下酸疼的腰肢,繼續埋頭苦幹。遠遠走來一個婦女,哦,那是他的妻子,為他送飯來了。他們相視一笑,也不說話,在路旁的樹蔭下,男子打開可口的飯菜,狼吞虎咽起來,妻子在一旁溫和地笑著,偶爾為他擦去額頭細密的汗珠。眼前的這一幕,讓我倍受感動。我找到了,這是人世間至善至美的親情。我繼續前行,離開了鄉村小鎮,來到了一片繁華的都市。眼前是車水馬龍,刺耳的車鳴。我走向了公交車站台。我環顧四周,周圍的人群衣著光鮮,有的手提公文包,西裝筆挺,有的塞著耳機,嘴裡「吧唧吧唧」嚼著口香糖,有的盯著手中的手機,一刻不停的撥著按鍵,有的面無表情,低頭看手指發呆……一輛公交車緩緩駛進站台,剛才還在閉目養神、各干各事的人們,一下子像清醒了過來,蜂擁至車門口,推搡著擠進門。我在艱難中擠上了車。到了車里,剛才還精神著的人們,進了車便又各顧各的。我頓時疑惑了,這里哪裡存在人情味呢?這時,上來一個拄著拐杖的年過花甲的老人,車里已被擠得滿滿當當,老人環顧了四周,見沒有座位,便只能在搖搖晃晃的車廂里干站著。人們依舊面無表情。突然,一個青年站起來,微笑著把座位讓給了老人。人們像回過神來似的,用贊許的目光看著這個青年。哦,原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便是人情最佳的表現。即使在這個冷冰冰的城市裡,也能像一盆炭火一樣,溫暖人心。海德格爾說,這時一個不再思考的年代。不再思考的人們,物質的提升削減了人情。但人世間的這份情感,總是會滲透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這時一種永恆的情感。 人情味朱自清曾說過:「一人生在世,倘只有極少極少的所謂得失相關者顧念著,豈不是太孤寂又太狹隘了么?狹隘,孤寂的人間,哪有善良的生活?」可見,世間需要人情味。生活若沒有了人情味,將毫無色彩可言。人情味不是一種偽善。在當今這個分分秒秒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社會,人們都忙於在快節奏中為自己贏得利益的最大化,還能有多少人願意放慢腳步,俯身照看下身邊的失意者?縱使有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的現實主義,但總難免會有幾家歡喜幾家愁,總會有人生活受挫、事業受阻、感情受困,若這時連個真心安慰或支持的人都沒有,這樣的現實未免也太殘酷了。然而比起一個人承受失落打擊,若這時再出現一個人虛偽地同情你,還是選擇「殘酷的一人現實」的好了。人們總是在構築自己的利益世界,冷冰冰的現實讓人渴望溫暖,渴望一種充滿人情味的溫馨感,但這絕不是在渴求別人的同情,絕不是要人們去學會偽善。沒有什麼比站在幸福的位置去看待不幸的人更殘忍的事了。人情味的缺失,絕不是可以用偽善來濫竽充數的,寧缺毋濫。人情味是一種濟世仁心。真正的人情味往往是從真情實感中流露的。唯有對身邊的失意人群深入體會,感同身受地去開導,才能給人真正的開導。構建人情味的世界,需要我們懷著一顆悲天憫人的心去看這個世界,總會有不計益的付出將這個世界注入人情味的。從大家耳熟能詳的雷鋒,到如今一個個感動著中國的人物,他們無不是以自己的一顆濟世之心來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與對社會的責任的。充滿人情味的世界,必將是人們所追求的和諧社會。如今人們極力宣傳共建和諧社會,不就是在呼籲多一份關注、多一份人情么?當每個人都能自然而然地去關心呵護身邊的弱勢群體時,當每個人都能主動去付出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時,必能在將來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懷。你傳遞了這份人情味,帶給對方的不單是溫暖,更激起了對方的感恩之心,當這種感恩再次將這種人情味傳遞時,走到哪裡不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呢?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關懷,讓我們共建和諧社會,讓人情味回家!

C. 張愛玲《到底是上海人》 的賞析

覺得張愛玲來所寫的上海源人,似乎比較真切,上海朋友倒是有一些,覺得好聰明都,和北方人差別明顯,又和福建廣東一帶的南方人在性格和行為方式上大有不同,不過張說的「新舊文化的交流」這些描述,確是很真切地。
張愛玲安於生活里點點滴滴的尋常人事的品味,這與她的性別不無關系。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張愛玲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決定的。
讀張愛玲的書有如看一條小溪,娓娓流過滿是青草紅花的兩岸,即使遇著一兩處突兀的山石、三五個湍急的灣,那碰擊也是極溫柔婉轉——但你又絕不會覺得它膚淺,因為溪底有柔長的水草和招搖的小魚……又如沐浴在夜深時的月色中,寧靜、蒼涼、縹緲,偶起的冷風吹在臉上,禁不住打個寒顫。、
在這個日益浮躁的時候,我們渴望一種俗而雅,雅而俗,思之淚落而又穿越靈魂的感動——象張愛玲的《到底是上海人》

D. 到底是上海人的內容

一年前回上海來,對於久違了的上海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白與胖。在香港,廣東人十
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還要黑,馬來人還要瘦。看慣了他們,上海人顯得個個肥白如
瓠,像代乳粉的廣告。
第二個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眾文學可以用膾炙人口的公共汽車站牌「如
要停車,乃可在此」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時常由心裡驚嘆出來:「到底是
上海人!」我去買肥皂,聽見一個小學徒向他的同伴解釋:「喏,就是『張勛』的『勛』,『功
勛』的『勛』,不是『薰風』的『薰』。」《新聞報》上登過一家百貨公司的開幕廣告,用駢散
並行的陽湖派(1)體裁寫出切實動人的文字,關於選擇禮品不當的危險,結論是:「友情所
系,詎不大哉!」似乎是諷刺,然而完全是真話,並沒有誇大性。
上海人之「通」並不限於文理清順,世故練達。到處我們可以找到真正的性靈文字。
去年的小報上有一首打油詩,作者是誰我已經忘了,可是那首詩我永遠忘不了。兩個女伶請
作者吃了飯,於是他就做詩了:「樽前相對兩頭牌,張女雲姑一樣佳。塞飽肚皮連贊道:難
覓任使踏穿鞋!」多麼可愛的、曲折的自我諷嘲!這裡面有無可奈何,有容忍與放任──由
疲乏而產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對於人與己依舊保留著親切感。更
明顯地表示那種態度的有一副對聯,是我在電車上看見的,用指
甲在車窗的黑漆上刮出字來:「公婆有理,男女平權。」一向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由他們去吧!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鬧了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
的放任。那種滿臉油汗的笑,是標准中國幽默的特徵。
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
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里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誰都說上海人壞,可是壞得有分寸。上海人會奉承,會趨炎附勢,會混水裡摸魚,
然而,因為他們有處世藝術,他們演得不過火。關於「壞」,別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
小說都離不了壞人。好人愛聽壞人的故事,壞人可不愛聽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寫
的故事裡沒有一個主角是個「完人」。只有一個女孩子可以說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
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長得美的話,只怕她有三分討人厭。美雖美,也許讀者們還是要向
她叱道:「回到童話里去!」在《白雪公主》與《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盤。上海人不那麼
幼稚。
我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包括《泥香屑》、《一爐香》、《二爐香》、《茉莉香片》、
《心經》、《琉璃瓦》、《封鎖》、《傾城之戀》七篇。寫它的時候,無時無刻不想到上海人,因
為我是試著用上海人的觀點來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夠懂得我的文不達意的地方。
我喜歡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歡我的書。

E. 張愛玲有寫過關於上海人的文章嗎

你指的是小說還是散文呢。額。。張愛玲文集第一卷的序 就叫《到底是上海人》。小說的話,那就很多啦~著名的《傾城之戀》啊《半生緣》啊《傳奇》啊《金鎖記》啊~~~~很多都是以上海為背景描寫的故事。 下面附上《到底是上海人》的全文: 到 底 是 上 海 人 一年前回上海來,對於久違了的上海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白與胖。在香港,廣東人十 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還要黑,馬來人還要瘦。看慣了他們,上海人顯得個個肥白如 瓠,像代乳粉的廣告。 第二個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眾文學可以用膾炙人口的公共汽車站牌「如 要停車,乃可在此」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時常由心裡驚嘆出來:「到底是 上海人!」我去買肥皂,聽見一個小學徒向他的同伴解釋:「喏,就是『張勛』的『勛』,『功 勛』的『勛』,不是『薰風』的『薰』。」《新聞報》上登過一家百貨公司的開幕廣告,用駢散 並行的陽湖派(1)體裁寫出切實動人的文字,關於選擇禮品不當的危險,結論是:「友情所 系,詎不大哉!」似乎是諷刺,然而完全是真話,並沒有誇大性。 上海人之「通」並不限於文理清順,世故練達。到處我們可以找到真正的性靈文字。 去年的小報上有一首打油詩,作者是誰我已經忘了,可是那首詩我永遠忘不了。兩個女伶請 作者吃了飯,於是他就做詩了:「樽前相對兩頭牌,張女雲姑一樣佳。塞飽肚皮連贊道:難 覓任使踏穿鞋!」多麼可愛的、曲折的自我諷嘲!這裡面有無可奈何,有容忍與放任──由 疲乏而產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對於人與己依舊保留著親切感。更 明顯地表示那種態度的有一副對聯,是我在電車上看見的,用指 甲在車窗的黑漆上刮出字來:「公婆有理,男女平權。」一向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由他們去吧!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鬧了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 的放任。那種滿臉油汗的笑,是標准中國幽默的特徵。 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 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里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誰都說上海人壞,可是壞得有分寸。上海人會奉承,會趨炎附勢,會混水裡摸魚, 然而,因為他們有處世藝術,他們演得不過火。關於「壞」,別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 小說都離不了壞人。好人愛聽壞人的故事,壞人可不愛聽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寫 的故事裡沒有一個主角是個「完人」。只有一個女孩子可以說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 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長得美的話,只怕她有三分討人厭。美雖美,也許讀者們還是要向 她叱道:「回到童話里去!」在《白雪公主》與《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盤。上海人不那麼 幼稚。 我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包括《泥香屑》、《一爐香》、《二爐香》、《茉莉香片》、 《心經》、《琉璃瓦》、《封鎖》、《傾城之戀》七篇。寫它的時候,無時無刻不想到上海人,因 為我是試著用上海人的觀點來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夠懂得我的文不達意的地方。 我喜歡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歡我的書。 (原刊1943年8月《雜志》月刊第11卷第5期)

F. 張愛玲散文到底是上海人里的「駢散並行」是什麼意思

駢散結合是寫作手法的一種:指文章中使用駢句和散句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駢句,指的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跟對偶相似,只是不像對偶那樣在音韻上有嚴格的要求。散句,則是相對於駢句而言,也可以說,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一般的說,一篇文章必須使駢句達到一定的數量,才可以算「駢散並行」。

G. 媒體為何醜化上海人

看著看著,看出點特別門道來。如果屋裡廂矛盾雙方有一方是上海人,另一方是外地人。那雙方在唇槍舌劍中,外地來滬一方如果因為理虧處於劣勢,關鍵時刻必定會拋出一個殺手鐧,大聲控訴:你們上海人就是看不起我們外地人。最好同時配合聲淚俱下,委屈萬分地反復多次強調。此時無論對方再辯說任何道理,可 以充耳不聞,死死咬住這一句就可以。可以馬上以弱勢群體的身份自動對號入住,好像所有的道理立刻站在他們一邊,他們的所作所為馬上情有可原。 上海電視台絕對是從來不偏袒本地居民,同樣的場景經常可以在很多本埠節目中出現。有趣的是面對這樣橫插進來不搭界的無理公開指責,作為觀眾的我們常常憤憤不平,然而節目中上海人一方卻從來不會有人去辯解,經常是你罵你的,我還是說我的道理事實。 從這個現象,清晰地可以看出上海人和外地人在處理矛盾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完全是因為雙方在不同的環境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上海人最講究是「做事做人要講道理」。 所以上海人如果發生爭執,即便臉紅耳赤,吃相很難看,他們也絕不會動手的,因為他們還是在用爭吵的方式以事實講道理。如果有旁觀的人,也一定會自動充當老娘舅,來判斷誰有道理,誰是不講道理的,以此來做出是非論斷,並同時主動幫助「有道理的」一方來勸說「沒道理」的另一方。「儂是沒道理,是不對呀。」我們上海人從小到大聽得很多,自己也說的很多。如果是被認定沒道理,最好乖乖偃旗息鼓算了,如果繼續糾纏,那就要被鄙夷斥責:「各人歡喜污搞百葉結。」那就是不懂規矩,人品差到要被排斥的邊緣了。 理性的根據事實來判斷是非曲直,是在海派的生活環境造就上海人共同認同和遵守基本准則之一。不屑於糾纏於無謂的謾罵和指責的原因,是因為這根本無益解於問題的解決。何必浪費口舌和精力呢。然而,這樣的「清者自清」的韜略,現實結果來看是完全適得其反的。 放眼到整個社會現象中,外地人(特別是北方人)以謾罵和醜化上海人的言行為生活的重要樂趣。很長一段時間來,上海人一直沉默和忍受應對,從來不做任何直接回應。而且從來不拒絕此類妖魔上海人的作品和表演在本埠登陸。最近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在劇中特意刻畫了一個北方人心目中幻化的一個「標准上海小男人「形象---阿憶;〈潛伏〉中突出表演了馬奎太太---一個外插花,小氣俗氣,扭捏作態的上海女人;在〈我的青春誰做主〉中青楚的媽媽又被強調成一個從北京到上海過了幾十年後,被浸潤成一個虛榮做作,充滿」上海小市民「氣質的觸氣女人。奇怪的是本埠電視台不但以溢美之詞幫腔宣傳,拿出黃金時間段來播放。還特別大度地還給這幾部北方人拍的電視劇褒獎以茲鼓勵。 就是這樣。上海人和上海媒體的長時間的沉默,不回應和接納,就好似認同了所有的謬論和污衊。上海人的「形象」在被不懈地口誅筆伐中,在全國特別是北方地區得到了可怕的高度的統一。使得真實生活中的上海人經常會得到非正常的誇獎「你不象上海人。」(我個人認為這是對上海人的侮辱。) 無聊地設想一下,如果調過來,上海人在某個電視劇中同樣設計醜化一個北方某地某人的角色,我沒有信心當地電視台會象本埠電視台那樣,擁有同樣非常人的氣量來接納。合理的結果應該是北方某地很多人看後立馬拍桌子,跳起來罵娘,連接著一連串傷人的滔滔不絕,這倒是更符合他們一直以來對待上海人極度排斥的偏激做法。 上海人只好不斷的在本埠,灰頭土臉地看著電視里努力演繹著的模式化的令人惡心的「上海人」。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有問題,因為實在不象電視中的「上海人」。到底誰才是上海人。 當然現在全國觀眾腦子里都被深刻的植入了模式化的標准化的「上海小男人」和「上海俗女人」程序。因此一直以來我有一個小小的夢想:至少在上海自己的家裡--上海人可以得到基本的尊重和真實的還原。

H. 求一篇300字以上的文化苦旅之上海人賞析

●在文化人格結構上,他們是缺少皈依的一群。靠傳統?靠新潮?靠內地?靠版國際?靠經濟?靠權文化?靠美譽?靠實力?靠人情?靠效率?他們的靠山似乎很多,但每一座都有點依稀朦朧。他們最容易灑脫出去,但又常常感到一種灑脫的孤獨。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上海人》
賞析:這段話採用一連串的反問,表現上海人這個群體自身的矛盾。上海人依附的東西似乎很多,又似乎什麼都沒有。作者從各個角度闡述了上海人灑脫的孤獨,帶著點冷嘲熱諷的味道。
●可惜,譏刺上海人的鋒芒,常常來自一種更落後的規范:說上海人崇洋媚外、各行其是、離經叛道;要上海人重歸樸拙、重返馴順、重組一統。對此,胸襟中貯滿了海風的上海人倒是有點固執,並不整個兒幡然悔悟。暫時寧肯這樣,不要匆忙趨附。困惑迷惘一陣子,說不定不久就會站出像模像樣的一群。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上海人》
賞析:將至尾聲,作者的筆觸似乎沒那麼冰冷了。作者寫其他人的目光和上海人的態度,表現上海人並不隨波逐流的特性,為下文期待上海人更廣闊的視野更獨立的人格做鋪墊。

I. 說到底 上海人真的很壞

上海人很好啊

J. 上海人在全國的其他省市的人們的心中是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形象

我是外地的!上海人喊我們這些外地人叫"硬碟"(就是和上海不兼容)!這個讓我很不爽!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