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賞析
⑴ 李白的聞蜀僧浚彈琴賞析五行
【詩歌名稱】:聽蜀僧浚彈琴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內容】: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免費
【注釋】:【註解】: 1、綠綺:琴名。晉傅玄《琴賦序》:「司馬相如有綠綺。」相如是蜀人,彈者是蜀 僧,故以綠綺切之。 2、一:加強語氣的助詞。 3、揮手:指彈琴。 4、流水:相傳春秋時鍾子期能聽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時而是志在高山,時而是志在 流水,伯牙乃許為知音。見《列子·湯問篇》。這句是說,客中的情懷,聽了 「高山流水」的曲意,為之一洗。 5、霜鍾:指鍾聲,《山海經》:豐山「有九種焉,是知霜鳴」。郭璞註:「霜降則 鍾鳴,故言知也。」入霜鍾:餘音與鍾聲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韻譯】: 四川僧人抱彈名琴綠綺, 他是來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為我揮手彈奏了名曲, 好象聽到萬壑松濤雄風。 高山流水音調一洗情懷, 裊裊餘音融入秋天霜鍾。 不知不覺青山已披暮色, 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幾重!
【評析】: 此詩是寫聽蜀地一位和尚彈琴,極寫琴聲之入神。開頭兩句,寫他來自故鄉四 川,表達對他的傾慕。頷聯寫彈琴,以大自然的萬壑松濤聲作比,令人感到琴聲之不 凡。頸聯寫琴聲盪滌胸懷,使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尾聯寫聚精會神聽琴,而不知 時日將盡,反襯彈琴之高妙誘人。全詩一氣呵成,勢如行雲流水,明快暢達。劉建勛
【簡析】: 僧人是四川人,而四川又正是詩人寄籍的故鄉,以奏《鳳求凰》而流傳後世的漢文學家司馬相如也是四川人,故詩中一開始就聯想到他那有名的綠綺琴,聽名僧彈琴倍加激動,讓讀者也沉浸在悠揚的意境之中
如果有幫到您,請採納,點擊【採納為滿意答案】按鈕即可,如果還有問題 請發帖重新提問哦
謝謝拉#^_^#祝您學習愉快
⑵ 聽蜀僧睿彈琴賞析150字
這首五律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彈琴。開頭兩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琴師是從四川峨眉山下來的。李白是在四川長大的,四川綺麗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壯闊胸懷,激發了他的藝術想像。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他的詩里。他對故鄉一直很懷戀,對於來自故鄉的琴師當然也格外感到親切。所以詩一開頭就說明彈琴的人是自己的同鄉。「綠綺」本是琴名,漢代司馬相如有一張琴,名叫綠綺,這里用來泛指名貴的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簡短的十個字,把這位音樂家寫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二三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揮手」是彈琴的動作。嵇康《琴賦》說:「伯牙揮手,鍾期聽聲。」「揮手」二字就是出自這里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這兩句用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使人感到這琴聲一定是極其鏗鏘有力的。「客心洗流水」,這一句就字面講,是說聽了蜀僧的琴聲,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愉悅。但它還有更深的含義,其中包涵著一個古老的典故。《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現蜀僧和自己通過音樂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個字,很含蓄,又很自然,雖然用典,卻毫不艱澀,顯示了李白卓越的語言技巧。下面一句「余響入霜鍾」也是用了典的。「霜鍾」關於《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鍾焉,是知霜鳴。」郭璞註:「霜降則鍾鳴,故言知也。」「霜鍾」二字點明時令,與下面「秋雲暗幾重」照應。「余響入霜鍾」,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以後,餘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鍾聲融合在一起。《列子·湯問》里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用「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形容洞簫的餘音。這都是樂曲終止以後,入迷的聽者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所產生的想像。「余響入霜鍾」也是如此。清脆、流暢的琴聲漸遠漸弱,和薄暮的鍾聲共鳴著,這才發覺天色已經晚了:「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雲重重疊疊,布滿天空。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唐詩里有不少描寫音樂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濁的琵琶聲,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變的音響效果表現了出來。唐代另一位詩人李頎有一首《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節的不同景物,形容音樂曲調的變化,把聽覺的感受訴諸視覺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是,除了「萬壑松」之外,沒有別的比喻形容琴聲,而是著重表現聽琴時的感受,表現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其實,「如聽萬壑松」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詩人從琴聲聯想到萬壑松聲,聯想到深山大谷,是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寫的。律詩講究平仄、對仗,格律比較嚴。而李白的這首五律卻寫得極其清新、明快,似乎一點也不費力。其實,無論立意、構思、起結、承轉,或是對仗、用典,都經過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著痕跡罷了。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的藝術美,比一切雕飾更能打動人的心靈。
⑶ 文言文伯牙鼓琴賞析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親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於伯牙鼓琴的民間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水勢浩盪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鍾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裡想像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裡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准。
⑷ 春來百草鬧芳意 冬去萬溪彈妙琴賞析
鬧字用的比較傳神,正如唐詩曾有言曰:「沙鷗白羽剪晴翠,野桃紅艷燒春空。」一樣,鬧字一出,頓時整個畫面感就強了不少,靈動的氣息就撲面而來。 (為了二十分就假裝沒看見格律上的錯誤了。)
⑸ 求一篇鋼琴鑒賞論文,最好有關海頓 莫扎特 貝多芬 的
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出生於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徵,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
其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德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35歲
最出名的樂劇是《安魂曲》和《唐璜》和《魔笛》。歌劇《假園丁》(1775)和《牧人王》(1775)。
作為18世紀末時的歐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樂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尤其是體現在歌劇作品中的市民階層的思想,無疑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意義。莫扎特賦予音樂以歌唱優美歡樂性,然而,其中又深含著悲傷,這正反映了莫扎特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出生於羅勞的車匠家庭,父親是馬車製造匠,母親是廚師,幼年生活貧寒,很早就接觸了民間音樂。因嗓音甜美,八歲時被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接納為唱詩班歌童,並學習樂理、古鋼琴和小提琴。這里雖然沒有正規的教育,但通過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海頓幾乎是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必備的音樂技能。十八歲時因為噪子變聲,被唱詩班解僱,他立即變成了維也納街頭的流浪者。幸虧偶遇舊友,才在一個陰冷的舊屋住下,使他喜出望外的是這里竟有一架被人棄置不用的古鋼琴。後來他回憶說,每當他坐在那台破琴前面的時候,「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這時,他只靠打零工過日子,但仍自學音樂理論,研究作品。直到幾年後遇到義大利著名作曲家、聲樂教育家波爾波拉才有轉變。他一方面為波爾波拉的聲樂課伴奏,同時向他學習作曲。這使他獲得了更系統的作曲知識。以後的數十年間,他就在為宮廷、王府、教堂作曲、演奏的工作當中,為人類創造了珍貴的音樂文化。
海頓的性格善良,誠懇而質朴,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的這些性格在音樂中得到了十分明顯的體現。他還熱心關懷青年音家,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頓求教,並且尊稱他為「我們的父親」。約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初,海頓與比他小了二十四歲的年青的莫扎特相識。莫扎特把海頓看作是自己的老師,天性謙虛好學的海頓也從莫扎特的作品中受到啟發,兩人自此保持了持久的友誼,直到1791 年莫扎特去世。非常遺憾,學生竟比教師早逝了十八年。就在莫扎特去世的前後,海頓又與年青的貝多芬在波恩相識。海頓立即看出了貝多芬非同尋常的天才,願收他為學生。當1808 年慶祝海頓76 歲誕辰時,貝多芬曾令人感動地跪吻海頓的手。
海頓一生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其創作體裁極為廣泛。他寫了125部交響曲,大量室內樂、鋼琴曲和兩部清唱劇。他通過自己的音樂創作基本確立了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的體裁,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主要創作原則、奏鳴套曲曲式結構和交響曲的樂隊編制。他的創作風格明朗,富有生活氣息,表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樂觀主義精神風貌,他的一些作品反映了農村的生活並塑造了農民的形象,表現了他的進步的民主傾向。
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創始人,海頓曾經對貝多芬、莫扎特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海頓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海頓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他的音樂就象優美的田園詩一樣。他總是用這種筆調來歌頌大自,歌頌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還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樂曲中充滿了愉快而別致的情趣。海頓在樂曲的發展中經常運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1796年後,海頓在維也納定居,寫出了清唱劇《創世紀》和《四季》等作品。1809年5月31日,為人類音樂作出不朽貢獻的約瑟夫•海頓在維也納病逝。
海頓寫下的鋼琴曲至今沒有準確的統計出來,這是由於有些尚待發現,有些還須進一步確認。至今得到公認的已有五十幾首鋼琴奏鳴曲,其中1788年的幾首明確註明了是為鋼琴寫作的,此前仍是為古鋼琴的。此外,還有《變奏曲》、《迴旋曲》等作品。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由於他對於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⑹ 伯牙善鼓琴賞析
文章寫得通順易懂
最重要是知音難覓
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朋友
請採納
謝謝
⑺ 命若琴弦賞析 小說結尾處老瞎子為什麼要告訴徒弟說他記錯了師父的的遺言
答:因為老人要將希望傳給少年,所以用一個善意的謊言安慰他,給他以戰勝困難、繼續生存、看到光明的希望。
⑻ 文言文伯牙鼓琴賞析
第一部分: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麼意思?
明確:「知音」本義是「通曉音律」,現在一般用來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讀懂課文,藉助注釋,說說課文大意。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鍾子期死,伯牙絕弦不再彈琴。)
(1)伯牙彈琴水平與鍾子期的音樂 鑒賞能力高不高?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伯牙琴藝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寫出伯牙將自己的情操與志向融入琴聲,用琴聲表達他 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心志,像江河一 樣奔騰不息的情感。 鍾子期音樂鑒賞能力極高。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確地聽出來。(從「方鼓琴」可看出) 「善哉乎鼓琴」表現了鍾子期對伯牙高超琴藝的由衷贊嘆; 「巍巍乎若太山」和「湯湯乎若流水」是鍾子期對琴聲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聽懂了伯牙通過琴聲表 現出的情懷。可謂知其「音」,更知其「志」。 (這也是對伯牙琴藝高超的側面描寫)
(2)遇到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 文中寫了嗎? 沒有直接寫他遇到知音的欣喜。卻寫了他失去知音的悲哀。
(3)「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 終身不復鼓琴」,這一行為表現了 什麼?他為什麼這么做? 這一行為充分表現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彈琴的決絕態度。 因為他「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也 就是,世上再沒有一個人能像鍾子期那樣 理解自己了,琴彈得再好,沒有人懂,又 有什麼意義呢!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也演變成了一個成語,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⑼ 古琴鑒賞課需要注意哪些
如果您是老師,那我以下的解釋請忽略,我是給單純欣賞著交流的,貽笑了。
1、需要您相信上任何音樂一樣,凈心洗塵
2、最好做做功課,了解琴曲出自何處,琴譜的故事、打譜的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