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賞析
❶ 魯迅《祝福》文章鑒賞
一。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而用傳神之筆加以點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實自然。
找出文中關於祥林嫂的三處肖像描寫,比較它們的異同,思考其用意。
明確1:三處肖像描寫:
第一處:初到魯鎮。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順著眼
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第二處:再到魯鎮。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第三處:死前與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仇一物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明確2:作者通過肖像描寫首先顯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點:勤勞,朴實,善良,溫順,要求極低,易於滿足。但再到魯鎮時,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極度悲傷。而第三處則顯示其遭遇悲慘,乞討無路,陷於絕境,內心深處受到摧殘,精神麻木,已是瀕於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的境遇,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魯鎮時,臉色表黃----生活艱辛,紅潤----青春的活力,順著眼---善良、安分、溫順。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們仍可看到在她身上還有著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魯鎮時,這種青春活力已經不復存在,兩頰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逞帶些淚痕,眼光沒有先前的那樣精神。沒有神採的眼睛 ---人生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而第三處則更顯示了不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連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間或一輪---長期的嚴重的打擊與折磨,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無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明確3: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畫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從開始時的「順著眼」,到第二次來魯鎮時的「眼角帶著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捐了門檻以後「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臨死前的「瞪」著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眼睛與其他肖像描寫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劇的幾個過程。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我怎樣做起小說來的》
❷ 誰有魯迅祝福的賞析
小說採用了插敘的方式展現出了魯迅的小說風格的多變性,按時間順序來講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魯迅的「愛好」,這也是小說作者拋棄選擇祥林嫂身邊人特別是衛老婆子作為敘述者的原因。
「我」這個角色做為敘述角度的合適點在於: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聽過來補充;有些事實直接發生在「我」的身上。這樣,文章就會呈現三個層面的內容:有直接發生的(如有無魂靈的對話);有所見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魯鎮生活的情況等);有是聽來的(如阿毛故事等)。
這樣的不同類型的故事組合自然會採用「現實與過去,真與虛」的方式,使文章展現出多變的敘述方式,讀起來富有跳躍感。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該小說通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2)祝福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
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驅使下,1924年2月7日魯迅先生創作了這篇小說。
作品主題
《祝福》是魯迅小說代表作之一。《祝福》從不同角度表達出了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約束和制約,導致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出現。通過祥林嫂和富人們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富人的生活熱鬧忙碌來烘托祥林嫂的悲慘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和思想。
❸ 祝福簡訊及賞析
1、除夕夜,快樂逗你開懷,歡喜連連;開心為你舞蹈,神采飛揚;美好為你歌唱,意滿心足;吉祥為你祈福,吉星高照;平安為你守夜,福運沖天;健康為你納福,福壽綿綿;財神為你開道,財運亨通;朋友則為你祝福,八面玲瓏。祝你除夕夜心花怒放,萬事逍遙!
2、歡樂在纏繞,幸福在打滾,吉祥在升華,甜蜜在醞釀,美好在發酵,喜氣在蔓延,心情在開懷,臉頰在微笑,快樂在倒數,祝福在送達:除夕夜,祝你開心永遠,幸福永遠,好運永遠!
3、快樂在這一刻點燃,喜悅在這一刻沸騰;幸福在這一刻升華,美好在這一刻定格;笑容在這一刻綻放,吉祥在這一刻閃耀;心靈在這一刻祈福,祝福則在這一刻發送:除夕夜,默默的祝福你健康幸福永遠!
4、除夕夜,真熱鬧,合家團圓多熱銷;迎新年,煩惱消,一生平安樂逍遙;鈴兒響,簡訊到,朋友祝福又送到。願你年年歲歲有今朝,快快樂樂直到老!
5、大紅楹聯門上貼,喜慶氣息在蔓延;紅燭映照微笑臉,團圓感覺心盪漾;美酒飄香醉歡騰,幸福快樂來接力;炮竹噼啪響徹天,瑞安祥和辭舊歲。美妙熱鬧除夕夜,祝你蛇年添歲又增福,財源滾滾萬年長。
除夕夜祝福簡訊
6、春聯貼起字字喜慶,鞭炮響起聲聲振耳,煙花燃起朵朵耀眼,燈籠掛起盞盞暖心,祝福傳遞縷縷思念,簡訊傳來份份關懷,問候凝聚深深情愛,除夕滿載美美甜蜜。除夕夜祝親愛的你,新的一年快樂每一天!
7、開心的檔口為你開,吉祥的星光為你燦,幸福的歌謠為你哼,平安的大道為你鋪,健康的檔案為你建,無邊的財氣圍你轉,真摯的祝福則為你來發:祝除夕夜開心無限,幸福永遠!
8、喜慶的時刻在倒數,幸福的指針在撥動;平安的鍾聲在敲響,絢爛的禮花在綻放;喜悅的心情在蔓延,吉祥的年份在開張;熱鬧的人群在喧嘩,真摯的祝福在啟航:祝除夕夜開心,好運無限!
9、爆竹炸響,空氣中彌漫新年的味道;鑼鼓喧天,生活中充滿快樂的歡笑;吉祥傳遞,簡訊中發送祝福的話語;樂享除夕,年三十守候幸福的來到。除夕夜,吉祥飄落,幸福來臨,今夜無眠,快樂開心!
10、讓燦爛的煙花,燃燒一年的煩惱,升騰新年的美好;讓喧鬧的鞭炮,驅趕獨處的冷清,點燃新年的熱情;讓可口的年夜飯,辭別舊日的憂煩,品出快樂的味道,在外要保重,家人才安心,送給除夕夜不回家的人!
給力蛇年到,問問元芳過年怎麼看,元芳說:「親,2013木有坑爹,挺過了世界末日,還有什麼事情傷不起?」so,最美的ladies and 鄉親們,中國式的新年是喜慶style,感到幸福的你千萬別hold住,和鳥叔一起跳跳騎馬舞,拋開一切壓力山大,讓正能量如火山般迸發,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贊。開心富足的2013,走你!
純原創,結合2012流行語寫的,本人自己也發給親朋好友,請採納~
❹ 關於魯迅 《祝福》的賞析
小說基本情況
作者:魯迅,寫於1924年2月7日,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魯迅全集》第二卷。
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
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斗。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個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丈夫死後,狠心的婆婆要將她出賣。她被逼出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搶走,賣到賀家成親。賀老六是個純朴忠厚的農民,很快又有了兒子阿毛,祥林嫂終於過上了安穩日子。然而命運多舛,賀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殘飲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經受雙重打擊的祥林嫂,喪魂落魄,猶如白痴,可是人們還說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後,依然擺脫不了人們的歧視。最後,她沿街乞討,在除夕的鞭炮聲中,慘死在街頭。
此文在如泣如訴的血淚控訴中,對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特別是對封建禮教,給予了強烈的鞭撻通過描寫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❺ 祝福中的細節描寫賞析
1、《背影》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賞析:
作者用細節描寫細致地描寫了父親爬月台時的動作,顯示出父親的行動不便,形象的刻畫出父親吃力的樣子,讓一個朴實,平易,慈愛的普通父親形象鮮活的展現在讀者面前,感人至深。
2、《藤野先生》
這藤野先生,據說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
賞析:
是留級學生講關於藤野先生的掌故,一方面表現藤野先生的生活儉朴,一方面表現他的生活隨和、不拘小節、馬虎、不講究的性格特徵。
3、《我的叔叔於勒》
母親於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後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於若瑟夫,他就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
賞析:
表現母親的冠冕堂皇之辭:在兩個女孩和女婿面前,顯得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實質卻是既顧及面子,又節省開支。虛偽、吝嗇的心理暴露無遺。
4、《孔乙己》
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賞析:
「罩」這個動詞准確地描寫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而孩子們吃完茴香豆後不肯離開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和無奈的動作,表現出他心地的善良。
5、《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
❻ 彷徨中《祝福》的賞析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版開了我們。為什麼權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里,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❼ 如何賞析:為自己祝福。點評的好會加賞
如果沒有人為你祝福,那就自己祝福自己。很多事要自己做決定,自己去獨立完成,或許眾人不理解也不支持你,但是你要相信自己的選擇。為自己祝福,希望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❽ 魯迅《祝福》文章鑒賞
在《祝福》中,主要對小說主人公祥林嫂的命運進行了敘述,通過祝福景象和魯內四老爺作為小說容的序幕,接著講訴了祥林嫂的悲慘死去作為故事的結局。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首先向讀者介紹了祥林嫂初到魯鎮,接著講述了祥林嫂被賣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魯鎮則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寫的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則是故事的尾聲。
在分析故事情節中,魯迅先生描寫了祥林嫂的悲慘生活情境很多都是發生在春天,「春日之時,丈夫死亡」「孟春之時,被賣改嫁」「暮春之時,痛失愛子」。
在分析故事情節時,要把握好小說的故事情節和關鍵時間點,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分析,通過自己的閱讀和鑒賞來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說發展的過程和其中的事件,從而在探究中在大腦中構建出一個清晰的故事情節,了解祥林嫂的命運和生活。
❾ 求 魯迅 祝福的賞析
參考答案: 人心之所以不安,往往就是把自己寄託在了那些不穩定和不真實的東西上。
❿ 有關《祝福》的鑒賞
一 背景及意義《祝福》寫於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在1924年3月15日《東方雜志》第21卷第6號,後收入作者的第二個小說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二千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國婦女則是中國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魯迅選擇婦女題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餘毒。魯迅對封建文化的鞭撻,在邁向文明社會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現實意義。
二 祥林嫂的人生悲劇祥林嫂是一個勤勞、質朴的農村婦女。與中國廣大農民尤其是婦女一樣,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層次上。但是這樣可憐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會所拒絕。如同魯迅所說,是想做奴隸而不得。
祥林嫂年輕喪夫,不幸從此開始。她在家裡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像牲畜一樣被婆婆賣掉,於是逃了出來。她被介紹至鄉紳魯四老爺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錢不多,她反而很「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基本的生存條件得到滿足,她已經感到非常幸福了。
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沒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權利的。一旦嫁了人,就成為夫家的奴隸。夫家要賣掉祥林嫂,給小叔子准備結婚的錢。這在現在是違法和不可思議的事,在封建社會中,卻是天經地義的事。於是夫家公然把她綁架走了。
祥林嫂被賣給了賀老六。她進行了激烈的反抗,「一路上只是嚎,罵」,「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的擒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然後她又「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最後被男人用強力成婚。祥林嫂為什麼這么激烈地反抗?不是留戀自由的生活,也不是因為抗議夫家賣掉她,更不是賀老六的問題。對於被封建思想禁錮的婦女來說,再嫁是最恥辱的事,「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祥林嫂為了自己所謂的「貞節」盡了最大的反抗。
祥林嫂屈辱地再嫁後,相反又過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她「上頭又沒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氣,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現實生活的滿足使她暫時拋開了精神上的負擔。「到年底就生了一個孩子,男的」,「她真是交了好運」。
兩年之後,祥林嫂的丈夫死了。丈夫死了,雖然不幸,但是還有兒子,這是她的希望。封建思想的「三綱五常」的規矩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不幸的是兒子又被狼吃了。祥林嫂沒有了依靠,沒有了立足之地,只好又流浪到魯鎮來。
祥林嫂又在魯四老爺家做工,但是她現在是「不潔」之人了,嫁了兩個男人,「好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不僅對封建理學深有研究的魯四老爺認為她是「謬種」,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對她倍加歧視。祥林嫂背負著這樣的精神壓力,疑神疑鬼,恐懼無比。在捐了贖罪的門檻後,還是不能洗脫自己的「滔天大罪」,祥林嫂精神崩潰了,最終走向生命的毀滅。
三 冷漠的社會環境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和毒害,造成民眾的愚昧、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劇產生的社會環境,就因為她身邊的人們的冷漠、無同情心,甚至殘忍。
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圍的人是怎樣表現的呢?
1.祥林嫂再嫁:婆婆為了小兒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賣掉。祥林嫂被婆家綁架捆走,四叔四嬸首先想到的是給自己家惹麻煩。小叔子為了自己的婚事,和別的男人一起強按著嫂子的頭拜堂。
2.兒子被狼吃了魯鎮的男人毫無同情心,聽了這悲慘的事,「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倒是「陪出許多眼淚來」,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這是什麼樣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傷心事當她們無聊生活中的調劑罷了。當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鮮時,她們就「煩厭得頭痛」了。
3.祥林嫂頭上的疤阿毛的故事鎮里人味同嚼蠟了,從柳媽處又傳出新的故事來。於是魯鎮的人們「發生了新趣味」,祥林嫂頭上的疤又成了他們生活的調劑。祥林嫂說阿毛故事時,還希望魯鎮人的善良,現在她已經絕望了,「所以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後來連頭也不回了。」
4.祥林嫂的死魯四老爺的詛罵:「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對死人也不寬容。家裡的短工很「淡然」:「窮死」的有什麼好驚奇的。 「我」開始有些「驚惶」,「隨著就覺得要來的事,已經過去」,「心地已經漸漸輕松」。 「活得有趣的」眾人,「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乾乾凈凈了」,大家歡歡喜喜地過年。再看小說中幾個主要人物的表現:
5.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是一個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者,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化。他向「我」大罵康有為,康有為主張變法,但是他維護帝制。而當時已經是共和時代了,可見魯四老爺還停留在什麼時代。他開始對祥林嫂,只是「討厭她是一個寡婦」,感到不吉利罷了,還能容忍。後來祥林嫂再嫁回來,女人再嫁,這在封建理學的倫理觀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惡,魯四老爺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為他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了。即使祥林嫂被掃地出門,窮困而死,他也要罵一聲「謬種」。
7.柳媽
柳媽是「善女人」,「吃素,不殺生」,與人為善。但是她對待祥林嫂,卻沒有像對待其他生命那樣有同情心。柳媽對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為然,認為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對動物「不殺生」,卻主張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嗎?然後又把和祥林嫂的談話傳播出去,供大家談笑。也算是無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員吧。柳媽還一臉「詭秘」拿地獄來嚇唬祥林嫂,看祥林嫂臉上「顯出恐怖的神色來」,也許像那些「老女人」一樣,心裡很滿足吧。
8.「我」
「我」自詡是「新黨」,魯四老爺罵「新黨」時很不自在。但是這樣的「新黨」被成為乞丐的祥林嫂攔住時,首先想拿幾個銅板來打發她。當祥林嫂向他問三個問題時,他支支吾吾,不敢負責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後心裡「覺得不安」,還顯出和魯四老爺那樣的「舊黨」不同吧。不過這樣的內疚也是暫時的。
9.魯四嬸
魯四嬸是「大戶人家的太太」,頭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幹,祥林嫂被婆家綁架走以後,她害怕給自己家惹麻煩。以後惦念祥林嫂不是因為關心她的命運,而是自己的用人沒有祥林嫂那樣可心。以後祥林嫂再來,她「起初還躊躕」,後來倒是真心憐憫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過去那樣靈活能幹了,四嬸開始「不滿」,進而「警告」,最後把祥林嫂趕出家門。可以說四嬸只是把祥林嫂當成一件工具罷了,沒有把她當人來看。
四 封建思想 1.貞節從宋代起,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趨於保守、僵化、反動,反映這種趨勢的理學出現了,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慾」。夫權自然是「天理」,而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為他守一輩子。最後更殘忍地提出婦女要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殺殉死,並為這樣的婦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經發展到滅絕人性的地步。
2.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維護封建秩序,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不能破壞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在魯四老爺這樣理學擁護者看來,像康有為那樣的改良,都是洪水猛獸,更不要說變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壞了封建夫權秩序,魯四老爺自然是無比仇恨,斥為「謬種」。
3.婦女的三從封建秩序對婦女的壓迫尤為深重,婦女沒有人身權利。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違背這一秩序的婦女,都被目為「罪人」。
4.祭祀對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個方面。血緣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魯四老爺對祭祀非常重視,像已經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儀式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五 祥林嫂的心理 1.貞節觀祥林嫂是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卻深受封建思想的節烈觀的影響。可見封建思想對中國人的毒害多麼深重,不僅在魯四老爺這樣保守的鄉紳頭腦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會最底層。祥林嫂對再嫁反抗越激烈,說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僅世人認為祥林嫂再嫁是罪惡,就連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為恥,精神委靡,心懷恐懼。
2.迷信思想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迷信也同樣毒害著祥林嫂的心靈。如果她沒有再嫁的罪惡感,也許對鬼神的恐懼不會那麼強烈。因為有了這樣的罪惡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擺脫,想贖罪,自然乞求於迷信。她捐了門檻,自以為擺脫了罪孽,卻不被社會認可。於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自絕於這個人的社會了。
六、可討論的問題 1.祥林嫂有沒有反抗精神? 首先反抗的對象是什麼?如果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社會秩序,她一點反抗性也沒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為了守節不惜以死抗爭。再嫁後心裡一直有極強的罪惡感。魯家不讓她參加祭祀,她沒有一點不平和抗爭,而是認為自己不幹凈去捐門檻,以求獲得寬恕。她從未對壓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麼疑問,更不用說進行什麼反抗,而是順從地承認自己的「罪過」,希望得到饒恕。
2.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大家都不是兇手,又都是兇手。許壽裳說《祝福》的主題:「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迫害祥林嫂的人們,他們的行為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封建思想的驅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魯鎮上的人包括魯四老爺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