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這首詩的賞析
① 王維《山中》賞析,在線等
1)"濕"字此處擬人化,將空翠賦予情感,並且動靜結合,形象地表現出山中的細雨過後的水專霧彌漫的空氣.
2)詩中出現的屬荊溪.白石.紅葉.山路.空翠等意向和諧的搭配,構建出了一幅優美的深山的圖畫,給人一種難以忘懷的景緻,
3)由"天寒紅葉稀"和"空翠濕人衣"可以看出這是深秋的山中景色,在略寒的山路上,兩旁的樹葉都是稀稀落落紅色,跌落的樹葉一層層鋪在山路上,空氣中漂著微小的露水,漸漸沾濕了詩人的衣服...(等等胡亂描寫點就是了.^^好久沒做過高考題了,還是有點不太准確哈,見諒)
② 山中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山中》是一首來遊子思自歸的五言絕詩,王勃作於被逐出沛王府後於蜀中作客漫遊之時。詩題為《山中》聯系全詩意境,點明詩人的處所在長江之畔的荒野山中。他一個人在山中踽踽獨行,又恰逢「高風晚」、「黃葉飛」的暮秋時節,不免悲己思鄉,感傷不已。前半首抒發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後半首描寫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③ 山中的古詩詞和賞析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④ 山中這首詩
【作品名稱】《山中》
【創作年代】初唐
【作者姓名】王勃
【文版學體裁】五言絕句權
作品原文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作品譯文
長江好似已經滯流,在為我不停地悲傷。萬里遠游之人,思念著早日回歸。
更何況秋風風寒,傍晚暮氣沉沉。更難耐深山重重,黃葉在漫山飄飛。
⑤ 賞析<山中>王勃的詩,急需答案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對句。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兩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生的感慨和意願。詩的後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長江悲已滯」,在字面上也許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可以參證的有他的《羈游餞別》詩中的「遊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以及謝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里,「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遊子」、「客心」的關系,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想。在一定范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詁」。
次句「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於這句詩里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游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采前一解釋;如果從本詩後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後一解釋。但聯系本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說,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說,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
三四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也含有從《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遙落而變衰」兩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詩來說,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這里,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說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當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這首詩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這首詩,前半抒情,後半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產生久客之悲、思歸之念的觸媒;而他登山臨水之際又不能不是以我觀物,執筆運思之時也不能不是緣情寫景,因此,後半首所寫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懷之情為胚胎。詩中的情與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後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還有一首《羈春》詩:「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詩的韻腳與這首《山中》詩完全相同,抒寫的也是羈旅之思,只是一首寫於暮春,一首寫於晚秋,季節不同,用來襯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飛」與「黃葉飛」之異。兩詩參讀,有助於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感情並領會詩筆的運用和變化。
回答者:傷懷歲月 - 經理 四級 1-9 21:55
修改答復: 傷懷歲月,您要修改的答復如下: 積分規則 關閉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對句。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兩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生的感慨和意願。詩的後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長江悲已滯」,在字面上也許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可以參證的有他的《羈游餞別》詩中的「遊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以及謝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里,「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遊子」、「客心」的關系,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想。在一定范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詁」。
次句「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於這句詩里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游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采前一解釋;如果從本詩後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後一解釋。但聯系本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說,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說,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
三四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也含有從《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遙落而變衰」兩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詩來說,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這里,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說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當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這首詩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這首詩,前半抒情,後半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產生久客之悲、思歸之念的觸媒;而他登山臨水之際又不能不是以我觀物,執筆運思之時也不能不是緣情寫景,因此,後半首所寫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懷之情為胚胎。詩中的情與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後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還有一首《羈春》詩:「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詩的韻腳與這首《山中》詩完全相同,抒寫的也是羈旅之思,只是一首寫於暮春,一首寫於晚秋,季節不同,用來襯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飛」與「黃葉飛」之異。兩詩參讀,有助於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感情並領會詩筆的運用和變化。
⑥ 山中的作品鑒賞
此詩描寫詩人山行時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清淺的溪水,冷肅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見的白石,山中逐漸凋零的紅葉,再配以山嵐翠色為背景,互相映襯,構成一幅遠近有致、色彩鮮麗、富於實感的水彩畫,寂靜中見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首句寫山中溪水。這里寫的大概是荊溪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彷彿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裡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復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山中》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 宋代蘇軾《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溪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此摩詰之詩,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補摩詰之遺。
⑦ 《山中》作者:王勃 的賞析
這是一首遊子思歸的五言絕詩,作於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後於蜀中作客漫遊之時。詩專題為《山中》聯屬系全詩意境,點明詩人的處所在長江之畔的荒野山中。他一個人在山中踽踽獨行,又恰逢「高風晚」、「黃葉飛」的暮秋時節,不免悲己思鄉,感傷不已。
⑧ 《山中》的古詩賞析
這首小詩描繪初冬時節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滻水,源出陝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彷彿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裡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麼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復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爛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⑨ 山中 這首詩色彩豐富,色調和諧,請加以簡要的賞析。
名字叫《山中》的詩有很多啊。 比方說- 初唐王勃詩《山中》
- 盛唐王維詩《山中》
- 晚唐司空圖詩《山中》
- 北宋秘演詩《山中》
王安石《山中》
究竟是哪一個?
⑩ 山中 王維的賞析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滻水,源出陝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彷彿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裡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麼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復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