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華清宮其一賞析
『壹』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回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答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游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PS:
此三詩借人們熟知的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的故事,選取幾個典型事件、場景,加以藝術概括,既巧妙地總結了歷史,又深刻地諷喻了現實。當時社會,世風敗壞,王朝統治者"大起宮室,廣聲色",過著醉生夢死,驕奢淫逸的生活,亡國沒落之兆隨處可見,詩人既無力回天,只好借古諷今了。
望採納~~~~~~~~~
『貳』 賞析《過華清宮絕句》(其一)
首句「長安回望」四字極為重要。長安是當時的京城,明皇應在京城日理萬機,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綉成堆」的鏡頭。唐明皇時,驪山遍植花木如綿綉,故稱綉嶺。用「綉成堆」寫「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很傳神。次句承 「綉成堆」 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築群。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緊接著,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捲起「紅塵」的高速日夜賓士,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兩相對照,蘊含著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前三句詩根本不提荔枝,壓根兒不知道為什麼要從長安回望驪山,不知道「山頂千門」為什麼要一重接一重地打開,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干什麼的、「妃子」為什麼要「笑」,給讀者留下一連患懸念。最後一句,應該是解釋懸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個否定句:「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確,卷風揚塵,「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誰都會認為那是飛送關於軍國大事的緊急情報,怎能設想那是為貴妃送荔枝!「無人知」三字畫龍點睛,蘊含深廣,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驚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驪山頂上。作者讓楊貴妃在驪山「山頂」望見「一騎紅塵」,並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讀者產生聯想,想起「褒妃一笑傾周」的歷史教訓的。
『叄』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的寫作手法。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這里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
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寒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甲)五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顧,時是誤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五言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乙)七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①。
跟律詩一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跟律詩一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飲湖上初晴後雨
[唐]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④。
跟律詩一樣,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⑤。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摧。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對仗的。
現再舉兩個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一首(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後》)是在首聯用對仗的,現在再舉兩首為例: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
郿塢(第二首)
[宋]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
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上面所引王之渙《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下面再引兩個例子,一個是首聯半對半不對,一個是全篇完全用對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絕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二古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
⑴用仄韻;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上文說過,律詩一般是用平聲韻,因此,律絕也是用平聲韻。如果用了仄聲韻,那就可以認為古絕。例如:
憫農(二首)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⑦!
····△
從上面所引的三首絕句中,已經可以看出,古絕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憫農》的「春種」句一連用了三個仄聲,「誰知」句一連用了五個平聲。
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用了四個律句,但是首聯平仄不對,尾聯出句不粘,也還是不合律詩的規則的。
即使用了平聲韻,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絕。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現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
第一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聯與首聯不粘,而且用了仄聲韻。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盡合。
當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後,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這里把它們分為兩類,只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罷了。
①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③泊,入聲。煙,平聲。④比,上聲。西,平聲。⑤恐,上聲。天,平聲。⑥不,客,入聲。何,平聲。⑦看,平聲。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注釋: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
陣陣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飛翔的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
美麗的鴛鴦睡在沙上曬太陽。
遲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濕又軟。
鴛鴦:一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時常雙雙出沒。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春天美好動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處著眼,視野開闊,描寫了自然界的大環境。詩的開頭突出「遲日」,統領全篇。正因為春天來到,才會出現「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現象。後兩句生動地描寫了兩種可愛的動物,寫燕子的動態,顯出春意繁鬧;鴛鴦的靜態顯得悠閑自在。動靜搭配,相映成趣。這首詩意境優美,格調清新,自然流暢。
【中心思想】這首詩抓住陽光、江山、春風、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鴛鴦、泥融與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明麗紛繁的春景圖,表達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後暫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
絕句
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健。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激賞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蔬筍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自註:「謂無酸餡氣也。」可能是第一個提出這一命題。他評唐代司空圖「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二句說:「吾嘗游五老峰,入白鶴院,松蔭滿庭,不見一人,惟聞其聲,然後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儉有僧態。」(《書司空圖詩》)便明確表現了這一傾向。他的對僧詩蔬筍氣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詩人的贊同。如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考察蔬筍氣的內涵,大約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儉之類,這本是與僧家生活和精神緊相聯系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特定的「林下風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說:「東坡言僧詩要無蔬筍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更直截了當地說:「詩僧之詩所以自別於詩人者,正以蔬筍氣在耳。」(《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確,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的話,那麼,對那種最能反映詩僧生活狀態的蔬筍氣又有什麼理由不加以認可呢?蘇軾諸人的說法其實是要把一切詩歌創作都納入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和標准中,而抹殺其應有的獨特性。這一點,甚至和蘇軾本人經常在詩歌理論中所表示的對多樣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寧可理解為是他的一時之言,因為,從他的一些具體作品來看,也是並不缺少「蔬筍氣」的。話又回到志南的這一首詩,朱熹稱贊其沒有蔬筍氣,也是從士大夫的立場說的。這說明志南是詩歌創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無蔬筍氣,僧人都能寫出好詩。
『肆』 過華清宮(其一)詮釋
過華清宮【其一】
唐 杜牧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譯文
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綉,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打開。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
賞析
華清宮是公元723年(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裡尋歡作樂。後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的這首絕句尤為精妙絕倫,膾炙人口。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著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綉。「綉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綉嶺、西綉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
接著,場景向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蘊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說出,直至緊張而神秘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明於此,那麼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個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成一體了。
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讀到這里時,讀者是很容易聯想到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並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這樣寫,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伍』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的賞析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本題共三首,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宮,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裡尋歡作樂。後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的這首絕句尤為精妙絕倫,膾炙人口。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著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綉。「綉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綉嶺、西綉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
接著,鏡頭向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蘊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說出,直至緊張而神秘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明於此,那麼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個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成一體了。
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當我們讀到這里時,不是很容易聯想到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嗎?「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並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這樣寫,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陸』 過華清宮絕句其一作者的感情
過華清宮
杜 牧
一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二
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來。
三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雲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注釋】
1、華清宮: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驪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游樂之地。
2、綉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築物像一堆堆錦綉。
3、次第:按順序。
4、一騎:指一人一馬。
5、妃子:指貴妃楊玉環。
6、探使:帝曾使探試探安祿山反否,使受安金,言不反。
7、亂拍:安祿山肥,但能在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宮人拍節亂。
【題解】
本詩揭露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窮奢極欲的生活。據說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馬從四川,廣州給她運來。這首詩就是根據這件事寫成的。
【作者】
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祖居長安南郊樊川,因稱杜樊川。工詩、賦、古文。詩學杜甫而有獨創,骨氣豪宕,風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絕,為晚唐大家。也擅長創作詠史絕句。《過華清宮》便是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過華清宮》同題作品共有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與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並稱為「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詩》存詩八卷。
【品評】
首句「長安回望」四字極為重要。長安是當時的京城,明皇應在京城日理萬機,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綉成堆」的鏡頭。唐明皇時,驪山遍植花木如綿綉,故稱綉嶺。用「綉成堆」寫「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很傳神。次句承 「綉成堆」 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築群。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緊接著,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捲起「紅塵」的高速日夜賓士,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兩相對照,蘊含著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前三句詩根本不提荔枝,壓根兒不知道為什麼要從長安回望驪山,不知道「山頂千門」為什麼要一重接一重地打開,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干什麼的、「妃子」為什麼要「笑」,給讀者留下一連串懸念。最後一句,應該是解釋懸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個否定句:「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確,卷風揚塵,「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誰都會認為那是飛送關於軍國大事的緊急情報,怎能設想那是為貴妃送荔枝!「無人知」三字畫龍點睛,蘊含深廣,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驚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驪山頂上。作者讓楊貴妃在驪山「山頂」望見「一騎紅塵」,並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讀者產生聯想,想起「褒妃一笑傾周」的歷史教訓的。
此詩以「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之間的戲劇性沖突為中心組織全詩,構思、布局之妙,令人嘆服。
【賞析】
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慾,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揚貴妃的驕奢淫侈。詩歌前兩句為背景鋪墊,後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並列推出,啟人思索,留有懸念。「無人知」雖三字,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游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長安回望綉成堆」,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詩人在京城眺望驪山,佳木蔥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掩映其間,宛如一堆錦綉。驀地升騰起一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是回顧歷史。驪山「山頂千門」洞開寫出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並給讀者設下疑竇:「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末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答案。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當她看見「一騎紅塵」賓士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卻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道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既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安史之亂」的禍根。
詠嘆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後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但是,詩人既未寫「安史」亂起、玄宗倉惶出逃、馬嵬坡演出悲劇的慘狀,也沒有羅列玄宗游樂疏政、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貴妃一笑這樣一件「小事」突現出來,·4220·《唐詩鑒賞大典》
於細微處發現歷史問題。「一騎紅塵妃子笑」,把騎馬飛奔,千辛萬苦趕送鮮荔枝的差官,同貴妃嫣然一笑進行了絕妙的對比,把如此嚴肅的歷史主題在一個「笑」字中形象表現出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全詩以「回望」起筆,層層設置懸念,最後以「無人知」揭示謎底。這不僅揭露了唐明皇為討好寵妃的歡心而無所不為的荒唐,同時以前面渲染的不尋常氣氛相呼應,全詩無一難字,不事雕琢,清麗俊俏,活潑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確是唐人絕句中的上乘之作。
過華清宮
李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賞析〕君主追求淫逸,將國計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輕。結果,兵變作亂,帝後升天,惟有千年長生樹仍直直地長在那裡。
《過華清宮》其一: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與以上兩首不同的是,這首詩另翻新意地選取「荔枝」這一特殊物象將貴妃的恃寵而驕,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和驛騎會汗淋漓,苦不堪言銜接成一幅畫面。全詩通過以小見大的獨特視角,選擇「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之間的戲劇性沖突烘托全詩的中心主題,構思、布局之妙,令人嘆服。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寫法特別之處需要我們慢慢品味。
如果只是讀前三句「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不讀最後一句,恐怕我們讀者會產生很多懸念。其一,我們壓根兒不知道為什麼要從長安回望驪山;,再者,我們不明白「山頂千門」為什麼要一重接一重地打開;還有,我們恐怕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干什麼的、「妃子」又為什麼要 「笑」……詩歌有卒章顯志的寫法,所以當我們讀完最後一句「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會恍然領悟:原來,卷風揚土,「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只是為了把新鮮的荔枝盡快送到楊貴妃嘴裡。但是這確實是我們「無人知」的,一個否定句,既解了懸念,又畫龍點睛,蘊含深廣。
讀完首句,皇帝在當時的京城—長安,日理萬機,而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綉成堆」的鏡頭。次句承 「綉成堆」 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築群。這時候, 「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聽到皇帝諭令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緊接著,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捲起「紅塵」的沒日沒夜賓士,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兩相對比映襯,蘊含著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雖是無言的譴責恐怕勝過千言萬語。前三句詩並未提到荔枝,如果象前面分析的那樣句句講荔枝,就會太平淡很多。
這正如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不由使人想到春秋時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 而最終導致國破身亡典故。「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並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這樣寫,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也沒有機會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蘊藉。
『柒』 崔櫓的《過華清宮》賞析
過華清宮 崔櫓
門橫金鎖悄無人,落日秋聲渭水濱。
紅葉下山寒寂寂,濕雲如夢回雨中塵。
【賞析】起句點明空山宮答殿,門戶閉鎖,悄然無人。以下三句,都就此生發,寫離宮荒涼寥落的景色。宮在渭水之濱,由於宮中悄然無人,故詩人經過,所見惟有落日,所聞惟有秋聲(指被秋風吹動的一切東西所發生的音響)。而山頭紅葉,也由於氣候的變冷,飄落到了山下,帶來了寂靜的寒意。「紅」與「落日」配色,「葉」與「秋聲」和聲。而夕陽西沉之後,卻又下起雨來。含雨的雲浮游天際,象夢一般迷離,而雲端飄落的雨絲,卻又象灰塵一般四處隨風飄散。繪聲繪色,極為逼真。
『捌』 過華清宮 (其一)
一騎:指一人一馬
妃子:指貴妃楊玉環。
首句「長安回望」四字極為重要。長安是當時的京城,明皇應在京城日理萬機,妃子自應留在京城,因而飛送荔枝者直奔長安,而皇帝、貴妃卻在驪山行樂!這就出現了「長安回望綉成堆」的鏡頭。唐明皇時,驪山遍植花木如綿綉,故稱綉嶺。用「綉成堆」寫「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很傳神。次句承 「綉成堆」 寫驪山華清宮的建築群。這時候,「一騎」已近驪山,望見「山頂千門次第開」;山上人也早已望見「紅塵」飛揚,「一騎」將到,因而將「山頂千門」次第打開。緊接著,便出現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戲劇性場景。一方面,是以捲起「紅塵」的高速日夜賓士,送來荔枝的「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則是得到新鮮荔枝的貴妃,嫣然一笑,樂不可支。兩相對照,蘊含著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言譴責。前三句詩根本不提荔枝,壓根兒不知道為什麼要從長安回望驪山,不知道「山頂千門」為什麼要一重接一重地打開,更不知道「一騎紅塵」是干什麼的、「妃子」為什麼要「笑」,給讀者留下一連串懸念。最後一句,應該是解釋懸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個否定句:「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確,卷風揚塵,「一騎」急馳華清宮千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誰都會認為那是飛送關於軍國大事的緊急情報,怎能設想那是為貴妃送荔枝!「無人知」三字畫龍點睛,蘊含深廣,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驚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驪山頂上。作者讓楊貴妃在驪山「山頂」望見「一騎紅塵」,並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讀者產生聯想,想起「褒妃一笑傾周」的歷史教訓的。
此詩以「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之間的戲劇性沖突為中心組織全詩,構思、布局之妙,令人嘆服。
『玖』 過華清宮絕句其一講了什麼樣的故事
杜牧的《過華清宮》一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注釋:
1、華清宮: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驪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游樂之地。
2、綉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築物像一堆堆錦綉。
3、次第:按順序。
4、一騎:指一人一馬。
5、妃子:指貴妃楊玉環。
這首詩選取為貴妃飛騎送荔枝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統治者為滿足一己口腹之慾,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有力地鞭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驕奢淫侈。詩歌前兩句為背景鋪墊,後兩句推出描寫的主體,提示詩歌主旨,「一騎紅塵」和「妃子笑」兩個具體形象的並列推出,啟人思索,留有懸念。「無人知」雖三字,卻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游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長安回望綉成堆」,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詩人在京城眺望驪山,佳木蔥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掩映其間,宛如一堆錦綉。驀地升騰起一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是回顧歷史。驪山「山頂千門」洞開寫出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並給讀者設下疑竇:「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末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答案。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當她看見「一騎紅塵」賓士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卻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到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既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安史之亂」的禍根。
以上供參考。
『拾』 過華清宮絕句其一第三句哪個字用的很精妙,並做點賞析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長安回望綉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回,答 無人知是荔枝來。
第三句中「笑」用的很精妙
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蘊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說出,直至緊張而神秘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
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當我們讀到這里時,不是很容易聯想到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嗎?「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