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西洲曲賞析

西洲曲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0 08:20:30

『壹』 ,《西洲曲》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西洲曲》南北朝:佚名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賞析
《西洲曲》的藝術特色
其一、是情思百轉,含渥躊躇。像是一幕話劇,我們見到這位少女聽「風吹烏桕」,以為郎至,一起相思;「采蓮南塘」,蓮子懷袖,二起相思;「仰首飛鴻」,樓高不見,三起相思。相思三起三落,本以為可以於結尾傾訴,卻只是付與「南風」,言不盡情亦不盡。這確乎是一個懷春少女真實的心理寫照。
其二、是四句一韻,連珠相綴。開頭四句一行的列法正是基於四句一韻,在音韻效果上,造成若即若離的效果,不要小看韻腳的作用,因為音韻直接感觀就是感受詩歌的氣脈,氣脈一暢,則通體精爽;氣脈不暢,則怏怏若病,這同人是一個道理。
其三、是用了連珠格的修辭,這一點一般解讀都會說到,其實就形如頂針,前尾即後首,顯得如行雲流水。清朝沈德潛在《古詩源》評論說「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意思是一樣的。在回環往復的相思之情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可憐可愛的少女形象
釋義: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長江北岸。
(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
西洲到底在哪裡?搖著小船的兩支槳就可到西洲橋頭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晚風吹拂著烏桕樹。
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她翠綠的釵鈿。
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門去采紅蓮。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了人頭。
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青。
把蓮子藏在袖子里,那蓮心紅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她抬頭望向天上的鴻雁。
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雁兒,她走上高高的樓台遙望郎君。
樓台雖高卻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欄桿上。
欄桿曲曲折折彎向遠處,她垂下的雙手明潤如玉。
捲起的簾子外天是那樣高,如海水般盪漾著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綠。
如海水像夢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憂愁我也憂愁啊。
南風若知道我的情意,請把我的夢吹到西洲(與她相聚)。
(1)西洲曲賞析擴展閱讀: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樂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寫作時間和背景沒有定論,一說是產生於梁代的民歌,收入當時樂府詩集,另一說是江淹所作,為徐陵《玉台新詠》所記載。還有一說在明清人編寫的古詩選本里,又或作「晉辭」,或以為是梁武帝蕭衍所作。
這首詩主要是寫一個少女,刻劃她思念情侶的熾熱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稱口吻來寫,也不作詩人第三人稱的客觀描述,而是讓這位少女的情侶用「憶」的方式來抒寫,所以全詩都作男子訴說的口氣。
後來杜甫的《月夜》,寫詩人對月懷念妻子,卻設想妻子對月懷念自己,正是使用同樣的手法。通過她的種種情況的描寫,生動地塑造了一位美麗輕靈、純潔多情的少女形象。這是全詩在藝術構思上的總的設想;若不這樣理解,那將是越理越亂,最終變成一團亂麻,使人讀來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洲曲
(南朝樂府民歌)

『貳』 西洲曲的修辭手法

西洲曲的修辭手法是諧音雙關蓮諧音憐,蓮子即憐子,暗示愛憐的人。

「低頭弄蓮子」,愛撫所歡:「蓮子青如水」比喻所歡的愛情純潔如水;「置蓮懷袖中」表示對所歡的珍愛;「蓮心徹底紅」喻愛情的成熟。

全文: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翻譯: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長江北岸。(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

西洲到底在哪裡?從橋頭劃船過去,劃兩槳就到了。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晚風吹拂著烏桕樹。

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她翠綠的釵鈿。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門去采紅蓮。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了人頭。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青。

把蓮子藏在袖子里,那蓮心紅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她抬頭望向天上的鴻雁。

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雁兒,她走上高高的樓台遙望郎君。樓台雖高卻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欄桿上。

欄桿曲曲折折彎向遠處,她垂下的雙手明潤如玉。捲起的簾子外天是那樣高,如海水般盪漾著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綠。

如海水像夢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憂愁我也憂愁啊。南風若知道我的情意,請把我的夢吹到西洲(與他相聚)。



(2)西洲曲賞析擴展閱讀: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名,最早著錄於徐陵所編《玉台新詠》,具體作者不詳。《玉台新詠》中認為作者為江淹,明清人編寫的古詩選本里,又作「晉辭」,《古詩源》認為其作者是梁武帝蕭衍。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詩中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實到夢境,對鍾愛之人的苦苦思念。

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出鮮明的江南水鄉特色和純熟的表現技巧。全詩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真勾連。全詩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絕。

『叄』 求助!賞析,《西洲曲》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詩中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實到夢境,對鍾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純熟的表現技巧。 一、心思巧藏,以動作展現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喚起對過去西洲梅下相會的回憶,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於是穿上了「杏子紅」的「單衫」,梳起了「鴉雛色」的頭發。一折、一穿、一梳,動作看似隨意,卻展現出痴心女子對愛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詩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寫出少女沉浸於憶念、相思中。風吹葉落,她誤以為情人足音,乃「門中露翠鈿」,從門縫中探出頭等候情人的到來。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懷。但情人依舊是無影無蹤,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為了掩過鄰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門去采蓮。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覺,受窘為難的心態,一起湧向心頭。這種含羞的姿態,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飾的動作,描繪的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於平常的動作中,巧妙地刻畫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對愛情胸懷一顆赤誠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時歌》)這些詩句是托月寄情,而這一作品則是托「梅」托「蓮」來表達相思。「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達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興。「蓮花」、「蓮子」、「蓮心」,由外而內「徹底紅」。「蓮心」即「憐心」,「徹底紅」即紅得透徹,喻愛情的赤誠堅貞,語意雙關。「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雁可傳情,然而,「鴻飛滿西洲」,卻沒有傳來情人的音訊,極寫相思之深:「海水夢悠悠」,「海水」「悠悠」,喻終年的相思沒有窮盡,托物寄情。 詩歌善於以眼前的尋常之物,或起興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語意雙關。婉轉傾吐真情,耐人尋味。 三、時節變遷,巧用民間詞語。 早春時節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單衫」,仲夏之時「伯勞飛」,於初秋「采紅蓮」,值仲秋「弄蓮子」,到深秋「望飛鴻」。詩中巧妙地運用民間豐富的詞語,表明了季節的變換,條理井然,時序漸進。女子相思懷念的深情,娓娓動聽地敘述在詩的字里行間。 四、蟬聯而下,巧「接字」 全詩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真勾連。「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等等詩句,如此環環相扣,接字成篇,不僅聲情搖曳,情味無窮,而且節奏和諧,優美動聽。 全詩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絕。

『肆』 分析《西洲曲》藝術特色

西洲曲的寫作特點】
一、心思巧藏,以動作展現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喚起對過去西洲梅下相會的回憶,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於是穿上了「杏子紅」的「單衫」,梳起了「鴉雛色」的頭發。一折、一穿、一梳,動作看似隨意,卻展現出痴心女子對愛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詩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寫出少女沉浸於憶念、相思中。風吹葉落,她誤以為情人足音,乃「門中露翠鈿」,從門縫中探出頭等候情人的到來。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懷。但情人依舊是無影無蹤,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為了掩過鄰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門去采蓮。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覺,受窘為難的心態,一起湧向心頭。這種含羞的姿態,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飾的動作,描繪的惟妙惟肖,躍然紙上。於平常的動作中,巧妙地刻畫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對愛情胸懷一顆赤誠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時歌》)這些詩句是托月寄情,而這一作品則是托「梅」托「蓮」來表達相思。「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達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興。「蓮花」、「蓮子」、「蓮心」,由外而內「徹底紅」。「蓮心」即「憐心」,「徹底紅」即紅得透徹,喻愛情的赤誠堅貞,語意雙關。「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雁可傳情,然而,「鴻飛滿西洲」,卻沒有傳來情人的音訊,極寫相思之深:「海水夢悠悠」,「海水」「悠悠」,喻終年的相思沒有窮盡,托物寄情。總之,詩歌善於以眼前的尋常之物,或起興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語意雙關。婉轉傾吐真情,耐人尋味。
三、時節變遷,巧用民間詞語。
早春時節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單衫」,仲夏之時「伯勞飛」,於初秋「采紅蓮」,值仲秋「弄蓮子」,到深秋「望飛鴻」。詩中巧妙地運用民間豐富的詞語,表明了季節的變換,條理井然,時序漸進。女子相思懷念的深情,娓娓動聽地敘述在詩的字里行間。
四、蟬聯而下,巧「接字」
全詩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針勾連,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絕。「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等等詩句,如此環環相扣,接字成篇,不僅聲情搖曳,情味無窮,而且節奏和諧,優美動聽。

『伍』 謝眺的《王孫游》和《西洲曲》對比鑒賞。

王孫游
綠草蔓①如絲,
雜樹紅英②發。
無論③君不歸,
君歸芳已歇④
這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一類。魏晉以來,文人創作樂府詩往往有一個特點:總是圍繞著「古辭」(漢樂府)打轉轉,或擬古辭,或以古辭為引子生發開去(當然也有棄古辭於不顧而自鑄偉辭的)。這種從古辭中尋找「母題」使創作上有所依傍的作法,已形成一個程式。南朝詩人寫樂府詩雖然也依這一程式,但卻出現另一種傾向,他們有時撇開漢樂府古辭,而直接上溯到《楚辭》中去尋找「母題」。比如,南齊王融和蕭梁費昶都寫過一首《思公子》,中心題旨就是采自《楚辭·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謝朓的這首詩也屬於這種情況,其「母題」出於《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也就是說,詩人的創作靈感獲自《楚辭》,而所寫內容則完全是現實生活中的感受。在古老的「母題」之中,貫注了活生生的現實內容。
春天,綠草如絲,蔥蔥茸茸,蔓延大地,繪寫出一派綠的世界;各種各樣的樹上,紅花競放,絢麗奪目。綠的氛圍,紅的點染,在鮮明的對比之中,烘托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窈窕少女,目睹此景,心傷離情,不禁怦然心動,情思繾綣,不無惆悵地發出了感嘆:「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意謂:且不要說心上的人兒不回來,即使等到他回來,那絢麗的花朵早已凋謝了,那大好春光早已白白地流逝了,我那美妙的年華也早巳悄然飄去了。紅顏難久持。這里,詩人不主要寫少女如何急切地等待著情人,如何急不可耐,而是著重寫她對於紅花的珍惜,對於大好春色的留戀,由此描寫出她思君、戀君的春一般的情愫,流露了「美人遲暮」的悵然之情。如此寫來,就把主人公的心態從一般的少女懷春,從感情的傾訴和宣洩,升華到了一種對春的珍惜、對時的留戀的理性高度,滲透出一種強烈的時間意識和生命意識。這樣,從景的描繪,到情的抒發,再到理性的升華,三者水乳交融般地融匯在一起了。所以,這是一首充滿了生命意識的景、情、理俱佳的好詩。
詩雖短小,藝術風格卻頗具特色,體現了齊梁間詩歌創作雅俗結合的一種傾向。首先,從《楚辭》中生發出來的母題,顯而易見帶有文人的雅、艷色彩,暗示了它與文人文學的關系;但詩人卻用南朝樂府民歌五言四句的詩歌形式,來表現這一古老「母題」,這便將原有華貴、雍雅的色彩悄悄褪去,淡化,使之在語言風格上呈現出清思婉轉,風情搖曳的特色。其次,詩寫春的景色逗引起春的情思,因景而生情,情景相生,短章逸韻,風姿綽約,這原是南朝樂府民歌的本色,是「俗」。然而在描寫筆法上卻頗具匠心,詩人在綠的氛圍中綴以紅花的點染,巧筆對比,著意渲染,流露出文人精心構制的痕跡,表現出「雅」。雅俗結合,創為佳構。另外,詩的用韻也值得一提。詩用仄韻,短促,急切,對表現出主人公惜春、惜時的時不我待的急切心情,起到很好的作用,呈現出語淺意深、韻短情長的藝術風貌。
西洲曲①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②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③。
西洲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④
日暮伯勞⑤飛,風吹烏臼⑥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⑦。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⑧,蓮子清如水⑨。
置蓮懷袖中,蓮心⑩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⑪。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⑫。
樓高望不見,盡日⑬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⑭
海水夢悠悠⑮,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詞句特色
心思巧藏,以動作展現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喚起對過去西洲梅下相會的回憶,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於是穿上了「杏子紅」的「單衫」,梳起了「鴉雛色」的頭發。一折、一穿、一梳,動作看似隨意,卻展現出痴心女子對愛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詩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寫出少女沉浸於憶念、相思中。風吹葉落,她誤以為情人足音,乃「門中露翠鈿」,從門縫中探出頭等候情人的到來。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懷,但情人依舊是無影無蹤,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為了掩過鄰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門去采蓮。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覺,受窘為難的心態,一起湧向心頭。這種含羞的姿態,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飾的動作,描繪的惟妙惟肖,躍然紙上。於平常的動作中,巧妙地刻畫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對愛情胸懷一顆赤誠之心。
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時歌》)這些詩句是托月寄情,而這一作品則是托「梅」托「蓮」來表達相思。「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達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興。「蓮花」、「蓮子」、「蓮心」,由外而內「徹底紅」。「蓮心」即「憐心」,「徹底紅」即紅得透徹,喻愛情的赤誠堅貞,語意雙關。「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雁可傳情,然而,「鴻飛滿西洲」,卻沒有傳來情人的音訊,極寫相思之深;「海水夢悠悠」,「海水」「悠悠」,喻終年的相思沒有窮盡,托物寄情。總之,詩歌善於以眼前的尋常之物,或起興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語意雙關,婉轉傾吐真情,耐人尋味。
時節變遷,巧用民間詞語
早春時節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單衫」,仲夏之時「伯勞飛」,於初秋「采紅蓮」,值仲秋「弄蓮子」,到深秋「望飛鴻」。詩中巧妙地運用民間豐富的詞語,表明了季節的變換,條理井然,時序漸進。女子相思懷念的深情,娓娓動聽地敘述在詩的字里行間。
蟬聯而下,巧「接字」
全詩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針勾連,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絕。「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等等詩句,如此環環相扣,接字成篇,不僅聲情搖曳,情味無窮,而且節奏和諧,優美動聽。
整體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樂府民歌中少見的長篇。全文感情十分細膩,「充滿了曼麗宛曲的情調,清辭俊語,連翩不絕,令人『情靈搖盪』。」《西洲曲》可謂這一時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緻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喚起女子對昔日與情人在西洲游樂的美好回憶以及對情人的思念。自此,縱然時空流轉,然而思念卻從未停歇。接下來是幾幅場景的描寫:西洲游樂,女子杏紅的衣衫與烏黑的鬢發相映生輝、光彩照人;開門迎郎,滿懷希望繼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門采蓮,借采蓮來表達對情人的愛慕與思念;登樓望郎,憑欄苦候,寄情南風與幽夢,盼望與情人相聚。這其中時空變化,心情也多變,時而焦慮,時而溫情,時而甜蜜,時而惆悵,全篇無論是文字還是情感都流動纏綿。[2]
藝術特點
一是善於在動態中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門中露翠鈿」一句,生動形象地通過動作表達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蓮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它集中筆墨描寫主人公的含情姿態,借物抒情,通過「采蓮」「弄蓮」「置蓮」三個動作,極有層次地寫出人物感情的變化,動作心理描寫細致入微,真情感人。
二是疊字和頂真的運用。「開門迎郎」場景中,四個「門」字的疊用,強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來,而不時從門縫向外張望的焦慮心情。「出門采蓮」場景中,又連用七個「蓮」字,著意渲染女子纏綿的情思。而頂真的運用使得句子靈活生動,朗朗上口。
三是雙關隱語的運用。雙關隱語,是南朝樂府民歌中一個顯明的特徵,它在詩經時代的民歌和漢魏樂府民歌中很少見。一說「蓮」與「憐」字諧音雙關,而「憐」又是「愛」的意思,隱語極言女子對情人的愛戀。同時,「蓮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純潔,而「蓮心徹底紅」是說感情的濃烈。這些雙關隱語的運用使詩歌顯得含蓄多情。

『陸』 比較賞析《西洲曲》和《木蘭詩》,並進一步辨析南北詩風的區別

從《詩經》到漢樂府,再發展到南北朝樂府,民歌作為我國文學的源頭,再次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並且在一時期出現了我國民歌史上的第三個春天,民歌的文學創作又一次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由於時代的特殊性,南北朝長期處於對峙的狀態,使得同一時代在不同地域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南北朝樂府民歌,按照地理區域的不同,也可以劃分為南朝樂府民歌和北朝樂府民歌。而南朝民歌中的主要代表是抒情長詩《西洲曲》,北朝民歌中代表性作品是敘事長詩《木蘭詩》,它們分別代表著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以此為例可以來比較南北詩風的差異。 首先在體裁和內容上。作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的《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性的詩篇,盡管在詩中也穿插了采紅蓮,登樓望郎等情境,但總體上的主調還是在抒情的,這些情境的設置也都是為了抒發采蓮女無盡的思念而服務的。《西洲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穿插不同季節景物的轉換,以及女主人公在門口等郎君,采紅蓮,登樓望君等行動來展現寫一個青年女子的無盡的相思之情,其中對女子服飾及儀容的細節描寫絲絲入扣,深入人心,層層剖析人物的內心情感,又將這無盡的相思表現得極為細膩和含蓄。而北朝民歌中最傑出的作品《木蘭詩》,則是屬於敘事性的詩篇。詩中主要講述了木蘭代父從軍,替父出征的故事,全詩主要以敘事為主,中間也穿插了木蘭思念家鄉等抒情性的詩句,它成功地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人物形象,從一個閨中少女到金戈鐵馬的巾幗英雄,再褪去光環之後又甘願回到父母身邊盡孝。國難當頭,她挺身而出,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待功成名就之時卻又卸下光環,甘願回到父母的身邊。在她的身上充分地表現出了區別以往對古代女子柔弱形象的一貫概念的那種淳樸,勇敢,善良,機智以及一種超脫和博大的胸懷,在她的身上又具有北方的地域特色,豪放,灑脫,同時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女英雄形象。 其次,在風格上。整體上相比較來說,南朝民歌文辭華美,清麗,婉轉而纏綿,而北朝民歌則朴實無華,粗獷,豪放而直率。回到詩中分析,《西洲曲》中的詩句「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女主人折下一枝梅,回憶起了曾經與郎君在西洲的梅下相會的情景,因為思念而穿起「杏子紅」的單衫,梳起了「鴉雛色」的頭發,這些看似隨意的動作,都透露出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體會這一句句詩句,婉轉纏綿,情新艷麗,還有「采蓮南塘秋」這六句詩句,細節描寫,絲絲入扣,表現了主人公含情脈脈的姿態,這些都可以充分感受到它委婉纏綿、清新自然的詩歌風格。而《木蘭詩》則相對來說更具有北方民歌的特色,粗獷豪放,例如「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這些語言在表達上都顯得更為通俗易懂,樸素和更為口語化,「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等運用了 「濺濺」「啾啾」等象聲詞,使得語言形象生動,富有特色,又充分融入了生活的特色,極具藝術感染力。 最後,在藝術形式和藝術手法上。《西洲曲》這首詩將富有季節特色的景物描寫與人物的生活情境和她的行為動作融合在了一起,通過季節的變化來逐步地展開情節,表現人物形象。詩中關於季節的描寫有很多,如「折梅」表示早春,「單衫」則是春夏之交,「采紅蓮」應在六月,「南塘秋」該是早秋,「弄蓮子」已到八月,「鴻飛滿西洲」便到了深秋時節,而梅花、伯勞、紅蓮、飛鴻等這些意象的選擇又是別有深意的,具有江南水鄉的色彩,同時又充分地展現出女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從初春到深秋,一年四季,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濃濃的思念,特別是登樓望郎這一情景的設置,展現了一個傳統的富有特色的思婦形象,表現了女子的忠貞不渝的情思。此外,這首詩歌的另一個特點它多變的修辭手法上,運用了頂針、鉤句、比喻、諧音雙關等。例如「折梅」和「折媒」,「蓮子」和「憐子」,等大量運用的雙關語使得詩歌的語言更為生動活潑,且在表情達意上也更加的委婉含
蓄。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也體現出了南朝民歌清新淳樸,婉轉纏綿的語言風格。在用韻上,全詩基本上是四句一換韻,同時又運用了連珠格的修辭法,從而形成了回環婉轉的旋律。這些都體現出了南朝民歌的風格委婉纏綿、清新自然,善用漢語的諧音構成雙關隱語等藝術特點。此外,南朝民歌大多體制小巧,多五言四句。個別也有較長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而《木蘭詩》是按時間順序來敘述的,在敘述安排上也顯得剪裁得體,有繁有簡,詳略得當。在一個相對跨度較長的時間領域里,作者沒有平鋪直敘,而是經過精心的挑選的,詳寫了故事的前奏,在准備出征和思念親人上交代詳細,而征戰的十年卻是一筆帶過,這些是特意安排的,可以著重體現出木蘭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有人情味的女英雄。同時,在辭官回家那一段,也是著重安排的,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得知木蘭回鄉的那些表現都是極具生活氣息的,在情節安排上也十分的合理。其中最後一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富有哲理,一語點出了木蘭能在軍營呆上十年而不被發現的原因。詩歌運用了排比、對偶、比喻、誇張、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使得詩歌更加生動和更有表現力。另外,詩歌以五言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幾句一換韻,節奏明快,富有感染力。從中,也都體現出了北朝民歌粗獷豪放,質朴剛健的風格,意境渾朴。此外,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還有四言、七言、雜言等,相對於南朝民歌更為靈活多變,形式活潑新穎。

『柒』 西洲曲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作品原文
西洲曲①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②。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③。

西洲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④。
日暮伯勞⑤飛,風吹烏臼⑥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⑦。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⑧,蓮子清如水⑨。
置蓮懷袖中,蓮心⑩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⑪。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⑫。
樓高望不見,盡日⑬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⑭。
海水夢悠悠⑮,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西洲曲》:選自《樂府詩集·雜曲歌辭》。這首詩是南朝民歌。西洲曲,樂府曲調名。
②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說,女子見到梅花又開了,回憶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會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給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當是在女子住處附近。江北,當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鴉雛色:像小烏鴉一樣的顏色。形容女子的頭發烏黑發亮。
④兩槳橋頭渡:從橋頭劃船過去,劃兩槳就到了。
⑤伯勞:鳥名,仲夏始鳴,喜歡單棲。這里一方面用來表示季節,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單的處境。
⑥烏臼:現在寫作「烏桕」。
⑦翠鈿:用翠玉做成或鑲嵌的首飾。
⑧蓮子:和「憐子」諧音雙關。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諧音,隱喻愛情的純潔。
⑩蓮心:和「憐心」諧音,即愛情之心。
⑪望飛鴻:這里暗含有望書信的意思。因為古代有鴻雁傳書的傳說。
⑫青樓:油漆成青色的樓。唐朝以前的詩中一般用來指女子的住處。
⑬盡日:整天。
⑭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卷簾眺望,只看見高高的天空和不斷盪漾著的碧波的江水。海水,這里指浩盪的江水。
⑮海水夢悠悠:夢境像浩盪的江水一樣悠長。[2]
白話譯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長江北岸。
(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
西洲到底在哪裡?從橋頭劃船過去,劃兩槳就到了。
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晚風吹拂著烏桕樹。
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她翠綠的釵鈿。
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門去采紅蓮。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了人頭。
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青。
把蓮子藏在袖子里,那蓮心紅得通透底里。
查看更多
《西洲曲》全詩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有比喻、借代、頂針、對偶等手法。比喻如「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借代如用「伯勞」代指夫妻分離,用「鴻雁」代指信使和家書。頂針如「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對偶如「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詩歌更加生動形象,卻又更加幽默含蓄,讀起來更加流暢,節湊感更加強烈。全詩表現了女子對戀人的強烈的思念之情。

『捌』 西洲曲原文

七哀詩_其一
作者:王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譯文
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里製造事端。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托給遙遠的荊蠻。送行時親戚眼裡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捨攀著車轅。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個婦人面帶飢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飢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於灑淚獨自走去,「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嘆息起來。
鑒賞
「七哀」,《文選》六臣注呂向注雲:「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這是望文生義。元人李冶《敬齋古今黈》雲:「人之七情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樂、愛、惡、欲皆無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謂之七哀也。」亦頗牽強。《七哀》是樂府歌辭,今人余冠英說:「所以名為『七』哀,也許有音樂上的關系,晉樂於《怨詩行》用這篇詩(指曹植《七哀》)為歌辭,就分為七解。」(《三曹詩選》)較有道理,可以參考。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長安。東漢都城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故稱長安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長安亂得不成樣子,是因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亂,他們大肆燒殺劫掠,百姓遭殃。這兩句寫社會的動亂。詩人正是在這種動亂之中離開長安的,這里交代了詩人離開長安的原因。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這里點出詩人離開長安以後的去向。「復」,值得注意,這說明詩人的遷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驅使吏民八百萬人入關,詩人被迫遷移到長安,此時為了避難,又要離開長安。這個「復」字不僅表現了眼前凄楚的情況,而且勾起了悲慘的往事,蘊涵著無限的感慨和哀傷。「中國」,中原地區。我國古代建都黃河兩岸,因此稱北方中原地區為中國。「荊蠻」,指荊州。荊州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楚國本稱為荊,周人稱南方的民族為蠻,楚在南方,故稱荊蠻。這兩句是說,離開中原地區,到荊州去。這是因為當時荊州沒有戰亂,所以很多人到那裡去避亂。王粲因為荊州刺史劉表,與自己是同鄉,而且劉表曾就學於王粲的祖父王暢,兩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寫離別時的情景。這兩句是互文,「悲」的不僅有「親戚;,還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僅有「朋友」,還有「親戚」。詩人描寫送別時的表情和動作,固然是為了表現詩人和親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製造一種悲慘的氣氛,使人感到這是一場生離死別。
詩人離開了長安,離開了親戚朋友,一路上見到的景象觸目驚心:「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見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無垠的平原。這是「豺虎」作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場戰亂造成的悲慘景象,曹操《蒿里行》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所詠是同樣的情景,可以參閱。以上是「鳥瞰」,下面六句寫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這六句同樣緊承「出門無所見」。詩人見到的不僅是「白骨蔽平原」,還有「飢婦人」棄子的事。婦人愛子,這是正常現象;婦人棄子,這是反常現象。這種反常現象的產生,是由於戰亂。因此,詩人以慘絕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鮮明而生動,催人淚下。吳淇說:「『出門』以下,正雲『亂無象』。兵亂之後,其可哀之事,寫不勝寫,但用『無所見』三字括之,則城郭人民之蕭條,卻已寫盡。復於中單舉婦人棄子而言之者,蓋人當亂離之際,一切皆輕,最難割者骨肉,而慈母於幼子尤甚,寫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選詩定論》卷六)張玉谷說:「『出門』十句,敘在途飢荒之景,然臚陳不盡,獨就婦人棄子一事,備極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顧,塞路死亡,不言自顯。作詩解此舉重該輕之法,庶幾用筆玲瓏。」(《古詩賞析》卷九)都道出了這種寫法的藝術特點。這種寫法對杜甫是有影響的,所以何焯說:「『路有飢婦人』六句,杜詩宗祖。」(《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
婦人棄子的慘景,使詩人耳不忍聞,目不忍睹。所以他「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這表現了詩人的哀傷和悲痛。詩人乘馬繼續向前行進。「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霸陵,是漢文帝劉恆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陝西長安縣東。漢文帝是漢代的明君,史書上贊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漢書·文帝紀》),有所謂「文景之治」。詩人南登霸陵高處,回首眺望長安,自然會想起漢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漢文帝這樣的賢明君主在世,長安就會不如此混亂、殘破,百姓不至於顛沛流離,自己也不至於流亡他鄉。登霸陵,眺長安,詩人感慨萬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連同上面兩句,同為全篇的結尾。下泉,是《詩經·曹風》的篇名。《毛詩》序雲:「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詩的作者。面對著漢文帝的陵墓,面對著動亂的社會現實,詩人才懂得《下泉》詩作者思念明王賢君的急切心情,因而從內心發出深深的哀嘆。張玉谷說:「末日『南登』『回首』,兜應首段。『傷心』『下泉』,繳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動。」(《古詩賞析》卷九)方東樹也說:「『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轉換振起,沉痛悲涼,寄哀終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詩結尾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寫得悲涼沉痛,真切動人,是建安詩歌中的名作。方東樹評為「冠古獨步」,不是沒有道理的。

『玖』 西洲曲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運用了頂針、比喻和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內民歌中的代表作。
這首抒容情長詩以一位江南少女的口吻抒發對江北情郎的無盡相思。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用的是頂針、比喻和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1)諧音雙關:蓮諧音憐,蓮子即憐子,暗示愛憐的人。「低頭弄蓮子」,愛撫所歡:「蓮子青如水」比喻所歡的愛情純潔如水;「置蓮懷袖中」表示對所歡的珍愛;「蓮心徹底紅」喻愛情的成熟。
(2)頂針:「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拾』 《西洲曲》詩歌鑒賞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南朝樂府民歌中少見的長篇。全文感情十分細膩,「充滿了曼麗宛曲的情調,清辭俊語,連翩不絕,令人『情靈搖盪』。」《西洲曲》可謂這一時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緻的代表作之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