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孔子絕糧賞析

孔子絕糧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9 17:31:31

Ⅰ 啞子得夢實難言 朦朧穿針更不然 九曲明珠穿不過 孔子絕糧陳蔡坑

啞子得夢口難開,瞎眼穿針更不然,九曲明珠穿捕 引,孔子絕糧陳後賢

螞蟻

Ⅱ 孔子絕糧與陳蔡的含義是什麼

孔子離開陳國到楚國,途經蔡國被圍絕糧幾乎致死。
孔子離開陳國到楚國,陳國親吳派害怕孔子輔佐楚昭王楚國更強大,便派兵脅迫孔子改道,不讓孔子去楚國。孔子在蔡國的幽谷被他們追上圍困長達七日,絕糧幾乎致死,幸而楚國邊防軍趕到才得以解脫。
(一)孔子為什麼要到楚國去
1、陳國地小兵微,處在吳、楚卵翼之下,外患難平,難有作為。
2、聞聽楚昭王能納臣諫,十分開明。孔子認為楚昭王遵天道,循綱常,行仁政,必雄峙於南方。
3、楚昭王也有意接納孔子。
(二)孔子蔡地被圍
1、幽谷被圍。孔子師徒出了陳國都城宛丘,行了兩日,走進一個幽谷,露天歇宿,第二天一覺醒來卻發現已被眾多囚徒和兵勇包圍,不準他們往楚國去。原來陳國的貴族中,有親吳與親楚兩派,親吳派聽說孔子師徒應楚昭王之邀而適楚,怕孔子輔佐楚昭王楚國更強大,於是派兵勇圍困孔子,不改道絕不放行。孔子做事矢志不渝,決不妥協,雙方對峙起來。
2、被圍的第四天,孔子師徒所帶的干糧已經吃完,大家餓得不行,有不少弟子已經病倒,情緒低落。而孔子依舊彈琴、唱歌,談笑自若,堅持給弟子們講學。孔子想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弟子,鼓勵弟子,實際上,他也餓,他也是肉體凡胎,只是他堅信自己的信仰,能夠自抑。
3、孔子作《倚蘭操》。絕糧的第五日,孔子在幽谷中發現了一片蘭花,它們千姿百態,爭芳斗艷,令人陶醉。孔子認為這些蘭花生長在幽谷,不為人所知,不為人所賞,不為人所贊,默默地迎朝暉,送晚霞,裝點著荒山野嶺,慷慨地拋灑著色與香,它們是真正的君子。孔子將弟子們召集過來,讓大家觀賞、品評,並操琴贊頌,即興作《倚蘭操》。孔子作《倚蘭操》,已生歸隱之心。
4、子貢想辦法弄到了糧食。子貢暗中與二囚徒結交,二囚徒受感動,拿著子貢給的錢,偷偷出了幽谷,為孔子師徒買到了糧食。顏回掌勺做飯,洞壁上的灰掉進了鍋內,顏回忙將弄臟的飯取出,捨不得扔掉,用嘴吹了吹灰,然後吃了。子貢遠遠看見,誤認為顏回在竊食,便見孔子,問:窮困之時,君子亦改節嗎?孔子回答:窮困改節,豈能稱君子?子貢說:顏回素稱仁廉,不該瞞過夫子,先行竊食充飢。於是將方才所見,告訴了孔子。孔子不信,召來顏回說到:丘昨夜夢到先人,想必是其佐我脫險,快將飯菜端來,丘將先祭而後食。顏回說:飯為回吹灰先食,已經不能用於祭祀了,待明晨再祭吧。
(三)楚國邊防軍救出了孔子師徒
圍困孔子師徒的親吳派軍隊,其中有兩名兵勇,因被頭目暴打,不堪忍受,氣恨不過,悄悄逃走,並把孔子師徒被圍的消息報告給了楚國的邊防軍。邊防軍的將軍十分仰慕孔子,並且知道孔子是應楚昭王的邀請從陳國到楚國的,於是親自率領部隊到幽谷營救孔子師徒。絕糧的第七日,楚國的邊防軍趕到幽谷,打敗了圍困孔子師徒的軍隊,並護送孔子師徒平安經過蔡國,進入楚國境內。

Ⅲ 孔子絕糧陳妬賢 誰能幫我看看是什麼典故

一、孔子絕糧
話說孔子帶著他的幾個得意門生周遊列國,一路風光,好不暢懷。<BR>這一天,孔子一行取道鄉野前往陳國都城濮陽,恰遇路邊兩位村姑正忙採桑。藍天艷陽高照,村姑倩影婀娜,一閃一閃的,襯著桑田一片翠綠,優美的景色使孔子不禁脫口而歌:<BR> 「北枝清秀南枝長……」<BR> 但馬上有位村姑接唱了下來:<BR> 「你去到陳國會絕糧;<BR> 九曲明珠穿不過,<BR> 定要來問我採桑娘!」<BR> 「這么沒見識!連我這個當今最有智慧最聰明的聖人都敢小看,真是愚不可及!」孔子聞歌皺了眉頭,指著村姑背影數落道。<BR>眾弟子有的隨和,有的勸解。只有顏回暗暗思忖:「歌雖不中聽,但口氣卻未必不有來頭。想不到如此鄉野乃藏龍卧虎之地。」<BR>在孔子師徒騷動與驚訝間,兩位採桑姑娘已經向桑田遠處的人家走去了。<BR> 孔子一行到濮陽的時候,陳王正為處理一件稀世珍寶而發愁:新近獲得九曲明珠一顆,他想用絲線穿掛起來,滿朝文武無一中用。接見孔子後,陳王便順便將這個難題交給了他:<BR> 「聽說你是最有智慧的聖人,你和弟子們把我的九曲明珠穿好,我再好飯好菜招呼你。」<BR> 陳王早就聞說孔子大名,但耳聞為虛,眼見為實,穿珠不行你就別想白吃!<BR> 「初到貴境,承蒙錯愛,願效犬馬之勞!」孔子連忙應諾。<BR> 但是,這九曲明珠不同一般珠子,九個曲忽左忽右的彎折,真的沒法子穿過來。師徒幾個一路風塵,再忙活了大半天,肚子有點頂不住了。顏回擦擦汗,對孔子說:<BR> 「先生,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不如回頭找找早上遇見的村姑,可能她們真有辦法呢!」<BR> 孔子皺皺眉頭,幽幽的說:「子淵你太沒頭腦。一介村姑,懂個屁事!她們真有能耐,何不早幫國王穿了?教你做,不如她們自己做了,還可獲得重賞呢。」<BR> 子路、子貢他們也不置可否,繼續拿著條線,往珠孔亂擠。<BR> 但顏回還不死心,自個偷偷跑出城,直向村姑家走去。進門不見村姑,只見她們的母親。顏回說明來意,這農婦很表同情。說:「閨女剛出門了,你吃點東西再回城裡!」<BR> 接著,招待他吃了熱騰騰、香噴噴的番薯和米粥,臨走還讓他託了一個大南瓜,囑他回去煮給先生他們充飢。<BR> 顏回謝了農婦,在夕陽下托著個大南瓜往濮陽城走,一會就覺得胳膊生痛。忽然一想:不對!村姑肯定在家!如果不是他們交代媽媽,不可能有現成的食物招待我,托南瓜也是有意警醒我的!於是,扭身轉回村姑家,正遇上了說笑嬉鬧著的姐妹倆。<BR>有感於誠意,村姑將穿九曲明珠的方法教給了顏回。<BR> 顏回拜別村姑一家,帶上她們給的一點蜜糖,在路上捉了一個大螞蟻,一路大步流星,很快就回到濮陽城。<BR> 進得門來,看到大家還是束手無策的樣子,顏回一手拿過九曲明珠說:<BR> 「我來!」<BR> 說著,他將蜜糖塗在珠的一端孔壁,再將腳上拴著細線的大螞蟻從另一個珠孔口往裡放。只見螞蟻直往深處爬,一會兒已爬到另一端出口。大家這才舒展了眉頭。原來,村姑就是利用螞蟻對糖味的敏感,來穿過九曲明珠,為孔子一行解脫了一次磨難。<BR>聽說後來陳王終於知道自己領地有這么聰明的村姑,特意請她們進宮做官,賞賜俸祿,但都被婉言謝絕了。路人經過村姑的桑田,經常可以聽到她們愉快的歌聲:<BR> 「幽居鄉野好風光,北枝清秀南枝長;平民自有平民樂,勝過做官萬擔糧!……
二、沒查到
另外有在陳絕糧;
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 子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

【讀解】

君子安貧樂道,達觀知命,如孟子所說,雖然「無恆產」,但 「有恆心」,所以能夠安守窮困,「貧賤不能移」。小人既「無恆 產」,又「無恆心」,所以,一旦窮困,就會「被辟邪侈,無不為 已」(《孟子·梁惠王上》)——窮斯濫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學色彩。
「莫能興」三字,摹寫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喪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動。「子路慍見」,一個「慍」字,突現子路性格,使我們 如見其面,如聞其聲。「君子亦有窮乎?」的「亦」(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窮」的『固」,與「亦」相對,不愧長 者風范。《史記·孔子世家》在「子路慍見」之前還有「孔子講誦 弦歌不衰」的記載,刻畫出聖人高邈的風情,使我們目睹「君子 固窮」的風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里說孔子「在陳絕糧」,固然指的是經 濟窮困,但我們理解這段文字卻不應僅僅局限於經濟窮困方面,舉 凡人生挫折,事業坎坷,人到了窮途末路,都可以理解為「窮」的 范圍。而凡是到了這些關頭,君子都應該具有「固窮」的胸襟和氣度,既來之,則安之,走出困境。而不應該「窮斯濫矣」,胡作 非為,鋌而走險或投機取巧,甚至屈態變節,苟且偷生。
說到底,不過是一個人應當如何戰勝逆境,走出困境的問題。 自古雄才多磨難,聖人尚有斷糧餓飯的時候,我們受一點窮困又算得了什麼呢?

Ⅳ 孔子「陳蔡絕糧」是怎麼回事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楚昭王知道孔子的德行聲望非常的高,很希望見見孔子,看看能不能有機會讓孔子這位聖賢給楚國提供些治國的方針。孔子想要去看看有沒有可以為百姓服務的機會,就啟程前往路上,沿途必須要經過兩個國家,一個叫陳國、一個叫蔡國。孔子走在路上,剛好在陳蔡交界,陳蔡大夫就在那邊起了計謀了,說孔子這一位聖賢才高八斗,智慧非常的深遠,他每次有評論的地方,都切中諸侯缺失,如果楚國聘請孔子,孔子在那邊當官,那麼陳國、蔡國恐怕很快就會被楚國給並吞了。這純粹是小人心度君子腹,坦白講如果孔子在楚國出仕,陳、蔡才安全,任何國家都安全,因為他提倡是一個王政一個仁政,而不是一個霸道,所以陳蔡大夫就私下出了一些兵,然後跟孔子對距(距離的距就是抗拒的拒是一樣的)。

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

這就是著名的陳蔡絕糧,孔子被困住走不動了,因為外面被兵給圍住了,兵手上都拿著刀槍,隨時只要一有閃失就要出人命的。官兵困住不讓孔子他們走,他們可以吃的都吃完了,然後餓了七日,叫絕糧七日,各位你曾經餓過幾天?

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

外面的糧食進不來,藜羹那個"藜"是野菜,煮的湯叫藜羹,連最起碼的野菜湯都喝不到啦。從者皆病,那個病,倒不是生病的病,是餓倒了。跟從的那些學生都餓倒了,這一場很重要,孔夫子是個聖賢,聖賢下面哲人有十哲,四配十哲,四個聖人,孔聖人、亞聖、復聖這四個,然後十哲,十哲都差不多是當時陳蔡絕糧跟在旁邊的,沒有叛變,然後跟孔子之間有一段對話還有一段心路歷程。老天爺考人是這樣考的,你要成個哲人要不要給你題目呀?這個題目肯定是性命交關的,你看被兵圍起來是不是性命交關?逃不逃?有沒有跪地求饒?有沒有放棄你的氣節?等等,這樣就慢慢考出來…

孔子愈慷慨講誦,

絕糧了,從者都餓倒了,孔子越是慷慨激昂在那邊講課,平天下大同之道,

講弦歌不衰,

還在拉琴唱歌,孔子那個時候很老了,大家都餓得半死,外面兵荒馬亂,拿著刀拿著槍對著他們。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們是孔子那時候,外面被圍起來,有一個學問被誤會了,人家誤會你要叛國,然後兵荒馬亂把你圍起來,你的學生都餓倒了,怒目嗔視,火爆的眼神看著你,心裡可能在想都是你,如果不是為了你今天也不會這樣…對不對?他還在那邊講誦慷慨激昂,還在那邊拉弦,我在想如果我們在當時的情況被我們碰到,我們不跪地求饒才怪。

詳細請看本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fb4f501011w44.html

望採納,謝謝!!

Ⅳ 關於孔子,孟子的故事

孔子: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千古緋聞——子見南子
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南子是當時的緋聞女)。
古之遺愛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 唐朝名相房玄齡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房遺愛)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孟子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Ⅵ 簽詩:啞子得似難言,瞎子穿針更不然,九曲明珠難穿過,孔子絕糧陳妬賢這幾句解釋什麼意思(詳細一點)

螞蟻 這不是簽 啞子雖有夢,有話亦難言。瞎子穿針,那不是做夢。一個九曲內明珠,擺在子路面前。子容路面對這長長綿綿的細絲線與九曲明珠,為難了,感到束手無策。他搖搖頭,臉紅脖子粗,很不好意思。心想:我這堂堂孔門高生,竟被兩位小姑娘給難住了。老太婆看到子路那種憨厚可憐的狀態,悄悄附耳對子路說道:「把絲線蜜塗之,蟻系之,火燎之,煙熏之,蟻過之,即串之。」子路照辦了,果然穿通了「九曲明珠」。高個姑娘對子路說誰家有糧,路怎麼走,子路趕去了。這個不是真的傳說。最後一個孔子絕糧不就是七日斷糧。而陳妬賢估計哪個蒙棍又拽了。 要說意思就是非常難要求求那個大蒙棍指點迷津。我感覺瞎扯

求採納

Ⅶ 「孔子絕糧與陳蔡」的含義是什麼

孔子接到楚國的邀請,便想要離開陳國,到楚國謀求發展。途中被圍困七日,險些餓死。此事的起因和經過,《史記•孔子世家》有述。

Ⅷ 在陳絕糧的故事

在陳絕抄糧的故事: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對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

孔子說:「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出處】《論語》——先秦·孔子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8)孔子絕糧賞析擴展閱讀

1、《論語》創作背景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2、《論語》作者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Ⅸ 解簽:啞子得夢口難開,瞎眼穿針更不然,九曲明珠穿不過,孔子絕糧陳姤賢。問健康的。

啞巴得夢來,有口難言,瞎子要穿自針,那就更困難了,雖然有九曲明珠照耀,又有何用呢?穿不過還是穿不過。難怪像孔子那樣的聖人,都還會碰到絕糧在陳的困境。如果有疾病,要趁早醫治,求神庇佑,行善者可痊癒。若久病,則難愈。
望採納

Ⅹ 孔子名句賞析300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為政篇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措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缺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缺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八佾篇第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里仁篇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烏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仿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 公冶長篇第五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 雍也篇第六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叛矣夫!」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述而篇第七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 泰伯篇第八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背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較。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子罕篇第九

子絕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遜與之言,能無悅乎,繹之為貴。悅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 鄉黨篇第十

食不語,寢不言。

• 先進篇第十一

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顏淵篇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叛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於夫子而問智,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毋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 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缺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 憲問篇第十四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宮括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約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從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詐,不臆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 衛靈公篇第十五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橫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己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與仁也,甚與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子曰:「有教無類。」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 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逸游、樂宴樂,損矣。」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 陽貨篇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使人。」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盪;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智者,惡不遜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 微子篇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己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弛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 子張篇第十九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

子夏之門人問交與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無,月毋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堯曰篇第二十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