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精選名言
『壹』 老子的經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貳』 老子的名言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恆的名稱。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度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源於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倘若象小農社會「小富即安」,滿足於「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麼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5、「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於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註定了人際關系復雜,註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9、「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於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治者暴政過後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
1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1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於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13、「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中國乃戰爭之國,伏屍千里,流血成河,成為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權平穩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中國歷來兵權最重要,「槍桿子里出政權」,而不是「選票箱里出政權」。有了槍桿子,統治者則應自覺克制不濫殺,恬淡為上,因為沒有法制約束。
15、「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此類似於市場經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慾膨脹,老百姓怎麼能富裕、樸素呢?
16、「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中國人於瑣事有防患於未然的本領,但於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17、「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貴靜,不可折騰。「文革」中有人卻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怪哉。
1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19、「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有名」是原始的物質,大爆炸後形成萬物。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展。
2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為善,這是惡事)–––––––老子憧憬的是人們不辯美醜、善惡的渾沌之世,這是倒退的思想。
21「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准則)––––––––無為成為絕對的准則,就不對了。人文科學新定律:現代社會既要無為(市場經濟),又要有為(實行法治)。
2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養了萬物,但不居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國人的保身之道。說明人治社會是多麼的凶險和莫測。
2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推重有賢才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看重難得的貨物,也就無人偷盜;不使人看見可以引起欲的東西,民心也就不會被攪亂)–––––––老子消除紛爭的辦法不是制定規則,進行引導,而是消除人們的慾望,返回蒙昧時代。
24、「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聖人治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氣,強壯人民的骨骼,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這種愚民的理論在孔子、莊子、韓非子、孫子那兒都能看到。
25、「為無為,則無不治」(按無為的原則辦事,沒有不成功的)–––––––君無為,臣民有為,所以「無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詭秘的人啊!
2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重視仁義,聽任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不重視仁義,聽任百姓自生自滅)–––––––現代社會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權利,又要維護人民的利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而不是聽任百姓自生自滅。
27、「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說,聖人不為天下先,反而能佔先;將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於他表現出大公無私嗎?反而能成就其私慾)–––––––以後為先,偽裝成無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現了中國人的狡猾。難怪人們常說,中國人與西方人處事,一對一,對方肯定不是我們的對手。
28、「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住要善於擇地,心靈要深沉如淵,交友要表現出仁善,語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無為而治,辦事要沿用竅門,行為要待機而動)–––––––中國的學問皆是謀略學。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繽紛的彩色,使人眼花繚亂;動聽的音樂,使人沉溺迷惑;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厭食;馳騁打獵,使人心發狂;稀缺的財貨,使人行為不軌)–––––––老子要求摒棄文明,返璞歸真,同時也是走向渾沌無知。
30、「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寵若驚,受辱若驚,…只有將自己身體看得貴於天下的人,才可以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愛自身勝過愛天下的人,才可以託付於天下給他)––––––愛惜自身,不煩憂勞作,無為而治,才能託付天下。無為也反映了南方楚國小農經濟的輕松自在。
31、「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達,深邃到無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測,在中國是褒義詞,在西方卻是貶義詞。
3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規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規律,輕取妄動,其結果必凶)–––––––所謂「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張反斂,以反達正等謀略,老子深為諳之。
3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統治,百姓僅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統治,百姓喜歡和歌頌它;稍差的統治,百姓畏懼它;最差的統治,百姓咒罵它)–––––––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統治,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禮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可惜的是,歷代統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術,其次是儒家之術,最少的是道家之術。
3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人間真理被廢棄,才會出現仁義道德;民智得以開啟,罪惡也就產生了)–––––––仁義道德是亂世的產物,罪惡是智慧的產物,這種說法雖然有道理,但現代文明之世也還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過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國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陰謀詭計的智慧。
35、「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拋棄聖明和智慧,對人民有百利而無一害;拋棄仁義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歸;拋棄技巧機關和物質利益,盜賊才能絕跡)–––––––人民昏昏噩噩,統治者愚民愚己,中國所以落後。
36、「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表現出單純,執著於樸素,減少私心,去除慾望)––––––中國人對「私」、「欲」斬盡殺絕,西方人對「私」、「欲」正確引導,建立起市場經濟。
37、「絕學無憂」(不讀書,則沒有憂愁)–––––––老子主張「不學」,「不智」,以便忘卻憂愁,順從世道。
38、「我獨異於人」(只有我,不肯與世人相同)–––––––像老子這樣有個性的中國人何其少也!
39、「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誇耀,所以功勛不沒;不自高自大,所以成為民眾之長)––––––這里說的也是保身之道。中國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沒有西方人的對自然的探索智慧。
40、「希言自然」(少說話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說:「天何言哉!」「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因為在中國,因言治罪,說話闖禍,是自古以來的通例。
4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而然為法則)–––––––中國人以順應自然為最高法則,西方人以戰勝自然為最高法則,兩者可以互補。
42、「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於走路,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無可指謫)––––––––神出鬼沒,滴水不漏,中國人的大智慧。
43、「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為。逆理而為必然會把天下搞亂,越是執著把持,就越會失去)–––––––為而敗,執而失,這其中包含了辯證法的道理。中國的思想主要是陰陽辯證的思想。
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以人間正道輔佐君主的人,不以軍隊逞強於天下。用兵會很快產生惡果;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大戰過後,必有荒年)–––––––中國的戰爭異常殘酷,完全是為了政治上的奪權,所以對經濟、環境肆意地破壞,對人民的生命財產肆意地殺掠。
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只要很好地達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來逞強。達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達到了目的不要自我誇耀,達到了目的不要驕傲,達到了目的而要認為這是迫不得已,達到了目的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壯則老,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張果而勿強,可現實中幾個軍閥能做到?
46、「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勝利了,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了不起,是以殺人為快樂。以殺人為快樂的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中國的現實問題是,樂殺人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於天下。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有自知之明的統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煬帝、武則天、朱元璋皆以逞強治天下,敗局已定。
『叄』 關於老子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道可道,非常來道。名可名,非常源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肆』 老子的名言有哪些
老子名言一百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87.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8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90.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伍』 老子名言精選的介紹
《孔子學院適用教材·文化讀本系列》(共12本)的使用對象為國外漢語初學者版,總體思路是選取權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名言以及中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人物故事、唐詩名句、中華箴言等,做成口袋書,每冊150頁左右;內容由原文、拼音、今譯、英譯、解析、問題、必要的注釋及插圖等幾部分組成。
『陸』 老子金典名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前後之相隨,恆也。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虆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柒』 老子的名言名句
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3、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4、智不自智,而後人莫與爭智。
16、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1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20、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21、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2、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4、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8、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9、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3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1、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2、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捌』 關於《老子》的名言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麼樣算是美,這樣就有了丑;都知道怎麼樣算是善,這樣就有了不善。
2、「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
意思是: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4、「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意思是:車輪上的三十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 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5、「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第十五章)
意思是: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生機?
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第十六章)
意思是:致虛和守靜的工夫,做到極篤的境地。萬物蓬勃生長,我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
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第二十二章)
意思是: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己誇耀,反能見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長久。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
意思是:踮起腳跟,無法站得久;跨步前進,無法走得遠。
9、「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意思是:聖人要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第三十一章)
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處之。
11、「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意思是:將要收斂它,必須 暫且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強化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抬舉它;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這叫做微妙的啟明。
12、「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
意思是:最方正的反而沒有稜角,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完成,最大的音樂反而聽來無音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跡,道幽隱而沒有名稱。
13、「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意思是:名聲與身體,哪一個更親近?身體與錢財,哪一個更貴重?獲得與喪失,哪一個更有害?過分愛惜必定造成極大的耗費。儲存豐富必定招致慘重的損失。你愛不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為它所累。
14、「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第四十七章)
意思是:走出戶外愈遠,領悟道理愈少。
15、「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第五十六章)
意思是:塞住出口,關上門徑;收斂銳氣,排除紛雜;調和光芒,混同塵垢。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
16、「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意思是:以清靜之道治國,以詭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攪擾人民來治理天下。
17、「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六十四章)
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四章)
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時,怎麼能用死亡來恐嚇他們?
19、「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第七十九章)
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經過調解,一定還有餘留的怨恨,這樣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
意思是:實在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實在。
『玖』 老子名言警句
老子復名言警句都來自道德經。制
1.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4.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第十九章
5.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還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