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名言
㈠ 晏子 名言警句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
——晏子
掛羊頭賣狗肉。(晏子)
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
㈡ 關於晏嬰的名言及故事
雄辯四方的晏嬰
晏嬰(?一前500年),宇平仲,山東高密人,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馬遷將其比為管仲,推崇備至,用「不辱使命,雄辯四方」八個字來形容他的外交活動。
折沖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沖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出使狗國,故進狗門
晏嬰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齊相國晏嬰,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嬰後,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於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於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楚王大悅,依計而行。
晏嬰身著朝衣,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餘,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晏嬰聽罷,笑了一笑,言道:「這可是狗進出的門,又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守門之人將晏嬰的話傳給了楚靈王,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的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
霸業因時而興
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麼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麼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晏嬰回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於中原,秦國威振於西戎,楚國稱雄於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於西戎之後,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莊王之後,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只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盟,這只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本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可怎麼卻也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志,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麼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晏嬰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於小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只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並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麼我為什麼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保存齊的宗祖,並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並且國家內亂,哪一國沒有發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呢?」
外貌不足識人
又有人不滿地說道:「英雄豪傑,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相國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說客罷了。單單依靠口舌,而沒有實際的本領,欺世盜名,不感到可恥嗎?」「我聽說稱錘雖小,能值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不免身死國亡,為什麼呢?我承認自己並無出眾的本領,愧居相位,卻絕不是與您逞口舌之利,只是問有所答罷了。難道我拒不回答嗎?那也太無禮了。」
小人出使小國
宴會後,楚靈王接見了晏嬰,;楚靈王一見到晏嬰,馬上問:「齊國是不是很缺乏人才?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矮子來出使楚國?」「大王,齊國人多著呢。國都臨淄人口百萬,每人呼一口氣,可以呼氣為雲,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揮汗如雨。行人來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麼能沒有人才?只是敝國有一個規矩,賢明之人出使賢國,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國,大人出使大國,小人出使小國,而今我無才無德又最不肖,只好來楚國為使,希望大王原諒。」
桔生淮北則為枳
楚王一時無言以對,正好一對武士押一名犯人從殿前經過,楚王問道:「這個人是哪一國人?所犯何罪?」「齊國人,犯的是盜竊罪。」「晏相國,齊國人有偷東西的毛病嗎?」晏嬰知道楚王是以此來取笑自己,報剛才之辱,於是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小臣我聽說:桔子種在淮水以南稱為桔子,甜美無比,而將其移至淮水以北,則變成了枳樹,枳樹之果,小而酸澀,苦不可食,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實在是土地的緣故。現在這個齊國人出生在齊國,並非盜賊,而是一個良民,可是為什麼來到楚國,卻變成了盜賊呢?這是楚國使他發生了這種變化,齊人之於楚國正如桔子之於淮北,這於齊國又有什麼關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嘆道:「寡人本來打算讓您在今日受辱,哪裡想到竟被您嘲笑了,這是寡人的過錯,見諒寡人吧!」於是楚王善待晏嬰,晏嬰圓滿完成了使命,回到齊國。晏嬰面對著國強而盛氣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擊,他昂然不屈,除了維護個人的名聲,最終目標還是在保持齊國的聲威。
《論語》中說:「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晏嬰堅守的也就是這種精神。
㈢ 評價晏子的名言
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
㈣ 晏子名言苦身什麼者其什麼
晏子名言苦身什麼者其什麼
解答
苦身為善者,其賞厚;苦身為非者,其罪重。
出處:《回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答二:「公 曰:『魯工苦,請釋之。』晏子曰:『不可。嬰 聞之苦身為善者其賞厚,苦身為非者其罪 重。 」
㈤ 晏子的名言
淫與耳目,不當民務,此聖王之所禁也。
近臣默,遠臣喑(yin),眾口鑠版(shuo)金。
刑無權罪,夏、商所以滅也。
桀、紂,君誅乎,民誅乎?
民不苟德,福不苟降。
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虛至。
不能終善者,不遂其君。
上下交離,此三代之所以衰也。
人行善者天賞之,行不善者天殃之。
有賢不用,安得不亡?
賞無功謂之亂,罪不知謂之虐。
相賢者國治,臣忠者主逸。
忠不避死,諫不違罪。
斂民之哀而以為樂,不詳,非所以國君者。
朝居言責下無言,下無言則上無聞矣。
為政何患?患善惡不分。
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
㈥ 求韓非子 鬼穀子 管子 晏子的名言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法》 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利,死則慮名 商君書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韓非子·喻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韓非子·難一) 欲速則不達。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五蠹》 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韓非子·說林上》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韓非子·難言》 《韓非子》
1.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
2.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3.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
4.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
5.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6.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7.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
8.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
9.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
10.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
參考:www.pumashoesale.com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
這句話運用的是「互文」手法,意倉稟衣食實足則要知禮節,知榮辱。可按字面意思理解為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
管仲有「四維」論:即「禮、義、廉、恥是國家得以維系的精神支柱」,而 「四維不張,國乃死亡」。
唯物辯證論講: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物質文明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對精神文明建設起決定作用.
馬斯洛也有需求理論。
這句話通俗理解就是商品和文化的問題,物質上富足了,精神上也要相應發展。我不反對物質決定意識說,但是現實生活中精神建設和物質建設總是步調不一,似乎精神「體力不支」,若要跟上物質的步伐難免有點兒「力不從心」。
精神是文化的體現,物質也是文化的體現,社會更是文化的體現。管子這一論斷體現了「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思想,應該肯定,但是事物都是雙方面的,不能否認物質發展的同時,對人文精神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現今即便高度文明的國度也不可避免黃賭毒。就像中國的改革開放,好的東西進來了,經濟發展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也會有一些「蒼蠅」之類的東西。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你以什麼「經」,什麼「道」,什麼「綱」,什麼「常」為上層建築,而是以什麼為「本」,以什麼為「源」,歷數前朝今世,誰是真正的主人?誰是真正的本?恐怕沒有吧?!(來自網路知道)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
——晏子
掛羊頭賣狗肉。(晏子)
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
㈦ 晏子春秋的名言選輯
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業,以行其禮也。
徒以勇力立於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加殘。
國之興,立愛以勸善也,立惡以禁暴也。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
國之將衰,順於己者愛之,逆於己者惡之。故明所愛而邪僻繁,明所惡而賢良滅,離散百姓,危覆社稷。
淫與耳目,不當民務,此聖王之所禁也。
近臣默,遠臣喑(yin),眾口鑠(shuo)金。
刑無罪,夏、商所以滅也。
桀、紂,君誅乎,民誅乎?
民不苟德,福不苟降。
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虛至。
諸侯並立,能終善者為長;列士並學,能終善者為師。
不能終善者,不遂其君。
上下交離,此三代之所以衰也。
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人行善者天賞之,行不善者天殃之。
有賢不用,安得不亡?
賞無功謂之亂,罪不知謂之虐。
窮民財力以供嗜欲謂之暴,崇玩好,威嚴擬乎君謂之逆;刑殺不辜謂之賊。此三者,守國之大殃。
君屈民財者不得其利,窮民力者不得其樂。
相賢者國治,臣忠者主逸。
忠不避死,諫不違罪。
國有三不詳。有賢而不知,一不詳;知而不用,二不詳;用而不任,三不詳也。
斂民之哀而以為樂,不詳,非所以國君者。
朝居言責下無言,下無言則上無聞矣。
太山之高,非議石也,累卑然後高。夫之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
明君必務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後子孫享之。
生者不得安,命之曰蓄憂;死者不得葬,命之曰蓄哀。蓄憂者怨,蓄者哀危。
諂諛萌通,而賢良廢滅,是以諂諛繁於間,邪行交於國也。
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yi );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廢;君子之非,賢於小人之是也。
君子無禮,是庶人也;庶人無禮,是禽獸也。夫勇多則弒其君,力多則殺其長,然而不敢者,維禮之謂也。
禮者,所以御民也;轡者,所以御馬也。
能安邦內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國邪逆;聽恁賢者,能威諸侯;安仁義而樂利世者,能服天下。不能愛邦內之民者,不能服境外之不善;輕士民之死力者,不能禁暴國之邪逆;愎諫傲賢者之言,不能威諸侯;倍仁義而貪名實者,不能服天下。
道在為人,而失在為己。為人者重,自為者輕。
左右為社鼠,用事者為猛狗,主安得無雍,國安得無患乎?
舉賢官能,則民興善矣。
(察人):無以靡曼辯辭定其行,無以毀譽非議定其身。……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
為君厚籍斂而托之為民,進讒諛而托之勇賢,遠公正而托之不順,君行此三者則危。為臣比周以求進,逾職業防下隱利而求多,從君不陳過而求親,人臣行此三者則廢。
若言不用,有難而死之,是妄死也。謀而不從,出亡而送之,是詐偽也。故忠臣也者,能納善於君,不能與君陷於難。
責焉無已,智者有不能給;求焉無饜,天地有不能贍也。故明王之任人,諂諛不邇乎左右,阿黨不治乎本朝。任人以長,不強其短;任人以工,不強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過貧而好大,智薄而好專。貴賤無親焉,大臣無禮焉。尚諂諛而賤賢人,樂簡慢而玩百姓。過無常法,民無經紀。好辯以為智,刻民以為中。流湎而忘國,好兵而忘民。肅於罪誅,而慢於慶賞。樂人之哀,利人之難。德不足以懷人,政不足以惠民。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國之行也。
君得臣而任使之,與言信。必順其令,赦其過。任大臣無多責焉。無以嗜欲貧其家,無信讒人傷其心。家不外求而足,事君不因人而進。則臣和矣。
臨國蒞民,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三患也。
為政何患?患善惡不分。
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
君子懷不逆之君,居治國之位。君子不懷暴君之祿,不處亂國之位。
傲大賤小則國危,慢聽厚斂則民散。事大養小,安國之器也;謹聽節斂,眾民之術業。
君子之事君也,進步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隱忠,可謂不失忠;不持利以傷廉,可謂不失行。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高於樂民。意莫下於刻民,行莫下於害民也。
順愛不懈,可以使百姓;強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部可以事一君。
眾而無義,強而無禮,好勇而惡賢者,禍必及身。
君子有力於民則進爵祿,不辭富貴;無力於民而旅食,不惡貧賤。
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
下午直辭,上有隱惡;民多諱言,君有驕行。
為地戰者,不能成其王;為祿仕者,不能征其君。
廉者,政之本也;謙者,德之主也。
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怨利生孽,維義可以為長存。且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