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名句
阮籍字嗣宗,是三國時曹魏詩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喜愛老莊之學,政治上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和嵇康、劉伶等人為友,世稱「竹林七賢」,代表作有《大人先生歌》《詠懷八十二首》等。
1.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
三國·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三十一。戰士們吃的是酒糟和糠麩,智慧賢能人士淪沒在草野之中。詩句指出東漢末年由於上層腐朽、軍閥混戰,底層士兵、天下賢才過著貧賤生活的社會狀況。
2. 揮袂撫長劍,仰觀浮雲征。
三國·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二十一。袂:衣袖。揮動衣袖,按撫長劍,抬頭仰望白雲,心隨著白雲飄向遠方。詩句表達作者懷有凌雲壯志。
3. 小人計其功,君子道其常。
三國·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十六。小人十分計較他的功利得失,君子總是堅持他的信念和規范。詩句是說小人以對自己是否有利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君子則總是按照他固有的信念和正確的規范來行動。
4. 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
三國·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三十九。危難關頭不顧生命,身體死了魂魄仍在飛揚。豈能學那苟活保命的人,壯士寧願拼力效命死在與敵人爭勝負的戰場。詩句歌頌壯士面臨國家危難、不顧一己生命、為國捐軀在所不惜的慷慨激烈的情懷。
5. 視彼桃李花,誰能久熒熒。
三國·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十八。熒熒:本義是形容星光或燈燭光。看那盛開的桃花李花是多麼艷麗,但它們哪個能像星星似的久久地發著光輝呢。詩句認為再美艷的花朵也只能盛開於一時;作者以此喻指和傷悼人生的幸福與輝煌的脆弱易敗。
6. 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
三國·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之五。蹉跎:光陰白白地過去。遊玩得還沒有盡興,大白天忽地就過去了。詩句作者感嘆時光流逝得很快,到處悠遊沒有什麼結果。
7. 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
出自阮籍《達庄論》。自以為是的人是糊塗的,自我誇耀的人,是不會建立功勛的。
8. 寧與燕雀翔,不隨黃鵠飛。
出自三國魏·阮籍《詠懷八十三首》之八。鵠(hú),天鵝。此以燕雀比平民,以黃鵠比權貴,藉此表明詩人寧願仰首做平民,而不願屈膝附權貴的志向。
2. 建安七子之王粲《登樓賦》賞析
名篇賞析——《登樓賦》
登 樓 賦
王 粲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殘荷曰:開篇就直接介紹樓宇所具有的氣勢以及所處的環境,層次分明,沒有一句廢話。最可貴的是,描述樓宇的氣勢還是從登上樓以後才開始!既沒有寫樓宇的高,也沒有寫樓宇的雄,但樓宇的雄峻卻躍然紙上。)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庄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殘荷曰:情景交融,夾敘夾議。寫景則畫龍點睛,抒情則悲從心來,議論則達古通今。)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殘荷曰:發思古之情懷,悲當今之憂憤!)
殘荷曰:東漢末年,漢獻帝被董卓挾往長安時,王粲隨之到了長安,由於他學識淵博,曾受到當時大學者蔡邕的賞識。因李、郭作亂,他離開長安,避難荊州投靠劉表,劉表因他相貌醜陋,又不拘小節,不予重用,長達十五年之久。王粲親歷亂離,目睹兵連禍結給人們帶來的痛苦災難,感觸頗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其代表有《七哀詩》和《登樓賦》。
王粲(177-217),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
3. 論建安七子的歷史地位
建安七子與建安詩歌
發布時間:2005-11-06 19:55:26 點擊:684 次
名稱: 建安七子
產生文學時期: 魏晉南北朝文學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人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已,想依賴他干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中,又號「鄴中七子。」宋嚴羽《滄浪詩話》:「建安體,漢末年號,曹子建父子及鄴中七子之詩。」這一時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並出,詩風「慷慣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龍·明詩》)後世稱這種風格為「建安風骨」、「漢魏風骨」,又稱為「建安體。」北齊邢邵《廣平王碑文》:「方見建安之體,復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並稱。曹植與王粲、劉楨並稱「曹王」、「曹劉」。南朝肖綱《與湘東王書》:「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鍾嶸《詩品》:「昔曹劉殆文章之聖。」王榮與劉楨並稱「王劉」。胡應麒《詩藪·內篇》:「王劉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七子 建安詩歌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最早提出\"七子\"之說的是曹丕。他在《典論·論文》中說:\"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籍元瑜、汝南應煬德璉、東平劉楨公□。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他們在漢末的社會大戰亂中,盡管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歷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脫顛沛困頓的命運。後期他們都先後依附於曹操,孔融任過少府、王粲任過侍中這樣的高級官職,其餘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過,孔融後來與曹操發生沖突,被殺。由於七人歸附曹操時間先後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後期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幹、阮籍在建安初,陳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劉楨、應煬在建安十三年後。與他們的生活道路相對應,\"七子\"的創作大體上也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會動亂的現實,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詩》、《登樓賦》,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籍《駕出北郭門行》、劉楨《贈從弟》等,都具有現實意義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調過於低沉感傷,如阮籍《七哀詩》、劉楨《失題》\"天地無期竟\"等。後期作品則大多反映他們對曹氏政權的擁護和自己建立功業的抱負,內容多為游宴、贈答等;但有些對曹氏父子的頌揚,帶有清客陪臣口吻,顯露出庸俗的態度。然而,無論前、後期,\"七子\"的創作都是積極、健康的內容占著主導地位。
\"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孔融長於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籍,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籍比較自然暢達。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煬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七子\"的創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這種時代風格的具體內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的:\"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在詩歌方面,\"七子\"以寫五言詩為主。五言詩是直到東漢後期才興盛起來的新詩體,桓、靈之世\"古詩\"的出現,標志著五言詩已經初步成熟。而\"七子\"的優秀五言之作,寫得情采飛揚,變化多致,使五言詩在藝術上更臻於精美。如徐乾的《室思》就比同一題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寫得細膩深厚。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籍《駕出北郭門行》等都作於漢末戰亂發生之前,其寫作時間不一定比\"古詩\"晚,它們在五言詩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視。
在辭賦方面,\"七子\"寫了大量的小賦,他們在張衡、蔡邕等已經取得的成就基礎上,為小賦的進一步繁榮作出了貢獻。\"七子\"的小賦有三點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圍更加擴大,題材的普通化、日常化進一步沖淡了過去大賦的貴族性質;②反映社會現實的功能更趨加強,直接描寫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濃厚。對於\"七子\"的賦,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也表示了同樣的意見,還特別認為王粲、徐幹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賦首\",說他們可與宋玉、司馬相如、左思、潘岳等並列。
在散文方面,孔融的章表,陳琳、阮籍的書記,徐幹、王粲的論說文,在當時都能獨樹一幟。它們的共同優點就是曹丕所說的\"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貫注了作者獨特的氣質。\"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薦禰衡疏》、《與曹公論盛孝章書》,陳琳《移豫州檄》、《為曹洪與魏太子書》,阮籍《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王粲《務本論》、《荊州文學記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駢化的趨向,尤以孔融、陳琳比較顯著。他們的一些作品對偶整飭,又多用典故,成為從漢末到西晉散文駢化過程中的一個不能忽略的環節。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獨存徐乾的政治倫理專論《中論》。明代張溥輯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陳記室集》、《阮元瑜集》、《劉公□集》、《應德璉休璉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楊逢辰輯有《建安七子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安詩歌
孫靜
在我國文學史上,有些時期的文學,不僅以它的傑出的創作豐富了文學寶藏,而且形成一種優良傳統,給後世文學以深遠的影響。漢末建安時期的詩歌便是如此。
建安詩歌的傳統,鍾嶸《詩品》稱之為「建安風力」,嚴羽《滄浪詩話》稱之為「建安風骨」,它和「風」「騷」——即《詩經》《楚辭》的傳統一樣,常常成為後代詩歌革新運動標舉的旗幟。初唐的陳子昂,在反對六朝綺靡詩風時,即提倡「漢魏風骨」;繼承其革新事業的盛唐詩人李白,也高唱「蓬萊文章建安骨」。
用「風力」或「風骨」概括建安詩歌傳統,不免有些抽象;但就其精神實質來說,卻頗為中肯、傳神。什麼是「風力」或「風骨」呢?鍾嶸說「干之以風力」的詩歌能使「聞之者動心」,即有震動人心的力量,所以他把左思猛烈地沖擊門閥制度的《詠史》稱之為「左思風力」。劉勰說:「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他把有「風骨」的文學比作「征鳥之使翼」,即有如雄鷹振翅高翔。可見所謂「風力」或「風骨」,都是指詩歌內容充實,風格勁健,有一股內在的力量。建安詩歌產生於漢末動亂時期,詩人們面對現實的苦難,慷慨悲歌,正如《文心雕龍》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恰恰指的是情緒激昂,風骨內充。「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建安詩歌正是以它深厚的社會歷史內容和遒勁渾成的風格,鑄就了自己的剛健「風骨」,繼兩漢寂寞詩壇之後,奇峰突起,屹立在我國詩歌發展的長河中。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詩歌是詩人們的歌唱,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回聲。好的詩歌應該是奔騰的歷史巨流翻捲起的浪花。建安詩歌所以具有「風骨」,就在於它能夠比較充分地反映出建安時代的面貌和精神來。
建安是後漢獻帝的年號(公元196—220年),建安前後是漢末階級斗爭激烈、政治和思想發生重要變化、社會極度動盪不安的時期。從建安前十多年黃巾大起義起,中經豪強軍閥的劇烈混戰,到基本奠定魏蜀吳天下三分的局面,幾十年中,整個中原地區鐵騎賓士,兵戈交加,廣大人民被推入水深火熱的深淵。
在漢末激烈的階級斗爭中,曹操代表與豪強大地主不同的進步勢力。建安詩人基本上是圍繞在曹氏周圍的一個進步文人集團,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即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其中除孔融政治上不屬於曹氏集團,文學成就也主要不在詩歌方面外,其餘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屬。蔡琰是漢末著名文人蔡邕的女兒,漢末大亂中被擄入南匈奴,後為曹操贖回。他們都親身經歷了漢末的動亂,品嘗過時局的艱辛,所以作品有濃郁的社會氣息,清晰地反映出時代的面影。
在建安詩壇上開風氣之先的是曹操,他的《薤露行》和《蒿里行》都是用樂府舊題而不襲古意,直接「敘漢末時事」。《薤露行》寫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軍閥董卓入京作亂的事。何進的庸才誤國,董卓的暴虐專橫,都直接攝入詩篇。《蒿里行》是繼前篇之後,寫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而聯軍因為利害相爭發生內哄的事。詩人對袁紹、袁術等軍閥的腐朽本質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這些詩被後人譽為「漢末實錄」、「詩史」。它們以時事入詩,寫當代重大政治事件,直接抨擊同時人物,反映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新精神。後來杜甫寫「即事名篇」的樂府詩,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都是直寫現實情事,其間顯然有一脈相承的關系。
建安詩歌在反映漢末動亂和人民苦難方面,有相當的深度。曹操的《蒿里行》說:「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據史書記載,漢末經過董卓之亂,繁華的東都洛陽變得「數百里無煙火」,西京長安也是「城中盡空」,「二三年間關中無復行人」。曹操的詩是其形象寫照。在這樣的浩劫中,人民的遭遇往往是慘不忍睹的。王粲《七哀詩》寫他避亂荊州時所見:「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嚴重的飢荒竟迫使母親不得不忍痛拋棄親生的骨肉!蔡琰《悲憤詩》寫董卓部眾洗劫城邑:「斬戮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又是多麼凄慘的景象!建安詩歌很善於選擇典型事例反映現實,既形象又深刻。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借築長城的歷史題材,從家庭的角度控訴了漢末繁重的徭役:「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沉重的徭役負擔不知摧殘了多少幸福家庭;而「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那連綿不絕的長城就是無盡無休的徭役的象徵。
「不戚年往,憂世不治」
建安詩人雖然面對凋殘破敗、擾攘不寧的現實,卻沒有被動亂窒息,被苦難壓倒,而是表現出一種重整乾坤的氣概。他們對前途有展望,對未來有信心。他們的詩歌是傷時憫亂的感慨,不是絕望頹唐的哀鳴,在凄苦的音調里激盪一股昂揚奮發的精神,給人以鼓舞和力量,顯得十分可貴。
作為建安時期領袖群倫的人物曹操,在《觀滄海》中以朴實淡遠的筆墨描繪了大海的形象:「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涵裹日月星漢的大海,也就是詩人氣吞宇宙、囊括九州的胸懷。寓情於景,情明景真,讀之使人心胸為之擴展。在《龜雖壽》中,詩人又以金石錚錚的字句表現了老當益壯的頑強進取精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世說新語》記載王敦每逢酒後便吟詠這四句詩,「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可見其激動人心的力量。《短歌行》尤其富有典型性。深重的苦難,給全詩蒙上一層凄愴憂郁的氣氛;執著的追求,又使全詩回盪著揚厲圖治的壯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雖不免凄苦感傷,可是詩人「不戚年往,憂世不治」,不是糾纏於人生的窮途,而是憂慮於天下的不寧。所以整首詩是緊緊圍繞收攬人才、創建功業的基調旋轉的。最後歸結為以周公為榜樣:「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網羅盡天下英雄,再造山河,這是何等的胸懷和氣魄!
被《詩品》稱為「建安之傑」的曹植,同樣一生都以統一天下為職志。他在《白馬篇》中塑造一個「羽檄以北來,厲馬登高堤」,「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士形象,聯繫到作者在《求自試表》中說,如能准許他參與平吳滅蜀的事業,那麼,「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可知這個形象實在是寄寓了作者自己為國獻身的壯烈情懷。黃初四年,詩人到京師朝見魏文帝曹丕,上書提出「甘赴江湘,奮戈吳越」,願意萬里赴敵,不料曹丕不準許他參予國事活動,命他東返封地閑居。詩人在著名的《雜詩》其五中憤怒地提出:「將騁萬里途,東路安是由!」「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詩中那種鉛刀貴一割的精神,呼之欲出,十分動人。曹植後期不少詩歌抒寫受文帝、明帝壓抑的痛苦,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其所以感人至深,就在於其中含有壯志不伸的深沉感慨。
有壯志,有理想,有追求,有抗爭,鯤鵬摶風,鯨鯢沖波,構成「建安風骨」的重要的特色。
「文以氣為主」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的文學觀念,反映了建安詩歌的重要特質和變化。
曹丕常以「氣」論當代作家,他說徐幹「時有齊氣」,孔融「體氣高妙」,劉楨「有逸氣」。又說「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可見他所說的「氣」是指不同作家的不同風貌,是指文學的不同個性與風格。雖然曹丕還不能對此作出科學的解釋,卻是對建安詩歌個性化、抒情化在理論上的很好概括。建安詩歌的這一突出傾向,對兩漢詩歌是一個解放和飛躍。
在建安以前,傳統的文學觀念是《尚書》和《毛詩序》中提出的「詩言志」。「志」本來也可以包括廣泛的思想感情內容,可是漢代自武帝以後,獨尊儒術,「志」便被捆上一條儒家的繩索。如對「詩三百」,漢人尊之為「經」,又用儒家思想解說,把周代這部詩歌總集解說成了儒家政治和倫理規范的教科書。《詩經》開篇的《關雎》,本是一首生動的戀歌,而《毛詩》卻解說道:「《關雎》,後妃之德也。」說關雎鳥是雌雄「摯而有別」的,所以後妃與君子也是「夫婦有別」的,而「夫婦有別」便能化成天下,使「父子親」,「君臣敬」,「朝廷正」,「王化成」。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所謂「言志」便成為言儒家之志。孔子的「思無邪」成為不可違逆的教條,「溫柔敦厚」成為不可逾越的詩教。漢詩也就出現象韋孟《諷諫詩》、傅毅《迪志詩》, 充滿了道德說教,把詩歌創作引入死胡同。建安時期,儒家思想統治隨著東漢帝國的瓦解發生了根本的動搖,法、名、兵、縱橫諸家思想應運而起,思想呈現自由解放的趨勢。建安詩人藉此東風,一反漢詩的趨向,直接以漢樂府為榜樣,汲取其「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從而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和活潑個性的文學。
建安詩歌這一解放和飛躍,不僅重新打開了詩歌反映現實、抒發感情的道路,而且使詩歌出現個性與風格的差異。如曹操的詩古直蒼勁,恰如敖陶孫所說:「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曹丕則清麗激越,長於言情,詩又「鄙質如偶語」,所以「便娟婉約,能移人情」。曹植的詩比起曹操、曹丕來,語言要華美一些,王世貞說他「天才流麗」,陳沆說他「美秀而文」,但並不柔弱,華麗其容,風骨其實,其風格正象《詩品》所評:「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他如劉楨,我們只要讀他的《贈從弟》第二首,吟玩一下那迎風傲霜兀立不凋的松柏,便可體會到他那「仗氣愛奇」、「真骨凌霜」的風格。建安詩歌的這一成就,為五七言古詩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開端。此後,人們沿著這種趨勢,不斷開拓五七言詩的領域,創造不同的風格,從阮籍的《詠懷》、左思的《詠史》、郭璞的《遊仙》、陶淵明的田園、鮑照的《擬行路難》、謝靈運與謝朓的山水,直到庾信的《擬詠懷》,都以各具特色、豐富多姿的創作,充實了我國古典詩歌的百花園。
「五言騰踴」
《文心雕龍》說:「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建安詩歌在五言詩的發展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五言詩不始於建安時代,東漢班固已有《詠史》,到漢末無名氏古詩,藝術上也已相當成熟。但直到建安時代,它仍然屬於新起的形式。如果說傳統的四言是雅調,那麼,它只能算是俗調。到晉代摯虞還說:「雅音之韻,四言為正,其餘雖備曲折之體,而非音韻之正也。」直到南朝的劉勰,仍稱四言為「正體」,五言為「流調」。漢末五言古詩全是佚名之作,便透露了這種詩體地位的卑下。建安詩人敢於無視雅音正體,大量採用五言「流調」,終於使它成為詩壇的主體形式,這是一個歷史的功績。此其一。
漢末五言古詩雖然具有藝術魅力,但題材狹窄,內容單薄,不足以開啟一代詩風。建安詩人以豐富的內容,高遠的志懷,慷慨的激情,為五言詩輸入崢嶸的「風骨」,使它足以成為後人景慕效法的榜樣,此後五言詩人便跟踵而起。此其二。
第三,建安的五言詩,不僅抒情極為高妙,敘事也很傑出。蔡琰的《悲憤詩》代表了本時期敘事詩的成就。這首詩以五百多字的篇幅記敘詩人的悲慘遭遇,把被擄途中所受的凌辱,流落異域的思緒悲懷,被贖回時的別子之痛,歸來後面對荒涼家園的孤獨之感,直至再嫁以後的「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的惶惶心境,都刻畫得情景逼真。上述這些成就為五言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開啟一個五言詩長足發展的時代。
內容上勇於沖破樊籬,形式上勇於嘗試探索,反映了建安詩人的創造精神。除五言體外,曹髦還曾「首創九言詩」。《古文苑》所載孔融六言詩雖不可信,曹丕在《答群臣勸進書》中卻記載下了自己的六言詩。在我國詩歌史上,六言一直不甚發達,但直到唐宋還時時有人繼作。曹丕的《大牆上蒿行》則為雜言長篇,對歌行體的形成有一定影響。王夫之說:「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鮑照、李白領此宗風,遂為樂府獅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七言,在建安以前,只有相傳的柏梁詩,不僅真偽尚有爭議,而且充其量不過是聯句體,而曹丕的《燕歌行》則已是聲情搖曳、藝術完美的七言詩了,後來鮑照將句句用韻改革為隔句用韻,這一體制便最後定型。五七言詩是漢以後我國古典詩歌的基本體式,一直持續到近代新詩的起來,而追溯其源,實在應該說是肇端、或者奠基於建安時代。
4. 歷史上,「建安七子」孔融為什麼被曹操殺害呢
“建安七子”孔融乃儒學大家孔子的後人,傳承了孔子身上的明德大智,一身儒家風范。世間向來就流傳著孔融讓梨美談,可見孔融自小展現出來的品格也是讓世人欽佩的。
一、傳承儒家,獨特風范
三國混戰,孔融死前哀求曹操發過他年幼的兒子,但他年僅九歲九歲的兒子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卻沒有半點膽怯。他十分鎮定地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小小年紀,就能有這樣的深明大義也是十分難得的,因此,這短短的八個字也被代代流傳下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千古名句。
而最讓孔融被忍的是,他那尚且年幼的兒子也要因為自己的罪行而無端殺害,於是他在死前苦苦央求曹操放過自己的兒子。但他九歲的兒子見到父親哀求的場面時,卻毅然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表示家裡沒了頂樑柱,自己也難以苟活的心境。而這也流傳下來成為了千古名句。
5. 三國時代的名人名言
1、對酒當歌,人來生幾何。源作者:曹操,現代漢語譯文:對著美酒,伴隨著歌舞,人生時間有限。
2、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者:諸葛亮,現代漢語譯文: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朴以淳養品德。
3、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作者:魯肅,現代漢語譯文:形容大有長進、煥然一新。
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曹植,現代漢語譯文:豆桿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為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麼狠呢?
5、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作者:曹髦,現代漢語譯文: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6. 求有關建安七子的名言
樓上那位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父親曹操的名言
7. 建安七子是誰建安文學又是怎麼一會事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人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已,想依賴他干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中,又號「鄴中七子。」宋嚴羽《滄浪詩話》:「建安體,漢末年號,曹子建父子及鄴中七子之詩。」這一時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並出,詩風「慷慣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龍·明詩》)後世稱這種風格為「建安風骨」、「漢魏風骨」,又稱為「建安體。」北齊邢邵《廣平王碑文》:「方見建安之體,復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並稱。曹植與王粲、劉楨並稱「曹王」、「曹劉」。南朝肖綱《與湘東王書》:「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鍾嶸《詩品》:「昔曹劉殆文章之聖。」王榮與劉楨並稱「王劉」。胡應麒《詩藪·內篇》:「王劉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文學與建安七子
曹操倡導「尚刑名」,「尚通脫」,又善屬文,愛文士。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據鄴城後,在中國北部創造了一個以鄴城為中心的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許多文士在飽經戰亂之苦後,如百川赴海,相繼奔往鄴城,歸附到曹氏周圍。在這里形成了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為代表的,龐大的鄴下文人集團。他們戰時大多隨軍,歸來習文作詩,探討文學,歌功頌德,抒發情懷,寫征戰之苦,述社會之亂,相互批評、磋商,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發展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建安文學在
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東漢末年獻帝劉協的一個年號,東漢末,董卓亂後,軍伐割據,戰事頻仍。長安、洛陽皆廢毀。獻帝從長安到洛陽,又被曹操迎接到許昌。這一年(即196年)改興平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獻帝禪位於曹丕。建安文學,通常指從漢末到魏初,這個時期的文學,但並非僅限於這25年。
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時期,「俊才雲蒸,作家輩出」,各種文體得到發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東漢王朝處在大分裂、大動盪、軍伐混戰中,在文學上卻放射出絢麗的異彩。這是與當時社會各方面的因素有關的。
建安七子簡介:
孔融
(153-208)
孔融,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討伐董卓行列,後來為曹操辦事,但因勸阻曹操攻打劉備而被處死。
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薦彌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較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其《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孔融其實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後來為曹操所用。
陳琳
(? -- 217)
陳琳(? -- 二一七年)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人,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章奏書記。《飲馬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築長城故事,揭露當時繁重的徭役給民間帶來的苦難,尤為深刻。
王粲
(177-217)
王粲子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為建安七子之一,並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寫他由長安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飢婦棄子場面,深刻揭示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慘象及人民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登樓賦》是荊州時登麥城城頭所作,主要抒發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富於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賦的名篇。
徐幹
(171-217)
徐幹,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贊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吳質書》)其情詩《室思》也寫的一往情深。
阮瑀
(?-212)
阮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
應瑒
(?-217)
應瑒(? -- 二一七年)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東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音調悲切。
劉楨
(?-217)
劉楨,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與。
-------------------------------------
建安文學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漢沛國譙(今亳州)人曹操組建青州兵,挾持漢獻帝,統一北方,社會有了比較安定的環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學修養,由於他們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學有了新的生機。在當時建都的鄴城(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詩、賦、文創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並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因發生在漢獻帝建安時期,故後人稱這一時期的文學為建安文學。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今存其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樑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更流傳為盡人皆知的佳話。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1、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傑出的詩人曹操。他詩歌創作 代表作品有描寫漢末戰亂和人民苦難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現統一天下雄心壯志、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了他博大的胸懷;《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寫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氣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現了作者對賢才的渴慕,《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曹操積極進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開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詩也不少優秀之作,他學習漢樂府,但又有自己的風格。
3、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了文學專論,他提倡文學,對建安文學的繁榮起了推動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創作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線,
5、曹植詩歌創作的代表作有描寫游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集中表現了少年的愛國精神;鼓勵朋友建功立業的《贈徐幹》;在思婦身上寄託自己的失意和苦悶的《七哀》;描寫一個少年斬斷羅網,拯救一隻黃雀的故事的《野田黃雀行》;描寫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泰山樑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惱寄託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鍾嶸稱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6、建安時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稱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詩歌創作中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詩》其一,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表現了戰亂給人民帶不的苦難。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劉楨的《贈從弟》三首等。
8、現存題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憤詩》。
8. 中國歷史上文武全才君王有哪些,不僅打仗厲害,且個個都有千古名句
中國歷史上文武全才的君王非常的多,留下的千古名句更是數不勝數。其實出了開國的君王外,其他的君王從小就有一群名師對其進行教育,別說是那些認真學習的,就是不太喜歡學習的人在文采上面也都遠遠的超過了普通人。至於武這方面,只要是那些君王小時候喜歡舞刀弄槍的,那肯定也是有很多的名師對其進行傳授。
唐太宗李世民在古代的君王裡面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李世民年少的時候就跟著父親李淵一起四處征戰,最終建立了唐朝。而且,李世民所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和“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指導今天依然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9. 想問下在漢朝的時候比較有名的名言和詩句快速回答一下哈
漢朝歷史:(前202—公元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前202年高祖劉邦建國,六月定都長安。隨後漢武帝劉徹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業。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參加反抗王莽政權的皇族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朝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展,對外交流頻繁,國力和經濟較為強盛。並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朝共歷400多年,24位帝王。220年被魏國曹丕篡權而滅亡。
心廣體胖。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大學》 漢朝名言
無征不信。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中庸》
教學相長。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學記》
因時施宜。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韋賢傳》 漢朝名人名言
至廉而威。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至誠無息。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中庸》 漢朝名言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真誠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以真誠自勉。
至誠如神。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西漢·戴聖《禮記》至誠:極其真誠誠懇。指精神所至,可以推知事物的發展變化,如同神仙一樣。
同志為友。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 許慎 《說文》
食雞敬鵠。 ——西漢學者 韓嬰 《韓詩外傳》 漢朝名人名言
把雞殺了吃掉以此來嚇唬嚇唬鵠(一種鳥)
謙而四益。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怒如烈冬。 ——西漢學者 揚雄 《太玄經》
韋編三絕。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孔子世家》 漢朝名言
後來者居上。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汲黯列傳》
民以食為天。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苛政猛於虎。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檀弓下》 漢朝名人名言
安步以當車。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戰國策·齊策四》
辯訟愕愕然。 ——漢代文學家 桓寬 《鹽鐵論·國病》
友邪則己僻。 ——漢魏間文學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幹
書肇於自然。 ——東漢文學家、書法家 蔡邕
人生各有志。 ——東漢末年文學家 王粲 漢朝名人名言
舉賢賢於賢。 ——西漢學者 韓嬰
愛國如飢渴。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逐鹿者不顧兔。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說林訓》 漢朝名言
欲投鼠而忌器。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賈誼傳》
譽人不增其美。 ——東漢哲學家 王充 《論衡·藝增篇》
戴盆何以望天。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 漢朝名人名言
《詩》無達詁。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華》
疾雷不及掩耳。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兵略訓》
彼可取而代也。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項羽本紀》 漢朝名言
腸一日而九回。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
不食嗟來之食。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檀弓下》
期期以為不可。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張丞相列傳》 漢朝
口惠之人鮮信。 ——西漢學者 韓嬰 《韓詩外傳》
口惠而實不至。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表記》
止謗莫如修身。 ——漢魏間文學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幹 《中論》 漢朝名言
賢母使子賢也。 ——西漢學者 韓嬰 《韓詩外傳》
仁者義之本也。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君子誠之為貴。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漢朝名人名言
荷天下之重任。 ——東漢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 張衡
不可同日而語。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漢書》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並論,不能相比。
匿病者不得良醫。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執贄》 漢朝名言
君子必慎其獨也。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大學》
至誠則金石為開。 ——西漢後期學者 劉歆 《西京雜記》
前車覆,後車誡。 ——西漢文學家 賈誼 《治安策》 漢朝名人名言
成大功者不小苛。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說苑·政理》
無驗而言之謂妄。 ——西漢學者 揚雄 《法言·問神》
情慾信,辭欲巧。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表記》 漢朝名言
西漢·戴聖《禮記·表記》。
毋剿說,毋雷同。
腐術不可以為桂。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劉輔傳》
男兒寧當格鬥死。 ——東漢末年文學家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
累累若喪家之狗。
陽春白日風花香。 —— 《樂府詩》 《晉白紵舞歌詩三首》 漢朝名言
智士者,國之器。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新序》
漢·劉向《新序》智士:有才智的人。器:人才。
用人不以私害公。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務學不如務求師。 ——西漢學者 揚雄 漢朝名人名言
時難得而易失也。 ——西漢文學家 賈誼
仁者莫大於愛人。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人背信則名不達。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漢朝名言
其德薄者其志輕。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攀龍鱗,附鳳翼。 ——西漢學者 揚雄 《法言·淵騫》
漢·揚雄《法言·淵騫》指巴結投靠有權勢的人以獲取富貴。
明主治吏不治民。 ——漢王朝第7位天子 劉徹 漢朝名人名言
廉者昌,貪者亡。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
寬而栗,嚴而溫。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汜論訓》
君子不以私害公。 ——西漢學者 韓嬰 漢朝名言
觀其舞,知其德。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工不出則農用乏。 ——漢代文學家 桓寬
富潤屋,德潤身。 ——西漢學者 戴聖 漢朝名人名言
誠無垢,思無辱。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太平之世多長壽人。 ——東漢哲學家 王充 《論衡·氣壽篇》
天不變,道亦不變。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董仲舒傳》 漢朝名言
人不可以不矣就師。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 王符 《潛夫論·贊學》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 王符 《潛夫論·務本》
師者,人之模範也。 ——西漢學者 揚雄 漢朝名人名言
聖人為天下興利也。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仁義者,治之本也。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西漢諸侯王 劉濞 漢朝名言
農,天下之大業也。 ——漢代文學家 桓寬
民者,萬世之本也。 ——西漢文學家 賈誼
舉大事必慎其終始。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漢朝名人名言
父母者,人之本也。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
不知其人,視其友。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
物有車末,事有終始。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太學》 漢朝名言
10. 王粲登樓賦名句
登樓賦
作者:王粲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庄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