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的名句
A. <六國論> <游褒蟬山記><伶官傳序><項脊軒志><夢游天姆吟留別>經常考的名句默寫有哪些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游褒蟬山記>>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伶官傳序>>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項脊軒志>>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夢游天姆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外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以及描寫劉蘭芝外貌的一段和劉蘭芝與焦仲卿離別時對話的那二三段需背涌
需全篇背誦
《詩經》三首:衛風·氓;秦風·無衣;邶風·靜女
離騷(屈原)
漢魏晉詩三首:迢迢牽牛星;短歌行(曹操);歸園田居(陶淵明)
山居秋暝(王維)
登高(杜甫)
蜀相(杜甫)
石頭城(劉禹錫)
錦瑟(李商隱)
書憤(陸游)
虞美人(李煜)
雨霖鈴(柳永)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鵲橋仙(秦觀)
聲聲慢(李清照)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揚州慢(姜夔)
B. 唐宋八大家的名句
唐宋八大家的經典名句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寫詩歌和散文為主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人。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一、韓愈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1.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原毀》
2.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原毀》
3.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 ——《原毀》
4.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原毀》
5.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進學解》
6.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進學解》
7.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進學解》
8.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 ——《進學解》
9.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於人,名聲昭於時。 ——《送李願歸盤谷序》
10.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送李願歸盤谷序》
11.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 ——《送李願歸盤谷序》
12.故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 ——《圬者王承福傳》
13.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 ——《祭十二郎文》
14、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 ——《祭十二郎文》
15.士窮乃見節義。 ——《柳子厚墓誌銘》
二、柳宗元
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
1.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罵屍蟲文》
2.君子在下位則多謗,在上位則多譽;小人在下位則多譽,在上位則多謗。 ——《謗譽》
3.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馬退山茅亭記》
4.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 ——《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5.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狀,去來之不可常。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三、歐陽修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1.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朋黨論》
2.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 ——《朋黨論》
3.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 ——《豐樂亭記》
4.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伶官傳序》
5.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此自然之理也。 ——《伶官傳序》
6.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伶官傳序》
7.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 ——《瀧岡阡表》
8.不修其身,雖君子而為小人;能修其身,雖小人而為君子。 ——《答李詡第二書》
9.餘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
四、蘇洵
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
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觸焉而得,故其言易。 ——《太玄論上》
2.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心術》
3.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太山覆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待敵。 ——《心術》
4.天下無內憂必有外懼。 ——《審敵》
5.用心於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於詐,百補而千穴敗。 ——《用間》
6.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 ——《管仲論》
7.天子者,養尊而處優,樹恩而收名。 ——《上韓樞密書》
8.君子慎始而無後憂。 ——《上文丞相書》
五、蘇軾
蘇軾的散文在宋代與歐陽修、王安石齊名,但如果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則蘇文無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1.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留侯論》
2.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日喻》
3.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後赤壁賦》
4.江流有聲,斷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後赤壁賦》
5.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教戰守策》
六、蘇轍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分析當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宋史》稱:蘇轍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願被人知道,而俊秀傑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他的高超大致和蘇軾相近。
1.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遠者。 ——《上皇帝書》
2.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黃州快哉亭記》
3.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4.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5.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三論分別邪正札子》
七、王安石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1.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游褒禪山記》
2.指揮付託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3.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終。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4.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 ——《祭歐陽文忠公文》
5.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馬諫議書》
八、曾鞏
曾鞏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范。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
1.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戰國策目錄序》
2.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戰國策目錄序》
3.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 ——《戰國策目錄序》
4.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贈黎安二生序》
C. 名句默寫 ________,________;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答案:夫夷以近 則游者眾
D. 游褒禪山記的重點句子翻譯 10句
《游褒禪山記》重點句子翻譯
1、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翻譯: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築舍定居,死後葬在那裡,因此後人就命名此山為「褒禪」。
【舍,名作動,築屋定居;名,名作動,命名。】
2、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翻譯: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
【陽,南面;名,名作動,命名。】
3、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翻譯: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泉水從旁邊湧出,洞壁上題詩文留念的人很多,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前洞。
【側,名作狀,從旁邊;所謂前洞也,判斷句。】
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翻譯: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深遠幽暗的洞穴,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聽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
【深,形作名,深度;窮,形作動,窮盡。】
5、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翻譯: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但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
【而,表轉折,但;見,動作名,見到的東西,看到的景象。】
6、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翻譯:已經出洞,就有人責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後悔自己跟他出來而未能享盡游洞的樂趣。
【咎,責怪;悔其,後悔自己;極,盡興。】
7、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翻譯:古人對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大都能有所收獲,(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
【於,對;得,動作名,心得,收貨。】
8、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譯: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到達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非常,不平凡;險遠,形作名,險阻僻遠的地方。】
9、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譯: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物幫助他,也不能到達。
【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相,幫助。】
10、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翻譯:可是力量足以達到那裡(卻沒有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
【省略「焉」後的「而未至」;後一「而」,表並列,並且。】
11、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翻譯:我對於倒下來的石碑,又由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失傳,後世弄錯了它的流傳(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情況),哪能說得完呢!
【悲,感嘆;謬,弄錯、使……錯;傳,動作名,流傳的文字;名,名作動,說明白。】
1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翻譯: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採取的緣故。
【判斷句;所以,這(就是)……的緣故】
剛好寫到就順便整理了、雖然這問題有點久遠了
E. 《游褒禪山記》中的名言有哪些
古人之觀於天地抄、山襲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F. 按要求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內容。(1)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從「仆碑」還引出了一個做學問的道
(1)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2)只是當時已惘然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
G. 求諸子喻山水 秋水 前赤壁賦 游褒禪山記 4篇古文名句!
我們老師怎麼還要我們被上學期的...- -|
H. 《游褒禪山記》中的名言有哪些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版近,則游者眾;權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I. 請問秋水(莊子)節選,前赤壁賦,游褒禪山記這3篇文章中容易考默寫的句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內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容於己—秋水;
寄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前赤壁賦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褒禪山記
補充一句,中國古文化博大精深,裡面蘊含著很多的哲學道理,我們真的可以在這方面下下功夫,而不是應付考試,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多讀讀莊子,有好處的
J. 游褒禪山記常考句子
《游褒禪山記》重點句子翻譯
1、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翻譯: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築舍定居,死後葬在那裡,因此後人就命名此山為「褒禪」.
【舍,名作動,築屋定居;名,名作動,命名.】
2、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翻譯: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
【陽,南面;名,名作動,命名.】
3、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翻譯: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泉水從旁邊湧出,洞壁上題詩文留念的人很多,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前洞.
【側,名作狀,從旁邊;所謂前洞也,判斷句.】
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翻譯: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深遠幽暗的洞穴,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聽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
【深,形作名,深度;窮,形作動,窮盡.】
5、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翻譯: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但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
【而,表轉折,但;見,動作名,見到的東西,看到的景象.】
6、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翻譯:已經出洞,就有人責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後悔自己跟他出來而未能享盡游洞的樂趣.
【咎,責怪;悔其,後悔自己;極,盡興.】
7、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翻譯:古人對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大都能有所收獲,(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
【於,對;得,動作名,心得,收貨.】
8、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譯: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到達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非常,不平凡;險遠,形作名,險阻僻遠的地方.】
9、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譯: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物幫助他,也不能到達.
【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相,幫助.】
10、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翻譯:可是力量足以達到那裡(卻沒有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
【省略「焉」後的「而未至」;後一「而」,表並列,並且.】
11、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翻譯:我對於倒下來的石碑,又由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失傳,後世弄錯了它的流傳(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情況),哪能說得完呢!
【悲,感嘆;謬,弄錯、使……錯;傳,動作名,流傳的文字;名,名作動,說明白.】
1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翻譯: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採取的緣故.
【判斷句;所以,這(就是)……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