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建築賞析
Ⅰ 求 一篇 建築藝術賞析的 論文 1500 字左右 在線等!!!!!! 郵箱[email protected]
淺析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徵
摘要:建築藝術是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是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是正面抽象性與象徵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關鍵詞:建築藝術 審美 特徵
建築藝術是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以其功能性特點為標准,建築藝術可分為紀念性建築、宮殿陵墓建築、宗教建築、住宅建築、園林建築、生產建築等類型。從總體來說,建築藝術與工藝美術一樣,也是一種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
1建築藝術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一起。建築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即是說,建築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丑,因而建築的審美意義,有賴於實用意義。試想,一座華貴高大的樓房,如果風一吹就要傾倒,那麼色彩無論怎麼鮮艷,多姿多彩,住在這座樓房裡的人也不會覺得它美。相反,如果實用功能處理得好,住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般,也會給人以美的感受。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另一表現在於它的耐久性。建築是巨大的、造價可觀的物質實體,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災和戰爭破壞,它都會長期保留下去,很難被人遺忘或丟失。比如希臘的神廟、羅馬的廣場,還有數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鎮,當初並不是為了紀念而專門建築的,但是到了後來,卻成了紀念性很強的古跡,成為人們欣賞的歷史文化。
當然,建築的實用功能性和審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築對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審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佔主要的地位,比如紀念碑、游樂園、陵墓等;有的比重大體相等,如商店、學校、醫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倉庫、廠房、橋梁等。但即使審美比重小的建築在建設時也離不開一定審美觀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說的倉庫、廠房、橋梁等,就要考慮合適的位置,適當的高度等,也是直線和曲線的組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具有了審美功能性。
2建築是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
比如,看一座坡屋頂的房子,在室外我們只看到三個面。如在室內,我們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個面。我們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動自己,才能陸續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們就是在位置的不斷變換中,也就是空間的不斷延續中獲得了審美感受。
正因為建築具有空間延續性,因此,它的藝術形象永遠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有的甚至還主要靠環境才能構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簡單,建築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動,除非特殊情況,不會出現房子搬家、橋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審美效果也隨之改變。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須是置於埃及這廣闊無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恆的性格,如果搬到了東北大森林,很難設想,那是一種什麼效果。
3建築藝術是正面抽象性與象徵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說它是正面的,是因為建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只能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現什麼悲劇式的,頹廢式的、諷刺式的、傷感式的、漫畫式的形象。就建築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麼進步的或落後的,革命的或反動的。天安門過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門,今天卻是國徽上的圖案,是偉大祖國的象徵。同時,它塑造的這個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的一種物質實體,是通過空間組合、色彩、質感、體形、尺度、比例等建築藝術語言造成的一種意境、氣氛,或庄嚴,或活潑,或華美,或朴實,或凝重,或輕快,引起人們的共鳴與聯想。正因如此,建築藝術常用象徵、隱喻、模擬等藝術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臘曾有人認為人體各部分都體現著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精華--多立安柱式建築就以粗壯狂放的線條,形象地模擬了男子挺拔雄健的體形特徵。由此可見,建築藝術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徵表現性構成了它的又一審美特徵。
在建築藝術中,象徵的意義也是很廣泛的,可以容納很多內容,昨天可能是象徵著皇權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徵著統一團結,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門就是明顯的例子。
參考文獻:
[1]王發堂編著.建築藝術鑒賞原理之研究——建築審美學.東南大學出版社.
[2]李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科技創新導報,2008,05.
[3]沃爾夫岡•邁森海姆.建築的延展性.Daidalos柏林建築期刊.
Ⅱ 簡述對紀念性建築的起源認識
紀念性建築是一種以滿足人們紀 念性精神功能為目的的古老的建築類型。在人類建築歷史長河中,人們為了將對某一歷史事件、某一歷史人物或某種事物的記憶長久的保存下來,通過營造堅固耐久 的建築物或構築物,來獲得永恆的紀念性。同時,通過保存歷史記憶,來實現政治和意識形態功能。 雨果說過,建築是石頭的史書,人類沒有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寫在石頭上。紀念性建築的形態和意義又被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從埃及金字塔到北京天壇祈年殿, 紀念性建築一方面通過建築形式和空間充當了歷史記憶物質載體的作用,同時又通過特定的建築語言詮釋了一個時代人類的精神世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紀念性建築文化與一個時代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在時代精神潮流的洗禮中,紀念性建築從紀念性精神到紀念性建築 形態,都不斷發生嬗變和代謝;隨著人類歷史進入現代,在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現代性精神的挑戰下,傳統的紀念性建築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的需求, 紀念性建築的內涵已經發生深刻的變遷。 在古代建築歷史上,紀念性建築曾長期扮演了上層建築和官方意識形態空間載體的角色,從希臘雅典衛城到中國敬天法地的壇廟;從羅馬凱旋門到中國紀事表彰的碑 碣、牌樓,紀念性建築承載了頌揚統治者文治武功、維系宗法紐帶、確立統治合法性的政治使命。
Ⅲ 關於圓明園建築賞析的文章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過去的不會再回來,即使回來也不再完美.生活有進有退,輸什麼也不能輸心情.生活最大的幸福就是,堅信有人愛著我.對於過去,不可忘記,但要放下.因為有明天,今天永遠只是起跑線.生活簡單就迷人,人心簡單就幸福;學會簡單其實就不簡單.
Ⅳ 求一篇建築賞析的800字小論文
已發送,請注意查收!
Ⅳ 求關於建築藝術賞析的論文
淺析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徵
摘要:建築藝術是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是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是正面抽象性與象徵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關鍵詞:建築藝術 審美 特徵
建築藝術是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以其功能性特點為標准,建築藝術可分為紀念性建築、宮殿陵墓建築、宗教建築、住宅建築、園林建築、生產建築等類型。從總體來說,建築藝術與工藝美術一樣,也是一種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
1建築藝術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一起。建築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即是說,建築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丑,因而建築的審美意義,有賴於實用意義。試想,一座華貴高大的樓房,如果風一吹就要傾倒,那麼色彩無論怎麼鮮艷,多姿多彩,住在這座樓房裡的人也不會覺得它美。相反,如果實用功能處理得好,住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般,也會給人以美的感受。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另一表現在於它的耐久性。建築是巨大的、造價可觀的物質實體,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災和戰爭破壞,它都會長期保留下去,很難被人遺忘或丟失。比如希臘的神廟、羅馬的廣場,還有數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鎮,當初並不是為了紀念而專門建築的,但是到了後來,卻成了紀念性很強的古跡,成為人們欣賞的歷史文化。
當然,建築的實用功能性和審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築對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審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佔主要的地位,比如紀念碑、游樂園、陵墓等;有的比重大體相等,如商店、學校、醫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倉庫、廠房、橋梁等。但即使審美比重小的建築在建設時也離不開一定審美觀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說的倉庫、廠房、橋梁等,就要考慮合適的位置,適當的高度等,也是直線和曲線的組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具有了審美功能性。
2建築是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
比如,看一座坡屋頂的房子,在室外我們只看到三個面。如在室內,我們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個面。我們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動自己,才能陸續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們就是在位置的不斷變換中,也就是空間的不斷延續中獲得了審美感受。
正因為建築具有空間延續性,因此,它的藝術形象永遠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有的甚至還主要靠環境才能構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簡單,建築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動,除非特殊情況,不會出現房子搬家、橋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審美效果也隨之改變。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須是置於埃及這廣闊無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恆的性格,如果搬到了東北大森林,很難設想,那是一種什麼效果。
3建築藝術是正面抽象性與象徵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說它是正面的,是因為建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只能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現什麼悲劇式的,頹廢式的、諷刺式的、傷感式的、漫畫式的形象。就建築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麼進步的或落後的,革命的或反動的。天安門過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門,今天卻是國徽上的圖案,是偉大祖國的象徵。同時,它塑造的這個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的一種物質實體,是通過空間組合、色彩、質感、體形、尺度、比例等建築藝術語言造成的一種意境、氣氛,或庄嚴,或活潑,或華美,或朴實,或凝重,或輕快,引起人們的共鳴與聯想。正因如此,建築藝術常用象徵、隱喻、模擬等藝術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臘曾有人認為人體各部分都體現著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精華--多立安柱式建築就以粗壯狂放的線條,形象地模擬了男子挺拔雄健的體形特徵。由此可見,建築藝術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徵表現性構成了它的又一審美特徵。
在建築藝術中,象徵的意義也是很廣泛的,可以容納很多內容,昨天可能是象徵著皇權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徵著統一團結,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門就是明顯的例子。
Ⅵ 求一篇世界建築賞析的論文!3000字左右!急
建築風格
泰姬陵的構思和布局充分體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庄嚴肅穆、氣勢宏偉的特點,整個建築富於哲理,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藝術珍品。所有遊客都把印度人民的這一非凡傑作稱為印度的奇珍。
這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外形端莊宏偉,無懈可擊,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艷麗的藤蔓花朵。
工藝成就
泰姬·瑪哈爾的工藝成就首先在於建築群總體布局的完善。布局很單純,陵墓是唯一的構圖中心,它不象胡瑪雍陵那樣居於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於中軸線末端,在前面展開方形的草地,因之,一進第二道門,有足夠的觀賞距離,視角良好,仰角大約是1:4.5。 建築群的色彩沉靜明麗,湛藍的天空下,草色青青托著晶瑩潔白的陵墓和高塔,兩側赭紅色的建築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倒影清亮,盪漾在澄澈的水池中,當噴泉飛濺,水霧迷時,它閃爍顫動,倏整倏散,飄忽變幻,景象尤其魅人。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著樂生的歡愉氣息。
泰姬·瑪哈爾的第二個成就是創造了陵墓本身肅穆而又明朗的形象。它的構圖穩重而又舒展:台基寬闊,和主體約略成一個方錐形,但四座塔又使綜輪廓空靈,同青空相穿插滲透透。它的體形洗練:各部分的幾何形狀明確,互相關系清楚,虛實變化肯定,沒有過於瑣碎的東西,沒有含糊不清的東西,誠朴坦率。它的比例和諧:主要部分之間有大體相近的幾何關系,例如,塔高(連台基)近於兩塔間距離的一半,主體的立面的中央部分的高近於立面總寬度的一半,立面兩側部分的高近於立面不計抹角部分的寬度的一半,其餘的大小、高低、粗細也各得其宜。它的主次分明:穹頂統率全局,尺度最大;正中凹廊是立面的中心,尺度其次;兩側和抹角斜面上凹廊反襯中央凹廊,尺度第三;四角的共事尺度最小,它們反過來襯托出中央的闊大宏偉。此外,大小凹廊造成的層次進退、光影變化、虛實對照,大小穹頂和高塔造成的活潑的天際輪廓,穹頂和發券和柔和的曲線,等等,使陵墓於肅穆的紀念性之外,又具有開朗親切的性格。
泰姬·瑪哈爾的第三個成就是,熟練地運用了構圖的對立統一規律,使這座很簡純的建築物豐富多姿。陵墓方形的主體和渾圓的穹頂在形體上對比很強,但它們卻是統一的:它們都有一致的幾何精確性,主體正面發券的輪廓同穹頂的相呼應,立面中央部分的寬度和穹頂的直徑相當。同時,主體和穹頂之間的過渡聯系很有匠心:主體抹角,向圓接近;在穹頂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頂,它們形成了方形的布局;小穹頂是圓的,而它們下面的亭子卻是八角形的,同主體呼應。四個小穹頂同在穹頂在相似之外好包含著對比:一是體積和尺度的對比,反襯出大穹頂的宏偉;二是虛實的對比,反襯出大穹頂的莊重。細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強的對比,它們把陵墓映照得分外端遍地開花宏大。同時,它們之間也是統一的:它們都有相同的穹頂,它們都是簡練單純的,包含著圓和直的形式因互;而且它們在構圖上聯系密切,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穩穩托著,兩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體正立面的矩形的比例是相似的,等等。除了對比著各部分有適當的聯系、呼應、相似和彼此滲透之外,它們之間十分明確的主從關系保證了陵墓的統一完整。
Ⅶ 中國古代建築賞析
中國古代建築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每個時期的建築風格,都與其時代特點和文化科學技術的革新與進步密切相關,不同時期的文化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文化成為建築創作的主要源泉。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出現、形成和發展同樣與中國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逐步形成為我國建築以木架結構為主導的藝術風格和構造特徵。中國古代建築作為東方文化和哲學的一種載體,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在世界建築文化之中自成體系,獨具風格。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建築藝術源遠流長。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充分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凝固顯得欲動。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建築藝術源遠流長。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充分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凝固顯得欲動。這樣的美,讓全世界都為之驚艷!
若「大氣」產生於理,
則「生氣」產生於情。
情越濃,藝術性越強。
顏色鮮艷,
在陽光下耀眼奪目,
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
象徵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築的傳統。
什麼叫馬頭牆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而高高的馬頭牆,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之為封火牆。
馬,在眾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這也許是古徽州建築設計師們為什麼要將這種封火牆,稱之為「馬頭牆」的動機。
馬頭牆的「馬頭」,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做官」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閉的牆體,因為馬頭牆的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那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而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圍合式院落、庭院庭院是千百年來中國建築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以房屋圍合的形制中,裝載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這種內向封閉而又溫馨舒適的院落空間,曾經滋養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為最為普遍的傳統生活方式。
在使用上,院落空間幾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內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隱藏在建築形式後面的人文精神。
圍合,不僅僅指的是物理的保護,而是建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東西,圍合形成獨立完整的局部空間而感受到安全感與歸宿感。圍合也必然形成大間距,既保證了居民私密空間的距離,同時又掃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閉感覺,促成空氣流通,營造了良好的局部氣候條件。圍合力弱的空間,人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幾乎感覺不到凝聚力和存在感。
朱紅色大門、鏤空花窗
朱紅色,又稱中國紅,是紅色顏色之一,介乎紅色和橙色之間,是一種不透明的硃砂製成的顏色,因為宮殿裝修的主色調使用的是金黃色和朱紅色,因此朱紅色表示高貴與權威,朱紅色的大門象徵著莊重。單純的高會給人壓抑的感受,故而在圍牆上又常鏤空雕刻花窗,圖案往往是喜鵲登梅,喻寒盡春來的喜訊,既是在家妻兒的嚮往,又是對在外家人的祝福。窗雕圖案多採用諧音與暗喻方式,如雕佛手、壽桃暗指「福祿壽全」;如在雕的花瓶里再雕上月季花圖案則指「四季平安」;如瓶中插的是如意則是「四季如意」;如雕馬和猴者,則諧「馬上封侯」之音;龍象徵王權,刻龍是指望家族仕途通達,不敢刻太明顯是以區分百姓與皇家之別吧!
石雕、磚雕、木雕石雕、磚雕、木雕是古徽州建築的「三雕」。徽州木雕、石雕、磚雕藝術善於處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築物整體之中,又能像水墨畫一樣,清新淡雅,特別是木雕藝術,更為古色古香的建築錦上添花。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是古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於裝飾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築物的構件和牆面。粉牆上飾以磚雕、石雕花窗,或放長條石桌、石凳,點綴小品,使建築、山水、花木融為一體,庭院小,頗得園林之趣。
石雕、磚雕囿於材質堅硬,並未見有精妙之處;而木雕把不同類別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鳥、山水、八寶博古、幾何形等共處一個畫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顯得民間風味濃郁,裝飾性強。
不論磚雕、石雕還是木雕,雖然是住宅和附屬在建築物上的部件,如門罩中的磚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鳥題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欄板,屋檐下檐條、雀替,樓層欄板上帶有主題性的木雕,但它們統統都是一幅獨立的畫,一件完整獨立的藝術品。
坡屋頂
在中國,坡屋頂幾乎是傳統建築的代名詞,在傳統建築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的坡屋頂造型設計,會使宮殿、廟宇等宮殿建築產生雄渾、挺拔、高崇、飛動和飄逸的獨特韻律,也會使民居建築產生親切、自然和溫馨的感覺。坡屋頂有許多優點,比如節能,夏天聚熱於頂部,冬天又不感覺室內冷。因為熱氣是往上跑的,坡頂可以聚熱氣於兩坡交叉位;風也是往上跑的,因為風會通過低處的窗往上坡頂窗聚合(其實是和戶外的風流聚合),這樣室內通風也會比較好;不積水,防水性能好。
什麼叫飛檐中國特有的建築結構,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在檐部上的一種特殊處理和創造,常用在亭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的屋頂轉角處。飛檐是其屋檐上翹,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是中國建築上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我國傳統建築檐部形式,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飛檐設計構圖巧妙,造型優美的屋頂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飛翹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靈獸,似麒麟,像飛鶴,有人喜歡靈獸,有人喜歡祥雲,或是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代表著臨水而居的親水文化。
四合院四合院建築的規劃布局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徵。形成以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里為干線、社區地域為平面的社會網路系統,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符合人的心理、保持傳統文化和鄰里融洽關系的居住環境。四合院採用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築風格,強調居住空間的私密性,中國的住宅建築大部分都是內院式住宅,但南北方有差異。
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其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南西北四面的房屋並不獨立存在,在樓房合圍下,南方住宅庭院一般較小,被稱為「天井」;而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寬綽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連接,方便起居。
青磚、黛瓦、粉牆「粉牆黛瓦」即雪白的牆壁,青黑的瓦,用來描寫房屋的。
建築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磚、粉牆、黛瓦,形成質朴、淡雅的風格,屋蓋是青瓦,外牆用磚砌,屋頂、屋檐、空斗牆、觀音兜山脊或馬頭牆,形成高低錯落的形體節奏和粉牆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築群體風貌。江南水鄉民居總的面貌是:平房樓房相摻,山牆各式各樣,形成小巷和水巷駁岸上那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景觀。建築造型輕巧簡潔、虛實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臨河貼水,空間輪廓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稱之為「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
Ⅷ 以紀念性建築為例,論述建築的形式與風格
建築物的形式與風格總要適應構成它的材料和結構方式,同時反映人的審美習慣.紀念性建築物則還有一定的藝術任務,當它把這個任務交給木質構架,石質樑柱.交給券拱結構.它們就會以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完成這個任務.藝術的主題,它的思想內容,會對風格提出要求,但他們本身不是風格,風格包含在表現它們的方式之中,而這方式,卻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受物質技術手段的制約.
但是每一種材料和結構方式,在造型上都有很大的潛力,很廣闊的天地.在同樣經濟的合理地使用一種材料和結構方式的情況下,可以創造出多種多樣的形式和風格,決不可能用一種模式去限制它.因此,文化思潮,藝術任務,歷史傳統,地理環境,個人修養等等,就能對建築物的形式和風格起重大的作用.建築風格就這樣被許多因素綜合的決定.
因為歷史上材料和結構方式重大的原則變化並不多,而文化思潮,藝術任務卻經常不斷的變化著,相應的建築風格也不斷交替,於是,就造成一種假象,彷彿建築風格與它的物質技術基礎沒有聯系,僅僅是由人們的意志或者意識形態決定的.
由於每種材料和結構方式在造型上有相當靈活的適應性,所以,凡幾種材料和結構方式同時流行,雖然它們的相應的建築風格各有不同,卻又能相互協調,並且匯合到更加廣闊的時代風格里去.不過,每個時代必有同某種材料和結構方式相適應的建築風格佔主導地位,成為時代風格的主要代表.
Ⅸ 誰能給我一些關於巴黎聖母院建築賞析的資料的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另有小說,電影,音樂劇等以此為名。 概況 【中文名稱】巴黎聖母院 [3] 【法文名稱】Notre-Dame de Paris 【英文名稱】Notre-Dame Cathedral 【所在國家】法國 【所在城市】巴黎 【所在地區】西岱島的東南端 【建造時間】1163年~1345年 【建築風格】哥特式 【建築師】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 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 尚·哈維(Jean Ravy ) 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 【簡介】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風格的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徵。它矗立在塞納河中西岱島的東南端,位於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雨果在《巴黎聖母院》比喻為 石頭的交響樂 歷史 聖母院大教堂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有說法認為在4世紀時這里修築了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大型教堂,但也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7世紀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時的建築要素,或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的必要性。1160年時,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劃,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徵教堂開始興建。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負責奠基。 建造過程 在聖母院的修建計劃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途的廣場。為達到此點,昴熙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於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主宮醫院),則因為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在教堂的平面上,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聖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Nave)的規劃,包括一個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但相對的,整棟建築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教堂全長128米,光是中艙就有12.5米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為40米,穹頂(Vault)則為33米寬。 教堂的第一顆基石是1163年奠下,屬於唱詩班席結構的一部份,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之後聖母院一共更換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築師,逐漸的將哥德建築招牌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完成,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詳細介紹 法國天主教大教堂。位於巴黎塞納河城島的東端,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築風格,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 巴黎聖母院的正立面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的正面有一對鍾塔,主入口的上部設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個高達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鍾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進入教堂的內部,無數的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於是,教堂就成『與上帝對話』的地方。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但是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並放回原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聖母院,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裡層越小。大門上雕刻也是精巧無比,多為描述聖經中的人物,大門正中間則是一幕「最後的審判」。左右兩邊各另設一個大門,左側大門是聖母瑪利亞的事跡,右側則是聖母之母-聖安娜的故事,每一個雕塑作品層次分明工藝精細。 走入聖母院內,右側安放一排排燭台,數十枝白燭輝映使院內洋溢著柔和的氣氛。坐席前設有講台,講台後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國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聖母哀子像 (Pieta) ,耶穌橫卧於聖母膝上,聖母神情十分哀傷。 聖母院第二層樓是著名的玫瑰窗,色彩斑斕,可不僅僅是裝飾,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畫著一個個的聖經故事,以前的神職人員藉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 院內擺置很多的壁畫、雕塑、聖像,因此前來觀覽的遊客絡繹不絕。要享受獨自一人片刻的寧靜,不妨上去聖母院第三層樓,也就是最頂層,雨果筆下的鍾樓。從鍾樓可以俯瞰巴黎如詩畫般的美景,有歐洲古典及現代感的建築物,欣賞塞納河上風光,一艘艘觀光船載著遊客穿梭游駛於塞納河。 雨夜中的教堂 巴黎聖母院廣場上有法國公路網 「零起點 Point zero」 標志,從巴黎到什麼地方有多少公里,是從這個「原始點」開始測量的;從什麼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里,也是指的到達這個「圓點」的距離。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里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藝術價值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巴黎聖母院(NotreDamedeParis)亦譯「巴黎聖母大堂」。法國天主教大教堂,世界著名的教堂。位於法國巴黎塞納河中的城島東端,為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集宗教、文化、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巴黎聖母院,原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成為巴黎聖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游覽信息和提示 【交通】 搭乘地鐵4號線在Cite站下車 巴黎聖母院的夜景 【開放時間】 主教堂正樓 周一至周五8:00-18:45;周六和周日8:00-19:45 教堂側塔樓 10月1日至3月31日10:00-17:30 9月1日至9月30日9:30-19:30 7月1日至8月31日9:00-22:00 【游覽提示】 去巴黎聖母院有人說最好從教堂的北門(North Portal)步入,一進門就能撞見絢麗奪目的3個玫瑰畫窗。另外巴黎聖母院兩邊的商店也很有名氣,可以買到很多精美的紀念品。